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漢為名,天水齊壽


以漢為名,天水齊壽

天水市秦州區齊壽鎮,以鎮境內有齊壽山得名。

第一節:嶓冢導漾,東流為漢

齊壽山,古稱嶓冢山,又名崦嵫山、兌山、壽丘。

清人梁玉繩在《漢書「人表」考》中說:“天水東南七十里有嶓冢山,亦稱崦嵫山。”

《山海經》裡有:“鳥鼠同穴山,西南曰崦嵫,下有虞泉,日所入處”的記載。

《史記》中也有“日出東南隅,日落崦嵫山”的描寫。

戰國時期的屈原在《離騷》中有“望崦嵫而勿迫,舉長矢射天狼”的詩句。

東漢張衡《思玄賦》:“彎威弧之拔刺兮,射嶓冢之封狼。”

《辭海》:“崦嵫山:在甘肅省天水縣西境,古代指日落的地方。”

《尚書·禹貢》:“嶓冢導漾,東流為漢,又東,為滄浪之水, 過三澨,至於大別,南入於江。東,匯澤為彭蠡, 東,為北江,入於海。”

《山海經·海內西經第十一》裡也說洋水出崑崙山西北隅,《山海經》裡經常提到的的崑崙山,指的就是現在的秦嶺山脈

洋水就是漾水,就是著名的西漢水。西漢水發源於天水齊壽山以西,流經徽縣南部(永寧河),在陝西略陽西北部匯入嘉陵江。

在公元前186年的武都大地震之前,西漢水是在古陽平關(漢中寧強縣陽平關鎮)附近東流入漢中,匯入漢江。古河道至今還在,但早已乾涸。


以漢為名,天水齊壽


第二節:星河燦爛,以漢之名

據清代段玉裁《說文解字注》註釋:泉水剛出山時,水流較小,稱為“漾”,多股泉水匯成盛大水流後便叫“漢”。

因為地球地軸傾斜的原因,我們從地球上看到的銀河是相對傾斜的。

古秦人發現漾水的走向與天上銀河走向十分相似,因此就把漾水改稱為漢水。

古漢語中,“漢”就有“銀河”的意思。銀河也稱為“雲漢”“銀漢”“天漢”,成語“氣衝霄漢”也取這個意思,今日長江第一大支流漢水和朝鮮的漢江也是用的也是這個意思。

包括我們天水,天水名稱的由來說法很多,其中也有天河注水一說:銀河之水天上來,稱之為天水。

星漢燦爛,若出其裡。 《觀滄海》曹操

纖雲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度。 《鵲橋仙》秦觀

江(長江)淮(淮河)河(黃河)漢(漢水)在先秦時都是特指的,漢本身也有浩瀚和龐大的意思。漢族得名自漢朝,漢朝取自劉邦的漢王,漢王則源於漢水,漢水就發源於齊壽!


以漢為名,天水齊壽


第三節:嘉陵源頭,漢水故道

話說上古時代輔佐大禹治水的伯益的長子大廉,他的後裔因為參與商周更迭之際的殷商貴族叛亂,被周流放到西垂(天水隴南)

因為他們的後代很擅於牧馬駕車,所以一支封於,一支封於,這在當時都是最重要的馬產地。

戰國末年,秦滅趙,末代趙王趙遷的弟弟趙嘉逃到代地(山西大同),自稱代王,堅持抗秦,兩年後,秦滅代,代王趙嘉被秦國俘獲。鑑於秦趙同宗共祖,秦始皇就命令趙嘉全族遷徙到西垂故地,管理秦趙先祖的故都和陵墓。趙嘉死後就葬在當地,號稱

嘉陵,就在齊壽山西漢水發源地一帶。當年古人認為齊壽才是嘉陵江的源頭,所以將其命名為嘉陵江


以漢為名,天水齊壽


就在西漢高後二年(公元前186年),武都道、羌道一帶發生過一次強烈地震,且餘震持續時間較長。

《漢書高後紀》記載:“春正月乙卯,地震,羌道、武都道山崩。殺七百六十人;地震至八月乃止。”

