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項羽不選擇當皇帝,而選擇當西楚霸王?

歷史提問官——不死太


其實項羽選擇當西楚霸王,只是當時政治形勢下的最佳選擇而已,並不是項羽不想當皇帝,而是急不來,需要分幾步走。

項羽在分封天下時,只有26歲,項羽之所以能夠成為天下各路反秦諸侯的首領,就是因為項羽在鉅鹿之戰的巨大戰績,鉅鹿之戰時,在天下各路諸侯不敢迎戰秦軍之際,項羽以五萬楚軍擊敗了秦朝四十萬大軍,幾乎以一人之力滅亡整個秦朝軍隊主力,這份功績,整個天下除了項羽之外,沒有任何人能做到。

於是26歲的項羽儼然成為整個天下的盟主,成為所有反秦諸侯名義上的首領,項羽在鉅鹿之戰前只有5萬楚軍,但進入關中時,項羽已經有四十萬軍隊了,除去被項羽坑殺的二十萬秦軍之外,項羽手下的四十萬軍隊,估計有一半是各路諸侯聯軍,名義上歸屬項羽,實際上是作為獨立勢力各懷鬼胎。

當時天下的形勢是這樣的:項羽作為鉅鹿之戰的頭功和首功,成為天下第一大勢力,手下的直系部隊估計最少也有20萬,另外還有20萬諸侯聯軍表面上是聽項羽的命令,實際上就是牆頭草,風吹兩邊倒。

劉邦作為首個攻破咸陽的反秦諸侯,成為天下第二大勢力,擁兵10萬,而且是率先進入咸陽城的,按照楚懷王的“懷王之約”,劉邦應該成為關中王。

其他像一些比較大的反秦諸侯勢力有:秦朝的三個降將章邯、司馬欣、董翳,燕王臧荼、代王趙歇、九江王英布、衡山王吳芮、魏王魏豹、常山王張耳等諸侯,另外還有沒有被項羽所封的田榮、陳餘、彭越等勢力。

除了這些勢力之外,項羽還有一個名義上的領導就是楚懷王,楚懷王雖然是個傀儡,但在名義上仍是楚王,項羽在分封天下之時,把楚懷王封為義帝。

這個天下之所以是項羽來封,根本原因就是項羽的拳頭硬、實力強,所謂有槍桿子就有話語權,但是項羽這個時候是不能稱帝的,如果這個時候項羽稱帝,那完全就是政治幼稚。

首先,項羽上面有個楚懷王如何處理?殺了楚懷王?那不是天下輿論譁然,雖然當時講實力,但是也要講名聲的,項羽不能直接了當地殺了楚懷王,那樣會引起天下所有諸侯的反對。

項羽雖強,但是與整個天下為敵,還是有些吃力的,一旦貿然稱帝,就會引來天下所有諸侯的反對,聯合起來對搞項羽,那樣項羽就處於不利局面。

項羽最好的方法,就是讓天下諸侯不能聯合,各自為戰,這就是項羽分封天下的原因,分封了十八路諸侯之後,這些諸侯就會回到封國,這樣勢力就分散了,項羽就能一個一個來收拾這些諸侯,繼而統一整個天下。

事實上,項羽就是這麼幹的,項羽想稱帝的企圖是分幾步走的:

第一步:分封天下,讓各路諸侯回封國就位,分散了諸侯們的勢力,只要他們不能聯合起來,項羽就不怕其中的任何一個諸侯,包括勢力第二大的劉邦在內。

第二步:利用分封故意製造矛盾,比如讓三個秦朝投降的秦將封在關中秦地,堵住劉備出川的道路,還有把原來的趙王趙歇封成代王,把原來的燕王韓廣封成遼東王,把原來的齊國一分為三,分了三個小國,讓他們相互制衡。

另外項羽還故意不封陳餘、田榮和彭越,分封原本就很難公平,再加上項羽這麼一封,諸侯之間也存在了矛盾,只要諸侯們之間有矛盾,就不能聯合對抗項羽,項羽就能逐個擊破了。

第三步:殺義帝,在分封之後沒多久,項羽就派出了英布等人暗中殺害了義帝。

第四步:開始逐個收拾諸侯,最終完成真正的統一。

結果沒想到的是,田榮、陳餘、彭越、劉邦等人幾乎是同時起來反對項羽,並爆發了直接的戰爭,項羽沒有想到劉邦與田榮同時發難,也沒有想到在反秦戰爭中那麼能打的章邯輕鬆被劉邦擊敗。

