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留關羽守荊州,為何不把諸葛亮留下,取西川有法正足矣?

愛說歷史的紫氣東來


主要有兩點:一,諸葛亮在荊州影響力極大,讓其留荊州會進一步開發荊州使荊州益州實力失衡不利於長期鎮守成都或漢中的劉備掌控全局。二,法正才能在軍事方面更強,若龐統活著,主持成都事物不是問題,諸葛亮可留荊州。龐統不在,諸葛亮要是再留荊州,劉備必失去荊州勢力支持。沒有諸葛亮居中調和,劉備也穩不住蜀漢政權。


青蓮夢子


都不要搶,我來回答。

背景:赤壁之戰後,曹操退回北方,留守曹仁駐守襄樊之地,劉備趁機佔據了荊州南部四郡(零陵、武陵、長沙、桂陽)擴大了勢力,之後在荊州經營數年,相對曹魏和東吳,劉備成為荊州得益最多的一方。憑藉著諸葛亮在荊州錯綜複雜的人脈關係網。幫劉備招攬了眾多荊州本地的人才俊秀,諸葛亮把荊州之地治理得井井有條,劉備終於了有了自己賴以生存的根據地。

到了建安十六年,也就是公元211年,曹操徵漢中張魯,劉璋聽從手下謀士張松的建議,邀請荊州的劉備入川討伐張魯,諸葛亮曾在隆中對提出益州是早晚要取的,劉備對益州也是垂涎三尺的,於是劉備率領數萬步卒入蜀,並留下諸葛亮和關羽鎮守荊州,還有張飛、趙雲等人。




看下正史裡的記載

先主留諸葛亮、關羽等據荊州,將步卒數萬人入益州。見《三國志先主傳》建安十六年,益州牧劉璋遣法正迎先主,使擊張魯。亮與關羽鎮荊州。見《三國志諸葛亮傳》

從多出記載可以看出,在劉備接受劉璋邀請入川之時,留下了諸葛亮和關羽一同留守荊州。

那麼劉備入川與劉璋決裂後,為何只留關羽一個人鎮守荊州,而把諸葛亮調往川中呢?取西川和成都不是還有龐統和法正嗎?把諸葛亮再調過去,不擔心關羽一人能不能守得住荊州嗎?下面我們就一個個來分析下。

一 劉備與劉璋決裂後 確實調了諸葛亮、張飛、趙雲等人沿江入川協助自己圍攻成都

劉備與劉璋的決裂很有意思,孫權聽說曹操來進攻,向劉備求援,劉備與孫權結盟不能不救,加上樂進與關羽在青泥對峙,如果樂進打吧關羽,侵犯荊州,其後果比起張魯更嚴重,所以要劉璋增兵萬餘和兵器糧草,但劉璋兵只給了四千,至於其他的物資均減半,劉璋的做法激怒了劉備。加上張松之計被劉璋得知,劉璋斬了張松之後,給各地的守將下了命令不讓劉備過各路關隘,劉備大怒,斬了白水軍的都督楊懷,正式與劉璋決裂。


在劉備拿下涪水關和綿竹後,準備進逼雒城之際,從荊州之地調來了諸葛亮、張飛、趙雲,他們三人一路上平定蜀地各郡縣,與劉備回合準備一起圍攻成都。

先主軍益強,分遣諸將平下屬縣,諸葛亮、張飛、趙雲等將兵溯流定白帝、江州、江陽,惟關羽留鎮荊州。見《三國志先主傳》

從這裡我們可以得知,此時鎮守荊州的就剩關羽一人了,可以說原來在荊州的一眾班底全都去了西川,關羽作為劉備最信任、關係也最親的大將,關羽文武兼備,善待士卒,加上還有荊州的名士馬良輔佐關羽,關羽鎮守荊州時劉備考慮再三的結果,至少在發動襄樊之戰前,關羽是稱職的,一是訓練了荊州的精銳水軍,二是加強了荊州的防衛,相比其他人關羽算是最佳的留守人選。

