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魏晋之风?

我的红尘有你


在魏晋时代的上空,一股前所未有的奇异风气刮了过来。人们既听不到“关关雎鸠”的轻吟浅唱,也不见“明月照高楼”的清新怨叹,更不见“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雄心壮志。

东汉末年以来,战争的火光经久不息,社会犹如大海中的一叶小舟,飘摇不定。凄风苦雨抽打着羸弱不堪的老百姓,利刃铁鞭高悬在士大夫们的头顶。到了魏晋,战乱频仍。知识分子往往能够敏感体察时代风气,能够如春芽般细致而又巧妙地表达自己的精神状态。

于是,一群又一群思想独立,人格高迈、行为特立的人物出现在魏晋的舞台上。他们或高傲、或狂放、或好色;他们或不拘礼节、或醉生梦死、或斗福享乐。他们不在意生命的长度,而寻找生命的宽度。他们不在意飘荡的礼仪规制,而看重意气相投。他们是沉沦世界里的独行侠,是混沌状态中的清醒者,是“我就是我”的异乡客,是冷眼热泪的痴情人。

这就是魏晋名士——一群无力的有心人。这就是魏晋之风——一种追求精神自由的社会风尚。

我们不妨说说那时候的几个代表人物,在他们身上寻找一下魏晋之风的诸种表现。

何晏是魏晋之风最早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是汉末大将军何进的孙子。后来,他的母亲被曹操娶到了手中,他成为了曹操名正言顺的养子。作为养子,何晏从来没有低人一等的感觉,做事高调,毫不顾忌,不可一世,常常按照太子的规矩标准穿衣办事。这自然让曹丕等人心里很不舒服。久而久之,曹丕很是憎恨他,每次见到何晏都不叫名字,而是直呼“假子”。

何晏狂妄自大,拿不住自己,还很是好色。220年,曹丕即位后,对何晏置之不理,更不给他一官半职。226年,曹丕病逝后,曹叡继位,史称魏明帝。这时候,认为自己的机会到了,他趋时附势,巴结曹叡,以求显达富贵。没想到曹叡碍于面子,给他弄了个闲差事。这让何晏更是闷闷不乐。曹叡驾崩去世后,曹芳继位。而曹芳是一个扶不起来的阿斗,朝政由曹爽把持,而曹爽和何晏私交很深。这时候,何晏终于成为散骑侍郎、吏部尚书等高官。

人品不行,命运也就好不到那里去。249年,“高平陵事变”爆发,司马懿夺取了曹魏大权,处死了曹爽。作为曹爽的心腹,何晏自然也被诛灭三族。

看何晏的经历,似乎他的品行能力都不咋样。但是,东晋史学家袁宏却把他列在《名士传》中。

原因很简单,善于溜须拍马、大搞人身依附的何晏精通玄学,是魏晋玄学(探索物质根源)的开创者之一。对儒、道经典进行注释,撰写了不少论文。他倡导“清谈”,对玄学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索,初步构建了魏晋玄学体系,并成为和先秦诸子、两汉经学齐名的哲学体系。

我们再来看看鼎鼎大名的“竹林七贤”。《世说新语》中说:阮籍、嵇康、山涛、刘伶、阮咸、向秀、王戎等七人常常集合起来,在竹林(今天的河南省新乡市辉县市)之下纵情喝酒,吟诗作乐,讨论诗歌、玄学,所以被人们称为“竹林七贤”。

时间走着,竹林七贤的人生也慢慢有了大不同。他们有的变得追逐名利,最后身居高位;有的被迫出仕,靠装疯卖傻逃避;有的则誓死不屈,被当权者杀害等等。他们经历了人生的坎坎坷坷,常常遇到的大都是不如意,但是他们狂放不羁、肆意酣畅、痛快淋漓、不同流俗的形象一直立在时光深处。

他们崇尚玄学,擅长音律,诗文豪迈,成为魏晋之风的代表人物。

我想,说魏晋之风,陶渊明是不能绕开的。

陶渊明以其名篇《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以及“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等名句成为了名垂青史的田园诗人,隐士的代表。他不慕名利、热爱自然的个性,正是魏晋时代文人逃避社会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缩影。

