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中是指哪裡?

國學日知



關中指陝西的關中平原,東到渭南,西至寶雞,南依秦嶺,北靠陝北黃土丘壑,是一個東西狹長的地段,號稱八百里秦川。又因渭河從中貫穿東西,也叫渭河平原。其包括從東往西依次為渭南,銅川,西安,咸陽,楊凌,寶雞五市一區。值得一提的是咸陽為秦滅六國之秦國都城。西安古稱長安,中國六大古都之一,曾有十三個封建王朝在此建都。

關中遠古為秦地,和陝西的陝南陝北並稱三秦,三秦即陝西全境。關中大地物華天寶,人傑地靈。人口分佈稠密,四季分明,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

本人頭條號《走著聊著》,歷史領域創作者,歡迎點擊加關注!


走著聊著


關中即指關中平原,準確的地域為沿著渭河流域形成的平原地帶,此地帶依賴渭河,土地肥沃,水利方便,農業高產。其地東起潼關,西止寶雞大散關,南到藍關,北到銅川金鎖關,所以謂之關中。東西約有八百里長,故常言之八百里秦川。

其中潼關為過去函谷關,自古有一夫當關萬夫莫敵,出了潼關就是河南地界。大散關在寶雞轄區,過了大散關便是山區,南為藍關,今西安藍田境內。過了藍關便是秦嶺。唐代大詩人韓愈因上書反對朝廷勞民傷財迎佛骨舍利,被貶南方,其中寫下《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全文為“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陽路八千;欲為聖明除弊事,肯將衰朽惜殘年;雲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知汝遠來應有意,好收吾骨漳江邊。”裡面提到的藍關就是在秦嶺邊上,大雪太厚,馬都走不動。據考證,文中的侄孫湘,便是傳說中八仙之一的韓湘子。北金鎖關在銅川邊上,過了金鎖關便是陝北黃土高原。

關中過去為帝王之地,唐之前十多個朝代在此建都,因唐末戰火連年,加之環境汙染等問題,經濟中心東移。因此也有說法是“南方的秀才北方將,陝西地下埋皇上。因過去物產豐富,土地沃野,也有人過去戲謔,“八百里秦川,養了一群懶漢”,其意就是關中平原農業豐產,夏秋不憂,吃喝不愁,所以生活無憂無慮,長期就會有惰性思想。所以,說陝西人不願外出打工,戀家,其實是出門就是吃苦受罪,不如呆在家裡舒服,一畝三分地,老婆娃娃熱炕頭,人生就當如斯。


長安那片月


關中首先是一種特殊的地理環境。

關中屬於“地塹式平原”。

什麼是“地塹式平原”?就是地貌學上劃分的一種兩側被高角度斷層圍限,中間下降的一種槽形斷塊構造。

由於關中平原特殊的地質環境,秦嶺與魏北山地是緩慢抬升,而關中平原則在下降,這就形成一種四周高而中間低的斷限式平原。

關中盆地兩側均為高角度正斷層,斷層線上有一連串泉水和溫泉出露,楊貴妃“溫泉水暖洗凝脂”的臨潼華清池,就是位於斷層線上。

這種地理環境上的關中,也就是常說的關中平原,東西長300公里,南北寬窄不一,東都最寬可達100公里,窄處僅20公里。古代稱關中平原為“八百里秦川”、“天府之國”。

關中之得名確實因“關”而來。

“地塹式平原”四周高,中間低,難免就會形成平原周邊的眾多關隘。

關中的得名,便源於這些關隘。

1、函谷關。舊關位於河南省靈寶市,新關位於河南省新安縣。“秦孝公據殽函之固”說的就是這個關中平原的東大門。

2、潼關。位於陝西省潼關縣。

3、蒲津關。位於山西永濟市蒲州鎮。

4、武關。位於陝西丹鳳縣。司馬遷言:“南陽西通武關、鄖關。”武關是關中平原到南陽盆地的一個要關。

6、蕭關。漢代設於寧夏固原縣,北宋改置同心縣。

7、金鎖關。位於陝西銅川市。

8、散關。位於陝西寶雞市。“鐵馬秋風大散關”就是指這個關中平原的西大門。

這些關隘,使得關中平原成為“金城千里”易守難攻的形勝之地,奠定了關中平原十三朝古都的輝煌歷史。

更多歷史地理類原創內容,敬請關注熊二讀史。


歷史寶藏


【關中】一詞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有不同的語義範圍,搞不清這一點便無法明白【關中】一詞的語義變化,併發生混淆。寒鯤此文為各位讀者朋友梳理一下【關中】一詞所指範圍在歷史時期的變化,希望對各位讀者有所幫助。