項羽沒法兩線作戰,才選擇了先打田榮後打劉邦的戰略。

項羽從分封天下開始之後的戰略沒有錯,但是時間有點急了,項羽分封天下才26歲,他有的是時間和諸侯們玩,但是項羽操之過急了,最重要的就是殺楚懷王(義帝)太急了,分封沒多久就殺了。這也成為劉邦進入關東之後討伐項羽的一個重要起兵名義。

同時項羽也沒有想到田榮那麼能打,居然把他封的三個齊地的王:田市、田都、田安都打敗或殺死了,項羽也沒有想到自已會面臨兩線作戰,還在隨後對齊地的戰爭中,打敗田榮後沒有采取正確的政治手段,對齊地百姓燒殺搶掠,因此深陷齊地戰爭泥潭,這是劉邦能一路高歌攻進楚都彭城的原因。

總之,項羽在分封之初,沒有選擇當皇帝是因為時機不對,項羽選擇了先當霸王,後稱帝的政治戰略,只不過後來局勢變化得太快,再加上項羽在政治上的應對措施不當,才導致最後的失敗。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要理解這個事情,首先要搞清楚“西楚霸王”由來的原因。


秦朝滅亡到漢朝建立,中間有大約五年的空白期,在此期間項羽是主導力量,司馬遷先生創作《項羽本紀》,是在《秦始皇本紀》之後《高祖本紀》之前,這是司馬先生對項羽的充分肯定,早前國內研究歷史的專家也由此而提出“西楚時代”這一全新的概念。


鉅鹿大戰前夕,諸侯陳兵邊上,無一人敢上前掠奪章邯、王離二人的鋒芒,任由王離攻趙,只有項羽敢上前迎戰。


當時是,叔父項梁戰死,項羽只有剛從前線潰敗下來的五萬楚軍。


在充分研究地形後,項羽帶領楚軍繞過秦軍防線進入齊地,以英布和蒲將軍為先鋒領兵兩萬率先渡過漳河,對此地防守相對薄弱的秦軍運糧甬道發起進攻,項羽領剩餘三萬楚軍蓄力備戰。


收到英布攻下甬道的戰報後,項羽率領剩餘部隊全部渡過黃河全速援戰英布。面對章邯數次發起的猛勢反攻,項羽、英布、蒲將軍迎上去就是一頓猛踹,最終迫使章邯引兵暫退。這一戰,王離軍便再無糧草支援。



隨後,項羽做了一個名震天下的舉動——“破釜沉舟”,並讓全體將士只帶三日口糧,以死戰不還的大無畏精神向王離發起了進攻。


北宋司馬光在《資治通鑑》中,綜合了《史記》中《項羽本紀》和《張耳陳餘列傳》的說法,表述為:“項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燒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一還心。於是至則圍王離,與秦軍遇,九戰,大破之,章邯引兵卻。諸侯兵乃敢進擊秦軍,遂殺蘇角,虜王離;涉間不降,自燒殺。”


鉅鹿一役,項羽以少勝多,九戰九勝,名震天下。戰場上,楚軍喊聲震天,個個一當十的勇猛也驚呆了圍觀的諸侯。


於是已破秦軍,項羽召見諸侯將,入轅門,無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視。項羽由是始為諸侯上將軍,諸侯皆屬焉。


項羽“力拔山兮氣蓋世”的大無畏英姿,令諸侯膽寒,“西楚霸王”的威名因此得來,項羽自此成為上將軍,統領諸侯四十萬聯軍。


下面來解釋項羽為何不借此時稱帝,而稱西楚霸王


在項梁戰死後,熊心擔心成為傀儡,來到彭城後乾的第一件事就是軍政大權一把抓:以宋義為上將軍,項羽為次將,率兵救趙;又令劉邦西向略地入關。在大軍開拔之前,與眾將約定“先入定關中者,王之。”


鴻門宴之後,項羽自封“西楚霸王”,又以戰功分封天下十八路諸侯。


項王使人致命懷王,懷王曰:“如約。”乃尊懷王為義帝。項王欲自王,先王諸將相,謂曰:“天下初發難時,假立諸侯後以伐秦。然身被堅執銳首事,暴露於野三年,滅秦定天下者,皆將相諸君與之籍之力也。義帝雖無功,故當分其地而王之。”諸將皆曰:“善!”乃分天下,立諸將為侯王。



