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對明朝這段歷史有什麼想說的?

沒有想到啥名字


您好,“二弟聊歷史”回答這個問題

明朝(1368-1644年)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由漢族建立的封建王朝。1368年由明太祖朱元璋建立,國祚276年。明初定都於應天府,1421年遷都至順天府,而應天府改稱為南京。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明思宗朱由檢於煤山自縊,明亡。

明朝最著名的帝王

明朝歷代十七位帝王,各有傳軼事千古流傳,雖有勤政明君,不乏昏庸帝王,總之是八仙過海各有神通。

洪武大帝—朱元璋(1328年-1398年),字國瑞,漢族,明朝開國皇帝,南京稱帝,國號明,年號洪武,後結束了蒙元在中國的統治,恢復了漢族國家,建立了全國統一的封建政權。在位期間努力恢復生產、整治貪官。統治時期被稱為“洪武之治”,廟號祖,諡號開天行道肇紀立極大聖至神仁文義武俊德成功高皇帝。

刀光天下—朱棣(1360年-1424年),明朝第三位皇帝,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1402年奪位登基,改元永樂。他五次親征蒙古,鞏固北部邊防,維護了中國版圖的統一與完整。多次派鄭和下西洋,加強了中外友好往來。編修《永樂大典》,疏浚大運河。1421年遷都北京,對強化明朝統治起到了非常積極的作用 。在位期間經濟繁榮、國力強盛,史稱“永樂盛世”。

糊塗天子—朱祁鎮(1427年—1464年),明朝第六位皇帝,明宣宗長子 。9歲即位,年號正統。即位初大事權歸太皇太后張氏,以三楊主持政務,繼續推行仁宣朝各項政策,社會經濟有所發展。張氏死後,三楊去位,寵信太監王振,振遂廣植朋黨,啟明代宦官專權之端。十四年,瓦剌入犯,聽從王振言親征,抵土木堡兵敗被俘。

亡國之君—朱由檢(1611年—1644年),明朝第十六位皇帝,明朝亡國之君。在位期間農民起義猖獗。關外滿清勢力強大,加之其性格原因使其在施政和用人方面屢屢出錯而加速了明朝的滅亡。1644年,李自成軍攻破北京後,朱由檢於煤山(景 山)自縊身亡。

改變了時代的人才

明代雖有出了名的昏庸之君,但依然能屹立二百七十六年不倒,不可不說是其中一部分仁人志士之功。歷史上明代向來是人才輩出的時代。

開國名將—常遇春(1330—1369),字伯仁,號燕衡,明朝開國名將。元順帝至正十五年歸附朱元璋,自請為前鋒,力戰克敵,嘗自言能將十萬眾,橫行天下,軍中稱常十萬,官至中書平章軍國重事,封鄂國公,洪武二年病卒軍中,追封開平王 。

救國宰相—于謙(1398年—1457年),字廷益,號節庵,官至少保。土木之變英宗被俘,郕王朱祁鈺監國,擢兵部尚書 。于謙力排南遷之議,決策守京師,與諸大臣請郕王 即位。瓦剌兵逼京師,督戰,擊退之。論功加封少保,總督軍務,終迫也先遣使議和,使英宗得歸。

亂世名臣—張居正(1525年—1582年),明朝中後期政治家、改革家,萬曆初期的內閣首輔,輔佐萬曆皇帝進行了“萬曆新政”。他清查地主隱瞞的田地,推行“一條鞭”法,改變賦稅制度,使明朝政府的財政狀況有所改善;用名將戚繼光、李成梁等練兵,加強北部邊防,整飭邊鎮防務;用凌雲翼、殷正茂等平定南方少數民族叛亂;嚴厲整肅朝廷上下。使原已垂危的大明王朝生命得以延續,具有重大的歷史功績。


總結:

明朝,屹立276年不倒,歷經17位帝王,留下諸多謎團,造就了中國歷史上名臣名相名將,留下千年封建王朝史中最輝煌的一筆。

一個說不清道不明的朝代,一個令人為之折服的朝代,一個覬覦著人們無限遐想的朝代,一個給歷史留下無數謎團的朝代,這就是明朝。


二弟聊歷史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滿清上臺以後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篡改了明朝的歷史。

這不是單一的篡改,而是系統性、全面的篡改。

其一就是朱元璋的長相。

大家都知道,朱元璋在清代的畫像是鐵鏟臉,極為醜陋。

然而奇怪的是朱元璋的兒子朱棣、孫子朱允炆等人,雖算不上大帥哥,都長得頗為不錯。

而且朱元璋的子子孫孫直到崇禎皇帝,基本都是長相還算可以的人,不乏帥哥一級。

我們可以肯定的是,朱元璋沒有一個子孫是鐵鏟臉。

問題來了,難不成這些子孫都是皇后娘娘偷人生的?所以才沒有遺傳朱元璋的長相?