二、劉備要諸葛亮入蜀 除了圍攻成都 還有更多的用意

劉備遲早都是要拿下益州之地的,劉備在葭萌關招降馬超後,攻重鎮雒城龐統戰死後,與諸葛亮、張飛、趙雲、馬黃忠、魏延等人一起圍攻成都,迫降劉璋。劉備拿下益州後,更重要的是要安撫益州的民心,治理好益州這樣一個大州,非諸葛亮不可。法正在劉備集團的身份是謀主,諸葛亮是個全面型的人才,打仗、內政、治民和制定法律等方面,諸葛亮的作用使遠大於法正的。



荊州在諸葛亮和劉備數年的治理下,已經趨於穩定,只要不出啥大的亂子,關羽和荊州本地的人才足以應付,但面對一個剛經歷過戰亂的益州之地,劉備則是更需要諸葛亮來治理。

三、法正在劉備入川與奪取漢中立下汗馬功勞 是劉備的謀主

法正這個人確實很有計謀,在鄭度勸說劉璋用堅壁清野的戰術對付劉備時,法正通過對劉璋的瞭解,知道劉璋不會採納鄭度的建議,可以說有了法正,劉備取成都是沒有任何問題的。



從後來劉備聽從法正的建議,法正從曹操得到漢中後沒有直接奪取蜀地,就表明立場要劉備迅速出兵與曹操爭奪漢中,劉備也深知漢中對益州的重要性,採納了法正出兵奪取漢中的建議。那麼劉備帶著法正去奪漢中,誰來留守成都,無疑諸葛亮是最合適的人選,我們知道劉備奪取漢中已經到了男子當兵,女子當運的地步。


想想如果沒有諸葛亮在後方不停的搞後勤,保障糧草器械的供應和後方的穩定,劉備真的不一定能信心滿滿的拿下漢中。

所以如果單純的只是拿下益州,確實只要法正就夠了,但是如果要法正來治理益州,就不行了,法正是一個非常有謀略的人才,但法正為人睚眥必報,是蜀地作威作福,這樣的人是治理不好州郡和國家的,劉備肯定也知道,所以在劉備的心中諸葛亮才是最有能力治理好益州的人選,還有以後爭奪漢中,更需要諸葛亮穩坐後方,這也就是為啥劉備一定要把諸葛亮從荊州調往西川的真正原因。

結語:劉備是善於識人和用人的,留關羽留守荊州是對關羽的信任和了解,關羽作為劉備集團文武兼備的大將,守荊州是合適的,關羽的能力天下共知,不管是曹魏和東吳,都不敢獨自去攻打關羽。同樣對諸葛亮也是一樣,諸葛亮的作用比起法正更重要,拿下益州後,把益州治理好才是劉備最關心的。法正是謀主,不管是取西川還是漢中,劉備一直帶著他,讓他出謀獻策,只可惜法正早逝,所以說對這三人,劉備真的是人盡其用,根據每個人的特點讓他們發揮出各自最突出的才能。

感謝您的閱讀,我是紫氣東來,喜歡三國曆史的朋友如果關注我說的話想必是極好的

期待您的點贊、留言、評論與關注哦!!!


愛說歷史的紫氣東來


題主的這個問題,如果單以《三國演義》來看,我是贊成的。


但是羅貫中的生活年代大約在1330年-約1400年。他是元末明初的小說家,作為《三國志通俗演義》的作者,沒有人冠名他是史學家。

《三國志》的作者陳壽生活的年代是233年—297年。他本人是三國時蜀漢及西晉時史學家,可以說,也記載的事,部分親身經歷過。陳壽的《三國志》是紀傳體史學著作。《三國志》與《史記》、《漢書》、《後漢書》並稱“前四史”。可見,他的〈三國志〉主要是史學價值。

我的意思 是說,羅貫中在寫三國演義這部小說時,參照《三國志》的史實。但演義是“七分虛構,三分史實”!為小說能引人入勝、扣人心絃,羅貫中苦心孤詣地杜撰了很多情節。使我們對歷史人物的真面目認識不清,才產生了錯誤的判斷!


劉備留關羽守荊州,為何不把諸葛亮留下,取西川有法正足矣?