這是項羽分封十八路諸侯的地理位置圖,此時的分封與最初“先入關者王之”的約定有了很大的改變,這是項羽和范增共同謀定的結果。


其實每一個人都清楚,此時的分封不過是為了換取短暫的休養機會,戰火還將再度燃起,稱霸天下是任何一個諸侯都垂涎三尺的美人,無一人不想把她徹底擁入懷裡。


1、尊熊心為楚義帝,自封“西楚霸王”。前者是安撫諸侯,項羽雖為聯軍統帥的上將軍,但並無剪除各路諸侯而稱帝之意;霸王之名,旨在利用鉅鹿之戰的剛勇無畏來震懾有可能躁動的異心,為後面的分封能順利推進提供強勢助力;


2、鉅鹿之戰剛剛過去,進攻的五萬楚軍傷亡也不小,雖然有過短暫休整,但不具備和所有諸侯叫板的實力。況且此時的軍政大權在楚懷王熊心的手上,所以若要稱帝,後方的問題必須率先解決;


3、兵法講究上戰伐謀之道,分封十八路諸侯,意在將此時聚集的勢力盡可能的打破打散,讓他們無法在短期內獲得壯大的機會。且諸侯個個都有異心,對分封的不滿極大可能引發各自的爭鬥,項羽則可坐收漁翁之利。


以下為分封的具體內容:


項王、范增疑沛公之有天下,業已講解,又惡負約,恐諸侯叛之,乃陰謀曰:“巴、蜀道險,秦之遷人皆居蜀。”乃曰:“巴、蜀亦關中地也。”故立沛公為漢王,王巴、蜀、漢中,都南鄭。而三分關中,王秦降將以距塞漢王。項王乃立章邯為雍王,王咸陽以西,都廢丘。長史欣者,故為櫟陽獄掾,嘗有德於項梁;都尉董翳者,本勸章邯降楚。故立司馬欣為塞王,王咸陽以東至河,都櫟陽;立董翳為翟王,王上郡,都高奴。徙魏王豹為西魏王,王河東,都平陽。瑕丘申陽者,張耳嬖臣也,先下河南,迎楚河上,故立申陽為河南王,都洛陽。韓王成因故都,都陽翟。趙將司馬昂定河內,數有功,故立昂為殷王,王河內,都朝歌。徙趙王歇為代王。趙相張耳素賢,又從入關,故立耳為常山王,王趙地,都襄國。當陽君黥布為楚將,常冠軍,故立布為九江王,都六。鄱君吳芮率百越佐諸侯,又從入關,故立芮為衡山王,都邾。義帝柱國共敖將兵擊南郡,功多,因立敖為臨江王,都江陵。徙燕王韓廣為遼東王。燕將臧荼從楚救趙,因從入關,故立荼為燕王,都薊。徙齊王田市為膠東王。齊將田都從共救趙,因從入關,故立都為齊王,都臨淄。故秦所滅齊王建孫田安,項羽方渡河救趙,田安下濟北數城,引其兵降項羽,故立安為濟北王,都博陽。田榮者,數負項梁,又不肯將兵從楚擊秦,以故不封。成安君陳餘棄將印去,不從入關,然素聞其賢,有功於趙,聞其在南皮,故因環封三縣。番君將梅涓功多,故封十萬戶侯。項王自立為西楚霸王,王九郡,都彭城。


然而,理想是美好的,現實是殘酷的!一代悍將自刎於烏江,一個混混執掌天下。


或許,英雄與無賴,只在一念之間吧!


賤痞二叔


起義軍滅亡秦國後,項羽沒有選擇當皇帝,而是選擇當西楚霸王,這是有幾個方面因素制約的:

第一、已經有了義帝,不可能有兩個皇帝。

在這裡也顯示出項羽集團的政治短見。楚地起義軍項梁起義時,聽從手下建議,找到楚懷王的孫子熊心,尊為楚懷王,陳王陳勝被殺後,尊楚懷王為義帝,也就相當於皇帝。義帝也確實統領、調遣過項羽、劉邦等將領的滅秦事業。

但在尊懷王為義帝后,項羽又架空義帝,封侯由項羽主持,還把義帝遷徙到小地方去。在義帝遷徙的路上,項羽還是派英布暗殺了義帝。當時,項羽就沒有考慮殺了義帝,皇帝空缺怎麼辦?既然想殺義帝,在封諸侯之前找藉口廢掉或殺掉懷王,豈不是更好?沒有了懷王,項羽就可以名正言順的當皇帝了。論戰功他完全有資格當皇帝。

