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跳梁的小丑
明末農民軍反明是因為明朝末期朝政腐敗百姓實在活不下去了,屬於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不過就是想推翻明朝重新建立一個新的朝代罷了,但是這是屬於漢人之間的鬥爭,而清朝人屬於滿族人,女真族屬於蠻夷部族,中原文明一直看不起這些蠻夷部族,認為非我族類其心必異,所以等到李自成滅了明朝以後,清軍入關剩下的農民起義軍就開始對抗清朝,自己民族的事自己解決,不希望被異族統治。
其實自古以來中原民族與遊牧民族就一直不睦,這些遊牧民族年景好的時候可以自給自足,但是一旦有了天災遊牧民族沒有存糧活不下去的時候就來搶劫中原民族,並且一搶一個準,中原民族在對戰遊牧民族的時候總是處於下風,為什麼如此呢?因為中原民族十萬男兒一萬健兒,遊牧民族十萬男人十萬健兒,這些馬背上長大的漢子個個精壯,這是中原民族總是輸的原因。
兩個民族碰撞了兩千餘年,而遊牧民族徹底做大的時候就是成吉思汗統治時期,建立了超級龐大的蒙古帝國,當然了只會打仗拓展地盤卻使用高壓暴力統治,這是後來元朝僅僅建立九十七年就消亡的原因,後來朱元璋建立明朝開始了長達二百餘年的統治,只可惜一個朝代建立久了也會走向吏治腐敗民不聊生的結局,最後被李自成起義軍滅了,但是李自成卻沒有稱帝的想法,還想當個山大王,就這樣被清軍鑽了空子,實屬可惜,就這樣中國被滿族人統治了二百多年,也是命數啊。
婉兮歷史
首先,明末農民起義,反對明朝的統治。其原因是:
明朝末期,政治腐敗,土地兼併嚴重;沉重的苛捐雜稅使農民生活困苦不堪。
崇禎皇帝即位後,聽信東林黨人的忽悠,取消了商業稅、礦稅等,使得國家財政更加困難。為了應對入不敷出的財政危機,明朝政府加大了對農民的盤剝,使農民更加無法生活下去。
由於當時西北地區旱災嚴重,很多土地顆粒無收。可是政府的賦稅還得照常繳納。這就逼得農民不得不起來反對明朝的腐朽統治。
經過農民起義軍的多年奮戰終於推翻了明朝的統治。
其次,農民起義軍聯明抗清的原因是:
明末最大的兩支農民起義軍分別是李自成的大順軍和張獻忠的大西軍。這兩支農民軍兵力雄厚,在當時的中國可惜是舉足輕重。
但是,在前期抵抗清軍的戰爭中,農民軍的兩大傑出領袖李自成、張獻忠先後犧牲了,導致農民軍群龍無首,內部一遍混亂。
而清廷在擊敗李自成、張獻忠,又消滅了南明弘光朝廷之後,認為大局一定,開始推行野蠻的剃髮令,強制中原士民剃髮留辮,改穿滿洲服裝。由此激發了中國各地大規模的反清鬥爭。
在此形勢下,大西軍及大順軍餘部中的有識之士認識到:要想取得反清鬥爭的順利進行,必須採取聯明抗清的政策。以此來減少南明官僚階層的敵視,整合全國的抗清力量,以明朝的旗幟來號召天下反清勢力。
所以,大順軍、大西軍先後加入了南明隆武政權和永曆朝廷。也正是因為農民軍的加入,才使腐敗脆弱的南明政權得以堅持了十幾年。
在南明的抗清鬥爭中,原來的大西農民軍和大順農民軍,挑起了大梁,成為南明反清鬥爭的頂樑柱。
品茗讀史
明末清初農民起義軍的立場轉變並非是“瞬間”完成的,而是經歷了一個“滅明”到“單獨抗清”,再到“扶明抗清”的過程。這既是形勢所迫,也是大勢所趨。
第一次轉變:從“滅明”到“單獨抗清”
一、“滅明”
1627年,在旱災等天災,外加沉重的徭役賦稅等人禍的雙重打擊下,明朝的社會矛盾進一步激發,爆發了轟轟烈烈的農民起義。針對這種情況,明朝採取了剿撫兼施的政策,試圖壓制國內的動亂。此時的農民起義軍,雖然建立了多個臨時政權,但是既缺乏統籌有效的指揮,又沒有樹立起推翻明朝政權的宗旨,整體態勢處於戰略防禦階段。
