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前期,秦國因商鞅變法而強大,為何其他諸侯不效仿?

大侃歷史


不是說不效仿,只是失敗而已。從春秋到戰國間有很多國家靠變法走向富強,如典型的趙國胡服騎射等等。


小Z玩球


這個問題就有些尷尬了,因為在歷史上,戰國七雄都有各自的變法行動,而且商鞅變法還不是戰國變法的開端,它也是在吸收和借鑑前人基礎上所推行的。

戰國變法始於魏國的李悝變法。

魏文侯在位時期,任用李悝為相,率先推行變法,史稱李悝變法。變法在政治上廢止了魏國世襲貴族的許多特權,通過選賢任能,賞罰嚴明的制度,打破貴族對魏國權力的壟斷,從而實現魏國軍政體制的改革和優化。

在經濟上,變法通過實行盡地力、平糴法,進一步促進魏國農業生產力的發展,使魏國從此走向富強。此外,為進一步鞏固變法成果,李悝還彙集各國刑典,著成《法經》一書,以法律的形式肯定和保護變法,固定了封建法權。

李悝變法對魏國的發展產生了極大的影響,也正是得益於變法的推動,使得魏國得以在戰國前期率先崛起,奠定了魏國百年霸業的基石。

魏國變法成功後,七雄中的其餘六國都有各自的變法行動。

正如前文所說的,李悝變法作為戰國變法之始,對之後各國的變法行動都產生了影響,比如題目所說的秦國商鞅變法,以及楚國的吳起變法等,都是吸收和繼承李悝變法的思想,再進一步發展而來。

而且,除了秦楚魏之外,齊燕趙韓也都有各自的變法行動,比如齊國的鄒忌變法、韓國的申不害變法、趙國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以及燕國的燕王噲變法。雖然各國的變法程度不同,但其目的都是希望通過變法實現富國強兵,稱霸諸侯這一目標。

那麼問題來了,相比之下,為何秦國的商鞅變法更為成功呢?

其實,商鞅變法之所以能比其他各國的變法都還要成功,主要和秦國的內部文化有關。

某種程度上來講,戰國七雄中,最“沒有文化”的就是秦國了。地處西北的秦國,從立國時起,堅持的就是一種野蠻的崛起之路。因為,在秦國的西面都是彪悍野蠻的西戎部落。所以,秦人只有比他們更加彪悍才能稱霸西戎,為秦國謀得立足之地。

而相比之下,東方六國的文化層次顯然就要好得多了,長期受到周禮的洗禮和薰陶。哪怕是被中原諸侯視為南蠻的楚國,也發展起了屬於自己的荊楚文化和禮儀制度。

但這也使得東方六國形成了比秦國更為強大的貴族勢力,典型的如戰國四公子:魏國信陵君魏無忌、趙國平原君趙勝、楚國春申君黃歇、齊國孟嘗君田文。這些勢力強大的貴族,實際上都是各自國家變法的阻礙力量。因此,我們也能看到,不論是李悝變法,還是吳起變法,儘管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伴隨著改革君主的離去,變法便遭到了國內貴族勢力的瘋狂反撲,最終落得個人亡政息的結局。

但商鞅變法不同,由於秦國不受周禮的束縛,也沒有過於強大的貴族勢力。因此,儘管商鞅最後也還是被秦國的貴族勢力殺害了,但商鞅之法卻並沒有死,而是得以繼續在秦國推行下去,進而推動了秦國的發展和強大,最後實現了對天下的統一!



這些歷史要讀


在商鞅變法以前,齊國、魏國、韓國、楚國、趙國基本都實行了變法,即使商鞅的變法還是學習的魏國李悝的變法思想。

只不過商鞅的變法更加徹底和極端,雖然獎勵耕戰取得了成效和戰果,但是,是存在著極大缺陷的,所以,其他國家並不向秦國學習。

一、秦國的變法的優點和缺陷。

1、優點:通過變法,加強了法律制度;使各級管理機構盡職盡責,朝廷發佈的命令能快速執行;各級官吏廉潔奉公,不敢有懈怠;民眾順從,各謀生業;達到了足食足兵。

荀子曾入秦,面見秦昭王,不被任用,按《荀子》記載:“ 觀其風俗,其百姓樸,其聲樂不流汙,其服不佻,甚畏有司而順,古之民也。及都邑官府,其百吏肅然,莫不恭儉、敦敬、忠信而不楛(kǔ),古之吏也。入其國,觀其士 大夫,出於其門,入於公門;出於公門,歸於其家,無有私事也;不比周,不朋黨, 倜然莫不明通而公也,古之士大夫也。觀其朝廷,其朝閒,聽決百事不留,恬然如 無治者,古之朝也。故曰:佚而治,約而 詳,不煩而功,治之至也,秦類之矣。”