當然不是了。

實際上,真實的朱元璋根本不是馬雲那種臉型,甚至長得還不錯。

大家都知道,1353年,25歲的朱元璋加入了郭子興的紅巾軍,開始反抗元朝。

沒多久,郭子興就很賞識朱元璋,人為他有才幹又氣宇宣揚,長相不錯,就把心愛的養女馬氏嫁給了朱元璋,馬氏也就是馬皇后。

當時朱元璋充其量只是低級軍官,還沒有名氣。試問,如果朱元璋是一張醜陋的鐵鏟臉,滿臉黑痣,郭子興能這麼作嗎?他和自己的養女有仇?

明代所有朱元璋畫像,都是方面大耳的正常人,雖不算英俊,也是長得頗為不錯的。

當年面見朱元璋的人眾多,也沒有一個人說朱元璋長相奇特的。

甚至滿清的《明史·太祖本紀》說,也實事求是的說,“姿貌雄傑,奇骨貫頂。志意廓然,人莫能測”。

之所以變得醜陋無比,都是清代的事情。大家想一想就知道,明代誰敢用這麼醜陋的畫像當做朱元璋,不想活了?

實際上,這是滿清為打擊漢族自信,刻意醜化的卑劣行為。

所以,重寫明代歷史非常重要。


薩沙


各個朝代都有他的侷限性和進步性。

明朝在1368年建國1644年滅亡,享國276年,中國歷史上大部分朝代都沒有超過300年,既然這樣那就說明這些朝代的制度都是差不多的,如果說明朝制度差勁,那麼哪些朝代的制度能談得上先進呢?畢竟差勁制度的明朝存在的時間和你差不多。只能說一代人做一代人的事,不能用今天的眼光去看待古代的政治體系。

所以只能說個朝代的政治制度是隨著時間變化的,一代接一代逐步完善起來,如果只拿黑材料來說話那麼明朝肯定是有很多的,但是其他朝代難道就沒有了嗎?唐朝宦官專權超過所有朝代,皇帝的廢立都在他們手裡抓著。宋朝就不用說了,靖康之恥後偏安一隅,清朝後期更不用說了,差點被列強全部殖民。

最後就是看你自己的態度了,你喜歡明朝,那他也有很多優點能說,比如收復丟失430年的燕雲之地,恢復長江以北地區被女真人和蒙古人統治了近250年的漢人地位,有再造華夏之功。你要是不喜歡,我說了一堆好的你也還是不喜歡,比如土木堡之變皇帝被抓,遊牧民族多次入關劫掠。但網絡上很多人討厭明朝我覺得大部分是因為那句“不和親、不賠款、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這句話。因為只要一提起明朝就有人說這些,說多了就讓人變得很反感,總想找些材料來否定這些話,接著就是越來越多的人找了一堆材料來辯駁,久而久之網絡上就形成了這邊在宣傳,那邊再反駁,宣傳多了讓人越來越反感,反駁的人也就多了起來。

每個人對歷史的看法都不一樣,大家都是人,都有自己的喜好,所以好壞因人而異。明朝歷史材料頭條有很多,不要受別人的影響,有了先入為主的概念看歷史的結果就變的不一樣了。就像你讀明史是為了瞭解歷史呢?還是收集黑材料去反駁明粉的呢?這些都要看你自己的喜歡,別人的看法始終是別人的。


我是隔壁小王


相信很多人和我一樣,是通過《明朝那些事兒》真正的開始回顧明朝這段歷史的。在此確實要非常感謝當年明月,不管別人對他是如何評價,是褒是貶。但對我來說,當年明月引發了我對明朝那段歷史的興趣。

在看《明朝那些事兒》之前,明朝的皇帝我只認識朱元璋和崇禎,一個開國,一個亡國。其他的就是一片模糊,嘉靖和嘉慶傻傻分不清。

因為看了《明朝那些事兒》之後,我也開始去找許多關於許多明朝的資料。我談談些看法。

首先,明朝相較於其他朝代,現存各種史書,筆記,小說等書面史料名目繁多,可研究的東西很多。就算是專門的明學家,也會被錯綜複雜的史料搞的頭腦混亂,導致明學家的派別比研究其他朝代的學者也多出很多。我們史學上默認的明朝的正統史書是明實錄,相對其他資料來說,算是最全面最客觀的明朝史料,而明史,因為編寫者清朝人,滿族主修,所以統治者必然會做一些有利於自己民族統治的改動,這也是十分正常的,但對後人來說算是比較辛苦了,需要我們撥除歷史迷霧。

