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神宗和張居正:聽話的“好學生”為何在老師死後下了狠手?


明神宗和張居正:聽話的“好學生”為何在老師死後下了狠手?

明神宗和張居正:聽話的“好學生”為何在老師死後下了狠手?


01

大明隆慶六年(1572年)五月,明穆宗朱載垕病重,皇帝把高拱、張居正、高儀三位大臣找來,立下遺囑:“遺詔與皇太子。朕不豫,皇帝你做。一應禮儀自有該部題請而行。你要依三輔臣並司禮監輔導,進學修德,用賢使能,無事荒怠,保守帝業。”

朱載垕臨死前任命的三位顧命大臣中,朱載垕顯然更看重高拱,他只握著高拱的手說:“以天下累先生”。以後兒子的事有勞先生你了。此時,高拱是內閣首揆,也即是首席內閣大學士。


明神宗和張居正:聽話的“好學生”為何在老師死後下了狠手?

朱載垕把重擔子交給高拱,是因為他們之間有舊情。高拱是河南新鄭人,自幼受到嚴格的家教,“歲善對偶,八歲誦千言” 。十七歲以“禮經”魁於鄉,以後卻在科舉道路上蹉跎了十三個年頭,才考中進士,並選為庶吉士。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授任翰林編修,九年考滿,升翰林侍讀。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裕王朱載垕開邸受經,高拱首被當選,進府入講。

高拱在裕王府邸度過九個春秋,九年裡,高拱講授經筵,謹慎用事,裕王深受教益。二人建立了深厚的王臣、師生關係。

世宗嘉靖帝駕崩,朱載垕繼位為帝,封高拱為少保兼太子太保,並以文淵閣大學士入值內閣。

隆慶五年(1571年)首輔李春芳乞休歸田,高拱接任。因為朱載垕的信任,高拱越發趾高氣揚。沒過多久,舊輔除張居正外,全被高拱排斥在外。


明神宗和張居正:聽話的“好學生”為何在老師死後下了狠手?

高拱與張居正供職國子監時相識,當初本是好友。然而一件事情改變了兩人的未來日子,嘉靖帝去世當天,當時的朝廷首輔徐階只召自己門生張居正共同寫就嘉靖遺詔,並未通知已是閣臣的對手高拱,這樣一來,高、張二人頓生齟齬。隆慶五年,高拱的親信又傳言張居正接受徐階三萬兩白銀賄賂,二人心中誤解更深。

張居正就是在這時暗中和對高拱不滿的司禮監秉筆太監馮保結成同盟關係。

明神宗朱翊鈞即位後,張居正指使神宗“大伴”司禮太監馮保在皇貴妃李氏和陳皇后面前將高拱曾在內閣說過的一句話“十歲太子,如何治天下!”改為“十歲孩子,如何作人主。”

那是一次新皇帝有事派人詢問高拱的意見,高拱此時氣勢最盛,他不知是利令智昏還是一時糊塗,竟對使者說:“你自稱奉了聖旨,這就是一個十歲小孩子的話,你難道讓我相信一個十歲的小孩子真能治理好天下嗎?”


明神宗和張居正:聽話的“好學生”為何在老師死後下了狠手?

無論如何,這句話政治上不正確,不是人臣該說的話。新皇帝和兩宮太后聽了這樣的言辭,怎麼能夠無動於衷?

隆慶六年(1572年)夏天,有一天百官奉詔在宮門口集合,一個宦官宣旨:高拱謀擁立藩王,皇貴妃和陳皇后切責高拱擅權無君,傳詔:“今有大學士高拱專權擅政,把朝廷威福都強奪自專,通不許皇帝主專。不知他要何為?我母子三人驚懼不寧。高拱著回籍閒住,不許停留!”

高拱被趕回原籍。張居正擔任了首輔,朱翊鈞年幼,一切軍政大事均由張居正主持裁決。


明神宗和張居正:聽話的“好學生”為何在老師死後下了狠手?

