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南宋不吸取前車之鑑反而要聯蒙滅金?

靜夜史


南宋和北宋面臨的實際情況不一樣,金國和遼國對宋朝的態度也不一樣,這兩件事情不可混為一談。



公元1211年,成吉思汗南下攻金。當時南宋君臣的主流態度是——打的好!金人欺負我們宋人多年,如今可算是有個強人能治治那幫可恨的傢伙了。

可是隨著戰況的發展,金軍一潰千里,蒙軍長驅直入,南宋的不少有識之士立即產生了危機感——蒙古人揍金人都這麼容易,揍我們豈不是更簡單?

比如嘉定七年(1214年),真德秀出使金國回南宋後便指出:金國的滅亡指日可待,蒙古才是我們日後的心腹大患!我們應該“內固邊防,外精間諜”,密切注意局勢的發展。

真德秀的建議,得到了很多人的附議。比如當時的工部侍郎徐應龍就擔憂地說:金國如果亡了,蒙古人必然是大患。(“金亡,更生新敵,尤為可慮”)

也就是說,早在聯蒙滅金二十年之前,南宋就已經有人意識到蒙古的危害。雖然宋廷上下苟安,不思進取,但在對蒙古的態度,還是很謹慎的,都能意識到這可能會是北宋末年悲劇的重演。

但是,南宋單方面擔憂沒有用。因為金國不是遼國。當年金滅遼,遼國可沒有在北宋身上打主意。而蒙古攻金時,金國卻屢次在南宋身上找便宜,逼得南宋只能防守反擊。



公元1216年,蒙古再次南下,擅長長途奔襲的蒙古騎兵打穿了金軍的防線,在金國腹地四處襲擾。

當時的金國皇帝金宣宗病急亂投醫,就決定拿南宋開刀。他認為我打不贏蒙古人,難道還打不贏南宋?在蒙古人身上失去的,就在南宋身上找回來。結果就這一下,立馬惹怒了南宋方面。雙方大戰七年,把本來就不好的宋金關係搞得更僵硬。

值得一提的是,金國不單是“取償於宋”,它還“取償於夏”。

此前蒙古進攻西夏時,西夏也曾經向金國求援救,但金國不幫忙也就算了,它還派兵趁火打劫,從背後捅西夏的腚眼。以致於後來金國入侵南宋時,西夏堅定地站在了南宋一邊。幫著南宋打金國。

可以說,其實金國的不利形勢,完全就是金國人自己作死導致的。蒙古人勢力大,金國大可聯合西夏、南宋一起抗蒙。但金宣宗這個人極其短視,西夏求助於他,他卻認為這是落井下石的好機會,在客觀上幫蒙古人打西夏;南宋沒招他也沒惹他,他卻無端的打了南宋七年。

打來打去,最後大家都拋棄了他。試問如此沒臉沒皮,不講信義的小人,讓南宋如何跟他一起聯合抗蒙呢?



金宣宗死後,金哀宗繼位。哀宗是個明事理的人,他知道不能四面為敵,便主動跟南宋和西夏講和了。

但是,當時西夏已經奄奄一息,北方只剩下金國了。而雖然南宋還保持著清醒,並沒有對金國落井下石,主動與金和好。但宋金聯合的可能性已經不復存在。

不過,南宋方面也很清醒,知道金國如果滅亡了,倒黴的必然是自己。因此就在金哀宗和南宋和好後,南宋便主動跟蒙古斷絕了關係。想以中立者的身份坐視蒙金纏鬥。

為了報復南宋,寶慶三年(1227年),成吉思汗在攻打西夏的過程中,派人送兩塊金牌到南宋四川制置司,脅迫南宋臣服蒙古。

為了炫耀武力,他還派了一支小股騎兵進入南宋控制的四川。當時南宋的四川制置使名叫鄭損,當蒙古來犯時,他不思抵抗,而是繼承南宋奉行的逃跑主義傳統,竟然將四川外圍的要塞輕易放棄,使得蒙古兵輕而易舉的就攻佔了邊境的多處要塞。

幸好當時蒙古軍隊只是試探性進攻,目的只是大肆掠奪財物,沒有趁機攻城略地,加上不久成吉思汗病故,這支蒙古軍隊才撤出宋境。這就是所謂的“丁亥之變”。


丁亥之變後,南宋對蒙古徹底死心了,知道蒙古日後必然會來打自己。因此當窩闊臺攻陷鳳翔府後,拖雷提出借道漢中攻金時,南宋就嚴詞拒絕了蒙古的要求。並且南宋還殺掉了蒙古來使,以此絕情的方式拒絕了蒙古借道入境。

拖雷聽說後大怒,派兵攻宋。宋軍不敵,便只好讓出城池,讓蒙古軍借道而過。   

由此可見,南宋並不希望金國滅亡,南宋只是單方面的弱而已。蒙古要挾南宋,宋人沒有拒絕蒙古人的實力。(西夏也一樣,西夏也不希望金國滅亡。但是蒙古威脅西夏,西夏也無法拒絕,只能配合蒙古攻金)

這次借道後,拖雷率軍進入金國腹地,在三峰山之戰中殲滅金國主力。隨後,蒙古兩路大軍圍攻金國都城開封。金國的滅亡,只是時間問題。  

面對此情此景,金哀宗只有三條路可走:

