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後無中國:重文抑武的影響到底有多大?連岳飛都無力反抗

宋朝是我國曆史上一個經濟、文化和科技高度發達的朝代,但是軍事實力卻十分的虛弱。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宋朝採取了重文抑武的政策,讓當時的武將非常難混。

楊家將、岳家軍、水滸英雄好漢等,這些家喻戶曉的英雄事蹟都是發生在宋朝。然而楊家將、岳家將、水滸英雄多以悲劇收場。

楊家將是高級軍官,但結局很是悽慘,血戰金沙灘、十二寡婦徵西、太行山隱居等等。楊家將總算是戰死沙場,岳家軍乾脆是被自己人搞垮的。《水滸傳》中108將中很多是朝廷中下層武官。

武官為匪,表明當時的社會有不正常的地方。


宋後無中國:重文抑武的影響到底有多大?連岳飛都無力反抗


一、武將須讀書

宋朝建國後,宋太祖就曾經提倡武將要讀書。

宋太祖對侍臣說:“朕欲武臣盡讀書以通治道,何如?”結果,“左右不知所對”。這句話對宋人來說,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它寓示著:太祖當時希望通過讀書改善武臣參與治國的方式。

在五代時期,節度使和高級將領篡奪皇位的情況經常發生,宋太祖自己就是以用這種方式取代後周的。因此,基於歷史的經驗教訓,宋太祖定下了重文輕武的家法。

他在太廟寢殿裡立下一條家訓:“不得殺士大夫及上疏言事人”

宋太祖曾說:“五代方鎮殘虐,人民深受其害。朕欲選幹練的儒臣百餘人分治大藩,即便都貪濁,也比不上一個武人。”

所以,在他看來,任用文人可能產生的危害遠不及武人來得大,更不會像武人那樣危及政權的根本。

因此,宋太祖對於“讀書以通治道”的認識及倡導,在當時的社會上激起了從上至下的積極反響,對官員有著明顯的宣示與警勸作用,整個宋代社會都盛行讀書風氣。


宋後無中國:重文抑武的影響到底有多大?連岳飛都無力反抗


二、兩次削兵權

宋代的兩次削兵權。第一次是眾所周知的“杯酒釋兵權”。

宋朝建立後,宋太祖一方面要求武將讀書,明白上下尊卑;另一方面抓緊削兵。

宋太祖聽從趙普的建議,明白要“息天下之兵,為國家長久計”。

他先罷免了掌握禁軍的武將,把禁軍掌握在自己手中,不久又演出了一場“杯酒釋兵權”的好戲,免去了石守信、高懷德等人的禁軍職務。


宋後無中國:重文抑武的影響到底有多大?連岳飛都無力反抗


第二次削兵發生在南宋初年。

南宋政權剛成立的時候,對外要應付南侵的金軍,對內要平定流寇集團和流民叛亂。而其軍事力量已被女真鐵騎摧毀殆盡,僅剩的幾萬兵力,難以支撐這種危局。

因此,宋高宗對當時承認其正統地位的武將,是極力支持和鼓勵他們招兵擴軍。這一時期,朝廷倚重武將,給了他們一定的權力。

當時的武將有很大權力,主要表現在:(1)財政權,地方財政的一些收入可以自由支配。(2)人事權,所管轄地區的地方官由鎮撫使任免。(3)軍權,節制轄區州縣官兵,戰時可以便宜從事。(4)司法權,在轄區有一定的司法權。(5)身份保障權:爵位可以世襲。

南宋初年,武將的軍事權力、社會地位和經濟權力都有所提高,武將擁有了較多的軍事指揮權和較固定的地盤。

當時的武將不僅在政治上是新貴,而且在經濟上是地道的暴發戶。劉光世、張俊、韓世忠、楊存中等將領擁有大量田產。此外武將還憑藉自己的實力地位,干預朝廷決策。

比如,岳飛就對朝廷立儲提出自己的意見,而立儲一向被認為是皇帝的家事;在對金和戰問題上,武將們有很大的發言權,從紹興八年到十年,擁兵大將反對和議的呼聲很高,對朝廷造成很大壓力。


宋後無中國:重文抑武的影響到底有多大?連岳飛都無力反抗


第二次削兵權,始於紹興七年罷劉光世兵柄,終於紹興十二年罷張俊樞密使,前後將近六年,經歷了三個階段,張浚、趙鼎、秦檜分別輔助高宗進行。

第二次削兵權完成之後,南宋初年武將驕悍跋扈、擁兵自重的局面一去不復返。南宋政權的格局重新迴歸重文輕武,以文抑武的舊軌。

幾百年來,後世普遍認為,第二次削兵權是投降派為了和議的政治需要而策劃的醜劇;岳飛之死是第二次削兵權必然導致的悲劇;兵權削,岳飛死,紹興和議才告成立,從時間順序上也可看出民族投降是第二次削兵權的根本原因。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第二次削兵權的根本原因,不是因為妥協投降和宋金和議,而是趙宋家法與武將勢力的矛盾。因此,在這種意義上,岳飛之死有其“必然性”。


宋後無中國:重文抑武的影響到底有多大?連岳飛都無力反抗


三、以文制武

宋太祖提倡武將要讀書,主要是為了提高武將的素質;削兵權,主要是為了防止出現藩鎮割據現象。但是到了宋太宗時代,抑制武將已經發展成為家法。

宋代統治者利用文臣制約武人的努力,促使了兩個集團的分離,並且加深了彼此的相互排斥。

由於朝中職位的任命越來越多的同科舉掛鉤,軍人被任命為高級文官變得非常罕見。當宋孝宗皇帝對武臣表現出一絲的同情和尊敬時,丞相史浩的臉馬上變得鐵青,他勸誠道:“夫二帝三皇之道,固不寄於長槍大劍之人,必講於圓冠方履之士。”