02

張居正(1525年5月24日-1582年7月9日),字叔大,號太嶽,幼名張白圭,湖廣荊州衛(湖北省荊州市)軍籍 。生於江陵縣,故稱之“張江陵”。

據說張居正出生之前其曾祖父做了個夢:夢中一輪圓月落在水甕裡,照得四周一片光明,然後一隻白龜從水中慢慢浮起。曾祖父認定白龜就是這小曾孫,於是信口給他取了個乳名“白圭”,希望他來日能夠光宗耀祖。

嘉靖十九年(1540年),張居正順利通過鄉試,成為一名少年舉人。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二十三歲的張居正中二甲第九名進士,授庶吉士,從此步入仕途。


明神宗和張居正:聽話的“好學生”為何在老師死後下了狠手?

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張居正進宮右春坊右渝德兼國子監司業,徐階推薦張居正為裕王朱載垕的侍講侍讀,此時,比張居正年長13歲的高拱已離開裕王府。

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高拱下臺後,張居正掌翰林院事,位列次輔。隆慶元年(1567年),張居正以裕王府舊臣的身份,擢為吏部左侍郎兼東閣大學士,進入內閣,參與朝政。同年四月,又改任禮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成為輔臣之一。

從萬曆元年到萬曆十年,張居正在任內閣首輔十年中,實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財政上清仗田地,推行“一條鞭法”,總括賦、役,皆以銀繳,“太倉粟可支十年,周寺積金, 至四百餘萬”;軍事上任用戚繼光、李成梁等名將鎮北邊,用凌雲翼、殷正茂等平定西南叛亂;吏治上實行綜核名實,採取“考成法”考核各級官吏,“雖萬里外,朝下而夕奉行”,政體為之肅然。史稱“萬曆新政”。


明神宗和張居正:聽話的“好學生”為何在老師死後下了狠手?

對於張居正的歷史評價,梁啟超說:“明代唯一的大政治家。”

黃仁宇:“世間已無張居正。”

熊十力:“漢以後二千餘年人物,真有公誠之心,剛大之氣,而其前識識遠見,灼然於國覆種奴之禍,已深伏於舉世昏偷,苟安無事之日。毅然以一身擔當天下安危,任勞任怨,不疑不布,卒能扶危定傾,克成本原者,餘考之前史,江陵一人而已。”

然而,生前深受恩寵、身後備極哀榮的張居正逝世後不久,卻被他的“好學生”明神宗下令抄家,並削盡其宮秩,迫奪生前所賜璽書、四代誥命,以罪狀示天下,險遭開棺鞭屍。家屬或餓死或流放,這一變化,讓後人瞠目結舌。

明代思想家、文學家,泰州學派的一代宗師李贄,因為好友何心隱之死,懷疑是張居正指使地方官所為,對張居正一直沒有好感。然而他在張居正死後受到不公正待遇時,說了一句話:

“江陵宰相之傑也,故有身死之辱。”


明神宗和張居正:聽話的“好學生”為何在老師死後下了狠手?

“宰相之傑”、“身死之辱”,這句看似矛盾的話,揭示出張居正一生的悲劇所在。

對此,《明神宗實錄》說:“性沉深機警,多智數。及贊政,毅然有獨任之志。受顧命於主少國疑之際,遂居首輔,手攬大政,勸上力守(行)祖宗法度,上亦悉心聽納。十年內海寓(內)肅清,四夷讋服,太倉粟可支數年,冏寺積金至四百餘萬,成君德,抑近幸,嚴考成,綜(核)名實,清郵傳,核地畝,詢經濟之才也。惜其偏衷多忌,小器易盈,鉗制言官,倚信佞,方其怙寵奪情時,本根已斷矣。威權震主,禍萌驂乘。何怪乎身死未幾,而戮辱隨之。”

《明史》說:“張居正通識時變,勇於任事。神宗初政,起衰振隳,不可謂非幹濟才。而威柄之操,幾於震主,卒致禍發身後。《書》:‘曰臣罔以寵利居成功,可弗戒哉!’”

這兩部明代的正史,幾乎異口同聲地說出了一個詞:“震主”。《實靈》上說:“威權震主,禍萌驂乘。”《明史》上說:“威柄之操,幾於震主。”


明神宗和張居正:聽話的“好學生”為何在老師死後下了狠手?

