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日本現在仍索要俄羅斯的南千島群島(日本稱“北方四島”),而德國卻從不索要加里寧格勒呢?

手機用戶57793464129


所謂北方四島或南千島群島這兩個稱呼其實指的都是那幾個島嶼,只不過俄羅斯方面稱其為南千島群島,而日本方面則稱其為北方四島。事實上無論是”南千島群島“一詞或是”北方四島“一詞在1945年之前都是不存在的,而這兩個稱呼出現的根本原因恰恰就是日俄之間的島嶼爭端:這些島嶼在地理結構上是位於太平洋西北部的千島群島向南的自然延伸,總面積5038.33平方公里。表面上看日本同這些島嶼的地理距離非常接近,然而實際上日本涉足這一地區的歷史並不久,甚至並不見得就被俄羅斯早多少。這些島嶼最早的原住居民是阿依努人,這個民族曾廣泛分佈於整個日本群島以及如今的庫頁島、千島群島以及俄羅斯濱海地區,事實上他們才是日本列島最早的原住民,然而同美洲的印第安人被後來的白人所征服一樣:阿依努人最終被如今日本的主體民族和族征服。直到1644年日本方面繪製的《正保御國繪圖》中才首次把北海道、庫頁島以及千島群島等原本由當地原住民居住的地方劃入日本版圖。當日本人向庫頁島和千島群島等北方島嶼擴張之時俄國人也開始對這一地區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俄國本是一個歐洲國家,然而卻不遠萬里跋涉佔據了西伯利亞。1711年8月俄國人第一次從勘察加半島南下,開啟了對千島群島的殖民活動,由此開啟了日俄之間圍繞千島群島和庫頁島的爭奪歷史。1875年5月7日沙俄與日本達成《樺太千島交換條約》:沙俄把千島群島北部給予日本以換取日本在庫頁島的主權;日本則宣佈完全放棄庫頁島的主權。此後庫頁島完全被沙俄所統治,作為交換日本則獲得了包括如今日、俄雙方爭議的國後島、擇捉島、齒舞島和色丹島在內的整個千島群島。日俄戰爭後日本乘戰勝之機又侵吞了庫頁島南半部,此後包括雙方爭議島嶼在內的整個千島群島以及鄰近的庫頁島南部就成為了日本領土,這一局面一直維持到二戰結束。二戰後期蘇聯對日宣戰並佔領了千島群島和南庫頁島,也由此開啟了日俄之間圍繞國後、擇捉、齒舞、色丹四島的爭端。在此之前日本和俄國都將四島視為千島群島的一部分,而從未將其單列稱為”南千島群島“或”北方四島“。

根據二戰後期美、中、蘇、英等反法西斯同盟國達成的《開羅宣言》、《德黑蘭宣言》、《雅爾塔協定》、《波茲坦公告》等相關文件的規定:日本領土被限定在北海道、本州、四國、九州四大主島,至於其他島嶼的歸屬問題則由盟國方面加以認定。其中《雅爾塔協定》明確規定:對1904年由於日本背信攻擊而從沙俄奪取的庫頁島極其附近島嶼須歸還蘇聯。北方四島的特殊性在於:這裡並不是日本通過1904~1905年的日俄戰爭所奪取的領土,事實上早在1855年日俄雙方第一次締結邊境條約時這裡就被明確劃歸日本,但在地理位置上的確靠近庫頁島和北千島群島。由於日本天皇已在1945年8月15日宣佈投降,所以當蘇聯紅軍在3天后發起千島群島戰役時日軍其實已根本無力組織起有效抵抗,於是蘇軍一路勢如破竹將包括北方四島在內的整個千島群島全部拿下,造成了既成事實。本來按反法西斯同盟國之間達成的協議:在戰後日本應當像德國一樣由盟國分區佔領,然而美國憑藉自己在戰後雄厚的經濟和軍事實力單獨佔領了日本,同時在東歐、朝鮮半島等地協調了與蘇聯的關係,於是蘇聯默認了美國佔領日本的既成事實,在佔領庫頁島南部和千島群島後不再向日本本土進軍,此後日本就處於美國的單獨佔領之下。1951年9月8日美國在中、蘇等國缺席的情況下召集48個戰勝國與日本達成《舊金山和約》。根據《舊金山和約》第二章關於日本領土的規定:日本放棄對1905年《朴茨茅斯和約》後所取得領土之所有權利與請求權,這其中包括千島群島和庫頁島南部,然而該條文中並沒約定千島群島的範圍。蘇聯及此後的俄羅斯聯邦歷代政府都認為:國後、擇捉、齒舞、色丹四島屬於千島群島向南的自然延伸,因此包括在《雅爾塔協定》中約定劃歸蘇聯的千島群島之中。日本方面則認為1855年日俄建交以來俄羅斯從來就沒有對北方四島進行聲索過主權,在1875年5月7日兩國就千島群島與庫頁島化界問題達成之前《樺太千島交換條約》國後、擇捉、齒舞、色丹四島就已屬於日本,並非1905年日俄戰爭結束後通過《朴茨茅斯和約》所取得的領土,因此其主權應當屬於日本。況且日本投降是在1945年8月15日,蘇聯紅軍最終完全佔領北方四島是在1945年8月28日,這時日本已然投降,因此日本方面視蘇聯紅軍的行為是單方面侵略的行為。同時日本方面為將四島與千島群島其他島嶼區分開來而將其稱為”北方四島“,視其為北海道的附屬島嶼;蘇聯以及後來的俄羅斯則堅持強調自己對四島的控制是不容更改的二戰結果,同時針鋒相對地將四島稱為”南千島群島“。

