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用了什么手段使秦军能胜六国?

汉皇后裔666


商鞅可以称得上是先秦时期最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原本在魏国时不受重用、寂寂无名的他到了秦国英雄终于有了用武之地,经过对秦国政治、经济、军事的全面改革,仅仅十年就让原本在诸侯国中处于弱势地位的秦国一跃成为了当时最强大的国家,整个秦国社会也实现了“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於公战,怯於私斗,乡邑大治”的局面,对外称霸诸侯,对内移风易俗,“商鞅变法”在中国历史上是里程碑式的成功变革,虽然他最后惨遭车裂,但是即位的秦惠文王依然沿用了商鞅的各项改革制度,为之后秦始皇统一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政治制度的变革

商鞅变法是一场政治制度的深刻变革,这种政治制度变革在商鞅变法中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中央集权制的雏形

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 《史记·商君列传》

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合并乡邑为县,每县设立县令、县丞,在全国共设立了三十一个县,每个县又都安排了县令、县丞,这些县令、县丞必须由国君亲自任命。

这项制度看起来简单,仅仅是合并一些行政区划,实际上意义深远。把国家的基层政权设置为县,并由国君直接任命县令、县丞,这一套基层政权的建立刚好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在全国设立郡县制的雏形,因此这项制度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一是基层政权的长官由国君任命,国君直接任命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吏,这是中国两千多年中央封建集权制的肇端;二是它打破了世禄世卿的世袭制,直接催生了官僚制。

西周、东周时期,从天子、诸侯到卿大夫、士,他们的爵位、封邑、官职都是父子相承的,这项制度被称为世袭制,它的基础是血缘宗法关系。爵位和官职的世袭称为世卿,封邑的世袭叫做世禄,世袭制基本延续世世代代,除非改朝换代或拥有这个爵位、官职的家族在政治斗争中失败,否则将会一直延续于子孙后代。

世袭制的弊端是严重阻碍了优秀人才进入政治核心,在世卿世禄制下贵族享有世代任职高官的特权,而下层优秀人才晋升道路被堵塞无法脱颖而出,商鞅变法催生了中央集权制,不仅中央官员,连各级地方官员都由君主直接任命,这就打通了人才晋升渠道,使得整个官僚系统不断的注入新鲜血液,一来优化了官僚队伍,二来加强了中央集权。

2、军功爵制的建立

<strong>

废除了世禄世卿制,商鞅随之建立了最能调动全国人才积极性的军功爵制。商鞅制定的军功爵共二十级,最低的为功士,第十八级为大庶长,第十九级为关内侯,第二十级为彻侯。“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这个率就是以敌人的首级为标准,获取一个敌人的首级可以得到上一级的爵位。

军功爵制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方面,“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所谓“不得为属籍”,就是贵族没有军功不能成为宗室成员。另一方面,平民有了功劳,也可以获得相应的爵位。这样,既限制了宗室贵族的势力,又为底层人才打通了一条通往上层社会的道路。

由于有了军功爵制,在政治上,社会是按照爵位的高低区分贵贱;在经济上,社会是按照爵位的高低分配财富,即使是贵族,也只能是“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这种制度的建立使得社会地位财富的分配有了一套全新的标准。

由于军功爵制对社会上的各阶层人敞开了一条晋升大道,即人人都可以通过获得军功爵而进入官僚阶层,所以它得到了大多数非贵族阶层的坚决拥护;而对于旧贵族来说军功爵制打破了他们仅凭血统就可以享受特权的待遇,因此遭到了秦国旧贵族的激烈反对,但是,总体而言,军功爵制激发了整个秦国社会潜在的巨大活力。

3、连坐法的施行

令民为什五,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匿奸者与降敌同罚。《史记·商君列传》

商鞅变法是一场波及面相当广泛的社会变革,它不仅削弱了旧贵族的势力,,同时也大大强化了对全国百姓的监管。具体措施是连坐法,即全体居民每五家编为一伍,十家为一什,一家犯法,十家连坐、各家之间要互相监督,告发奸人,告奸者和杀敌者赏爵相等,如果不告发奸人,则处以腰斩之刑,反之,掩护奸人的人和战场上投敌的人一样受罚。

