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說:“五十知天命”有誰知道“知天命”是什麼意思嗎?

阿狸夢境


我覺得大概是,已經到了該做的事都做的差不多的時候了,再重新開始也來不及的時候,也知道所謂的命中註定了。

面對自己很努力很努力也沒能做好或者已經做成的事,已經到了不勉強的時候了,把它當作上天的安排,然後順其自然。

沒有年輕氣盛,也不會怨怨自哀,只會感激和從容的面對生活,把它當作上天的恩賜,認真的回報每一天。

這或許就是知道了天命的活法吧。


宇宇la


"五十而知天命",這是一句大家耳熟能詳的話,從某種意義上說,“知天命”到底是什麼?為什麼要到五十歲才知天命?這卻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

即使在古代,對這六個字的理解,也是有不同的意見,我們不妨兼聽。關於天命,至少有如下幾種不同的理解。

一、天命:(客觀的)天道

之所以把(客觀的)三個字 打了括號,是因為古代肯定沒有“客觀”“主觀”這樣的詞,但是,這麼寫有助於今天的讀者更好的理解。

把天命看作是像物理、客觀規律,這主要是朱熹的意見。

朱熹曾說:天命,即天道之流行而賦於物者,乃事物所以當然之故也。

他還引用程子的話說:知天命,窮理盡性也。

大意就是:天命,就是萬事萬物中蘊含的天道,就是萬事萬物的本質。這種看法特別像柏拉圖所說的ideal,比如,桌子的本質,就是“桌子之所以是桌子的那個東西”,我們認為一個東西是桌子不是椅子,肯定是因為兩者本質不同,這個本質的東西,就是天道,就是天命。

按照這一種觀點,知天命,就有點像物理學家,或是自然科學家,或是自然哲學家。

二、天命:叵測的命運

持這種觀點的古代人很少,但這卻是當代人常見的看法,一般人在說起知天命的時候,往往會認為,這是孔子知道命運的不可測。但其實,這種觀點很不靠譜,命運的轉折、發展,充滿著不確定性,誰也不知道明天會發生什麼。孔子作為一個聖哲,豈能連這點道理都不懂?

至於說他晚年始讀《易》,所以知天命就是算命的,這種觀點也不太值得關注。

三、天命:德命

要準確理解天命,就要通觀儒家經典裡,一些與知天命有關的話。比如:

《韓詩外傳》:子曰,不知命,無以為君子。

《論語 述而》:天天生德予餘。

《論語·憲問》: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知我者其天乎。

……

綜合這些記錄,才能更好的理解 天命,其意思是,到了五十歲,在學習了《易》以後,才知道上天對自己是有所寄託的,自己修習道德,成為了一個哲人,從此意識到了自己具有一種德性上的使命。知天命,就是領悟到了自己存在的意義。

所以,對於知天命的引申,有的觀點就會認為,這是孔<strong>子知道自己是“立法者”,為華夏文明立法,我們直到現在,我們的日用倫常,對待父母孩子朋友的準則,基本上都是從孔子 的時代逐漸形成的,一些本質性的原則,甚至幾千年 都沒有改變。比如“孝”,這個詞在拉丁文和希臘文裡是沒有的。

孟子曾說:天欲平治天下,捨我其誰?

這其實也是一種 知天命。

所以,知天命也並不是孔子的專利,甚至我們可以說,經過了十五志於學,三十而立……等一系列的過程後,我們作為普通人,在 晚年能能領悟到生之為生的意義。


danyboy


“知天命”這個“命”一指天地規律,二指生命軌跡:

孫子說: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從心所欲不矩。這句話有兩種意義:

一是對“強”人說,十五歲那年我對天地運行、國家治理、人生意義等一切大事有了興趣,於是我就發下大志,一定要研究明白,從而去做大事,“平天下”,創造我的世界。到了三十歲,我有了理論基礎,於是就去實踐它。一邊實踐,一邊完善理論,到四十歲時,我建立了我的門派(事業),學子們都跟隨我學習,我只解惑,我當然很堅信我的信仰,絕對沒有遲疑或疑惑,一路向前進。到了五十歲時,我融會貫通,知道運用天地人際之間的規律,借用天時、地運和人脈之力,發揚光大我的理論(事業)。六十歲我順順當當,無需操心,然後一直隨心所欲,一生圓滿。

