歷史上最具有大無畏精神的一首詩,常被後人當成座右銘,引人深思

漫漫兮長路,陌陌兮詩情。詩詞文化作為我國傳統文化當中的一顆璀璨的明珠,在歷代都有著非比尋常的影響力,不論是諸子百家爭鳴的光輝歷史,還是唐宋文學的絢麗,或是現代詩歌的雋永,都有詩詞文化的影子蘊含其中。經過大浪淘沙的洗禮和歷史長河的翻湧,萃取出來的眾多精華之中,詩詞總是能熠熠生輝。

古代文人墨客,在感情上是細膩的,他們把心中這種妙之毫巔的情懷用簡練的文字表現出來,委婉而又含蓄。讀者品讀詩詞,就像是進入了另一個時空,那裡既存在驚濤拍岸的江水,也存在生機盎然的景緻,好似世外桃源,給我們更廣闊的視野來感悟人生的真諦。

歷史上最具有大無畏精神的一首詩,常被後人當成座右銘,引人深思

宋朝大詩人王安石,就是一位寫作的高手,他的詩立意高遠,生動形象,每次讀來都會陷入無限的深思之中。今天我們來為大家分享一首王安石的《登飛來峰》,這首詩寫作於王安石的早期階段,詩中最後2句還經常被人用作自己的座右銘,充滿著大無畏的精神和曠達的胸懷,下面我們一起來欣賞,詩云:

飛來山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

不畏浮雲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

詩詞淺析

飛來峰的山頂有一座高塔,上面雲氣環繞,到了雞鳴的時候就能看見旭日東昇的景象。不要畏懼那層層的浮雲遮住了遠眺的視線,只是因為站在了飛來峰的山頂,登高極目遠眺,心中自然就無限的寬廣。

歷史上最具有大無畏精神的一首詩,常被後人當成座右銘,引人深思

創作背景

我們要真正地讀懂詩詞,就要先了解詩人寫作的背景,因為只有瞭解到寫作的大環境,我們才能對詩中的含義做出更準確的判斷。比如蘇軾寫作的《水調歌頭》,當時正是外放之時,適逢中秋佳節,自然會引起人的無限相思,在加上自己的處境十分的艱難,很容易在這樣一個團圓之夜對酒吟歌,直抒胸臆;柳宗元寫的《江雪》,也是經歷了“二王八司馬”的事件被貶後,又逢母親病故,心中悲憤和絕望,才能寫出“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的蕭瑟和淒涼的景象。

可見詩中的景不管是真實存在的也好,還是詩人憑空想象的也罷,其歸根結底都是詩人內心的一種宣洩和寄託。借景抒情,借物言志才是他們的真實目的,而之所以會有喜怒哀樂的情感,都是源自於他們的生活之中,或是官場失意,或是親人遠去,或是送別好友,或是壯志難酬等等,於是讀詩就是在讀背景,品詩也就是在品生活。

歷史上最具有大無畏精神的一首詩,常被後人當成座右銘,引人深思

王安石的這首詩,寫作於宋仁宗皇祐二年夏天,也就是1050年,距離現在已經將近一千年的歷史了。這一年王安石在浙江擔任鄞(通“寅”字讀音)縣知縣,期限已滿,此時的他要回江西臨川老家,當他路過杭州的時候,登上了飛來峰,寫下這首詩,此時的王安石只有三十歲。

王安石大家都非常熟悉,他是王安石變法的領袖,王安石變法對宋朝的影響也是很大的,也因此被載入史冊,而此時的王安石,還沒有開始施行變法,而這首詩也被歷代學者看作王安石變法的前奏。

歷史上最具有大無畏精神的一首詩,常被後人當成座右銘,引人深思

細節曝光

這裡面還有一個小細節,王安石是在25歲的時候來到鄞縣做知縣,這一做就是五年,五年之後任職期滿,不用他自己說話,朝廷就有人替王安石說話了。當時的宰相文彥博對宋仁宗說“王安石這個人,只願意做事,不願意做官,應該給予提拔”。當時的宋仁宗也是答應了的。但是出乎大家意料的是,王安石竟然婉拒了,婉拒的理由是王安石的奶奶年事已高,如果到京城為官,要帶著奶奶一起來,這樣花費巨大。還有一點是弟弟妹妹要上學,又是一筆大開銷,總而言之就是一句話,他沒有足夠的錢。

朝廷聽到王安石拒絕為官的理由,也沒說什麼,也只好由著王安石去了。轉眼之間又是三年,王安石任期又滿,朝廷繼續調他來京城為官,可是王安石依舊婉拒朝廷,原因和上一次差不多,這次是因為他的奶奶已經病故,還要花銷一大筆銀兩,而且在理由後又附加了一條,說的意思是朝廷不要在難為他了,我此次不去,就選別人吧!

