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獻公為何沒有傳位長公子贏虔,而是傳位於仲公子贏渠樑?

浩中一內


賈誼在《過秦論》中說:“及至始皇,奮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御宇內,吞二週而亡諸侯。”這裡說的“六世”,是從秦孝公開始的。

但實際上,在秦孝公之前,秦國還有一個君王的作用是被忽視了的,他就是秦孝公的父親秦獻公。

(秦獻公劇照)

實際上,秦國的改革,是從秦獻公開始的,至少他實行了改革的預熱。由於他勵精圖治,經過一系列的變革後,秦國羸弱的國力,得到極大發展,同時軍事能力也得到很大提高。

秦獻公除了在秦國改革上的預熱外,還有一個貢獻,就是他發現了秦孝公。可以說,沒有秦孝公,也就沒有“商鞅變法”。沒有“商鞅變法”,也就沒有秦國後來的快速發展。

秦獻公本來年富力強,可惜,他在向外發動戰爭時,受了傷,後來因傷不治而亡。

在去世之前,秦獻公面臨這傳位的問題。當時,長公子嬴虔能征善戰,在軍中很有威望。按說,他正是理想的繼承人。可秦獻公在臨終時,卻把國君之位傳給了次子公子嬴,也就是後來的秦孝公。這是怎麼回事呢?

說到國君之位,秦獻公是深有感觸的。當年,他的父親秦靈公去世時,他才不過5歲光景。本來,他的叔父悼子,答應了他的父親,要好好地輔佐他成為一名合格的國君。但等秦靈公一死,悼子便奪了他的國君之位,並把他驅逐出了秦國,害得他在魏國流亡了29年。

悼子去世後,讓2歲的兒子出子繼承國君之位。結果子少母壯,一時外戚當道,惹得秦國朝臣百姓怨聲載道。也就這樣,秦獻公在大家的擁戴下,回國奪位,得以復辟,成為秦國國君。

吃盡了苦頭的秦獻公,深知國君之爭,不光會讓宗室相殘,還會引發內亂,最終導致國力衰弱。所以,為了避免再次發生奪權之變,在選繼承人的問題上,他異常謹慎。

(嬴虔劇照)

秦獻公子嗣不豐,他一生只有兩個兒子:一個是庶長子公子虔;另一個是嫡子公子嬴渠梁。

說起來這兩個兒子都很優秀。

公子虔英勇善戰,剛毅果敢,許多地方都很像秦獻公,因此很得秦獻公的疼愛。而且,公子虔不光有戰功,在軍中也有極高的威望。同時,秦朝的貴族對他也很支持。

嬴渠梁則沉穩謹慎,遇事往往能深謀遠慮,政治上能力上,顯得出類拔萃。

按古代“嫡長子制”的規矩,其實秦獻公就應該選王后所生的秦渠梁。

但是,秦獻公知道,選對繼承人,才能使秦國得以穩定富強,才能繼續他的改革,讓秦國脫胎換骨。所以他一直在猶豫。

除此外,他還擔心兩個兒子到時候為了爭奪國君之位,拼得你死我活。這樣,秦國又將陷入內亂。總之,他不光要立太子,還要使兩個兒子仍舊親密無間

秦獻公思來想去,沒有對策,所以他準備問問別人的想法。

他先問了王后,接著又問了朝臣,再接著又詢問老百姓。為此,他甚至還徵求了公子虔和秦渠梁的意見。等到大家的把大家的意見綜合起來後,他最終才確定立秦渠梁為世子。

(秦孝公劇照)

實際上,或許秦獻公心中早就有答案。他不過是採用這個辦法,在全國人心中搞一次宣傳,表明這個秦渠梁是你們選擇的,你們必須要好好支持他,不能造反,這也有點民選的味道。顯然,秦獻公這一招是成功的。