上面這兩句話,字面上沒有什麼難懂的。其中的“驂乘”,需要解釋一下:

“驂乘”是指古代乘車時居右邊陪乘的人。古人乘車“尚左”,即以左方為尊。乘車時尊者在左,御者(馭手)居中,另有一人在右陪乘。陪乘的人就叫“驂乘”,其任務在於隨侍尊者,防備車輛傾側。兵車的情況有所不同,主帥居中自掌旗鼓指揮作戰,御者在左,另有一人在右陪乘,其任務是保護主帥,排除車行中隨時可能出現的事故,這個人就叫“車右”。

《漢書·文帝紀》:“乃令宋昌驂乘。”顏師古注:“乘車之法,尊者居左,御者居中,又有一人處車之右,以備傾側。是以戎事則稱‘車右’,其餘則曰“驂乘’。”

離皇帝太近,伴君如伴虎;加上權力太大,已經震主,這就是張居正身後受辱的根源所在!

然而事實並非如此簡單。


明神宗和張居正:聽話的“好學生”為何在老師死後下了狠手?

03

明神宗朱翊鈞(1563年9月4日-1620年8月18日),明朝第十三位皇帝。隆慶六年(1572年),明穆宗駕崩,10歲(虛歲)的朱翊鈞即位,年號萬曆,朱翊鈞在位48年,是明朝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

明穆宗朱載垕有四子,長子朱翊釴、次子朱翊鈐早亡,四子朱翊鏐與朱翊鈞同為李氏所生。

隆慶二年(1568年)三月十一日,朱翊鈞因為是朱載垕子嗣中最為年長的,被立為皇太子。

朱翊鈞成為太子後,明穆宗任命一批大臣為教官,輔導他讀書。朱翊鈞學習非常用功,他自己後來也常常十分得意地說:“朕五歲即能讀書。”


明神宗和張居正:聽話的“好學生”為何在老師死後下了狠手?

朱翊鈞在讀書上還有些出息,首先得益於他的生母李氏。

李氏十五歲進入裕王府,因為生下朱翊鈞,由都人(宮女)升為側妃。裕王登基後被封貴妃。朱翊鈞即位,為母親李氏上尊號為慈聖皇太后。

李太后管教兒子很嚴厲,朱翊鈞年幼貪玩,有時不願讀書,李太后便將他召來,長時間罰跪。每次朱翊鈞在經筵聽儒臣講授完畢,李太后總是讓朱翊鈞在她面前模仿講臣複述所講內容。

凡到上朝之日,李太后五更時就來到朱翊鈞的住處,招呼道:“皇上應該起來了。”下令左右扶朱翊鈞起來坐下,取水為他洗臉,然後領著朱翊鈞乘車而出。

有一次,朱翊鈞在西城曲宴上喝多了酒,命內侍唱新曲給他聽,內侍推辭說不會,朱翊鈞便取劍要殺內侍,幸虧左右加以勸解,才取笑割去內侍的頭髮。

第二天,李太后聽說此事,傳話給張居正,讓他上疏切諫,並令他為朱翊鈞起草罪己御札。又將朱翊鈞召來罰跪,一一列舉他的過錯,最後是朱翊鈞哭著請求以後改過才算了結。

由於李太后的嚴格管教,,朱翊鈞年漸長而學業愈進。


明神宗和張居正:聽話的“好學生”為何在老師死後下了狠手?

第二個對於朱翊鈞成長有大貢獻的人就是張居正,而極具諷刺的是,張先生對於這個皇帝學生的教誨,正應了那句話:種下龍種,收穫跳蚤。”

前面說過,明穆宗朱載垕臨終前任命有三位顧命大臣,小皇帝一坐上龍椅,就趕走了高拱,高拱一走,高儀也驚得嘔血三日而亡,三位內閣顧命大臣中只剩下張居正一人,張居正成了大明朝萬曆初年的首輔兼帝師。

一個現在大家耳熟能詳的故事是說:有一次,朱翊鈞在讀《論語》時,誤將“色勃如也”的“勃”字讀成“背”音,張居正厲聲糾正:“當作勃字!”聲如雷鳴,嚇得小皇帝驚惶失措,在場的官員也無不大驚失色。

李氏皇太后在宮中對兒子進行管教時,常常說:“使張先生聞,奈何!”你這個樣子,如果讓張先生知道了,你小心了。


明神宗和張居正:聽話的“好學生”為何在老師死後下了狠手?

