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用了什麼手段使秦軍能勝六國?

漢皇后裔666


商鞅可以稱得上是先秦時期最傑出的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原本在魏國時不受重用、寂寂無名的他到了秦國英雄終於有了用武之地,經過對秦國政治、經濟、軍事的全面改革,僅僅十年就讓原本在諸侯國中處於弱勢地位的秦國一躍成為了當時最強大的國家,整個秦國社會也實現了“道不拾遺,山無盜賊,家給人足。民勇於公戰,怯於私鬥,鄉邑大治”的局面,對外稱霸諸侯,對內移風易俗,“商鞅變法”在中國歷史上是里程碑式的成功變革,雖然他最後慘遭車裂,但是即位的秦惠文王依然沿用了商鞅的各項改革制度,為之後秦始皇統一中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一、政治制度的變革

商鞅變法是一場政治制度的深刻變革,這種政治制度變革在商鞅變法中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1、中央集權制的雛形

集小鄉邑聚為縣,置令、丞,凡三十一縣。 《史記·商君列傳》

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合併鄉邑為縣,每縣設立縣令、縣丞,在全國共設立了三十一個縣,每個縣又都安排了縣令、縣丞,這些縣令、縣丞必須由國君親自任命。

這項制度看起來簡單,僅僅是合併一些行政區劃,實際上意義深遠。把國家的基層政權設置為縣,並由國君直接任命縣令、縣丞,這一套基層政權的建立剛好是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在全國設立郡縣制的雛形,因此這項制度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一是基層政權的長官由國君任命,國君直接任命從中央到地方的官吏,這是中國兩千多年中央封建集權制的肇端;二是它打破了世祿世卿的世襲制,直接催生了官僚制。

西周、東周時期,從天子、諸侯到卿大夫、士,他們的爵位、封邑、官職都是父子相承的,這項制度被稱為世襲制,它的基礎是血緣宗法關係。爵位和官職的世襲稱為世卿,封邑的世襲叫做世祿,世襲制基本延續世世代代,除非改朝換代或擁有這個爵位、官職的家族在政治鬥爭中失敗,否則將會一直延續於子孫後代。

世襲制的弊端是嚴重阻礙了優秀人才進入政治核心,在世卿世祿制下貴族享有世代任職高官的特權,而下層優秀人才晉升道路被堵塞無法脫穎而出,商鞅變法催生了中央集權制,不僅中央官員,連各級地方官員都由君主直接任命,這就打通了人才晉升渠道,使得整個官僚系統不斷的注入新鮮血液,一來優化了官僚隊伍,二來加強了中央集權。

2、軍功爵制的建立

<strong>

廢除了世祿世卿制,商鞅隨之建立了最能調動全國人才積極性的軍功爵制。商鞅制定的軍功爵共二十級,最低的為功士,第十八級為大庶長,第十九級為關內侯,第二十級為徹侯。“有軍功者,各以率受上爵”,這個率就是以敵人的首級為標準,獲取一個敵人的首級可以得到上一級的爵位。

軍功爵制有兩方面的作用:一方面,“宗室非有軍功論,不得為屬籍”。所謂“不得為屬籍”,就是貴族沒有軍功不能成為宗室成員。另一方面,平民有了功勞,也可以獲得相應的爵位。這樣,既限制了宗室貴族的勢力,又為底層人才打通了一條通往上層社會的道路。

由於有了軍功爵制,在政治上,社會是按照爵位的高低區分貴賤;在經濟上,社會是按照爵位的高低分配財富,即使是貴族,也只能是“有功者顯榮,無功者雖富無所芬華”,這種制度的建立使得社會地位財富的分配有了一套全新的標準。

由於軍功爵制對社會上的各階層人敞開了一條晉升大道,即人人都可以通過獲得軍功爵而進入官僚階層,所以它得到了大多數非貴族階層的堅決擁護;而對於舊貴族來說軍功爵制打破了他們僅憑血統就可以享受特權的待遇,因此遭到了秦國舊貴族的激烈反對,但是,總體而言,軍功爵制激發了整個秦國社會潛在的巨大活力。

3、連坐法的施行

令民為什五,而相牧司連坐。不告奸者腰斬,匿奸者與降敵同罰。《史記·商君列傳》

商鞅變法是一場波及面相當廣泛的社會變革,它不僅削弱了舊貴族的勢力,,同時也大大強化了對全國百姓的監管。具體措施是連坐法,即全體居民每五家編為一伍,十家為一什,一家犯法,十家連坐、各家之間要互相監督,告發奸人,告奸者和殺敵者賞爵相等,如果不告發奸人,則處以腰斬之刑,反之,掩護奸人的人和戰場上投敵的人一樣受罰。

