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的內容是不是大部份來自《易經》?

朱八戒CC


在中國傳統文化典籍中,《易經》、《道德經》均享有崇高的地位。《易經》號稱“群經之首”,乃華夏文明之淵藪。後世諸經多少都可視為對“易學”的解讀、發揮,其中解讀得最高明、最精深的,當屬號稱“萬經之王”的《道德經》。

老子曾根據悟性,將人分為上士、中士、下士三等(《道德經》四十一章)。曾仕強教授認為,《道德經》正是老子為“上人”解讀《易經》,此說確有一定道理。

《道德經》內容博大精深,但最精華的部分,則是對《易經》第十五卦“謙卦”的演繹和發揮。

謙,地山謙,從卦象看,山在地下,有謙讓的美德。內卦艮山主“止”,外卦坤地主“順”,代表一個人內心堅強、而外表柔順。這些都與老子思想非常吻合。在《易經》六十四卦中,謙卦也是唯一的一個六爻“非吉則利”的卦,幾千年來備受推崇。後世常用的“謙謙君子”一詞,即來自此卦初爻的爻辭:“謙謙君子,用涉大川,吉。”

《道德經》八十一章,大半內容都在闡發“無為無不為”、“柔弱勝剛強”、“大象無形”等辯證哲學思想,這些都是“謙卦”的演繹和昇華,聊舉幾例:

“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道德經》第二章

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道德經》第七章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道德經》第三十七章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曰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強則滅,木強則折。強大處下,柔弱處上。

需要特別注意,老子推崇“柔弱”“無為”,絕不是真的柔弱到沒有行動力,任人宰割,而是如謙卦之卦象所提示的,外柔內剛,是一種真正的強者哲學。

將這種強者哲學發揮到極致的,則是《道德經》裡最具特色的“水”的哲學,如: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道德經》第八章

“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谷王。是以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後之。是以聖人處上而民不重,處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道德經》第六十六章

“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道德經》七十八章

從《易經》抽象的卦象,到以自然界隨處可見的“水”作為象徵,老子將“謙”的精神、功用發揮到了極致,以此經世致用,必將無往不利!

從哲學角度看,《道德經》和《易經》都是在講天地之道,宇宙規律。但《道德經》所講的天地之道,上能適於治國安民,下能適於修身養性。然而反觀《易經》,從其內容來看,其哲學意義遠不及老子的道德經,反倒更多的是預測吉凶的卜蓍之書。

《道德經》和《易經》作為我國最古老的兩部傳統經典,數千年來一直備受世人推崇。而關於二者的關係和淵源,很多人認為老子所著的《道德經》是源於《易經》的,因為《易經》成書早於《道德經》,並且老子做過周王朝的圖書管理員,所以一定也是熟讀周易。

老子會受到《易經》思想的影響是肯定的,但是如果就此說《道德經》來源於《易經》,《易經》要比《道德經》牛逼很多,還是有點荒謬。因為《道德經》具有作為道家理論總綱,是一個完整的哲學體系,涵蓋了宇宙形成、萬物發展、治國、用兵、教育、經濟、藝術、技術、管理,乃至個人養生、修養心性,幾乎無所不包。正如尼采所說:老子思想“像一個永不枯竭的井泉,滿載寶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

而《易經》相對來講,則要抽象的多,更多地是被神乎其神了。《易經》再好,如果人人都不懂,那也是沒有價值的。所以,易經只是在後來儒家作了《易傳》之後,才具備了一定的哲學意義,從而作為一種理論思想流傳下來。《易傳》包括《彖》上下、《象》上下、《文言》、《繫辭》上下、《說卦》、《序卦》、《雜卦》共有十篇,所以也稱《十翼》。《易傳》是誰寫的?孔子。但孔子是老子的小輩呀,孔子曾問道老子,這是我們都知道的。而老子是沒有機會去學習《易經》的哲學思想的。

當然,關於《易經》,也有說《歸藏易》、 《連山易》,而道德經來源於這兩部書。但是,《歸藏》和《連山》只是傳說,沒有看到這兩部書的隻言片語。拿一本根本不知道內容的書來證明《道德經》源出於《易經》,也是很荒謬的。

