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不讓王爺留在京城,清朝不讓王爺離開京城,哪種方式更聰明?

菩薩我想對你說


從西周分封諸侯到西漢時期非同姓不能封王,是一個總結前朝經驗、不斷學習的結果,到明清時期皇子們的分封應該都總結了以前王朝的經驗教訓,統治者給出了自己認為可行的封皇子為王的策略和制度,一個制度的好壞和優劣要通過實踐來檢驗,明清兩朝已經成為歷史,兩朝對皇子分封王的制度也可以對比一下優劣。

明清藩王的權利演變。

明朝朱元璋時期分封自己的兒子為藩王駐紮在全國各地,每個藩王手中是有軍事權力的,譬如寧王駐紮西北,手中有三護衛,兵力雄厚,最終讓朱棣奪得,成為靖難之役的主力軍,也保障了朱棣成功奪得帝位。(藩王朱棣通過“靖難之役”登上帝位)

朱棣登基後,感覺藩王有軍事權力是一大威脅,自己就是一個典型的例證。於是自朱棣開始就削減藩王的護衛軍,到他的孫子時更加登峰造極,藩王的護衛軍只剩下老弱病殘,形同虛設。此後明朝的藩王到成年就被趕出京城到封地生活,沒有地方管轄權、軍事權、財政權,沒有皇帝的召見不能隨便進京,不得隨意離開藩屬地,明朝的藩王最終被養了起來。

清朝初期分封了一些藩王,譬如吳三桂、耿精忠、尚可喜等人,結果造成三藩叛亂,費了好大的財力物力才平息下來,這對清朝分封皇子們為王影響非常大,萬一那個皇子不滿也會起兵造反,爭奪天下。

於是呼,清朝分封的王爺不會單單因為血統而封王,而是根據戰功和貢獻,而且分封的王爺都不能離開北京,很多清朝的王爺沒有實際權力,只有王爺爵位和優厚的封爵俸祿。

從明清王爺權力的演變來看,明朝王爺還有藩屬地,清朝王爺已經沒有屬地,只有優厚的俸祿。到清末時期,很多滿洲貴族只會提籠架鳥,幾乎變成了廢人,明朝末年時,很多藩王在崇禎皇帝死後紛紛即位,爭奪皇權,鬧得不可開交,不過也是垂死掙扎罷了。

明清分封王爺的利弊。

朱元璋分封諸王的目的是拱衛明皇室,誰想到朱元璋死了沒幾年就發生了“靖難之役”,這說明朱元璋的制度設計有嚴重缺陷。

明朝分封世襲王爺多,嚴重危害國家。

明朝分封的王非常多,有明一朝親王87位,郡王924位,這些王的長子繼承爵位不降封,其他子孫依次降爵位。除去叛亂的王、斷絕後嗣的王爺,明朝還有很多分封的王。

明朝這麼多王爺世襲,他們封地的土地不納稅,享有特權,結果導致整個國家的稅收出現問題,明朝分封王爺並且世襲的做法是導致明朝滅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四川成都平原的肥沃土地在明朝末年時已經有70%被明朝的王爺們圈佔了,而且還想其他地區圈佔土地,明王朝無稅收,更多的人成為佃戶或者進入山區,長此下去,明朝不滅亡才怪。(明初封王地區圖,彩色為藩王分封的土地)

清朝分封世襲的王爺少,嚴格控制

清朝康熙帝時期,皇子們都留在北京,王朝並不打算分封土地給這些王爺們,而是給與相應的俸祿,時代更替,後世清朝王爺也多了起來,給王爺們的俸祿朝廷也相應的減少了不少,一切都在朝廷的控制之中。(九王奪嫡圖)

皇子們都在北京,難免出現為了爭奪皇帝位置而明爭暗鬥,康熙時期的“九王奪嫡”就是典型的案例,有利就有弊。不過清朝雖有創立了秘密立儲制度,將皇子們爭奪帝位控制在一定的範圍內。

明清封王權力控制對比

明朝的王爺在中央政府基本沒有什麼權利,也不讓他們參與。而清朝則讓少部分的皇子參與朝政,而且位高權重,如雍正時期的十三爺胤祥,慈禧時期的奕訢等人,大部分的皇子是沒有什麼權力的。

再者,明朝時期的親王、郡王都是世襲制,明朝延續下來是一個龐大的數字,而清朝的“鐵帽子王”總共才十二位,世襲罔替。明朝王爺的世襲一般按照嫡子、長子世襲,而清朝打破這一慣例,世襲罔替的人選由皇帝任命,對世襲的王爺控制非常嚴。

明清分封王爺的方式誰更聰明?