第二、項羽的勇武性格所決定。

項羽最不喜歡讀書,項梁曾教給他讀書,他只認識個姓名,就再也不想讀下去了。項梁又教給他學習兵法,他也只學習個皮毛,就再半途而廢了,可見他根本就不是深入學習的材料。讓他學習治國之策,可能比天書還難讀。

項羽最喜歡、最擅長的就是騎在馬上,領兵打仗,勇猛拼殺,在所不惜。他也自始至終就沒有想過坐在朝廷、發佈詔書、治理國家當皇帝。可能讓他當皇帝,比殺了他還難受。

第三、政治短見。

項羽缺乏政治理念,范增只是如鬼谷子的謀略,而非政治家。剛把秦國滅亡,范增就煽動項羽殺害同僚劉邦,自相殘殺,挑起內訌,這不是政治家的作為。這隻能顯示範增最多隻能算作一個謀略家。通觀項羽集團就沒有一個政治人才,向其出謀劃策如何安邦治國事宜,早先,張良、陳平等都有可能成為項羽的政治謀臣,可惜最終都投靠了劉邦。


南宮外史


第一個原因是項羽自身的性格特點所決定的。

項羽率軍進入咸陽後,曾有人對他說,關中富饒之地,在此建都可以立千秋之基業。項羽聽了後,回答了這個人一句無比經典的話,叫做“富貴不歸故鄉,如衣錦夜行,誰知之者。”這話的意思再明顯不過,就是衣錦還鄉的意思,項羽骨子裡有很濃重的這樣一種思想,因此他並沒有在關中當皇帝。

第二個原因依然是項羽自身的原因。

我們都知道,項羽自幼熟讀兵法,生平所學都是萬人敵之術,他出身高貴,祖上是楚國名將項燕。而秦國是滅了楚國的罪魁禍首,對於秦始皇建立的秦王朝,項羽是從頭到尾給恨透了。秦國的都城他一把火燒了,秦國的宮殿也給燒了,秦國的軍隊直接坑了,秦王子嬰也直接殺了,秦始皇當了皇帝,他就堅決不當皇帝,秦國實行郡縣制,他就搞分封制,秦國推崇皇權,他就推崇霸業。只要是有秦國特色的任何東西,項羽都一概否決之。

第三個原因是當時的大環境決定的,當時的人們都有種一種很強烈的裂土封王的思潮,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韓信了,韓信攻下齊地之後,特意向劉邦提出讓他做齊的代理齊王也叫做假齊王,劉邦正值用人之際,當即就同意了,還說假王當著多沒勁呀,直接當真王吧。

韓信想當王,想當一方諸侯的這種思想也是當時很大一部分人的思想,項羽處於這樣的一種思想環境之下,使得他想當皇帝也當不了。

在上面三種原因的影響下,項羽最終選擇了做西楚霸王,而沒有當皇帝。


淋芮


項羽不稱帝的首要原因應當是他本身就沒怎麼考慮過稱帝。秦統六國,以郡縣制治天下,而以項羽集團為首的起義諸君,打著的旗號是恢復六國舊制,將天下倒退回戰國時代。項羽的目標與其說一統天下,不如類比齊桓公之類的聯盟霸主,這一點從他攻陷秦都,佔據絕對優勢後依舊堅持分封制可以體現出來。

第二,項羽集團內部也不太能支撐一統的目標。當初項氏集團是靠著項燕“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然後迎奉楚懷王的旗號,迅速聚攏六國舊貴族之力,一舉成為滅秦主力的,同時後期也一直踐行著分封諸王的目標。和劉邦相比,軍隊較為駁雜。

第三,項羽軍事能力有餘,政治頭腦匱乏。項王剛愎自負,自信能牢牢鉗制手下各路諸侯,最終被劉邦擊潰。反觀劉邦,手下韓信在受封齊王,權勢達到巔峰之時,劉邦始終能握住軍權,始終謹慎小心,不徹底相信任何人。劉邦由此能夠取代項羽之後稱帝,而不僅僅是當漢王。也因為這一點,劉邦能在反秦之後徐徐削弱封國國王權力,為後來架空諸王打下基礎,而項羽如果打下天下,怕是尾大難掉,難以真正做天下之主。