2、缺陷:用嚴刑酷法統治民眾,實行白色恐怖,民眾並不心服。秦國有強大的軀殼(qiao),但缺乏先進的政治思想靈魂,為秦國的繼續發展埋下隱患。

從上古流傳下來的的治理思想,被孔子系統整理後,形成了儒家的“仁政”政治思想,這是中國數千年文化的智慧結晶。秦國以法律治民,而缺失“仁政”政治文化思想。這就決定了秦國最終強大能夠稱霸併兼並諸侯,但是治理天下則不會長久的命運。

按《荀子》的話說:(雖然秦國治理井井有條)“卻仍有所憂患。民、吏、士大夫、朝廷穩定了,但是它與王者的功名,還相差很遠。這是何原因呢?這就是大概缺少儒者政治思想吧。純粹地崇尚道義、任用賢人的,就能稱王天下;道義和利益兼顧、賢人親信並用的,就能稱霸諸侯。這兩者一樣都沒有,就會滅亡。這也是秦國的短處啊。”

 二、嚴刑酷法,白色恐怖,只適用於秦民。用於六國之人則行不通。

秦國統治的本質是虐民。按荀子的話說,就是“秦國的君主,他使民眾謀生的道路很狹窄、生活很窮窘,他使用民眾殘酷嚴厲,用權勢威逼他們作戰,用窮困使他們生計艱難而只能去作戰,用獎賞使他們習慣於作戰,用刑罰強迫他們去作戰,使國內的民眾向君主求取利祿的辦法,除了作戰就沒有別的途徑;使民眾窮困後再使用他們,得勝後再給他們記功,對功勞的獎賞隨著功勞而增長,得到五個敵人士兵的首級就可以役使本鄉的五戶人家。

假如把這種統治方法移植到六國民眾身上,後來秦始皇的實踐證明是行不通的,會逼迫民眾造反的。

上圖:陳勝起義

其原因就是六國民眾的思想文化水平普遍比秦國人高,儒家傳統的”仁政“思想已經根植於民眾的心中,民眾會以這個”仁政“標準來衡量統治者的正義與否,假如他們判斷為不正義,遇到機會,民眾就會起義反抗。

而秦國人自來被視作夷狄一類,大概就源於其思想文化水平較低,在這種情況下,被統治者用嚴刑酷法,強制壓服一百多年,已經習慣了生活在高壓之下,而不敢反抗。

三、假如六國能參考秦國的法制經驗,又以儒家的”仁政“思想作為國家的治理理念,兩相結合,取長補短,就能創造出一個新型的管理模式。

但是,六國諸侯、貴族已經腐敗,不用說當時沒有這樣的治理人才,即使有也不會使用。


南宮外史


商鞅變法的確是戰國時期影響最為深遠,措施最為徹底的一場變法。但是,它卻並不是戰國時期的唯一一場變法,也不是戰國時期的第一場變法,甚至在某些方面,商鞅的變法還借鑑了前人的一些變法經驗,比如李悝變法。


李悝變法,是戰國時期的第一場變法,此次變法的成功,可以說讓魏國在戰國初期獨霸諸侯一百餘年。李悝,魏國人,生活在約公元前455年至公元前395年,戰國時期的起算點為公元前477年,這樣看來,李悝變法的時間,完全可以算得上是戰國初期。李悝受到魏文侯的重用,對魏國展開了全面的變法。如果把他變法的措施列出來,會發現,商鞅變法的很多內容,幾乎直接來源於李悝變法。

  • 首先,李悝廢除了世卿世祿制。他主張“奪淫民之祿以來四方之士”,所謂淫民,就是指世襲的貴族,用給貴族的俸祿,來招攬各個國家的有識之士。同時,廢除了貴族的特權,按照“食有勞而祿有功”的原則重新分配權力和財產。

  • 在土地制度和農業方面,李悝主張“盡地力之教”,此舉適應了魏國人多地少的實際情況,要求魏國人充分利用土地資源,在土地上種植不同種類的作物,以防止當水旱災害來臨時導致單一作物的歉收進而引發糧食危機,此舉大大提高了魏國的農業生產率。


  • 此外,李悝為了保障糧食價格的穩定,防止“穀賤傷農"“谷貴傷民”而採取了平糴法,即,在糧食豐收的時候,政府以平價將糧食買入,防止高利貸者趁此機會壓低糧價以損害農民的利益;在歉收之時,政府再將糧食以平價賣出,以防止高利貸者和非法囤積者哄抬糧價,損害百姓的利益。