這也造成了許多專家學者都有不同的看法。

比如著名的學術超男易中天老師就在他的作品《品人錄》中說,只要不帶民族偏見,都應該承認他們(康熙、雍正)夠資格當中國的皇帝,至少比明代的皇帝強。中國曆代王朝的皇帝,就屬明代的最差。不是昏,就是暴,要不就是懶,好一點的又平庸。好容易出了個想做事的,又氣數已盡。在易中天眼裡明朝的皇帝沒有一個行的,康熙雍正有資格,明朝沒有一個夠格。朱元璋“驅除韃虜恢復中華”不夠格嗎?朱棣永樂盛世不夠格嗎?明朝的皇帝的確奇葩多,有將軍皇帝、修道皇帝、罷工皇帝、木匠皇帝,花樣不少。

我個人雖然也比較喜歡易中天老師,但對這段話不敢苟同。

明朝的皇帝雖然昏,雖然不上朝。但是有骨氣,“不和親,不賠款,不割地,不納貢,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

我們應當客觀評價明朝,有功有過,不能一概而論。


沒人要的洋芋


縱觀我們今天看到的關於明朝的歷史記載,不管是關史還是野史,其實大部分都是被滿清篡改過的!而且基本上是康熙,乾隆前後花費了上百年修改的!就是今天的歷史書上對明朝皇帝的記載都是沒有什麼真實性,什麼木匠皇帝,道士皇帝,史上最醜皇帝朱元璋!太監專權,錦衣衛!還有很多匪夷所思,不和邏輯的記載!就如明武宗去打仗,幾萬人打仗,死了幾個人,真是歷史少有!

從今天的考古來看,明史不可信,所以現在人感覺明朝的皇帝都是昏君當道!奇葩太多!明朝其實最大的失敗可能就是養士!明朝的戶籍制度至今還在用!其實縱觀中國歷史,中國封建王朝脫離不了三百年亡國壽命都是土地兼併問題!而土地又養不起人口!明太祖朱元璋農民出身限制了他的眼界,同時他也私心,明朝的稅收政策,藩王制度讓明朝皇帝和政府越來越窮!最終窮死!

程朱理學在明朝非常興盛,也導致明朝基本上沒有辦法實現歐洲文藝復興的思想革新,反而越來越愚昧無知!更不用說技術的進步了!

明朝的滅亡告訴我們,臃腫貪婪的官員能夠掏空任何強大的王朝!反腐反貪永遠不會過時!





半分品史


明朝實質上是朱元璋一家子的王朝,是全國人民被迫讓朱元璋的子孫們隨意侵犯欺凌吸血的王朝。想想朱明剛立朝時,宗室才58人,歷200多年,瘋繁超過一百萬,同時全國人口,卻有減無增,你就會明白,朱明這段歷史,是什麼歷史。這一點,明未的史學家黃宗曦講得很清楚。


安平144796971


大明盛世時不想說,說到明朝我最想說的便是明末最後一位皇帝,也是最悲慘的一位皇帝,也是最有骨氣的一位皇帝,崇禎皇帝。

明崇禎十七年三月十九日清晨,沉重的鐘鳴聲從紫禁城中傳出,沒有人知道,最後敲響大鐘的是崇禎皇帝本人,然而再也不會有人來上朝了。

就在幾個小時前,皇帝召集所有的嬪妃和皇子公主最後一次聚餐,皇帝端起酒杯,一個一個的向家人敬酒,告別。當週後凝視著崇禎絕望的眼神時,她深深的嘆了一口氣,端起酒杯一飲而盡,決絕的帶著隨侍的宮女回到了寢宮,崇禎知道,她去安排自己的後事去了。當走到袁貴妃面前時,崇禎看到了這個自己寵愛的女人躲閃的眼神,她的腳在發抖,她的臉色蒼白。那一刻,崇禎原本絕望而空洞的眼睛裡突然被殺意充盈,她想跑,她還想活著。崇禎大怒,抽出佩刀猛砍出去,袁貴妃回身就跑,腳底一滑,刀鋒瞬間劈入了她瘦削的肩膀,她慘痛的大叫起來,然而,她沒有別的選擇,崇禎要他所有的女人為崩塌的王朝殉葬。

滿手是血的崇禎皇帝紅著眼睛,疾步走到女兒的宮中,他揮劍砍殺自己視若明珠的骨肉,邊砍邊哭邊嚎叫:“誰讓你生在帝王家呢?”幼小的昭仁公主,就這樣睜大眼睛倒在了血泊中,長女長平公主躲避父親的長劍時被斬斷了右手。癲狂的皇帝像一個變態的殺人狂一樣在這個夜晚用自己最親的人的鮮血來祭奠在自己手上失落的祖宗江山社稷。也許是累了,也許是逐漸恢復了理智,也許為大明留下最後一線生機,他命心腹太監將三位皇子喬裝改扮送出了宮去。

