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光憑什麼獲得漢武帝的信任,還成為託孤對象?

滄青不說話


這世上最不缺的,就是有原因的事。霍光能成為漢武帝的心腹,當然是因為霍光做事踏實,對漢武帝忠心,值得漢武帝重用。

提起西漢霍家,霍去病、霍光這些大名人就繞不開。霍光作為霍去病的異母弟弟,可以說是霍去病一手帶進政界的。元狩二年(前121)霍去病在出擊匈奴的路途中,收到河東太守的邀請,在平陽侯國的傳舍歇腳。河東太守為了親近霍去病,還專門把霍去病的生父霍仲孺帶到傳舍。見到這個生父,瞭解到父母的往事和生父現在的家庭,霍去病談不上有多激動。但畢竟還是個情感豐沛的年輕人,霍去病還是為父親置辦了家產和奴僕,盡了自己的一份孝。

此次出征凱旋後,霍去病又主動去拜訪了霍仲孺。也許是生父請託,也許是自己好心,霍去病把年僅十餘歲的霍光也一併帶回了長安。我們都知道霍去病是因為衛青的關係開始了為官之路,且深得漢武帝賞識。而霍光也是因為霍去病的推薦,才邁入宮廷。

從郎官做起,霍光又在多個曹官的位置上流動,後來因為業績升任侍中。西漢的侍中,可以算得上是皇帝的親信。侍中是隸屬於少府的官員,而少府本就負責管理皇室私有財產和生活。侍中,更是少府中直接供皇帝指派,直接聽皇帝命令的官員。這就意味著,霍光從很早以前開始,就在漢武帝身邊工作。

<strong>

元狩六年(117),霍去病去世。霍光非但沒有失勢,還反而被擢升為奉車督尉,兼任光祿大夫。顧名思義,奉車督尉就是掌管皇帝出行乘車的。這工作聽起來簡單,卻對應著兩千石的俸祿。當時西漢太守的俸祿也才兩千石。而霍光兼任的光祿大夫,俸祿也僅在太守之下,為“比二千石”。這足以說明,這時候的霍光就已經深得漢武帝的喜愛和信任。

我們其實很容易明白,如果自己身邊有一個人,為自己做事,幾十年來踏踏實實,沒出過什麼差錯,那我們對這個人只會越來越信任。翻看有關霍光的記載,我們能看到很多關於霍光升官的記載,卻很難找到霍光在漢武帝手下幹活犯錯的記錄。據說,霍光每次去宮裡上班的時候,每天在城門口走的腳印都在同一個位置。霍光做事有多小心,有多恪守本分,由此就可窺見。

雖然霍光在漢武帝身邊工作幾十年,並沒有什麼揚名天下的功績,也沒有什麼萬人唾棄的大過,但他有一個別人沒有的特點——做事穩。“老實人”被信任,不是自然而然的事嗎?

<strong>
<strong>

同時,霍光在漢武帝身邊待了幾十年,漢武帝都沒有看出他有任何謀反的跡象。不同於臨危之際擋刀擋箭的交情,霍光陪伴在漢武帝左右的漫長歲月,讓漢武帝看到了霍光的忠心。正如蘇軾所評價,“霍光又有忘身一心,以輔幼主。”無論霍光當時到底是真心還是假意,至少漢武帝看到的,就是一個忠臣霍光。

漢武帝給劉弗陵安排的輔政大臣不止霍光一位。但最得漢武帝信任的,還是霍光。金日磾、桑弘羊、上官桀等人已經能輔助劉弗陵處理好朝政。而霍光,則被漢武帝期望照顧好劉弗陵,保護好劉弗陵的帝位。在漢武帝看來,也只有自己信任的霍光能做好這件事。

雖然我們作為後世人,看到霍家在漢朝的氣焰高漲,往往歸咎於霍光。但不得不承認,霍光直到被漢武帝託孤,都還是一個忠臣。他的踏實、忠心,讓他在當時得到了漢武帝的肯定,在後世被班固稱讚為與周公齊名。


