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魏晉之風?

我的紅塵有你


在魏晉時代的上空,一股前所未有的奇異風氣颳了過來。人們既聽不到“關關雎鳩”的輕吟淺唱,也不見“明月照高樓”的清新怨嘆,更不見“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的雄心壯志。

東漢末年以來,戰爭的火光經久不息,社會猶如大海中的一葉小舟,飄搖不定。悽風苦雨抽打著羸弱不堪的老百姓,利刃鐵鞭高懸在士大夫們的頭頂。到了魏晉,戰亂頻仍。知識分子往往能夠敏感體察時代風氣,能夠如春芽般細緻而又巧妙地表達自己的精神狀態。

於是,一群又一群思想獨立,人格高邁、行為特立的人物出現在魏晉的舞臺上。他們或高傲、或狂放、或好色;他們或不拘禮節、或醉生夢死、或鬥福享樂。他們不在意生命的長度,而尋找生命的寬度。他們不在意飄蕩的禮儀規制,而看重意氣相投。他們是沉淪世界裡的獨行俠,是混沌狀態中的清醒者,是“我就是我”的異鄉客,是冷眼熱淚的痴情人。

這就是魏晉名士——一群無力的有心人。這就是魏晉之風——一種追求精神自由的社會風尚。

我們不妨說說那時候的幾個代表人物,在他們身上尋找一下魏晉之風的諸種表現。

何晏是魏晉之風最早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是漢末大將軍何進的孫子。後來,他的母親被曹操娶到了手中,他成為了曹操名正言順的養子。作為養子,何晏從來沒有低人一等的感覺,做事高調,毫不顧忌,不可一世,常常按照太子的規矩標準穿衣辦事。這自然讓曹丕等人心裡很不舒服。久而久之,曹丕很是憎恨他,每次見到何晏都不叫名字,而是直呼“假子”。

何晏狂妄自大,拿不住自己,還很是好色。220年,曹丕即位後,對何晏置之不理,更不給他一官半職。226年,曹丕病逝後,曹叡繼位,史稱魏明帝。這時候,認為自己的機會到了,他趨時附勢,巴結曹叡,以求顯達富貴。沒想到曹叡礙於面子,給他弄了個閒差事。這讓何晏更是悶悶不樂。曹叡駕崩去世後,曹芳繼位。而曹芳是一個扶不起來的阿斗,朝政由曹爽把持,而曹爽和何晏私交很深。這時候,何晏終於成為散騎侍郎、吏部尚書等高官。

人品不行,命運也就好不到那裡去。249年,“高平陵事變”爆發,司馬懿奪取了曹魏大權,處死了曹爽。作為曹爽的心腹,何晏自然也被誅滅三族。

看何晏的經歷,似乎他的品行能力都不咋樣。但是,東晉史學家袁宏卻把他列在《名士傳》中。

原因很簡單,善於溜鬚拍馬、大搞人身依附的何晏精通玄學,是魏晉玄學(探索物質根源)的開創者之一。對儒、道經典進行註釋,撰寫了不少論文。他倡導“清談”,對玄學問題進行深入的研究和探索,初步構建了魏晉玄學體系,併成為和先秦諸子、兩漢經學齊名的哲學體系。

我們再來看看鼎鼎大名的“竹林七賢”。《世說新語》中說:阮籍、嵇康、山濤、劉伶、阮咸、向秀、王戎等七人常常集合起來,在竹林(今天的河南省新鄉市輝縣市)之下縱情喝酒,吟詩作樂,討論詩歌、玄學,所以被人們稱為“竹林七賢”。

時間走著,竹林七賢的人生也慢慢有了大不同。他們有的變得追逐名利,最後身居高位;有的被迫出仕,靠裝瘋賣傻逃避;有的則誓死不屈,被當權者殺害等等。他們經歷了人生的坎坎坷坷,常常遇到的大都是不如意,但是他們狂放不羈、肆意酣暢、痛快淋漓、不同流俗的形象一直立在時光深處。

他們崇尚玄學,擅長音律,詩文豪邁,成為魏晉之風的代表人物。

我想,說魏晉之風,陶淵明是不能繞開的。

陶淵明以其名篇《桃花源記》、《歸去來兮辭》以及“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等名句成為了名垂青史的田園詩人,隱士的代表。他不慕名利、熱愛自然的個性,正是魏晉時代文人逃避社會現實,追求理想社會的縮影。