在《陶渊明集笺注》中,袁行霈先生评价陶渊明:“自幼修习儒家经典,爱闲静,念善事,抱孤念,爱丘山,有猛志,不同流俗。”

我觉得评价一个人的品行、意志、操守、爱好、毅力,袁行霈先生的话语是沉甸甸的。当然,陶渊明也配得上这样的评价。

陶渊明的祖父曾任太守,按理说家境不会太差,但父亲的早逝,陶家逐渐衰落。“弱年逢家乏”,陶渊明感受到了世风冷暖。

家贫不是罪过,无德才是大错。

陶渊明不为为金钱折腰,在厌倦世俗与官场后,他毅然辞官,回到了家乡,以耕作为乐。远离名利场,弃绝世俗风,陶渊明追求的清净、自然、隐逸等都满含着魏晋之风。

魏晋之风早都被时间刮走了,但是,它留下的那种淋漓尽致却成为挥之不去的记忆。


文踪旅迹


所谓“魏晋之风"指的是魏晋时期别具一格的思想风貌、精神气质,大文豪鲁讯认为魏晋风度是“药与酒、姿容与神韵”。



1.魏晋之风表现首在清谈之雅。

《世说新语》里所记之品德,行为、文学、政事等都是清谈的内容,书里那些放荡不羁、恣情旷达、才华横溢、风度翩翩的“狂徒”的实质上都是魏晋名士。


2.就是阮籍和嵇康的“越名教而任自然”。

既不羡慕富贵荣华又不妄自菲薄,人生苦短要放旷通达,不能蝇营狗苟,抛开世俗做真人、至人,其实这是对于当时所谓“名教”的反抗。



3.最能代表魏晋之风的是陶渊明的清新自然。

陶渊时欣赏自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方式,以躬耕而自给自足,又在塑造了一个“桃花源”的社会,“衣食当须记,力耕不吾欺”,读来令人萌发感佩之情。


波谲云诡的动荡时代,云蒸霞蔚的活跃思想,对自由的心向神往,这就是魏晋风度。


说到清谈误国,这就风马牛不相及,如果就具体的魏晋名士某个人来讨论,不无嫌疑;就整个魏晋数百年的时光,还真不能说身处动荡的社会中,谁清谈就误了国家的。


希望星晨58298869


魏晋之风不能简单地认为就是魏晋人物们表面的清谈之风,男人们的好容貌之风,也不仅仅是他们藐视礼教,性崇自然的率性。

魏晋之风是一种真正的哲学思维。

这一时期的名士们,思想上崇尚玄学,他们不再积极地探索治国兴邦的学问,他们把目光放在探寻世界的本原上来。真正意义上开始探索纯粹的哲学问题,开始思辩名词的深层次含义。这是真正的哲学精神。

魏晋之风是一种精神境界。

魏晋真正的名士士人是精神独立,人格独立的。

他们不趋炎附势,不攀权附贵。他们一边体验着人生无常,一边,他们意识到个人人格的尊严。他们在内心建立起自己的理念和道德准则并贯彻在日常生活学习中。作为一群真正的知识分子,他们苦闷,他们彷徨,但是他们高贵,拒绝同流合污。

魏晋之风是中国文学的一次觉醒。

魏晋的文学摆脱了两汉以来的文以载道的束缚,文学的描写对象不再是空幻的大道理,他们用诗歌,信件,散文的各种文学体裁表达个人的喜怒哀乐,用笔描写人类的内心,人类个体的体验。这和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有异曲同工之妙。