秦國關中:秦國的腹心之地,關中=秦川=關內

先秦諸國在命名一些地名的時候,總是習慣以本國國都所在地為【中】、【內】,以國都以外的地區為【外】,以國都以【東南西北】的地區為【東南西北】。就好比,【河外】一詞對於晉國而言,就是指黃河以西以南(今日的韓城、合陽、大荔、潼關、靈寶一帶),但【河外】對於秦國,則反而是指晉國腹地——汾河下游、涑河流域(今日的臨汾、運城),【河外】對於後來的趙國則是指黃河故道以東南的地區(今日的河北平原東部與德州一帶)。【晉國河外見下圖所示黃色半透明區域】

同樣的,對於出身關東六國的老子而言,他過函谷關,被稱作【出關】,一個【出】字便道清了老子所去的地方是【關外】,也就是說,對於關東六國而言,秦國是【關外】。但,對於秦國而言,函谷關以東的地區便不僅僅是【關東】了,也是【關外】了,相對於【關外】,秦國所居的渭河流域便是【關內】了,【中】與【內】含義相通,所以【關中】在秦國時期便是【關內】之義,意思是【函谷關之中內】,這是秦人以秦國為中心所致。也就是說,【關中】在先秦時期與【關西】、【關內】等同。

漢朝關中:兩漢京兆之區,關中=四關之中

秦朝與西漢初年,西北蕭關與西南散關的地位逐漸凸顯,與東方的函谷關、東南的武關一道形成圍繞著渭河中下游平原的四大關隘,這才形成了《史記索隱》裡所言的“東函谷,南崤武,西散關,北蕭關”關中四塞,從此以後,才有了【關中】是指【四關之中】的說法。

【下圖為四塞關中示意圖,四關已被標為小綠點兒】

不過呢,函谷關有秦函谷關(河南靈寶)與漢函谷關(河南新安)的區別,而且隨著函谷關在漢代以後的逐步衰落,【潼關】取代了【函谷關】的位置,成為新的關中東大門。蕭關也經歷過秦代蕭關(甘肅慶陽境內)與漢代蕭關(寧夏固原)之間的變遷;散關則並不僅僅是寶雞大散關一處,而是分佈在隴山與秦嶺之間的諸多關口共同構成的一系列關隘。所以,在秦漢時期,四關並不固定指四處關隘。

【秦函谷關、漢函谷關、潼關的相對位置見下圖】

現代關中:陝西中部,關中=關中平原、關中文化區

隨著明清以來陝西省的逐漸成型,陝西省內也逐漸形成了陝北、關中、陝南三大塊省內次文化區,由於陝北文化片區是更接近晉北與內蒙的黃土高原文化,陝南文化片區更接近四川重慶的巴蜀文化區,所以陝西省內便被截然分為了三部分。【關中】一詞便在明清以來逐步被用來指代陝西省中部渭河中下游的所謂秦川文化區。

另外,從地形上看,黃土高原南緣與秦嶺北麓之間的渭河流域又剛好構成一個足夠廣大的平原(見上圖),所以【關中平原】一詞也便被現代地理學所採用,被用來命名這片平川。

覺得本答對您有所幫助的話,還望點贊轉發支持

如果您有獨到的見解,歡迎在評論區交流

如果您喜歡寒鯤的文字,可以點擊回答上方的頭像關注


寒鯤


關中是一個特定的區域概念,並且歷史悠久。

早在《史記·貨殖列傳》中,太史公司馬遷就記載了其地域劃分及民俗。

具體是這樣描述的:“關中自淠、雍以東至河、華,膏壤沃野千里”。

其中的“淠”,指的是渭水的一條重要支流;“雍”,指雍山;“河”,指黃河;“華”,指華山。

關中的範圍從渭河、雍山以東到黃河、華山一帶。

這裡肥沃的土地,孕育了光輝燦爛的華夏文明。

自虞夏時代,這裡就是貢賦豐饒的地區,到後來強大的周王朝正發源於此。

史書上曾記載周的祖先公劉到達過郇(今陝西彬縣、旬邑);大王、王季興起於岐(今陝西岐山);周文王創立了豐,並定此地為都城。周武王時移都於鎬,而鎬城則在今西安西南。

關中地區的民風淳樸,人民勤於耕種,廣植五穀,民間少奸猾之人。

到春秋戰國時代,秦依託關中地區建立政權,公元前766年,秦襄公伐戎至岐山而死,隨後秦文公掌權,之後的幾代政權居雍。秦人利用地處隴蜀之間的優勢,開始販賣貨物,行商走賈多起來,商業隨之繁榮。這裡四方貨物雲集,有來自南方巴蜀的丹砂、玉石、銅鐵、竹器、木器,有來自邛笮的馬匹、犛牛,有來自北方戎狄的牲畜。