一是向東發展,盤踞淮北,利用當地河汊縱橫的地理優勢,背靠南宋,共同抗金。此乃金哀宗的上策。

二是向西發展,遷都南陽,然後以南陽盆地為根據地,進取南宋的蜀地。考慮南宋軍隊當時的戰鬥力,金國取蜀地,並非不可能實現。不過這會得罪南宋,所以此乃中策。

三是南下蔡州,做困獸猶鬥。此乃最不能選的下策。

結果,金哀宗就選了下策。



為什麼說金哀宗去蔡州是下策呢?因為蔡州一帶無險可守,也沒有什麼發展空間。金國的殘餘勢力奔蔡州,被蒙古收拾只是時間問題。而南宋因為沒有騎兵,即便派兵北上支援,也不可能在平原地形打得贏蒙古的主力大軍。所以金哀宗奔蔡州後,南宋如果還想撈點好處,它就只能聯蒙滅金。這麼幹,起碼南宋還能撈點好處,不至於金國都被蒙古人滅了,它還什麼都撈不到。

當然了,金哀宗也不是完全沒有準備,他也派人去打蜀地。可是,他派去的金軍只是一支偏師,被宋軍給揍了一頓。結果這又加深了南宋金國的矛盾。

1233年,蒙古趁金軍主力南遷蔡州之際,掃滅了各地金軍的殘餘勢力。金國唯一還控制在手上的地盤,就只剩下蔡州、徐州等幾個零星據點。

眼見形勢不妙,金哀宗遣使於宋,以唇亡齒寒的道理說服南宋幫助自己。然而,可惜為時已晚,此時的金國已經是必亡的了。

前面說了,蔡州一帶都是平原,南宋沒有能力援助金國。因此,當時的金國在南宋的眼裡,已經不具備作為“唇”的價值了。


所以,在金國滅亡前夕,南宋便主動和蒙古邀約滅金。當時南宋這麼幹,主要目的並不在於滅金,而是“聯蒙”。

用名將孟拱的話說:金國滅亡以是定局,我們不如借滅金和蒙古搞好關係,起碼這能給我們爭取一點時間,並利用這個時間做好跟蒙古決裂前的準備工作。

“當權以濟事。不然,金滅,(蒙古)無厭,將及我矣”。——《宋史》

因此,站在1233年10月那個風口浪尖,對於南宋而言,“聯蒙滅金”其實是當時南宋唯一可選的一條路。

後來,金國在南宋和蒙古的夾擊下滅亡。南宋在滅亡金國的過程中,收復了八州、三十三縣之地。僅從這一點來看,南宋在“聯蒙滅金”這一事件中,還可以算是受益者。



總的來說,北宋和南宋的情況不一樣。北宋末年助金滅遼時,宋遼已經有百年和平,雙方雖然有一些矛盾,但矛盾並沒有大要到大動兵戈的地步。宋徽宗趁遼國虛弱之時擅開邊釁,屬於無端挑事,自己作死。

但是南宋情況不一樣。雖然南宋聯蒙滅金確實是一項錯誤決策,但這個決定並不是一拍腦門想出來的。從當時的實際情況來看,南宋政府其實也知道唇亡齒寒的道理,其實也不希望金國滅亡。但金國太可恨了,南宋在金國必亡的前提下,“兩權相害取其輕”,這才確立了聯蒙滅金的戰略。


Mer86


既然我們到今天還有這個疑問,當時的南宋君臣自然也都還記得前車之鑑。

仔細回顧南宋作出聯蒙抗金決策的過程,我們或許對這個問題會有新的看法。

歲幣風波

蒙古起事以來,大金連戰連敗,丟了燕京,跑到汴梁躲了起來。


金國畢竟“百足之蟲,死而不僵”,成吉思汗一口吃不下,留木華黎主持對金戰爭,自率大軍西征去了。

金國北線壓力頓減。

此時,南宋與金還保持著和平關係,兩國使者依例往來。

南宋遣使赴金,希望減免“歲幣”銀絹各十萬,被金拒絕。南宋一看,乾脆就拖欠著不給了。

金國這可受不了了,馬上派人來催款,你們不守信用呀!麻溜的,給錢!

接待金國使者的袁韶也不是吃素的:“咱們講信用呀!按照合同,我們的歲幣是要直接輸送到燕京呀!沒說輸送到汴梁呀!”

金使語塞···

取償於宋

南宋是不願意與金交惡的。

史彌遠等當權派希望以金為屏,抵擋蒙古,曾主張恢復歲幣,結好金國。可是,由於國內大學士強烈反對,只得作罷。

而金國,早在歲幣風波前,就已經有了“取償於宋”的思想。他們認為,金國打蒙古打不過,打南邊的宋還是沒問題的。

有了歲幣這個藉口,金宣宗從北線將原本防禦蒙古和西夏的軍隊南調,發起對南宋的戰爭。

可是,宋金的分界線是長期博奕形成的天然分界線,金在強盛時尚且難以取得突破,到了這個地步,又如何能“取償於宋”呢?

結果,一戰打了七年,金國不但沒有辦法“取償於宋”,反而折損了大部精銳,對後來的抗蒙形勢造成了巨大的影響。

而南宋,在金國大舉南侵的現實壓力下,也積極與蒙古建立聯繫,開始倒向蒙古。

武力借道

金宣宗去世後,金哀宗即位。

金哀宗不傻,決議停止對宋作戰,全力恢復實力,準備防禦蒙古。

但是,南宋早已不再信任金國,宋金之間長期發生著一定規模的衝突。金國在單方面宣佈不再南下後,宋人才逐漸減少軍事行動。

由於宋金關係緩和,南宋對蒙古的態度逐漸冷卻下來。畢竟,“海上之盟”殷鑑不遠。

這段時間,蒙金大戰。蒙古試圖聯宋,但南宋卻不甚積極,給蒙古吃了軟釘子。


蒙古在溝通無果後,“武力借道”,南宋邊關一觸即潰,蒙古軍借道來取自如,大肆掠殺!