不可否認,在某些思想上,道德經和易經是相通的,例如道德經和易經都講到了陰陽。而《易經》又早於《道德經》,難免有人認為道德經來自易經。但《道德經》講到陰陽,但老子從來就沒有把自己侷限在陰陽乾坤之內,而是在講“天地之母”的生生大道。

並且,從思想內核上,道德經和易經也又很大差別。《道德經》講“愚人之心”,講“渾其心”,講“其若濁”,推崇的是像渾水一樣的“沌沌兮”的狀態。而《易經》呢?易經動輒尊卑高下,君子小人,一分為二,對立看問題,而沒有道德經渾然一體的思想。《莊子》有一篇講混沌開七竅,七竅一開即死,正是因為失去了那個渾然如一,而這才是老子所講之道。






文之話語


一、道

什麼是道?

中華文華的根其實就在一個'道'字,當然我不是想說一定應該立道家,更不是說要立道教。

        說皇帝正不正,看合不合道統。

        給人講事情,看有沒有道理。

        社會規範,看有沒有道德。

        類似的,還有天道,人道…。

        這個道,是啥?《老子》解釋說那是萬物運行的總規律,我現在也不知道他是個啥,但知道必然有這麼個存在,所以為了方便描述他,便取了個名字叫'玄'或'道'。

       這很科學啊,科學是什麼?科學不就是發現萬物的規律麼?即科學不就是為了找到道嗎?

       現在經常問,這事兒科學嗎?不就是問正確嗎?

以前說 合於道就是正確的。

古有黃帝問道崆峒,可見古代對道的重視,獨尊儒術後才開始玩人心作為主題,不過現在又開始迴歸了,官方說科技是第一生產力就是證明。

《道德經》就是從哲學層面解釋和總結道,類似於現在的《馬哲》《相對論簡介》之類哲學和科普著作。

二、易

易,是對哲學體驗的再次抽象化,其實現代《數學》也是哲學的抽象化,古代不發達的現實條件下,《易》已經算相當發達了。

所以唯有《數學》才能與《易》的地位相匹配。


虛實難證主客唯心


五千言的(道德經),是濃縮了從原始地球時空與原始大陸板塊,和陸地生命人類起源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以及地球時空從黝黑至幽藍至衰藍演化到渾然天成過程的上古歷史典籍文獻。不懂歷史的人們會以為,曾做大周朝收藏史書吏的老子,古稀之年來著作這本(道德經)應有畫蛇添足之嫌。做過收藏史工作,應該知道國家保管有傳承下來的上古歷史文獻典籍,晚年再編寫讓後人難懂的(道德經)是為了什麼緣故?總之,道德經的歷史文化內涵,來自老子曾經管理過的上古歷史典籍文獻玄冥覽,老子著作道德經之時,那些老子年輕時保管的上古文獻已經被絕無師法的燒燬滌除,以重新杜撰的(春秋)來替代了。


蓋天宣夜說


《老子》與周《易》無干。


用戶3253102189658


道德經是道家老子簡略表達的道家世界觀;

周易,是道家以自己的世道觀指導生活生存的“工作筆記”

易經,是孔丘搞爛的周易


雲樵龜


不是的。《道德經》道德經的全部內容全部來自於三皇治世。道德經大部分是給周易添加了點綴。才使周易成為了易經。不要認為道德經是來自於易經,而是道德經補充了周易,才使周易成為了易經。


程林4721


一,《道德經》和《易經》成書時間

《道德經》是東周時期著名思想家老子的名著,又稱為《道德五千言》,主要講述天地萬物產生、發展、衰亡的自然規律,倡導尊重自然,適應自然,教導人們不要違背自然規律,具有樸素的唯物主義哲學思想。

《易經》其實是三部著作,包括《連山》、《歸藏》、《周易》三部易書,其中《連山》和《歸藏》已經失傳,現存於世的只有《周易》。《連山》、《歸藏》成書於遠古,比《道德經》要早。《周易》成書於東周末期,據說是孔子所著,雖然同《道德經》是同時代,但可能比《道德經》晚一些。

我們現在能看到的《易經》其實是指《周易》,主要是闡述天地世間關於萬象變化的古老經典,蘊涵著樸素深刻的自然法則和和諧辨證思想,是博大精深的辯證法哲學書。

二,《道德經》可能借鑑了《連山》和《歸藏》的思想觀點

《道德經》的作者是老子,他當時是東周國家檔案館的管理員,估計那時《連山》和《歸藏》兩部著作還在,他肯定閱讀並大量吸收了其中的思想觀點,從這個意義上講,《道德經》源於《易經》是有道理的。