这种连坐制是以什伍株连的恐怖手段恫吓全国百姓,将全国的百姓都编织在同一个政治密网之中,便于施行中央集权。故而商鞅变法十年,“道不拾移,山无盗贼”,“乡邑大治”,在强大的政治高压下,整个社会井然有序。

二、经济制度的变革

商鞅变法首先是从富国开始的,也就是先从经济制度的变革开始的,公元前359年商鞅在秦国国内颁布《垦草令》,作为全面变法的序幕。其主要内容有:刺激农业生产 、抑制商业发展、重塑社会价值观,提高农业的社会认知度、削弱贵族、官吏的特权,让国内贵族加入到农业生产中、实行统一的税租制度等改革方略。

1、废井田开阡陌

井田制是商周时期的土地制度,这种土地制度一是土地为国家公有,二是把方圆九百亩的土地按“井”字形划分为九区,中间一区为公田,其余八区为私田,分授给八户人家。公田由八户人家共同种植,收获全归国家所有,除此之外,每家再种植自己的私田。

西周时期实行这种制度是因为生产力低下,生产工具不发达,农民没有更多的精力种植更多的土地。而到了战国时期,铁质农具的使用大大提高了生产力水平,而井田制限制了每户农民的土地数量,他们不能多种地获得更多的粮食,因此大大抑制了农民种地的积极性。

商鞅变法改一百步一亩为二百四十步一亩,大大提高了每户农民的受地面积,而“阡陌”是井田的界限,“开阡陌”就是彻底改变原来的井田制。

2、重农抑商

为刺激农业的发展,商鞅制定了增加农民数量,使全国各行各业的人都从事农业 。禁止农民购买粮食,迫使农民专心务农。实行愚民政策,隔绝农民与知识的接触。强迫农民心如止水,使农民愚守于耕种。整肃吏治,保证官吏廉洁奉公,政令措施一致,不拖延公务。裁减官吏的从属人员,减少官吏扰农等措施。

为抑制商业的发展,商鞅制定了商人不得卖粮,提高酒肉价格、加重商品销售税。禁止百姓经营旅店、客舍;禁止军队的市场出现歌姬,商人必须为军队提供兵器铠甲;禁止军队内部的市场私自运送粮食,严格规范运送粮食的车辆;加重交通要道市集的税赋;商人的奴仆必须服役等措施。

3、减免赋税强制分家

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史记·商君列传》

商鞅规定农民地种的好,帛产的多,还可以受到奖赏,即免除本人的徭役或赋税,这样农民的积极性大大的调动起来。

同时,为了增加国家的收入强制分家,商鞅规定,凡是一家有两个男子的必须分家,如果不分家,强行增加一倍的税收。这样,父子、兄弟就必须分家,国家按户征收军赋,分了家必然增加纳税的户数,纳税的户数增加了,国家的税收必然大大增加。

<strong><strong><strong>同时,商鞅还加重了贵族的赋税,限制其豢养食客,贵族子弟除嫡长子外必须服徭役,提高其免除徭役的条件,禁止贵族、官吏雇请佣人,迫使贵族子弟亲自劳动,这就削弱了贵族、官吏的特权,让国内贵族加入到农业生产中。

有了更多的土地,农民种粮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减少了赋税,增加了纳税的户数,这些利国利民的举措一实施,数年之间秦国就富强了起来。

三、军事制度的变革

秦孝公任商鞅。鞅以三晋地狭人贫,秦地广人寡,故草不尽垦,地利不尽出。于是诱三晋之人,利其田宅(使其)务本于内,而使秦人应敌于外。故废井田,制阡陌,任其所耕,不限多少。数年之间,国富兵强,天下无敌。 《通典·食货》

商鞅认为,韩、赵、魏三国(三晋)人多地少,秦国则与他们相反,是人少地多,所以秦国的土地没有最大限度的发挥“地利”,故而商鞅认为应该以利益引导韩、赵、魏三国的人到秦国来,给他们土地、住宅,并且免去他们三代人服兵役的义务,使他们专心务农,而秦国的农民则让他们当兵,上阵杀敌获得军功。