  • 李悝還制定了《法經》作為成文法典,鞏固魏國變法的成果,並且成為魏國治理國家的依據。


  • 軍隊方面,李悝提拔重用作戰英勇的士兵,對於英勇者給予豐厚的獎賞,這一措施使得魏國的軍隊戰鬥力大增,魏武卒的威名也傳遍了周邊各個諸侯國。

對比商鞅變法,是否感覺商鞅變法完全就是李悝變法的翻版?除了李悝變法之外,戰國其他國家也都進行過各種各樣的變法,如楚國的吳起變法,韓國的申不害變法,齊國的鄒忌變法,燕國的樂毅變法,和趙國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在戰國這樣一個生產力迅速發展的時代,各個諸侯國都在極力變革,以適應歷史的發展。

然而,為何只有商鞅變法取得了成功?

關於這一點,很多歷史學者都進行了總結:

  1. 從秦國的地緣文化來看,其處於邊遠地區,受到宗法分封制的影響較小,國王的權力大二貴族的勢力單薄,有利於變法的推進

  2. 從政治資源來看,商鞅變法取得了秦孝公的支持,這為他的變法解除了後顧之憂

  3. 從習俗的角度看,商鞅的變法適應了秦國的基本情況,與民風民俗相適應

當然,這些都可以作為商鞅變法成功的原因,但是除了第一點之外,剩下的兩點,放在任何諸侯國之中,都可以說得通,並不能作為秦國變法成功的特殊因素。因此,筆者認為,秦國變法的成功,還有一個重要因素,這個因素並不是人為控制的,但是從戰國曆史的整體角度而言,這個因素又顯得很重要,那就是——變法的時機。從這個意義上講,秦國大約就是歷史的幸運兒吧。




以上提及了很多變法,諸君不妨看一看這些變法各自進行的時間段:

  • 李悝變法,大約在公元前425——公元前395年

  • 申不害變法,大約在公元前354年

  • 樂毅變法,大約在公元前314年至之後的28年

  • 鄒忌變法,大約在公元前347年

  • 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大約在公元前307年

  • 商鞅變法的時間,是在公元前359年開始

可以發現,魏國的變法在戰國初期便開始;而樂毅,趙武靈王的變法時間已經到了接近戰國後期,唯有鄒忌變法和申不害變法,與商鞅變法同時存在於戰國中期。

戰國初期,各國都是經歷了春秋末期的兼併之後,存留下來的佼佼者,此時變法,雖然能夠使國家強大,但是始終不可能與其他諸侯國拉開較大的差距,且會因為太過於強大而成為其他國家集體針對的對象,魏國就是在齊楚秦三國的輪流打擊下衰落的。因此,變法的優勢會在與其他諸侯國的不斷消耗中耗盡。

而戰國末期變法的國家,則時間太過於遲,因為此時中期變法的國家,其變法的優勢已經慢慢顯露,會對新的可能對其造成威脅的國家進行打擊,使得變法無法順利推行下去。


秦國,韓國和齊國三國,變法的時間可以說是剛剛好,因為當時,最早變法的國家魏國已經過了變法的紅利期,開始走向衰落,而其他國家尚未意識到變法的重要性,此時變法,可以說正是時機。然而,由於韓國本身的實力就不強,資源和其他國家差距過大,變法自然進行不下去,所以,齊秦兩國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可以說是同霸東西,不分勝負。這就是碰巧趕在了歷史發展的好時機。

那麼齊國為何後來衰敗了?這很大程度上歸因於齊國的張揚和地理位置。齊國在變法成功之後,開始擴張,趁著燕國內亂而將燕國全境佔領,燒殺搶掠數年之後撤退。因此,燕昭王即位後,將齊國視為頭等仇敵,後來在燕國的發起之下,六國軍隊同時進攻齊國。而齊國地處東部的平原,無險可守,自然無法抵禦其他國家聯軍的轟擊,因此齊國險些滅國,雖然後來恢復原有土地但元氣大傷。


而秦國則不同,從地理位置上講,秦國據“崤函之固”,擁有一道天然的屏障;而在商鞅變法取得成效之後,秦國並沒有大規模地擴張,攻滅巴蜀這種事,對於中原國家來說不痛不癢,難以引起注意,因此秦國得以悶聲發大財。當齊國徹底倒臺後,秦國獨霸天下 ,再也沒有人能夠阻擋。

因此,並不是只有秦國進行了變法,也並不是其他國家的變法沒有取得成效。而是秦國的變法,在天時地利人和的作用下,最終將秦國改造成了一個順應時代發展的大帝國。


庭州行者


我覺得這個問題邏輯上有點顛倒。

秦國確實是因為商鞅變法變得強大,但秦國可是最晚變法的國家

魏國在公元前400年左右第一個開始變法,就是著名的“李悝變法”。魏國的地理位置不好,四戰之地,但是因為變法,成為戰國前期的強國。接著其他諸侯國才開始效仿魏國開始變法。
商鞅原來也是在魏國尋找機會,但是魏惠王拒絕了商鞅,於是去了秦國開始了著名的“商鞅變法”。所以不是其他國家不效仿,而是秦朝效仿的其他國家。

那問題來了,為什麼秦能最後變法卻能統一全國呢?