一切都結束了,在煤山壽皇亭旁的歪脖子樹上,崇禎皇帝自縊而死,在他的對面,太監王承恩對著自己的皇帝行了最後一次大禮後也自縊身亡。

天空陰雨連綿,不時夾帶著幾片雪花。李自成氈笠縹衣,騎著烏駁馬,率領著浩浩蕩蕩的大西軍開進了北京城,在一片狼藉的皇宮之中,李自成開始命人尋找崇禎皇帝的下落,留在宮中的太監和宮女恍若驚弓之鳥,一個個只知道搖頭。於是,大規模的地毯式搜索在紫禁城展開,依舊一無所獲。

在壽寧宮中,李自成看到了全身被血浸透的長平公主,他以為長平公主已經沒救了,順水推舟安排人將她送到了外公周奎的家中。

李自成發佈命令,凡是獻出明朝皇帝的,賞萬金,封伯侯,有敢隱匿者,誅滅九族。

五天後,宮中的人終於在煤山發現了皇帝的屍體。那一刻,在場的人都留下了眼淚,現場的狼狽和慘烈是觸目驚心的。大明天子頭髮散亂披在臉上,穿著零亂的藍色衣衫,一隻腳穿著靴子,一隻腳就這樣裸露著沾滿了泥漿,衣服前面寫著:“雖朕薄德匪躬,上幹天怒,然皆諸臣之誤朕也,朕無面目見祖宗於地下,去朕冠冕,以發覆面,任賊分裂朕屍,勿傷百姓一人。”衣服後面還有一段話:“百官俱赴東宮行在。”

大西軍將領劉宗敏聞訊趕到現場,命人用椅子把崇禎和周後的屍體抬到東華門外,停在道旁臨時搭起的蓆棚之中,由三名老太監守在旁邊,周後蒼白的臉上,鼻孔略微滲出烏血,下身衣服被針線層層縫死,望之令人心酸。

第二日,李自成發出檄令:葬崇禎皇帝皇后於明陵。安葬的經費沒有,負責的官員只得到處籌錢,僱傭民伕挖開已故的田妃墓,將帝后梓宮放入,才算完事。



影陽人


朱元璋1368年建立明朝,當過農民、和尚、乞丐、士兵的朱元璋深知百姓疾苦也知道權力的重要性,從政治制度角度講,提到朱元璋最先想到的就是廢丞相,親掌六部,接著出現一系列其他朝代沒有出現只有明朝特有的奇特現象,如內閣首輔與宦官勾結或爭鬥、嘉靖皇帝30年煉丹、萬曆20年不曾臨朝等等,這一切都與朱元璋廢丞相,加強君主專制有關。1000多年的宰相制度被廢除,唐太宗與房玄齡、杜如晦這樣君臣和諧的局面再也見不到了,朱元璋還規定以後嗣君不得設立丞相,有奏請設立者論以極刑。但撤掉丞相,皇帝就要代行丞相職責,即使勤政無比也會感到壓力山大,朱元璋嘗試奠定新的制度,既控制朝政,又能高效處理政務,先是設立四輔官,但老儒官員純樸不懂政事,達不到要求,兩年後撤掉了,接著朱元璋讓各地推薦人才,恢復科舉,選拔人才,從文淵閣選拔大學士作為顧問,以備諮詢,被稱為殿閣大學士,為明成祖朱棣設立內閣奠定了基礎。

明朝有兩個機構是其他朝代沒有的,一個是通政司,負責傳達地方民意給皇帝;一個是內閣,尤其是內閣,因為以前沒有,所以一切需要探索,朱棣靖難之役當上皇帝后,依然摒棄宰相制度,將殿閣大學士發展為內閣,挑選大學士入職文淵閣,第一任閣臣有解縉、楊士奇、楊榮等七人,楊榮在朱棣攻進南京時曾提醒朱棣先謁陵再繼位,楊榮一直很受朱棣器重,解縉則一生多坎坷,最後在雪地裡凍死,一代才子隕落。閣臣相當於皇帝的智囊團,參預機務起草詔令,朱棣一朝內閣制度基本完備。

1424朱棣北征途中病逝內蒙榆木川,楊士奇、楊榮擁立支持太子朱高熾有功,與太子患難與共20多年,在朱高熾繼位後深受器重,多次提拔,內閣大學士兼尚書權,朱高熾還授予楊士奇、 楊榮銀印,給予他們糾正自己過失的權力,這是閣權逐步高於部權的開端。朱高熾繼位不到一年就去世了,但這並沒有阻止內閣權力的增長。由於皇帝逐漸深居簡出,大學士和麵談變為書面形式的筆談,內閣逐漸擁有“票擬”權,即幫助皇帝處理章奏。1435年,到英宗朱祁鎮時,由於繼位時僅9歲,張太皇太后不願垂簾聽政,遂將權力轉交內閣議政,內閣三楊掌握票擬權,成為朝政的實際主宰者。票擬製度的出現也成為內閣制度完備的標誌。