可以說,在朱翊鈞幼小的心靈裡,對張居正更多的是害怕。

在李太后和小皇帝的支持下,張居正成為明朝權力最大的內閣首輔。張居正本人曾對人說:“我非相,乃攝也。”

“攝”,就是攝政,是代皇帝執政的意思。

張居正身為首輔,又是朱翊鈞的老師,朱翊鈞對張居正平時畢恭畢敬,言聽計從。史載“帝虛以委居正,居正亦慨然以天下為己任,中外想望風采。”

張居正所說所請,朱翊鈞大多稱善,並一一批准,就連朱翊鈞自己都說:“卿平日所言,朕無一不從。”甚至慈聖李太后決定的事,張居正覺得不可行,朱翊鈞也要按張居正的意思說服太后然後行之。

沈德符在《萬曆野獲編》中說張居正:“宮府一體,百辟從風,相權之重,本朝罕儷,部臣拱手受成,比於威君嚴父,又有加焉”。


明神宗和張居正:聽話的“好學生”為何在老師死後下了狠手?

張居正號太嶽,時人撰對聯奉承:

日月並明,萬國仰大明天子;

丘山為嶽,四方頌太嶽相公。

這是把張居正和大明天子並稱了,朱翊鈞小時候翅膀未硬還無所謂,也翻不起大波浪,一旦年歲漸大,有了自己的主見,眼見張居正還是這樣,豈能容忍?

做為一代人傑,張居正對於自己繁花似錦的當下並不是沒有清醒的認識,他也曾想著要功成身退,可是他已經來不及了。

萬曆八年(1580年),此時,距離張居正人生的終點只有兩年時間。張居正向朱翊鈞提出“乞休”的請求,就是上疏要求皇帝允許自己告老還鄉,退休回家養老。


明神宗和張居正:聽話的“好學生”為何在老師死後下了狠手?

朱翊鈞下旨挽留,兩天後張居正再次上疏“乞休”,為了讓皇帝同意,張居正還退一步:只是請假,並非辭職,國家如有大事,皇上一旦召喚,朝聞命而夕就道。

這個折中方案,朱翊鈞想同意,誰知到彙報到李太后那裡,皇太后說:“與張先生說,各項典禮雖是修舉,內外一切政務,爾尚未能裁決,邊事尤為緊要。張先生受先帝付託,豈忍言去!待輔爾到三十歲,那時再作商量。先生今後再不必興此念。”

這一年,朱翊鈞虛歲已經18歲,老孃說要張先生“輔爾到三十歲”,那要想親政不是還得等十幾年?此時的張居正已經成為皇帝親政的障礙,成為他前進路上的障礙。

朱翊鈞終於等到爆發的那一天。


明神宗和張居正:聽話的“好學生”為何在老師死後下了狠手?

04

萬曆十年(1582年)六月二十日(公曆7月9日),太師(死前九日晉)兼太子太師、吏部尚書、中極殿大學士張居正病逝,神宗為之輟朝,贈上柱國,諡“文忠”。

張居正逝世後的第四天,御史雷士幀等七名言官彈劾潘晟,神宗命潘致仕。潘晟是張居正生前所薦,他的下臺,標誌著朱翊鈞清算張居正日子的到來

同年十二月,朱翊鈞多年的“大伴”馮保因為失去政治盟友張居正,被人彈劾十二大罪狀,朱翊鈞“念系皇考託負,效勞日久,故從寬著降奉御,發南京新房閒住。”看在多年陪伴情分上,寬大處理,罰出北京城,往南京養老賦閒。


明神宗和張居正:聽話的“好學生”為何在老師死後下了狠手?