魏晋之风是中国审美价值观的以人为本。

魏晋名士们都崇尚“美”。讲究男人形体俊雅,气质超脱。

这是我们民族第一次把审美的目光投向男人的外貌和精神气质。

魏晋留下那么多描写男人容貌的文学作品,魏晋南北朝时期贡献了中国古代四大美男的三个,这不是社会对男色的消费,而是第一次对男人的审美觉醒。

魏晋之风后来有清谈误国的污名,诚然,这种作风对于国家建设,安邦定国的帮助不大。但是对我们的精神世界的丰富是大有裨益的。

而且魏晋,南朝汉族人的所谓正统政权的弱势,魏晋文人应负的责任远不及当权者的腐败无能应负的责任。

这个历史的黑锅,不应该让文人来背。


昔圭读史


“魏晋南北朝”是历史上一个大分裂而动荡的时代。“魏晋”则指曹魏时期,短暂的西晋统一中原时期,以及东晋与五胡十六国并存的时期。

严格说起来,这个三个时期都不是大一统的局面。曹魏政权与蜀汉和东吴并立。西晋将曹魏、蜀汉与东吴整合在一起,又和北方的草原民族政权(乌孙、鲜卑、肃慎)以及唐古拉山脉为中心的西羌并立。东晋是一个建都建康统驭江左的南方士族政权和北方变动频繁的五胡十六国并存,此外还有北方的乌孙、高车、扶余,西边吐谷浑、金沙江流域的附国以及雅鲁藏布江流域的女国。

在这样一个大变动的时代反倒是很容易促进哲学的思辩、爆发各种思想的潮涌以及推动美学、艺术、文学的发展。所谓“魏晋之风”,也叫作“魏晋风度”、“魏晋风流”,指的就是当时最具有代表性而独具一格的思想风貌、精神气质,以及这些风貌气质在社会风俗、诗书礼乐、书法绘画等方面的体现。鲁迅说魏晋风度是药与酒、姿容与神韵。鲁迅的观点只看到表面看不到实质。李泽厚说还必须加上华丽好看的文彩词章。李泽厚的认识也太拘泥了。

魏晋风度给世人的印象似乎是时而慷慨悲凉如建安七子;时而烟水云气的孤芳自赏如陶渊时;时而清丽绮靡如乐府情诗;时而佯狂佯醉又沉迷于药石……山水之美,儒释道的完美合流,首倡礼乐、苦心经营的王谢风流,无一不体现魏晋之风。

如果要给魏晋之风找一些具象化的表现,应该如下:首先就是清谈之雅。清谈、玄学最能体现魏晋思想。初期以老庄为基本内容,后来士大夫之间的雅谈都可以称为清谈。《世说新语》里所记之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都是清谈的内容。书里那些恣情旷达、不拘礼法、风度翩翩的就是魏晋名士。

其次就是阮籍和嵇康的“越名教而任自然”。不自视轻贱,也不羡人富贵,人生苦短而纠缠于蝇营狗苟,抛开眼前的世俗做真人、至人,这是对于当时名教的反抗。

最能代表魏晋之风的是陶渊明的清新自然。陶渊时人格与品格的孤高是魏晋时期最具高度、最高洁的精神思想。陶渊明既能以躬耕而自给自足,又能在心里保持一个桃花源的理想。“衣食当须记,力耕不吾欺”,既使今天读来仍然人心里充满了感佩之情。

动荡的时代,活跃的思想,自由之风心向往之,这就是魏晋风度。


沅汰


魏晋之风,与当时文化崇尚相关联。那时候崇尚老庄之学。

王弼在《论语释疑》提出圣人的境界——有情而无累。 离形去知,冥灭是非,不为物役,任运自然,此庄子逍遥游也。

洒脱自然,妙赏深情,八个字奠定了魏晋玄学的基础。时人见面无不谈玄,这种逍遥游的精神帮助他们解脱现实带来的痛苦,而带来心灵的满足感。

魏晋名士像:




不仅谈玄辩难,还要对人物进行评品,这也是“九品中正制”带来的危害。 “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魏人的审美观开始发生变化,他们认为长得漂亮就可以当上大官。如果长得丑,基本上就没有前途了,连教书的老师都找不到。

“时人目夏侯太初朗朗如日月之入怀”,又说“魏明帝使后弟毛曾与夏侯玄共坐,时人谓蒹葭倚玉树”,把皇后的弟弟毛曾和夏候玄的俊美比做青娃和王子。

这种审美观发展到晋朝更是了不得,“俊朗”已经没有了市场,“伪娘”开始大红大紫。大才子卫叔宝身体虚弱,长相柔美,但是晋人偏爱于他这种病态之美。

伪娘:


当他的车子过豫章的时候,万人空巷,所有的老老少少都来看他的美丽,那些少女、阿姨、老婆婆纷纷将瓜果、香囊抛到他的车上,表示爱慕。

卫叔宝回去之后大病一场,就死了。 “王仲宣好驴鸣,既葬,文帝临其丧,顾语同游曰:

“王好驴鸣,可各作一声以送之。”

赴客皆一作驴鸣。 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粲死了,曹丕去祭拜时说,王粲生前喜欢驴叫,我们大家都学着驴叫吧。

建安七子:


曹丕作为七子之一,哀伤于挚友逝世无有不可。但是他本身又是皇帝,这么干,这个风气便传扬开来。

可以想象一下,在一个个坟墓前有着一大帮的人在学驴叫,真是莫名的喜感。

《世说新识鉴》里有记载,西晋名士张翰张季鹰辟为齐王东曹掾,在洛阳为官,因见秋风起,便无比思念故乡吴郡的菰菜羹和鲈鱼脍,叹息道:

“人生贵适意尔,何能羁宦数千里以邀我爵乎?”

于是命驾归乡。。。之后张翰放任不羁,时人便问他,“卿乃可纵一时之意”,难道不考虑身后之名吗?张翰便答道,“使我有身后名,不如即时一杯酒!”

其实张翰这个干是有原因的。永嘉年之前,中原爆发了长达十六年的八王之乱。

永嘉大乱:


王爷难当,官也难做,特别是幽州刺史王浚引进慕容鲜卑来对付成都王颖,鲜卑回师途中一路上大肆奸淫掳掠,把这些汉族少女充作军粮,宰杀烹食。

国家内忧外患和大规模的杀戳,导致士大夫心灵上的崩溃。

永嘉年间,晋怀帝司马炽在位,国家疲弊,直接导致了永嘉时期的民族斗争。

永嘉四年(310年),晋军主力在(今河南鹿邑)被击败,洛阳被大肆屠杀焚掠,化为灰烬。

晋朝的官民实在无法忍受,大量南逃,以建康(今南京)为都,史称为“永嘉南渡”、“衣冠南渡”。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相比于北方的混乱和血腥,偏安于南方的东晋平静得让人安心。

王羲之呼朋唤友、畅游山水;谢安隐居在会稽东山,携妓悠游林下,继续养望以等待时机;江左崇尚风度和仪表的名士们宽袍大袖,服五石散、挥着麈尾清谈、驾着牛车游玩、谈音乐、论书法、寄情山水。

各种潇洒豪放,各种不拘礼法,他们寄情于山水之间,追求个性解放,挣脱世俗的束缚,叹人生之苦短,相互劝告对方要及时行乐。

世家子弟不再去试图寻找图存、北伐之策。便慢慢的沉溺于酒色,放浪于形骸,裸体,夜饮,驴鸣、服散此等流弊。

最为令人所诟病的就是“服散”了,服散和现在的吸毒没有什么两样。

“寒食散”最先起于东汉医圣张仲景的《千金方》,起初是治疗伤寒所用,其最主要的功效就是发生麻醉作用。

玄学大家何宴对“寒食散”进行改进,推行开来,叫做“五石散”。

五石散:


何平叔云:“服五石散,非唯治病,亦觉神明开朗。

服了“五石散”,身体发热,如梦如幻,思路清晰,这对于“谈玄辩难”有着巨大的好处。

“礼岂为我辈设也?”有服散日以继夜谈玄辩难的;还有女子服散的,发散时袒胸露乳、纵酒狂歌的;有男子服散导致疯狂的,直接拉起主人家小妾当场行云布雨的,之后主人也不以为怪。

时人便称主人雅量高致,而把这种大庭广众伤风化称为行为旷达。

现在我们看到的七贤图片,大部份都是袒胸露腹,也是因为服散太多,皮肤变得非常敏感,衣服上的麻会刺痛皮肤。


因为不敢洗澡,才会量产虱子,“捉虱而谈”这可是风雅之事。

“名士不必须奇才。但使常得无事,痛饮酒,熟读离骚,便可称名士。”