2018年6月17日俄羅斯世界盃D組克羅地亞VS尼日利亞的比賽在加里寧格勒舉行。為了參加這場比賽克羅地亞隊和尼日利亞隊要先從俄羅斯出國進入白羅斯,再途經波蘭或立陶宛才能抵達比賽地。之所以這場在俄羅斯領土上舉行的比賽需要大費周章出國一趟是因為面積15萬平方公里有餘的加里寧格勒是一塊被波蘭和立陶宛的國土所包圍而與俄羅斯本土隔絕的飛地。事實上就連俄羅斯人自己要想進入此地也必須先申請歐盟簽證,因為途經的波蘭、立陶宛兩國都是歐盟國家。俄羅斯曾為此專門向歐盟提出簡化程序的建議,然而由於彼此心照不宣的原因而導致此事一直被擱置至今。那麼俄羅斯究竟是如何獲得這塊飛地的呢?加里寧格勒原名柯尼斯堡,是德國著名的作家和哲學家康德的故鄉。最初柯尼斯堡的所在位置是古代普魯士人建立的幾處定居點,被稱為特旺斯特。1255年條頓騎士團征服普魯士桑比安部落,特旺斯特被摧毀。隨後一個新的要塞在原地建立,稱為柯尼斯堡,意為國王之山,以紀念捐資興建該城堡的波希米亞國王普熱米斯爾·奧托卡二世。其實從柯尼斯堡的建城史來看:這塊地區的歸屬從一開始而言就是一筆糊塗賬——最早定居於此的古代普魯士人其實和統一德國的普魯士人其實並無多少干係:古代普魯士人是波羅的海語族的一支,信奉原始的多神教,在血緣上其實和立陶宛等波羅的海國家更為接近。只是後來德意志條頓騎士團發起打擊異教徒的北方十字軍運動佔領了此地,此後伴隨條頓騎士團對居住於此的普魯士人的殺戮和同化這片土地日漸德意志化。儘管定居於此的德意志人沿用了普魯士之名,但其實他們和古代的普魯士人是兩個不同的民族。由於波蘭王國在其全盛時期曾迫使條頓騎士團臣服,因此波蘭歷史上其實對柯尼斯堡也是有過一定控制的。

由於德意志的統一是在普魯士的主導下完成的,因此作為普魯士王國發源地的柯尼斯堡可以被視為德意志民族的龍興之地,然而最終德國人卻失去了這塊龍興之地。1945年納粹德國在二戰中戰敗。根據同盟國方面在雅爾塔和波茨坦兩次會議上的決議:所有奧得河-尼斯河一線以東的地區都不再為德國所有,這使德國東部10萬平方公里的領土劃入波蘭。與此同時蘇聯通過《波蘇疆界條約》以法律形式獲得西白俄羅斯和西烏克蘭19.41萬平方公里領土,使蘇聯、波蘭、德國三國的領土來了一個整體西移。在確定蘇波邊境的過程中蘇聯從波蘭獲得的東普魯士地區中要來了北部的柯尼斯堡並將其更名為加里寧格勒以紀念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主席米哈伊爾·伊萬諾維奇·加里寧。蘇聯極其重視這塊波羅的海的前哨基地,以致於並未將其就近劃入立陶宛加盟共和國,而是劃入了俄羅斯。1990年3月11日立陶宛宣佈脫離蘇聯而獨立,1991年9月6日蘇聯正式承認立陶宛獨立,至此加里寧格勒和蘇聯本土之間被立陶宛和波蘭的領土所隔絕。1991年12月25日蘇聯解體後加裡寧格勒成為獨立後的俄羅斯聯邦的飛地。表面上看:加里寧格勒和南千島群島一樣都是二戰後形成的領土問題,然而當事國的態度卻大相徑庭——自上世紀50年代起日本就不斷與蘇聯以及後來的俄羅斯就南千島群島的歸屬問題進行談判,相比之下德國卻對作為德意志民族龍興之地的加里寧格勒不聞不問。那麼是什麼原因造成日、德兩國各自截然不同的態度呢?

首先德國和日本在對待二戰的態度上是截然不同的,這自然也會反映在二戰造成的領土問題上。眾所周知德國對二戰罪行的懺悔是極為深刻的:勃蘭特總理甚至以下跪的方式向全世界表達德國對二戰罪行的懺悔之意。在德國對二戰罪行在道德上的懺悔和物質上的賠償被視為是一項國家義務:1948年以色列建國後向德國就二戰中迫害猶太人的罪行提出了賠償訴求,儘管此時德國自己尚未從戰爭的廢墟上恢復過來,但仍在第一時間向以色列支付了價值30億馬克的賠償,此後德國還協助以色列進行對納粹漏網分子的追捕工作。截至1993年1月德國對歐洲各國受害者個人賠款支付總額已達905億馬克,事實上這種賠償義務不只是德國政府在承擔,民間企業也絲毫不避諱自己在二戰中擄掠勞工等罪行:目前奔馳公司累計向二戰受害者賠償2000萬馬克、大眾累計賠償1200萬馬克、克虜伯累計賠償1000萬馬克、西門子累計賠償718萬馬克。相比之下日本對二戰罪行的反思程度就相距甚遠了:日本領導人公開參拜供奉有甲級戰犯的靖國神社,無所顧忌地破壞和平憲法,堂而皇之地修改歷史教科書......德國對自己在二戰中帶給世界人民的傷害深刻反省,因此對二戰後根據國際條約進行的領土變更完全予以接受;相比之下日本方面其實至今仍拒絕承認自己在二戰中是曾給世界人民造成重大傷害的非正義一方,在日本人的邏輯中二戰後的領土變更是勝利者所強加的,所以日本人的思維意識裡只有強弱觀念而沒是非對錯。德國是全民族發自內心接受二戰後世界人民對德國的正義審判,因此德國民眾並不會認為德國政府放棄在加里寧格勒問題上發聲是一種軟弱的出賣領土主權的行為;然而在日本即使偶爾有那麼一兩個政治家意識到日本有必要向世界人民展示自己的謝罪誠意,可在洶湧的民意之下沒任何人敢放棄南千島群島,否則就會被人問候祖宗十八代。