一是普通大眾,我們十五六歲時就要開始想我這輩子幹些什麼,然後開始這技能的學習,這期間因為年輕也走了些叉路。到了三十歲,上有老,下有小,就不能亂改變了。此時我們思維、人際、體力都是不錯的,通過努力工作並不斷提升,終於生活好了不少,於是四十歲時對我們生活狀態基本滿意。不過此時不能鬆懈,要經的住誘惑和打擊,身體是革命的本錢,對各種天時地利關係要好好了解把握,爭取更上一層樓。慢慢人生百半,生存的意義已經基本完成,身體也不允許奮鬥,運氣也延伸不來了,一生也看到頭了,於是我們就放下積極的心態,悠哉悠哉吧。六十歲我就退休了,遠離俗世,耳朵也清淨了,思維也緩慢了,就這樣一直平平安安活到七十歲,不錯不錯也。

由此可知天命的“命”,可指天地間一切自然和社會規律,也可指某人的人生軌跡。戲言之。



木子晚齋


討論這個問題之前,要先說一下什麼是“命”?我們經常問別人,你信命嗎?人有命嗎?回答是肯定的。命就是生命。是人生中不以自己意志為轉移的那一部分。你來到世上,是經過自己的同意而來的嗎?不是,那你為什麼來到世上?這就是命。因命得生,就是生命。故,命是不可改變的,可以改變的都不是命。我們平時所說的命,其實是“運”,生命的運轉,就是命運。命是先天的,運是後天的。所以,運是可以改變的。易經所說的“利見大人”,就是運,運氣好了,就會有貴人相助。

我們曾過說過,不要相信命運,命運是掌握在自己手裡的。其實不是否認命的存在,還是說,不同出身不同性格的人,都可以有所作為,也就是說,人是可以憑藉自己的主觀努力改變運程。但改變的運,而不是命。所以,運又和時間空間相關聯,而稱為時運。一個人暫時的不走運,可能是時機沒到。時機來了,就會興旺發達,稱為走時運。所以,命運是人生中的一種客觀存在。而不是宿命論。宿命論是為維護現有的社會秩序麻痺人們思想的觀念。其目的是為了讓人們安於現狀,不為生命中所遇到的不公平不合理去鬥爭去反抗。

對待命運,中國傳統儒家的態度是,不怨天,不尤人。樂天知命。也就是說,人不要因為先天的條件比別人差而報怨。要隨時保持樂觀的心態和進取的精神。達則兼濟天下,也就是運氣好了,為世所用,為時所用,則造福天下百姓。運氣不好,沒有施展抱負的機會,也要樂觀向上。修養自身,達到人格的完善。

孔子說:五十而知天命。表達的是他自己對生命的感悟。也反映了大體的生命規律。他的原話是: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從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說的“十五志於學”,不是現在所說的啟蒙教育。而是“在明明德”的大學之道。它指的是人格培養的開始。孔子這段話說明,人格修養是終生的事業。從十五開始,直到七十,才能達到至善之境。孔子的現實是,很少人能活到七十以上的,人到七十古來稀。也正因此,大多數人終其一生,都達不到人格完善之境。

而立,是人能自立於社會。在修身上,表現在正確人生觀的建立。不惑是在正確的人生觀之上,不斷鞏固的階段。知天命,是從感性認識向理性認識轉化的過程。知天命的外在表現,就是不怨天,不尤人。人生達此境界就可霍然開朗,洞達明悉了。通俗的說,就是活明白了。這個階段就是陶淵明說的,不慼慼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不卑不亢,不埋怨父母,不羨慕別人。

在知天命之上,還有更高的境界。人到六十之時,就達到耳順之境。耳順之意是說,聽到任何不同的意見,都不會覺得不舒服。這是在生命的洞達之後產生的一種包容心態。有容乃大,無欲則剛。這個境界是對不同於自身的生命體驗的理解與尊重,霍達與包容。