這種連坐制是以什伍株連的恐怖手段恫嚇全國百姓,將全國的百姓都編織在同一個政治密網之中,便於施行中央集權。故而商鞅變法十年,“道不拾移,山無盜賊”,“鄉邑大治”,在強大的政治高壓下,整個社會井然有序。

二、經濟制度的變革

商鞅變法首先是從富國開始的,也就是先從經濟制度的變革開始的,公元前359年商鞅在秦國國內頒佈《墾草令》,作為全面變法的序幕。其主要內容有:刺激農業生產 、抑制商業發展、重塑社會價值觀,提高農業的社會認知度、削弱貴族、官吏的特權,讓國內貴族加入到農業生產中、實行統一的稅租制度等改革方略。

1、廢井田開阡陌

井田制是商周時期的土地制度,這種土地制度一是土地為國家公有,二是把方圓九百畝的土地按“井”字形劃分為九區,中間一區為公田,其餘八區為私田,分授給八戶人家。公田由八戶人家共同種植,收穫全歸國家所有,除此之外,每家再種植自己的私田。

西周時期實行這種制度是因為生產力低下,生產工具不發達,農民沒有更多的精力種植更多的土地。而到了戰國時期,鐵質農具的使用大大提高了生產力水平,而井田制限制了每戶農民的土地數量,他們不能多種地獲得更多的糧食,因此大大抑制了農民種地的積極性。

商鞅變法改一百步一畝為二百四十步一畝,大大提高了每戶農民的受地面積,而“阡陌”是井田的界限,“開阡陌”就是徹底改變原來的井田制。

2、重農抑商

為刺激農業的發展,商鞅制定了增加農民數量,使全國各行各業的人都從事農業 。禁止農民購買糧食,迫使農民專心務農。實行愚民政策,隔絕農民與知識的接觸。強迫農民心如止水,使農民愚守於耕種。整肅吏治,保證官吏廉潔奉公,政令措施一致,不拖延公務。裁減官吏的從屬人員,減少官吏擾農等措施。

為抑制商業的發展,商鞅制定了商人不得賣糧,提高酒肉價格、加重商品銷售稅。禁止百姓經營旅店、客舍;禁止軍隊的市場出現歌姬,商人必須為軍隊提供兵器鎧甲;禁止軍隊內部的市場私自運送糧食,嚴格規範運送糧食的車輛;加重交通要道市集的稅賦;商人的奴僕必須服役等措施。

3、減免賦稅強制分家

僇力本業,耕織致粟帛多者復其身。《史記·商君列傳》

商鞅規定農民地種的好,帛產的多,還可以受到獎賞,即免除本人的徭役或賦稅,這樣農民的積極性大大的調動起來。

同時,為了增加國家的收入強制分家,商鞅規定,凡是一家有兩個男子的必須分家,如果不分家,強行增加一倍的稅收。這樣,父子、兄弟就必須分家,國家按戶徵收軍賦,分了家必然增加納稅的戶數,納稅的戶數增加了,國家的稅收必然大大增加。

<strong><strong><strong>同時,商鞅還加重了貴族的賦稅,限制其豢養食客,貴族子弟除嫡長子外必須服徭役,提高其免除徭役的條件,禁止貴族、官吏僱請傭人,迫使貴族子弟親自勞動,這就削弱了貴族、官吏的特權,讓國內貴族加入到農業生產中。

有了更多的土地,農民種糧的積極性被調動起來,減少了賦稅,增加了納稅的戶數,這些利國利民的舉措一實施,數年之間秦國就富強了起來。

三、軍事制度的變革

秦孝公任商鞅。鞅以三晉地狹人貧,秦地廣人寡,故草不盡墾,地利不盡出。於是誘三晉之人,利其田宅(使其)務本於內,而使秦人應敵於外。故廢井田,制阡陌,任其所耕,不限多少。數年之間,國富兵強,天下無敵。 《通典·食貨》

商鞅認為,韓、趙、魏三國(三晉)人多地少,秦國則與他們相反,是人少地多,所以秦國的土地沒有最大限度的發揮“地利”,故而商鞅認為應該以利益引導韓、趙、魏三國的人到秦國來,給他們土地、住宅,並且免去他們三代人服兵役的義務,使他們專心務農,而秦國的農民則讓他們當兵,上陣殺敵獲得軍功。

