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佛國飛天的稱呼

飛天,也被前人稱作"天人","諸天",她們自由飛行於天空,姿態優美,她們幾乎出現於每個與佛相關的洞窟和建築中。在古代佛教建築和寺院中,佛、菩薩、天王都是人們要定期來禮拜的對象,因為如此,所以這些禮拜的對象以及建築都被刻畫地莊嚴肅穆,就像基督教中的天使一樣,飛天在這些場合的出現,讓莊嚴肅穆的禮拜添加了幾分自由與遐想,她們在人們禮拜的時候天空散花,在佛說法時彈奏樂器,輕歌曼舞。

古代佛國飛天的稱呼

飛天,顧名思義,就是飛行於天空的神。然而我們知道佛、菩薩、天王等佛國的天神都是可以在天空自由來往的,那麼飛天在佛國是怎樣的一種神格?

飛天的來源是什麼?這個問題在學術界存在著很多不同的看法,有的認為是佛國世界的"天人",有的認為來自天龍八部的"乾闥婆"與"緊那羅"。飛天到底是什麼,古人怎麼稱呼她?還得從最早記錄飛天的佛經中去尋找答案,最早記錄飛天的佛經有西晉竺法護譯的《普曜經》(308年)。此後隋唐的一些佛經中也有一些關於飛天的記載。

梁代高僧寶唱等撰的《經律異相》有如下記載:

振旦國人葬送之法,金銀珍寶刻鏤車乘,飛天伎樂鈴鍾歌詠。用悅終亡。

佛經中很少使用"飛天"一詞,在卷軼浩繁的《大正藏》中,也只能檢索到十幾項。而與此相比,佛經中卻有很多關於"天人","諸天"的記載,在此就不一一贅述了。

在有關佛的本生故事、佛傳故事以及佛說法時的情景,往往有著天人、天女作歌舞供養。這些天人如果飛行於天空,並被世人雕刻出來,自然就是我們在許多石窟壁畫上所看到的飛天了。

在佛教傳播的過程中,我國以佛教寺院為中心產生了一種俗文學,就是講拗口難懂的佛教道理以通俗的語言表達出來,這就形成了講經文、變文等。從唐、五代的一些變文和講經文中,也可以看到當時普通人對飛天的理解,這些變文和講經文與佛經基本一致,既是往往用"天人","諸天"來稱呼飛天。實際上,在古代飛天極為盛行的時候,當時的文人詩人,官方等所寫的文章和碑文中,都可以看到飛天的形象,不得不說飛天文化的盛行真是令人讚歎。

當佛教剛剛傳入中國的時候,因為中國道教中神仙的形象與飛天形象在普通民眾當中幾乎沒什麼差別,所以也有人稱飛天為"天仙","仙女",這不得不說是佛教飛天文化與道教文化的融合。

總之,不管是佛教經典文獻中的記載還是中國古代文獻中的記載,都說明了飛天就是佛教佛經中所說的"諸天"形象,在古代還有"天人"、"仙女、"天仙"等稱呼,而這些稱呼又與印度古代文化傳說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在佛教產生之前,印度已經有了關於天人的各種美麗傳說,後來佛教創立後吸收了這些天人的形象成了佛國的諸神。

在那朦朧的歷史長河中,我彷彿在與古人對話,他們稱這些佛國的神為"天人",而我稱其為"飛天",不管是"天人"還是"飛天",我們都向往她的自由自在,每每與眾人禮拜的時候,我與古人心中都默默祈禱昇天後能與這些神們同在。

莫高窟穿越千年的歷史,只為向我們傳達古人的嚮往,讓我們流連忘返。

緣分,就在對莫高窟佛國諸神的稱呼之中。

內容參考:趙聲良《飛天藝術:從印度到中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