對待已經過去歷史制度的好壞,我們不看過程,我們看每種方式的結果。明朝為了皇室子孫的繁衍,分封的親王、郡王1000多人,而且是世襲,其他皇子皇孫的封地更不用說了,朱家子孫確實昌盛了,但王室圈地將很大部分的肥沃土地都圈佔了(王爺的土地不交稅),很多人民生活成了問題,國家的稅收也嚴重縮水,明朝的覆滅和封王有著直接的關係,是導致明末農民起義的主要原因之一。

而清朝對王爺的控制卻比較好,皇室王爺造反幾乎為零,對王朝的施政影響也控制在一定的範圍內,王爺大量圈地影響國家收入的情況也沒有發生。

通過以上分析,明清對王爺的控制方式那個好那個壞,可一目瞭然。


穿越再現彼岸



以實際效果來看,當然是清朝的藩王制度更聰明。

因為清朝的藩王不允許離京,等於處在天子眼下。

而且關鍵是藩王一般情況下是沒有兵權的,最多被皇帝命令出個差去外面帶兵平亂啥的。也就是藩王並沒有兵權,但藩王有參政權,可以輔佐皇帝治理國家,可以說發揮的作用還不錯。

像晚清的恭親王,有著鬼子六之稱,可以說在風雨飄搖之際,對於穩定晚清局勢起到了很大作用的。

當然個人認為明朝其實也不錯,不過明成祖朱棣給帶歪了。

明太祖朱元璋雖然大封諸王,但也沒讓這些藩王當做圈養的豬啊,而是讓他們擔負供衛中央朝廷的責任。比如說九大塞王負責抵禦北方蒙古,而且中央朝廷的兵力對於塞王有著碾壓性的優勢,不過朱允炆打爛一手好牌,使燕王朱棣造反成功。

朱棣造反成功以後,當然削藩王兵權,使藩王成為被圈養的豬一般。所以說明朝藩王制度也有可取之處,只不過沒想到的是朱棣後面給用廢了,沒辦法只能跟著廢了…


宋安之


朱元璋雖然出身社會底層,沒有上過學,卻是英姿天縱,白手起家,最終建立了大明朝。因為朱元璋的軍事、政治手腕都極為出色,是個天生的軍事家、政治家,所以大明朝相當於朱元璋的個人獨資公司,最終成功上市,是真正意義上的家天下。

反觀努爾哈赤家族歷來都是小部落酋長,為了團結更多的人對付龐大的明王朝,努爾哈赤釋放了很多股份,在八旗裡有各個部落的利益代言人,相當於是一個股份合夥公司,最終成功上市。


朱元璋在發跡之前,就是孤家寡人,沒有龐大的宗族勢力做支撐,但是全國各處的反抗勢力、朝臣內部的分裂勢力、北元的殘餘勢力,都對大明朝形成了很大的威脅。全部依靠職業經理人管理維持帝國,在那個有槍就是草頭王的年代,根本行不通,這是秦始皇時就已經驗證過的事了。所以朱元璋登基之後,就連續幾次分封,將他的24個兒子和一個孫子都封了王。

明初的分封原則上是"惟列爵而不臨民,分藩而不賜土",但明初的藩王都具有很大的兵權,並且可以節制文武實際上也就具有了臨民與賜土的權力。雖然在明朝建國初期快速地穩定了地方,抵抗力外來威脅,並且對內部朝臣也形成了威懾,使得明朝初年的功臣集團、宗室、文官集團等形成了互相制衡的局面,穩定了當時的政治局面,不過也同樣留下了藩王動亂的隱患。最終引發了靖難之役,朱棣成功上位。

朱棣以藩王起兵,為了防止其他王爺們有樣學樣,所以他一上臺,就立刻照搬了建文帝的政策,繼續削藩。


朱元璋有祖制,凡是皇室後代,一生下來,就可以吃喝不愁。明朝的宗室王爵一般只有親王和郡王兩種爵位,明朝皇帝的兒子除太子外都封親王,親王的的兒子除世子外都封郡王。郡王的兒子封鎮國將軍,鎮國將軍的兒子、孫子、曾孫等依次封為輔國將軍、奉國將軍、鎮國中尉、輔國中尉、奉國中尉。奉國中尉的兒孫世代都是奉國中尉。