二戰後德國曾分裂為東德和西德兩個國家,而更為靠近加里寧格勒的東德處於蘇聯的控制之下,自然不可能同蘇聯談判加里寧格勒的歸屬問題。而在兩德統一的過程中德國也明確承諾不謀求恢復二戰前的領土,因為德國深知這樣做的後果就是引起全歐洲對德國的忌憚:加里寧格勒看起來像是德國與俄羅斯之間的雙邊問題,實際上卻是牽一髮而動全身——正如上文所說的二戰後德國將奧得河-尼斯河一線以東的地區割讓給了波蘭,如果德國要從俄羅斯手中收回加里寧格勒,那麼是否意味著之前割讓給波蘭等東歐國家的領土也要一併收回呢?況且這樣做除了會直接引起波蘭等東歐國家的忌憚之外事實上會令整個歐洲感覺德國又要走對外侵略擴張的老路了。兩次世界大戰失敗的慘痛教訓使德國在戰後走上了一條與戰前截然不同的道路:曾經窮兵黷武的德國開始利用和平的政治、經濟、文化手段致力於歐洲一體化,如今德國已成為歐盟內部舉足輕重的主導國家,當年希特勒用武力沒能實現的統一歐洲的理想如今正被新時代的德國人用另一種手段所實現,而歐洲國家之所以接納德國正源於德國對戰爭罪行的深刻懺悔。相比之下我們可以看看日本在亞洲的處境:目前日本同中、韓等亞洲鄰國的關係可能正處於二戰後最糟糕的時期,儘管日本在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經濟成就後越來越試圖在國際政治事務中發揮作用,然而日本恰恰忽略了一點——阻礙日本成為政治大國的原因之一恰恰正在於亞洲鄰國對日本的不信任。

最後我們的目光也不要只停留在德國和日本的區別之上,事實上作為事件另一方當事人的蘇聯以及後來的俄羅斯在對待加里寧格勒和南千島群島的態度上也是有所不同的,而這也是造成日、德兩國各自截然不同態度的原因之一:蘇聯以及作為其繼承者的俄羅斯的主體部分位於歐洲,無論是在冷戰時期或是今天俄國同西方國家博弈的戰略重心在歐洲,因此俄國人對加里寧格勒的重視程度是遠遠超過南千島群島的。德國人甚至俄羅斯不會放棄加里寧格勒,那麼選擇理性放棄就是一種很務實的外交選擇。相比之下南千島群島的情況就有所不同了:早在上世紀50年代斯大林出於集中主要精力和美國在歐洲爭霸的目的就曾表示願意歸還北方四島中的色丹、齒舞兩島,前提是日本先簽署和約並承認其他島嶼的歸屬。然而日本仗著有美國撐腰也變得態度強硬起來,蘇聯方面見日本態度強硬起來了,索性改口連色丹和齒舞兩島也不再歸還。蘇聯解體後俄羅斯為緩解國內經濟的窘境又一度舊事重提——試圖以歸還色丹、齒舞兩島換取日本的經濟援助,日本則得寸進尺提出對國後、擇捉二島的主權要求,於是問題再次擱置。2004年俄羅斯再次提出可以歸還色丹、齒舞二島,然而這次日本方面仍像以前一樣加以拒絕。也許有人認為:不簽約連一個島都收不回來,可日本不這麼想——眼前的確是一個島都收不回來,可既然俄羅斯出於同西方國家的矛盾或是出於國內問題願意用歸還色丹、齒舞二島的方式改善與日本的關係,那麼誰也無法預料俄羅斯未來的國內狀況以及外交關係會有怎樣的變化,這就使日本懷揣著未來俄羅斯可能會進一步放棄國後、擇捉二島的念頭。說得直白些就是隻要日本沒與俄羅斯達成協議,那麼就還保留有對國後、擇捉二島的主權聲索權,而一旦簽約就意味著徹底放棄國後、擇捉二島,對此日本還是心有不甘的。領土問題本身就是涉及民族情緒的剛性問題——對日本政府而言:北方四島能不能收回來其實不重要,因為反正這麼多屆政府都沒收回來過,自己收不回來也沒啥丟人的,可如果一旦和俄羅斯達成放棄國後、擇捉二島的協議立刻就會被國內民眾問候祖宗十八代,因為在日本民眾心中北方四島本來就是他們的固有領土,一旦聲明放棄國後、擇捉二島在他們的觀念中就是割地賣國,試問誰敢背這個罵名?在加里寧格勒問題上俄羅斯從沒與德國有任何談判接觸,而德國也早已認清現實;反觀在南千島群島問題上俄羅斯儘管一直態度強硬,卻也一直沒關閉談判的大門,這自然會令日本產生幻想:也許有朝一日就收回了呢?


鴻鵠高飛一舉萬里


因為德國多次對日本表示:我們不一樣,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境遇。。。。。。

加里寧格勒和南千島群島性質的根本不同,是今天兩塊“失地”命運截然不同的根本因素,而這種根本區別,絕不僅僅是因為加里寧格勒是塊大陸,而南千島群島是個群島。

作為二戰的戰敗國,德國和日本都在戰後受到了同盟國嚴厲的懲罰,德國本土不僅被大卸八塊,而且奧德河以東的區域被蘇聯強行劃給波蘭,作為二戰期間蘇軍佔領波蘭寇松線以東西烏克蘭和西白羅斯地區的補償。德國的“龍興之地”東普魯士,被蘇聯強行分割為三部分,分別為立陶宛的梅梅爾地區、俄羅斯加里寧格勒州以及波蘭的瓦爾米亞-馬祖爾省。

相比於德國的悲慘遭遇,日本似乎也好不到哪裡去,根據《開羅宣言》,日本除本土四島外,其餘非法佔據的土地必須全部歸還,包括庫頁島南部和南千島群島。於是1945年8月9日蘇軍150萬大軍風捲殘雲消滅60萬關東軍後,很快收復庫頁島和南千島群島,並準備從北方登陸北海道。不過因為美國的嚴厲威脅,蘇聯最終知難而退,但南千島群島徹底納入了蘇聯版圖。