文臣對王朝事業支配權力的大大強化,將最終擴大文臣與武臣之間的差距。特別是南宋時期,通常由丞相掌握軍事機構的大權,偶爾他們還率領部隊投入戰鬥。像韓侂冑、史嵩之與賈似道都是這種例子,這些不懂軍事的文人利用軍事去積累個人政治資本,換來的只能是宋朝的加速滅亡。

朝以文抑武的表現有:

(一)文貴武賤

宋代以武舉來選拔武將,但是武舉並沒有受到朝廷重視,而且還一度廢除。北宋武舉共開科取士28榜,取士868人,平均每榜不到25人,還不及一榜文舉取士之多。

在授職時,武舉優等初授官職是正九品;而文舉進士是正八品。在升遷方面,武將是七年一升遷,而文官是三年或四年一升遷,雖然武將後來改為五年一遷。

(二)不信任武將

宋太祖於“杯酒釋兵權”後,任命心腹大將張瓊代替其弟趙光義為殿前都虞候,統領御前禁軍,並宣佈:“殿前衛士如狼虎者不下萬人,非瓊不能統制。”可是當有人誣陷張瓊時,他馬上被宋太祖賜死。

後來,又有人密奏殿帥韓重贇“私取親兵為心腹”。韓重贇是太祖“義社十兄弟”之一,為擁立太祖立下汗馬功勞,但卻幾乎被一條沒有經過證實的罪證害死。

到了南宋時期,這種情況發展到極致,當時諸路盜起。可南宋政權在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朝廷中的大多數文臣對武將還是不信任的,不願意對這些將領授以重兵。

(三)以文抑武

宋朝抑制武將的首先表現為中央兵權機構逐漸被文臣控制。樞密院是北宋的中央掌兵機構,樞密使自後漢開始就基本上由武將擔任,到了北宋文官卻逐漸控制了樞密院。

南宋的君權基本被控制在以宰相為代表的文官手中,以至於上前線帶兵打仗、出謀劃策的都是文官。虞允文、賈似道、文天祥就是其中的例子。


宋後無中國:重文抑武的影響到底有多大?連岳飛都無力反抗


四、以文抑武的不良影響

通過對武將的抑制,使藩鎮割據不復存在,中央集權得到空前加強。這成為以後中國曆朝歷代奉行的國策,對中國文化有深遠影響。

由於政府採取一系列崇文抑武的政策與措施,使宋朝社會形成了與前代截然不同的社會心理:認為當文官有出息,當武官沒前途。

因此很多人以讀書當官為榮,以習武從軍為恥。宋朝兒童啟蒙讀物《神童詩》,一開頭就寫到:“天子重英豪,文章教爾曹;萬般皆下等,唯有讀書高。”

民間流行的俗語則是“做人莫從軍,做鐵莫做針”。這種風氣與唐末五代“及第不必讀書,做官何須事業”已截然不同。


宋後無中國:重文抑武的影響到底有多大?連岳飛都無力反抗


在“與土大夫共天下”思想的支配下,科舉制度的迅猛發展及其地位的日益顯赫,文官隊伍不斷膨脹,從文也成為世人追求的目標。

誠如宋人所云:“滿朝朱紫貴,盡是讀書人”。於是,優秀人才不再願踏入軍營,文臣更不願改換武職。

宋代武舉一改唐代武舉只重武藝的做法,變為既要考武藝,又要考策論,從整體上表現出一種崇文抑武的傾向。

由於崇文抑武,宋朝史書對武將的記載不多,從一些武將的隻言片語中,可以發現武臣對文臣的壓制普遍不滿。正因為如此,南宋末年守城武將紛紛降元,而殊死抗元為國捐軀,甚至自殺多是文臣。

以文抑武政策還表現在土大夫建功立業的進取精神的喪失。在漢唐時代,當時的社會風氣是把建功立業放在很重要的位置。漢代班超雖然是文吏,但希望“大丈夫當立功異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筆硯間乎”?

但到了宋朝,由於重文抑武,致使宋代士人在個人價值取向上發生了整體轉變,立德替代立功成為人生價值的首要選擇。

漢朝士大夫投筆從戎與唐代邊塞詩人歌頌從軍報國、建功立業的英雄氣概與精神狀態已不復存在。

王安石高呼:“功名如夢幻,氣節之士,豈肯摧氣節以就功名!”這表明了宋代士大夫對人生價值觀的普遍態度。安於現狀,不思建功立業的精神與重文輕武的風氣結合在一起,對後世中國社會的影響十分深遠。


宋後無中國:重文抑武的影響到底有多大?連岳飛都無力反抗


從宋至清,人們對外在功名觀的缺失,導致了中國社會缺少尚武之風。梁啟超曾形容此:“重文輕武之習既成,於是武事廢墜,民氣柔靡”。以致列強稱“中國人是不武之民族,孱弱之病夫”。

宋朝社會出現了不同前代的重大變化,“武”在人們的心目中逐漸消退,習武在很大程度上被認為是不務正業。正如《水滸傳》中的史進,“從小不務正業,只愛刺槍弄棒。母親說他不得,慪氣死了。”

所以,從宋朝以後,再也沒有出現過的軍事家。武將叛亂割據的事件少了,雖然有利於國家的穩定和統治,但這種模式其實是一種內向化模式,旦出現外在威脅,這種模式就會暴露出極大的弊端。

兩宋都是被外族所擊敗,明朝也是被外族所滅亡,清朝在外敵入侵面前更是不堪一擊。

總之,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宋朝武將地位的下滑,對宋朝乃至今天中國人的精神面貌都有深遠的影響。


宋後無中國:重文抑武的影響到底有多大?連岳飛都無力反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