庭議

蒙古連續擊敗金國,並殲滅了金軍主力。但是,金國畢竟百足之蟲,死而不僵。蒙古在河南一時難以取勝,戰事久拖不決。

為了加速勝利進程,蒙古在此派遣使者,希望與宋聯合滅金,借兵借糧。

而金國,在危機四伏時,也希望爭取南宋的支持。他以“唇亡齒寒”的道理來說服南宋。不過,金國還是以訓孫子的姿態來的。他不但一張口就要借一百萬石糧食,說話的語氣也拽得不得了:宋人辜負朕,而且沒有見識!你們知不知道,蒙古滅了四十個國家!滅了西夏就滅我,滅了我就滅你。只有和我聯合,你才有活路,這個道理你們到底懂不懂?


南宋朝堂之上,對於決策也進行了激烈的討論。一派依然不斷提醒“宣和海上之盟不可不鑑”。一派主張“可遂復仇之舉”。

最終,意識到金國的滅亡已不可避免,南宋決議“聯蒙滅金”。

對聯蒙滅金的看法

一直以來,人們都把連蒙滅金與海上之盟相提並論,認為都是宋朝缺乏戰略眼光,自掘墳墓。

金宣宗時期,金國實力尚存,當時如果宋金能聯合抗蒙,或許形勢尚有可為。可是,金宣宗早已定下“取償於宋”的方略(歲幣風波只是一個藉口)。在這種情況下,南宋要想聯金是不可能的,只有堅決反擊。

到了三峰山之戰後,金國的滅亡只是時間的問題。即使宋不計前嫌,真的給金哀宗百萬石糧食,也無濟於事,反而會加速與蒙古的決戰。就當時託雷借道時宋軍的表現來看,迅速開戰,對宋極為不利。

名將孟珙的意見很有代表性。他說:如果國家有足夠的實力守備,我們就可以不給兵糧,如果實力不足,就應該權變。否則,等金一滅了,蒙古就會來打我們。

事實上,在聯蒙滅金中,孟珙軍表現出的傑出的軍事素質,使蒙古重新審視南宋這個對手。而宋蒙合作,也使得蒙古不便立即翻臉開戰,南宋本應取得一定的緩衝時間(雖然這個緩衝時間段被作死的“端平入洛”提前結束)。

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往往不是因為人們的記性不好,而是因為那讓人無可奈何的規律。

能戰才能言和,宋武力不振。因此,不論在面對金滅遼還是面對蒙古滅金時,宋都完全沒有外交主動權,最終被這種鉅變的波浪所淹滅。


喝下這口歷史的雞湯


聯蒙滅金,並不是宋朝昏庸,而是在當時的情形下一種不得已的選擇。

對於那段南宋的聯蒙抗金往事,一些朋友一邊倒的觀點就是指責南宋朝廷不長記性,當年“海上之盟”殷鑑不遠,怎麼就那麼健忘呢?

聯金滅遼換來了靖康之恥,同樣的政策居然能上演第二遍?


那麼,宋朝當年的統治者們,果然就蠢到了如此地步嗎?

其實,聯蒙滅金的最主要原因是——金國當時已經沒有了與之聯合的價值。

金國末年,就像一個暮年的老人,像百病纏身的患者,滅亡已不可避免。

金蒙之爭,前後20餘年,大小戰鬥無數,雙方將領也幾經更迭。雖然戰爭態勢也時有改變,但金朝始終是蒙的手下敗將,從沒有佔過便宜。直到1211年野狐嶺大戰,成吉思汗以十萬鐵騎全殲金國四十五萬大軍,此戰之後,金國只剩下垂死掙扎,與他聯合毫無意義了。

金國末年的最高統治者衛韶王完顏永濟是個胸無大志的庸碌之輩,沒有繼位時,成吉思汗就非常鄙視他。因此在他繼位後,成吉思汗成竹在胸,認為戰勝金國易如反掌,但他依然做了精心準備,包括逐步掃清金國羽翼,策反金國官兵等。


但衛韶王夜郎自大,沒有居安思危,還壓制輿論,封鎖信息,自我麻痺。這樣昏庸的皇帝,豈有不亡國之理由?

蒙古軍隊1211年第一次攻金的時候(野狐嶺大戰於此年發生),金國皇帝派人“乞和”(這點和南宋皇帝有的一拼),而蒙古將領個個如狼似虎,金國守將棄城而逃。一年後,蒙古再次攻金,因成吉思汗負傷撤兵,金朝得以苟延殘喘。1213年,蒙古第三次伐金,金國後院起火發生政變,新皇帝再次“乞和”。三次大戰,金國每次都被打的丟盔棄甲,喪權辱國。

三次大戰之後的金朝已經一蹶不振,從精神上徹底垮掉了。最有標誌性的事件就是遷都,從北方老家遷都到了宋朝舊都開封。一個國家一旦被打到了遷都的境地,基本上王朝壽命進入倒計時了。

此刻的金朝丟失了華北北部山地屏障,無險可守的河北河東地區成了蒙古人血盆大口中的肥肉。但金朝仍然心存僥倖,希望可以利用從陝北到黃河的一系列天然屏障,做一下垂死掙扎。


但金國的愚蠢在於,即使到了末日降臨之時,還是沒有采用合理的外交政策。

金朝的可惡在於,已經到了這個地步,他們還向南宋發動進攻。

他們提出“堤外損失堤內補”,認為我打不過蒙古,還打不過南宋嗎?