在《陶淵明集箋註》中,袁行霈先生評價陶淵明:“自幼修習儒家經典,愛閒靜,念善事,抱孤念,愛丘山,有猛志,不同流俗。”

我覺得評價一個人的品行、意志、操守、愛好、毅力,袁行霈先生的話語是沉甸甸的。當然,陶淵明也配得上這樣的評價。

陶淵明的祖父曾任太守,按理說家境不會太差,但父親的早逝,陶家逐漸衰落。“弱年逢家乏”,陶淵明感受到了世風冷暖。

家貧不是罪過,無德才是大錯。

陶淵明不為為金錢折腰,在厭倦世俗與官場後,他毅然辭官,回到了家鄉,以耕作為樂。遠離名利場,棄絕世俗風,陶淵明追求的清淨、自然、隱逸等都滿含著魏晉之風。

魏晉之風早都被時間颳走了,但是,它留下的那種淋漓盡致卻成為揮之不去的記憶。


文蹤旅跡


所謂“魏晉之風"指的是魏晉時期別具一格的思想風貌、精神氣質,大文豪魯訊認為魏晉風度是“藥與酒、姿容與神韻”。



1.魏晉之風表現首在清談之雅。

《世說新語》裡所記之品德,行為、文學、政事等都是清談的內容,書裡那些放蕩不羈、恣情曠達、才華橫溢、風度翩翩的“狂徒”的實質上都是魏晉名士。


2.就是阮籍和嵇康的“越名教而任自然”。

既不羨慕富貴榮華又不妄自菲薄,人生苦短要放曠通達,不能蠅營狗苟,拋開世俗做真人、至人,其實這是對於當時所謂“名教”的反抗。



3.最能代表魏晉之風的是陶淵明的清新自然。

陶淵時欣賞自己“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生活方式,以躬耕而自給自足,又在塑造了一個“桃花源”的社會,“衣食當須記,力耕不吾欺”,讀來令人萌發感佩之情。


波譎雲詭的動盪時代,雲蒸霞蔚的活躍思想,對自由的心向神往,這就是魏晉風度。


說到清談誤國,這就風馬牛不相及,如果就具體的魏晉名士某個人來討論,不無嫌疑;就整個魏晉數百年的時光,還真不能說身處動盪的社會中,誰清談就誤了國家的。


希望星晨58298869


魏晉之風不能簡單地認為就是魏晉人物們表面的清談之風,男人們的好容貌之風,也不僅僅是他們藐視禮教,性崇自然的率性。

魏晉之風是一種真正的哲學思維。

這一時期的名士們,思想上崇尚玄學,他們不再積極地探索治國興邦的學問,他們把目光放在探尋世界的本原上來。真正意義上開始探索純粹的哲學問題,開始思辯名詞的深層次含義。這是真正的哲學精神。

魏晉之風是一種精神境界。

魏晉真正的名士士人是精神獨立,人格獨立的。

他們不趨炎附勢,不攀權附貴。他們一邊體驗著人生無常,一邊,他們意識到個人人格的尊嚴。他們在內心建立起自己的理念和道德準則並貫徹在日常生活學習中。作為一群真正的知識分子,他們苦悶,他們彷徨,但是他們高貴,拒絕同流合汙。

魏晉之風是中國文學的一次覺醒。

魏晉的文學擺脫了兩漢以來的文以載道的束縛,文學的描寫對象不再是空幻的大道理,他們用詩歌,信件,散文的各種文學體裁表達個人的喜怒哀樂,用筆描寫人類的內心,人類個體的體驗。這和文藝復興的人文主義有異曲同工之妙。


