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對待儒生(讀書人)的態度為什麼前後變化很大?

鵬友程


亂世用兵法能取得天下,太平盛世用文人能治理天下。劉邦前後對待讀書人的態度之所以大不相同,大抵就是因為這個原因。

劉邦出身草根來自社會的底層,在他的骨子裡早就形成了無利不起早的價值觀。劉邦早期就是個小混混,那些溫文爾雅的儒生跟他簡直就是格格不入,因此劉邦對那些讀書人也是不願理睬的。


秦末天下大亂,劉邦後來也跟著形勢起兵。馬上打天下時,主要依靠軍事依靠兵法,因此此時儒生對劉邦來說也是沒什麼大用的。劉邦在儒生身上看不到有利可圖,所以從不依靠他們也不尊重他們。

從一個小混混到大一統王朝的皇帝,劉邦是一路打打殺殺走過來的。如果一開始你就讓劉邦接受學習儒家仁義那一套,我覺得也不太現實。劉邦其實是個很現實的人,沒有好處的事他是不會幹的。況且亂世中,如果不具備劉邦的那種趨利特徵也是不好混的。

劉邦後來對待儒生的態度發生轉變,是因為在儒生那裡看到了好處,看到了有利可圖。第一個讓劉邦看到亮光的儒生就是酈食其了。


酈食其是個狂生,然而他也終究沒讓劉邦失望,他狂但卻是有真才實學的。他遊說六國合縱連橫,為牽制項羽做出了突出貢獻。他出使齊國,不費一兵一卒就說服了齊王投降,如此來看酈食其是個人才。但不幸的是,後來被韓信給坑成了一鍋湯。

第二個對劉邦產生影響的儒生是陸賈,此人在劉邦平定中原後出使南越國,說服南越王趙佗俯首稱臣,劉邦對他也十分推崇,可見劉邦在陸賈那兒也是看到了好處的。

第三個對劉邦產生影響的儒生是叔孫通,正是此人的出現,讓西漢早期的朝堂井然有序且威嚴。要不然劉邦手下那些兄弟還是沒大沒小,劉邦也不能真正感受到做皇帝的好。

劉邦自始至終都是很現實的,要不然不會最終一統天下。他對待儒生前後態度的變化很他的那種現實性格有關,跟劉邦治國理念的轉變和時代變化也有關係。他在反思暴秦滅亡的原因後,開始發現了儒生的重要性。


貓爺歷史觀


我們知道,劉邦在起兵反秦之前,就是一個掛著亭長小官的混混無賴,整日裡和一幫賭徒屠戶打得火熱,從哪方面看,玩世不恭的劉邦和溫文爾雅的儒生都那麼格格不入,更不可能聊到一起去。但是劉邦這個人有志向,從看到秦始皇那天就立志,要做那樣的男人,最終,幸運加努力的劉邦實現了夢想,成為西漢的開國皇帝。

讓人不可理解的是,成就帝業後的劉邦,不再對身為文化人的儒生嗤之以鼻,而是慢慢地收斂起傲氣,開始尊重和依賴儒生,重視儒學文化。這些改變,是什麼原因促使的呢?

劉邦早期用兵爭利,無儒家表現機會,看不起儒生

劉邦自沛縣起兵時,靠的就是平時一起玩耍的夥伴,賣狗肉的樊噲,賣蠶具的周勃,管監獄的曹參,夏侯嬰等人,沒有一個真正的文化人,只有一個蕭何干的文職,類似於當今的縣府會計,一幫人就靠征討打仗才一步步走向成功,所以在沒有任何積累的前提下,你想劉邦去接受學習儒家那一套,是不可能的。

劉邦非常現實,沒有好處的事,他是不會幹的。比如他多次在逃跑途中拋棄兒女;為了籠絡人心他不得不封雍齒為諸侯,雖然他恨他恨得牙根疼。在稱帝之前只需要一幫兄弟賣命打仗,根本無儒生用武之地,既然沒有,又何必重視尊重呢?

