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初,周王室為何執意要跟魯國交往?

欲雲談史論今


在歷史上有這樣一套說法:周之最親莫如魯,而魯所宜翼戴者莫如周。當時的魯國可以說是一個小型的周王朝,他是姬姓“宗邦”,諸侯“望國”。

魯國是典型的周禮保存者和實施者,世人都稱“周禮盡在魯矣”。在春秋之初,周王室為何執意要跟魯國交往呢?

咱們先來看看春秋之初,周王朝是個怎麼樣的局勢。犬戎攻入鎬京,西周覆滅,在這之後,諸侯擁立原先被廢的太子宜臼為王,史稱周平王,遷都洛邑,於是開啟了東周時代。東周的前半期,諸侯爭相稱霸,稱為春秋時代。在春秋時期之初,周平王東遷以後,整個周王室的權威大幅度萎縮,管轄範圍大減,形同一個小國,春秋時共有一百四十多個諸侯國。此時的諸侯之間,沒有了最開始的血緣、宗法為紐帶,整個社會也開始禮崩樂壞,於是諸侯之間開始互相攻伐和兼併,而周天子權威下降,不能擔負共主的責任,經常要向一些強大的諸侯求助。在這情況下,周天子只得找一個大腿抱,放眼整個周境,其他國家都會趁機敲竹槓,強大的諸侯便自居霸主。而只有魯國被周天子選定了。

魯國的開國國君是當年輔佐周天子東征滅掉叛亂的奄國的周公旦之子。當時這塊封地本來是分封給功臣兼宗親周公旦的,但由於周公秉承其父周文王、其兄周武王的遺志,要留在鎬京輔佐年幼的周成王,於是讓自己的長子伯禽代為赴任。

魯國是周公旦的封地,而周公旦為整個周朝立下了汗馬功勞,加之沾親帶故,這是周朝親近魯國的原因之一。

周公在輔佐周成王期間完善了整套宗法制度、分封制度、嫡長子繼承製度。這一整套制度建立下來,便是以宗法血緣為核心,強調家國一體的思想,將政治和倫理相融合起來。很顯然,這一套制度在其封地也是嚴格執行的,同時周公製作了禮樂,要說最正規的周禮除了周天子的都城,便數魯國繼承得最為完善,最為正規了。周公旦還著了《周禮》一部,《周禮》是一部通過官制來表達治國方案的著作,內容涉及了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從祭祀、朝覲、封國、巡狩、喪葬等等的國家大典,到用鼎制度、樂懸制度、車騎制度、服飾制度、禮玉製度等等的具體規範,裡面還有各種禮器的等級、組合、形制、度數的記載。

就這樣一個如此講究周禮的地方,放眼禮崩樂壞的天下,還有哪個諸侯國可以依靠?再加上其時魯國當時國力並不差,幾乎可以與東方的霸主齊國比肩,可見整個周王室撿到了寶,此時不親近魯國親近誰?

血緣的紐帶、制度的完善、禮法的講究、國力的強盛這些因素都是周王室想要“巴結”魯國的原因。試問誰能想到最後周天子會如此卑微地需要親近一個諸侯國來維護自己早已羸弱不堪的權威呢?不知讀者您怎麼看?


鄧海春


謝謝。

我覺得有3個原因:

第一,魯國因周公的特殊地位與貢獻,國家地位也隨之提高。眾所周知,周公是武王伐紂的最大功臣之一,後來又輔佐成王處理政事,很長一段時間,基本就是無冕之王。終其一生,成王對周公倍加尊敬,准以天子之禮祭祀周公,在眾諸侯國中,地位特殊。

第二,魯國因周公而立,也因周公的功業而興,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周禮的完善及其教化作用。東西兩週,由於鎬京與洛邑輻射範圍僅限於中西部地區,而位於東方的齊、晉、燕、衛等國卻是山高皇帝遠,為了加強這些地區的皇權影響力,及民眾教化,在魯國周禮本就強大的基礎上,有意對其拔高,樹立東方典型。(注:齊國是姜子牙及其後人的封國,但其地位,完全不足以掌握周禮這等國家重器。)