從上世紀50年代開始,日本開始不斷向蘇聯討要南千島群島,雙方一直懸而未決。而德國自二戰結束以來,似乎徹底遺忘了東普魯士這塊龍興之地。那麼,日德兩國對待失地的態度為何截然不同呢?靜夜史認為有以下原因:

1、靠山態度不同

作為二戰的成果,無論加里寧格勒還是南千島群島,雖然都是被蘇聯“奪走”的,但這是得到同盟國承認的,換句話說,作為戰敗國的日本和德國必須接受。

德國認了,因為它在二戰後丟的,不僅僅是東普魯士,還包括奧德河以東的所有土地。況且二戰後的德國四分五裂,而後演變成兩德對峙,德國就更沒有能力去要求和戰勝國協商失地完璧歸趙的問題了。

但日本情況有所不同,本質上南千島群島問題的出現,是日本靠山美國一手操控的結果。


因為戰後的美蘇爭霸,日本作為戰敗國因為和蘇聯距離相近,日久生情產生了曖昧,這讓美國相當不爽。於是50年代後期,美國拋出“北方四島”問題,而領土問題有剛好是蘇聯的爆點,這讓蘇聯和日本的“地下戀情”戛然而止。

因為有美國的支持,日本天真地認為美國一定會背叛二戰時期的宣言,幫助日本要回“北方四島”,殊不知美國就是在利用日本。所以雖然直到今天日本仍然在北方四島問題上矢志不移,儘管沒有任何效果。

2、周邊國家態度不同

北方四島問題看似複雜,實則非常簡單,因為無論美國參與與否,俄羅斯和日本之間的領土爭端真的就只有四個島,童叟無欺。

但是德國面臨的情況要複雜得多。

一方面,今日德國領土的“侷促”,全賴蘇聯對波蘭領土的“補償”。換句話說,今日波蘭的很大一部分領土,原本是德國的失地,包括東普魯士南部。

這就讓問題相當複雜。因為德國的失地,是被周邊幾個國家佔據的。如果德國想要收回失地,尤其是加里寧格勒,意味著德國首先要和波蘭、俄羅斯以及立陶宛等國勢同水火。

雖然波蘭和俄羅斯因為世仇在國際社會一直不對付,但是在領土問題上,他們能夠並肩站在德國的對立面,這讓加里寧格勒問題更加複雜。

相比之下,南千島群島問題只有美俄日三國的博弈,實在是簡單明快。

3、本國情況不同

南千島群島對於日本而言,既是國土、礦藏產地、重要的軍事基地,更是日本政客收買本國民心的重要手段。

對於地狹人稠的島國日本而言,任何一個島嶼都是有價值和意義的,所以在日本國民面前表現出寸土必爭的信念,是拉高自身人氣的重要手段。

相比之下,東普魯士就相當尷尬了,由於這裡在蘇軍佔領後,該地的德意志人就被全部驅逐,因此今天的加里寧格勒幾乎再也看不到德意志的痕跡。

在這樣的情況下,加上距離本土較遠,加里寧格勒實在是無法激起德意志人的共鳴。一直以來,德國都在加緊東西德國的融合,當下的德國,還沒有收回其他失地的能力,所以緘口不言是最好的方法。

歷史發展證明:無論是加里寧格勒還是南千島群島,蘇聯佔據的地區都有著極其重要的戰略價值。今天的北方四島是鉗制日本的有力臂膀,而加里寧格勒則是俄羅斯面向西歐的窗口和跳板。

在這樣的情況下,即使德國鼓起勇氣聲索加里寧格勒,俄羅斯也不為所動。而且會遭遇周邊小國的群起而攻之,這比日本的壓力大太多了。

所以日本依然在叫囂,德國依然在沉默。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期待您的關注。


靜夜史


這一切的緣由都要從二戰開始說起,這些都是德國與蘇聯,日本與蘇聯的矛盾,蘇聯解體後,俄羅斯繼承了這些地方。先說下答案:德國是主動放棄了,簽了合約的,不再索要加里寧格勒(東普魯士),而日本方面始終不承認南千島群島(北方四島)是蘇聯(俄羅斯)的領土。

我們先說說日本的北方四島,北方四島如果單論佔領的情況來看,其實日本方面還是有理的,四島總面積有5000平方公里,在日本的北海道的北邊,在1855年的時候,日俄兩國就已經對該地區進行了分配,簽署了《日俄和親通好條約》,首次以協議的形式,北方四島歸屬於日本,這是最開始的分配,也是日本一直以來與俄羅斯討價還價時,經常拿出來的證據。

後來,因為我國的庫頁島又發生兩國的矛盾,兩國都想佔領此島,並且兩國在庫頁島都有軍隊,但是俄羅斯是處於主動地位的,軍隊也比日方多點,一直處在膠著的狀態。後來俄羅斯想到了一個辦法,日本你不是現在只有南千島群島(北方四島)嗎?只要你撤離,我把整個南千島群島都給你,日本想想也可以,反正確實也搞不過你俄羅斯,把整個千島群島納入國家本土,這可是實實在在的領土啊。於是在1875年日俄又簽訂了《庫頁島千島群島交換條約》,明文規定,庫頁島歸俄羅斯,整個千島群島歸日本。

問題出現在二戰後期,蘇聯正式對日本出兵,不僅進入了我國的東北地區,千島群島也被蘇聯佔領了。這次佔領也有合約,但並沒有經過日本的同意,這是美,英,蘇三個當時世界的主宰簽訂的《雅爾塔協定》規定的,千島群島劃歸蘇聯。日本在二戰戰敗後,一開始並不敢說什麼,現在隨著蘇聯的解體,日本國力的提升,日本又不斷提及北方四島的問題,以1855年的簽訂的合約為理論基礎,都不按1875年的整個千島群島為日本的領土為理論基礎了,多的我就不要了,你俄羅斯把南千島群島(北方四島)還給我,我給你錢,以後咱倆既往不咎,但是俄羅斯就是不願意!