從主觀與客觀兩方面來看,項羽都難以選擇當皇帝。當然往事已定,誰也說不準項羽如果擊敗劉邦,接下來會不會對分封制有新的看法,進而選擇成為皇帝。後人也只不過紙上談兵,博取讀者一笑。


鑄鋼心


大局未定形勢所迫,鉅鹿之戰後項羽成了天下最接近神的男人。這時的他是所有起義軍中勢力最大的,這時的項羽只有二十六歲,距離起兵也才過去二年,已經登上人生巔峰。

項羽入主咸陽成為當之無愧的天下霸主,這時的是最有實力決定天下走向的人,但項羽只選擇了封王,並沒有像始皇帝那樣成為皇帝。

這並不能表明項羽不想當皇帝,而是條件不允許。

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天下熙熙皆為利來。那些諸侯也不列外,他們和項羽一起決戰於鉅鹿無非是為了保護自己的利益,所以項羽的四十萬大軍中還有許多諸侯的軍隊,這些軍隊是不會效忠於項羽的。

我們可以參考始皇帝稱帝的條件擁有百萬的虎狼之師,擁有最精銳的大秦鐵騎,擁有最厲害的大將,還擁有以一敵六的勢力。擁有橫掃天下的實力。

這一點項羽是做不到的,他不能席捲天下,沒有百萬大軍,沒有以一敵六的實力,他只有屬於自己的二十萬軍隊,這是不能支撐他當上皇帝,這些諸侯都是對他的潛在威脅。

起義性質就已經決定了項羽不能當上皇帝,他是為了恢復楚國的榮光的起義和其他起義軍一樣,所以他們在鉅鹿的時候才會互相幫助,如果項羽的一開始就是為了當皇帝,那麼他最先就可能被其他義軍幹掉。

楚懷王還在,項羽的軍隊之所以能這麼快速發展完全是靠的楚懷王的旗號,正因為楚懷王的旗號,才讓人們認為楚懷王才是最高的王,項羽只不過是一個將軍,雖然在所有起義諸侯中都明白楚懷王只是一個傀儡,但是在百姓眼中卻不這樣認為。得民心者得天下,所有百姓都認為項羽是藉助楚懷王的庇佑才取的勝利,如果項羽這時稱帝,楚懷王也該怎樣處置,無疑項羽是個驕傲的人,他不允許別人站在自己的上面,所以他借懷王的名義劃分天下。

項羽劃分天下時也留下了幾個心機,他挑撥諸侯之間的矛盾,使得諸侯之間產生矛盾,這一點證明了項羽的政治頭腦,這和那些說項羽沒有政治頭腦是相反的,項羽故意這樣劃分天下,削弱諸侯之間的實力,等時機在一舉滅掉他們,這時他成為皇帝的條件。但是項羽沒想到的是,他低估了義帝的威望,殺掉義帝之後,劉邦帶領諸侯反他,這是他沒有想到,幾乎所有諸侯都和劉邦一起,但這時的項羽也不是鉅鹿之戰的項羽,他的兵力也支持他橫掃天下,這就是拉開了楚漢之間的序幕,從項羽殺掉義帝的那一刻起,就已經為所有諸侯除掉了稱帝的最大障礙,這樣下去所有諸侯只有一個目標皇帝。


只是想抱抱你好咩


勝者為王敗者為寇,項羽,敗者為西楚霸王。

項羽為何被稱為“西楚霸王”?

1.項羽建都在彭城,現在叫徐州。據《漢書·高帝記》“江陵為南楚;吳為東楚;彭城為西楚”。

2.霸王,原本是古代霸主的稱號,古稱有天下者為王,諸侯之長為霸。《史記·越王勾踐世家》說道:“越兵橫行於江淮東,諸侯畢賀,號稱霸王”。

項羽在鉅鹿之戰消滅秦軍,推翻秦朝,並且建立了西楚政權,因此他自稱為“西楚霸王”,言下之意表明自己是楚國的王,古都彭城即為楚國的中心。

劉邦能得天下,應感恩之人須有項羽

項羽若不是一步錯步步錯,鴻門宴不聽范增的話放走劉邦;守信鴻溝協議,劉邦卻失信,才有垓下之圍自刎而死;建都徐州,遠離封國蘇北,切斷自己的退路,糧草兵員無法補給,否則項羽早換頭銜了。