这就是主民、客民分业,走军队专业化道路,秦国的农民是主民,韩、赵、魏三国来的农民是客民。客民种地,反正秦国地广人稀。主民从军,上阵杀敌,只要带回来一颗首级就能获得一个更高一级的爵位,有了爵位可以享受各种特权,比起客民的种地,显然更容易获得更多的利益。而且,让主民当兵为秦国作战,显然比来自外来户的客民更加可靠。

走专业化道路,又有配套激励机制的秦国军队,很快就被六国视为“虎狼之师”,通过商鞅变法,秦国军人在战场上见到敌人就如同饿虎扑食,务求斩杀敌首,晋升爵位。人性恶的一面被商鞅变法的政策充分调动起来了,秦军的战斗力空前高涨,所以秦军成为了当时最具战斗力的军队。

四、达达令说

商鞅通过政治、经济、军事的全面改革,优化了官僚队伍,提高了国库收入,军事实力大为增强,整个社会各个阶层的积极性空前高涨,每个人都为了自己的前途而努力种地、拼死厮杀,无形中秦国的百姓都拧成了一股绳,大家劲儿往一起使,力往一处拉,使得秦国这驾马车完美的实现了弯道超车,终于成为了七国中综合实力最强大的国家。


<strong>


达达令观史


商鞅变法之前,秦国军队主要由世袭的贵族担任将领,不看能力而看家世。打胜仗与打败仗的奖惩几乎是贵族的说了算。对于普通士兵,无论表现多好,立多大功,要想享受爵位那简直是天方夜谭。如此一来,秦国军队的战斗力也就是马马虎虎,对付西戎这些边区势力还可以,真正想彻底征服中原诸侯,还是很难。

没有奖励,就没有主动。商鞅制定并很快颁布了军功奖惩制度,严格规定机会面前贵族与平民平等,把奖励项目上升到了之前普通人想都不敢想的爵位。比如规定战斗中怎么表现就能获得什么样的爵位,必并把爵位分为了20级。这样一来,普通士兵都看到了希望,战场上也就出现了秦军为减轻负重而丢掉铠甲奋勇战斗的场面。

为了能让奖惩制度很好的推行下去,商鞅进一步打击贵族特权,使他们行不成气候阻碍变法制度。这样一来,秦国军对里很多平庸无能的军官被换下,由实际有能力的人接替。为了团结人心,引导一致对外的观念,商鞅还严格规定:不管在军队还是民间,都不得私斗。

有人说,商鞅因为变法得罪了贵族最后招祸,其实商鞅主要还是因为个人恩怨,并非变法内容得罪人。《史记》里记载,开始变法的时候,贵族们很不适应,不过三年后,没人再说什么了。

总的来说,利大于弊。当然,秦军的强大主要的还离不开其他各种因素。


水鱼和


商鞅在世时只是和魏国大战了一次,帮助秦国夺回了“河西之地”。至于对其他五国的胜利,应该是他的身后事了!

但是商鞅对秦军以后的强大,做出过重要贡献。那就是他首创的二十级军功爵位制。


秦二十级军功爵位制度的核心就是奖励军功!为奖励军功,商鞅规定,凡行伍中人,不论出身门第,一律按照其所立军功的大小接受赏赐。即便是秦国的宗室也不例外。宗室未立军功者不得列入宗族的簿籍,更不得拥有爵位。

秦二十级军功爵位制度,在商鞅那个时代还是相对比较公平的一种制度,不看出身、门第,奖罚分明。一个贫民出身的人只要功劳足够大,也能超越自己的阶层,从而跻身上流社会!反之,一个贵族如果不思进取,也可能沦为平民百姓!这就打破了秦国社会的一潭死水,让寒门之人看到了,只要努力杀敌,是有希望改变命运的!



在此制度的激励下,秦人能不玩命战斗?由此组成的秦军能不所向披靡?虎狼之师(秦军)自然也就名不虚传了!


神都布衣话历史


商鞅靠什么方法使秦军能够战胜六国军队呢?

商鞅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改革家、政治家,商鞅变法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为数不多的一次成功变法,秦国通过商鞅变法而一跃成为国富民强的战国七雄之首,为秦始皇帝嬴政征服六国、平定天下、建立地主阶级统治的中华封建专制帝国打下了雄厚的基础。

那么商鞅用什么方法使秦军战胜六国军队呢?