在耳順之後,到七十的時候,達到從心所欲不逾矩的人生至善之境。所謂的“矩”,就是規矩,規矩的建立,是經驗的總結,是有益於人生,趨利避害的。人生到此境界,無論怎樣隨心所欲,都在規矩之內,都是有益的。這是人生至善之境。

孔子總結的這個人生修養的過程,其核心內容在於天命,它說明人生要達到至善之境,要把各人的先天條件和後天條件全部看透,之後才能洞達明悉,才能止於至善。

孔子的這個修養過程說起來簡單,做起來卻並不容易。現實中五十依然糊塗,七十還活不明白的人比比皆是。可見,聖人之言,看似簡單,要做到,沒那麼容易。


七月流火140400643


👍👍👍🌲🌲🌲🌷🌷🌷

回答這句古語,使我回憶起童年在“老人聚玩間”講流傳的古話,“三十而力;四十而不或;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全身所欲不如巳”,用今天的白話解釋:三十歲是身強力壯年華;四十歲巳不如三十歲體力強壯了;特別回答的是到了五十歲,因氣候變化,對這到五十歲以上的老人,身體有不適的(如傷過的,勞動過度造成的影響部位,原來因病保養不周,或婦女產期在月子裡調養不良,沒有恢復健康造成影響的),在這天氣要下雨,或北風要轉南風,到這五十歲的這些不健康的身體部位就會在氣象未變化之前,就預先發生疼痛,或較輕的就會全身無力,腳手痠軟,這就是對古人由於勞動過度和營養不良對於身體健康就有所衰弱的影響,就預知天氣要變化的感應預兆,為預見傳言成為“預知天命”了!

再一方面年齡高了,見事多了,有教訓了,有豐富的經驗,就能觀察氣象變化的天然現象規律預見,如古流傳“六月東風,水覺東東”;“七月東風,反成秋風”;“虹出東北角,船停沃底角”,不能出海了;“虹出西南底,無鹽剩筐底”,就是氣候馬上陰天,不能有太陽映鹽,就買不到鹽了,這是到五十了,積累了豐富的經驗預知天氣(古稱天命)。

那六十而耳順,說明耳朵聽覺不靈了,七十歲了,所算要做的事業就不能適應體力及時辦成,或完全不能辦成什麼事業了!現代因社會進步,生活提高,有保健知識,對老年人”今非昔比了”。








不平之見B18


孔子曰: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是告訴人們,人生到了三十歲時,應成家立業,獨擋一面,承擔自已的責任。三十歲的人應該謀求一個正當職業,娶妻生子,在事業上應有比較穩定的發展。

四十歲的人經歷了生活的滄桑,疑惑,傷感,激進,喜悅等一系列的人生感悟,很多事情恍然大悟。人少了衝動,多了沉思。少了煩惱,多了清醒。少了放縱,多了責任。

人生到了五十歲,經歷了自己大半人生命運軌跡,許多事情想明白了。“天命"是上天的旨意或命令,"天命"難違,也就是叫人們順其自然的規律。經過二三十年的磨練,自己人生基本定位,有了豐富的閱歷,有了自身的控制力,有了家庭孩子,工作能力也是處於巔峰期。波動比以前少了,財富比以前穩定。

在中國,人到了五十歲,是人生精力最旺盛之時,也是責任最重之時。好多家庭處於上有老,下有小孩在讀高中或大學,負擔很重。現在很多人把世間萬物看淡,功利,子女,家庭等重大事情,想開多了,不象以前那樣揪心,做事也不急躁衝動了。人到中年萬事休,五十知天命或許就是這個道理了。


棠城流沙


⊙2019.01.09

什麼是天命?天命的釋義就是天道的意志;延伸含義就是"天道主宰眾生命運”。

本編則認為,天命其實就是“勢”,“五十知天命”貴在一個“知”,這個“知”就是明白的意義,通過五十年的風風雨雨,跌打拼摔,理解了人生的不易,失敗也好,成功也好,都成了教訓和經驗,不是再摸索的年齡了,應該順勢而為之。

“五十知天命“五十而知天命”是孔夫子的話,原文見於《論語·為政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說:“我十五歲就立志學習,三十歲就能有所成就,四十歲遇到事情不再感到困惑,五十歲就知道哪些是不能為人力支配的事情而樂知天命,六十歲時能聽得進各種不同的意見,七十歲可以隨心所欲(收放自如)卻又不超出規矩。”

這裡“不能為人力支配的事情而樂知天命”其義也就是要順勢而為。

順勢者則昌,逆勢者則亡。五十明白順勢而為則是大智慧也。

謝謝,順頌安康!