相比其他六國,秦國在最西邊,戰略位置非常好,易守難攻,基本只有他打別人,或看別人之間打,很少有來打他的。

這個戰略位置的優勢還可以從後來的漢高祖劉邦那體現出來。

劉邦最初想定都洛陽,張良勸他,洛陽雖好,但是四面受敵,不是用武之地,秦在關中,三面自然險阻,只有東邊面對諸侯,諸侯有變進可攻,退可守。

一句話點醒劉邦,也想起當時自己成功的奧秘,所以定都長安。


我是唐不三不四藏,歷史愛好者,喜歡可以關注我一起探討點個贊 關個注 每天都有新節目


唐不三不四藏


不瞞您說,我個人是一個歷史愛好者。你這樣的問題在幾年前我也經常去想,可現在想通了。就是我的回答。

中國歷史上,光是我們很熟悉的變法就有好幾個。從秦孝公商鞅變法,還有宋代的王安石變法。以及清朝的戊戌變法。

商鞅變法使秦國強大。為什麼其他國家沒有效仿呢?答案很複雜,同時也很簡單。簡單的說就是。變法是要死人的。是要徹底連根拔起既得利益集團。但問題是既得利益者,同時又是指掌權著者,那麼你說這個法怎麼變?商鞅變法之所以能夠成功,是天時地利人和缺一不可。如果不是嬴渠梁在背後做堅強的後盾。商鞅的變法也不可能會成功。同時期的申不害也在韓國變法。他就沒有成功。

大家都知道宋朝是眾文輕舞的朝代,簡單來說,在宋朝你只要是個文人,只要不謀反,哪怕你犯了天大的錯。基本上不會死。王安石變法的時候。蘇東坡就是個反對派。司馬光也是個反對派。可他們大不了都去流放了。

近代的戊戌變法。可謂是盡人皆知。他們哪個人不是為了讓大清國變得更好。他們都意識到這個國家已經有很多弊端。希望通過變法實現國富民強。可上面我已經說了。變法是要剝奪既得利益集團的權利和利益的, 作為掌權者。 誰會支持呢? 所以啊,大部分的變法都是以失敗而告終。


豫小沁


兩千餘年前,我國曆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王朝——秦朝自西陲發跡,其先祖非子為周王室養馬有功,受封秦地。之後數代國君勵精圖治,率領秦人崛起於亂世,歷經百年起伏,及至孝公,奮前輩之餘烈,重用魏人衛鞅實行變法,獎勵耕戰,不斷增進農業生產,為大秦滅六國,實現中國一統大業奠定了基礎。想必有讀者朋友想問:“秦國因商鞅變法而強大,那麼其他六國為什麼不效仿而圖強呢?”且看筆者從秦與六國異同出發,一一道來:

一、

內憂外患,秦需自強

崤山以東,是戰國其餘六雄,與他們相比,秦人沒有多輝煌的身世:先祖惡來事商紂王,被周武王殺之;非子為周天子養馬有功,受封秦地,非子便以封地為氏,號為“秦嬴”,但秦人依舊只是周之附庸,而秦人又世代戍守邊境,與犬戎為敵。卑微的身世、兇殘的敵人、貧瘠的土地,養育出心狠手辣,能征善戰的秦人,但卻被山東六國鄙夷為“蠻夷”,雖秦地無禮樂教化,但衛鞅與他帶來的大法律條,卻也不再受到束縛,最適合在這片土地上生根發芽。

秦人雖然出身卑微,但都知道“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的道理,昔日秦襄公帶兵護送周平王至新都,周平王封襄公為諸侯,賜給他岐山以西的土地,秦始建國;秦文公以兵伐戎,戎敗走,“於是文公遂收周餘民有之,地至岐,岐以東獻之周”;秦穆公時代秦國參與中原爭霸,雖強不過同樣崛起的晉國,但及時轉變方向,將矛頭指向西戎,又四處招攬賢才,“西取由余於戎,東得百里奚於宛”

,在謀士由余的協助下,向西“益國十二,開地千里,遂霸西戎”;秦康公及其子秦共公在位期間繼父祖之餘烈,頻頻向晉挑戰,卻難得一勝;桓公、景公、哀公、悼公、厲共公、躁共、懷公、靈公都非中興之主,簡公、獻公雖有圖強之意,但無奈百年衰落,在變法上尚不徹底,卻都為秦孝公用商鞅變法奠定了基礎。