因此整個周秦時期,關中地區可謂物產豐富、商業繁榮。

太史公司馬遷就稱“關中之地,於天下三分之一,而人眾不過什三;然量其富,什居其六”。由此可以理解為什麼秦漢都以關中為根據地了。另外,所謂“關中”,還與關隘有關。

黃土高原溝壑縱橫,高山大谷比肩排列,險峻的地形在許多地方形成“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局勢。

自古這裡建立的關隘,有人統計大約有七十二座。

《史記·項羽本紀》載,有人勸項王日:“關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饒,可都以霸。”

《史記集解》引徐廣曰:“東函谷,南武關,西散關,北蕭關。”

具體到關中之稱“關中”,大致有三種說法:一是指在函谷關、大散關、武關和蕭關的中間;一是指在函谷關和武關的中間;一是指在函谷關和散關的中間。比如楚漢戰爭期間,約定“先入定關中者王之”,此處的關中即西以散關為界,東以函谷為界。


美劇浮世繪


據《史記.貨殖列傳》記載,關中自汧(汧水)、雍(雍山)以東至河(黃河)、華(華山)。

《史記》中將漢中、陝北也包括在關中範圍之內。

後來的四關說,函谷關(東潼關),西散關(大震關),南武關(南關)和北蕭關(金鎖關)。

兩關說,大抵函谷關和隴關之間。

這些說法雖晚,但同戰國、秦漢時期的四關大意相同,符合當時的情況。對於“關中”地名的由來並未有確切的定論。

《陝西通史》記載,西晉潘岳在《關中記》中說三秦以隴關為限東為函谷為界,二關之間為關中。唐代《三輔舊事》中說,西以散關為限,東以函谷為界,二關之中謂之“關中“。

東晉徐廣在《史記》“關中阻山河四塞,作註釋為,“東函谷,南武關,西散關,北蕭關。

《史記》卷69記蘇秦遊說秦惠王曰:“三秦,四塞之國,被山帶渭,東有關河,西有漢中,南有巴蜀,北有代馬,此天府也”。古時大抵定位關中如此。

現在一般說的關中,指陝中部秦嶺以北,子午嶺,黃龍山以南,隴山一東,潼關以西區域。行政區劃,西安,咸陽,寶雞,謂南,楊陵區。五市一區。面積55623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395萬左右。南依秦嶺,渭水從中穿過。物華天寶,人傑地靈,四面都是天然地形屏障,這就是今關中的定位。


擎立關中


對於“關中”這一名稱及其範圍,隨著歷史時期的演變,人們的說法也不盡相同,但大致有三:

其一為“四關之中”說,東為函谷關(今河南靈寶),南為武關(今陝西丹鳳縣),西為散關(今陝西寶雞市南),北為蕭關(今寧夏固原);

其二為“兩關”說,東起函谷關,終西之關,亦有隴關、大散關之辯;

其三為“涇渭”說,汧隴以東,至黃河西岸,秦嶺以北的涇渭流域皆謂之“關中”。

以上三種學說雖有所差異,但其主體範圍卻大致相當,以現在的地理學來說,它大致包括黃河以西,六盤山以東,秦嶺以北,毛烏素沙漠以南地區。

“關中”平均海拔約500米,所以有渭河平原、渭河谷地、關中盆地、關中平原等稱呼,其北部為陝北黃土高原,向南則是陝南山地、秦巴山脈,為陝西的工、農業發達,人口密集地區,富庶之地,號稱"八百里秦川"。

關中之名,始於戰國時期,一般認為西有散關(大散關)、東有函谷關、南有武關、北有蕭關,取意四關之中(後增東方的潼關和北方的金鎖兩座)。四方的關隘,再加上陝北高原和秦嶺兩道天然屏障,使關中成為自古以來的兵家必爭之地。

古人習慣上將函谷關以西地區稱為關中,《鴻門宴》:“沛公欲王關中,使子嬰為相。”《過秦論》:“始皇之心,自以為關中之固。”