朱翊鈞派人查抄了馮保的家,得金銀一百餘萬、珠寶無數。朱翊鈞領略到抄家獲財的幸福感。

朱翊鈞對待“大伴”馮保的態度成為一種暗示,成為扇動的蝴蝶的翅膀。

首先是,陝西御史楊四知上疏彈劾張居正十四大罪,萬曆十一年三月,張居正死後9個月,朱翊鈞在奏疏上批示:“居正朕虛心委任,寵待甚隆,不思盡忠報國,顧乃怙寵行私,殊負恩眷。念系皇考付託,待朕沖齡,有十年輔佐之功,今已歿,姑貸不究,以全始終。”

緊接著,御史丁此呂上疏檢舉:萬曆七年己卯科應天鄉試主的考高啟遇出的考試題為:“舜亦以命禹”,這是丁此呂奉進張居正,舜是皇上,禹是張居正。

然後是,御史羊可立上疏言張居正構陷廢遼王,說張居正“已故大學士張居正隱佔廢遼府第田土,乞嚴行查勘。”


明神宗和張居正:聽話的“好學生”為何在老師死後下了狠手?

這是一樁舊案:明朝建立以後,朱元章那些龍子龍孫被分封到各地為王,遼王就是其中之一。遼王的封地本在遼東後來移藩到荊州,也就是張居正的老家。

此時的遼王名叫朱憲節,這個朱憲節像朱元璋的那些不肖子孫一樣,飛揚跋扈,無惡不作,隆慶皇帝在世時,在張居正等一幫大臣的聯手下,遼王朱憲節被廢為庶人。“帝以憲節宜誅,念宗親免死,廢為庶人,錮高牆。”

現在這事重新提出來,在御史嘴裡,成了張居正假公濟私,霸佔廢遼王家財。廢遼王家人心心念念為遼王翻案,現在正好有了機會,於是,廢遼王次妃王氏也上疏鳴冤,上疏中說了一句關鍵的吸引朱翊鈞的話:“庶人金寶萬計,盡入居正府矣。”

查抄罪臣獲取巨金上癮的朱翊鈞一聽這話,萬曆十二年(1584年)四月詔令查抄張居正家產。

朱翊鈞在張居正在位時,曾經對張居正說過一句話:“先生功大,朕無可為酬,只是看顧先生的子孫便了。”


明神宗和張居正:聽話的“好學生”為何在老師死後下了狠手?

現在說說張居正的“好學生”朱翊鈞是如何看顧張先生子孫的:

朱翊鈞派出的查抄人員未到達江陵張府時,老方官先封閉張府房門,老弱婦孺來不及退出,府內無糧,又不得外出,當即餓死十多人;

朝廷查抄人員在張府共抄出黃金2400兩,白銀10000多兩,金器3700兩,銀器10000兩。這些金銀已是不少,張先生本來也沒有海大人清廉。然而還是和早先估計的相去甚遠。查抄人員嚴加拷問,嚴刑逼供,要張家交出寄存在外的200萬兩金銀。長子張敬修受不了折磨,自縊而死;三子張懋修自殺未遂。

張敬修自殺驚動朝中官員,首輔申時行和六部大臣上奏從寬處分,在這種情況下,朱翊鈞才來不得不終止他的瘋狂之舉。

朱翊鈞給張居正80歲的老母留有一所空宅和10頃田地,用以養老。這是朱翊鈞對張居正惟一的報答。


明神宗和張居正:聽話的“好學生”為何在老師死後下了狠手?

對於張居正一案,朱翊鈞這樣寫道:“張居正誣衊親藩,侵佔王墳府第,鉗制言官,蔽塞朕聰……專權亂政,罔上負恩,謀國不忠,本當斷棺戮屍,念效勞有年,姑免盡法追論。伊屬張居易、張嗣修、張順、張書都著永戍煙瘴地面,永遠充軍。你都察院還將居正罪狀榜示各省直地方知道。”

從此終萬曆一朝,任何人不得在皇帝面前提起張居正一案。

時到今日,朱翊鈞對“恩師”反功倒算,秋後算賬,前後態度劇變的原因眾說紛紜。

一說朱翊鈞這種一百八十度的態度轉變是他長久處於張居正約束下的發洩;一說清算張居正,是朱翊鈞開始親政的基礎,推倒張居正,也就樹立了皇帝自己的權威。

以上這兩種說法,有個最大的不能自圓其說的地方是:一個死人不會對皇帝產生多麼大的威脅,用不著這樣嚴厲的懲處措施。何況這樣做,會讓自己在歷史上的定位充滿非議。


明神宗和張居正:聽話的“好學生”為何在老師死後下了狠手?