及至孝公,對衰落的秦國深惡痛絕,決定改革圖強,欲奪回河西之地,完成父輩的遺願。於是孝公以恢復秦穆公時期的霸業為己任,廣施恩德,救濟孤寡,招募戰士,一篇《求賢令》:

“賓客群臣有能出奇計強秦者,吾且尊官,與之分土”引得衛鞅求見,兩人暢談幾日後毫無倦意。從此,這對被後世推崇有加的君臣聯手合作,在秦國大刀闊斧進行改革,秦國遂強,行之十年,秦民大說,道不拾遺,山無盜賊,家給人足。民勇於公戰,怯於私鬥,鄉邑大治。”改革的道路是艱難的,惠及百姓,卻觸及了貴族的利益,因此嬴姓宗室大多反對,還是公子的秦惠文王嬴駟以身犯險,但都沒有阻礙秦孝公變法的決心,為何商鞅變法能在秦國延續數年,而山東六國效仿不來,最大的原因便是孝公與衛鞅這對君臣始終親密無間。而秦孝公的後繼者們,亦不敢忘先祖之志,因此商鞅雖死,但法律暢行,六國也無一國能做到此。

二、魏從變法,成就霸業

秦孝公重用商鞅變法,為秦一統天下的霸業奠定基礎,然而在商鞅之前,也有人幫助魏國變法圖強,此人便是李悝。其實魏國比秦國更早有統一的能力,為何?世人只知商鞅變法,殊不知商鞅投秦所帶之物,正是李悝的《法經》,秦國商鞅變法,很大程度上借鑑了魏國李悝變法

。魏文侯時期,由於魏國地處中央四戰之地,憂患的環境和勃勃雄心使魏文侯成為戰國最早推行變法圖強的君主,其重用李悝主持魏國的變法工作和法制建設,影響了中國政治兩千年。魏武侯時期,任用軍事家吳起進行改革,魏國繼續強大。等到魏武侯之子魏惠王在位的時候,魏國已經稱霸中原長達百年。

盛極一時的魏國敗了,敗給了日益崛起的秦,其中錯的不是魏國的法律,李悝、吳起的變法,錯的是魏惠王,將先輩留下的一手“好牌”打得稀爛:馬陵之戰,魏國實力大損,稱霸中原的局面一去不復返;河西之戰,不僅河西之地盡失,魏卒還被秦軍斬首八萬;公孫衍發動“五國相王”引得楚國不滿,楚國向魏國發起進攻,魏國再敗。魏惠王時,曾經強大的魏國卻處處捱打,先祖留下的基業被耗損殆盡,魏國再無力變法圖強,直至滅國。

三、篳路藍縷,荊鳳夭折

相比於秦發跡於西陲,楚國同樣身份低微,常常以“荊蠻”自居,周代典籍《國語》有言:“昔成王盟諸侯於岐陽,楚為荊蠻,置茅蕝,設望表,與鮮卑守燎,故不與盟”。從彈丸之地丹陽發展成為雄踞南方的泱泱大國,創業之艱難,令人嘆息。那時的楚國窮啊,首領熊繹受封周成王分封為“子”,楚人大振,想要祭拜先祖之靈,全國上下竟然拿不出一頭牛來,只得在鄀國這個地方偷一頭小牛來祭祀祖先。楚國慘啊,還是小國的時候,不得不看周室臉色行事,稍有不慎便是刀兵相向。楚國雖弱,但楚民懂得自強,因此楚國多出賢君明君,楚國國君熊繹勵精圖治,帶領領民篳路藍縷、披荊斬棘,終於在南方站住腳跟,建國之初雖舉步維艱,征戰也是勝負參半,可喜可賀的是等到了楚莊王,楚國先後吞併了四十五個較弱小的諸侯國,楚莊王也成為新一任“中原霸主”,荊楚鳳凰,終於展翅高飛。

楚悼王元年(前401),各國競相改革成功,然而此時的楚國國外形勢嚴峻,國內社會矛盾尖銳,而為了延續楚國霸業,楚悼王重用幫助魏武侯改革變強的吳起,變法雷厲風行,又得到悼王全力支持,取得了顯著的成效。然而吳起卻沒有商鞅的好運,在變法如火如荼進行中,楚悼王不幸病逝,楚朝舊貴族勢力抬頭,欲誅吳起,吳起急中生智,伏在楚悼王屍體上,舊貴族依然用亂箭射殺吳起,同時也射中王屍,隨著楚悼王與吳起的死去,楚國曆史上一場轟轟烈烈的改革運動也就夭折了。儘管後人重拾霸業,但依然難逃覆滅的命運,楚懷王時,雖任用昭陽、羋原、景翠、屈丐等賢臣良將,楚庭一時人才濟濟。楚懷王和唐昧積極變法,恢復了楚悼王、吳起時期的許多法令,但這次改革觸動了權貴階層的利益,遭到了他們的抵抗,改革再次失敗,這隻南邊高傲的鳳凰,再不能展翅飛翔。