而德國不索要加里寧格勒就特別簡單了,同樣也是二戰時期,這裡原名叫做東普魯士,是德國龍興之地,自然受到了蘇軍的特別“照顧”。而且該地區也有條約—《波茨坦協定》中規定此地區為蘇聯的領土,現在該地區算是俄羅斯的一塊“飛地”,也是重要的港口。德國之所以主動放棄是因為二戰時德國劃分為東德和西德,德國為了統一,而得到蘇聯的承認,於是主動把該地區給了蘇聯,蘇聯解體後,由俄羅斯繼承了該地區。


歷史深度揭秘


德國並非不想索要加里寧格勒,而是時機不對。德國情況與日本不同,德國除了損失了加里寧格勒還損失了東德以及其他地方。九十年代初受益於蘇聯的解體德國已經趁機收回了東德地區,這可比所謂的北方四島大得多。德國總共花了二十年時間才將這塊迴歸的土地消化。其中包括安置54萬的駐德蘇軍及其家屬;對東德基礎設施的投入,累積花費了大約上萬億的美元,當然這種投入不是沒有回報的,現在這些投入都已經成為德國工業的一部分,這也是德國近年來越來越強勢的主因。但是現在的德國還有一半的領土“淪陷”,那就是駐德美軍的去留,比如默克爾政府的規劃,她現在的首要目的是趕走駐德美軍。

要想驅逐駐德美軍難度非常大!首先是美國太強了,德國不僅從經濟到軍事上都很難與之抗衡。要想美軍主動撤離只能指望特朗普腦袋抽風或者美國遭遇其他不可控打擊必須撤軍馳援本土,因此不排除德國會採取其他主動措施讓美國撤離,這時候德國肯定需要俄羅斯幫助,至少也得跟俄羅斯保持友好關係,這是德國現在不得罪俄羅斯的主因,也不可能去向俄羅斯提及失地問題。


優己


這個是歷史遺留的問題了。二戰時,德國早於日本三個月投降。當時雖然歐洲戰場已經結束。但是全世界反法西斯同盟還存在。世界除了德國。還有一個法西斯國家,就是日本


法西斯國家的審判。

  1. 德國戰敗後。德國領土被美英法蘇四國分別佔領。雖然當時反法西斯同盟已經開始有了間隙。但總體因為日本的存在。大目標並沒有改變。由佔領的四個國家分別對德國為首的戰犯進行審判。審判的人數之多,幾乎把德國的軍人都排查了一遍。大量黨衛軍的黑暗史被公佈了出來。各大集中營,萬人坑的發表不僅衝擊了反法西斯國家。更大刺激了德國的民眾。
  2. 日本的戰犯的審判就夾雜了太多的政治目的了。由於二戰的結束。世界局勢開始變成美蘇兩個超級大國之間的意識形態對峙。為了在未來對峙的時候獲得先機。美蘇兩國對日本戰犯的審判並沒有如德國那樣徹底。原本應由美蘇中幾個國家佔領的日本。變成由美國單獨佔領。具體可以參考日本731部隊與美國的內部交易,罪行累累的731部隊幾乎沒有受到審判。以為美軍研究技術為代價逃避審判。

戰後國際局勢

二戰後很快迎來了中國國內形勢的劇變。原本有國民黨領導的中國,變成了紅色中國,美國開始打算把日本當做對抗紅色政權的前沿基地。朝鮮戰爭的爆發更是讓美國結束了對日本佔據的枷鎖。

此時德國對納粹的審判還沒結束,同盟國對德國佔領一直到80年代。但對日本的佔領則在1951年結束對日本佔領,日本重新組建政府內閣。很多當初的戰犯搖身一變。成了日本政府新的領導人。


戰後經濟的發展

日本由於朝鮮戰爭,工業經濟開始得到恢復,知道80 90年代,甚至一度有趕超美國的勢頭。蓬勃的經濟給日本帶來了新的慾望。曾經對日本戰犯的審判不夠徹底。給世界留下了新的隱患。日本開始用經濟外交。對東亞及東南亞國家投資做交換。試圖模糊日本二戰的罪責。為二戰的汙點改名。


由於戰後局勢的劇變,對日本的審判不夠徹底,讓部分原本的戰犯搖身一變成為新的日本政府領導人。這本身就是對二戰犧牲英魂一種侮辱。美國又由於冷戰的原因對日本大力扶持。經濟的繁榮讓日本右翼份子否認二戰提供了底氣


環球小新666


舊思維在作祟,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結束,已經宣佈大規模的攻城掠地,殖民全球的時代一去不復返了。人可以從20歲長到60歲,卻不能從60歲回到20歲,這是萬物發展的時序性,每個階段人的性格都有差異,社會也是一樣,這是物質的統一性,工業化時代就像15、6歲的少年,容易衝動。現代社會已經進入青年時期,性格穩定理智,不再輕易出手。從宇宙系統來看,原子彈爆炸成功並使用,就是約束自以為是,情緒容易衝動的人或國家的。

一旦國家實力雄厚了,思想就膨脹,自以為是,老子天下第一,總想找人算舊賬,伺機復仇。其實不會講話的宇宙一切都做了安排,是不允許這些瘋子胡來的,它對人類的約束是通過基本規律來實施的,沒有例外。看不見摸不著的規律,才是主導人類歷史進程的看不見的手。人類盲目想入非非,必將頭破血流。


老張觀世界o


這個問題簡單來說,對於二戰結果,德國服氣了,而日本並不怎麼服氣。

俄羅斯現在的領土加里寧格勒,原名為德國的柯尼斯堡,是古普魯士人的發祥地。由於普魯士人主導了德意志帝國的統一歷程,又大量在德國高層任職,所以柯尼斯堡可以稱為德國的龍興之地。



柯尼斯堡變成俄羅斯的加里寧格勒,這是二戰的結果。在1945年7月召開的波茨坦會議裡蘇聯、美國、英國達成協定,明確了德國、波蘭、蘇聯的邊境,確定柯尼斯堡歸屬蘇聯所有。在1946年,蘇聯將其改名為加里寧格勒至今。