一直到1643年,起義軍的兩大系統都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如李自成部取得汝州之戰的勝利,徹底佔領河南、陝西等地;張獻忠部攻佔武昌等地,農民起義軍正式進入戰略反攻階段。隨著農民起義軍的節節勝利,其建立政權,推翻明朝統治的宗旨逐步確立。
次年即1644年,李自成西安建立大順政權,正式北伐滅明,並於三月成功攻佔北京;而張獻忠亦於八月佔領成都,建立大西政權。
李自成:李自成自山西抵京師,環攻九門。丁未,京城陷,帝后崩。張獻忠:時中原多故,諸將無暇西顧,獻忠遂奄有兩川。
此時,農民起義軍的勢力達到全盛,“滅明”的戰略大部實現,而明朝則實力大損,退守南方。佔據長江以北大片土地的李自成,正式直面滿清的勢力,開始了抗清的過程。
二、單獨抗清
大順政權:
李自成佔領北京後,同年四月,明朝的山海關總兵吳三桂迎清兵入關,與李自成在一片石展開大戰;李自成戰敗,隨後退出北京,一路逃回陝西,河北、山西等地雖分少量兵守衛,但皆被清兵攻陷,大順勢力遭到重創。
李自成潰逃到陝西后,與滿清政權經歷了短暫的相持階段,到了1644年冬,李自成與滿清在陝西地區展開大戰。清軍一路由多鐸率領,直取潼關;另一路由阿濟格率領,從山西渡過黃河,殺入榆林等地。在清軍的兩路夾擊下,1645年正月,潼關失守,李自成放棄陝西,逃入武昌,再一次進入潰逃階段。
陝西的失守,意味著李自成大順政權單獨抗清的失敗。
大西政權:
陝西失守後,張獻忠的大西政權再無與滿清的任何緩衝地,也開始直面滿清的威脅。
1646年,滿清與大西政權展開大戰,次年即1647年,張獻忠北上迎敵,在鳳凰嶺中箭而亡。
張獻忠的敗亡,這意味著大西政權單獨抗清的失敗。
獻忠曉行,猝遇我兵於鳳凰坡,中矢墜馬,蒲伏積薪下。此外,在抗清過程中,李自成與張獻忠並未合作抗清,而是處於相互獨立抗清的狀態。甚至在李自成退守陝西后,還與張獻忠在保寧等地展開爭奪戰。
從以上可以看出,農民起義軍一開始選擇的策略都是單獨抗清,即既不與明朝合作,起義軍內部各系統也不合作,原因有以下幾點:
一是因為農民起義軍面對滿清勢力的威脅時,其勢力正好達到全盛,再加上對滿清勢力的不瞭解,使得農民起義軍政權有信心能夠單獨解決滿清勢力;同時,即便在前期遭遇失敗,但農民起義軍分別佔據著陝西、川蜀等形勝之地,讓農民起義軍產生了可以“僵持以徐圖”的假象。
二是因為農民起義軍是推翻明朝統治的直接兇手,存在著激烈的農民與地主的階級矛盾,在一般情況下,矛盾難以逾越;同時,起義軍系統內部長期鬥爭中形成了決裂,無法合力抗拒滿清;
三是農民階級出身的起義軍將領,思想認識上存在侷限。他們長期的在農民階級與地主階級的矛盾中生存與抗爭,使得其對於華夷之分認知遲鈍,並無法快速認清滿清入關所帶來的的嚴重後果。
第二階段:由“單獨抗清”到“扶明抗清”
大順政權:
李自成從陝西潰逃至武昌後,遭到清軍的攻擊,並於1645年在九龍山戰死。旋即在大順軍殘部的擁立下,李自敬繼位稱帝。注意,此時李自敬的稱號依然是皇帝,這意味著此時的大順政權絕無語南明政權合作的可能性。但隨後李自敬在亂軍中失蹤,大順軍殘部在李過、李來亨等人的率領下開始與南明政權展開接觸。注意,李過、李來亨僅僅只是農民軍的首領,並未稱帝。
此時的大順政權,在滿清的連續打擊下,勢力已然大損,核心將領相繼陣亡,已經是窮途末路,也徹底宣告了單獨抗清策略的失敗;而南明政權,依然佔據著半壁江山,勢力可以說是強盛。正是在這樣的情況下,大順政權與南明政權開始了合作。
