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書法要儘量向"古雅"靠近,否則最多隻能學到一半水平

唐太宗說:"取法乎上,僅得為中,取法乎中,故為其下。"這個意思放在書法中是說,書法要從上等的作品中來作為學習對象,就這樣也只能得到一箇中等的結果,如果取中等的來學,那就只能得到下等的收穫了。因此,古人一直強調在學習書法時要把最為上久的東西拿來學習,而不是學習時代很近的東西。

學習書法要儘量向

"古雅"是書法中的一個重要概念,它與"新、近"等是相反的。"古"是久遠的意思,"雅"是美好的意思,就是很久遠的、美的東西。一般情況下,人們普遍認為,魏晉時期的作品,尤其是真書作品都具備"古雅"的特徵,而這些作品的代表人物是鍾繇和王羲之,他們的代表作是《薦季直表》、《宣示表》、《蘭亭序》等。

學習書法要儘量向

關於"古雅"一詞的最早提法是唐代的書法家張懷瓘,他在所著的《書斷》中對鍾繇的書法作了下述評價:"真書絕世,剛柔皆備,點畫之間,多有異趣,可謂幽深無際,古雅有餘,秦漢以來,一人而已。"

張懷瓘對鍾繇書法作出了很高的評價,他認為除了"剛柔皆備、多有異趣"外,更重要的是"古雅有餘"。按照張懷瓘的意思,"古雅"應當是具有很幽遠、很深邃的藝術境界,"古雅"的作品讀起來會讓人感受到琢磨不盡的感受。

學習書法要儘量向

明代書法家王世貞也對"古雅"作出了自己的判斷,意思會更加直截了當,他說:"鐘太傅《季直表》雖時代不同,而古雅則一,真純綿裏鐵,初看便好,久看之筆盡而意無盡。"首先他認為,"古雅"的作品應當時有久遠的時代性,其次"古雅"的作品不論是初看還是久看,都有一種味無窮的、意不盡的感受。

書法為什麼要向"古雅"類的作品學習?根據歷史上人們對書法傳承、審美等趨向來看,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學習書法要儘量向

古雅本質意義的需要。其本質意義正如前文所述,它是對漢字書寫的一種規範性的約束力,同時也是具有意境上的嚮往和表達。"古雅"也成為人們美的代表。

古雅是一種審美標準。自魏晉書法以來,人們都以鍾繇、王羲之書法來作為書法評判的標準,人們都把自己的作品向這裡靠攏,尋找差距和不足,也以此作為學習書法的標準,並視察書法的好壞。

學習書法要儘量向

古雅也是字形結構緊密的視覺感受。從魏晉書法中可以看出,它們的字形結構都是十分緊密的,"點畫之間真有異趣",從點畫的書寫、字形結構的安排等,都達到了一個視覺上對美的體驗。

上述問題說明了"古雅"書法作品中具有的特徵是其它時代作品中所不具備的,因此它就成了人們摹仿學習的一個標準教材。如何向"古雅"書法學習,這也是歷來古人師法的方法所在。

王世貞列舉了唐代以來到明代的幾位書家,並認為這些人的作品都具備了"古雅"特質。

學習書法要儘量向

宋克《七姬帖》既近古而書復典雅,有元常遺意。足稱二絕。

祝允明《黃道中致甫字說》稍大,《約齋閒錄》又大,則皆晚年筆,進可入元常室,退亦不讓伯施,所謂幽深無際,古雅有餘,明興一人而已。

王寵意態古雅,風韻遺逸,所謂大巧若拙,書家之上乘也。

學習書法要儘量向

上述這些人都在學習書法中以魏晉為宗,並在"意趣"、"法度"上取得了新的突破,卻保留了魏晉書法的"古雅"之態,被稱為"遺意"。由此可以看出,學習魏晉書法,不僅要在字形結構、用筆上要緊緊抓住它們的共同特點外,還要在"意趣"上做到盡致,使二者合理表現,從而實現"古雅"的根本要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