这就是所谓的东晋名士风流。但前提是你必须是名士,名士则无所不可,嬉笑怒骂皆成其名,换了其他人那就是耽于肉欲的蠢物。

晋朝跟宋朝有相似之处,宋朝的文风比不上大唐的气势磅礴,也是来自于被北方游牧民族不断欺负的结果。

当杜甫在曲殇流宴上,徐徐吟出“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抒发了他远大的抱负和惊天豪情时候,他怎么会想得到,后世宋朝大量写出“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这类冷歌艳词。

杜甫:

浮华之风的盛行起源来自于国家的疲弱。找不到强国强种的方法,那不如在神州陆沉之前,及时享乐一把的心态,于国于民百害而无一利。

这大概就是混吃等死的典型了,魏晋之风,冷眼旁观北方同胞被胡人屠戮,实是垃圾的美誉。

瘫坐:

歪眼小史工作室


刚日读史


魏晋之风,又称魏晋风度,主要是指东汉末年到西晋初期,魏晋名士所表现出来的那种率真旷达情景脱俗的行为风格,特别是那种钟情山水的那种生活态度。中国历史上,魏晋时代的文人所表现出来的自由主义精神是最早的理想之风。

它的产生是由于魏晋时期社会动荡,战乱频仍。但同时又是一个思想极为活跃的年代,士大夫阶层要面对严酷和高压的政治环境,为了面对这样的政治环境,政治上又不能有所表达,只能转向思想人格上的极度的潇洒风流,不滞于外物,放浪形骸,不拘礼节,行为上特立独行,又颇喜雅集。

在文学上的表现出的是玄心洞见的。文学上出现了像曹植、阮籍、嵇康、陶渊明、庾信,表现出超然不群的的面貌,虽有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文人士大夫的高傲形象。,在五言和辞赋上的表现出特别明显,如曹植的《洛神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他们更承袭汉代乐府文学的优点,将玄心洞见,旷达表现的淋漓尽致。

魏晋风度,表现的是一种真正的名士风度,是士族在意识形态的表达,有一种常人难以理解的变态审美观念,这也是被历代所诟病的一点,究其原因是,由于当时政治环境导致他们在政治上不能舒展,表现出一种醉生梦死,过于狂放,忤上背理,有悖常理。如竹林七贤的阮籍、山涛等。


历史春秋网


魏晋时代,并不是历史里最为辉煌的时代。连年战争不断,社会动荡,司马夺权后实行白色恐怖政策,以嵇康为代表的诛多名士全部被杀,那是一个黑暗的时代,也是一个人心惶惶的时代。

但是,那却是中国思想史中闪闪发光的时代。

袁弘在《国家宝藏》中扮演的嵇康


在这样的社会形势中,有这么一群人,逆时代潮流而上,而追随在他们之后,大批名士前仆后继。晋人血性生命中包含着人格之真、情感至真

时至今日,这份血性却难再觅。我们相信时代的潮流,相信消费主义的正确性,我们甘愿抛弃独特性,去成为整齐划一的社会螺丝钉。当所有人的目标只剩下金钱的追逐,所有的行动都是千篇一律和按照预定的方式进行的时候。


以“竹林七贤”为例,我们可以窥见魏晋之风:

“竹林七贤者,是以阮籍、嵇康、山涛、向秀、刘伶、王戎、阮咸七者也。七贤以阮籍、嵇康、山涛为核心。”

「狂放公子阮籍的挣扎:退让」

四十岁是阮籍人生中的重要节点。作为那个时代的宠儿,他“少年学击剑,妙技过曲城”,又是“建安七子”阮瑀之后,且“容貌瑰杰,志气宏放”。无论怎么看,他都相当耀眼。

但在四十之前,阮籍一直仕途不顺。太尉蒋济曾因闻其贤,想辟其为掾属。阮籍写《奏记》一封,以示推脱。为表尊敬,亲自送到都亭。不想,却被蒋济误会他已答应,喜派人迎接。阮籍被迫就任,不久便告病辞归。