所以現在加里寧格勒歸屬俄羅斯是二戰盟軍勝利的果實,是對德國發動二戰的懲罰和對蘇聯的補償。德國若否認俄羅斯對加里寧格勒的主權,就是違背反法西斯戰爭的意義。



而且波茨坦會議裡確定了德國、波蘭和其他很多國家的邊界,一旦撕毀波茨坦公告,會產生很多邊境問題,歐洲將會產生很多地緣危機,對整個歐洲和平問題都是一個極大的衝擊。



德國現在的政治主張是推動歐洲一體化,和平是大前提,所以無論從現實還是歷史,德國都不會對加里寧格勒問題大做文章。



北方四島歸屬蘇聯,這也是二戰的結果。在1945年2月舉行的雅爾塔會議裡,蘇聯、美國、英國達成協定,千島群島(包括北方四島)歸屬蘇聯,在蘇聯對日宣戰後,蘇聯根據雅爾塔協定佔據了北方四島。



在1951年,反法西斯同盟48個戰勝國與日本政府簽訂了《舊金山條約》,規定日本放棄通過1905年《朴茨茅斯合約》獲取的利益,包括千島群島。

但是雙方的糾葛在於,日本國會批准的合約裡只願意放棄北方四島中的兩個島,而蘇聯乾脆就沒簽訂舊金山合約。



這裡需要普及一個國際關係的準則,自威斯特伐利亞體系建立後,對於領土爭端的判定標準是條約,而不是歷史。如果條約規定東京是美國的領土,那麼美國就合法的擁有東京的主權。

雅爾塔協定作為二戰中同盟國確定日本問題的關鍵協議,是有國際法效益的,所以蘇聯對於北方四島的主權是毫無疑問的。如果日本撕毀雅爾塔協定,臺灣、澎湖以及韓國濟州島等都會受到波及,所以中國的態度是堅決保衛反到法西斯戰爭勝利的果實。



日本之所以對北方四島念念不忘,一是這四個島實在離日本本土太近,視線好的時候在北海道可以用肉眼看到。二是對二戰的結果不服氣,眾所周知,二戰後日本軍國主義分子並未清算乾淨。

如果日本對二戰的失敗進行徹底的反省,軍國主義分子作為發動戰爭的元兇,就會遭到秋後算賬。所以日本需要製造一個對俄的衝突,以彰顯俄羅斯欺壓日本,藉此鼓動反俄情緒,樹立俄羅斯這個仇敵,將反法西斯的蘇日戰爭偷樑換柱成蘇俄對日本的欺壓,以此來混淆日本國內對二戰的反思。



另外一個目的在於,雖然美國對日本控制的很嚴密,但是正常化的呼聲一直都在日本國內極其盛行。日本這個小弟無力擺脫老大但是又想擺脫老大,唯一的辦法就是渾水摸魚,惹出一堆麻煩讓老大處理,老大煩不勝煩後日本就有機會擺脫了,所以前幾年日本幾乎同時挑起北方四島、獨島、釣魚島的爭端。



所以日本無論現實還是歷史問題,都不會放棄主張北方四島的主權。德日兩國都基於現實和歷史,選擇對領土問題做出不同的決策,對於國際關係上,領土爭端的激烈和淡化,絕不是因為放棄土地或者想要土地,都是有深刻的歷史或者現實背景的。


L夕惕若看世界


日本膽敢索要俄羅斯的南千島群島,因為日本得到了美國的支持。而德國不再索要加里寧格勒,是因為德國放棄現有領土以外的地方,是兩德得以統一的必須條件,否則德國連統一都不可能做到。

二戰以後,德國和日本都成為戰敗國,盟國也對兩國均進行了佔領。不同的是,德國為蘇美英法四國實際佔領,而日本實際上只有美國一國佔領。對於日本的北方四島,以及德國的東普魯士,則按條約被併入了當時的蘇聯。這是國際所承認的,也是德日兩國不得不接受的。因而,在很長時間內,無論是德國還是日本,與蘇聯(俄羅斯)之間其實並沒有領土糾紛。



在歷史上,德國對美歐各國造成的傷害更大,且美歐各國對德國的強大是極為忌憚的。因此,為防止德國膨脹,美歐各國對德國的監視和限制是遠強於日本的。尤其是領土這樣敏感的東西,更是美歐國家所擔憂的。因此,美歐各國不會支持任何德國關於領土的訴求,而德國為了向美歐各國示弱,也必然不敢提出關於領土的任何要求。


而日本則不一樣,日本雖然是軸心國之一,但歷史上的影響力和實力遠遜於德國,不致讓美國感到恐慌,且日本與歐洲在歷史上的撕裂並不大。因此,在美國牢牢控制下的日本,在實際上已經成為美國對抗俄羅斯的重要棋子,美國通過支持日本炮製北方四島的問題,讓日本在俄羅斯東線展開了與俄羅斯的角逐,牽制了俄羅斯。而這,與日本的訴求不謀而合。


蘇綻


德國也是二戰的戰敗國,也有和日本相似的領土問題。

蘇聯的加里寧格勒(德國的柯尼斯堡)原本是德國領土,而北方四島原來是屬於日本的。德國和日本都是二戰的戰敗國,北方四島和加里寧格勒都是兩國戰敗後被蘇聯佔有的。然而,我們從來沒有聽德國對蘇聯和後來的俄羅斯提出過領土要求,而日本幾十年來卻對北方四島念念不忘,想方設法,絞盡腦汁向前蘇聯和俄羅斯討要北方四島,可謂是嘔心瀝血、矢志不渝。

兩國對待被佔領土的態度反差怎麼這麼大呢?我們還是先回顧一下事情的經過吧。

柯尼斯堡是波羅的海的一個港口城市,是二戰中德國的重要的後勤保障基地。港口承擔著繁忙的戰略物資中轉工作,德國人還在此建立了很多地下工廠和兵工廠,哪怕是在盟軍的轟炸中,也晝夜不停地為前線生產戰略物資。