關中地處陝西潼關以西到寶雞市以東的關中地區,即現在的西安市、銅川市、寶雞市、咸陽市和渭南市五個地級市。關中土地肥沃,河流縱橫,氣候溫和,《史記》中稱其為“金城千里”、“天府之國”和“四塞之國”。自西周起,先後有13個王朝在此建都,歷時1100多年。

此外,中華文明的搖籃在黃河流域,而黃河文明的搖籃是在渭河流域,關中地區不僅是歷史上最早稱為“天府”的地方,也是歷史上最早被稱為“天府之國”的地方。《前漢書》第40卷記載,張良建議劉邦定都關中時說:“夫關中左崤函,右隴蜀,沃野千里……此所謂金城千里,天府之國。”成都平原被稱為“天府”約在公元208年,諸葛亮所作的《隆中對》提到蜀地是“天府之土”,比關中稱“天府”晚了500多年。

而把四川稱作“天府之國”最早見於陳子昂所寫的文章中,此時已比關中稱“天府之國”晚了800多年。從先秦到元明時期,關中地區都曾被稱作“天府”或“天府之國”,但清代以後,再也沒有人把關中地區與“天府之國”聯繫起來。

古代帝王有據“關中而得天下”之說,除了地理位置的因素外,還有什麼其他因素嗎?

1、古代取得戰爭勝利最重要的兩個因素是糧食和人口,而這兩大因素都是由土地決定的。關中平原,號稱八百里秦川,沃野千里,土地很肥沃,糧食產量高質量好。加上“八水繞長安”的先天水利優勢,這就為冷兵器時代的戰爭提供了充實的兵力和糧草。

2、自古以來治國安邦,軍隊武備是必不可少的,在古代冷兵器時代,馬匹的數量和質量是衡量一支軍隊戰鬥力強弱的重要指標,黃土高原產馬眾多,為關中軍隊提供了充足的馬源,保障了關中割據政權東出函谷關而一掃天下的偉業能夠得到順利完成。

3、關中之地重甲兵 秦漢時期有“關中出將,關東出相”之說,到隋唐時期,已形成“西北甲兵,東南財富”的格局,由此可見關中之人善於征戰。

4、“阻三面而守,獨以一面東制諸侯”的關中地區則更適合建都,比如商朝、周朝、秦朝、漢朝、唐朝,都定都關中,關中地區為群山環繞,南為秦嶺,西為隴山,秦代之長城屏障其北方,東面又有崤山、黃河之阻隔,真所謂“金城千里”。


飛鯨足球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360, "file_sign": "a57e1253a38805a43a64870227ae2b3c\

中華第一古都長安


翻開古籍,我們最常看到的兩個字就是“關中”,這是為何呢?因為“關中”是中國歷史風雲際會的地方,華夏的祖先——炎帝和皇帝就是從這裡走出來的;中國歷史上第一的戰神——白起也是從這裡東出縱橫天下的;中化文明始祖千古一帝——秦始皇也是從這裡崛起一統天下的!中華風雲際會的地方,舍“關中”外還有哪裡?

那麼,關中究竟是哪裡呢?隨著歷史的變遷,後人對關中的理解越發混淆,那他們究竟錯在哪裡呢?今天的關中我們應該如何理解呢?你深信不疑的四關之說(東潼關、西散關、南武關、北蕭關)正確嗎?它真的值得你堅持嗎?帶著這些疑問,小編來給你介紹這片人傑地靈的天府寶地!

一、關中——八百里秦川

關中,他的原意是指函谷關以西的八百里秦川大地!這裡本來是西周故地,西周末年,周幽王為了逗美姬褒姒笑,居然點燃烽火戲弄諸侯,將古代戰爭中傳遞警報的烽火臺變成了調戲女人的道具,最後犬戎入京,周幽王點燃烽火求援無效,最終西周覆滅。周平王建立東周之後,害怕犬戎再次來犯,遷都洛邑,而將這塊關中大地——八百里秦川賞賜給了秦國,於是乎,秦國開始崛起了。

秦穆公擊敗附近戎狄,在這裡成就千古霸業。秦效公任用商鞅變法圖強,關中大地慢慢成為天下風雲際會之地。秦昭襄王雄踞於此,派遣第一名將白起東出函谷關,問鼎天下!隨著大秦帝國的東出,天下大勢為之一變,原來的戰國七雄相互攻伐的局面,變成了大秦帝國西面獨霸威懾東方的局面!戰國曆史進入了連橫合縱的大潮時期。

這之後,函谷關以西的秦國成了函谷關以東各國噩夢的開始。山東各國不得不抱團一致對抗函谷關以西的虎狼之國——秦國。從此之後,天下將函谷關以西的八百里秦川——秦國故地稱為關中,可見關中一詞是來源於秦國東出逐鹿中原的天下大勢潮流!關中最早的意思是函谷關以西的八百里秦國故地!