公元前362年,秦獻公因舊傷發作而死,秦渠梁順利地繼承了帝位,是為秦孝公。

果然,在秦孝公繼位後,公子虔對他非常支持。

當時,衛國的庶公子商鞅由於在衛國不得志,於是改投到秦國,推行變法。

儘管秦孝公很支持變法,但法令推出後一再不被大家重視,

正在這時,太子嬴駟犯了法。

按理,太子犯法與庶民同罪,但是由於太子是未來的國君,不便施以刑罰,所以商鞅就處理了嬴駟的老師公子虔。

公子虔雖說並不贊成變法,但為了使秦孝公的變法能夠成功,還是接受了商鞅的懲罰,無怨無悔。

既然公子虔都得接受懲罰,百姓還有什麼說的呢?於是變法得以順利進行。

由此可見,秦獻公在繼承人的選擇上,實在是很高明的。

(參考史料:《東周列國志》《史記》)


張生全精彩歷史


在電視劇《大秦帝國》中,對於秦獻公為何傳位於老二嬴渠梁,有了比較詳細的回答。當時秦獻公在臨死前,先後召集了老大嬴虔,老二嬴渠梁會見。

對於老大的評價,秦獻公是八個字,即:“臨難不亂,臨危不懼”;而對於老二,秦獻公也是八個字,即“錚錚鐵骨,定國柱石”。

從老父親對於兩個兒子的評價,我們應該可以一目瞭然的看出為何選擇老二做國君。畢竟處理問題能夠鎮定自若,臨危不懼,這才是一國之君該有的品質。

國君要保護的是一個天下,尤其是當時秦國還比較貧弱,面對強大的魏國虎視眈眈,尤其需要一個臨危不亂的人出來撐場子,這個人只能是老二嬴渠梁。老大剛烈、勇猛,他只能做一個有威懾力的將軍,輔助君王穩定秩序的人,而不是君王。

在電視劇《大秦帝國》中是這樣,但在真實歷史上是不是這樣就很難說了。

在真實歷史上,他沒有列傳,因此戲份並不多,只是在《史記商君列傳》中出現。

大體故事如下:

公子虔在秦孝公時期,是太子嬴駟的右傅。當時正處商鞅變法,太子犯了法,依新法處罰太子。而太子是國君的繼承人,又不能施以刑罰,於是就處罰了監督他行為的老師公子虔。

後他又犯了新法,受到了劓刑,即挖去鼻樑。受刑後的他,感覺商鞅在針對自己,於是自此閉門不出八年。孝公死後,他聯合老世族告商鞅,秦惠王將商鞅處死。

自此沒有了記載。

從這稀疏的記載我們看不到他為何沒能繼位,但可以管中窺豹看到公子虔性格,他給人的感覺是有些跋扈,這也是當君王的大忌。

而《史記》中記載,秦孝公在繼位後是一個有恩德的君王,他廣施恩德、救濟貧苦,還頒佈求賢令以求人才,從這裡可以看出他十分謙遜、仁慈。

身為人父,這兩人的性格,他應該最清楚,所以選誰繼位最合適,自然是一目瞭然。

其實還有一個十分現實原因,那就是受當時嫡長子繼承製影響。公子虔是庶長子,即庶妻所生,而嬴渠梁雖然是二兒子,但卻是嫡妻所生。立嫡不立長,嬴渠梁繼位實屬名正言順。


夏目歷史君


贏虔,他是秦獻公的長子,秦孝公的大哥,也是秦惠文王嬴駟的老師,人稱公子虔。贏虔的生卒年已經無法考究,因為司馬遷在《史記》中沒有單獨為他列傳,只有在《史記·商君列傳》中才能找到關於他的相關資料。

贏虔能征善戰,在軍中威望極高,又是長公子,為什麼秦獻公沒有傳位給贏虔,而是傳位給了老二嬴渠梁呢?