但內閣不同於宰相,閣臣有票擬之責,決策權卻在皇帝,閣臣是不能直接上奏的,只能囑咐六部、都察院或各省官員上奏,在自己票擬實現自己的意志。他們既要爭取皇帝的信任,還要面對百官的壓力,同時在內閣票擬權力上升的同時,宦官二十四監的司禮監之“批紅”的權力也在上升,司禮監秉筆太監幫助皇帝用紅筆批示內閣的票擬,故有“內閣之擬票不得不決於內監之批紅”,相權轉歸之寺人。英宗正統末年王振就是掌管司禮監第一任秉筆太監,成為明朝第一位專權宦官,明朝末年宦官權力越來越大,甚至如張居正這樣權傾朝野的內閣首付都要結交太監,宦官相當於皇帝的家奴,代表著皇權,內閣也並非真宰相,加上東廠,錦衣衛,使整個朝堂不是控制就是制約,缺乏生氣,自張居正後,內閣垮臺,無能人出現,崇禎一朝17年換50個首輔,閣權一蹶不振。自此大臣唯命是從,萎靡拖沓,八股取士,因循守舊,貪婪腐敗,拜金逐利,遏制創新,在農民起義和北部後金政權崛起之下退出歷史舞臺,留給後人評說。


蘇老師歷史小課堂


說到明朝,人們想到的恐怕就是“三廠一衛”的特務統治和把大臣弄得血肉模糊的廷杖制度。尤其是嘉靖皇帝時期,大禮議之後楊廷和的兒子楊慎想改變一下,對著大臣們高呼:“國家養士一百五十年,仗節死義,正在今日。”結果被朱厚熜下令廷杖,差點打死,而張原當時即被杖死。由此可見當時廷杖的可怕。《明史·刑法志》曾被著名史學家全祖望讚許為“淋漓痛切,以為后王殷鑑”,其中主要說的就是廷杖和廠衛這兩項明朝獨有的制度。

說起來這事不是明朝的首創,早在隋文帝時,就已經在朝廷上用大棒子打人了。《資治通鑑》載:“上(隋文帝)性猜忌,不悅學,既任智以獲大位,因以文法自矜,明察臨下,恆令左右覘視內外,有過失則加以重罪。……每於殿庭棰人,一日之中,或至數四;嘗怒問事揮楚不甚,即命斬之。尚書左僕射高熲、治書侍御史柳彧等諫,以為‘朝堂非殺人之所,殿廷非決罰之地。’上不納。熲等乃盡詣朝堂請罪,上顧謂領左右都督田元曰:‘吾杖重乎?’元曰:‘重。’帝問其狀,元舉手曰:‘陛下杖大如指,捶人三十者,比常杖數百,故多死。’上不懌,乃令殿內去杖,欲有決罰,各付所由。後楚州行參軍李君才上言:‘上寵高熲過甚。’上大怒,命杖之,而殿內無杖,遂以馬鞭捶殺之,自是殿內復置杖。”

廷杖

廷杖雖然不是明朝發明的,但確實是在明朝被髮揚光大的。

明代的帝王為了維護其統治,不惜使用一切殘酷的手段,廷杖便是其中之一。廷杖,是皇帝命令人在殿廷上杖打臣僚的屁股,這種刑罰可以超越法律規定,想打誰就打誰。

在我國古代社會的前期,皇帝的地位雖然至高無上,但是君臣之間的距離還不十分懸殊,在皇帝面前,三公可以坐而論道。宋代的臣僚在殿廷雖無坐處,皇帝對待臣下,一般不加以非禮行為。到了元代,統治者沿襲其蒙古貴族統治的舊俗,大臣在殿廷上捱打,便成了家常便飯,甚至上至中書省的長官被杖打之事,也記載於書中。

朱元璋

朱元璋平定天下後,採取各種措施加強專政的中央集權,廢除中書省、丞相制,集大權於一人之手。朱元璋唯恐朝臣對他不忠,便繼承了元代這一惡政,通過廷杖威懾臣僚,使群臣俯首貼耳。朱元璋早在洪武八年,因為奏摺中陳述言詞過多,又有忤逆君命之詞,於是首次行杖痛打刑部主事茹太素。以後又多次施行,杖死過大都督朱文正、永嘉侯朱亮祖父子及工部尚書薛祥等多人。從此,殿陛行杖便成為明代的祖制。從洪武到崇禎歷經了十幾代君主,沿襲了二百多年,“廷杖”與明王朝相伴始終。