阮籍所作《劝进表》现存魏碑


在随后的几年里,几次征召,他都以病推辞。可就在他四十岁这一年(公元249年)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事变”,杀伐异己,曹氏政权摇摇欲坠。摆在天下人面前只有两条路,不是跟随司马集团,便是成为反叛者,非此即彼的难题同样也落在阮籍头上。为时势所逼,阮籍被迫成为司马懿的从事中郎。

阮籍不曾想,自己一退再退,退到最后,竟是无路可退。

为了避人祸,阮籍终日醉酒,他曾大醉六十天,只为逃避和皇室结亲。公元263年,司马昭被晋封位晋公,完成他篡权的重要一步。阮籍受命执笔,在半醉状态下写下《劝进表》。写下此篇劝进表后一个月,阮籍逝世,终年五十四岁。


「皇族异类嵇康的抵抗:生死」

<strong>

提起嵇康,最为人称道的是他的风貌。


《世说新语》里写他:身长七尺八寸,风姿特秀。见着叹曰“萧萧肃肃,爽朗清举。“或云“肃肃如松下风,高而徐引”。嵇康不修边幅,但不损其风度,尽管放浪形骸,仍受世人追捧。


嵇康是竹林七贤中的核心。尽管身逢乱世,嵇康仍希望自己可以“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俯仰自得,游心太玄”。

嵇康抚琴


只是,命运弄人。


嵇康不愿同流合污,当好友山涛举荐自己时,写下《与山巨源绝交书》,以明自志。嵇康始终是那个最彻底忠实自己内心的人,他佩服山涛“殊俗内不失正”,却也不愿指鹿为马,向时代妥协。


嵇康一生写下八十二首咏物诗,情真意切,读来却是满腹委屈与心酸。他始终不为自己的时代所理解,人们只看到他外表的放荡,人们赞颂他的不拘,却未能有人看出,他的家国理想,他所追求的一切,乃是逆时代洪流之上,却又被这洪流拍的粉碎。

图为嵇康所作《与山巨源绝交书》,文章风格清峻,立意超俗,行文精练


嵇康被卷入吕安的诉讼案,被判死刑。临死前他毫无畏惧,“嵇中散临刑东市,神气不变,索琴弹之,奏广陵散,曲终日:‘袁孝尼尝请学此散,吾靳固不与,广陵散于今绝矣!’”

他始终不屈。


「选择之后,时代之前」

<strong>

在此三人中,山涛得以善终,他虽对时事不满,却甘愿妥协,后官至三公。只是,他也有自己的尺度,他敢于直言不讳指出司马昭的错误,为官清廉,始终以民生为己任。

对于山涛来说,他不图隐士之名,只要能为民出力,就甘愿出仕。这是山涛的选择,这是他的尺度。

山涛画像


此三人,是竹林七贤中最受瞩目的三个人。在命运的洪流之下,任何人都被裹挟于其中,而难逃时势的捉弄。这三人,也不例外。

阮籍本是门阀之后,光耀的家族史,是压在他头上的一座大山。首次入仕不利后,阮籍逐渐看清了形势,碰壁之后终于明白,自己正深陷一张门阀的巨网,即便他已是如此优秀,仍是难以逃脱。阮籍本有济世之怀,却失望的发现那个唯才是举的时代已经过去,郁闷之中他整日喝酒,以酒灭志,以酒消愁。

只是,积压在心中的愤懑又怎能轻易消除。即便他看轻礼法,不为其所拘,却仍不得不驱车向山顶疾驾驶去,直至前方无路可走,失望的他纵声大哭,醉倒而归。

《世说新语》


时代逼迫他们妥协。山涛取了折中点,他屈服于礼法之下,却在内心保持最后一寸净土。嵇康迎头而上,以狷狂不屈的姿态,撞到自己头破血流为止。嵇康娶了曹操曾孙女长乐亭主为妻,他始终不肯与司马集团合作。嵇康本人信崇老庄,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公然与新朝主张的儒家专统为敌。他过于强硬的姿态,最终广陵一曲终成绝唱。

此三人,在时代面前,或退让,或妥协,或以生死为代价,换就千古绝唱。只是,联结着他们内心的,都是共同的内核:以狂狷来反抗这乡愿的社会,反抗这桎梏性灵的礼教和士大夫阶层的庸俗,在自己的真性情、真血性里发掘人生的真意义、真道德。