魏晉之風是中國審美價值觀的以人為本。

魏晉名士們都崇尚“美”。講究男人形體俊雅,氣質超脫。

這是我們民族第一次把審美的目光投向男人的外貌和精神氣質。

魏晉留下那麼多描寫男人容貌的文學作品,魏晉南北朝時期貢獻了中國古代四大美男的三個,這不是社會對男色的消費,而是第一次對男人的審美覺醒。

魏晉之風后來有清談誤國的汙名,誠然,這種作風對於國家建設,安邦定國的幫助不大。但是對我們的精神世界的豐富是大有裨益的。

而且魏晉,南朝漢族人的所謂正統政權的弱勢,魏晉文人應負的責任遠不及當權者的腐敗無能應負的責任。

這個歷史的黑鍋,不應該讓文人來背。


昔圭讀史


“魏晉南北朝”是歷史上一個大分裂而動盪的時代。“魏晉”則指曹魏時期,短暫的西晉統一中原時期,以及東晉與五胡十六國並存的時期。

嚴格說起來,這個三個時期都不是大一統的局面。曹魏政權與蜀漢和東吳並立。西晉將曹魏、蜀漢與東吳整合在一起,又和北方的草原民族政權(烏孫、鮮卑、肅慎)以及唐古拉山脈為中心的西羌並立。東晉是一個建都建康統馭江左的南方士族政權和北方變動頻繁的五胡十六國並存,此外還有北方的烏孫、高車、扶余,西邊吐谷渾、金沙江流域的附國以及雅魯藏布江流域的女國。

在這樣一個大變動的時代反倒是很容易促進哲學的思辯、爆發各種思想的潮湧以及推動美學、藝術、文學的發展。所謂“魏晉之風”,也叫作“魏晉風度”、“魏晉風流”,指的就是當時最具有代表性而獨具一格的思想風貌、精神氣質,以及這些風貌氣質在社會風俗、詩書禮樂、書法繪畫等方面的體現。魯迅說魏晉風度是藥與酒、姿容與神韻。魯迅的觀點只看到表面看不到實質。李澤厚說還必須加上華麗好看的文彩詞章。李澤厚的認識也太拘泥了。

魏晉風度給世人的印象似乎是時而慷慨悲涼如建安七子;時而煙水雲氣的孤芳自賞如陶淵時;時而清麗綺靡如樂府情詩;時而佯狂佯醉又沉迷於藥石……山水之美,儒釋道的完美合流,首倡禮樂、苦心經營的王謝風流,無一不體現魏晉之風。

如果要給魏晉之風找一些具象化的表現,應該如下:首先就是清談之雅。清談、玄學最能體現魏晉思想。初期以老莊為基本內容,後來士大夫之間的雅談都可以稱為清談。《世說新語》裡所記之德行、言語、政事、文學等都是清談的內容。書裡那些恣情曠達、不拘禮法、風度翩翩的就是魏晉名士。

其次就是阮籍和嵇康的“越名教而任自然”。不自視輕賤,也不羨人富貴,人生苦短而糾纏於蠅營狗苟,拋開眼前的世俗做真人、至人,這是對於當時名教的反抗。

最能代表魏晉之風的是陶淵明的清新自然。陶淵時人格與品格的孤高是魏晉時期最具高度、最高潔的精神思想。陶淵明既能以躬耕而自給自足,又能在心裡保持一個桃花源的理想。“衣食當須記,力耕不吾欺”,既使今天讀來仍然人心裡充滿了感佩之情。

動盪的時代,活躍的思想,自由之風心嚮往之,這就是魏晉風度。


沅汰


魏晉之風,與當時文化崇尚相關聯。那時候崇尚老莊之學。

王弼在《論語釋疑》提出聖人的境界——有情而無累。 離形去知,冥滅是非,不為物役,任運自然,此莊子逍遙遊也。

灑脫自然,妙賞深情,八個字奠定了魏晉玄學的基礎。時人見面無不談玄,這種逍遙遊的精神幫助他們解脫現實帶來的痛苦,而帶來心靈的滿足感。

魏晉名士像:




不僅談玄辯難,還要對人物進行評品,這也是“九品中正制”帶來的危害。 “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魏人的審美觀開始發生變化,他們認為長得漂亮就可以當上大官。如果長得醜,基本上就沒有前途了,連教書的老師都找不到。

“時人目夏侯太初朗朗如日月之入懷”,又說“魏明帝使後弟毛曾與夏侯玄共坐,時人謂蒹葭倚玉樹”,把皇后的弟弟毛曾和夏候玄的俊美比做青娃和王子。

這種審美觀發展到晉朝更是了不得,“俊朗”已經沒有了市場,“偽娘”開始大紅大紫。大才子衛叔寶身體虛弱,長相柔美,但是晉人偏愛於他這種病態之美。

偽娘:


當他的車子過豫章的時候,萬人空巷,所有的老老少少都來看他的美麗,那些少女、阿姨、老婆婆紛紛將瓜果、香囊拋到他的車上,表示愛慕。

衛叔寶回去之後大病一場,就死了。 “王仲宣好驢鳴,既葬,文帝臨其喪,顧語同遊曰:

“王好驢鳴,可各作一聲以送之。”

赴客皆一作驢鳴。 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粲死了,曹丕去祭拜時說,王粲生前喜歡驢叫,我們大家都學著驢叫吧。

建安七子:


曹丕作為七子之一,哀傷於摯友逝世無有不可。但是他本身又是皇帝,這麼幹,這個風氣便傳揚開來。

可以想象一下,在一個個墳墓前有著一大幫的人在學驢叫,真是莫名的喜感。

《世說新識鑑》裡有記載,西晉名士張翰張季鷹闢為齊王東曹掾,在洛陽為官,因見秋風起,便無比思念故鄉吳郡的菰菜羹和鱸魚膾,嘆息道:

“人生貴適意爾,何能羈宦數千裡以邀我爵乎?”

於是命駕歸鄉。。。之後張翰放任不羈,時人便問他,“卿乃可縱一時之意”,難道不考慮身後之名嗎?張翰便答道,“使我有身後名,不如即時一杯酒!”

其實張翰這個幹是有原因的。永嘉年之前,中原爆發了長達十六年的八王之亂。

永嘉大亂:


王爺難當,官也難做,特別是幽州刺史王浚引進慕容鮮卑來對付成都王穎,鮮卑回師途中一路上大肆姦淫擄掠,把這些漢族少女充作軍糧,宰殺烹食。

國家內憂外患和大規模的殺戳,導致士大夫心靈上的崩潰。

永嘉年間,晉懷帝司馬熾在位,國家疲弊,直接導致了永嘉時期的民族鬥爭。

永嘉四年(310年),晉軍主力在(今河南鹿邑)被擊敗,洛陽被大肆屠殺焚掠,化為灰燼。

晉朝的官民實在無法忍受,大量南逃,以建康(今南京)為都,史稱為“永嘉南渡”、“衣冠南渡”。


“自胡馬窺江去後,廢池喬木,猶厭言兵”。

相比於北方的混亂和血腥,偏安於南方的東晉平靜得讓人安心。

王羲之呼朋喚友、暢遊山水;謝安隱居在會稽東山,攜妓悠遊林下,繼續養望以等待時機;江左崇尚風度和儀表的名士們寬袍大袖,服五石散、揮著麈尾清談、駕著牛車遊玩、談音樂、論書法、寄情山水。

各種瀟灑豪放,各種不拘禮法,他們寄情于山水之間,追求個性解放,掙脫世俗的束縛,嘆人生之苦短,相互勸告對方要及時行樂。

世家子弟不再去試圖尋找圖存、北伐之策。便慢慢的沉溺於酒色,放浪於形骸,裸體,夜飲,驢鳴、服散此等流弊。

最為令人所詬病的就是“服散”了,服散和現在的吸毒沒有什麼兩樣。

“寒食散”最先起於東漢醫聖張仲景的《千金方》,起初是治療傷寒所用,其最主要的功效就是發生麻醉作用。

玄學大家何宴對“寒食散”進行改進,推行開來,叫做“五石散”。

五石散:


何平叔雲:“服五石散,非唯治病,亦覺神明開朗。

服了“五石散”,身體發熱,如夢如幻,思路清晰,這對於“談玄辯難”有著巨大的好處。

“禮豈為我輩設也?”有服散日以繼夜談玄辯難的;還有女子服散的,發散時袒胸露乳、縱酒狂歌的;有男子服散導致瘋狂的,直接拉起主人家小妾當場行雲布雨的,之後主人也不以為怪。

時人便稱主人雅量高致,而把這種大庭廣眾傷風化稱為行為曠達。

現在我們看到的七賢圖片,大部份都是袒胸露腹,也是因為服散太多,皮膚變得非常敏感,衣服上的麻會刺痛皮膚。


因為不敢洗澡,才會量產蝨子,“捉蝨而談”這可是風雅之事。

“名士不必須奇才。但使常得無事,痛飲酒,熟讀離騷,便可稱名士。”