鄧海春


霍光在歷史上一直是一個複雜而有爭議的人物,一方面他殫精竭慮、勵精圖治,大漢王朝在他手下延續盛世;另一方面又權傾朝野、擅行廢立,家族又在他身後敗亡。因此,史家對他歷來是譭譽參半、褒貶不一。但有一點無可爭議,他雖然權慾薰心,卻未藏謀篡;而且廢昏立明,說明他還是怕辜負了武帝劉徹的重託,壞了漢家的江山——僅從這一點來說,劉徹沒有看錯人。下面筆者就試著對他作一下簡單解讀。

一、根紅苗正,是一個政治可靠的人。霍光,霍去病同父異母的弟弟。而霍去病,一個震爍古今的名字,燕然勒石、封狼居胥,漢武帝劉徹開疆拓土、總率萬國的無敵將軍,大漢王朝甚至整個中華民族的“帶刀侍衛”。作為他的親弟弟,霍光首先在出身上就佔了優勢。

二、從容穩健,是一個值得託付的人。從十來歲被霍去病帶到長安,到三十多歲被託孤,霍光像一個影子一樣一直陪伴在劉徹左右。俗話說“伴君如伴虎”,尤其是像劉徹這樣的強勢帝王更難伺候。有一個數字很說明問題,就是劉徹的丞相幾乎沒有善終。但是,霍光在他身邊二十多年,愣是沒出任何問題,這就不是一個穩健能解釋的了。

可怕!

三、類比周公,一個比肩上古先賢的人。這裡有一個著名的故事。在生命的最後時刻,劉徹送給霍光一幅畫,內容是周公揹負著周成王朝見諸侯,並告訴霍光:立少子,君行周公之事!意思很明確:讓霍光遵周公故事,輔佐劉弗陵,等劉弗陵長大成人,再還政於漢家天子。這個故事如果是真的,那麼霍光就被拔得太高了,作為孔子的第一偶像,周公代表的已經不僅僅是品行和能力,而是一個象徵和一種精神。

劉徹的眼光沒錯,作為託孤和輔政大臣,霍光不僅稱職,而且過分稱職。

為什麼這樣說呢?

首先,他是一名合格的政客。一是專權,實現中央權力的高度集中,無論是輔政班子的上官桀(金日磾早亡),還是中央權力機構的桑弘羊和田千秋,都被他摁得死死的——這一點在皇權時代無可非議,如果分權,表面上看是民主了,但現實中什麼事也做不成。二是先後兩次粉碎叛亂陰謀。第一次是了劉長、劉旦和劉成三個不成器的皇室。第二次是劉旦、蓋長公主和上官桀、桑弘羊皇室與朝臣的相互勾結。這兩次行動保證了皇權的順利過渡,維護了政局和社會的穩定,為後來的“昭宣之治”奠定了基礎。

其次,他是一位優秀的政治家。他不僅完美地度過了昭帝一朝,還經歷了宣帝一朝。為政期間繼續漢初的與民休息,獎勵農耕,同時與匈奴和親休戰,遭受漢武帝窮兵黷武之害的社會經濟逐步得到恢復。尤其是昭帝劉弗陵少年繼位,二十三歲時就因病去世,所以後人稱“昭帝之政即霍光之政”,也就是說,所謂的“昭宣之治”,劉弗陵的政績其實都是霍光做出的。

第三,如果以上兩條是說他稱職的話,那麼這一條就是說他“過分稱職”——他不僅專了朝廷中樞的權,還專了大漢王朝的權,昭、宣二帝在他的“輔助”期內別說權柄,政績方面也幾乎毫無作為,劉病已甚至還給我們創造出了一個“如芒在背”的成語。

但是,如果因此說他有謀篡之心的話,那也冤枉他了。這一點不管後人如何猜測甚至詆譭,最有力的證據就是他廢掉昌邑王劉賀後立劉病已為帝——雖然劉病已無根無憑,但畢竟已經成年且有賢名,如果他有不臣之心,完全可以立一個娃娃當擺設。他沒有,說明他就是單純地迷戀權力。不過遺憾的是,在權力的頂端待得時間過久就很容易迷失自我,霍光也不例外,他雖然最大限度地控制好了自己,但卻沒有控制好家族,尤其是他老婆霍顯為了自己的女兒上位而鴆殺劉病已的結髮妻子許皇后,就真正觸到了皇權的底線,那個時候,霍光身後的悲劇就已經註定了。