四、田氏代齊,只圖小利

說起齊國,我們自然會想到一個人:呂尚,“姜太公釣魚,願者上鉤”說的就是他了。在呂尚助周滅商後,他就被周武王封於營丘,國號為齊,後世為作區分,變稱為“姜姓齊國”,呂尚到底營丘後,應當地風俗,簡化禮節而修政,大力發展漁業、工商業,並從海中獲取食鹽,憑藉魚鹽之利,齊地人口大增,齊國成為大國。然而百年之後,齊國卿大夫做大,開始廢立齊國國君,直到田氏專權,齊康公被田和放逐,姜姓齊國為田氏取代,世稱“田齊”。

齊國也有變法的例子,昔日齊威王不堪國弱,立志改革,思賢若渴,得鄒忌為相,“謹修法律而督奸吏”,齊國由弱轉強,遂成東方大國。然而好景不長,等到了齊愍王時,齊國看似強大,但暗疾不少:相邦田文專權、蘇秦入齊從事間諜活動、田甲劫王。而愍王也是個只圖小利的人,在五國合縱攻秦時作壁上觀,不知“唇亡齒寒”;常常因小利而派兵攻打六國,四面樹敵;為爭宋國,對盟友大打出手。最終五國伐齊,齊國差點亡國,齊愍王輾轉各地,因其傲慢無禮,所到之處皆如同“過街老鼠人人喊打”,最後還被楚頃襄王和楚將淖齒所騙,被殺掉了,齊國也再無問鼎中原之志,最後慢性死亡。

五、一彈指頃,由盛轉衰

天下之強弓勁弩皆從韓出”,為什麼秦滅六國的順序中,韓是第一,因為韓國雖然,但韓弩可使“遠者括蔽洞胸,近者鏑弇心”,韓劍也以鋒利著稱,“陸斷牛馬,水截鵠雁”“當敵則斬堅甲鐵幕”。相比讀者們不會相信,七雄中最弱的韓國,也盛極一時。那時是韓昭侯時期,為修政法,韓昭侯任用申不害為相,內政修明,國成小康,史稱“申不害相韓,修術行道,國內以治,諸侯不來侵伐”“終申子之身,國治兵強,無侵韓者。”<strong>

然而有申不害相助,韓國也難成大事,韓國的位置實在是太差了,東部和北部都被魏國包圍,西阻秦國東出而被虎視眈眈,南有楚國時常侵擾,以及有當時已很薄弱的東周。韓國的盛世也只在申不害為相的十五年內,之後,韓國迅速衰落,夾在列強中間,屢遭欺凌,又不得不為苟延殘喘而吃嗟來之食,被秦驅逐攻魏、楚,被魏驅逐抗秦,天下皆言韓人“反覆無常”,實乃無奈之舉。

此外,戰國七雄的燕、趙都有過改革,燕昭王用樂毅改革,使燕有了抗齊的資本,更是使得五國合縱伐齊時,推舉樂毅為將,獲得大勝,齊差點滅國,燕得報當年齊國入侵燕國之仇;趙國趙武靈王胡服騎射,推行軍改,趙國兵強馬壯,名將輩出,拓地千餘里。然而可惜的是,這位昔日雄主,晚年卻因自己兩個兒子對王位的爭鬥,而餓死沙丘宮。秦有商鞅變法,山東六國也有自己的變法改革,但相比之下,卻只有秦能徹底變法,秦惠文王即位,雖誅商鞅,但商君之法並未廢除,此後被武王、昭王、莊襄王、始皇帝沿用,這才使得秦最終能勝六國。


鄧海春


戰國前期,秦國因商鞅變法而強大,為何其他諸侯不效仿?