永樂皇帝朱棣遷都北京,皇帝住進紫禁城後,午門前的西墀下(一說在午門外御路東側),便成為行杖的固定場所,由錦衣衛的校尉行刑,司禮監有太監監刑。

凡違逆皇帝旨意的官僚士大夫,被御批“逆鱗”之後,都要捉到午門前痛打一頓。

關於行杖的具體情況《叔子文集》中有如下記載:“眾官朱衣陪到午門外西墀下,左中使,右錦衣衛,各三十員,下列旗校百人,皆衣臂衣,執木棍。宣讀畢,一人持麻布兜,自肩背以下束之,左右不得動,一人縛其兩足,四面牽拽,惟露股受杖,頭面觸地,地塵滿口中。”

《照亭先生文集》中也有記載:“司禮大璫數十輦捧駕帖來,首喝曰:‘帶上犯人來’,每一喝則千百人大喊以應,聲震甸服。初喝跪下,宣駕帖杖吾二人(指作者艾穆及另一官吏),著實打八十棍。五棍一換,總之八十棍換十六人。喝著實打,喝閣上棍,次第凡四十六聲,皆大喊以應如前首喝時。喝閣上棍者,閣棍在股上也。杖畢喝踩下去。校尉四人以布袱曳之而行。”

廷杖木棍

從上面記載中可以瞭解到,行杖時的氣氛陰森恐怖,手法野蠻並凌辱人格。幾十棍打下來,任何身體強壯的好漢也無法忍受。所以被杖的朝官不是血肉淋漓,便是奄奄一息。打不死的,或送入詔獄(即錦衣衛獄),或遣送戍邊,或削官降職。有幸輕杖者,回到衙府仍要忍疼辦公。

明朝中期以後,皇帝昏庸,宦官專權,朝政日益腐敗,廷杖更成為宦官竊弄權柄的重要手段。他們藉此鎮壓政敵,讒諂忠良。

成化年間以後,廷杖的殘酷程度更超過以往,受杖的官吏由不脫衣,發展為脫衣,行杖的次數也愈加頻繁。影響較大的有以下幾次:

正德二年(1507年),大學士劉健、謝遷等諫阻正德皇帝自理朝政,防止宦官劉瑾專權誤國。劉瑾藉機激怒皇帝,加以諂害。朱厚照在盛怒之下,逮捕所有進諫官員,御批每人杖三十。載銑被當場打死,御史蔣欽杖後削官為民。蔣欽不服,三天後又上奏揭露劉瑾罪行,結果招來第二次受杖。杖後關入詔獄。蔣欽仍不死心,再次上奏。又捱了三十重杖。這一回由於傷勢太重,死於獄中。

朱厚照

正德十四年(1519),舒芬、黃鞏等以“勞天下之力,竭四海之財,傷百姓之心”為理由諫止正德皇帝南巡嬉遊。正德帝下令一百多名上奏的大臣在午門前罰跪五天,並杖打一百四十六人,打死十六人,造成震動朝野的一次大事件——“諫南巡”事件。

朱厚熜

嘉靖皇帝出身於外藩親王,由於明武宗朱厚照無子,他便入繼皇位。嘉靖三年(1524),他突然下旨要追封他的生父為皇帝,這在當時是違背皇家禮法的,在滿朝臣僚中激起軒然大波。二百多名大臣為“爭大禮”,聚哭於紫禁城的左順門。嘉靖皇帝制造了一起大規模廷杖。豐熙等五品以下官員有一百三十四人被杖,王思等十六人被打死。

廷杖是一種特殊的刑法,即法外之刑。

廷杖不受刑部職權範圍的約束,而由皇帝親自控制的特務機構錦衣衛直接偵捕審訊。因此,那些擅權的太監可以借皇帝之名擴大開殺機。

宦官頭子不但可以任意矯旨執行,據說在錦衣衛行杖時,還要看監杖司禮太監的兩隻靴尖行事。若兩靴尖向外八字開,為暗示不要將人打死;若靴尖向內一斂,那捱打的便休想活命。

雖然唐玄宗時,曾在朝堂杖責監察御史蔣挺和秘書監姜皎等。北魏、金代和元代也都使用過廷杖。明代以前各代的廷杖只是皇帝偶爾動怒,即興所為,到了明代便逐漸形成制度,成為皇帝常用的懲罰朝臣的手段。


小馬夢裡奔小康


導言

在中國歷史上,有兩個朝代需要特別加以關注。一個是西漢,一個是明朝。

民國時期的明清史專家孟森從“道義”的角度出發,說漢朝和明朝“得國最正”。理由是,漢高祖劉邦和明太祖朱元璋,沒有任何家庭背景,沒有入仕前朝為臣的經歷,全憑著自己的人格、自己的本領、自己的運氣,投身於農民戰爭,前者推翻了“暴秦”、後者驅逐了“胡虜”,建立起漢人的王朝,原文是這樣的:

中國自三代以後,得國最正者,惟漢與明。匹夫起事,無憑藉威柄之嫌;為民除暴,無預窺神器之意。(《明史講義》)

無論是西漢還是明朝,都是發育比較完整的朝代,它們都有一個比較長時間的自我發育過程,有一個主要通過社會內部的變化從凋敝走向繁榮但最終不得不衰亡的過程。

西漢建立之後,經過對呂氏勢力的制裁,其實是通過一場宮廷政變,進入正常的發展軌道。又通過對異性藩王和同姓藩王的打擊,建立起比較完整的中央集權國家體制。在經歷了“文景之治”和漢武帝的開疆拓土後,西漢進入極盛。但在這個過程中,各種社會矛盾、社會問題也逐漸積累、逐漸暴露,並且迅速發展。

十分有趣的是,當時的統治者幾乎都看到了這些問題,都在試圖解決這些問題。偉大的漢武帝低下高貴的頭,向全國人民下“罪己詔”,並且相應調整了各方面的政策。

但是,問題並沒有得到解決,社會矛盾繼續發展。於是,在陰陽五行說的推導下,上演了一場“禪讓”的喜劇,由王莽建立“新”朝,取代漢朝。這是當時的“有知之士”為解決社會矛盾共同開出的藥方。他們希望通過更換招牌的方式,讓劉氏漢朝做替罪羊,避免天下大亂,玉石俱焚。但是,這個事情沒有做成功,反倒是王莽成了劉氏的替罪羊。綠林、赤眉起義,推翻了新莽,由劉秀建立了東漢,代表著漢朝的“中興”,“王莽改制”遂成歷史笑柄。

王莽改制的失敗,固然和王莽本人的瞎折騰有關,更是因為所有的既得利益者都不願意放棄自己的些許利益,反倒希望通過改革、通過改制,擴大自己的利益。這樣,社會矛盾就不是僅僅靠改革、靠改良可以解決的了,必須通過一場革命,通過一次大的破壞,重建建立社會秩序、重新分配社會財富。

明王朝的歷史進程:價值取向的變化

明朝建立之後,經過太祖的“重典”治理、經歷了成祖的“靖難”(其實是一場擴大了的宮廷政變),又經過短暫的“仁宣之治”,國家也進入正常的發展軌道。儘管有一個“土木之變”,幾十萬明軍潰不成軍,英宗被蒙古人俘虜,但並沒有從根本上損傷明朝的元氣。恰恰相反,明朝正是從這個時候開始,社會開始轉型,並且逐漸進入到多元化社會的。

洪武至正統(公元1368-1449,明朝的前80年),雖然也有過“小陽春”,但大抵上屬嚴峻冷酷的時期。

經過元末長時間的全國性戰爭,社會經濟遭受嚴重的破壞。經濟需要復甦,社會需要穩定,國家權力強勢控制社會。在這個期間,曾經發生過明太祖的嚴懲貪官、濫殺功臣,以及對與明朝持不合作態度的文人實施打擊;也發生過明成祖在“靖難之役”後對建文舊臣的持續鎮壓,還發生過明英宗時期對小說、戲曲的禁止。而且,在洪武、永樂兩朝,通過強制性遷徙,將農民起義時期的“殺富濟貧”演繹為“奪富濟國”。

在實施打擊的同時,重開科舉,招攬讀書人,獲取廣泛的社會支持。從此,科舉成為軍功之外通向仕途的“正道”,按明太祖的意思,文官必由科舉。在當時,誰能考取進士、誰的官做得大,誰就有價值。所以,讀書人的出路只盯住一條:舉業。這才是最有效最體面特別是最符合國家意志的脫貧道路和展示自我價值的方式,“仕途”或“官本位”,成了民眾公認、國家倡導的最基本的社會價值標準。

正統至成化(1436-1487,50年,明朝建國約70-120年),嚴峻冷酷的政治氣氛開始緩解。

隨著社會經濟的漸次復甦,社會財富開始積累,各地城市趨向繁榮,人們對物質財富的佔有慾變得強烈起來,統治者的構成,也由流氓無產者演變成了社會財富控制者,國家權力對民眾的控制開始鬆解。於是出現了第二種價值標準,財富。誰能夠看準時機發財,那也是本事。於是,棄學經商開始大量出現。這種價值標準的發生及被社會逐漸認同,成為明代社會經濟發展特別是商品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

正是在這種價值標準的推動下,徽商、晉商、江右商、閩商、粵商等“大十商幫”,以及其他地域性商人活躍起來,並影響中國五百年的經濟社會發展。在這個過程中,當國家財政和國家救濟發生困難時,明朝政府開始向“富人”尋求幫助,並通過授予“義民”、“冠帶”等榮譽稱號,以及給予國子監的入學資格,作為獎勵或交換。這既可以視為國家承認私人財產合法化的標誌,也可視為私有財產得到國家認可的重要契機。從此,明朝進入仕途、財富雙重社會價值標準的時代。