不僅不重視,對於儒生,劉邦最初打心眼裡是瞧不起甚至厭惡的,班固的在《漢書》中這樣記載劉邦”不喜儒“,“諸客冠儒冠來者,輒解其冠,溺其中。常大罵之”把儒生們自視尊貴無比的儒帽給人家解下來,往裡面撒尿,一言不合就破口大罵,可見他對儒生的倨傲和輕視。

儒生不戰而勝的戰爭技巧為劉邦信服

真正讓劉邦對儒生開始轉變態度的,首先是自號狂生的酈食其,最初投靠劉邦時,劉邦並沒把他當回事,說話都不正眼看他,就差解其帽當尿盆了。直到酈食其獻計破陳留、攻武關;劉邦才對其肅然起敬,對儒生態度有了轉變,後來在平定齊國時,酈食其又主動請纓出使齊國,竟然憑一張嘴說服齊王投降,不費一刀一兵,這一下完全把劉邦折服了,可惜他被搶功的韓信坑死了。

儒生由攻轉守的治國方略為劉邦所認可

陸賈是劉邦手下的謀士,常在劉邦面前吟詩談書,劉邦很不耐煩,開口大罵道:乃公居馬上得之,安事《詩》《書》。老子靠馬上打的天下,不用什麼《詩書》,陸賈反唇相譏:“馬上得之,寧可馬上治之?上不怪,面有慚色”確實,靠武力打下江山,不可能還靠武力治天下,劉邦聽了覺得有道事,沒有責怪陸賈,從此開始向陸賈商計討治國之策,劉邦按照他定的《新語》,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從當初的不耐煩責罵,到最後“每奏一篇,高帝未嘗不稱善,左右呼萬歲”。可以說,陸賈是在治理江山上讓劉邦對儒生態度發生根本轉變的人。

儒家思想的禮儀之尊讓劉邦重用儒生

劉邦初稱帝時,每次和樊噲,盧綰,周勃這些沛縣兄弟在大殿上飲酒,這邦武夫總是“群臣飲爭功,醉或妄呼,拔劍擊柱”,沒有一點禮儀,喝著酒當著劉邦面大呼小叫,稱兄道弟,攀比功勞,喝醉了又胡言亂語,動不動還拔劍對著柱子一頓亂砍,劉邦又不好發作。這時儒生叔孫通挺身而出向他進言,給百官及朝殿制訂禮儀制度。自此以後,朝賀儀式莊重嚴肅,秩序井然。參加朝賀都“無敢譁禮者”,劉邦這下才感慨“吾及今日方知皇帝之貴也”。

從此以後,叔孫通開始為自己的弟子和其它儒生討官做,劉邦悉以為郎。這樣,西漢的官吏隊伍中開始成批的引進了儒生。

劉邦以利益現實為中心的態度並沒有變化,只是因為他看到了儒生們給他帶來了好的方面,使他能有所裨益,他才開始放下身段敬重儒生。轉變了之前輕視儒生的態度。

從劉邦整個的發展過程可以看出,從單純以武鬥狠的小團隊到大型軍事集團,再到一統江山,治國思想由攻轉守,儒生們利用儒家思想給他帶來一個個可喜的變化,使他慢慢認識到儒家的精妙作用,他也開始主動依靠儒家理論整治朝綱鞏固政權。對儒生的態度才有了根本的轉變。

參考史料:班固《漢書》


青史流名


劉邦其實是有一定的讀書經歷的,他曾經有過遊學的經歷,當時想拜在信陵君門下,不過信陵君去世了。最後在張耳門下做了門客,並且和張耳關係很好,後面才回到沛縣當了亭長。

劉邦如果按照我們現在的話來說,在沒起兵之前我們可以認為他是一個地痞。不幹活,即使後面和呂后結婚有了孩子還是不幹活,每天就是喝酒還不給錢,這個史記中也是有記載的。從這我們可以看出,劉邦知識不高。

劉邦對待儒生前後態度一直沒有變化,而且不僅是儒生,是任何人都一樣。只要又才,他都能禮遇有加,只要能幫助他,都能做到知人善任。比如張良和蕭何,可以說是當時的飽學之士,劉邦並沒有虧過這兩個人。登基之後,蕭何的功勞也是第一。

他看不起儒生是認為打仗的時候,他們只會說空話,對他沒有幫助。資治通鑑也有記載說劉邦見到儒生就會拿他們得帽子在裡面撒尿。可是當時的酈食其去見劉邦,表現出自己的價值之後也被劉邦禮遇有加。