這就是主民、客民分業,走軍隊專業化道路,秦國的農民是主民,韓、趙、魏三國來的農民是客民。客民種地,反正秦國地廣人稀。主民從軍,上陣殺敵,只要帶回來一顆首級就能獲得一個更高一級的爵位,有了爵位可以享受各種特權,比起客民的種地,顯然更容易獲得更多的利益。而且,讓主民當兵為秦國作戰,顯然比來自外來戶的客民更加可靠。

走專業化道路,又有配套激勵機制的秦國軍隊,很快就被六國視為“虎狼之師”,通過商鞅變法,秦國軍人在戰場上見到敵人就如同餓虎撲食,務求斬殺敵首,晉升爵位。人性惡的一面被商鞅變法的政策充分調動起來了,秦軍的戰鬥力空前高漲,所以秦軍成為了當時最具戰鬥力的軍隊。

四、達達令說

商鞅通過政治、經濟、軍事的全面改革,優化了官僚隊伍,提高了國庫收入,軍事實力大為增強,整個社會各個階層的積極性空前高漲,每個人都為了自己的前途而努力種地、拼死廝殺,無形中秦國的百姓都擰成了一股繩,大家勁兒往一起使,力往一處拉,使得秦國這駕馬車完美的實現了彎道超車,終於成為了七國中綜合實力最強大的國家。


<strong>


達達令觀史


商鞅變法之前,秦國軍隊主要由世襲的貴族擔任將領,不看能力而看家世。打勝仗與打敗仗的獎懲幾乎是貴族的說了算。對於普通士兵,無論表現多好,立多大功,要想享受爵位那簡直是天方夜譚。如此一來,秦國軍隊的戰鬥力也就是馬馬虎虎,對付西戎這些邊區勢力還可以,真正想徹底征服中原諸侯,還是很難。

沒有獎勵,就沒有主動。商鞅制定並很快頒佈了軍功獎懲制度,嚴格規定機會面前貴族與平民平等,把獎勵項目上升到了之前普通人想都不敢想的爵位。比如規定戰鬥中怎麼表現就能獲得什麼樣的爵位,必並把爵位分為了20級。這樣一來,普通士兵都看到了希望,戰場上也就出現了秦軍為減輕負重而丟掉鎧甲奮勇戰鬥的場面。

為了能讓獎懲制度很好的推行下去,商鞅進一步打擊貴族特權,使他們行不成氣候阻礙變法制度。這樣一來,秦國軍對裡很多平庸無能的軍官被換下,由實際有能力的人接替。為了團結人心,引導一致對外的觀念,商鞅還嚴格規定:不管在軍隊還是民間,都不得私鬥。

有人說,商鞅因為變法得罪了貴族最後招禍,其實商鞅主要還是因為個人恩怨,並非變法內容得罪人。《史記》裡記載,開始變法的時候,貴族們很不適應,不過三年後,沒人再說什麼了。

總的來說,利大於弊。當然,秦軍的強大主要的還離不開其他各種因素。


水魚和


商鞅在世時只是和魏國大戰了一次,幫助秦國奪回了“河西之地”。至於對其他五國的勝利,應該是他的身後事了!

但是商鞅對秦軍以後的強大,做出過重要貢獻。那就是他首創的二十級軍功爵位制。


秦二十級軍功爵位制度的核心就是獎勵軍功!為獎勵軍功,商鞅規定,凡行伍中人,不論出身門第,一律按照其所立軍功的大小接受賞賜。即便是秦國的宗室也不例外。宗室未立軍功者不得列入宗族的簿籍,更不得擁有爵位。

秦二十級軍功爵位制度,在商鞅那個時代還是相對比較公平的一種制度,不看出身、門第,獎罰分明。一個貧民出身的人只要功勞足夠大,也能超越自己的階層,從而躋身上流社會!反之,一個貴族如果不思進取,也可能淪為平民百姓!這就打破了秦國社會的一潭死水,讓寒門之人看到了,只要努力殺敵,是有希望改變命運的!



在此制度的激勵下,秦人能不玩命戰鬥?由此組成的秦軍能不所向披靡?虎狼之師(秦軍)自然也就名不虛傳了!


神都布衣話歷史


商鞅靠什麼方法使秦軍能夠戰勝六國軍隊呢?

商鞅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改革家、政治家,商鞅變法是我國古代歷史上為數不多的一次成功變法,秦國通過商鞅變法而一躍成為國富民強的戰國七雄之首,為秦始皇帝嬴政征服六國、平定天下、建立地主階級統治的中華封建專制帝國打下了雄厚的基礎。

那麼商鞅用什麼方法使秦軍戰勝六國軍隊呢?