“鴻門宴”不聽范增的話,放走劉邦,這是最大錯誤。

“鴻門宴”源頭

楚懷王說道:“先佔關中者為王”。

關中是指四關之內,包括有東潼關、西散關、南武關和北蕭關,位於陝西省中部。這個地方四面都有天然地形屏障,易守難攻,同四川劍門關一樣為古代的重要關口,歷來是兵家爭奪之地。漢代時期,張良曾經用“金城千里”來形容關中優勢,勸說劉邦定都這裡。

故而,楚懷王一言既出,項羽和劉邦都想搶佔關中為王,最後是劉邦搶了先。項羽素來不講道理,一知道劉邦進入關中,立刻準備開打。

項羽的親叔叔名項伯,得知要攻打的消息後很焦慮,因為劉邦旗下有個叫張良的人,過去曾經救過他。項伯一直很感激張良,所以擔心仗一打起來傷到了恩人。

項伯連夜去告知張良,還被張良引薦給劉邦,又讓劉邦甜言蜜語矇住,答應想法幫他脫離危險。

項伯沒有食言,他給項羽說“劉邦沒有在關中稱王之想法,其實一直在等著項羽來,劉邦是有功的人,不能殺他”。既然是親叔叔,項羽哪裡會想到其他方面,就答應項伯。

第二天,劉邦就來拜見項羽,參加歷史上有名的“鴻門宴”。

酒席宴中,項羽的謀士范增是盡了力,要除掉劉邦,可項羽沒按照范增的意思去做,劉邦藉機逃走了。

本來一個絕佳除去勁敵的機會,項羽就此錯過,如果他聽范增的話殺了劉邦,中國就沒有漢朝,歷史會如何改寫呢?這個問題可以想想。

所以,這樣看項羽的確是自己不當皇帝,選擇當西楚霸王,鴻門宴放走劉邦即為他的選擇。


果笑


天時地利項羽當時不具備稱帝的條件,大部分時間都是范增給他出某劃策,范增的膽略和見識絕對不會讓項羽幹這種蠢事的,因為當時起義的時候是藉助楚王的名義才成功的,換句話說,當時的威望和信仰力全是來自楚王,當時諸侯割據,所以項羽駕馭不了他們,難以服眾,所以根本不可能稱帝,還有最重要的原因他根本沒有稱帝的慾望,只是想單純的號令諸侯,僅僅讓諸侯服從自己,縱觀史書霸王從來沒有有稱帝的慾望!

雖然滅秦項羽功勞最大,本質上他還是一個諸侯王,和項羽一同起兵的還有六國的舊貴族,或多或少都佔領了原六國的土地,何況項羽上面還有一個楚懷王(雖然只是一個傀儡)。滅秦後一段時間恢復到了戰國時期的格局,齊楚燕韓趙魏三秦漢,還有一些佔了地盤的小國。秦始皇能稱皇帝是因為他把六國全滅了,徹底消滅了分封制實現郡縣制,全國各地都歸他管,而項羽則沒有,六國貴族紛紛復國且都手握軍隊,單獨打不過項羽但聯合起來不怕項羽,項羽不過是控制了最大一塊地盤,所以項羽只能稱霸王而不能稱皇帝!所以,楚霸王項羽順應當時大多數人的思想,分封諸侯國,而他之所以把自己封為霸王,是受春秋五霸的影響,那時候雖然禮崩樂壞,但是大家都以尊王攘夷為傲,稱霸。所以,項羽當然也想恢復那時的榮光。而像皇帝這種天下共主,在當時的人眼裡根本行不通,秦朝就是這麼亡的。後者劉當皇佔了天時地利人和,




叮檔影視


公元前206年,項羽攻入咸陽,之後自立為西楚霸王,封劉邦為漢王,章邯為雍王,司馬欣為塞王,董翳[yì]為翟王,魏王豹為西魏王,申陽為河南王,司馬卬殷王,趙王歇為代王,張耳為常山王,當陽君英布為九江王,吳芮為衡山王,共敖為臨江王,燕王韓廣為遼東王,臧荼為燕王,齊王田市為膠東王,田都為齊王,田安為濟北王等十八個諸侯王。

當時秦始皇已經建立了帝制,從制度上將,帝制有利於中央集權,也有利於國家統一,那麼為什麼項羽不實行帝制,而採取分封制,自己不做皇帝只是選擇做一個西楚霸王呢?