第三,春秋初期,魯國的國家實力仍不能小覷。在經歷西周戰亂,而諸侯不來救援(即使救援,也是有苛刻條件的)的深刻教訓後,東周肯定已經明白,周王室力量已經衰微,必須依靠諸侯國的幫助。但各諸侯都忙著做自己家的地,發展自家的經濟,哪有工夫義務幫忙?在這個不疼,那個不愛的極度困境下,魯國卻一直保持著比較尊重周王室的態度,這在當時眾諸侯國中是不折不扣的奇葩。周王室當然要緊緊抓住這根救命稻草。

以上


騎驢走漢唐


周朝的前朝是商朝。商朝原本也是一個強盛的朝代。但到了商紂王時,施行暴政。

商紂王的暴政使得民不聊生。此時,商朝的一個諸侯國國君姬發“振臂一呼”,聯合許多小諸侯和部落(號稱八百諸侯)於牧野之戰,一舉擊敗商紂王,建立周朝。

但是,商朝滅亡後,殷商貴族並未受到毀滅性的打擊。他們以宗法為紐帶,同聲共氣,仍然是一股強大的政治力量。

商紂王的兒子武庚勾結答叔、蔡叔、霍叔發動叛亂,幾乎危及周朝江山,史稱“三監之亂”。歷時三年,才將叛亂平息下來。

為免後患,周朝改變了對商朝遺民的管理辦法———由原來的就地監督,改為分散管理。也就是將商朝貴族中的強宗(大宗族)拆散到各地,分派給自己的宗族姬姓諸侯,由他們帶回自己的領地去安置。

這其中,周公旦的兒子的封地在魯國。魯國還一直保留著兩社的傳統:“周社”和“亳社”。“周社”是周朝貴族祭祀祖先的地方;“亳社”是商朝貴族祭祀祖先的地方。也就是說,“亳社”是商朝遺民的宗社,他們都很重視這個地方。同時,這個“亳社”又是商朝的發源地,曾是商朝第一任君主商湯王的都城。成湯在位時,政治清明,人民安居樂業,百姓都很愛戴他。

可見魯國在商朝遺民心目中的重要性。商朝遺民對魯地都還保留著濃厚的“商朝”情結。所以,周朝對魯地的管理更要採取懷柔政策。為了穩固江山,防止商朝遺民再次生亂,必須要與魯國保持良好的交往。


衡陽泉湖人


武王伐紂,天下歸心。武王追思古代聖王,尚天道;封神農氏於焦,黃帝之後於祝,堯帝之後於薊,瞬帝之後於陳,大禹之後於杞,封太公姜子牙於營丘,曰齊;封弟周公旦於曲阜,曰魯。封召公奭於燕。封弟叔鮮于管,弟叔度於蔡。一

當時魯地物阜民豐、為當時天下之重。故以本家承之。用以護佑周王朝間接扼制當時之齊地。周公佑護成王故封地選兒子伯禽承之。然伯禽忠厚之人難以有所發展。不知變通,故魯地難以發展。魯地依濟水臨黃河掌控當時除周地國都之外拱衛國度之依重也。