這說明如果南宋採取了聯金抗蒙的國策是萬萬不可取的。

南宋政權對於蒙金戰爭的態勢,並非像很多人認為的那樣糊塗透頂。在野狐嶺戰役前,南宋名臣衛涇對朝廷說“一弱虜滅,一強敵生,猶未足以為喜也。”

不過,除了對嶄露鋒芒的蒙古政權的擔心之外,南宋更加恐懼的,還是遭到重創的金朝。百足之蟲死而不僵,金朝依然是南宋最大的危險,這一觀點在金宣宗對宋的戰爭中得到了佐證。雖然這場宋金之戰,以金國的失敗而告終,但是卻也向南宋政權傳遞了一個很明確的信號——那就是即使在風雲飄搖的情況下,金國依舊亡我之心不死,實際上也依然是具有危險性的政權。


金朝本身並沒有因為蒙古人對於自身的威脅,而主動向南宋示好。而奄奄一息的金兵,竟然還敢於向南宋發動進攻,這也從另一個側面反映出南宋政權孱弱到了什麼地步。

在這種情況下,對於南宋政權說,無論是採取“聯蒙滅金”,還是“聯金抗蒙”的外交政策,其實都是一步險棋。如果選擇前者,那是與虎謀皮,唇亡齒寒,宋朝遲早也是蒙古人的盤中餐。如果選擇後者則就會演繹“東郭先生和狼”的故事,被金朝吃掉。

宋朝的命運已經註定,選擇“聯蒙滅金”,好歹還可以讓南宋多活幾天。對當時的南宋,只能說是一場兩害取其輕的結果。

對於當時的南宋來說,聯金抗蒙必敗無疑,聯蒙滅金,還能得到一點實惠。

1227年,蒙古人滅亡了西夏,金朝面臨的危險越來越大。三年後跟蒙古人在三峰山交手,金軍又以完敗告終。金國對蒙的鬥志已經瓦解。而在次情形下,金朝還妄想向南奪取南宋控制下的巴蜀地區,以偏安一隅。金兵的決定把南宋逼到了牆角,最終下定了“聯蒙滅金”的決心。


與此同時,蒙古人也向南宋投來了橄欖枝,邀請南宋共同滅金,並約定以河南之地給予南宋。

採取“聯蒙滅金”,南宋政權在軍事上的風險相對較小,此時的金軍已經不堪一擊,南宋可以在和蒙古人的較量中處於更加主動的位置。

從地理上講,南宋在滅金之後,進則以從金的失地為依託,退則以長江淮河為屏障。有了金的失地拱衛,宋戰略縱深加深,可以乘蒙古人立足未穩之際,向北出擊;也可以選擇以逸待勞,養精蓄銳,韜光養晦。

當然,事後證明,由於南宋的戰鬥力太差,滅金並沒有想象的那麼順利。金國剛剛滅亡,南宋就和蒙古因為“端平入洛”事件爆發了衝突。南宋最後不盡沒有得到金國的土地,反倒直接進入了與蒙古的戰爭之中。

說到底,任何選擇的錯與對都和在南宋的實力有關。如果南宋實力雄厚的話,無論聯蒙抗金,還是聯金抗蒙,都是上策。哪怕是隔岸觀火,鷸蚌相爭漁翁得利,也是一種不錯的選擇。但當時的南宋無論採取什麼對策,都改變不了他是蒙金宋中最弱一方的事實,弱者無論做出怎樣的選擇,都是垂死掙扎而已。


小約翰


南宋是文化鼎盛的國家,唇亡齒寒的道理不會不懂,何況有北宋聯金滅遼的深刻教訓。你如果認為南宋積極尋求聯蒙滅金,那是拿這幫君臣當傻叉,他們不至於這麼沒腦子。

宋金固然有著百年仇恨,蒙古難道就會是好盟友嗎?南宋人是真心不相信這些草原人。因為早在1213年的時候,蒙古使者就跟宋寧宗商討聯盟的事情,多年來雙方是互派使者。

然而,蒙古人的做法讓南宋朝野寒心,比如1227年以攻金、攻夏的名義,入侵南宋的階州、西和州、成州、天水軍、鳳州等地;1231年拖雷強行借道四川,還在蜀地燒殺搶掠。

之所以南宋會有聯蒙滅金的政策,實在是無奈之舉,其存在有歷史的合理性。究竟南宋面臨怎樣的困境呢?

當年,金國崛起於遼國北方,不僅滅遼國,還滅北宋。這時候,蒙古崛起於金國北方,打的金國丟盔棄甲,也對南宋造成潛在威脅。因此,南宋朝野對蒙古是有警惕的,有人還提出支持金國抗蒙,使之成為南宋的屏藩。

讓南宋君臣無奈的是,金國人並不領情,他們甚至攻打南宋,打算用南宋的領土補償北邊的失地。從1217年開始,直到1224年為止,金軍才最終停止兵伐南宋。不過,金國南征耗盡殘餘的精氣神,在蒙古的攻擊下連汴京都丟掉了,君臣只能苟延殘喘。

南宋君臣很煩心,金國爛泥扶不上牆,蒙古勢大又貪戀。殘金指日將亡,蒙古兵鋒必至,宋帝何以安心?