彼岸歷史


說到這個問題,就不得不提一下漢武帝了。


漢武帝在位時,經過連年用兵,擊敗了匈奴 ,威加海內,在歷史上樹立了自己的豐功偉績!可在晚年,他好大喜功,重用佞臣,辦了不少勞民傷財的事,還發生了著名的巫蠱之禍,弄的民怨沸騰,自己也成了“真正的孤家寡人”。這個時候的漢武帝多疑敏感,要想獲取他的信任乃至託孤,是件非常困難的事情。那霍光憑什麼做到了呢?我認為有兩個因素。

一,關係親近。霍光是漢武帝的愛將霍去病的弟弟,算起來應該稱漢武帝為姑父。既然是自己的親戚,就會有一種天生的親近感,所以用起來更放心!


二,風格低調。霍光雖然也算的上是皇親國戚了,但一直行事謹慎,跟隨漢武帝幾十年,交辦之事都是盡職盡責的完成,從不敢託大,這也給漢武帝留下了極好的印象。

以上兩點,再加上漢武帝晚年(經過巫蠱之禍後)確實沒什麼能值得信任的大臣了,重用霍光也就在所難免了!


神都布衣話歷史


漢武帝是信任霍光的,可是並非十分信任。如果非常信任霍光,就不用讓幾個大臣一起輔政,直接讓霍光做就好了,漢武帝這樣做也是為了相互制衡。作為一個皇帝,很難做到非常信任一個大臣,因為人心會變。


漢武帝知道霍光能掌控大局,因為信任,所以安排他做託孤大臣。歷史上也曾出現託孤大臣篡位的事件,可是霍光是不可能篡位的。1.霍光沒有領兵打仗的經歷,他的手下也沒有親信和死黨。2.霍光出身低微,他之所以能夠得到漢武帝的青睞,是其兄弟霍去病的提攜,如果沒有霍去病的幫助,他可能還是小官的兒子。3霍光性格謹小慎微,他追隨漢武帝時沒有犯過錯,所以能得到漢武帝的信任。


霍光在成為輔政大臣前並沒有什麼功勞,他只是個得到信任的勤務長。雖然他並沒有功勞,可是能得到皇帝的提拔,擔任重要職位,他肯定會感恩戴德,盡心盡力輔政。漢武帝想要的就是這樣的效果,其實,幾位輔政大臣的出身都不高。


愛麗說史


一、漢武帝是誰?

漢武帝,是中國歷史長河中一朵傑出的浪花,是中國歷史上一位極其優秀的皇帝。他原名劉徹,是漢景帝劉啟的兒子,是西漢王朝第7任皇帝(如果不算呂雉執政時期的前少帝劉恭、後少帝劉弘的話,則是第5任皇帝)。武帝,是他的諡號,以彰顯其開疆拓土、武功赫赫。

2000多年的封建王朝中,皇帝層出不窮,粗略統計就有422人,但其中能青史留名、老少皆知的,則少之又少。毛澤東同志曾經在《沁園春·雪》中,提出他認為的五位傑出皇帝代表:秦始皇嬴政、漢武帝劉徹、唐太宗李世民、宋太祖趙匡胤、成吉思汗鐵木真。漢武帝劉徹位列其中,不可謂不優秀。


漢武帝的優秀,是全方位的。

政治上,一改西漢建國以來中央弱而地方諸侯強的局面,通過採用推恩令等方法,不斷削弱地方諸侯勢力,使得地方無法與中央對抗。同時,鑑於日常朝政討論中三公九卿人數眾多,利益重重,效率低下的狀況,大膽創新,設立內朝,專門討論重大問題,外朝則只負責貫徹和執行,形同虛設。

經濟上,對大家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戰略資源,如食鹽、鐵礦石、酒等實行專營制度,通過國家壟斷,保證了穩定的收入來源,為國家經濟政策和國家用兵提供經濟保障。思想上,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巧妙利用董仲舒的學說,強化皇帝的權威和中央集權的必要。

軍事上,因為小時候目睹其姐姐被迫和親的局面而倍感屈辱,繼位後果斷重用李廣、衛青、霍去病等傑出將領,一改以往的防禦戰略,主動大規模向騷擾漢民族多年的匈奴進攻,打的其丟盔棄甲,再不敢騷擾我邊境,從而樹立了漢民族強大的自信,“犯我強漢,雖遠必誅”這句霸氣十足的話,就是從漢武帝時候傳出來的。

二、 漢武帝晚年是什麼樣的?