二戰後期,德國人在蘇德戰場節節敗退,被蘇聯人打得屁滾二戰,1945年4月蘇聯紅軍兵臨柯斯尼堡城下,蘇軍5個方面軍,幾十萬部隊把柯尼斯堡圍了個水洩不通。德國人也集結了13萬兵力打算決一死戰。怎奈蘇聯人有美英大力支持,不但人數佔絕對優勢,制空權也牢牢控制在蘇軍手裡。兩天時間,蘇聯航空兵對這座城市投下了兩千噸炸彈,把柯尼斯堡炸了個天翻地覆。經過三天激戰,德國人終於頂不住了,出城向蘇聯人投降。


德軍傷亡將近四萬,九萬人當了俘虜,蘇軍也為此付出了慘重代價。眾所周知,俄羅斯民族對領土有著特殊的感情,俄羅斯民族喜歡領土勝過了伏特加和自己的生命。俄羅斯人佔領的領土從來沒有主動撤出的;就像狼吞到嘴裡的肉,從來不會吐出來的。所以,柯尼斯堡的命運可想而知。

英法雖然很鄙視蘇聯人的做法,但也知道戰鬥民族的稟性。索性就說,你們為打下柯尼斯堡立下了汗馬功勞,你們要是不嫌棄就把它要了吧。蘇聯人本來就沒有打算撤出去,聽了這話自然高興得不得了。蘇聯人還擔心美英他們日後反悔,還專門把這事寫進了【波茨坦協議】。


那麼,北方四島又是怎麼落入蘇聯的手中呢?

也是在1945年,日本法西斯已經是奄奄一息了,戰爭馬上就要在日本本土進行,英美考慮到日本本土的戰爭一定非常殘酷,所以也想讓蘇聯參戰,斯大林心說,蘇聯國土已經解放,接下來的戰爭跟我們無關。要參戰也是盡義務,不忙讓我們白忙活吧。

所以斯大林一會說蘇軍需要修整,一會說國家需要重建,就是不真正參戰。美國總統羅斯福和英國首相看出了斯大林的心思,就答應把日本的北方四島送給斯大林作為報酬。誰知道,因為1945年8月美國在日本的廣島和長崎接連投下兩顆原子彈,日本法西斯被嚇破膽,日本天皇宣佈無條件投降。蘇軍就這樣輕而易舉就得到了北方四島。

北方四島是個不毛之地,是個荒涼無比的地方,而柯尼斯堡可是個非常繁華的都市。柯尼斯堡是天主教的發祥地,曾經是德國的文化中心,700年前就成為波羅的海的一個重要港口。柯尼斯堡獨特的地理位置使它的經濟發展迅速,吸引了包括猶太人在內的大量富人定居,1914到1934短短十年間,柯尼斯堡的人口由原來的24萬增加了幾乎一倍。

如果說,北方四島是個金磚,柯尼斯堡就是個金礦。

日本人連一塊金磚都不放棄,德國人卻從沒有問前蘇聯和俄羅斯要說這個金礦,德國人是不是太傻了?

其實不是德國人傻,是日本和德國二戰的反省程度不一樣。在德國人看來,希特勒這小子不作不死發動了二戰,讓全世界60多個國家和地區都捲入了戰爭,讓各國人民都蒙受了巨大苦難;二戰中死亡的人就9000多萬,直接經濟損失超過五萬億美元。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丟失柯尼斯堡是上帝對德國的懲罰。和納粹犯下的罪行相比,一個柯尼斯堡又算的了什麼?

而且柯尼斯堡劃歸蘇聯,是波茨坦條約中確定過的;如果德國再試圖要回它,那就等同於否定了二戰反法西斯戰爭的正當性,等於抹殺各國人民的流血犧牲,等於宣佈波茨坦公告無效。一旦這樣,歐洲就會不得安寧,天下大亂。

德國社會各階層對二戰有著深刻的反省,對希特勒納粹恨之入骨,納粹在德國就是過街老鼠人人喊打。二戰是德國人不願觸及的恥辱和傷疤,你要提起柯尼斯堡,是讓德國人重新去面對那段不堪回首的歷史,德國人民也不贊成。

而德國的政治精英更是對二戰進行了徹底反思,1971年12月7日,德國總理勃蘭特訪問華沙時,走到那座紀念二戰中被納屠殺的猶太人紀念碑跟前突然長跪不起。由此可見,德國人認罪態度多麼誠懇。


日本則就不同了,日本舉國對二戰中犯下的罪行本來就沒有徹底反省,軍國主義陰魂不散。從日本政要這些年堅持不懈參拜靖國神社的這件事上就能看出,肅清軍國主義餘毒不是一朝一夕能辦到的。

所以,日本人不覺得丟失北方四島是發動侵略付出的代價,從中吸取歷史教訓,反而覺得要回自己領土跟二戰無關似的,沒有一點難為情。

話又說回來,日本國土面積本來不大,北方四島一眼就可以看見;什麼時候看見心裡就不舒服。所以日本人一直覺得不甘心,一直在問前蘇聯和俄羅斯討要。而且,前蘇聯和俄羅斯政府對南千島群島的態度前後搖擺,曾經提出過部分歸還的建議。這也讓日本人心存幻想,覺得只要堅持對北方四島的領土要求,或者跟俄羅斯人做點什麼交易,或者等待俄羅斯有什麼天災人禍了,也許有那麼一天,北方四島就會物歸原主。因此,日本人一直沒有放棄收回北方四島的努力。


歷來現實


先說一個很少人都不注意的細節:

北方四島,還是南千島群島,這個稱呼似乎很平常,但使用哪個名詞就意味著為誰站隊。使用北方四島這個稱呼,就是支持日本的立場,是日本的領土;使用南千島群島就是支持俄羅斯,是俄羅斯的領土。