既然金國無救,南宋乾脆同意聯合蒙古,派兵進攻金國。原因有多個,一個重要原因是展示南宋戰力,讓蒙古人看到宋兵驍勇善戰,阻擋其南侵之心,爭取更多的練兵備戰時間。1233年,南宋派出最能打的孟珙出擊鄧州金兵,宋軍取得誅殺武天錫、大破武仙的赫赫戰果。

同年,南宋再派孟珙為主將,帶著2萬兵馬、30萬石糧米,應蒙古元帥塔察爾的邀請,前往蔡州滅金。宋軍血戰蔡州,與蒙古軍一起打進城裡,金哀宗完顏守緒自殺身亡。然而,宋軍在蔡州城下的戰績,卻勾起南宋皇帝的政治妄想……

親政不久的宋理宗,有著年輕人的熱血,滿心想創立功業。恰好,這時候蒙古人主力北撤,留下兵力守備薄弱的河南地區……

“收復三京,拒關守河!”宋理宗大聲喊出回河南老家的口號,這裡的三京是東京汴梁、西京洛陽、南京應天府,關是潼關、河是黃河。皇帝充滿青春荷爾蒙的口號,有著建功立業的強大誘惑力,不少人腦子一熱就失去理智。

老實說,這是1個相當糟糕的注意,趁著蒙古人離開去攻打,這不是明擺著給人家送“開戰藉口”嗎?實際上,南宋的軍事實力缺乏攻擊性,利用兩淮、襄樊的地理還能固守,跑到河南跟蒙古騎兵作戰,這是舍長用短之舉。

不管怎麼說,宋軍還是在皇帝的命令下出發了,剛開始還挺順利,三京是被收復了,然而蒙古人又重新開始渡過黃河……

結果,這場註定要失敗的軍事冒險整整持續60天,就以慘敗宣告結束。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敗報傳入臨安朝廷,君臣不淡定了。可以說,南宋、蒙古表面上的聯盟已經撕破,正式進入戰爭狀態。

南宋聯蒙滅金的戰略徹底破產,原本君臣藉助共滅金國的契機,或許可以實現三大戰略目的:一是與蒙古和議,二是奪取部分金國領土,三是守好國界等待時機。


子屠龍




相關答案寫過幾次,再簡單談一談我的個人看法


北宋的滅亡絕對不是因為聯金滅遼,而是北宋在滅遼的過程中被垂死的遼國摁倒在地反覆摩擦,差點被殘遼反滅

大宋王師本來是興高采烈地去摘桃子,沒想到,走到桃樹下剛一仰頭,便被一個八斤多的桃子砸到臉上

摘桃子有錯嗎?



參與滅遼的還有西夏和蒙古,按各自與金人籤的盟約,西夏可以分地,蒙古可以分錢。遼國剛滅亡時,女真人也想反悔,畢竟把吃進嘴裡的肉吐出來是一個很不愉快的體驗。結果,幹過幾架後女真人就非常爽快地履行了合同

為什麼人家不但沒被滅,反倒賺了個盆滿缽滿?




南宋聯蒙滅金時,大金國是這樣的
就剩一粒眼屎大的大金也沒忘了欺負大宋,想著把在蒙古人手上丟掉的地盤從南宋身上剜回來,“取償於宋”

大金騎在大宋脖子上吃喝拉撒了一百零六年,快死的時候還想再拉一泡,這種行為叔叔能忍,嬸嬸也不幹啊

於是,聯金拒蒙派統統閉了嘴

何況,這時候的大金最多隻能算是一粒無籽葡萄,毫無殺傷力



事實上滅金後,宋蒙時戰時和,偶爾還會進入一個蜜月期,在漣水軍進行貿易,互通有無

南宋滅亡了,三哥、猴哥、四尺武士……他們一個個卻活得好好的

南宋末的大宋水師反覆使用的戰術是曹阿瞞水戰遺法:碇舟江中,或碇舟海上,等著元軍火攻或用投石機砸

最後,二十萬南方人在海戰中打不過二萬北方旱鴨子(其中還有一千是下了馬連路都不會好好走的蒙古騎兵),大家圍成一團細品大海的滋味,把自己搞得上吐下瀉,這就驕傲了

二十萬只鴨子扔大海里元軍也抓不完

細細想來,精神是崇高的,能力呢?



是策略出了問題?還是執行力出了問題?



為國釣魚


《後漢書》記載:“仁義興則道德昌,道德昌則政化明,政化明而萬姓寧‘’。強調了嘉行善政對治國安民的重要性。歷史上,金國的殘暴統治和減丁政策。又迫使一個以‘’為父祖復仇‘’的人物迅速崛起壯大,也促使一個被剝削奴隸階層躍升為統治黃金家族。金朝長期推行殘酷的民族壓迫政策,使蒙古人對金統治者怨入骨髓。成吉思汗的先祖俺巴孩汗曾被金朝以反叛罪釘在“木驢”上處死。此後,金國不僅要蒙古納貢,還每三年遣兵向北剿殺,謂之“減丁”,激起蒙古人的怨忿。正是由於金國的瘋狂掠奪和殘酷屠殺導致了冤恨的爆發,成吉思汗以報仇雪恨為目的發動對金征伐。志在完成攻滅金朝的戰爭。

蒙古軍從成吉思汗六年(1211年)起,歷經二十三年,成吉思汗、木華黎、拖雷、窩闊臺汗,分四階段,最後通過聯合南宋才併吞金朝。這是世界史上著名的小國崛起、以少勝多的戰爭。

北宋是聯金滅遼,結果為金所滅;而南宋則是聯蒙滅金,卻也為蒙所滅。因此有人說,兩宋統治者缺乏軍事戰略眼光,同樣的錯誤犯了兩次,滅亡是咎由自取。事實果真如此嗎?