按照慣例,先來說說題目,秦國因為商鞅變法而強大是沒錯,但是後半句是有問題的。

戰國時期最先開始變法的魏國,商鞅在秦國的變法也是借鑑了魏國的變法,那麼其他諸侯國沒變法嗎,當然不是。

本篇飛魚就從諸侯國的變法說起,聊聊秦國通過變法強大後,為何諸侯國不效仿。

食有勞而祿有功,使有能而賞必行,罰必當——李悝(魏國)。

魏國之所以能稱霸戰國初期百餘年,李悝變法是基礎,此外李悝的變法不止強大了魏國,也成為了後世商鞅變法和吳起變法的藍本。

他提出的“食有勞而祿有功”,就是主張廢除舊貴族的世襲特權,這點也是後面諸侯國變法的核心,以新興地主階級取代舊貴族,這亦是封建社會取代奴隸社會的必然趨勢。

不過李悝的變法只維持了兩代半,到了魏惠王統治的中後期,魏國變法失敗,值得一提的是,李悝還做到了很多變法者無法做到的事情,那就是李悝得到了善終。

明法審令,捐不急之官,廢公族疏遠者,以撫養戰鬥之士——吳起(楚國)。

吳起是春秋戰國時期典型的職業官僚,一生經歷三個國家,輔佐了四位君主,並且在每個諸侯國都留下了自己存在的印記,這是在歷史上是相當罕見的,吳起被稱為天才也不為過。

而吳起的變法是在楚國進行的,他在楚國受到了楚悼王的重用,吳起也知恩圖報,為了強大楚國,直接向舊貴族開戰,並且是沒有餘地的開戰,結果楚國強極一時,隨著楚悼王和吳起的身死,楚國變法失敗。

明尊卑爵秩等級,有功者顯榮,無功者雖富無所芬華——商鞅(秦國)

商鞅在秦國的變法,是最為有名的變法,沒有之一,以至於說到變法,大家就會不約而同的想到商鞅,不過這也在情理之中,誰讓經他變法後的秦國最終攻滅了六國呢。

尤其商鞅開創的連坐之法,堪稱無人能及,他設置的軍功制,也把秦國士兵訓練成了殺人不眨眼的機器,不過戰爭年代需要的也就是這種“戰時主義”,所以商鞅變法成功。

見功而與賞,因能而授官——申不害(韓國)。

說起申不害,相比不少人比較陌生,其實此人也是一天降大才,戰國時期法家著名的代表,他為君主量身打造的“術”,是法家思想一個重要分支。

此外,小小的韓國,能在各大諸侯國中夾縫生存幾百年,申不害也有不世之功,史稱:終申子之身,國治兵強,無侵韓者,而隨著韓昭侯和申不害的死,韓國變法也走向了末路,韓國變法失敗。

謹修法律而督奸吏——鄒忌(齊國)。

說到鄒忌,大家可能會想到那個和徐公比美的美男子,沒錯,此人就是他,他以布衣之身而被齊王封侯拜相,可以說是齊國曆史上不得不說的“名相”。

他在齊國的改革,使得齊國繼管仲和晏嬰為相後實現了第三次中興,並且還以自身經歷勸諫齊王要廣開言路,使得“齊國戰勝於朝廷”,不過鄒忌的改革不能稱之為變法,亦沒有相關法律來維護變法的成果,最後鄒忌也成為了舊貴族中的代表,齊國變法失敗。

將胡服騎射以教百姓——趙武靈王(趙國)。

戰國中期,除了秦國的變法,其餘國家的變法均以失敗告終,而此時趙國出了一個不世明主,趙武靈王,他推行的“胡服騎射”,使得趙國成為了唯一能與秦國抗衡的強大的諸侯國。

不過趙武靈王的改革,亦不能稱之為變法,因為他只是在軍事、民俗上做了改革,而沒有對政治制度進行革新,所以趙武靈王死後,趙國就成衰落趨勢,後來的“將相和”也只是趙武靈王變革後的餘威罷了,趙國變法失敗。

飛魚說:

說完了這些諸侯國的變法,我們接著說說為何諸侯國不效仿秦國,首先魏國和楚國的變法,都要早於秦國,談不上需要效仿秦國,而韓國的變法和齊國的改革幾乎是和秦國變法處在統一時間段,也談不上需要效仿秦國。

而後來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又因為地理位置和秦國截然不同,亦不能效仿秦國,況且當時的諸侯國誰也不知道哪種變法會強大國家,他們同樣不知道商鞅的變法最後是勝利者,正所謂:當時者迷,後來人清。

那麼秦國變法強大後,諸侯國為何不效仿秦國的重新變法呢?首先,變法需要穩定的國內環境,秦國強大後就立即東出,山東諸侯就失去了變法最需要的時間保障。

其次,山東諸侯國舊貴族強大勢力的阻撓,由於前面的變法,不可能再對變法妥協,他們面對既得利益的丟失,會竭力反撲。

最後,變法需要變法人才,而上述這些人才去世之後,山東諸侯再無變法之才,無人支持變法,又談何效仿“秦法”呢?