明朝王爺的俸祿很高,數量又這麼多,如果明朝這麼多的王爺都集中在京城,王爺們的俸祿將會成為物資輸送的災難。於是,遵《皇明祖訓》,明朝皇帝們就定下了親王不準留京的制度。可是又擔心親王結交外臣,又規定了他們不能離開封地城池半步。於是,朱元璋的“包養”皇族的政策,最終讓皇室宗族成了只有一個在封地繁衍後代的工作,對於政治無權插手。

到明代後期,朱家後代繁衍到了幾十萬之多,這幾十萬人都不事生產,完全靠國家發放的俸祿過日子,這給國家財政造成了極大的壓力。最嚴重的時候,有些地區全年財政收入甚至只夠這些"龍子龍孫"俸祿的一半。 這樣的大明王朝,看起來就是一個外強中乾的龐大帝國,在滿清和民軍的重重打擊之下,終於抵抗不住,宣告清盤解散,股東換成了以愛新覺羅家族為首的八旗軍事貴族。

清承明制,皇太極、順治、康熙等清朝皇帝們研究了明朝滅亡的原因,總結了三大教訓:皇族發工資、可當官、但不外封,王爺圈養在京、每代降一級(少數幾個鐵帽子除外);太監不能出京,不能當朝官;不加稅賦。 在這樣的指導思想下,從皇太極開始,就開始有針對性地對清王朝的宗室制度進行了改革。

滿族人少,小兵臨大國,團結自然是必須的,同時還要求精英階層要時刻能夠湧現出才俊之士,不然滿清政權勢必要借重漢人,難免不會大權旁落。所以,滿清皇族特別在意對子孫後代的教育培養,反映在分封制度上,即滿清皇子基本都是按照功勞大小獲得封爵,與皇子身份關係不大。

有了皇子身份,比起其他人來只是有了更多的機會建功立業,卻並不能保證一定能夠得到王爵。 清王朝為了避免總是人口繁衍從而出現明朝末年王爺遍地,造成繁重的財政負擔,還搞了個降襲制度,黃紅帶子制度,少數世襲罔替的鐵帽子王之外,都得降爵。即便是親王,三五代人之後就只是鎮國公了。很多宗室,到老就是四品官,每年幾十兩。所以,清朝的皇子並不是天生的王,這是最有別於明朝皇家的特質和進步。

縱觀有清一代,宗親並沒成為國家財政真正的負擔。他們可以有自己的莊園,但不能像明朝皇子那樣有自己成建制的護衛軍。他們要想出京,還得向皇帝報批。他們被禁錮在京城,在皇帝眼皮子底下,缺兵少糧的,也難翻的起多少風浪。

清朝初期的皇子都拼命的打仗、辦差,就是因為他們必須通過努力才可能獲得更高的爵位.如:阿拜是努爾哈赤三子,爵位是鎮國公;湯古代是努爾哈赤四子,卻只是個鎮國將軍。但是,到清末的時候,滿清皇室分封制度就開始氾濫了,皇子們的爵位都很高,根本不看功勞大小,於是皇族很快就都腐敗了。滿清末年,皇室很難再出現人才了。

滿清皇室沒有人才,漢族官僚集團崛起,滿清政權因此風雨飄搖,終於在辛亥革命中倒掉了。

所以,要說明朝的制度與清朝的制度誰更聰明,毫無疑問,借鑑了明朝滅亡的原因的清朝,有針對性地做了改革的制度更聰明。

可是,這種聰明還是在以小農經濟為經濟基礎的君主專制的窠臼裡發揮,沒有跟上時代的潮流。最終,滿清王朝的聰明的制度,在三千年未有之變局中還是一潰千里。


而知而行的歷史



125878215蜂獾


明朝建立後,朱元璋大封各皇子到各地,名曰:分封!清王朝在汲取之前的經驗的基礎上,採取了截然相反的做法,寧可花大量的財富籠絡住那些勳貴,也不會讓他們遠離京城,那麼明清時期的做法哪個更為有效,或者說聰明呢?筆者以為制度各有長短,非要比較的話,還是清朝的更為有效!

不同方式帶來的結果

在明朝建立後,北元的殘餘勢力尚未完全清除,朱元璋便讓諸皇子戍守在邊境,一是淬鍊他們,二是為國家的國防除一份力,其出發點肯定是好的,也難怪他朱元璋會有這樣的想法,都是朱明王朝的子孫,為自己的家庭出份力,應該!可是他忽略了一點,那就是分封出去的諸位王爺可是手握兵權的,朱元璋駕崩後,確立的皇太孫朱允炆繼位為帝,即建文帝。在黃子澄,齊泰等文臣的建議下,急忙拿各位藩王開刀,結果被朱棣以“清君側靖國難”造反,皇位不保,去向成謎,說到底都是分封帶來的弊端。再來看看清朝的王爺,從關外的八旗子弟到清王朝的王孫公子,他們很快適應了角色的轉變,對於他們所立的功勳,清王朝的帝王沒有忘記給予他們財富和榮譽,例如鐵帽子王,世襲罔替等,簡單地說國家打下來了,你們就好好享受,至於其他的就不用惦記了。