事實上,南宋聯蒙滅金,也是經過數十年的權衡最終作出的抉擇。而且,無論從哪一角度來說,聯蒙滅金,都很難說是一個錯誤的選擇。當時,南宋朝廷也認為儘管宋金有不共戴天之仇,但是現在金就是宋的軍事緩衝帶,金一旦滅亡則唇亡齒寒,而且蒙古滅金之後得到金的軍隊和物資,對宋會造成更大的威脅。此時如果大宋聯金抗蒙的話就能夠保住這個緩衝帶,而且大宋也有時間進行備戰,因為宋蒙之戰必不可免。

而此時的金國雖然知道自己到了最危險的時刻,但是,金國還是做出了一個愚蠢加錯誤的決定即:‘’北失南補‘’!金國都城被迫南遷汴京,放棄了北方領土。此時的他們卻認為,蒙古惹不起,南宋還是好惹的,北方少了一寸土地,希望在南宋找補回來!他們邊做著美夢邊捱打,邊對南宋發動戰爭,金國本來兵力不強卻又開啟兩面作戰。金兵侵宋,遭到南宋軍民的頑強抵抗,金軍進退兩難:國內又激起漢人的抗金情緒,抗金義軍迭起,打擊金朝統治。蒙古軍趁機調動軍隊,金朝陷入了腹背受敵、內外交困的不利境地,滅亡已成定局。

此時,孟珙和南宋君臣對當前局勢做了分析說明,認為金必亡,此時聯金抗蒙就是給自己惹麻煩,弄不好反而使蒙古聯合金國攻宋,不如先穩住蒙古,給自己爭取備戰時間。另外,聯蒙滅金後大宋可以得到部分北方土地,加強防禦縱深。

隨後,南宋應約與蒙古聯合,派遣英雄岳飛部將孟林的孫子孟珙率軍2萬、運米30萬石,與蒙古軍會師蔡州域下,聯兵攻城。

1234年,金哀宗傳位於末帝完顏承麟。宋軍與蒙古軍破城。哀宗自縊,承麟被殺,金國滅亡


德厚致遠


公元12世紀末和13世紀前三十年,面對北方草原帝國蒙古的迅速崛起和金朝國力的不斷衰退,南宋政府一直在密切關注兩國時局的變化,並根據時局變化不斷調整對外的策略。針對是否要實行“聯蒙滅金”的政策,在南宋朝廷內部也是爭奪不休,幾度搖擺不定。在蒙古不斷壯大並持續壓迫金朝生存空間的同時,對金朝的態度,南宋朝廷分為兩派:一派認為應當適當扶持金朝,避免其短期內亡國,使其成為南宋面對北方蒙古的屏障;另一派則主張金朝已經衰落不可挽救,而蒙古大軍勢頭正旺,要聯蒙滅金,將南宋的防線北移,為將來抵抗蒙古大軍做好準備。

最終,在多種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南宋不得不選擇聯蒙滅金戰略。但是,南宋政府並非如後世認為的那樣重蹈覆轍,沒有認真汲取上次“聯金滅遼”錯誤政策的教訓,也深知唇亡齒寒的道理,最後走上“聯蒙滅金”的道路,更多的是一種“兩害相較取其輕”的無奈。

南宋朝廷決意聯蒙滅金,主要是出於以下方面因素的考慮:南宋軍民對金朝由來已久的復仇意識;金朝統治者面對北方強敵,決策失誤,主動結怨於南宋;蒙古軍隊實力強大,南宋急需在軍事方面示強,以威懾對手以圖自保。

一是南宋與金朝乃是世仇,南宋多年來被迫向金人屈辱求和,對金朝的報復打算由來已久。自從公元1127年“靖康之變”宋徽宗宋欽宗及後宮后妃宗室大臣三千餘人被掠往北方苦寒之地,受盡屈辱,北宋北方大片領土淪陷,南宋就與金朝有不共戴天之仇。再加上“紹興議和”規定南宋每年向金朝歲供鉅額銀兩錦帛,更長期引發南宋軍民對金朝的敵視心理。在金朝強盛之際,南宋由於實力不足,難以有所作為,在金朝勢力大大減弱之際,聯合蒙古不但可以收復部分北方失地,還可以藉機消滅世仇,一雪前恥。

二是金朝面對蒙古大軍節節敗退,卻犯下戰略錯誤,不但不打算結好南宋,反而打算從南宋奪取領土來彌補自己的失地損失。公元1214年,金朝放棄了兩河和山東地區,選擇退守河南一地,打算憑藉關河(潼關、黃河一線)防線固守。看到金朝衰落,南宋決意停止向金朝輸納歲幣。金宣宗以南宋不輸納歲幣為由,於興定元年(1217年)四月正式發動對南宋的戰爭,其目的有二,一是奪取南宋淮南之地,作為北方被蒙古攻取的土地的補償;二是金朝南遷之後據有的領土難以有效供養數十萬大軍和金朝民眾,金朝寄望於擊敗南宋,獲得土地和歲供,緩解自身財政困難。但是,金朝自身的實力已不足以向以往一樣吊打南宋,雖然在開戰初期金軍獲得了一部分城池土地,但隨著時間的推移,雙方形成了拉鋸戰,這場戰爭前後持續了七年,直到1224年,金哀宗完顏守緒繼位後下令停戰為止。七年的戰爭,不但沒有給金朝帶來土地的收益,反而損兵折將,大大損耗了原本不足的國力,更重要的是,徹底結怨於南宋,最終使得南宋放棄了救援金朝的打算。

三是蒙古軍隊實力強大,南宋急需在軍事方面示強,以威懾對手以圖自保。南宋君臣清醒地看到了蒙古軍隊遠比金朝軍隊強大,也深知金朝滅亡之後,接下來蒙古大軍也很有可能趁勢繼續南下進攻南宋。但是,坐視金朝滅亡而毫無作為,不但會被蒙古人看輕,還喪失了藉機奪取領土,展示軍威的良機,兩害相權取其輕,正如名將孟珙所說的那樣,"倘國家事力有餘,則兵糧可勿與。其次當權以濟事。不然,金滅,(蒙古)無厭,將及我矣。"意思是說,目前南宋尚不具備坐觀成敗的實力,不如趁機"和蒙",儘量拖延必將到來的宋蒙大決戰,使南宋獲得足夠的準備時間。另外,這樣可以趁機搶得一些地盤以增加戰略縱深,並向蒙古人展示自己的實力,使之不敢輕視自己。正是在這樣的戰略考慮之下,在金朝滅亡已成定局的情況下,南宋決意聯合蒙古出兵滅金。