三,《周易》源於《道德經》

據說《周易》的作者是孔子,他比老子年輕很多,曾經專門到洛陽向老子求教,老子的思想觀點或多或少影響著孔子,後來孔子的儒家思想有很多是同《道德經》一脈相承的。從這個意義上講,《周易》是源於《道德經》的。因為我們今天看到的《易經》就是《周易》,所以,不能說《道德經》源於《易經》。


方圓居文化


易經是一種算法,是一個工具,道德經是算出來的結論,不一樣,論語也是結論,可以理解為,易經是理科,數學,基礎物理什麼的,道德經是工科,建築學,醫學


撐船打鐵賣豆腐


道德經不是易經,其有所不同。盛德《周易·繫辭上》雲:“盛德大業至矣哉!富有之謂之業,日新之謂盛德。”盛德如日,《釋名·釋天》雲:“日,實也,光明盛實也。”《禮記·大學》雲:“湯之盤銘曰:苟日新,又日新,日日新。

“日新”是時間運行的最新階段。時間運行,日日維新,君子修身,與時俱行,不可間斷。《論語·子罕》雲:“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朱熹《集註》引程子曰:“此道體也,天運而不已,日往則月來,寒往則暑來,水流而不息,物生而不窮,皆與道為體,運乎晝夜,未嘗已也,是以君子法之,自強不息,及其至也,純亦不已焉。”

《周易》有“十德”,是國人必知、必修的品格,君子以厚德載物

至德《周易·繫辭上》雲:“易簡之善配至德。”易簡當指乾坤,《周易·繫辭上》雲:“乾以易知,坤以簡能,易則易知,簡則易從,易知則有親,易從則有功,有親則可久,有功則可大,可久則賢人之德,可大則賢人之業,易簡而天下之理得矣。天下之理得,而易成位乎其中矣。”

“至德”即“中和”,《周禮·師氏》雲:“以三德教國子,一曰至德,以為道本。”鄭玄注:“至德,中和之德,覆燾持載,含容者也。孔子曰:中庸之為德,其至矣乎。”中和之德,本於天地,《禮記·中庸》雲:“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又云:“《詩》雲:鳶飛戾天,魚躍於淵。言其上下察也。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婦,及其至也,察乎天地。”

文德與懿德

《周易·小畜·象》雲:“風行天上,小畜,君子以懿文德。”文德指禮,《白虎通·情性》雲:“禮者履也,履道成文也。”《尚書大傳》雲:“周人之教以文。”鄭玄注:“文謂尊卑之差。”《禮記·樂記》雲:“禮由外作,故文。”

《說文》雲:“懿,專久而美者也。”專為一,久為恆。懿德之美主要指內心,《周易·坤·文言》雲:“君子黃中通理,正位居體,美在其中而暢於四支,發於事業,美之至也。”

厚德

《周易》卦象中坤為厚,《左傳·隱公元年》雲:“公曰:不義不暱,厚將崩。”杜預注:“厚謂土地廣大。”坤為土地,為廣大,故亦為厚。

坤為厚,《坤·彖》雲:“坤厚載物,德合無疆。”《象》雲:“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土地承載萬物,至德之象,《周禮·目錄》雲:“地者,載養萬物。”《素問·五運行大論》雲:“地者,載生成之形類也。”

艮為厚,《艮》上九《象》雲:“敦艮之吉,以厚終也。”艮為“成終”見於《周易·說卦》。

震為厚,《禮記·曲禮上》雲:“以厚其別也。”鄭玄注:“厚,重慎之也。”震為敬,《呂氏春秋·孝行》雲:“敢不敬乎。”高誘注:“敬,畏慎。”

《周易》有“十德”,是國人必知、必修的品格,君子以厚德載物

崇德

《周易·豫·象》雲:“雷出地奮,豫,先王以作樂崇德,殷薦之上帝,以配祖考。”《禮記·樂記》雲:“樂由天作,禮以地制。”又云:“故聖人作禮以應天,制禮以配地,禮樂明備,天地官矣。”故《周易·繫辭上》雲:“子曰:易其至矣乎!夫易,聖人所以崇德廣業也,知崇禮卑,崇效天,卑法地,天地設位而易行乎其中矣。”