魏晋时代的文人所表现出来的自由主义精神是最早的理想之风,令人心驰神往。


看更多美学知识和东方传统手艺,欢迎关注【东家·守艺人】。


东家APP


魏晋之风也称魏晋风流或者魏晋风度,是指在魏晋时期所产生的一种文化思潮。“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是魏晋之风;“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也是魏晋之风,那么魏晋之风到底是什么?宗白华先生在其《美学散步》中这样描述魏晋之风这种文化思潮:“晋人向外发现了自然,向内发现了自己的深情。山水虚灵化了,也情致化了。陶渊明、谢灵运这般人的山水诗那样的好,是由于他们对于自然有那一股新鲜发现时身入化境、浓酣忘我的趣味。”读者不免会有疑问,魏晋之风的具体内涵是什么?又有何特点,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本文就来为您介绍一下魏晋之风。

竹林七贤

魏晋之风是当时魏晋的士族阶层所信奉追求的一种艺术化的人生状态,或者可以理解为是一种人生观,世界观,以狂放不羁,率真洒脱为其主要的思想特征,具体的代表人物有“兰亭名士”和“竹林七贤”。具体可以体现魏晋风度的文章名篇也有很多,例如阮籍的《达生论》、《大人先生传》,嵇康的《游仙诗》、《与山巨源绝交书》等,向秀的《庄子注》、《思旧赋》等等。

阮籍

那么魏晋风度的具体特征又是什么呢?既含有陶渊明《归园田居》中“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归隐田园自然的怡然自得,恬静安逸。又有阮籍《咏怀诗》中“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的深情慨叹,既含有玄学思想,又向往自然山水。

陶渊明

魏晋之风这样一种特殊的文化思潮,使得在魏晋时期儒释道三教走向合一,也形成了中国古代历史上独特的一个篇章,发展了我国古代哲学思想,也为许多文学作品的产生了提供了一个大的历史环境,造就了诸多名篇,发展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士大夫精神,特别是人生观,世界观的构建,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魏晋风度美学。但其也产生了一些弊端,例如士族阶层醉生梦死,狂放不羁,产生了不好的社会影响,特别是清谈误国,因此魏晋风度在之后遭到了反对和抵制。


参考文献:

1.《论“魏晋风度”与士文化的审美开拓 》 皮元珍 中国文学研究

2. 《魏晋风度的内涵与接受研究 》赵前明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3.《风流蕴藉:魏晋风度的文化内涵 》居瑢 人民论坛


回答者:季我努学社青年会会员 李蕾


季我努学社


在中国历史中,有那么一群人,他们特立独行,反抗凡俗,他们的行为与任何历史时期的言谈举止都不同。他们是魏晋名士,“魏晋之风”的开拓与践行者。

那何为魏晋之风?就是魏晋时期文人的风气和社会的风气,有如下特点。

01通脱率性

魏晋文人的性格大多通脱,率性,这是魏晋之风形成的基础。

多疑如曹操,南征时大敌当前,仍郦酒临江,横朔而歌,丝毫不惧。

他还借着酒劲杀了指出自己音律错误的人,行事通脱,不受任何人的气。

曹操爱喝酒,他的儿子曹植则酗酒。“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姿欢谑。”

曹植经常和自己的门客喝得酩酊大醉,以致于没有听到曹操叫他带兵救曹仁的安排,甚至夜闯司马门,自个儿断送了世子之位。他的行事,虽然荒谬,倒也率性。

还有曹丕带着朝臣到故友坟前学驴叫;阮咸不服贫穷,别人炫富他炫裤衩;阮侃半夜在茅房惊呼:鬼怎么这么丑!