這主要得益於商鞅變法的革命性政策措施的貫徹執行。

一、廢井田,開阡陌,顛覆奴隸主貴族土地所有制,極大地提高了勞動生產率,這就在經濟制度、後勤保障方面優勝於六國。

夏商周三代以來,土地國有化奴隸主貴族所有制,也曾大大提高了生產力,促進了社會發展,但是西周末年以至東周戰國,隨著農耕工具和生產技術的改進,人口的增加,奴隸主貴族土地所有制和血緣世襲制越來越阻礙社會進步,導致各分封國內部和聯邦制國家之間戰亂不斷,人民痛苦不堪。公元前361年,剛剛繼位的22歲的秦孝公通過對從衛國投奔秦國的29歲的革新家商鞅反覆面試和徹夜長談,堅定了變法圖強的決心。後來通過大辯論,形成變法勢在必行的政治氛圍。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改革派思想家商鞅主持變法,開啟了秦國富國強兵之路。

商鞅變法的內容之一是變國有化奴隸主貴族土地所有制為地主階級土地私有制:把土地分配給平民,獎勵耕織農桑,抑制商賈。這就把奴隸對奴隸主的人身依附改變為對土地的依附,有利於扶持新興地主階級和打破貴族通過血緣高貴不勞而獲和土地壟斷。

二,獎勵軍功。廢除世卿世祿制,獎勵軍功,禁止私鬥,頒佈按軍功授二十等爵制度,極大地提高了軍人為國家和個人打仗、建功立業的積極性,提高了戰鬥力水平,成為秦軍戰勝六國軍隊的重要制度優勢。

三、推行郡縣制,編訂戶口,擴大王國中央集權,有利於統一戰爭。

隨著鐵器耕具和牛耕技術的推廣,商鞅變法中鼓勵一家一戶生產經營,抑制奴隸制大莊園集體低效生產,這加強了中央集權,擴大了農業生產基礎,增加了糧食桑麻生產和人口再生產,增強了國力, 為秦軍戰勝六國軍隊奠定了經濟和人力基礎。郡縣制還有利於戰爭動員和人力物資調配,可以形成遠優於六國各自為政的集中優勢。

四、實行嚴刑峻法,鎮壓違法犯罪和反革命。商鞅變法是觸動奴隸主貴族階級根本利益、有利於建立新興地主階級和封建王朝專制統治的革命性變法,本質上是一場數千年一遇的階級大革命,必然遭到既得利益集團和不明歷史大勢習慣勢力者的反抗和破壞。為了富國強兵、結束長期戰亂內鬥、實現宏圖大志,必須採取鐵的紀律和嚴酷法律實現國家意志,為此,商鞅通過連坐法、統一度量衡、壓制儒生說教等法律,鞏固了地主階級權威,也豎立了強大的政治對立面。

總之,商鞅變法確立了秦國在六國包括六國軍隊面前的先進國家制度優勢、軍事裝備優勢(騎步兵鐵銅兵器結合等)、人力資源和經濟基礎優勢等,為秦始皇完成地主階級革命、實現中華大一統千年宏業創造了條件。


戲曲紅歌


藉助秦國得天獨厚的政治土壤,借鑑魏國李悝變法的經驗,在秦國實行了徹底的社會變革,形成國君集權與一身,全民統一於耕戰一途的社會結構,建立了完善的帝國官僚體制。

秦國國君權力大,文化戎狄風氣嚴重,有得天獨厚的變法土壤

在當時秦國的國力還是比較弱小的,但是君權卻比六國都強大。

秦國身處西方,秦人和西戎雜居,其文化比較落後,西戎色彩濃厚,這種文化讓秦國人民有較強的主從關係,這可以參考後來蒙古和後金,上級對下級有明顯的主僕情況!秦國也是這樣!他被當時的東方六國視為戎狄之國,比如在葬式上,秦國實行屈肢葬,六國多是仰身直肢葬。

下圖是秦國的墓坑,人被扭曲成一團進行安葬!

秦國還保留了殘酷的人殉制度,直到秦獻公才被廢除,這時候的東方六國早就不人殉了,孔子甚至還說“始作俑者,其無後乎”,連做人性陶俑陪葬也要批判。在考古發掘的秦國一號公墓中,發現了186具陪葬屍體,是西周以來發現的人殉最多的墓葬。大墓平面呈“中”字型,全長300米,面積5334平方米,這種盛大的墓葬完全可以藐視六國,乃至周天子。

而秦國在當時落後的經濟狀況下,之所以能夠建造如此浩大的墓葬,陪葬如此之多的人民,正因為他強烈的原始文化,和強大的君權,以及對人命的蔑視!