至於劉邦當上皇帝之後對儒生禮遇有加,說的是商山四皓這一段吧。

其實這也是因為他們對劉邦有用,打天下用的肯定是武將,而守天下需要的就是文臣。劉邦在制定律法之前就看出了這個問題,而這個時候的劉邦已經不需要內戰,所以需要的是儒生。

劉邦其實任何時候都沒有態度變化很大,他只是在自己需要什麼人的時候,就用什麼人。總的來說,就是能幫助他的,都是好的。


史山泛舟


叔孫通在人才輩出的西漢王朝,算是名不見經傳的小人物。他的主要成就就是輔佐劉邦制定了漢朝禮儀。並以此改變了漢高祖對儒生(讀書人)的態度。高祖對知識分子態度改變了,是一件大事,對西漢社會穩定大有裨益。所以,我說,叔孫通這個小人物維護了高祖的大事業。


漢漢高祖五年,劉邦的革命已經成功了。在一次宴會上,隨劉邦一起南征北戰的武將們酗酒爭功,醜態畢露:痛哭流涕、狂呼亂叫、拔劍擊柱等等,不一而足,劉邦煩透了。

善於察言觀色的叔孫通輕聲地對劉邦說:“儒生們雖然不能攻城佔池,但他們卻可以幫著你來守天下。”。隨後,要求劉邦允許自己去找一些魯地的儒生,讓他們與自己來制定禮儀,以規範朝臣們的行為,為天下人作表率。這是高瞻遠矚之舉,對劉邦統治天下是有深遠的戰略意義。

劉邦說:“您可以試著辦,不要太複雜,要讓人們能接受並做到。”。叔孫通苦心孤詣,找到百多人,緊鑼密鼓地進行禮儀排練。一個多月後,讓劉邦來參觀。劉邦看了他們的演習,放心地說:“這個簡單,我能做到。”。於是,也叫群臣們排練,準備在今後的朝會使用這套禮儀。


漢高祖七年(前200年),壯麗輝煌的長樂宮建成了,文武大臣及各地諸侯王們都來參加十月的朝會。

天微明,謁者執行禮儀,領著大佬們進入殿門,大院裡騎兵、步兵排列整齊,還陳放著各種耀眼的兵器,插著各種色彩鮮豔的旗幟。

隨著一聲“ 趨。”,殿下的郎中們分排到臺階的兩旁。功臣、列侯、將軍等等依次站西朝東;丞相等文官都依次站東朝西,井然有序,並不雜亂。隨後,九行人安排了九個儐相,這些儐相是專門負責上下傳遞宴會話語的。

如此,莊嚴肅穆的氣氛就形成了,人們都靜聲屏氣,引頸觀望,期待著至高無上的皇帝的到來。


皇帝登場時,也別具一格。劉邦坐在精心裝飾過的車子上,由後宮緩緩開進。他的貼身警衛拿著旗子,不斷地搖動並傳話叫大家注意,這給了各位大佬耳目一新的感覺 ,沒人敢違禮。

劉邦安定後,諸侯王以下直到六百石的官吏們都依次向皇帝朝賀。這時,所有人都誠惶誠恐,肅然起敬,沒有人敢大聲喧譁。行禮過後,才按著嚴格的禮法擺出酒宴,避免了低行為素質的出現。

那些有戰功、有資格、陪劉邦坐在大殿上頭的功臣們也都叩伏在宴席上,他們按著爵位的高低依次起身給皇帝祝酒。酒過九巡,估計快喝高了時候,謁者聲音命令說:“停止。”。人們都遵口令執行。期間稍有不合禮法都,都被負責糾察的御史請了出去,整個朝會從始至終,沒有一個敢失態失禮。


這時,劉邦才感嘆:我今天才真正地體會到了做皇帝的尊貴。為此,提升叔孫通作了太常,還賜給他黃金五百斤。

劉邦出身草莽,以前,往儒生的帽子裡撒尿,很是討厭儒生。如果對他泛泛而談,空講道理,很難轉變他輕視儒生的觀念。叔孫通憑藉著智慧,用行動折服了劉邦,讓他改變對知識分子的看法。

此後,漢朝上下都遵循禮儀行事,社會步入正軌,朝中面貌大為改觀。劉邦也開始了對有功的知識分子進行了封官,讓他們在國家建設中發揮應有的作用。


希望星晨58298869


打天下是理想,管理天下是現實

舉個例子:

劉邦打到咸陽,他大老粗,一幫人也不懂什麼,到處找女人、找金銀財寶。只有一個明白人,這個人就是著名的蕭何,月下追韓信那位。

他知道這一套技術系統的厲害,所以他一進咸陽之後,不去找女人,不去找金銀財寶,他一頭鑽進了丞相府,把當時所有隻要刻在竹簡上的東西,全部接管,什麼律令、圖文、版籍,就這些東西全部接管。所以《史記》上後來講,劉邦之所以打得過項羽,跟蕭何這個動作是密切相關的。

著名的《阿房宮賦》裡面就寫到,“嗟乎!一人之心,千萬人之心也。秦愛紛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盡錙銖,用之如泥沙?”。當然這是後世儒生的理解,儒生嘛,他們的政治理想從來都是這樣,說統治者你一定要仁義,對老百姓要好,不要過度地搜刮,給老百姓留活路,所以劉邦也在反思。


二姐二兮兮


劉邦在年輕時就是一名不學無術的混混,文化程度不高,勉強會寫自己的名字,除了喝酒、耍錢外,劉邦一無是處。

他老爸劉太公搖頭嘆息道:“我這娃算是廢了,一不會種地,二不想讀書,以後他恐怕連老婆也討不到”。

劉邦確實不事農活,幾乎一日三餐都在大哥家吃,閒來無事他就東家串西家走,對四鄰八鄉的人家門清。

還別說,這倒成了劉邦的一個特長,因此被秦朝任命為亭長,相當於現在的片長。

在亂世出英雄的古代,不讀書並沒耽誤劉邦當皇帝。

當初劉邦高舉反秦大旗時,一些狐朋狗友很快聚攏在他身邊。比如屠狗之輩的樊噲、婚喪嫁娶的吹鼓手周勃、趕車的車伕夏侯嬰等人。

這些人無一例外都是一些沒文化的底層人物。

然而劉邦就是仗著這些人成就了一番轟轟烈烈的事業,最終劉邦成了漢朝的開國皇帝,他這些朋友成了開國元勳。

講真在此之前,劉邦一直對儒生很不感冒,有些儒生投靠他時,他連理都不理,認為這些儒生無非是來討飯的;認為這些儒生“百無一用”,肩不能挑擔,手不能提籃,既不能攻城,又不會掠寨。

因此劉邦很反感這些讀書人,對他們極盡侮辱之能事。

比如劉邦曾往儒生的帽子裡撒尿,動輒破口大罵,斥之為“腐儒”“豎儒”。

劉邦不喜歡儒生除了以上原因,我認為還有他自身文化不高的原因,他怕這些儒生拐彎抹角罵他他聽不懂,又怕這些儒生在他面前炫耀高他一頭。

然而隨著時間的過去,人們發現自從劉邦稱帝以後,他對儒生的態度逐漸發生了變化,由從前的侮辱,慢慢變成了尊重。

問題來了,劉邦對待儒生的態度,為何前後有如此大的變化呢?

劉邦的這種變化是潛默移化和潤物細無聲的結果。

比如在漢初,高陽酒徒酈食其就是一介酸儒和狂生,在他投奔劉邦時,差點被劉邦趕出去。

酈食其不卑不亢,用文人的氣勢征服了劉邦,劉邦這才恭恭敬敬接待了他。

講真能讓劉邦淨手沐衣親自招待的非狂生酈食其莫屬。投桃報李,酈食其也沒辜負劉邦的禮賢下士,他用三寸不爛之舌,勸說齊王田廣以七十餘城歸順。

劉邦不費一兵一卒得到了七十餘城池,從此劉邦對儒生刮目相看。

接下來,一個人和一件事深深刺激了他,由此改變了他固有的“百無一用”是書生的思想。

這個人就是西漢著名的儒生叔孫通。

這件事兒是這樣的:劉邦稱帝后,在一次大宴文武時,一些開國大臣們酗酒爭功,一言不合拔劍就要動手,甚至有的直呼劉邦的小名,沒有一點“為君者諱”的意思。

甚至有些喝高了的大臣,直接對著大殿的柱子撒尿,有的還用寶劍狂砍柱子,沒有一點修養和禮貌。

劉邦第一次感覺到沒有文化的是多麼可怕!大臣們彷彿是一群野人。

當時儒生叔孫通一看,劉邦的臉都被氣綠了,於是心中有了主意。

等第二天上朝時,叔孫通對劉邦說:“皇上,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昨天這事真夠亂的,沒有一點規矩。打仗靠武將,要想讓大臣們變得有規矩還得靠文人”。