这主要得益于商鞅变法的革命性政策措施的贯彻执行。

一、废井田,开阡陌,颠覆奴隶主贵族土地所有制,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这就在经济制度、后勤保障方面优胜于六国。

夏商周三代以来,土地国有化奴隶主贵族所有制,也曾大大提高了生产力,促进了社会发展,但是西周末年以至东周战国,随着农耕工具和生产技术的改进,人口的增加,奴隶主贵族土地所有制和血缘世袭制越来越阻碍社会进步,导致各分封国内部和联邦制国家之间战乱不断,人民痛苦不堪。公元前361年,刚刚继位的22岁的秦孝公通过对从卫国投奔秦国的29岁的革新家商鞅反复面试和彻夜长谈,坚定了变法图强的决心。后来通过大辩论,形成变法势在必行的政治氛围。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改革派思想家商鞅主持变法,开启了秦国富国强兵之路。

商鞅变法的内容之一是变国有化奴隶主贵族土地所有制为地主阶级土地私有制:把土地分配给平民,奖励耕织农桑,抑制商贾。这就把奴隶对奴隶主的人身依附改变为对土地的依附,有利于扶持新兴地主阶级和打破贵族通过血缘高贵不劳而获和土地垄断。

二,奖励军功。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禁止私斗,颁布按军功授二十等爵制度,极大地提高了军人为国家和个人打仗、建功立业的积极性,提高了战斗力水平,成为秦军战胜六国军队的重要制度优势。

三、推行郡县制,编订户口,扩大王国中央集权,有利于统一战争。

随着铁器耕具和牛耕技术的推广,商鞅变法中鼓励一家一户生产经营,抑制奴隶制大庄园集体低效生产,这加强了中央集权,扩大了农业生产基础,增加了粮食桑麻生产和人口再生产,增强了国力, 为秦军战胜六国军队奠定了经济和人力基础。郡县制还有利于战争动员和人力物资调配,可以形成远优于六国各自为政的集中优势。

四、实行严刑峻法,镇压违法犯罪和反革命。商鞅变法是触动奴隶主贵族阶级根本利益、有利于建立新兴地主阶级和封建王朝专制统治的革命性变法,本质上是一场数千年一遇的阶级大革命,必然遭到既得利益集团和不明历史大势习惯势力者的反抗和破坏。为了富国强兵、结束长期战乱内斗、实现宏图大志,必须采取铁的纪律和严酷法律实现国家意志,为此,商鞅通过连坐法、统一度量衡、压制儒生说教等法律,巩固了地主阶级权威,也竖立了强大的政治对立面。

总之,商鞅变法确立了秦国在六国包括六国军队面前的先进国家制度优势、军事装备优势(骑步兵铁铜兵器结合等)、人力资源和经济基础优势等,为秦始皇完成地主阶级革命、实现中华大一统千年宏业创造了条件。


戏曲红歌


借助秦国得天独厚的政治土壤,借鉴魏国李悝变法的经验,在秦国实行了彻底的社会变革,形成国君集权与一身,全民统一于耕战一途的社会结构,建立了完善的帝国官僚体制。

秦国国君权力大,文化戎狄风气严重,有得天独厚的变法土壤

在当时秦国的国力还是比较弱小的,但是君权却比六国都强大。

秦国身处西方,秦人和西戎杂居,其文化比较落后,西戎色彩浓厚,这种文化让秦国人民有较强的主从关系,这可以参考后来蒙古和后金,上级对下级有明显的主仆情况!秦国也是这样!他被当时的东方六国视为戎狄之国,比如在葬式上,秦国实行屈肢葬,六国多是仰身直肢葬。

下图是秦国的墓坑,人被扭曲成一团进行安葬!

秦国还保留了残酷的人殉制度,直到秦献公才被废除,这时候的东方六国早就不人殉了,孔子甚至还说“始作俑者,其无后乎”,连做人性陶俑陪葬也要批判。在考古发掘的秦国一号公墓中,发现了186具陪葬尸体,是西周以来发现的人殉最多的墓葬。大墓平面呈“中”字型,全长300米,面积5334平方米,这种盛大的墓葬完全可以藐视六国,乃至周天子。

而秦国在当时落后的经济状况下,之所以能够建造如此浩大的墓葬,陪葬如此之多的人民,正因为他强烈的原始文化,和强大的君权,以及对人命的蔑视!