大西政權:
而大西政權,則在張獻忠死後,在其義子孫可望、李定國等人的率領下,於1647年接受黔國公沐天波的邀請,進入雲南平定土司叛亂。這意味著大西軍政權也開始了與南明政權的接觸與合作,隨後,大西軍佔據了雲南、貴州以及四川的部分地區,勢力較為強盛,而南明則在滿清的打擊下,勢力日頹。
到1651年,南明永曆政權相繼失守湖南、桂林、南寧等地,勢力幾乎遭到毀滅性打擊,其能夠依靠的力量只剩下了大西軍,但也意味著大西軍要單獨面對滿清勢力的威脅了。
同時,大西軍內部意見也非常不統一。孫可望意圖裂土稱王,但是李定國堅持聯明抗清的策略,內部矛盾激化。在這樣的情況下,孫可望於1652年迎永曆於貴州安龍府,相當於是“挾天子而令諸侯”的態勢。
永曆給予孫可望的權力:大小戰爭,誅斬封奏,先行後奏正是在這樣的情況下,大西政權與南明政權才建立抗清統一戰線,這既是內部矛盾制衡下的一種最優解,也是基於形勢發展,需團結一切力量對抗滿清的必然選擇。但由於孫可望與李定國的矛盾、南明政權與大西殘部的矛盾等原因,導致永曆政權根本無法凝聚起全部力量對抗滿清,導致了聯合抗清的策略的最終失敗。
無論大順餘部還是大西餘部,最終選擇了“扶明滅請”的策略,有以下幾個共同原因:
一是面對滿清的威脅太過強大,唯有抱團取暖才是生存之道。無論大西軍還是大順軍,在其仍然具備一絲生機之時,都堅定的選擇了單獨抗清的策略;而在單獨抗清的策略徹底失敗,面臨生死存亡的危機時,方才與南明政權開始接觸,選擇了“扶明抗清”的策略。
二是南明政權佔據正統性。無論是大順政權還是大西政權,其都來源於農民起義,並未佔據正統性。而南明作為大一統王朝明朝的殘餘政權,在道義上佔據正統,尤其在民族危亡之際,在廣大軍民中仍然具備很強的號召力。
黃應運遊說李定國“若借三百年天子之名號,加以將軍之神威,統率羆虎,掃蕩不庭……天下誰敵將軍者”三是起義軍將領逐漸認識到了滿清入關的嚴重影響。農民軍將領在長期的鬥爭中,逐步認識到了滿清入主中原對漢人統治的危害,再加上滿清的屠殺政策,使得民族矛盾取代農民階級與地主階級的矛盾成為了社會的主要矛盾。
綜上,無論是大順政權還是大西政權,其最終選擇“扶明抗清”都經歷了一個轉變的過程,都是形勢所迫:大順政權是窮途末路下的無奈,大西政權是內部制衡與獨自面對滿清威脅下的最優解。但深究背後的主要原因,終是民族危亡之際,民族矛盾上升成為了主要的社會矛盾,讓更多的人警醒,這也是大勢所趨。
姑且說
古代農民起義的根本原因,就是吃不飽肚子,再加上苛捐雜稅,老百姓實在活不下去了,才會起義造反,古代老百姓只要有一口吃的就不會造反。
明末簡直就是一個爛攤子,東北地區女真崛起,不斷騷擾明朝遼瀋邊境,多次出兵攻城略地,巧取豪奪,明朝為了防禦女真,調集大量的物資,不斷加重老百姓的負擔。
最重要的事,面對國內國外的危險局面,東林黨們卻不以為然,大量的兼併土地、結黨營私、貪汙腐敗(比如:朝廷要收100萬兩的稅,東林黨竟然能貪汙5成以上)
明末正好趕上小冰河時期,氣溫低,糧食產量低,再加上國內外的局勢嚴峻,帝王的權力被宦官(以魏忠賢為代表的)、東林黨們架空,皇帝無法完全掌控局面,天下蒼生民不聊生,天災人禍的交織,農民肯定就會揭竿起義,沒辦法,都是為了生存。
明朝亡於內亂,等於直接將國土拱手相讓,明末的局勢相當危急,各有所圖,哪些地主階級就盼著明朝垮臺,等到清朝建立之後,清廷出爾反爾,那些地主階級東林黨們就成了一塊肥肉,全部被收割,搞得民怨紛紛,再加上剃頭令,讓老百姓不能接受,所以紛紛懷念明朝,可是已經晚了。
綜上所述!