中國有句古話,叫做:有利必有弊。大規模的對匈奴用兵,極大提升了民族自豪感。但與此同時,常年用兵,也導致國內經濟發展缺乏穩定的環境,許多青壯年勞動力戰死沙場,歷經幾世幾代的國家積蓄消耗殆盡,從而導致經濟蕭條、土地荒蕪、民不聊生,很多老百姓流離失所,乞丐到處都是。整個大漢王朝,猶如回到西漢初期,迫切需要休養生息,與民休息。連漢武帝本人,也為此下了《罪己詔》,這在中國歷史上還是第一次。

為此,漢武帝在選接班人時,除傳統的幾個考慮因素,如政治忠誠、有能力外,還必須增加進去一條:保守謹慎,確保不會好大喜功,窮兵黷武。

最終,霍光被選中,從此走上歷史舞臺的中央。


三、為什麼是霍光?

之所以選中霍光,有這樣幾個原因:

1.政治忠誠。霍光是霍去病同父異母的兄弟,衛青是其舅舅。對漢武帝來講,衛青、霍去病二人,都是其愛將,都用實際行動證明了對漢武帝、對漢王朝的忠誠,因此也愛屋及烏信任霍光。而霍光自從政以來的表現,也證明了他的忠誠,值得信任。

2.有能力。霍光自被霍去病帶到長安後,在漢武帝跟前學習,耳濡目染,能力大增。漢武帝交給他的任務,完成的又快又好,且很有自己的思想和見解。漢武帝私下觀察,長期看在眼裡,內心對其十分認可。


3.保守謹慎。這點非常重要。霍光為人為官謹慎,趨於保守,和他的哥哥霍去病形成鮮明對比。對漢武帝來講,在晚年百業凋敝,亟待休養生息的情況下,還是用一個保守的人比較好。

綜上所述,霍光得到信任併成為託孤大臣,是武帝晚年客觀形勢和霍光本人的特質綜合作用的結果。


執著的放牛娃


個人覺得有三點很重要:一因為裙帶關係,霍光是名將霍去病同父異母的弟弟,西漢有貴族大臣舉薦子弟進入朝廷和政府機構當差的制度,霍光由哥哥舉薦在漢武帝身邊當了一個“郎官”,由此步入朝堂,起點看起來可不低。二是霍光的為人性格,霍光自幼沉默寡言,當郎官沒幾年霍去病英年早逝,大靠山沒有了,霍光更加謹小慎微,連漢武帝都留意到霍光每次進入大殿時走的是同一條路線沒有偏差,從門口到要站的位置走了多少步都是一樣的。霍光沒有多少存在感,恪盡職守一晃20餘年沒有過錯,晚年猜忌心特別重的漢武帝對霍光非常信任。三是漢武帝晚年意識到了開疆拓土銳意進取帶來的把國家打窮百姓苦不堪言的惡果,希望身後的繼任者能夠是保守的人,要傳位的漢昭帝年幼,選託孤大臣輔政,一向謹慎低調的霍光是最佳的人選。漢武帝去世前讓畫師畫了一幅畫送給霍光,一個人揹著著娃娃接受眾人的朝拜,效仿的是“周公輔成王”的典故。霍光成為輔佐漢昭帝的5位託孤大臣之首


立志成蟲


霍光是霍去病的弟弟,霍去病英年早逝,漢武帝便將對霍去病的喜愛轉嫁到了霍光身上,霍光為人端正,辦事機靈,如此自然深得漢武帝的喜愛


天命蜉蝣


漢武帝之所以選擇霍光輔政,一方面是因為霍光是霍去病之子,根紅苗正。另一方面因為霍光有能力,政治忠誠,能夠把握時局,把控朝中大事走向,對漢朝的綿延和發展有很大的歷史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