為了管理需要

作為大明的眾藩王,做好鞏固國防的需要,既是朝廷的戰略需要,更是防止他們在京城與朝臣有所勾連,畢竟他們手上都是有兵權的,說白了就是大明要加強其統治管理的需要,而出現分封制度,而清朝呢,有嚴格的八旗軍制度及宮廷宿衛制度,將八旗的勳貴都留在京城,能有效管理邊防上的八旗軍,畢竟其家人都在天子手裡。


農夫說歷史


朱元璋採取分封郡王制 希望郡王能夠輔助中央 所以各地都是明朝的王 但是清朝怕王爺跑到各地去鬧事 乾脆把王爺全部都放北京 好控制 好觀察 還要那些王爺經常入朝朝見

明朝的各地分封制也沒有很好的保護中央 在明朝末年起義軍起來的時候各地郡王被起義軍各個擊破 實在是不堪一擊 所以說明朝的分封制不成功

清朝王爺都在京城 也是為了封建王朝方便管理而為的,都有各自的目的


逍遙先生看歷史


明朝不讓王爺留在京城,而清朝則不分封王爺到地方。這兩種政治手段,其實都不過是皇帝為了自己的權位穩固,而釆取的不同手法而已,所以很難說哪種方式更聰明。


但是明朝將子弟分封到地方去做藩王的方式,還是有其特殊的時代背景的:在朱明王朝初建之時,統治尚不牢固,內外憂患皆有。內有功臣勢力膨脹,外有殘元勢力尚在的隱患。因此為了最大限度的消彌隱患,明太祖朱元璋便採取了歷史上各朝,分封子弟為王,藉以屏衛皇帝的方法,將子弟們分封到邊疆以及各地為王。

這樣的作法,也是朱元璋吸取了秦朝亡國時,因其子弟無權無勢,而無從協助皇帝去挽救危亡的教訓。朱元璋的作法起到作用了嗎?應該說起到了一些作用,至少明朝兩百多年時間裡,沒有發生過武將擁兵自重,以致危及皇權的事!而且在明未清初之時,清軍之所以沒能把明朝宗室一鍋端,也是由於這個原因。所以儘管明朝藩王的存在,對國家和社會產生了諸多負面影響,但也並非一無是處。



清朝統治者則是在吸取了,中國歷史上的各個王朝藩王造反的教訓,從而將其統治藝術玩得爐火純青:清朝皇帝將各位王爺禁固在京城,使他們時刻都在皇帝的監視之下,使其不敢妄動和產生異志。也避免了他們結交地方大員,以致給國家造成禍亂的可能性。應該說清朝的這種統治手段雖有不足,但卻的確從根本上切斷了幾千年來藩王作亂的根源!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為!


不過凡事兒有利就會有弊,清朝王爺倒是沒有到地方上生事,但是當辛亥革命發生後,這些坐困京師的王爺們,也沒能夠像前明那樣,有藩王可以在地方上掌權,並起兵勤王的——不過這倒也對清朝與民國政權的交接,起到了正面促進作用。避免了頑固不化的宗室親貴們,利用藩王勢力去反抗革命,從而有利於政權和平過渡和社會穩定。

綜上:明與清所處的時代不同,因此所面臨的形勢也不同,所以釆取的政策自然也就不同,是很難說誰更為聰明的。


北疆同心


明初朱元璋稱帝之後就一口氣將自己二十多個子侄分封到全國各地當藩王,不讓他們再進京了。目的為了對外抵禦蒙古。雖然元朝被推翻,但是蒙古人的勢力仍不減當年,國內反動勢力又蠢蠢欲動。本著讓皇子守國門的策略,朱元璋讓其他王爺帶領軍隊駐守邊疆,成為明朝一根頂天立地的頂樑柱。對內呢可以讓皇帝的接班人安心,花點錢讓子嗣去外地駐紮從而遠離政治中心。

對比明朝,清朝則採取了完全相反的做法。在平定三藩後,清朝再也沒有冊封過一位藩王,皇帝也不允許皇子們隨意離開京城,除非以欽差大臣的身份離開。在此前提下,清朝王爺們的日子過得比明朝王爺相對苦一點,非但被限制留在京城,爵位更是降了幾等。在下行政策後,朝廷再也不擔心王爺在外頭鬧事,也不必操心勞神王爺是否大手大腳花錢。