然後世為齊地之所控難比有所突破,齊任賢惟能故成為當時最早的春秋五霸之一。後來孔子稱道,著




毋忘在莒白丁布衣


禮儀之邦

周武王滅掉殷商以後,周武王開始大封諸侯,其中,把少昊之墟封給了周公,也就是周武王的弟弟姬旦,國號為魯,而封姜尚於營丘(後改為臨淄),國號為齊。

周公因要輔佐成王,所以沒有去魯國封地,而是讓自己的兒子伯禽前往,所以,伯禽就成了魯國的開國君主。伯禽出發之前,周公告誡他應該謙恭下士,不能因為傲慢而失去民心。

伯禽到達封國之後,把曲阜作為自己封國的都城,然後依照周國的制度、習俗來進行治理。因為要去除當地的舊習俗,伯禽前前後後用了三年時間才完成了初步的穩定,然後返回成周報告政績。而魯的鄰國齊卻只用了五個月就返回成周報告結果了,這是因為齊國採取了和魯國完全相反的政策。齊國的封君簡化了周的制度,並依照當地風俗來治理封國,於是很快地穩定下來了。周公因此認為魯國將來會不如齊國,因為的它的政策不如齊國讓人民感到方便近人。

周王朝開始就實行的是厚同姓,薄異姓的國策,而周成王有授權魯國“郊祭文王,奏天子禮樂”的資格,這不僅是對周公旦功勞的一種追念,更是希望作為宗邦的魯國能夠“大啟爾宇,為周室輔”,這就是魯國政治上的優勢。

大國的崛起

魯國在歷經了伯禽以及後來多位君主的兢兢業業後,逐漸強大,後來一直都是周室的強力後盾,此時的魯國"奄有龜蒙,遂荒大東。至於海邦,淮夷來同",其國力之強,使得國人和夷狄之民"莫我敢承"、"莫不率從"。

魯國當時強大從《曹劌論戰》就可見一斑,當時齊國的國君是春秋五霸之首齊桓公,最後魯國戰勝齊國,可見魯國的實力可以和齊國抗衡的。

大國隕落

但到了春秋末,各國都在變法,而魯國還堅持以周禮治國,自然是生產關係不適應生產力的發展,再加之三桓作亂,消耗了魯國大量國力。當時有句話說“慶父不死魯難未已”。後於魯頃公二十四年(公元前256年),被楚考烈王滅。

一個大國就這樣隕落了,讓我想起商鞅的一句話:“治世不一道,便國不法古”,以此句與大家共勉。

作者:一個歷史愛好者,歡迎大家批評指正,謝謝!


國內外簡史概述


魯國是周公長子伯禽的封國。

武王在伐紂之後第二年就去世了,周朝的穩定、制度、禮樂、佈局等主要都是由周公完成的。中華民族很多思想、文化、家族、社會、道德等就是周公奠定的。魯國最好的繼承和保存了周朝的禮樂,是一個禮儀之邦、禮樂之邦、文明之邦。孔子也是在魯國這種文化薰陶和教化下成為千古聖人。魯國是周王室的堅定支持者,所以關係一直比較好。

周公旦共有八個兒子,都有封國(魯、凡、蔣、邢、茅、胙、祭)或封地(周)。其中老二繼承了周公的食邑—“周”(周公的由來),即岐山一帶,也繼承了“周公”的公爵和官職,作為周王卿大夫。歷代“周公”都在京師輔佐周天子。於是,“周公”與魯國也有著同祖的血緣關係。周天子決策時要聽取“周公”意見,而“周公”不可避免的會幫助魯國說好話、拉關係。


RaymondIT


魯國是禮儀之邦,加上魯國和周天子有親戚關係


我的腳步你跟不上


周是周文王姬昌和周武王姬發推翻商朝建立的國家,建國後進行了封分諸侯國,文王的兒子眾多,都封為了公候等級別的諸侯國,魯國也是文王諸多兒子中封國,是最高級別的公侯國,是周王室的本家。所以……


玉之溪


這還用說,最親近的本家嘛。周天子是周武王嫡系,而魯國是武王的弟弟周公旦的封國。武王打天下,周公定天下,兄弟二人共同締造了周八百年的天下!因周公的特殊貢獻,周成王特許魯國可以天子禮祭祀周公。所以,周王室與魯國公室的關係是非常特殊的。


CliffChen87


魯國是周公的封地,但是當時因為周武王的兒子周成王年紀較小,所以周公當時沒有去自己的封地,而是由自己的兒子伯禽代替自己建立了魯國,定都曲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