一一《養氣場》


每日養氣吧


五十知天命,什麼意思呢?

孔子說:“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這是孔子最著名的言論之一。”

意思是說,我十五歲立志學習,三十歲在人生道路上站穩腳跟,四十歲心中不再迷惘,五十歲知道上天給我安排的命運,六十歲聽到別人說話就能分辨是非真假,七十歲能隨心所欲地說話做事,有不會逾越規矩。

孔子說:“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所謂的“天命”,指的就是客觀的限制,是人力所無可奈何的。“知天命”就是要懂得客觀限制是非人力可為的規律,故不能在成敗問題上有怨懟,不怨天,不尤人,而是把注意力從事實的成敗轉向價值的自覺上。

進一步說,就是命裡無時莫強求,得之淡然,失之泰然,爭取必然,順其自然。

“五十知天命”,“五十以學《易》”,是孔子對人生意義的探索,也是對天人之際的思索。孔子學習《周易》,明辨人生哲理,懂得人生中的定律、規律、天規和準則,通過學思踐悟,使自己的言行符合於“天命”。據說,孔子學《周易》很認真,曾經把穿竹簡的皮條都翻段了很多次。





風過無痕攝有痕


知天命的意思是:當一個人活到五十歲時,對於自己的一生經歷總結、能悟出了很多的道理、有些的事看似簡單、但是當自己去做時,卻很難做到;曰:為之難者亦易矣、不為易者亦難矣。

有些事看上去很難、但是當自己去做時、卻成功了;這就是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

有時候人在走投無路時、命運卻出現了轉機、這並是"船到橋頭自然直、柳暗花明又一村"。



那時就體會到、人做事只能盡心盡力、"盡人事、聽天命",有時人是"爭為不爭、不爭為爭"。

有的人"苦盡甘來、先苦後甜",有的人是"先甜後苦",這又叫著"無名、或無常",佛言:"不可說",道家言:"天道無常、玄之又玄"。

人的命運,彷彿有一雙無形的大手掌握著、由不得自己控制。


每個人的命不同,人可修好運、但命已註定的。

有的人看上去很笨、在人生道路上卻順風順水;有的人很聰明、卻一事無成。

當一個人活到五十歲時、對於這些大道理通過自己的經歷與別人的人生經歷、都能總結出來了。所以在國學文化中、講的都是道理與人生感悟,人很多的事、必須自己經歷過才能夠懂,這些有些也就我們現在所說的"迷信",雖然人們不認可、不相信,到了最後卻由不得自己,也不得不信、這也就是命運。


武夷山獨行俠


此句出自孔子的《為政》。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這段話的意思是:人要在三十歲之前明確自己追求的人生目標,也就是自己的理想,給自己的人生確立努力的方向,從三十歲開始按著自己的人生目標奮鬥,努力十年之後就明白了生命的真正意義。到了四十之後,對自己生命的價值、意義不再迷惑、不再彷徨和猶豫。再繼續努力,奮鬥十年,就達到了“知天命”的五十歲。

人生到了五十歲,他就會知道他自己以後的人生應該怎麼樣過,也就是說他已經知道自己將來的人生結局了。這是因為古代的醫學、營養都比較差,平均年齡都比現代小很多。所以古代人認為人到50歲,基本就成定局了,不會再有什麼志向了,可以兒孫滿堂,安享天倫之樂了。

知天命就是開悟了,所以孔子是在五十歲開悟的。但是開悟之後還要繼續修啊,所以到六十歲就“耳順”了,無論你說他好還是壞,他都不在意,他安住在自己內在無比愉悅寧靜的心靈世界裡,不受外界的干擾和影響。所以孔聖人也是修了幾十年,道業才穩定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