飛魚說史


那麼他們這些改革後的國家為什麼最終會失敗滅亡呢?包括秦國在內,消滅六國後,雖然國家大一統了,但仍是萬世智謀,二世亡。不能江山永固呢?為什麼力主改革並積極實行的有些改革家而不能善終呢?比如商鞅、吳起等等人。原因很簡單,他們改革的再好、再成功,都是為奴隸主或封建統治階級一家一姓的國家服務的。有的人被貴族殺害,只是統治階級內部爭權奪利、貪得無厭造成的。


幾千年來,廣大的人民群眾只有在共產黨、毛主席的親自領導下,推翻了壓在中國人民頭上的三座大山,有史以來才真正翻身當家做了主人。毛主席才是開天闢地以來,無以倫比的、最偉大的、真心誠意地,為廣大人民服務的革命家、改革家。
























飛龍在天231272723


題主的問題是:戰國前期,秦國因商鞅變法而強大,為何其他諸侯不效仿?

這個談不上效仿不效仿的問題,戰國時期基本上每個主要國家都進行了變法圖強,而且很多國家都搞得很成功啊。

還有,秦國可不是第1個變法的國家,他比魏國、楚國可是晚了不少年呢!

所以,秦國才是一個效仿者。

同時秦國的變法也是極為被動的,是在魏國的刺激下做出的選擇。

戰國時期,第1個開始變法的國家是魏國。自從韓趙魏三家分晉之後,就走上了不同的發展道路。在戰國早期以魏國最為成功,魏文侯當上國君後,開始任用李悝變法,從而讓魏國迅速成為當時天下第1強國。

這個國家在當時不僅滅掉了中等強國中山國,還向西攻打秦國,奪取了秦國大片的領土,搞得秦國上下惶恐不安。

緊接著,楚國也開始了變法。楚國變法任用的是吳起,在吳起的領導下,楚國得到了極大的改變,讓楚國成為當時最風光的國家之一。在吳起的率領先,楚軍向北打敗了韓國和魏國,向西打敗了秦國,向南平定了百越。

你看,秦國多倒黴,那時候不僅被魏國打,也被楚國打!所以到了秦孝公時期才想盡一切辦法希望秦國強大,不再被其他諸侯欺負。等商鞅來到秦國之後,秦孝公如獲至寶,全力支持他變法圖強。

秦國並不是變法的領先者,但他卻是變法的最大受益者。因為,變法之後的秦國,奮六世之餘烈終於統一了天下!

那麼,大家都變法,為啥秦國就這麼成功呢?

我的看法是,秦法本身確實厲害,但更厲害的是秦國接連出了幾位有為的君主。

秦孝公自不必說,他為了希望秦法能夠執行,給了商鞅近乎無限的權利。

秦孝公的兒子秦惠文王也很優秀,他繼位之後,雖然對秦法制定者商鞅不滿,但只殺了商鞅留下的他的律法,因為他深知這部法律的優秀之處。

秦昭襄王在位56年,在位期間,他任用司馬錯,白起等人向周邊擴張。等他去世的時候,秦國已經得到了天下的一半多,並且在長平之戰中殲滅趙軍40多萬,讓當時唯一能夠和秦國對抗的趙國大傷元氣,從此再也沒有國家敢於阻擋秦軍的鋒芒。

期間,還有秦武王、秦孝文王、秦莊襄王由於在位時間短取得的成績並不明顯,但是也沒瞎作,最起碼也算是守成之君。

於是,當千古一帝秦始皇繼位之後,利用幾代人的積累,終於完成了統一大業。

相對秦國如此密集的產生優秀的君主,其他國家可差多了。

例如,魏國前期變法雖然成功,但是到魏文侯孫子魏惠王時期,卻因為好戰招惹了周邊強國的圍攻,也惹惱了三晉的趙國和韓國,結果在秦國、楚國、齊國、趙國、韓國這五大強國的圍攻下元氣大傷,退出了歷史舞臺的中心。

楚國也是這樣,楚國在戰國初期實力並不弱於秦國,可惜,隨著老實人楚懷王的登場,讓楚國處處被動,以至於國力大為削弱,失去了獨立抗衡秦國的能力。

事實證明,當沒有明君在位的時候,秦國照樣不行。秦始皇統一天下之後,秦國迎來了第二任皇帝秦二世。結果問題來了,秦二世在趙高的蠱惑下胡作非為,終於葬送了秦始皇好不容易統一的天下。

可見,商鞅之法是工具,對使用者的要求極嚴,如果秦孝公之後,秦始皇之前有一個秦二世這樣的君主執政,好不容易建立的秦法制度肯定會被玩壞。

所以,如果秦國沒有如此密集的出現有為君主,也不見得能統一天下,商鞅變法的歷史地位也就沒那麼高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