(秦獻公劇照)

其實秦獻公對於選擇這兩個兒子,誰來繼位一直非常頭疼。他兩個兒子都非常喜歡,各有所長,但最終還是敲定嬴渠梁繼承王位。

筆者認為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嫡庶之分。

(秦獻公劇照)

嬴渠梁是嫡子(正妻生的兒子),而贏虔是庶子(嬪妃或者妾生的兒子)。

眾所周知,中國古代封建社會對於嫡庶的觀念非常強,雖然在《大秦帝國》中,秦獻公一直說沒有區別對待贏虔和嬴渠梁(確實對他們兩人都非常好,都寄予厚望)。但是在涉及到繼承大業方面,秦獻公還是更加偏向與嫡子嬴渠梁。

二、贏虔性格急躁,器量小,嬴渠梁成熟穩重,有國君風範。

(贏虔劇照)

所謂知子莫若父,秦獻公對兩個兒子的性情和優缺點還是有數的。贏虔的性子太急躁,做事缺乏考慮,常常意氣用事,讓他領軍打仗,衝鋒陷陣完全沒有問題,但如果選擇他當國君,稍有不慎便可能會禍國映民。

反觀次子嬴渠梁,成熟穩重,帶兵打仗依然不含糊,他為人低調務實又深謀遠慮,在謀略和處理政務方面也是出類拔萃,和這才是國君應該有的樣子。

(嬴渠梁劇照)

三、贏虔和所謂的老世族首領走得太近,秦獻公怕老世族將來奪權。

秦獻公能夠成為秦國君上,很大部分原因是因為老世族的擁戴。但於此同時,老世族們對秦獻公的制約,甚至可以說是威脅也不小。因為大部分有實權的職務都是那些老世族首領掌握著,秦國君主雖然是名義上的最高領導者,可一旦發佈的政令如果和老世族的利益相關,一定會遭到老世族的極力反對。

這一點從秦孝公繼位後與商鞅的變法中就可以看得出來,以老甘龍為首的老世族就一直和商鞅變法作對。

(老世族甘龍劇照)

贏虔和老世族走得近,是希望老世族們多支持他,可老世族們為什麼願意支持他?老世族首領們也有自己的小算盤,因為贏虔是個“直腸子”的人,好糊弄,以後想要扳倒他也是易如反掌。

秦獻公對這一點的見解可謂入木三分,絕不能讓老大繼位,更不能讓老世族的首領們得逞,他已經受夠了老世族首領的制約,再不能讓自己的兒子以後也受人管制和威脅。

兩人後來的表現差異

嬴渠梁從國家和各國形勢上來考慮,拋開私人恩怨,放走了公叔痤。在啟用人才方面,嬴渠梁也是不拘一格降人才,商鞅從魏國而來,他依然不計前嫌重用他,從客卿一躍成為左庶長,最後還讓他當上了秦國大良造,這可都是擁有絕對實權的大臣,可謂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商鞅變法)

而贏虔為了報私仇,抓住魏國相國公孫痤就想立馬殺了他洩憤。在商鞅變法方面,贏虔也是多次極力反對,其實他已經成為了老世族們反對秦孝公的一枚棋子。

贏虔被施劓刑,就是因為他多次反對變法。

“公子虔復犯約,劓之”。

表面上看來,割贏虔鼻子的人是商鞅,其實也很可能是秦孝公嬴渠梁的授意,就是要告誡贏虔和老世族們,不要再一意孤行,這裡還是本君王說了算!

(贏虔被劓刑後劇照)

贏虔在被施後,便從此閉門不出,但依然背地裡和商鞅作對,秦孝公死後,贏虔以謀反的罪名處死了商鞅,並將其車裂,他還是念念不忘的要報私仇,而沒看到秦國已經從貧窮落後變成了實力強大的大秦帝國。

經過歷史時間的檢驗,事實證明秦獻公的判斷和決定是完全正確的。


醉愛侃足球


《孟子》中說“故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這句話放到秦獻公的身上是再合適不過了!