總體來說,皇帝們要根據不同的國家因素來進行相互制衡,以此來確保自己的地位不受影響,這兩種做法本質上是沒有什麼區別的,都是為了限制王爺們的權利,每個方法都有缺點和優點。

於明朝而言,不允許王爺進京的做法容易造成地方勢力過大,破壞中央集權,必須進一步剝削藩王的權力,賦予他們更多的待遇,令其安安分分過好自己的小日子。於清朝而言,不允許王爺出京的做法會造成一群人扎堆留在北京,與亂臣賊子勾搭在一塊,更容易干涉朝政。在歷史上,九子奪嫡、辛酉政變等史實,其中都能窺得王爺的身影。


Sylar弈


前言

古代王朝中,皇帝一代只有一位,但對於後宮佳麗眾多的皇帝來說,通常情況下,兒子都不只是一位。

在歷朝歷代的皇帝這裡,最不容易抉擇的問題,就是儲君之位的決定,但儲君只有一個,註定其餘的皇子只能待在其他位置上,而這種位置,通常就是——王爺(親王或者郡王)。



後話——明清兩朝針對王爺的處理方法,哪個更高明?

明朝時期,王爺分封在外,最初時,朱元璋這麼做,是因為明朝江山初定,還有一些邊境隱患,以及為了明朝江山更加穩固,所以將王爺分封在外,讓自己家人掌控全國各地。

這樣也形成了一種中央管轄地方的管理體系,但是在明朝時期,有一條“靖難”的規定,即“朝無正臣,內有奸逆,必舉兵誅討,以清君側。”這個理由本意是皇帝身側有奸臣,在皇帝召喚後,藩王起兵靖難,以清君側,保太平。



但是,明朝著名的靖難之役,結果卻是藩王取代皇帝為新君。由此來看,藩王在外,確實存在一定變數。

清朝時期,王爺一般都是作為核心決策層的,比如作為軍機大臣參政議政,清朝後期的恭親王奕訢就是如此,清朝如此安排王爺,自然有明朝歷史教訓的吸取,還有就是國家核心決策層安排的不同。


結語

對於明清時期針對“王爺”的政策,沒有誰更聰明,都只是一種針對當時情況的一種策略,換句話,只是那個時期的皇帝結合之前的經驗,做出的一種讓他們能夠安心坐穩皇位的穩妥策略。


說與山鬼聽


其實,歷史的事實已經證明了,清朝不讓王爺離開京城的方式更好。明朝的明成祖朱棣就是作為藩王起兵奪取了朱允炆的皇位。

歷史上的藩王作亂

周天子搞分封制,大量分封諸侯,結果引發春秋戰國諸侯爭霸,周王室日漸衰弱,失去對天下的控制;漢朝劉邦分封劉姓諸侯王,結果漢景帝時直接引發七王之亂,明朝讓王爺出京城,鎮守四方,拱衛王室,結果照樣有王爺犯上作亂。

反觀清朝,不讓王爺出京城,根本沒有單獨出去帶兵的機會,王爺們都留在京城,在皇帝的監控之中,不給他們作亂的機會。

藩王離京會怎麼樣

藩王離京會有很多種方式培養自己的勢力,來對抗朝廷。比如像漢朝、明朝這樣,讓王爺們擁有兵權,並鎮守一方,其結果就是,藩王會利用自己手中的兵權,招兵買馬,擴充軍備,以至於藩王實力有時候比朝廷還厲害,這下朝廷也不一定打得過了。

還有些比如兵權不那麼大的,這些藩王還有可能勾結各種地方上有實力的官員,採用拉攏、利益交換等方式,獲得一些實力強的官員支持,藩王在這種情況下,也會擁有和朝廷對抗的資本。

不離京的好處

三國時候,劉琦因受到排擠,怕留在荊州會被蔡瑁殺害,求諸葛亮給他出了一招,諸葛亮說,申生在內而亡,重耳在外而安。於是劉琦申請到夏口帶兵,有了軍權在手,他就是安全的。

清朝把王爺們限制在京城,他們的一舉一動隨時都受到皇帝的監控,想作亂也搞不出什麼大動靜來。反過來,只要離開了京城,皇帝的眼睛就看不到這麼多了,離開京城的王爺,想幹什麼都行,皇帝都不一定能知道。

所以,清朝200多年曆史,沒有王爺造反,除了吳三桂,那個都還是分封藩王導致的結果,因此,清朝的做法是很聰明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