崇德即尊德,《論語·堯曰》雲:“尊五美。”皇疏雲:“尊,崇重也。”郭店楚簡《尊德義》雲:“尊德義,明乎民倫,可以為君。”《孟子·盡心上》雲:“尊德樂義,則可以囂囂矣。故士窮不失義,達不離道。窮不失義,故士得己焉,達不離道,故民不失望焉。”

居德

“居”指清靜無為。《孝經》雲:“仲尼居。”鄭玄注:“居,靜而思道也。”《老子·德經》第七十二章雲:“無狎其所居。”王弼注:“清淨無為之謂居。”居、止同義,《禮記·大學》雲:“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周易》中有:

《夬》下乾上兌,《象》雲:“君子以施祿及下,居德則忌。”。居,停蓄也。《老子·德經》第五十一章雲:“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爵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亭之、毒之、蓋之、覆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弗宰,是謂玄德。”

《夬》下卦及上下互體皆為乾,有自強不息之象,恐懼曰“忌”。

儉德

《說文》雲:“儉,約也。”《賈子·道術》雲:“廣較自斂謂之儉。”自我約束,克己復禮,《禮記·樂記》雲:“恭儉而好禮。”《顏氏家訓·治家》雲:“儉者,省約為禮之謂也。”《周易》中有:

(一)《否》下坤下乾,《象》雲:“天地不交,否,君子以儉德避難,不可榮以祿。”今按:《荀子·非十二子》雲:“儉然。”楊注:“儉然,自卑謙之貌。”《左傳·莊公廿四年》雲:“儉,德之共也。”

(二)《小過》下艮上震,《象》雲:“君子以行過乎恭,表過乎哀,用過乎儉。”儉德要剋制物質享樂的慾望。《國語·周語》雲:“宮室不崇,器無彤鏤,儉也。”又云:“季文子、孟獻子皆儉。”韋昭注:“居處節儉。”

(三)《既濟》下離上坎,九五雲:“東鄰殺牛,不如西鄰之禴祭,實受其福。”《象》雲:“東鄰殺牛,不如西鄰之時也。實受其福,吉大來也。”簿祭為禴,《論語·八佾》雲:“禮,與其奢也,寧儉。”皇疏:“儉,約也。”

龍德

“龍德”是神聖之德,馬王堆帛書《易傳·二三子問》雲:

孔子曰:龍大矣。龍刑遷遐,賓於帝,見神聖之德也。高尚齊乎星辰日月而不眺,能陽也,下綸窮深淵之淵而不沫,能陰也。上則風雨奉之,下綸則有天□□方,窮乎深淵則魚蛟先後之,水流之物莫不隨從,陵處則雷神養之,風雨闢鄉,鳥守弗幹。據《周易·說卦》,乾、震皆為龍。“能陰能陽”是“中和”之德,亦即《尚書·堯典》所云“格於下下”。

“龍德”又指隱者,《周易·乾·文言》雲:

初九,潛龍勿用,何謂也?子曰:龍德而隱者也。不易乎世,不成乎名,遁世無悶,不見是而無悶,樂則行之,憂則違之,確乎其不可拔,潛龍也。

君德

龍德即君德,《呂氏春秋·介立》雲:“有龍于飛。”高誘注:“龍,君也。”《賈子·容經》雲:“龍也者,人主之闢也。”

《周易·乾》九二雲:“見龍在田,利見大人。”《象》雲:“見龍在田,德施普也。”又如《周易·乾·文言》雲:

九二,見龍在田,利見大人。何謂也?子曰:龍德而正中者也。庸言之信,庸行之謹,閒邪存其誠,善世而不伐,德博而化。《易》曰:見龍在田,利見大人,君德也。

《周易·乾·文言》又云:君子學以聚之,問以辨之,寬以居之,仁以行之。《易》曰:見龍在田,利見大人。君德也。

天德

《周易·乾》用九雲:“見群龍無首,吉。”《象》雲:“用九,天德不可為首也。”天德乃變化之德,《荀子·不苟》雲:“變化代興,謂之天德。”故“龍德”亦如天德,《乾·文言》雲:“飛龍在天,乃位乎天德。”