他们率性而为,性格通脱,只愿意活成自己,追求精神永恒。

02清谈玄学

魏晋之风,体现在思想上,就是清谈玄学。

魏晋时期,士族名流相遇,不谈国事,不言民生,不论俗世,只谈老庄与周易。他们一边喝酒,一边讨论争辩,各抒歧异,摆观点,援理据,以驳倒他人为能事。

“孔融死而士气灰”,孔融死于在政治上的多嘴,曹操杀鸡儆猴。

于是,文人名士不敢妄论实事,转而清谈老庄哲学。正始名士何晏、王弼还以“无”字对宇宙的追问开辟了本体论的哲学天地。

正始名士之后,清谈逐渐发展成一种风气。

竹林七贤饮酒谈玄学,兰亭名士聚会论佛理,不过是他们不能参与政治,闲来无事,又想表明自己的思想高人一等,品性高雅的一种寄托而已。

后人说“清谈误国”,实属让他们背锅。

谢安满肚子淝水之战的战略,还不是烂在肚子里!时局所限,他们壮志难酬,只有另寻寄托。

陶渊明悠然采菊,过着隐士生活,也是此理。

03注重外在

魏晋的文人士族,十分爱惜自己的肉体。他们讲养生,尚容止。

王恭“濯濯如春月柳”,何宴面白似粉、顾影自怜,还有“与玠同游,冏若明珠之在侧”的卫玠。

他们一边研究玄学,一边养生。虽身处动荡乱世,仍把自己打理得俊美无双。

04文采斐然

魏晋文人,除了长得好看还爱喝酒,爱研究老庄外,还有个共性,就是文采斐然。

何宴酗酒吃五石散,但他写了《论语集解》十卷、《老子道德论》二卷等诸多著作;酗酒的曹植有《洛神赋》等传世名篇;弹琴的嵇康有《游仙诗》、《养生论》……

如果没有文采,他们就只是一群嗑药的酒鬼,算不上魏晋之风的践行者。

有书君以为,魏晋之风就是魏晋时期文人间的一种风气,即性格通脱,崇尚老庄玄学,他们文采斐然,爱喝酒爱聚会,注重外在。

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他们屡屡受挫,却依然努力活出自我。

有书君语: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给有书君点个赞哦~关注有书君,私信回复句子,有书君送你一句特别的话


有书共读


《红楼梦》第四十九回,“脂粉香娃割腥啖膻”中说到贾宝玉和史湘云拿了块生鹿肉来烤了吃,刚刚进贾府的薛宝琴也在一旁,湘云笑道:“傻子,过来尝尝。”宝琴笑说:“怪脏的。”宝钗道:“你尝尝去,好吃的。你林姐姐身子弱,吃了不消化,不然她也爱吃。”刚刚进贾府的薛宝琴,不一会儿就成黛玉的小迷妹。听宝钗这么说,她便也跟着湘云他们吃起来。接下来便有黛玉、湘云和宝钗一段对话。

黛玉笑道:“那里找这一群花子去!罢了,罢了,今日芦雪广遭劫,生生被云丫头作践了。我为芦雪广一大哭!”湘云冷笑道:“你知道什么!‘是真名士自风流’,你们都是假清高,最可厌的。我们这会子腥膻大吃大嚼,回来却是锦心绣口。”宝钗笑道:“你回来若作的不好了,把那肉掏了出来,就把这雪压的芦苇子摁上些,以完此劫。”

在史湘云的口里,“是真名士自风流”,这话,大体就反应了魏晋风度所要表达的意思。他们自在潇洒,不向权贵屈服,也不受外界思想的束缚和左右,充分展现自我的个性,这一群体的人有思想有才华,用鲁迅的话来说,他们是“简约云澹,超然绝俗”,凡是俗世的东西都是与他相悖的,他们要回归人性的本真。你们说按照什么样的规矩执行,我偏偏不认可。就像史湘云那样,你们或许觉得这样的大家闺秀应该怎样怎样,然而,对她来说,能够有好吃的肉,不违背人的本性,大口大口地吃,吃完了以后诗照作,“锦心绣口”,这份洒脱大观园里谁人能比?

至于说到清谈误国,这个帽子扣得太大了,不能一概而论。如果具体到某个人,可以就某个人的实际情况去讨论。整个魏晋时期,数百年的时光,社会虽动荡,却不是简简单单地说哪个人清谈就误了国的。

我是苏小妮,喜欢我的回答请点击关注和分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