二、關中——所謂的四關之中

西漢時期,大漢經過幾代人的休養生息之後,國力逐漸強盛了起來,有了和匈奴一決雌雄的實力了,出於抗擊匈奴的需要,西漢時開始在渭河平原以北建立蕭關,然而蕭關已經超出了關中腹地,向北升入了黃土高原地帶了,已經不在渭河平原範圍了!

漢武帝時期,大將楊僕建功立業之後,居然覺得自己的家鄉位於函谷關以東被稱為關外人感覺不爽,居然上書漢武帝請求自己出資將函谷關東遷,可笑的是漢武帝居然同意了,於是中國歷史上真真實實的愚公移山事件發生了!戰國時虎視天下的函谷關居然從靈寶遷到了新安,原來的崤函古道被廢棄,泥沙一天天堆積,讓他失去了作為天下雄關的地位,更是被邊上的潼關——以前的桃林塞取代!真是一個笑話!

西漢末年,西方的羌族崛起,大漢名族為了抵禦西羌,在關中腹地西面的隴山腳下設立了大散關!大散關地處關中腹地的邊緣上!

就這樣,關中平原四面都有了關塞:西有大散關,東邊是潼關,北面黃土高原南麓有蕭關,南面秦嶺北麓是武關(武關在春秋時期就已經設立了)。後來有一些不懂歷史也不懂地理的人大肆鼓吹所謂的四關之說:說什麼這四個關塞圍成的地域就是關中。最讓人可悲的是這種說法居然成為了主流,人們一提起關中,就會說什麼東潼關、西散關、北蕭關、南武關四關圍成的地方。這種說明簡直就是可笑之極!

為何這麼說呢?因為開始提出這種觀點的人完全就是一個文盲,他不懂歷史,不知道關中的來源是秦國崛起之後東出逐鹿中原而將函谷關以西定為關中的;另外他還不懂地理,地理上關中乃是渭河流域的平原地帶,所謂的四關之中的蕭關和武關早就超出渭河平原的地域範圍,已經不屬於關中了。我猜想這種人之所以提出這種四關說,估計就是鋪開地圖一看,發現在地圖上關中恰好四面有四關,在加上古語:關中,四塞之地也。他們把“四塞”的塞理解成了“關塞”的塞,這完全就是望文生義,古文都沒搞懂,古書上說的四塞是四面險阻的意思,說的是關中西有隴山,北有黃土高原,南有秦嶺,東有黃河,四面險阻!並不是說四個關塞!可見提出這種觀點的人完全就是個門外漢,不懂歷史不懂地理甚至連古文都看不懂,可悲的是他提出的所謂四關之說居然以訛傳訛成為了主流,所謂三人成虎,就算是錯誤的觀點,大家都認可了就堂而皇之的成為了主流了,實在是可笑!

三、關中——渭河平原

終於,隨著近代地理學的興起,地理學家重新考究了關中的地理,提出了關中的渭河平原之說,以渭河流域自然形成的平原地帶來定義關中,這種觀點雖然和古代關中起源的八百里秦川大地有些出入,但是它以自然地理作為依據命名的關中地域是最合適的,比之第二種望文生義的瞎說恰當多了。

所以,現在最新最準確的關中說是:陝西中部秦嶺以北,子午嶺、黃龍山以南,隴山以東,潼關以西的渭河平原區域。這種觀點不僅將新函谷關、蕭關劃出境外,就連武關也不在其內,這時根據自然地理劃分的關中,比起第二種望文生義的瞎說準確靠譜多了!

最後你還在堅持所謂的四關之說嗎?這種觀點愚弄了我們兩千年,以至於到現在還成為很多人心中的主流,一提起關中,99%的人依舊會脫口而出:南武關,北蕭關。。。。可見錯誤的觀點真是害人不淺啊!


高中數理


董先生個人觀點:

一,從寶雞以東。

二,潼關以西。

三,渭河以南。

四,秦嶺以北。

五,東西四百公里,八百里。

六,八百里秦川由此得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