劉邦正為此事頭疼,一聽叔孫通說得在理,於是令他制定宮廷禮儀。

此後叔孫通從魯國招來了30位儒生(魯國是孔子的故鄉,儒家思想的發源地),很快制定出了簡單實用的宮廷禮,經過訓練和指導,大臣們變得彬彬有禮起來,劉邦對此很滿意。

自此劉邦對儒生的態度發生了180度的轉彎,真正認識到了知識可以改變一個人的面貌,太平盛世離不開文人啊!


秉燭讀春秋


這其中有很多原因,一是劉邦在變,二是儒生也在變,他們都朝著一個方向在變化,所以劉邦也就對儒生越來越重視。

1、劉邦的轉變

劉邦一介流氓出身,本身文化素質就不高。他前期推翻暴秦的過程,以及楚漢爭霸的生涯之中,給與他最大幫助的是兵家。而且劉邦作為團隊中的領頭羊,他的主要任務是替團隊做決定,而不是解決實際中一個一個具體的問題。而且劉邦當時面臨的問題,也不是儒家能解決的。所以,那時的劉邦就認為,儒家只會誇誇其談,說一些不切實際的東西,對現實沒啥作用。

等到劉邦坐穩天下以後,他就發現還是儒家的那一套禮義廉恥有用。劉邦一看到朝堂上,自己那幫兄弟無組織無紀律的表現,氣就不打一處來。劉邦心想,這哪是朝廷,這他麼就是土匪窩啊。但儒生溫文爾雅、彬彬有禮的形象,就給劉邦留下深刻印象。劉邦覺得,這才是一個大臣應有的姿態。

劉邦掌握國家大權以後,他就發現一個問題,他的這些老部下打仗是一把好手,但是不會處理政務。劉邦這才意識到,可以馬上取得天下,但不能馬上治理天下。通過文人的點播,劉邦對儒家的好處逐漸瞭解,也就對儒生越來越重視。

2、儒生的改變

秦漢時期,一直是法家佔據主導地位,因為法家的思想可以直接為皇權服務。儒家要想崛起,就必須和皇權相結合。先秦儒家思想是一種理想化的政治觀念,他們並不涉及政治的具體操作層面的東西。所以,儒學面臨變革,要想突圍而出,就必須為政治服務,就必須構建一個可操作的實踐系統。

於是儒學在叔孫通的帶領下,開始走“法家化”路線。叔孫通提出了“尊君卑臣”的思想,向法家化邁出了第一步。接著公孫弘又將“尊君卑臣”的思想,應用到君臣的生活方式中。最後由董仲舒將這一思想整理到儒家思想系統之中。

董仲舒還把儒家的“三綱五常”和“天人理論”結合,就是說這種“三綱”的主從關係就是上天註定,永恆不變的。這就是把封建等級制度神聖化,這就是為了迎合皇權統治。

雙方有了這些變化,都是為了統治的穩定,所以才能越走越近。


老蟲


劉邦是西漢的開國皇帝,許多人記住的是,劉邦是一個小混混,一個小亭長,靠著玩計謀與膽子大拼了一把,最後十分幸運的開創了大漢江山。所以這樣的痞子皇帝和溫文爾雅的儒生實在是格格不入,怎麼也不可能玩到一起去的。但是,事實上卻是,劉邦前期的確是非常痛恨腐儒,對於儒生的在這亂世的作用嗤之以鼻,對待他們也毫不尊重;但是後期卻收斂起來,甚至開始推崇和依靠起儒學。

那這種轉變的開始與根源到底在哪裡呢?

