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农民军,开始坚决反明,可清朝一入关为何又转头扶明反清?

不跳梁的小丑



明末农民军反明是因为明朝末期朝政腐败百姓实在活不下去了,属于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不过就是想推翻明朝重新建立一个新的朝代罢了,但是这是属于汉人之间的斗争,而清朝人属于满族人,女真族属于蛮夷部族,中原文明一直看不起这些蛮夷部族,认为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所以等到李自成灭了明朝以后,清军入关剩下的农民起义军就开始对抗清朝,自己民族的事自己解决,不希望被异族统治。


其实自古以来中原民族与游牧民族就一直不睦,这些游牧民族年景好的时候可以自给自足,但是一旦有了天灾游牧民族没有存粮活不下去的时候就来抢劫中原民族,并且一抢一个准,中原民族在对战游牧民族的时候总是处于下风,为什么如此呢?因为中原民族十万男儿一万健儿,游牧民族十万男人十万健儿,这些马背上长大的汉子个个精壮,这是中原民族总是输的原因。


两个民族碰撞了两千余年,而游牧民族彻底做大的时候就是成吉思汗统治时期,建立了超级庞大的蒙古帝国,当然了只会打仗拓展地盘却使用高压暴力统治,这是后来元朝仅仅建立九十七年就消亡的原因,后来朱元璋建立明朝开始了长达二百余年的统治,只可惜一个朝代建立久了也会走向吏治腐败民不聊生的结局,最后被李自成起义军灭了,但是李自成却没有称帝的想法,还想当个山大王,就这样被清军钻了空子,实属可惜,就这样中国被满族人统治了二百多年,也是命数啊。



婉兮历史


首先,明末农民起义,反对明朝的统治。其原因是:

明朝末期,政治腐败,土地兼并严重;沉重的苛捐杂税使农民生活困苦不堪。



崇祯皇帝即位后,听信东林党人的忽悠,取消了商业税、矿税等,使得国家财政更加困难。为了应对入不敷出的财政危机,明朝政府加大了对农民的盘剥,使农民更加无法生活下去。

由于当时西北地区旱灾严重,很多土地颗粒无收。可是政府的赋税还得照常缴纳。这就逼得农民不得不起来反对明朝的腐朽统治。

经过农民起义军的多年奋战终于推翻了明朝的统治。

其次,农民起义军联明抗清的原因是:

明末最大的两支农民起义军分别是李自成的大顺军和张献忠的大西军。这两支农民军兵力雄厚,在当时的中国可惜是举足轻重。

但是,在前期抵抗清军的战争中,农民军的两大杰出领袖李自成、张献忠先后牺牲了,导致农民军群龙无首,内部一遍混乱。

而清廷在击败李自成、张献忠,又消灭了南明弘光朝廷之后,认为大局一定,开始推行野蛮的剃发令,强制中原士民剃发留辫,改穿满洲服装。由此激发了中国各地大规模的反清斗争。

在此形势下,大西军及大顺军余部中的有识之士认识到:要想取得反清斗争的顺利进行,必须采取联明抗清的政策。以此来减少南明官僚阶层的敌视,整合全国的抗清力量,以明朝的旗帜来号召天下反清势力。

所以,大顺军、大西军先后加入了南明隆武政权和永历朝廷。也正是因为农民军的加入,才使腐败脆弱的南明政权得以坚持了十几年。

在南明的抗清斗争中,原来的大西农民军和大顺农民军,挑起了大梁,成为南明反清斗争的顶梁柱。


品茗读史


明末清初农民起义军的立场转变并非是“瞬间”完成的,而是经历了一个“灭明”到“单独抗清”,再到“扶明抗清”的过程。这既是形势所迫,也是大势所趋。

第一次转变:从“灭明”到“单独抗清”

  • 一、“灭明”

1627年,在旱灾等天灾,外加沉重的徭役赋税等人祸的双重打击下,明朝的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发,爆发了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针对这种情况,明朝采取了剿抚兼施的政策,试图压制国内的动乱。此时的农民起义军,虽然建立了多个临时政权,但是既缺乏统筹有效的指挥,又没有树立起推翻明朝政权的宗旨,整体态势处于战略防御阶段。