秦獻公名嬴師隰,時人都稱公子連,是秦靈公的兒子。秦靈公去逝後,他的叔叔(秦獻公的叔祖)公子悼奪得了君位,就是秦簡公,才十來歲的公子連被迫流亡到了魏國。秦簡公在位十六年,死後由他的兒子秦惠公繼位,秦惠公在位十三年,死後由兒子秦出公繼位。秦出公繼位時還很年幼,就由他的母親代為執掌朝政。秦出公的母親執政不利,至使秦國內部矛盾重重,國力衰微。

而此時的公子連已經在魏國流亡了二十九年,嚐盡了艱辛,同時他也看到了魏國的強盛。這給了公子連很大的感觸,想著自己一定要回國奪回君位,變法強國。秦出公繼位後的國內矛盾讓公子連看到了機會,他在魏武侯的幫助和秦國內部公族的支持下,回國自立為秦獻公,並殺了秦出公和他的母親。

秦獻公雖然奪得了君位但這卻是一個濫攤子。此時的秦國國土狹小,原本的河西之地被魏國佔領,國庫虧空,人口稀少。又與魏國、楚國兩大強國相鄰,生存壓力很大,而中原各國也視秦國為蠻夷,在諸侯國中地位低下。可歷經過諸多挫折的秦獻公卻並沒被嚇倒,他剛登位就實施了一系列的改革。首先就是廢除活人殉葬的制度,挽救了很多勞動力。其次,他把秦國的都城從雍城遷到了櫟陽,以遠離奴隸主而支持地主經濟。他還厲精圖志,至力發展經濟和軍事實力。在繼位快二十年的時候,秦國的國力已經有了很大的改善,於是他便把注意力由國內轉移到外圍,多次發動收復河西的戰役。



秦獻公有三個兒子,嬴虔、嬴渠梁、嬴季昌。長子嬴虔能征善戰,跟秦獻公非常像,很得軍人的擁戴,並且很得秦國老氏族的支持。次子嬴渠梁精於政務,性格內斂持重。三子嬴季昌是嬴渠梁的同母弟弟,兩人都是嫡子,而嬴虔是庶子,那麼該讓誰做繼承人呢?

其實當時對秦獻公來說嫡庶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哪個兒子繼位對秦國最有力。史書對三子季昌並沒有太多描述,他應該是資質平平,不在秦獻公的考慮範圍內。秦獻公考慮的只有公子虔和公子渠梁誰更合適。他很喜歡長子嬴虔,嬴虔也很優秀,得到很多人的擁戴。但是嬴虔性格太過剛直,又不通政務,而且他很受老氏族的支持,秦獻公不想下一任君主再像他一樣受到老氏族的制約,所以他更想讓嬴渠梁繼位。並且為了防止以後出現兄弟相殘的局面,他還逼著嬴虔和各大臣都明確表態支持嬴渠梁。



事實也證明秦獻公的這個決定非常正確,嬴渠梁繼位後厲精圖志,任用商鞅變法,使秦國邁上了強國之路。


孔六十三


秦獻公傳位給了仲公子贏渠梁,而沒有傳位給贏虔。表面看起來是因為這個繼承符合嫡長子繼承製度。

贏虔雖然是長子,更關鍵的是他是秦國的一員猛將,在軍中資歷深厚。但即便如此因為他是庶出長子,因此在王位的繼承上,並不比贏渠梁有優勢。贏渠梁雖然是仲公子,但他卻是嫡子。因此名分早定,贏渠梁是躺贏的。

但內在邏輯其實更為複雜,這個選擇實際上和魏國有著深刻的聯繫。

秦獻公本人就是靠奪自己的侄子之位上位的,秦獻公本人的身後異國勢力就是魏國,他曾經在魏國流亡了27年,娶的正妻也是魏國的公主。而且身後留下的殘局,比歷來更為兇險。秦國在在少梁與魏國一戰,喪師失地,引發國際危機、國內矛盾,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所以與魏國的關係在當時對秦國而言,甚至關乎秦國的存亡。

所以這個時候選擇繼承人,對於秦獻公而言,是需要非常謹慎的,因為這會直接影響到秦國的存亡。很多人以為這個時候,選擇一個強有力的接班人,領導秦國度過危機,實際上贏虔是有著非常大的優勢的,因為他不但性格剛烈,好勇善戰,而且無論在軍中威望,還是與秦國老士族之間的關係都非常融洽。反而是贏渠梁性格沉穩謹慎,對任何事情看不出明確的態度,為人處世內斂不張揚。