地震發生的時間,是公元前186年2月22日,震中就在陝西漢中市略陽。

這次強烈地震直接導致陝西寧強縣陽安關附近的山體發生大面積滑坡,堵塞了西漢水和漢水之間的通道,讓嘉陵水把西漢水給奪走了,史稱:河川襲奪。從此西漢水改道,一路向南流經廣元進入四川盆地,匯入嘉陵江,進入長江水系。

長江的支流,縱跨兩大水系的白龍江、嘉陵江分別發源於甘南郎木寺和天水齊壽山。

黃河第一大支流渭河也發源於甘肅,源頭在定西渭源的鳥鼠山,鳥鼠同穴之山。

《山海經·海內西經第十二》:崦嵫山又西二百二十里,曰鳥鼠同穴之山,……渭水出焉,而東流注於河。……濫水出於其西,西流注於漢水。”


以漢為名,天水齊壽


第四節:有蟠其丘,與天齊壽

我們經常說:不忘初心,砥礪前行。砥礪(dǐ lì),亦作“砥厲”:郭璞 注:“磨石也。精為砥,粗為礪。”

砥礪這個詞也和齊壽有關,《山海經·西山經》:“西南三百六十里,曰 崦嵫之山 …… 苕水出焉,而西流注於海,其中多砥礪。”

齊壽還是傳說中上古神獸(Si)的故鄉,東漢許慎《說文解字》:“兕如野牛,青毛,其皮堅厚可為鎧。嶓冢之上,其獸多兕。……兕在舜葬東,湘水南。其狀如牛,蒼黑,一角。”

兕,是中國文化裡一個常見的象徵物。

《資治通鑑》:而明公擁之以為爪牙,譬猶驅虎兕以赴犬羊。

《晉書》蔓草猶不可長,況狼兕之寇乎!

最有名的就要數孔子那句:“虎兕出於柙,龜玉毀於櫝中,是誰之過與?”

據說當年和珅就是靠這句話發的跡,前一段熱播的電視劇《延禧宮略》,女主角也提起過這個典故。

其實先民所說的犀,是指雙角犀牛,兕則是單角犀牛。

新石器早期大地灣遺址中曾多次發現犀牛骨,殷商甲骨文中有焚林獵犀的記載,春秋戰國時期用犀牛皮做成的犀甲是軍隊的頂級裝備。


以漢為名,天水齊壽


由於大範圍的捕殺,犀牛這種生殖率低的野生動物在北方迅速減少。從戰國到宋朝,犀牛的分佈地從東向西,自北向南急劇退潮,直至清末,最後的犀牛種群在雲南滅絕。

中國最古老的避孕藥也出自齊壽,《山海經》:“嶓冢之山……有草焉,其葉如蕙,其本如桔梗,黑華而不實,名曰蓇蓉,食之使人無子。”也不知道這個藥方是否有效,但肯定沒有得到廣泛推廣……

第五節:漢柞隆昌,砥礪前行

漢,把家和國的概念緊密的聯繫在一起。匈奴未滅,何以家為,萬眾一心,眾志成城。偉哉我強漢,明犯強漢雖遠必誅。奮進的民族,偉大的時代!

漢是最能代表中華民族精氣神的時代,那種薪火相傳、抗爭到底的精神:不屈,早已融入到我們每個中國人的血肉基因裡。

在羸弱落後時,我們可以不屈不撓,臥薪嚐膽。在繁榮昌盛,我們懂得上善若水,與天下共贏。

當夜晚來臨,我們站在齊壽山頂,仰望星漢璀璨橫亙天際,俯瞰漢水萬古奔流生生不息。

以漢為名,天水齊壽


我們的民族就起源在這裡,我們的名字取自浩瀚銀河,我們的征途是星辰大海。

新時代賦予我們新的使命:不忘初心,砥礪前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