明末老百姓沒吃的,土地兼併嚴重,對外戰爭不斷失利,東林黨的爭鬥,老百姓沒了活路,所以要反明。
之所以反對清朝就是:清朝的政策比明朝還要嚴苛,強推剃頭令,苛捐雜稅更嚴重。
翰家大少
要理解現象,首先要找原因。明末農民為什麼會起義?
第一個原因:土地兼併,對中國的農民來說,土地就是性命,沒了土地,活不下去,只有造反嘍。
第二個原因:自然災害,明朝末年因為正處於小冰河時期,自然災害頻發,導致全國大面積受災。
第三個原因:賦稅加派,努爾哈赤的反叛成功導致,明朝在東北的勢力影響大大減弱,從此轉為防守為主,不得不增加遼響以抵禦後金的進攻。
以上可以總結出明末農民起義,是階級的鬥爭,是萬千餓殍忍無可忍也要效仿一下“奮臂螳螂”殺出一條生路。
然而隨著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禎皇帝自殺殉國,明朝中央政權土崩瓦解。後來吳三桂投降多爾袞,李自成戰敗,滿清入關。由於民族生活習慣不同,文化也有差異。清朝入關大肆推行剃髮易服的錯誤政策,導致之前的階級鬥爭已經變成了漢文化與遊牧狩獵文化的鬥爭。因為歷史上是有前車之鑑的,元朝就是蒙古族建立的大一統政權。在元朝的統治下漢人地位大不如前,所以漢人都不希望再次被少數民族統治。
蘆葦少女重拾舊夢
一、農民起義軍與明朝屬於兄弟之爭,內部矛盾,純屬家事
中國向來奉行“兄弟鬩於牆外禦其侮”這句話,農民起義軍與明朝都屬於兄弟關係,彼此之間是內部相爭。也就是明朝的統治太久了,久而生腐敗,鬧得民不聊生,農民們活不下去了,於是,官逼民反。這就相當於兩家人本來和睦相處,相安於事,大家生活都可以。突然有一天,另一家越來越不行了,對另一家越來越不好了。另一家就說,這家你也別主持了,咱們打一架,誰贏了,誰就說了算。就好像是一家公司,兩大股東,大股東無能了,資金注水了,另一家股東當然想當家止損了。
二、農民起義軍與清軍屬於敵對關係,生死存亡,只可存一
明末的農民起義,是為了能有一碗飯吃,能吃得飽點。就連當時闖王的李自成,也從來沒有想過當皇帝。他帶領百萬之眾,都快打到北京城了,還想著和崇禎皇帝議和,讓皇帝封他一個名正言順的王。但是,崇禎皇帝榆林疙瘩,連這個小要求也不滿足人家。李自成一生氣,就帶著兄弟們滅了這伢的傻缺。李自成的兄弟們,都想當開國功臣,就擁戴李自成當了幾天雞皇帝。無奈李自成本身沒有大的志向,志向不大,格局自然也不會大。他自然也無法處理好與吳三桂的關係。但是,小瞧了吳三桂,等於給自己挖了一個大坑。吳三桂的女人都保不住了,他一生氣就投靠了清朝。李自成一下子就抗不住了,最後自己也被農民殺死了。各路起義軍,這時慌了手腳。他們很有自知之明,知道清軍打進來,他們不僅會沒飯吃,可能連命都沒有。於是,他們開始保明。
枕史潤智
明朝晚期政治腐敗衣不蔽體食不果腹便爆發了反對政府的起義,後由李自成領導的一支農民起義軍推翻明朝統治。可惜李自成是個流寇不懂如何治理國家安撫民心,以至讓僅十萬左右的滿族騎兵打的落花流水。說白了就像兄弟兩個吵架打架但始終是一家人,突然來個外人找兄弟麻煩肯定是要抱團抗擊的。那個時候明朝有幾千萬人什麼會看的起只有一二十萬的蠻夷部族,但偏偏就是這一二十萬的蠻夷部族打的偌大的朝廷毫無還手之力終究還是做了奴才。
龍叔談人生
在明朝時期,農民軍和明朝政府屬於內部矛盾,但是面對外地入侵,內部矛盾轉化為外部矛盾,在民族大義上使農民軍後來支持明朝反對清朝
賣蘋果的tim
因為他們要有自己的政治立場。
宇宙大電影
清朝畢竟是異族,明朝是同族之間的爭鬥,好比兄弟打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