成化至正德(1465-1521,60年,明朝建國約100-150年),隨著國家的長治久安和經濟的持續發展,文化消費的需求也逐漸加強,人們對精神的享受有了更多的追求。

在這方面,上層與下層、貴族與大眾有著共同的喜好和需要。大眾需求推動了上層需求、上層需要刺激著下層需求,文化產品、精神產品與物質產品一道,構成明代社會的基本需求和財富來源。於是,第三種價值標準開始出現:“文化”。不少讀書人通過詩文、書畫、民歌時曲、說唱詞話、通俗小說,不少能工巧匠、名醫名卜,以及精通或粗通堪輿、星相、占卜、房中術、黃白朮等各種術數的人們,通過他們的作品或技藝,獲得了社會地位、政治身份及經濟收益。成化、弘治、正德三朝發生的“傳奉官”,弘治、正德、嘉靖年間發生的“山人”,成為這一社會價值標準的典型現象。

政治中心與經濟文化中心的博弈

多重價值標準的依次出現及並存,標誌著明代多元化社會的開始形成。然而,明代多元化社會的形成,不僅僅表現在仕途、財富、文化三種價值標準的並存,還表現在至嘉靖、萬曆時期,形成了三大中心的並存:政治中心北京、經濟中心蘇松江浙及周邊地區、文化中心南京—蘇州。

明朝遷都北京,以南京為留都,本用以控制江南,這個政治目的確實達到了。但與此同時,卻生產出了一個文化“異己”。南京和蘇州,本來分別是朱元璋和張士誠兩個政治對手的統治中心,朱元璋以軍事力量摧毀了張士誠,蘇州卻以文化力量征服了南京,並和南京一道,成為明代中後期的文化中心。而其依託,則是以蘇松杭嘉湖為核心,以徽州、揚州、常州、鎮江、紹興、寧波為外圍,包括南直江南地區及浙江、江西、福建、湖廣在內的大經濟圈。這個經濟圈大致相當於南宋的主要統治區,是當時中國經濟的命脈所在。

經濟中心與文化中心聯為一體,一方面支持作為政治中心的北京,另一方面又對北京構成經濟上和文化上的壓制。北京固然可以憑藉國家權力進行政治統治,南京和蘇州則可以利用它的文化力量凝聚人氣、營造氣場,更以大江南的經濟實力為基礎,在文化層面上俯視北京。而且,經濟越是發達、社會財富越是積累、社會越是趨於多元化,文化的影響力也越是壓制政治的影響力。

社會財富控制的多元化推動明代社會的多元化

景泰特別是成化以後,擁有社會財富或者說擁有一定數量可供自由支配財富的,已經不再限於皇室、藩府、富商及各級政府衙門。作為個體的各級各類官員、吏員,包括文職、武職和宦官,以及他們的家屬、部屬,大大小小的商人、手工業者、農民,僧寺、道觀的各層人物,乃至樵夫漁父、販夫走卒各色人等,雖然程度不一樣,卻在以各種方式成為社會財富的擁有者,因而同時也可能成為文化產品、精神產品的購買者。明廷此時已經很難通過國家強制的手段而只能通過社會動員或出賣功名的方式來獲得社會財富,這也直接導致了物質財富和精神產品對國家權力的挑戰乃至干預。

明朝多元化社會的主要特徵是:一、社會價值標準由單一的官本位向仕途、財富、精神文化多元標準演變,從而導致官道、商道和精神文化的相互滲透。二、北京集政治、經濟、文化多元中心於一體的地位受到嚴峻挑戰,蘇州-南京上升為新的文化中心,蘇州、松江、江西、浙江形成大經濟中心;經濟中心和文化中心相互依託,與政治中心北京分庭抗禮。三、由政府意志主導社會思潮,演變成思想家、文學家、“清流”派的思想及小說、戲劇所表現的價值觀,構成多元化的社會思潮;四、隨著西方近代思潮的滲入,中國傳統“天朝”中心的理念受到挑戰,“師夷之長技”在晚明成為先進知識分子為解救皇朝危機開出的新藥方。

結語

從世界近代化演進的過程看,多元化社會的形成是時代進步的表現。但在中國歷史上,與多元化社會共生的,總是因財富積累而導致貧富不均、因國家承平而導致因循守舊、因自由過度而導致的規矩喪失、因社會開放而導致思想渙散,以及國家主導作用的日漸缺失和對外防禦能力的急劇下降。中國歷史上大凡有一定規模並且持續相當時間的朝代,大抵上都在一遍又一遍地演繹著這個樂極生悲的故事。由於統治時期相對較長,使得明朝將這個故事演繹得更為充分,因而也更具有典型意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