歷史上最具有大無畏精神的一首詩,常被後人當成座右銘,引人深思

王安石一而再,再而三的拒絕朝廷的邀請,理由幾乎沒換過,我們不禁要問,王安石難道不能換一種理由嗎?事實上王安石是彪悍的,而彪悍的人生根本不需要過多的解釋。王安石此時已經35歲了,他之所以不願意在年輕的時候去京城為官,理由其實只有一個,他希望能認真地在基層做起,能深入地瞭解基層。在基層為官,可以更好的接近老百姓,可以瞭解他們的生活狀況,以人為本,事事都為老百姓服務,這也為他以後的變法提供了堅實的後盾。可見王安石年齡雖小,但是卻有一顆高遠的志向,讓人肅然起敬。

歷史上最具有大無畏精神的一首詩,常被後人當成座右銘,引人深思

詩詞精解

我們分析了這首詩的創作背景和細節後,就需要來看一看這首詩究竟寫的是什麼意思了。

詩中的第一句,作者用了“千尋”兩個字,是一種誇張的寫作手法。千尋就是很高很高,高聳入雲的塔,飛來峰本來就很高,這時候又有一座高塔聳立,說明自己的立足點之高。表面是在寫塔,其實是作者寫自己的志向,就像站在飛來峰的高塔之上,可以睥睨群雄。

詩中的第二句是寫站在高塔之上,看到了旭日東昇的輝煌景象,充滿了朝氣蓬勃和陽光,詩人看到了旭日東昇,也就看到了人生的光明大道。此時的王安石,對未來是充滿自信的,也是高瞻遠矚的。

歷史上最具有大無畏精神的一首詩,常被後人當成座右銘,引人深思

詩中的前兩句,其實蘊含著很深的人生哲理,一個人不能只顧眼前的利益,而應該把眼光放長遠,格局才會變得更加的開闊。“聞說雞鳴見日升”這句實際是用典,《玄中記》記載“桃都山有大樹,曰桃都,枝相去三千里。上有天雞,日初出照此木,天雞即鳴,天下雞皆隨之。”此句雖是鋪墊,但是仍然頗具氣勢,天雞唱曉,太陽初升,一切都是新生事物開始的徵兆,用典敘事而抒情,實乃佳句。

歷史上最具有大無畏精神的一首詩,常被後人當成座右銘,引人深思

詩中的第三句和第四句是千古名句,浮雲指的是俗世和邪臣,在《新語·慎微篇》中記載““故邪臣之蔽賢,猶浮雲之障日也”,王安石用此句,來表面自己雖然處在浮雲蔽日的環境中,但是扔然能無所畏懼,他也有決心衝破這層層的阻礙。為什麼作者有這麼大的信心呢,是誰給他的自信?詩中第四句說“自緣身在最高層”,因為作者站在了最高層啊!

其實這裡是語序是反過來的,正是因為站在了最高層,在不會被浮雲遮住了雙眼。而作者構思巧妙,卻先說出了結果,然後告訴我們了原因,可謂是匠心獨運。這一因一果的倒置,可謂是全詩的點睛之筆,一下子昇華了主題。最後兩句成為了千古名作,被後人當作座右銘,看來也是實至名歸!

歷史上最具有大無畏精神的一首詩,常被後人當成座右銘,引人深思

總結

王安石這首詩,寫的是一種高遠的意境,表達了自己的雄心萬丈,他對未來充滿了無限的希望,也對自己充滿了自信,處處都體現大無畏的人生精神。這首詩向我們揭示了人生的一個道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我們應該不畏懼眼前的困難,有大胸懷,才能跳出這層層的浮雲,站在人生的高峰。

  • 今日話題:你喜歡王安石這首《登飛來峰》嗎,對此你有什麼獨到的見解,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你的觀點值得我們傾聽!

文 | 國學大觀園

歷史上最具有大無畏精神的一首詩,常被後人當成座右銘,引人深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