(1)現實的劉邦認為亂世當用法、用兵才有利,故而看不起腐儒

劉邦不是貴族出生,按照嚴格的意義上講的話,他也算是白手起家,跟著一幫兄弟出生入死拼殺出來的。前期困難的時候,總是時不時的遇到生命危險,這就需要團隊的領導人要殺伐果斷,絕不可婦孺之仁。

所以,你要讓前期並沒有什麼積累的劉邦去學習儒家仁義那一套,那簡直就是天方夜譚,是不現實的。劉邦這個人,是非常的現實的,沒有好處的事情,或者說沒有被驗證過可以得到好處的事情,他是絕對不會去幹的。沒有這樣的行為特徵,在這亂世是生存不下去的,因為這個時代是理想主義者的掘墓人,現實一點,反而能夠活得久一點。而項羽就是個理想主義者,所以他即使攻破咸陽有機會當皇帝,他卻依舊要恢復諸侯分封制度,衣錦還鄉。這就是他的理想,多一步他也不做,點到即止。

而劉邦則不是了,他很現實。從他彭城之戰大敗逃跑的過程中想踢下自己的兒女就可以看出;從劉邦雖然恨雍齒恨得牙癢癢,但是還是為了穩固政權將他封侯就可以看出;從他一個個剪除異姓王的,而絲毫不顧當初的約定,就可以看出。是的,現實的劉邦,在沒有看到好處之前,是絕對不會投入的,儒生所學,對於初出茅廬不久,大業未成的劉邦而言,有什麼益處呢?既然沒有,又何必在意,又何必尊重呢?

(2)看到了儒生的好處,所以開始轉變

要說第一個對劉邦有影響的儒生就是酈食其這個狂生了。

起先劉邦也非常的不尊重他,不給他面子,等到酈食其拿出真知灼見,真才實學之後,劉邦立刻將其捧為座上賓。而酈食其這個老儒生,的確也沒有讓現實的劉邦失望。獻計攻克陳留郡;遊說六國合縱連橫,為消滅秦朝牽制項羽做出貢獻;幫助劉邦攻破武關;出使齊國,居然能夠不費一兵一卒而說服齊王投降,但可惜後來被韓信坑死了。

要說第二個改變劉邦對儒生印象的就是陸賈了。

此人在劉邦平定中原之後,處事南越國,是趙佗信服,俯首稱臣,劉邦對其十分推崇。顯然劉邦也是看中了這個儒生的才華,畢竟劉邦比較現實嘛!

第三個給劉邦帶來巨大好處的就是叔孫通了。

正是有前秦五經博士叔孫通的幫助,劉邦才得以感受到了作為皇帝真正應該受到的待遇,朝堂才得以得到秩序與威嚴,如果沒有叔孫通,想必手下的兄弟們依舊沒大沒小。劉邦也是看到了叔孫通的好處,所以才任用他的。

劉邦很現實,這一點自始至終沒有變,儒生們能夠給予他好處的,能夠帶來裨益的,他都能夠放下身段去以禮待之。而正是因為一個個儒生們的才能帶給劉邦巨大的好處,所以劉邦才慢慢開始轉變對待儒生的態度。

(3)劉邦的治國思想由攻轉守,也在反思暴秦被推翻的原因,故而愈加地認識到了儒家的作用

陸賈在漢朝建立之後曾與劉邦對話:

意思是,劉邦認為他是靠打仗才奪得天下,要學個屁的《詩經》和《四書》啊,有什麼用,有武力來的好使嗎?然後陸賈便援引歷史,以商周和秦朝的興亡為例,向劉邦說明行仁義的重要性。而劉邦在漢朝建之後,終於也開始面臨一個大統一朝代所需要的守成之難題,終於也開始認真思考秦朝是怎麼滅亡的了。經過陸賈的這一番提點,可以說劉邦的終於是徹底地認識到了“仁政”對於守業的重要性。是的,現實的劉邦看到了儒家的好處,它能解決的問題,正是眼下的劉邦所擔憂的問題。

於是通過叔孫通的示範效應,通過陸賈的點撥,劉邦這個現實和靈活的人,自然便更加清楚自己需要更多的依靠儒家的禮法制度和倫理制度來加強漢朝的統治,鞏固這個初生的新興政權。因此,劉邦便認識到對待儒生便不能再用以前的方式了,需要給予一定的尊重。

(4)總結

正是因為現實而聰明的劉邦,逐漸認識到了到了儒家所帶來的好處;而且隨著劉邦建立漢朝之後,治國思想攻轉守,他也愈來愈需要儒家的理論來整頓朝堂鞏固社稷。所以他才對待儒生的態度才發生了轉變。