還有八卦的一說,是關於張居正與李太后的,講的是張居正高中進士那年,嘲笑進士的最後一名艾自修,出了一個對聯:“艾自修,自修勿修,白面書生背虎榜”,進士前三名為“狀元”“榜眼”“探花”,又名“龍虎榜”,而榜末一名,則稱“背虎榜”。後來,張居正成為了首輔,艾自修察覺到地張居正與李太后有染,突發靈感,想到了回擊張居正的下聯:“張居正,居正勿正,黑心宰相臥龍床”。

張先生與李太后的“曖昧”雖然正史不載,但在中晚明那種世風下,張居正和李太后兩人關係並非空穴來風,這大概正是朱翊鈞說不出口的清算理由之一。

在我看來,朱翊鈞對待張居正死後下手,還同他的刻薄的天性有關。

這從朱翊鈞小時候,喝多了酒,命內侍唱新曲給他聽,內侍推辭說不會,朱翊鈞便取劍要殺內侍這件事情上可以看出來端底,從他對待自己親生兒子朱常洛的態度上更可以看得出來。


明神宗和張居正:聽話的“好學生”為何在老師死後下了狠手?

朱常洛的身世和老子朱翊鈞一樣,都是父皇偶然臨幸宮女而生。

1581年(萬曆九年)一天,朱翊鈞臨幸了一個宮女。本來這種事情,內侍要記錄相關的年月以及賞賜的物事,可是皇帝對自己做這件事卻不願提起,因此也就沒人敢過問。宮女是慈寧宮的,姓王。

後來李太后聽說了,問起這件事,朱翊鈞乾脆裝聾作啞,不想承認,直到內待拿出證據,他才不得不認了賬。

朱翊鈞寵愛的是鄭貴妃百般寵愛。1584年,鄭貴妃產下皇二子朱常漵,可惜夭折。皇帝對她寵愛不減,兩年後,鄭貴妃產下皇三子朱常洵,隨即加封皇貴妃。鄭氏藉機乞求朱翊鈞立皇三子朱常洵為太子,自己則做皇后。兩人寫下合同,在道教廟宇中立誓。朱翊鈞的承諾,違背了祖制和封建禮制,引起重大的政治危機,這就是明史上著名的“國本之爭”。

直到萬曆二十九年(1601年),朱常洛虛歲已經20,為了平息越演越烈的皇儲爭議,朱翊鈞才立朱常洛為皇太子、三子朱常洵為福王。

萬曆三十一年(1603年),就因為有謠言說萬曆皇帝想要換太子,矛頭指向鄭皇貴妃,結果皇帝株連逮捕者甚眾。到了萬曆四十一年(1613年),又有進言,說鄭皇貴妃以及福王將要謀害皇太子,結果皇帝僅僅是讓福王就藩。


明神宗和張居正:聽話的“好學生”為何在老師死後下了狠手?

朱翊鈞倒是想換太子,可是太后不同意,皇后也不同意,大臣們更不同意。有一次,朱翊鈞說太子是“都人”之子,李太后當即懟了他一句:“你自己也是都人之子。”朱翊鈞才羞慚而退。

太子的生母恭妃王氏寂居幽宮,見不到朱翊鈞,整日以淚洗面,流淚度日,漸漸的雙目失明瞭。萬曆三十九年(1611),王氏薨逝,大學士葉向高建議厚葬,可是朱翊鈞居然不同意。再進言,皇帝才勉強同意追諡皇貴妃。

連對自己的親生母親慈聖太后李氏,處理完張居正之案後,朱翊鈞也很少再入宮探視。

正是有了以上種種原因,張居正死後之辱再所難免。

(本文圖片為網絡資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