這就是所謂的東晉名士風流。但前提是你必須是名士,名士則無所不可,嬉笑怒罵皆成其名,換了其他人那就是耽於肉慾的蠢物。

晉朝跟宋朝有相似之處,宋朝的文風比不上大唐的氣勢磅礴,也是來自於被北方遊牧民族不斷欺負的結果。

當杜甫在曲殤流宴上,徐徐吟出“星垂平野闊,月湧大江流”,抒發了他遠大的抱負和驚天豪情時候,他怎麼會想得到,後世宋朝大量寫出“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這類冷歌豔詞。

杜甫:

浮華之風的盛行起源來自於國家的疲弱。找不到強國強種的方法,那不如在神州陸沉之前,及時享樂一把的心態,於國於民百害而無一利。

這大概就是混吃等死的典型了,魏晉之風,冷眼旁觀北方同胞被胡人屠戮,實是垃圾的美譽。

癱坐:

歪眼小史工作室


剛日讀史


魏晉之風,又稱魏晉風度,主要是指東漢末年到西晉初期,魏晉名士所表現出來的那種率真曠達情景脫俗的行為風格,特別是那種鍾情山水的那種生活態度。中國歷史上,魏晉時代的文人所表現出來的自由主義精神是最早的理想之風。

它的產生是由於魏晉時期社會動盪,戰亂頻仍。但同時又是一個思想極為活躍的年代,士大夫階層要面對嚴酷和高壓的政治環境,為了面對這樣的政治環境,政治上又不能有所表達,只能轉向思想人格上的極度的瀟灑風流,不滯於外物,放浪形骸,不拘禮節,行為上特立獨行,又頗喜雅集。

在文學上的表現出的是玄心洞見的。文學上出現了像曹植、阮籍、嵇康、陶淵明、庾信,表現出超然不群的的面貌,雖有不為五斗米折腰的文人士大夫的高傲形象。,在五言和辭賦上的表現出特別明顯,如曹植的《洛神賦》陶淵明《歸去來兮辭》王羲之的《蘭亭集序》,他們更承襲漢代樂府文學的優點,將玄心洞見,曠達表現的淋漓盡致。

魏晉風度,表現的是一種真正的名士風度,是士族在意識形態的表達,有一種常人難以理解的變態審美觀念,這也是被歷代所詬病的一點,究其原因是,由於當時政治環境導致他們在政治上不能舒展,表現出一種醉生夢死,過於狂放,忤上背理,有悖常理。如竹林七賢的阮籍、山濤等。


歷史春秋網


魏晉時代,並不是歷史裡最為輝煌的時代。連年戰爭不斷,社會動盪,司馬奪權後實行白色恐怖政策,以嵇康為代表的誅多名士全部被殺,那是一個黑暗的時代,也是一個人心惶惶的時代。

但是,那卻是中國思想史中閃閃發光的時代。

袁弘在《國家寶藏》中扮演的嵇康


在這樣的社會形勢中,有這麼一群人,逆時代潮流而上,而追隨在他們之後,大批名士前仆後繼。晉人血性生命中包含著人格之真、情感至真

時至今日,這份血性卻難再覓。我們相信時代的潮流,相信消費主義的正確性,我們甘願拋棄獨特性,去成為整齊劃一的社會螺絲釘。當所有人的目標只剩下金錢的追逐,所有的行動都是千篇一律和按照預定的方式進行的時候。


以“竹林七賢”為例,我們可以窺見魏晉之風:

“竹林七賢者,是以阮籍、嵇康、山濤、向秀、劉伶、王戎、阮咸七者也。七賢以阮籍、嵇康、山濤為核心。”

「狂放公子阮籍的掙扎:退讓」

四十歲是阮籍人生中的重要節點。作為那個時代的寵兒,他“少年學擊劍,妙技過曲城”,又是“建安七子”阮瑀之後,且“容貌瑰傑,志氣宏放”。無論怎麼看,他都相當耀眼。

但在四十之前,阮籍一直仕途不順。太尉蔣濟曾因聞其賢,想闢其為掾屬。阮籍寫《奏記》一封,以示推脫。為表尊敬,親自送到都亭。不想,卻被蔣濟誤會他已答應,喜派人迎接。阮籍被迫就任,不久便告病辭歸。

阮籍所作《勸進表》現存魏碑


在隨後的幾年裡,幾次徵召,他都以病推辭。可就在他四十歲這一年(公元249年)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事變”,殺伐異己,曹氏政權搖搖欲墜。擺在天下人面前只有兩條路,不是跟隨司馬集團,便是成為反叛者,非此即彼的難題同樣也落在阮籍頭上。為時勢所逼,阮籍被迫成為司馬懿的從事中郎。