這種戎狄之風,讓秦國戰鬥風氣盛行,強大的君權,可以便利的推行變法的政策,貴族難以反彈!與楚國相比,吳起變法失敗,吳起本人被貴族殺死,楚國變法繼而失敗,難道楚王不知道變法對他有利嘛?是難以實行!

等到了商鞅時代,秦國已經經歷了幾次不大不小的變法改革運動,就是秦簡公改革和秦獻公改革。這期間雖然秦國開始向著晉國六卿專權的道路去了,也出現了公族專權的情況,但是得到了遏制,東方的晉、齊、魯、宋則紛紛被大夫專權了!

魏國積累的變法經驗,被商鞅帶到了秦國

商鞅本來是在魏國的公叔痤手下做門客的,後來公叔痤去世商鞅才帶著李悝的《法經》來到了秦國。

在秦國得天獨厚的政治環境下,商鞅根據魏國變法經驗,以《法經》為底版,在秦國做了深化改革。其中要緊的是獎勵耕織,軍功爵制度,以及廢除井田,建立郡縣

改革的重要意義,我們可以概括為最重要的兩點

第一、統一人民的出口路徑,讓所有的人努力耕戰,

第二、打通人才的上下流通,改變血緣貴族的公族政治,形成高效率的官僚機構,

這樣一來秦國內部政治活躍,人才得到開發,對外則是不懼戰鬥的虎狼之師


目西


建立軍功制激發士兵的戰鬥激情

在商鞅變法之前,秦國庶民出生的士兵,不管殺了多少敵人,有多少功勞,都得不到爵位等封賞。那些在戰爭中存活下來的庶民士兵,回鄉後過著很悽慘的生活。由於這樣沒有建立合理的軍功激勵制度,庶民出生的士兵戰鬥激情不高,士兵弱則軍隊弱。商鞅變法後,建立了一個良好的軍功激勵制度,獎勵軍功,按照二十等級爵位制度,獎勵在戰爭中有功勞的人,不管他是出生士族還是庶民。就這樣,秦國士兵更加鬥志激昂,人人都希望建功立業,庶民更是獲得了改變自己命運的機會。



激勵農耕使糧食更加豐富

古時候打仗,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有力的後勤保障,是戰爭取得勝利的必要條件。比如與趙國的長平之戰,雙方勢均力敵,苦苦對峙了三年,雙方在糧草供給上都頗費心力,但秦更勝一籌,最終秦獲得戰爭的勝利。可想,如果沒有強大的糧食供給後勤,別說對峙三年,一但缺糧,隊伍自己便先亂了。而激勵農耕更是商鞅變法的重點,主要通過頒佈墾草令,廢除井田制等制度完成。


增加中央集權

變法前,秦國軍隊在各個貴族手中,軍隊不統一。商鞅變法削弱了貴族的權利,推行縣制,廢除分封制,縣由縣令主政,設縣丞輔助縣令,設縣尉掌管軍事。由此軍隊掌握在各縣縣尉手中,而各縣縣尉由上一級調遣。這樣的制度,加強了中央集權,更有利於軍隊的發展,和戰爭中的軍事調度。


擴大國家賦稅和兵徭役來源

採取一系列制度,擴大了國家賦稅和兵徭役來源。比如,強制推行個體小家庭制度,編訂戶口,五家為伍,十家為什,規定居民要登記各人戶籍,開始按戶按人口徵收軍賦。為秦國經濟實力和軍事實力的壯大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由此,秦國變法從此走上了強國強軍之路。有了這些制度保障,秦軍自然能勝六國。



汪汪讀史


商鞅變法改變了秦國,使得秦國的國力逐漸曾強,給後來的吞併六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打仗的根本打的就是國力,在強大的國力基礎上,遠交近攻等等的謀劃才得以很好的施展。



曉史通今


軍功爵制,以人頭數記軍功,一個人頭換一級軍功,只有在戰場上多殺人才能建功立業。

所以,大秦帝國的將士各個都是見人頭就眼紅肯定戰鬥力大增,沒理由不滅六國。

加上商君變法已經有百年,雖然其中變數和改變不少,但是最基本的進展還在,都要可以讓秦國崛起了,以至於滅六國統一中國,建立大秦帝國之偉業。



娛樂名公子


遠交近攻策略,還有商鞅變法


anti帶你看世界


商鞅是我特別佩服的人,商鞅變法讓秦國強大起來。

開始秦國的人非常野蠻根本不懂法,只懂貴族,平民,和奴隸。商鞅教給他們國法年前人人平等,使秦國人思想轉變。人人搶著立戰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