紹定五年(1232年)十一月,應蒙古大軍的邀請,南宋出兵圍攻開封,最終開封城破,金哀宗被迫南逃至最後的據點蔡州。端平元年(公元1234年)正月,宋蒙聯軍攻陷蔡州,金哀宗完顏守緒在絕望中傳位於完顏承麟,自縊身亡,完顏承麟匆忙繼位之後也在亂軍中被殺。金朝徹底滅亡。

總體來看,南宋實行“聯蒙滅金”戰略實屬迫於無奈,也是當時唯一可行的計劃。通過滅亡金朝,南宋也達到了自己最初制定的目標,蒙古汗國與南宋相約,陳、蔡以北分屬蒙古汗國;陳、蔡以南分屬南宋,雙方分治河南,南宋收復了壽、泗、宿、毫、海等五州及漣水一軍之地和兩淮全境。京西京東又得唐、鄧、息和邳四州十三縣,大大擴展了自己的戰略縱深,同時,也一雪前恥,南宋朝野壓抑百年的民族精神為之一振。


滄海拾遺錄


首先要搞清楚,什麼叫前車之鑑。

是不是我不去惹別人,別人就不會來惹我呢?是不是當年北宋不聯金滅遼,金國就不會南侵呢?

顯然不是。就算宋高宗與秦檜殺了岳飛,簽了喪權辱國的條約,金帝完顏亮照樣撕破條我,以六十萬大軍大舉南侵。把國家命運的賭注押在敵國的仁慈上,顯然是不可取的。

聯金滅遼與聯蒙滅金本身都沒有錯,錯的是滅了遼、滅了金之後,宋廷又貪小便宜,在軍事力量遠不及對手的情況下,去挑起爭端,這是非常不明智的。

聯合滅金的主張,是蒙古人提出來的。當時蒙古在進攻金國的汴京城時,遭到大挫折,金國以震天雷、飛火槍等火器給予蒙軍重大殺傷。蒙古人攻城十六天,死亡上萬人,仍無法攻破。

為了滅掉金國,窩闊臺決定聯合南宋,共同出兵。蒙古派王楫為特使前往南宋襄陽城,謁見京湖制置使史嵩之,商議聯合出兵事宜。史嵩之趕緊向朝廷奏報,朝臣們一商議,紛紛表示機不可失,應該答應蒙古人,滅了金國,一雪靖康之恥。

只有一個人表示異議,淮東安撫使趙範警告說:“宣和時,海上之盟,初約甚堅,後卒取禍,不可不鑑。”他列舉北宋跟金國結盟滅遼之事,引為前車之鑑。宋理宗不理會,仍然令史嵩之遣使報蒙古,並要求滅掉金國後,收回河南之地。

金哀宗的想法與窩闊臺一樣,想拉攏南宋。他派人前往南宋,兩個目的:其一是借點糧食;其二是說明宋金聯手的必要性。金哀宗是這樣說的:“今蒙國滅國四十,以及西夏;夏亡,及於我;我亡,必及於宋。唇亡齒寒,自然之理。若與我連和,乃為我及彼也。”這是警告宋朝,蒙古乃是狼子野心,只有宋、金聯手,才能自保。

對於金哀宗的話,宋理宗懶得理會。

宋朝一直受金國欺負,就算議和,要麼稱臣,要麼稱侄,何其辱也。現在你金國已是落水狗,你別居高臨下訓導我。其實金哀宗說的,是有道理的,但是我們也必須看到,宋與蒙古並無世仇,與金則有不共戴天之仇,本來就非唇齒相依,何來唇亡齒寒呢?

宋理宗非但不借糧給金人,還盤計著履行與蒙古人的約定。倘若宋朝不趕緊出兵,等蒙古滅了金國,想討回河南地也不可能了。此時窩闊臺已經派遣都元帥塔察爾進攻蔡州,宋理宗詔令孟珙率忠順軍主力前往助戰,與蒙古人夾擊蔡州。端平元年(1234年)正月,蔡州在頑強抵抗三個月後,終於被攻陷。

金國滅亡後,蒙、宋議定,以陳蔡西北地為界,以北歸蒙古,以南歸南宋。根據這個議定,南宋收回一部分失地。儘管河南三京,即東京開封(汴京)、西京洛陽、南京應天府,一個也沒能收回。但是畢竟是收復部分領土,從這點看,聯蒙滅金總比坐視蒙古滅掉金國要好一些。

然而,聯蒙滅金與當年聯金滅遼一樣,帶來新的戰爭。原因都出在大宋朝廷,不遵守與盟國的協定。

宋軍將領趙葵、趙範拋出一個計劃:守河據關,收復三京,就是把大宋的邊界線北推到黃河、潼關一線,收復三京之地,撫定中原。此舉無異於撕毀協議,對蒙古宣戰,故而引起朝臣與邊將們的極力反對。然而皇帝與宰相鄭清之則好大喜功,全力支持趙葵、趙範的計劃。

蒙金戰爭剛剛落下大幕,蒙宋戰爭又要一觸即發了。

端平元年(1234年)六月,南宋軍隊開始行動。

首個目標,就是收復故都汴京(東京開封)。南宋派出兩支軍隊直取汴京,一支由淮西制置使全子才率領,共一萬人;另一支由淮東制置使趙葵統領,共五萬人。守衛汴京的是投降蒙古的金國降將崔立,此人聲名狼籍,素為汴京軍民所厭惡。崔立部將李伯淵、李琦等人風聞南宋軍隊欲收復汴京,便刺殺崔立,打開城門迎接全子才。