首選是項羽自身對政治建設的思考並不多,而作為楚國貴族出生的項羽,對秦始皇非常憎恨,尤其秦軍在統一六國的戰鬥中殺死了他的父親,所以他對秦始皇建立的帝制並不是很感興趣。由於他對秦朝的憎恨,所以項羽進入咸陽後,引兵屠戮咸陽,殺秦王子嬰,火燒秦王宮,這是是項羽缺乏政治頭腦的反應,此舉之後他就徹底失去了關中的人心。

其次是當時項羽邀尊楚懷王為義帝。而由於楚懷王在起義軍之初是作為盟主的存在,所以要想稱帝的話也是楚懷王稱帝,而分封尚為定的情況下,楚懷王還必須供著,所以項羽沒有辦法越過楚懷王自立為帝。等到項羽分封完諸侯,諸侯各前往封國,項羽就將義帝遷往長沙郴縣,暗中令衡山王吳芮、臨江王共敖於途中將義帝殺死,這樣掃除了他管理的隱患,但是卻給自己的政治上又挖了一個坑。

最後也是最關鍵的一點,項羽沒有實力稱帝。雖然項羽當時是實力最強大的一個諸侯王,但是實際上其它的諸侯王也不是吃素的,那些諸侯王都是自己打下來的天下,都有自己的軍隊和底盤,所以項羽分封十八路諸侯其實也是這些諸侯討價還價的結果。若項羽自立為帝,就需要推行郡縣制,那麼其他的諸侯肯定不幹,就會聯合起來反對項羽,這樣項羽也不好過。

項羽在秦末之後採取分封一方面實屬無奈,一方面也有自己想想法,而他的分封確實是歷史的倒退。還好最後劉邦建立了大漢朝,確定了中國大一統的思想,延續了秦始皇統一六國的功業。


帝國烽火


秦始皇年間天下被秦國統一,可是短短的十幾年時間秦國的政策傷害了所有人民的心。秦國嚴刑峻法,大興土木;修建阿房宮、長城、秦皇陵墓;這些建築動不動就投入幾十萬的勞動力(可能存在誇張)。

秦朝末年人民被壓迫的情緒已經到了不顧一切的程度,他們已經無法再忍受這種嚴苛的律法了。

陳勝吳廣在大澤鄉起義,他們因為惡劣的天氣而無法完成任務;橫豎一死,於是他們在陳勝吳廣的精心策劃之下開始了造反運動。

劉邦的遭遇與陳勝吳廣很是相似,只是劉邦當時是個小頭目;他是因為押送的勞工逃跑無法向秦朝交代所以乾脆一不做二不休將所有的人都放了;些人成為劉邦造反時最初的班底。

這兩位都是因為違反了秦國法律無法再正常的混下去才造反的。而項羽本來就是舊貴族的後代,他的爺爺項燕是原楚國名將,他的叔叔項梁是造反派的領軍人物。

在滅秦的過程中,他們的目的不是統一而且恢復原來的諸侯制度。因為他們的心是被秦國傷害的,他們希望復國。

項梁在鉅鹿之戰前被秦軍所殺,楚軍被原來的愧疚羋心佔據了主動。秦軍圍困趙軍於鉅鹿,楚懷王(羋心)派宋義為將軍、項羽為副將援救趙軍。

通過軍變項羽殺了宋義,奪得了軍隊的領導權。他帶領軍隊破釜沉舟在鉅鹿打敗了王離的軍隊,收服了章邯的軍隊;從此確定了在滅秦軍隊中的領導地位。

這時候的劉邦已經靠計謀奪取了關中,按照之前的約定劉邦應該被封為關中王;可是因為項羽的拳頭是最大的也是最硬的,所以只能聽從項羽的安排。

兩個月後項羽進入咸陽,殺人、搶錢、燒房子;然後他將滅秦的各路造反隊伍封為18路諸侯,自己為第19路諸侯稱為西楚霸王。西楚霸王對天下諸侯擁有統領的權利,按項羽的意思:天下諸侯都應該聽從他的安排,反對他的人就會被他攻打或是消滅。

項羽沒有做皇帝不是當時他沒有這個實力(如果策略正確他完全可以做皇帝),而是因為他更本沒想過做皇帝;他認為恢復了楚國,恢復了各路諸侯確定自己的地位從此以後就天下太平了。可是他沒想到的是,他的封賞不當沒有讓諸侯滿意,反而讓諸侯能都開始對他有意見認為他不公平,剛剛封賞諸侯之間就又開始動盪(或內部政變或外部侵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