阮籍不曾想,自己一退再退,退到最後,竟是無路可退。

為了避人禍,阮籍終日醉酒,他曾大醉六十天,只為逃避和皇室結親。公元263年,司馬昭被晉封位晉公,完成他篡權的重要一步。阮籍受命執筆,在半醉狀態下寫下《勸進表》。寫下此篇勸進表後一個月,阮籍逝世,終年五十四歲。


「皇族異類嵇康的抵抗:生死」

<strong>

提起嵇康,最為人稱道的是他的風貌。


《世說新語》裡寫他:身長七尺八寸,風姿特秀。見著嘆曰“蕭蕭肅肅,爽朗清舉。“或雲“肅肅如松下風,高而徐引”。嵇康不修邊幅,但不損其風度,儘管放浪形骸,仍受世人追捧。


嵇康是竹林七賢中的核心。儘管身逢亂世,嵇康仍希望自己可以“目送歸鴻,手揮五絃。俯仰自得,遊心太玄”。

嵇康撫琴


只是,命運弄人。


嵇康不願同流合汙,當好友山濤舉薦自己時,寫下《與山巨源絕交書》,以明自志。嵇康始終是那個最徹底忠實自己內心的人,他佩服山濤“殊俗內不失正”,卻也不願指鹿為馬,向時代妥協。


嵇康一生寫下八十二首詠物詩,情真意切,讀來卻是滿腹委屈與心酸。他始終不為自己的時代所理解,人們只看到他外表的放蕩,人們讚頌他的不拘,卻未能有人看出,他的家國理想,他所追求的一切,乃是逆時代洪流之上,卻又被這洪流拍的粉碎。

圖為嵇康所作《與山巨源絕交書》,文章風格清峻,立意超俗,行文精練


嵇康被捲入呂安的訴訟案,被判死刑。臨死前他毫無畏懼,“嵇中散臨刑東市,神氣不變,索琴彈之,奏廣陵散,曲終日:‘袁孝尼嘗請學此散,吾靳固不與,廣陵散於今絕矣!’”

他始終不屈。


「選擇之後,時代之前」

<strong>

在此三人中,山濤得以善終,他雖對時事不滿,卻甘願妥協,後官至三公。只是,他也有自己的尺度,他敢於直言不諱指出司馬昭的錯誤,為官清廉,始終以民生為己任。

對於山濤來說,他不圖隱士之名,只要能為民出力,就甘願出仕。這是山濤的選擇,這是他的尺度。

山濤畫像


此三人,是竹林七賢中最受矚目的三個人。在命運的洪流之下,任何人都被裹挾於其中,而難逃時勢的捉弄。這三人,也不例外。

阮籍本是門閥之後,光耀的家族史,是壓在他頭上的一座大山。首次入仕不利後,阮籍逐漸看清了形勢,碰壁之後終於明白,自己正深陷一張門閥的巨網,即便他已是如此優秀,仍是難以逃脫。阮籍本有濟世之懷,卻失望的發現那個唯才是舉的時代已經過去,鬱悶之中他整日喝酒,以酒滅志,以酒消愁。

只是,積壓在心中的憤懣又怎能輕易消除。即便他看輕禮法,不為其所拘,卻仍不得不驅車向山頂疾駕駛去,直至前方無路可走,失望的他縱聲大哭,醉倒而歸。

《世說新語》


時代逼迫他們妥協。山濤取了折中點,他屈服於禮法之下,卻在內心保持最後一寸淨土。嵇康迎頭而上,以狷狂不屈的姿態,撞到自己頭破血流為止。嵇康娶了曹操曾孫女長樂亭主為妻,他始終不肯與司馬集團合作。嵇康本人信崇老莊,主張“越名教而任自然”,公然與新朝主張的儒家專統為敵。他過於強硬的姿態,最終廣陵一曲終成絕唱。

此三人,在時代面前,或退讓,或妥協,或以生死為代價,換就千古絕唱。只是,聯結著他們內心的,都是共同的內核:以狂狷來反抗這鄉愿的社會,反抗這桎梏性靈的禮教和士大夫階層的庸俗,在自己的真性情、真血性裡發掘人生的真意義、真道德。