汴京在淪陷104年後,又回到宋人之手。

緊接著,宋軍又佔領洛陽。此時洛陽早已是一座空城,沒有軍隊駐守,全城只有三百家人。西京洛陽輕而易舉收復了,然而這不過只是曇花一現罷了。

蒙古軍隊很快殺回來了。宋軍的楊誼部隊共計一萬三千人,行至洛陽以東三十里處,忽然遭到蒙古人的襲擊。楊誼被突如其來的蒙古人打得暈頭轉向,向南逃竄,蒙古人追到洛水河畔,宋軍大量士兵在搶著渡河時溺水身亡。擊敗楊誼之後,蒙古人轉而進攻洛陽。徐敏子率部苦戰,起初還勝負相當,但宋軍的糧食很快消耗一光,如何再戰?無奈之下,徐敏子只得放棄洛陽。

蒙古軍攻下洛陽後,一路向東,直取汴京。汴京守將趙葵、全子才多次催促朝廷運送糧餉,但望穿秋水,糧餉卻遲遲未到。蒙古人從汴京城外決黃河引水灌城,宋軍本來就飢餓難戰,又被洪水淹死不少人。趙葵、全子才無力迴天,只得放棄汴京,狼狽而逃。

從收復汴京到放棄,前後不到兩個月的時間。

就這樣,南宋發動的“守河據關,收復三京”的軍事冒險計劃,以徹底的失敗而告終。去了一個金國,又迎來一個更強大的敵人。

因此,聯蒙滅金本身並沒有錯,錯的是宋廷過於心急。南宋軍事力量連金國都打不過,想要徹底收復中原,理應苦練內功,有了實力才能北進,徐圖恢復。


君山話史


小時候讀歷史,國內愚民式的教科書只是告訴我們,北宋聯金滅遼,招致了“靖康之恥”,南宋聯蒙滅金,又最終被蒙元滅了國。而到了現在,在特色國情下,文史學科被忽視,很多人語文閱讀能力有限,歷史知識匱乏,看了個大概,就想當然的認為宋朝的皇帝、大臣都是傻子,還不如“他”一介草民見解高明。

但其實對歷史稍有了解,就會明白“聯金滅遼”與“聯蒙滅金”這兩個事件混為一談本身就是非常錯誤的。對於這個問題,我簡單的聊聊我個人的看法:

一、聯金滅遼是一個昏聵的決策。

二、聯蒙滅金是正確的選擇,只是後面“端平入洛”倉促行事,破壞了戰略局勢。

下面簡單說一下我的理由:

遼朝與金朝是完全不同的概念,遼朝是一個文明國度,也是漢化非常高的國家。宋遼之間的戰爭也主要在邊境地區進行,很少深入腹地,互相屠戮對方人民。

另外宋遼之間的戰爭,基本也是“平手”的狀態,沒有某一方特別“憋屈”。所以兩國約為“兄弟之國”,在“澶淵之盟”後,維持了120年的和平,直至遼國滅亡。

而金朝的南侵是血腥、野蠻、殘忍的,金朝滅北宋的過程中,經常大兵團橫掃宋廷腹地,從陝西、山西、山東、河北、河北一路攻城屠殺,乃至北宋滅亡之後,北方各地自發組織的抗金義軍竟然多達百萬之眾。

其次金朝在靖康之恥中對宋朝皇室幾乎是一網打盡,而且劫掠到北方之後,肆意凌辱。宋朝的皇后被逼自殺,宋高宗的母親也被金人玷汙。可以說宋金矛盾是自上而下的刻骨仇恨,不是三言兩語就可以化解的。

縱觀南宋與金朝之間的和議與戰爭:

“紹興和議”——“完顏亮南征”——“隆興北伐”——“隆興和議”——“開禧北伐”——“嘉定和議”——“金宣宗南征”——“宋蒙滅金”

南宋與金朝之間的“和議”都是廢紙,兩國在歷史的較量中,完全沒有信任感可言!


最後的結論:

1、遼朝是一個文明、守信的國家,北宋背約落井下石,聯金滅遼完全是昏聵的決策。

2、金朝與宋朝的刻骨仇恨,註定兩國不可能合作。

3、蒙古攻陷金朝中都之後,金朝的覆滅就只是時間問題了。聯蒙滅金起碼在戰略上可以爭取主動,而且可以利用這個機會鍛鍊軍隊,瞭解蒙軍,爭取戰略空間,這個決策是沒問題的。


從耗子胖成豬


北宋滅亡之後,明眼都能看出來,元朝崛起以成定局,可南宋的當權者後來還是作出了錯誤的決定,助狼滅金,為什麼會自找苦吃,讓自己失去了戰略平衡縱深支撐點。

1,有復仇心裡,金人盛氣凌人貪得無壓,霸佔著宋朝領土不還,還滅了北宋成為南宋的欺齒大辱,想借機報一箭之仇。

2,南宋內部的主和派貪生怕死佔了上風,多年養成割地上貢求和平的日子,讓南宋的官員失去了鬥志,只想著拿錢消災,用錢買保險。

3,懼怕蒙古的淫威,明知引狼入室,不敢不從蒙古的要求

4,弱者的求生之道,無賴的選擇,這就好比兩個人打架,一個強者在猛揍一個弱者,圍觀者不但沒人伸援,還會竊竊私語,裝腔作勢幫強者埋怨弱者的不是是一個道理。

南宋的最終滅亡,是多種因素造成的,但最重要還是南宋內部心裡爛造成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