如果一般選嫡目光來講,贏虔似乎比贏渠梁是更為合適的人選。但是怎奈形勢不同,贏虔的剛烈此刻正是他最大的弊端。

因為他不懂得示弱,所以他若繼位,則很有可能為了贏回失去的地盤和榮譽,繼續與魏國的戰爭,而此刻的秦國國困民貧,實際上已經經不起繼續戰爭了。於是左右為難之際,秦獻公就問了自己的王后意見。其實這是白問,因為王后肯定選自己的兒子贏渠梁,這不單單是禮法因素,更關鍵的這涉及到自己的養老待遇。

可以說秦獻公選嫡的方式堪稱教科書,因為秦獻公把選了儲君和確定接下來的國策——向魏國服軟圖存進行了捆綁,讓秦國人達成共識,團結成一塊。

秦獻公就又面向朝臣們“議立儲君人選”。所以這事不是在《雍正王朝》裡,康熙的發明啊,而是兩千年前秦獻公就已經這麼幹過了。但結果出來之後,一時爭執不開,因為這表面上是事關立儲,實際上爭執的是秦國未來的國策。因為那個時候王權的力量並不大,真正的權力大部分實際上還是握在士族族長的手裡。

這裡面有為了未來國家命運考慮的,也有為了自己利益考慮的。但是主流都選擇贏渠梁。原因在於一個國君過於強硬,會壓縮士族的權力。贏渠梁悶聲悶氣的,自然更適合做共主。

更關鍵的事,這些年打仗是真打怕了,打不起了,士族對這個事情感觸最深,因為當時秦國的軍隊實際上是控制在士族手裡的。有肉吃,大家都熱衷於參與;沒肉吃還捱打,誰願意參與?

對於這個選擇,秦獻公又將討論進一步擴大範圍,甚至針對了國人這個階層。那個時候的國人不是現在意義上的國民,而是自由人的意思。打不贏的仗,自然沒人願意繼續下去。所以選贏渠梁就成了整個秦國的意見了。

在確定了所有大方向之後,秦獻公又找來贏虔和贏渠梁,分別徵求了他們自己的意見。說是徵求意見,實際上就是要贏虔表態自己必須無條件支持贏渠梁,否則人神共憤,天人共誅。

果然事實證明秦獻公的選擇是對的,他選出來的是一個懂得隱忍更懂得奮發圖強的有為之君。

嬴渠梁繼位之後,忍氣吞聲,向魏國割地求和,安定邊境。但同時也休養生息,求賢納才,力挺商鞅改革,獎勵耕戰,積蓄國力,最終在孝公8年到24年之間,多次發動對魏國的戰爭,欲收復河西失地,恢復秦穆公時期的霸業。更關鍵的是秦孝公對秦國的貢獻選不止於此,而在於他對秦國統一中國,奠定了制度基礎。




炒米視角


首先是嬴虔、嬴渠梁,而非贏虔、贏渠梁。秦獻公名嬴師隰,早年被叔公霸佔了君位,被迫流落異鄉,來到了魏國,他在魏國的這段時間正是魏國經歷了李悝變法之後逐漸強盛的時期,秦國經過五代亂政,民生凋敝。在此背景下,秦大夫甘龍和一些老世族迎立廢太子嬴師隰回國繼位。嬴師隰歸國後也推出了一些新政,包括廢除人殉以恢復人口,遷都櫟陽,修築藍田大營,秦東的一些郡縣歸公室直管等。這些改革僅僅是皮毛而已,根本改變不了秦國的現狀,幾次大戰將秦國新政沖刷的一文不值!尤其是令嬴師隰身負重傷的少梁之戰,秦國能用的青壯全都上陣了,結果依舊敗了,被魏軍斬首五萬,後來龐涓截營,又損失了秦國兩萬騎兵。值此危難之際,必須扶立一位堪當大任的新君!

嬴虔本是中軍主帥,軍中威望比嬴渠梁高。但嬴虔脾氣過於耿直,由他做新君必然還會跟魏國打個不死不休,那時等著秦國的必然是滅亡!再者,嬴虔雖為兄長,卻是庶出,這也是重中之重,先秦時期對這些還是很看重的。打個比方,秦惠文王同父異母的弟弟叫嬴疾,但他只能稱樗裡疾,嬴姓只能是繼君位的人稱!