如風的歷史


簡而言之,就是劉邦是個務實的人,他一生機智果敢,同時,靈活多變,凡是能為他創造價值的,他一概採納,在政治上,他是一個高明的人才。在他征戰時,看不起文化人,他認為馬背上才能獲得政權,後來慢慢發現,治理國家,文人必不可少,於是他又重視文人。

劉邦打天下的時候,從來沒有正眼看過儒生,甚至一度很討厭儒生,他認為文人一無是處,他把知識分子的儒冠拿來當夜壺,當面就小便,來侮辱他們,弄得想投靠他的文人不得不把自己弄成粗野村夫,例如:酈食、叔孫通、陸賈、隨何、婁敬等,酈食本是一讀書人,見劉邦時,卻介紹自己是高陽一個酒徒,叔孫通也是一樣,不得不脫去儒服,穿上短衣,成為一個莽夫形象,才獲得劉邦的青睞,可見,劉邦作為一個文盲的視野是短淺的,他無法理解知識分子在戰亂時的作用,從心底裡瞧不起他們。

與此同時,驍勇善戰,能指揮軍隊的人才又如魚得水,平步青雲,如韓信、英布等,從小小的軍官,幾年之內成長為一方諸侯。

劉邦劇照

但他稱帝后,和他一起南征北戰的大老粗們,毫無禮節,驕橫跋扈,將戰場上那一身習氣帶到宮廷中,在朝堂上一邊喝酒,一邊爭功,喝醉後,大喊大叫,讓他大為不滿,叔孫通帶領一班儒生重新制定了朝廷禮儀制度,在劉邦登極的哪天,群臣規規矩矩,儀仗整整齊齊,禮儀齊全,陣勢漂亮,劉邦大喜,給所有儒生都做了封賞。

我們從劉邦的人生履歷可以看出些端倪,首先他從小不喜歡讀書,可能是因為封建社會儒家那一套教育,是他所不喜歡的,於是他起義後,才會看不起讀書人,但隨著時間推移,他的地位越來越高,認識水平自然不可同日而語,且陸賈等人在他征戰的過程中,用一些文人的辦法,取得過很大的功勞,這更刺激劉邦不敢輕視文人。


知二


唐代詩人章碣有一首名詩:最後一句是“劉、項原來不讀書”,說的是劉邦和項羽。因為焚書坑儒的緣故,所以劉邦和項羽其實書都讀的不多。

  年輕的時候,劉邦覺得讀書無用,所以很鄙視讀書人,甚至還曾拿儒生的帽子當尿壺。

  等到他當了皇帝時,才發現知識不夠用。所以他才承認自己以前的所作所為很多都是錯的。他這樣跟自己的兒子說這件事情,無非是希望漢惠帝能吸取教訓,多讀書,多明理。

  劉邦對讀書的態度轉變,據《史記》中所記載,儒生陸賈經常在劉邦面前講《詩》《書》。

  劉邦不屑的罵道:“乃公居馬上而得之,安事《詩》《書》!”

  陸賈義正言辭地回答說:“居馬上得之,寧可以馬上治之乎?且湯武逆取而以順守之,文武並用,長久之術也。”

  劉邦登基以後能夠反省自己年輕時不讀書的過錯,或許與陸賈有很大的關係吧。

  後來劉邦請陸賈總結秦失天下而得天下的原因,以及古代各王朝成功和失敗的原因所在。陸賈便寫了十二篇文章,這便是今日的《新語》。

  據說陸賈每寫完一篇,劉邦都仔細認真的閱讀,並且讚不絕口。

  可見那個不學無術的痞子,在當了皇帝之後也開始認認真真地讀書了。

  

  在“讀書無用論”甚囂塵上的今天,我們反觀劉邦的這番轉變,或許也該有所反省吧。

  不讀書明理,也許也可以獲得一時的成功,就如劉邦馬上得天下一般。但是,不讀書明理,很難長期保有成功,正如陸賈所說的,寧可以馬上治之乎?打天下可以用武力,治天下必須讀書明理,才能保持自己的成功!後來的劉邦就是明白了這個道理,才對讀書的態度有了變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