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王死後,鄭成功為何不效法其父鄭芝龍,擁立其它藩王稱帝以延續南明國祚?

於無聲處34


有關擁立皇帝這件事,鄭成功有沒有他自己的私心,我們也不可能單單隻從對於他的歷史評價,來進行考量。

鄭成功的歷史功績不可否認,但他也並非聖賢,作為常人,他也有出於自己的考慮,對於大明王朝至死不渝的敬畏之情,鄭成功確實有之,但也並非絕對的忠貞不二。

對於大明皇室最終的結局,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他們咎由自取,鄭成功也不可能糊塗到,為了表示衷心,為了維護皇室利益,而置他人對自己的信任於不顧,更不可能將曾經大明皇室傷害過的民眾,再一次推向死亡的深淵。

對於擁護大勢已去的大明皇室,也要承擔相對應的風險,成王敗寇的道理,他一定明白,擁立皇室成員當新君,還是由自己的子孫,藉著光復大明的旗號,間接發展自身實力,在臺灣自成一派,其中的利害關係他也應該思忖良久。

對於權力的渴望,沒有人不會嚮往,即便鄭成功在表面上沒有顯現,但我相信在他內心當中,也有過相關的思想鬥爭,究竟怎樣做才不會背上罵名,還能完成造福後代的己任,屬實讓人焦灼。

當時的鄭成功既有威望,又手握重權,明末落魄各大藩王們,對於他自然也是言聽計從,在鄭成功盤踞臺灣期間,後來有一大批的明朝皇室到此避難,但是他們當中,鮮有有實力的皇親國戚,僅僅是為了苟且活命,至於真正有血性,想要興復大明基業的皇室子孫,出於種種因素考慮,也畏手畏腳,不敢有大動作。

真正的決定權其實還是在鄭成功手中,有實力有野心的南明皇室,能在政治清洗中倖存,也絕非易事,就拿當時曾經擔任國監的魯王而言,算是相當有皇室威望的人,本來他也被作為最有希望被鄭成功擁立稱帝的人。

但他此前所做的一件事讓鄭成功深惡痛絕,親手探索了自己的前程,在最後的危難關頭,還沒有到鄭正成功的勢力範圍,就不幸殞命。

一個政權的覆滅,也絕非一兩個人造成的禍亂,相信政治弊端也是由來已久,各種怨念也積攢到了一定的爆發點,皇室子孫生活也太過於安逸,反而忽略了潛在的風險和危機。

面對皇權的誘惑,當時朝政中有權有勢之人,必然有著自己的想法,鄭成功在沒有確定是敵是友之前,他必然不會拿著自己及其子孫後代的生命做冒險。

大明的最終滅亡,最根本的原因還是政權內亂導致,各個小團體利益分配不公,內耗嚴重,讓管理者無心治理國家,也沒有足夠強硬的勢力統一政局。

其實鄭成功早就看透了這一切,對朝廷當中那些自私自利的傢伙,再加上昏庸無能的割據藩王,他最明智的做法就是明哲保身,冒險的代價太高了。

結合後來鄭成功的一系列表現,他的專橫獨斷表現在不允許別人對他發號施令上,我行我素的獨立人格,當時臺灣正是他的理想之地,既遠離了內亂的紛爭,同時也不至於規模過大,無法掌控,即使鄭成功沒有那樣的心思,他的子孫後代也未免不會有。

相信到底是維護子孫後代的合理訴求,還是對於復興大明抱有極高的期望,兩者的風險與利益差。

顯而易見,在鄭成功統治臺灣期間,也逐漸建立了自己的行政部署,就表明了他並不想參與明朝皇室的復興鬥爭,歸田卸甲才是他最好的選擇。


大國布衣


鄭成功之父鄭芝龍並不為鄭成功尊崇,因為鄭父降清了,鄭成功生母為清軍姦殺,鄭成功親自為母屍清洗腹中汙穢物後方下葬,鄭母僅是鄭芝龍妻妾之一,但確是鄭成功唯一生母,鄭父居然能降清,自然為兒子鄙視,鄭成功自此打出殺父報國的旗號,自然不會沿襲其父的政治方略。

此外鄭成功為中日混血兒,而且他已經明白朱姓皇族已經不堪一扶,他自己的旗號和身威已經不需要刻意利用傀儡,他自己的號召力遠勝朱姓皇族,何必非得樹立一個礙手礙腳的傀儡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