對比嬴虔,嬴渠梁更能顧全大局,這也是嬴師隰考慮將君位傳給嬴渠梁的原因!


若水韓流


公元前362年秦國在少梁地區與魏國爆發了一場戰爭,同年秦獻公去世。秦獻公一生頗有作為,在臨死之前出於為秦國大業的考慮,選擇公子贏渠梁繼承自己的君主之位。這時有人也許會感到質疑,為什麼要放棄長公子贏虔而選擇贏渠梁繼承秦國之位呢?兩者有什麼不一樣的地方嗎?下面我就帶大家仔細分析,秦獻公為何選擇贏渠梁而非贏虔:

一:兩者所代表的政治勢力不同



贏渠梁與贏虔雖然都是秦獻公的兒子,但是兩者所代表的政治勢力截然不同。

贏虔作為秦獻公的長公子,素來與秦國的那些氏族交往甚密,也得到來自氏族的不少支持。贏虔與氏族之間過於親密的關係令秦獻公感到不安,害怕這些氏族藉助贏虔之手卷土重來,破壞他好不容易實行的改革計劃。


而贏渠梁則代表著新興勢力,擁護秦獻公的改革,身後沒有過多的勢力交織。如果繼承秦國之位,對改革工作的繼續便沒有多大的負擔,能將秦獻公的計劃良好的執行下去。

二:性格不同



贏虔勇猛無比,在作戰中過程中衝殺四方,深得秦國將軍士兵的讚賞。但是贏虔勇猛有餘而沉穩不足,每每遇見難題便難以按捺。這樣急躁的性子難以勝任國君之位。

而贏渠梁不僅作戰積極,有勇有謀,做事也是如此,有國君之風範。秦國上下對贏渠梁的呼聲甚至高過了贏虔。

三:外界環境影響



秦獻公去世之前,秦國面臨著內憂外患的局面

秦國內部因為改革政策的實行傷害到了傳統貴族階級的利益,國內矛盾不斷激化。外部遭受著來自魏國、韓國等其他諸侯的入侵壓制。秦國危機萬分。



在這個關鍵的節點上,以贏虔急躁的性子自然無法處理好國內與國外的矛盾,秦國可能難以實現千秋之偉業。而贏渠梁沉穩、堅定、有方向的作風得到了秦獻公的肯定。

總結:



歷史證明秦獻公的選擇是正確的贏渠梁繼位之後任用商鞅對秦國進行改革,安撫內外,秦國的實力不斷增長,以至於為後世統一六國奠定了基礎。

各位讀者大大,如果您願意的話能不能點開我的頭像,給我點個關注呢! 不方便的話,感謝您能點開看我的回答!

<strong>


弋北談古今


秦獻公在魏國做了30年的人質,返回秦國掌權後,開始勵精圖治,在國內進行改革,先後廢除人殉制度,推行郡縣制,是中國歷史上一位明君。在選定後主這件事上,經過多番考量,也做出了最明智的選擇。

秦國長年對外征戰,國庫空虛、國力孱弱,國家需要休養生息,大力發展生產力,此時最需要一位有勇有謀的治國之君。長公子贏虔勇猛善戰,但是性子太過急躁,做事缺乏考慮,處理政務太過武斷,是一位合格的將才,但做帥才可能會讓秦國走上窮兵黷武的道路,最終禍國殃民。

仲公子贏渠梁為人穩重、低調務實又深謀遠慮,在謀略與政務方面出類拔萃,能在紛爭戰亂中穩定局面。能承受各方壓力。不武斷,做任何事都能謀定而後動,是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帥才。

贏虔是庶長子,贏渠梁是嫡仲子。贏虔的主要依靠力量是老世族首領,秦獻公能成為秦國國君,主要是老世族的擁戴,所以秦獻公一生都受老世族的制約,如果發佈的政令觸及到了老世族的利益馬上就會受到否決,而導致處處受限。假如讓贏虔承襲,那麼老世族就會掌權,會顛覆贏氏皇權,國家很難發展強盛。