一直到1643年,起义军的两大系统都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如李自成部取得汝州之战的胜利,彻底占领河南、陕西等地;张献忠部攻占武昌等地,农民起义军正式进入战略反攻阶段。随着农民起义军的节节胜利,其建立政权,推翻明朝统治的宗旨逐步确立。

次年即1644年,李自成西安建立大顺政权,正式北伐灭明,并于三月成功攻占北京;而张献忠亦于八月占领成都,建立大西政权。

李自成:李自成自山西抵京师,环攻九门。丁未,京城陷,帝后崩。

张献忠:时中原多故,诸将无暇西顾,献忠遂奄有两川。

此时,农民起义军的势力达到全盛,“灭明”的战略大部实现,而明朝则实力大损,退守南方。占据长江以北大片土地的李自成,正式直面满清的势力,开始了抗清的过程。

  • 二、单独抗清

大顺政权:

李自成占领北京后,同年四月,明朝的山海关总兵吴三桂迎清兵入关,与李自成在一片石展开大战;李自成战败,随后退出北京,一路逃回陕西,河北、山西等地虽分少量兵守卫,但皆被清兵攻陷,大顺势力遭到重创。

李自成溃逃到陕西后,与满清政权经历了短暂的相持阶段,到了1644年冬,李自成与满清在陕西地区展开大战。清军一路由多铎率领,直取潼关;另一路由阿济格率领,从山西渡过黄河,杀入榆林等地。在清军的两路夹击下,1645年正月,潼关失守,李自成放弃陕西,逃入武昌,再一次进入溃逃阶段。

陕西的失守,意味着李自成大顺政权单独抗清的失败。

大西政权:

陕西失守后,张献忠的大西政权再无与满清的任何缓冲地,也开始直面满清的威胁。

1646年,满清与大西政权展开大战,次年即1647年,张献忠北上迎敌,在凤凰岭中箭而亡。

张献忠的败亡,这意味着大西政权单独抗清的失败。

献忠晓行,猝遇我兵于凤凰坡,中矢坠马,蒲伏积薪下。

此外,在抗清过程中,李自成与张献忠并未合作抗清,而是处于相互独立抗清的状态。甚至在李自成退守陕西后,还与张献忠在保宁等地展开争夺战。

从以上可以看出,农民起义军一开始选择的策略都是单独抗清,即既不与明朝合作,起义军内部各系统也不合作,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是因为农民起义军面对满清势力的威胁时,其势力正好达到全盛,再加上对满清势力的不了解,使得农民起义军政权有信心能够单独解决满清势力;同时,即便在前期遭遇失败,但农民起义军分别占据着陕西、川蜀等形胜之地,让农民起义军产生了可以“僵持以徐图”的假象。

二是因为农民起义军是推翻明朝统治的直接凶手,存在着激烈的农民与地主的阶级矛盾,在一般情况下,矛盾难以逾越;同时,起义军系统内部长期斗争中形成了决裂,无法合力抗拒满清;

三是农民阶级出身的起义军将领,思想认识上存在局限。他们长期的在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的矛盾中生存与抗争,使得其对于华夷之分认知迟钝,并无法快速认清满清入关所带来的的严重后果。

第二阶段:由“单独抗清”到“扶明抗清”

大顺政权:

李自成从陕西溃逃至武昌后,遭到清军的攻击,并于1645年在九龙山战死。旋即在大顺军残部的拥立下,李自敬继位称帝。注意,此时李自敬的称号依然是皇帝,这意味着此时的大顺政权绝无语南明政权合作的可能性。但随后李自敬在乱军中失踪,大顺军残部在李过、李来亨等人的率领下开始与南明政权展开接触。注意,李过、李来亨仅仅只是农民军的首领,并未称帝。

此时的大顺政权,在满清的连续打击下,势力已然大损,核心将领相继阵亡,已经是穷途末路,也彻底宣告了单独抗清策略的失败;而南明政权,依然占据着半壁江山,势力可以说是强盛。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大顺政权与南明政权开始了合作。

大西政权:

而大西政权,则在张献忠死后,在其义子孙可望、李定国等人的率领下,于1647年接受黔国公沐天波的邀请,进入云南平定土司叛乱。这意味着大西军政权也开始了与南明政权的接触与合作,随后,大西军占据了云南、贵州以及四川的部分地区,势力较为强盛,而南明则在满清的打击下,势力日颓。

到1651年,南明永历政权相继失守湖南、桂林、南宁等地,势力几乎遭到毁灭性打击,其能够依靠的力量只剩下了大西军,但也意味着大西军要单独面对满清势力的威胁了。

同时,大西军内部意见也非常不统一。孙可望意图裂土称王,但是李定国坚持联明抗清的策略,内部矛盾激化。在这样的情况下,孙可望于1652年迎永历于贵州安龙府,相当于是“挟天子而令诸侯”的态势。

永历给予孙可望的权力:大小战争,诛斩封奏,先行后奏

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大西政权与南明政权才建立抗清统一战线,这既是内部矛盾制衡下的一种最优解,也是基于形势发展,需团结一切力量对抗满清的必然选择。但由于孙可望与李定国的矛盾、南明政权与大西残部的矛盾等原因,导致永历政权根本无法凝聚起全部力量对抗满清,导致了联合抗清的策略的最终失败。

无论大顺余部还是大西余部,最终选择了“扶明灭请”的策略,有以下几个共同原因:

一是面对满清的威胁太过强大,唯有抱团取暖才是生存之道。无论大西军还是大顺军,在其仍然具备一丝生机之时,都坚定的选择了单独抗清的策略;而在单独抗清的策略彻底失败,面临生死存亡的危机时,方才与南明政权开始接触,选择了“扶明抗清”的策略。

二是南明政权占据正统性。无论是大顺政权还是大西政权,其都来源于农民起义,并未占据正统性。而南明作为大一统王朝明朝的残余政权,在道义上占据正统,尤其在民族危亡之际,在广大军民中仍然具备很强的号召力。

黄应运游说李定国“若借三百年天子之名号,加以将军之神威,统率罴虎,扫荡不庭……天下谁敌将军者”

三是起义军将领逐渐认识到了满清入关的严重影响。农民军将领在长期的斗争中,逐步认识到了满清入主中原对汉人统治的危害,再加上满清的屠杀政策,使得民族矛盾取代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的矛盾成为了社会的主要矛盾。

综上,无论是大顺政权还是大西政权,其最终选择“扶明抗清”都经历了一个转变的过程,都是形势所迫:大顺政权是穷途末路下的无奈,大西政权是内部制衡与独自面对满清威胁下的最优解。但深究背后的主要原因,终是民族危亡之际,民族矛盾上升成为了主要的社会矛盾,让更多的人警醒,这也是大势所趋。


姑且说


古代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就是吃不饱肚子,再加上苛捐杂税,老百姓实在活不下去了,才会起义造反,古代老百姓只要有一口吃的就不会造反。

明末简直就是一个烂摊子,东北地区女真崛起,不断骚扰明朝辽沈边境,多次出兵攻城略地,巧取豪夺,明朝为了防御女真,调集大量的物资,不断加重老百姓的负担。

最重要的事,面对国内国外的危险局面,东林党们却不以为然,大量的兼并土地、结党营私、贪污腐败(比如:朝廷要收100万两的税,东林党竟然能贪污5成以上)

明末正好赶上小冰河时期,气温低,粮食产量低,再加上国内外的局势严峻,帝王的权力被宦官(以魏忠贤为代表的)、东林党们架空,皇帝无法完全掌控局面,天下苍生民不聊生,天灾人祸的交织,农民肯定就会揭竿起义,没办法,都是为了生存。

明朝亡于内乱,等于直接将国土拱手相让,明末的局势相当危急,各有所图,哪些地主阶级就盼着明朝垮台,等到清朝建立之后,清廷出尔反尔,那些地主阶级东林党们就成了一块肥肉,全部被收割,搞得民怨纷纷,再加上剃头令,让老百姓不能接受,所以纷纷怀念明朝,可是已经晚了。

综上所述!