这种戎狄之风,让秦国战斗风气盛行,强大的君权,可以便利的推行变法的政策,贵族难以反弹!与楚国相比,吴起变法失败,吴起本人被贵族杀死,楚国变法继而失败,难道楚王不知道变法对他有利嘛?是难以实行!

等到了商鞅时代,秦国已经经历了几次不大不小的变法改革运动,就是秦简公改革和秦献公改革。这期间虽然秦国开始向着晋国六卿专权的道路去了,也出现了公族专权的情况,但是得到了遏制,东方的晋、齐、鲁、宋则纷纷被大夫专权了!

魏国积累的变法经验,被商鞅带到了秦国

商鞅本来是在魏国的公叔痤手下做门客的,后来公叔痤去世商鞅才带着李悝的《法经》来到了秦国。

在秦国得天独厚的政治环境下,商鞅根据魏国变法经验,以《法经》为底版,在秦国做了深化改革。其中要紧的是奖励耕织,军功爵制度,以及废除井田,建立郡县

改革的重要意义,我们可以概括为最重要的两点

第一、统一人民的出口路径,让所有的人努力耕战,

第二、打通人才的上下流通,改变血缘贵族的公族政治,形成高效率的官僚机构,

这样一来秦国内部政治活跃,人才得到开发,对外则是不惧战斗的虎狼之师


目西


建立军功制激发士兵的战斗激情

在商鞅变法之前,秦国庶民出生的士兵,不管杀了多少敌人,有多少功劳,都得不到爵位等封赏。那些在战争中存活下来的庶民士兵,回乡后过着很凄惨的生活。由于这样没有建立合理的军功激励制度,庶民出生的士兵战斗激情不高,士兵弱则军队弱。商鞅变法后,建立了一个良好的军功激励制度,奖励军功,按照二十等级爵位制度,奖励在战争中有功劳的人,不管他是出生士族还是庶民。就这样,秦国士兵更加斗志激昂,人人都希望建功立业,庶民更是获得了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



激励农耕使粮食更加丰富

古时候打仗,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有力的后勤保障,是战争取得胜利的必要条件。比如与赵国的长平之战,双方势均力敌,苦苦对峙了三年,双方在粮草供给上都颇费心力,但秦更胜一筹,最终秦获得战争的胜利。可想,如果没有强大的粮食供给后勤,别说对峙三年,一但缺粮,队伍自己便先乱了。而激励农耕更是商鞅变法的重点,主要通过颁布垦草令,废除井田制等制度完成。


增加中央集权

变法前,秦国军队在各个贵族手中,军队不统一。商鞅变法削弱了贵族的权利,推行县制,废除分封制,县由县令主政,设县丞辅助县令,设县尉掌管军事。由此军队掌握在各县县尉手中,而各县县尉由上一级调遣。这样的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更有利于军队的发展,和战争中的军事调度。


扩大国家赋税和兵徭役来源

采取一系列制度,扩大了国家赋税和兵徭役来源。比如,强制推行个体小家庭制度,编订户口,五家为伍,十家为什,规定居民要登记各人户籍,开始按户按人口征收军赋。为秦国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的壮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由此,秦国变法从此走上了强国强军之路。有了这些制度保障,秦军自然能胜六国。



汪汪读史


商鞅变法改变了秦国,使得秦国的国力逐渐曾强,给后来的吞并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打仗的根本打的就是国力,在强大的国力基础上,远交近攻等等的谋划才得以很好的施展。



晓史通今


军功爵制,以人头数记军功,一个人头换一级军功,只有在战场上多杀人才能建功立业。

所以,大秦帝国的将士各个都是见人头就眼红肯定战斗力大增,没理由不灭六国。

加上商君变法已经有百年,虽然其中变数和改变不少,但是最基本的进展还在,都要可以让秦国崛起了,以至于灭六国统一中国,建立大秦帝国之伟业。



娱乐名公子


远交近攻策略,还有商鞅变法


anti带你看世界


商鞅是我特别佩服的人,商鞅变法让秦国强大起来。

开始秦国的人非常野蛮根本不懂法,只懂贵族,平民,和奴隶。商鞅教给他们国法年前人人平等,使秦国人思想转变。人人抢着立战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