魏晉時代的文人所表現出來的自由主義精神是最早的理想之風,令人心馳神往。


看更多美學知識和東方傳統手藝,歡迎關注【東家·守藝人】。


東家APP


魏晉之風也稱魏晉風流或者魏晉風度,是指在魏晉時期所產生的一種文化思潮。“餘霞散成綺,澄江靜如練。”是魏晉之風;“遵四時以嘆逝,瞻萬物而思紛,悲落葉於勁秋,喜柔條於芳春。“也是魏晉之風,那麼魏晉之風到底是什麼?宗白華先生在其《美學散步》中這樣描述魏晉之風這種文化思潮:“晉人向外發現了自然,向內發現了自己的深情。山水虛靈化了,也情致化了。陶淵明、謝靈運這般人的山水詩那樣的好,是由於他們對於自然有那一股新鮮發現時身入化境、濃酣忘我的趣味。”讀者不免會有疑問,魏晉之風的具體內涵是什麼?又有何特點,產生了怎樣的影響呢?本文就來為您介紹一下魏晉之風。

竹林七賢

魏晉之風是當時魏晉的士族階層所信奉追求的一種藝術化的人生狀態,或者可以理解為是一種人生觀,世界觀,以狂放不羈,率真灑脫為其主要的思想特徵,具體的代表人物有“蘭亭名士”和“竹林七賢”。具體可以體現魏晉風度的文章名篇也有很多,例如阮籍的《達生論》、《大人先生傳》,嵇康的《遊仙詩》、《與山巨源絕交書》等,向秀的《莊子注》、《思舊賦》等等。

阮籍

那麼魏晉風度的具體特徵又是什麼呢?既含有陶淵明《歸園田居》中“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歸隱田園自然的怡然自得,恬靜安逸。又有阮籍《詠懷詩》中“夜中不能寐,起坐彈鳴琴。薄帷鑑明月,清風吹我襟。”的深情慨嘆,既含有玄學思想,又嚮往自然山水。

陶淵明

魏晉之風這樣一種特殊的文化思潮,使得在魏晉時期儒釋道三教走向合一,也形成了中國古代歷史上獨特的一個篇章,發展了我國古代哲學思想,也為許多文學作品的產生了提供了一個大的歷史環境,造就了諸多名篇,發展了中國古代知識分子的士大夫精神,特別是人生觀,世界觀的構建,形成了獨具特色的魏晉風度美學。但其也產生了一些弊端,例如士族階層醉生夢死,狂放不羈,產生了不好的社會影響,特別是清談誤國,因此魏晉風度在之後遭到了反對和抵制。


參考文獻:

1.《論“魏晉風度”與士文化的審美開拓 》 皮元珍 中國文學研究

2. 《魏晉風度的內涵與接受研究 》趙前明 渭南師範學院學報

3.《風流蘊藉:魏晉風度的文化內涵 》居瑢 人民論壇


回答者:季我努學社青年會會員 李蕾


季我努學社


在中國歷史中,有那麼一群人,他們特立獨行,反抗凡俗,他們的行為與任何歷史時期的言談舉止都不同。他們是魏晉名士,“魏晉之風”的開拓與踐行者。

那何為魏晉之風?就是魏晉時期文人的風氣和社會的風氣,有如下特點。

01通脫率性

魏晉文人的性格大多通脫,率性,這是魏晉之風形成的基礎。

多疑如曹操,南征時大敵當前,仍酈酒臨江,橫朔而歌,絲毫不懼。

他還藉著酒勁殺了指出自己音律錯誤的人,行事通脫,不受任何人的氣。

曹操愛喝酒,他的兒子曹植則酗酒。“陳王昔時宴平樂,斗酒十千姿歡謔。”

曹植經常和自己的門客喝得酩酊大醉,以致於沒有聽到曹操叫他帶兵救曹仁的安排,甚至夜闖司馬門,自個兒斷送了世子之位。他的行事,雖然荒謬,倒也率性。

還有曹丕帶著朝臣到故友墳前學驢叫;阮咸不服貧窮,別人炫富他炫褲衩;阮侃半夜在茅房驚呼:鬼怎麼這麼醜!

