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狽為奸”,那麼那何種生物為狽呢?

奧利豆


“狼狽為奸”、“狼狽不堪”、“十分狼狽”、“狼狽逃竄”是我們中國人都熟知的詞語,這些詞語中說了兩種動物就是狼和狽,狼是我們都熟悉的動物,和狗差不多大,也是狗的近親,那麼“狽”是哪種動物呢?




實際上,“狽”是哪種動物到現在都沒確定,我們或許可以說“狽”是傳說中的動物,因為這種動物基本上只在傳說中出現過,誰也沒有真正見到過是哪種獨特的動物。傳說中“狽”和狼是好朋友,但是“狽”的智商比狼更高,也可以說它是狼的軍師,然而“狽”這種動物又有一種硬傷,就是它的前腿比較短,跑起來的速度不夠快,因此它就把兩條前腿搭到狼的屁股上,和狼一起跑,只要節奏保持一致,它就能單用後腿和狼跑得一樣快。如李時珍在《本草綱目》裡引《食物本草》中就說“狽足前短,能知食所在。狼足後短,負之而行,故曰狼狽。”


然而在生物學上卻並沒有“狽”這樣一種動物,和傳說中的“狽”的體型類似的動物恐怕只有袋鼠了,然而袋鼠是草食動物,而且野生袋鼠只在大洋洲和印度尼西亞等地才有,不可能和狼成為朋友。

所以有生物學家懷疑“狽”很可能是被獵戶的獸夾夾掉前腿的狼。由於狼是群體生活的動物,通常不會遺棄自己的同伴,所以受傷同伴可以將一雙短前腿放在另一隻狼的後屁股上一起行動。

古書中最早有關“狽”的記載是出自《酉陽雜俎》,說法和上面傳說中的說法一樣,《康熙字典》中“狽”字的解釋是:“狽,獸名,狼屬也。生子或欠一足二足者。相附而行,離則顛。”這一解釋認為“狽”是前足畸形的狼,現實中也有人發現過前足缺失或者畸形的狼趴在另一隻狼背上的現象,這或許是“狼狽”一詞的來由吧!

但是也有人認為“狽”這種動物是有的,它其實就是豺,它比狼更像狗,也有生物學家認為豺才是狗的祖先,又名豺狗、亞洲野犬、亞洲赤犬、紅狼等,不過豺的體型較小,其體長95-103釐米,尾長45-50釐米,肩高52-56釐米,體重20千克左右,不過豺並不會與狼在一起活動,兩者是不會狼狽為奸的。


也有人認為“狽”這種動物就是狼獾,又名貂熊,它的頭部和狼很相似,但它卻不屬於犬科,而是屬於鼬科貂熊屬的一種動物,有6個亞種,主要分佈於北半球的寒溫帶和極地地區,我國僅見於東北大興安嶺(黑龍江、內蒙古)和新疆阿爾泰山區。這種動物也是體型最大的陸生鼬科動物,雄性遠大於雌性,其身形介於貂與熊之間,體長80~100釐米,尾長18釐米左右,重達8~25千克,大型的狼獾基本上和狼的體重差不多了,而且它腿比較短,跑起來沒有狼快,和傳說中的“狽”很是相像。


狼獾多單獨活動,晝伏夜出,食性很雜,但以肉類為主,擅長捕捉狐狸、野貓、狍子、麝、小駝鹿、水獺、松雞、榛雞、鼠類等動物,個性非常兇猛,它可以長途奔走,也喜歡游泳,攀爬技能也很高超,可以在密林中自由跳竄,常常從樹上一躍而下,伏擊路過的動物,因此有“飛熊”之稱,漫威動畫中金剛狼的原型就是狼獾。

不過“狼獾”的名字中雖然有一個狼字,卻並非狼的朋友,相反它們見面卻會有打架的危險,所以兩者基本上也不會沆瀣一氣狼狽為奸,因此把狼獾看著傳說中的“狽”是不太合適的。豺和狼獾雖然都和傳說中的狽很相似,但卻不能被認為是狽,如果狽不是瘸了腿的狼,那麼這種動物還是個謎,或者說有沒有這種動物還是個謎。


人類的方向


【成語】: 狼狽為奸

【拼音】: láng bèi wéi jiān

【解釋】: 狼和狽一同出外傷害牲畜,狼用前腿,狽用後腿,既跑得快,又能爬高。比喻互相勾結幹壞事。

【成語故事】:

  傳說古時候,有狼和狽兩種野獸。狼的前肢長,後腿短;狽的前肢短,後腿長。有一次,狼和狽一道去偷羊,但羊圈又高又結實,既跳不進,也撞不開。於是它們就想出了一個辦法:狼騎到狽的脖子上,狽用兩條後腿站起來,把狼拖得很高,然後狼就用它的兩條前肢攀上羊圈,把羊拖走。根據狼和狽勾結幹壞事的傳說,人們創造了成語狼狽為奸。狼狽為奸比喻壞人互相勾結做壞事。

,為中國的一種動物,犬屬,為狼的近親。由於狽的前腿特別短,所以走路時要爬在狼的身上。有見及此,狽沒有獨自生活的能力:一旦沒有狼的扶助,就不能行動。

"狽"這一種動物,是否真正存在仍是一個謎。現時的人們主要認為"狽"其實是被獵戶所設的捕獸夾夾斷前腿的狼,因為狼是群體生活的動物,不會遺棄自己的同伴,所以會讓受傷同伴的一雙短前腿放在自己背上,以便一起行動。

最早有關"狽"的記載是出自《酉陽雜俎·廣動植》,但儘管如此,當時一直沒有人成功把狽活捉,坊間根據其外表猜測其為灌狽。直至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初期,曾因進行一次東北地區獵狼行動而捉了一隻"狽",但後來才發現,那只是被捕獸夾夾斷前腿,還是懷孕期的母狼。揹著這隻"狽"的是其伴侶,結果公狼當時放棄逃脫的機會保護"狽",直至被獵殺。

《康熙字典》中"狽"字的解釋是:"狽,獸名,狼屬也。生子或欠一足二足者。相附而行,離則顛。"這一解釋比較合乎科學道理:第一,狽並非傳說中的獸,自然界裡有狽;第二,狽就是狼生下的畸形後代,一條腿或兩條腿發育不全,走起路來要趴在健全的狼身上。狼一離開,就要跌倒。

李時珍在《本草綱目》裡引《食物本草》中談到"狽"時說:"狽足前短,能知食所在。狼足後短,負之而行,故曰狼狽。"狼群中的畸形狼較罕見,又難以自己去覓食,存活下來的數量更少。曾有人親眼在狼群中見到狽的身影,當驅散狼群時,狽趴在地上急得團團轉,寸步難行。知道狽就是畸形的狼。


閱讀是一種緣分


這是個很有趣的問題。狼狽為奸是經典的成語,比喻相互勾搭一起幹壞事。就是說,狼狽是一起行動的。狼和狽在一起外出行動捕食時,狼在前面負責用前腿,狽在後面則主要用後腿,行動起來非常迅速。


狽是什麼動物

事實上究竟“狽”是否存在仍然是個謎。在民間傳說中,狽是和狼同時出現的,它由於前腿特別短,因此走路時需要爬在狼的身上。

現在人們一般認為,狽其實是被獵人的捕獸夾夾斷前腿的狼,因為狼是群居動物,它們不會丟棄自己的同伴,會讓同伴搭著自己行走。也可能是因為遺傳變異導致身體畸形的狼,因行動不便,故由其它狼同伴帶著一同行走。可見,狼群是非常團結的種群。


狽的記載

很多古籍中有關於狽的記載,《酉陽雜俎·廣動植》、《康熙字典》、《本草綱目》等,均有對狽的詳細描述。例如李時珍描寫:“狽足前短,能知食所在。狼足後短,負之而行,故曰狼狽。”現實中也常有目擊狼狽出現的傳聞。曾傳1956年的時候在山西發現過狽。當時由於卡車壞在了路上,被狼群發現圍住,留守的人躲在車上開燈打喇叭都趕不走狼群。過了一會,一隻狼揹著一隻像狼的東西回來了,狽一叫,狼群就輪流攻擊卡車駕駛室,可見狽這狡猾。後來救援人及時趕到,狼群四散丟下了狽,人們才看清狽的真面目。其形象就是前腳短後腳長,無法走路。


狼狽的成語

狼狽為奸、狼狽不堪、狼狽逃竄等等。


伊棋科學漫話


狽只是個傳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