聖人之德如天德,郭店楚簡《成之聞之》雲:“昔者君子有言曰:聖人天德何?言慎求之於己而可以至順天之常矣。

《道德經》又稱《老子》,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為其時諸子所共仰,傳說是春秋時期的老子李耳所撰寫,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

《道德經》中的16大立世天機,16大人生智慧,助你成為人生不倒翁

1、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譯文】天地之間,豈不像個風箱一樣嗎?它空虛卻不會窮竭,越鼓動風就越多,生生不息。政令過多反而更加使人困惑,更行不通,不如保持虛靜。

2、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

【譯文】天地是長久存在的,天地之所以能長久存在,是因為它們的運行、存在不是為了自己,所以能夠長久。

3、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譯文】人們都害怕的事情(必然有其原因),所以不能不有所警惕。人們都害怕的事情(必然有其原因),所以不能不有所警惕。

4、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

寵: 偏愛、褒揚。辱: 指責、斥責。受到偏愛、褒揚或責罰驚慌失措。寵辱若驚,得寵或失寵就誠惶誠恐、戰戰兢兢、恐懼不寧,像大禍臨頭一樣。

貴大患若身,把個人看得太重,如果不把自己的名利、地位、虛榮等看得太重,而能淡然處之,不當回事,還有什麼驚慌失措的必要和大禍臨頭的感覺呢。

5、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

【譯文】俗人都能明白一切,唯名唯利,只有我對此糊里糊塗——俗人聰明於小事,而我明於大道。俗人都精於算計,只有我少私寡慾——俗人心在名利,而我志在真樸。

6、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多,多則惑。

【譯文】委屈反能保全,屈就反能伸展,低窪反能充盈,破舊反能生新,少取反能多得,貪多反而迷惑。

7、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譯文】大道被廢棄了,才有提倡仁義的需要;聰明智巧的現象出現了,偽詐才盛行一時;家庭出現了糾紛,才能顯示出孝與慈;國家陷於混亂,才能見出忠臣。

8、太上,不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譯文】最好的統治者,人民並不知道他的存在;其次的統治者,人民親近他並且稱讚他;再次的統治者,人民畏懼他;更次的統治者,人民輕蔑他。統治者的誠信不足,人民才不相信他,最好的統治者是多麼悠閒。

9、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譯文】手裡拿了東西再加得很滿不如適可而止,估量著刃口再磨鋒利不可長久保持,金玉滿堂很難守住,富貴了就驕傲將給自己留下遺憾。成功以後從利益退身是恆久的道理。

10、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譯文】三十根輻條彙集到一根轂中的孔洞當中,有了車轂中空的地方,才有車的作用。揉和陶土做成器皿,有了器具中空的地方,才有器皿的作用。

開鑿門窗建造房屋,有了門窗四壁內的空虛部分,才有房屋的作用。所以,“有”給人便利,“無”發揮了它的作用。

11、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

【譯文】最正直的人表面委屈遷就,真正靈巧的人表面好像很笨拙,真正有辯才的人,表面上說話不利索。

12.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譯文】聖人按照“無為”的原則去處理世間之事,辦事順應自然,那麼,天下就不會不太平了。

13、、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譯文】繽紛的色彩,使人眼花繚亂;紛繁的音樂,使人聽覺不靈敏;豐美的飲食,使人味覺遲鈍;縱情圍獵,使人內心瘋狂;稀罕的器物,使人操行變壞。因此,有“道”的人只求安飽而不追逐聲色之娛,所以擯棄物慾的誘惑而吸收有利於身心自由的東西。

14、、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樸,少思寡慾,絕學無憂。

【譯文】拋棄聰明智巧,人民可以得到百倍的好處;拋棄仁義,人民可以恢復孝慈的天性;拋棄巧詐和貨利,盜賊也就沒有了。

15.禍莫大於輕敵。

【譯文】。輕視敵人是最大的禍患。此言驕傲自大是失敗的根本原因。

16.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

【譯文】越好的音樂越悠遠潛低,越好的形象越飄渺宏遠。指“越是大的成就往往越穿透悠遠,越是大氣度的往往越包容萬物。


天邊的雲彩68408499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