俄羅斯佔據四島的最直接的歷史原因是——1904年日俄戰爭中俄羅斯戰敗割讓千島群島給日本。這才有雅爾塔會議中有剝奪日本以戰爭手段奪取的領土的建議。

俄羅斯割讓的是千島群島,那麼四島必須在千島群島之內,俄羅斯才能有足夠的理由去佔領。南千島群島這個稱呼,代表著俄羅斯佔領四島的合法化理由。

同理,北方四島這個名稱,也帶著日本收回的合法化理由——不在千島群島之內,並非以戰爭手段奪取來的。

南千島群島,還是北方四島,是對日本是否以戰爭手段奪取的贊同或否定。俄羅斯如果歸還,就意味著是俄羅斯以前是非法佔有。

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的柯尼斯堡城堡的照片


加里寧格勒簡史

加里寧格勒是俄羅斯的稱呼,它的另一一個名字很有名:哥尼斯堡——這是德國人的稱呼。如果你玩過騎馬與砍殺:1257ad這個遊戲,你就不會對哥尼斯堡陌生。

哥尼斯堡所在地方最早的古普魯士人的定居點。當時的名字是特旺斯特。

1255年,條頓騎士團征服了當地的普魯士桑比安部落,摧毀特旺斯特,建立了哥尼斯堡(Conigsberg)——在德語中的意思是國王之山——是紀念出資興建城堡的波西米亞國王普熱米斯爾·奧托卡二世。在條頓騎士團國期間,哥尼斯堡是騎士團首領的居住地。

1340年,哥尼斯堡成為了漢薩同盟的成員,成為了波羅的海東南部的重要港口。

1457年,十三年戰爭結束後,哥尼斯成為條頓騎士團國的首都。條頓騎士團也成為了波蘭的附庸。

1525年,條頓騎士團大團長阿爾布雷希特宣佈條頓騎士團國世俗化,改信路德宗,改信新教,建立普魯士公國,並向叔叔波蘭國王齊格蒙特一世效忠。

16世紀末,哥尼斯堡和但澤、里加成為波羅的海少有的每年有超過一百艘船的港口。

1618年,阿爾布雷希特·腓特烈去世,王位由其女婿勃蘭登堡侯國的選帝侯約翰·西吉斯蒙德繼承,於是勃蘭登堡——普魯士建立。

1661年,腓特烈·威廉宣佈自己擁有絕對權力,開啟普魯士的帝制。

1701年,選帝侯腓特烈三世在哥尼斯堡加冕,建立普魯士王國,原普魯士公國成為了普魯士省。普魯士王國從哥尼斯堡遷都到柏林和波茨坦。

1701年普魯士國王腓特烈一世加冕儀式


1757年12月31日,俄羅斯女皇伊麗莎白·彼得羅芙娜宣佈哥尼斯堡併入俄羅斯。

1773年,哥尼斯堡成為東普魯士省首府。

1800年,哥尼斯堡人口約6萬,是當時人口最多的德國城市。

1806年,普魯士被拿破崙擊敗,國王腓特烈·威廉三世從柏林逃亡到哥尼斯堡,哥尼斯堡成為普魯士抵抗拿破崙的中心。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哥尼斯堡是普魯士自由邦的組成部分。

納粹德國時,哥尼斯堡是第一軍區司令部所在地,負責這個東普魯士的軍事防務。英國首相丘吉爾稱呼哥尼斯堡為:

“現代化重型防禦堡壘”

1944年,由於盟軍的轟炸,哥尼斯堡歷史文化中心的大教堂、城堡、大學都被摧毀。

在1944年10月前,由於蘇聯在在內梅爾斯多夫和貢賓嫩屠殺事件,哥尼斯堡人擔心蘇聯人的屠殺,紛紛逃離哥尼斯堡。蘇聯佔領哥尼斯堡後,將當地的德國人,要麼遣返,要麼發配到西伯利亞的古拉格——在那裡他們有一半人死亡。

1946年,為紀念米哈伊爾·加里寧,蘇聯將哥尼斯堡改名為加里寧格勒。

1950年後,蘇聯將波羅的海艦隊總部設置在加里寧格勒。

國王門

為什麼日本不放棄北方四島而德國人不爭哥尼斯堡

1、二戰協議成果。作為二戰的戰敗國,日本和德國都付出了放棄領土的代價。相對於分割德國領土非常清晰的情況,二戰協議中關於分割日本的協議含糊不清:

哥尼斯堡在雅爾塔協議中被美國和英國明確承認由蘇聯佔領,但日本北方四島和沖繩等地並沒有得到明確的確認,僅僅確定日本放棄以戰爭手段所取得的土地。

北方四島,就不是日本以戰爭手段奪取的。這就是日本堅決要收回的底氣。相對於白字黑字的割讓哥尼斯堡,北方四島中日本更理直氣壯。

2、德國人後裔數量在哥尼斯堡微不足道。哥尼斯堡被蘇聯人佔領後,蘇聯將當地的德國人,要麼驅逐回德國,要麼發配到西伯利亞,造成了今天德國人後裔在哥尼斯堡僅有1676人,佔0.4%。

從古普魯士人,到德國的日耳曼人,再到今天人口占比87%的俄羅斯人。哥尼斯堡經歷了三次人口大變動。

蘇聯在哥尼斯堡和克里米亞的人口政策都相同,把當地居民遷移,遷入俄羅斯人。

從德國人的哥尼斯堡,成為了俄羅斯人的加里寧格勒,德國就算想收回哥尼斯堡,也無法找到當地人的支持。

相比之下,北方四島上的土著,並非日本大和族,即便蘇聯要遷移,也沒有幾個人可以遷移——本來就沒有什麼人住,遷移了就沒有人住了!

3、從哥尼斯堡的簡史可以看出,哥尼斯堡簡直可以說是德國的發源地:條頓騎士團國——普魯士公國——普魯士王國——德意志帝國。雖然德國現在沒有提出哥尼斯堡的領土要求,但對於如此重要的德國發源地,德國會放棄嗎?畢竟現在哥尼斯堡已經成為俄羅斯的飛地,哥尼斯堡在文化上更接近德國、波蘭、立陶宛等。



每天原創,給你有價值的觀點!

隨手關注,你的支持才是動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