明末老百姓没吃的,土地兼并严重,对外战争不断失利,东林党的争斗,老百姓没了活路,所以要反明。

之所以反对清朝就是:清朝的政策比明朝还要严苛,强推剃头令,苛捐杂税更严重。





翰家大少


要理解现象,首先要找原因。明末农民为什么会起义?

第一个原因:土地兼并,对中国的农民来说,土地就是性命,没了土地,活不下去,只有造反喽。

第二个原因:自然灾害,明朝末年因为正处于小冰河时期,自然灾害频发,导致全国大面积受灾。

第三个原因:赋税加派,努尔哈赤的反叛成功导致,明朝在东北的势力影响大大减弱,从此转为防守为主,不得不增加辽响以抵御后金的进攻。

以上可以总结出明末农民起义,是阶级的斗争,是万千饿殍忍无可忍也要效仿一下“奋臂螳螂”杀出一条生路。

然而随着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皇帝自杀殉国,明朝中央政权土崩瓦解。后来吴三桂投降多尔衮,李自成战败,满清入关。由于民族生活习惯不同,文化也有差异。清朝入关大肆推行剃发易服的错误政策,导致之前的阶级斗争已经变成了汉文化与游牧狩猎文化的斗争。因为历史上是有前车之鉴的,元朝就是蒙古族建立的大一统政权。在元朝的统治下汉人地位大不如前,所以汉人都不希望再次被少数民族统治。


芦苇少女重拾旧梦


一、农民起义军与明朝属于兄弟之争,内部矛盾,纯属家事

中国向来奉行“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这句话,农民起义军与明朝都属于兄弟关系,彼此之间是内部相争。也就是明朝的统治太久了,久而生腐败,闹得民不聊生,农民们活不下去了,于是,官逼民反。这就相当于两家人本来和睦相处,相安于事,大家生活都可以。突然有一天,另一家越来越不行了,对另一家越来越不好了。另一家就说,这家你也别主持了,咱们打一架,谁赢了,谁就说了算。就好像是一家公司,两大股东,大股东无能了,资金注水了,另一家股东当然想当家止损了。

二、农民起义军与清军属于敌对关系,生死存亡,只可存一

明末的农民起义,是为了能有一碗饭吃,能吃得饱点。就连当时闯王的李自成,也从来没有想过当皇帝。他带领百万之众,都快打到北京城了,还想着和崇祯皇帝议和,让皇帝封他一个名正言顺的王。但是,崇祯皇帝榆林疙瘩,连这个小要求也不满足人家。李自成一生气,就带着兄弟们灭了这伢的傻缺。李自成的兄弟们,都想当开国功臣,就拥戴李自成当了几天鸡皇帝。无奈李自成本身没有大的志向,志向不大,格局自然也不会大。他自然也无法处理好与吴三桂的关系。但是,小瞧了吴三桂,等于给自己挖了一个大坑。吴三桂的女人都保不住了,他一生气就投靠了清朝。李自成一下子就抗不住了,最后自己也被农民杀死了。各路起义军,这时慌了手脚。他们很有自知之明,知道清军打进来,他们不仅会没饭吃,可能连命都没有。于是,他们开始保明。


枕史润智


明朝晚期政治腐败衣不蔽体食不果腹便爆发了反对政府的起义,后由李自成领导的一支农民起义军推翻明朝统治。可惜李自成是个流寇不懂如何治理国家安抚民心,以至让仅十万左右的满族骑兵打的落花流水。说白了就像兄弟两个吵架打架但始终是一家人,突然来个外人找兄弟麻烦肯定是要抱团抗击的。那个时候明朝有几千万人什么会看的起只有一二十万的蛮夷部族,但偏偏就是这一二十万的蛮夷部族打的偌大的朝廷毫无还手之力终究还是做了奴才。



龍叔谈人生


在明朝时期,农民军和明朝政府属于内部矛盾,但是面对外地入侵,内部矛盾转化为外部矛盾,在民族大义上使农民军后来支持明朝反对清朝


卖苹果的tim


因为他们要有自己的政治立场。


宇宙大电影


清朝毕竟是异族,明朝是同族之间的争斗,好比兄弟打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