陸棄


只有一種解釋是最合理的,長公子嬴虔是庶出,而仲公子嬴渠梁是嫡出。

雖然在春秋時期禮崩樂壞,很多諸侯都不怎麼在意周儀禮法,甚至在王位繼承上都不是很遵循嫡子繼承的法統,但總體而言,發生王位繼承非嫡子變更的還是少數,而且很多非嫡子繼承都是陰謀所得。

秦獻公後期,關於繼位問題上,史料上沒有更多的記載,只是從史記中得知,獻公仲子嬴渠梁繼承王位,史稱秦孝公,而獻公長子嬴虔後為大將軍。

在獻公時期,嬴虔和嬴渠梁都是非常有作為的秦軍將領,甚至嬴虔更為能征善戰,在軍隊中的威望超過嬴渠梁,他們兩人都沒有重大的過失,對國家和家族都盡心盡力,作為王位繼承者來說,選誰都無可厚非。


最終嬴渠梁繼位,而且嬴虔沒有表達不滿,甚至全力輔佐嬴渠梁,那麼只能有一種結果,那就是嬴渠梁是嫡子,而嬴虔是庶子。嫡子繼位是歷代封建王朝非常看重的一點法統,只有嫡子繼位才能穩定朝局,讓百官臣服,作為嬴虔來說,法度如此,嫡庶有別,他在身份上無法與弟弟嬴渠梁去爭的。

在史料中,嬴虔沒有絲毫對王位的覬覦,而且非常支持弟弟秦孝公的變革,甚至與變革主導者商鞅發生正面衝突,被罰劓刑(割掉鼻子)後,依然支持秦孝公的變法,只是在秦惠文王期間聯合秦國貴族階層,利用秦王之手處死了商鞅,但他依然沒有做任何對不起秦王和秦國的事情,從此處看,嬴虔是一個知輕重,重大局的人。


沉墨I方之城


在《大秦帝國》有對長公子贏虔和仲公子贏渠梁很詳細的描寫與敘述,總的來說,是贏渠梁更適合做秦國未來的國君。

但是在歷史上,其實原因主要有兩個。

贏虔雖然是長子,但是庶子,而贏渠梁是次子,但卻是嫡子,秦國正是東周的春秋戰國時期,而周朝實行的是宗法制,嫡長子繼承製,所以只能由嫡長子來繼承,而不能由庶子來繼承,所謂的嫡庶有別。

就像漢朝的時候,劉邦有長子劉肥,但是庶子,其母為曹氏,而次子為劉盈,其母就是我們所熟知的呂后,所以劉肥根本沒有能力與劉盈競爭,無法成為漢朝未來的皇帝。

不過,劉肥也有個優勢,那就是年長,即使不能當皇帝,也能當齊王,那個擁有七十多座城池多個郡縣的齊國,而後來在平定諸呂亂的時候,劉肥的兒子之所以沒有機會,除了齊王母家強勢的原因,也有劉恆才是劉邦真正的兒子。

不過,嫡長子繼承,也並非完全有保障,比如劉邦另外的一個兒了劉如意,其母戚夫人受寵,而劉邦也認為劉如意“類已”,也就是劉邦看不慣劉盈的仁弱,而喜歡劉如意像自己。

不過,劉邦對劉如意、戚夫人的喜愛,也敗給了嫡長子繼承製,因為列侯大臣們都擁立嫡子太子,所以呂后、劉盈也是有驚無險,最終還是劉盈勝出。

如果贏虔能力強,品德好,威望高的話,還是有一點希望,不過贏虔的能力並比不上

贏渠梁,贏渠梁重用商鞅變法,使得秦朝真正的強大,而贏虔雖然史記沒有列傳,但是我們可以從商鞅列傳可以看出。

贏虔兩次違反了秦國的新法,第二次還被割鼻子,由此可見,贏虔是反對商鞅的新法的,後來商鞅也是被贏虔誣告謀反,由此也可見贏虔此人心胸不好。

由此可見,不管從嫡庶之分,還是能力比較,贏渠梁是更好的選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