他們率性而為,性格通脫,只願意活成自己,追求精神永恆。

02清談玄學

魏晉之風,體現在思想上,就是清談玄學。

魏晉時期,士族名流相遇,不談國事,不言民生,不論俗世,只談老莊與周易。他們一邊喝酒,一邊討論爭辯,各抒歧異,擺觀點,援理據,以駁倒他人為能事。

“孔融死而士氣灰”,孔融死於在政治上的多嘴,曹操殺雞儆猴。

於是,文人名士不敢妄論實事,轉而清談老莊哲學。正始名士何晏、王弼還以“無”字對宇宙的追問開闢了本體論的哲學天地。

正始名士之後,清談逐漸發展成一種風氣。

竹林七賢飲酒談玄學,蘭亭名士聚會論佛理,不過是他們不能參與政治,閒來無事,又想表明自己的思想高人一等,品性高雅的一種寄託而已。

後人說“清談誤國”,實屬讓他們背鍋。

謝安滿肚子淝水之戰的戰略,還不是爛在肚子裡!時局所限,他們壯志難酬,只有另尋寄託。

陶淵明悠然採菊,過著隱士生活,也是此理。

03注重外在

魏晉的文人士族,十分愛惜自己的肉體。他們講養生,尚容止。

王恭“濯濯如春月柳”,何宴面白似粉、顧影自憐,還有“與玠同遊,冏若明珠之在側”的衛玠。

他們一邊研究玄學,一邊養生。雖身處動盪亂世,仍把自己打理得俊美無雙。

04文采斐然

魏晉文人,除了長得好看還愛喝酒,愛研究老莊外,還有個共性,就是文采斐然。

何宴酗酒吃五石散,但他寫了《論語集解》十卷、《老子道德論》二卷等諸多著作;酗酒的曹植有《洛神賦》等傳世名篇;彈琴的嵇康有《遊仙詩》、《養生論》……

如果沒有文采,他們就只是一群嗑藥的酒鬼,算不上魏晉之風的踐行者。

有書君以為,魏晉之風就是魏晉時期文人間的一種風氣,即性格通脫,崇尚老莊玄學,他們文采斐然,愛喝酒愛聚會,注重外在。

在那個動盪的年代,他們屢屢受挫,卻依然努力活出自我。

有書君語: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別忘給有書君點個贊哦~關注有書君,私信回覆句子,有書君送你一句特別的話


有書共讀


《紅樓夢》第四十九回,“脂粉香娃割腥啖羶”中說到賈寶玉和史湘雲拿了塊生鹿肉來烤了吃,剛剛進賈府的薛寶琴也在一旁,湘雲笑道:“傻子,過來嚐嚐。”寶琴笑說:“怪髒的。”寶釵道:“你嚐嚐去,好吃的。你林姐姐身子弱,吃了不消化,不然她也愛吃。”剛剛進賈府的薛寶琴,不一會兒就成黛玉的小迷妹。聽寶釵這麼說,她便也跟著湘雲他們吃起來。接下來便有黛玉、湘雲和寶釵一段對話。

黛玉笑道:“那裡找這一群花子去!罷了,罷了,今日蘆雪廣遭劫,生生被雲丫頭作踐了。我為蘆雪廣一大哭!”湘雲冷笑道:“你知道什麼!‘是真名士自風流’,你們都是假清高,最可厭的。我們這會子腥羶大吃大嚼,回來卻是錦心繡口。”寶釵笑道:“你回來若作的不好了,把那肉掏了出來,就把這雪壓的蘆葦子摁上些,以完此劫。”

在史湘雲的口裡,“是真名士自風流”,這話,大體就反應了魏晉風度所要表達的意思。他們自在瀟灑,不向權貴屈服,也不受外界思想的束縛和左右,充分展現自我的個性,這一群體的人有思想有才華,用魯迅的話來說,他們是“簡約雲澹,超然絕俗”,凡是俗世的東西都是與他相悖的,他們要回歸人性的本真。你們說按照什麼樣的規矩執行,我偏偏不認可。就像史湘雲那樣,你們或許覺得這樣的大家閨秀應該怎樣怎樣,然而,對她來說,能夠有好吃的肉,不違揹人的本性,大口大口地吃,吃完了以後詩照作,“錦心繡口”,這份灑脫大觀園裡誰人能比?

至於說到清談誤國,這個帽子扣得太大了,不能一概而論。如果具體到某個人,可以就某個人的實際情況去討論。整個魏晉時期,數百年的時光,社會雖動盪,卻不是簡簡單單地說哪個人清談就誤了國的。

我是蘇小妮,喜歡我的回答請點擊關注和分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