1.劉備在取西川后,留關羽鎮守荊州。由於關羽的剛愎自用,最後荊州被孫權取走了,從而導致了劉備與諸葛亮不能如期執行隆中對的宏偉戰略,導致了後來蜀漢軍事集團的滿盤皆輸。人們在扼腕嘆息之餘,總把過罪歸結為劉備的用人不明,認為,當初劉備不應該調走諸葛亮。對此,我只能哈哈一笑了。

諸葛亮的才智在三國演義中被明顯地放大了!關羽在,諸葛亮留守荊州並非很好的組合,真實的歷史中,關羽對諸葛亮並沒有俯首貼耳、五體投地,這個關二爺除了對他大哥劉備外,蜀漢軍事中,他不服任何人!諸葛亮如果長時間留荊州輔佐關羽,難免“將相”離心,這是兵家大忌。


2.諸葛亮是傑出的政治家,在軍事上也非全才!由於在戰場上過於謹慎,從不願意做冒險的軍事行動,連魏延都有點不服他的氣!

諸葛亮搞 行政管理是把好手。他可以當蕭何,並不能完美把扮演韓信他角色,後來的六出祁山都功敗垂成就很能說明問題!你看看三國志,這個問題就迎刃而解了。確切地說,這樣的人才是治國安邦搞戰略是可以的,在具體的守戰場上難有大作為。

關羽作為蜀漢方面首屈一指的大將,守荊州的一部分(僅兩個郡),如果能執行諸葛亮“東和孫權,北拒曹操”,絕對沒有問題!審時度勢,如果你是劉備,你也會有這樣的安排。


3.劉備入川后,法正是劉備的高級參謀長。

法正才智超群,在鄭度勸說劉璋堅壁清野時,法正通過對劉璋的瞭解,認為劉璋不會採納鄭度的建議!在軍事謀略方面,法正不亞於諸葛亮。

劉備聽從法正的建議,在曹操得到漢中後沒有一鼓作氣奪取蜀地的時候,力勸劉備迅速出兵拿下漢中,劉備採納了法正建議。因為,漢中太復要了!那麼,劉備與法正去奪漢中後,誰來守成都呢?這要恰當的人選,只有諸葛亮了!後來在劉備奪取漢中已經到了“男子當兵,女子當運”的地步。如果諸葛亮留荊州,劉備能否攻取下漢中就要打個問號!調諸葛亮入川是對的!

法正是謀士,取西川、取漢中,一直追隨在劉備身邊,為劉備出謀獻策,只可惜法正英年早逝了!
我很欽佩劉備的知人善任!


希望星晨58298869


象許多這類題一樣,還是包含了事後諸葛式的挽惜。言外之意無非是,假如,劉備取西川時,不把諸葛亮帶走,而是留了下來,荊州還會丟嗎?那麼,咱們理一理事情的發展過程,看一看能否改變。

一,劉備在攻打西川時的處境

211年,劉備在得到張松和法正作內應的情況下,決定入川了。不過,致於怎麼做,劉備雖然聽了龐統的建議,但是,他並不想完全按照那樣做。表面上,劉備入川是幫劉璋的忙,所以,他做的事就不能讓劉璋有所顧忌。

關羽,張飛,趙雲,諸葛亮等人,他都沒有帶。按理說,入川不可能太輕鬆了,甚至會有意想不到惡仗。

然而,荊州是後方,劉備不敢有絲毫大意,他怕荊州有失,這一點,從孫權的妹妹,也就是他的夫人,被孫權接走時,他心中就有所放範了。所以,把他們放在荊州,一來劉備很放心,二來對孫權和曹操也是一個很大的震攝,三,不帶他們入川,表面上也是想讓劉璋放心,畢競,關羽,張飛在戰場上的名聲太大了。

致於,入川所帶的人員,劉備認為有龐統這個足智多謀的謀士,再加上簡雍,黃忠,魏延等人足也。更何況,法正,孟達也在,雖然,對他們的謀略究竟能達到什麼水平還不瞭解。

二,諸葛亮為什麼必須入川。

劉備在西川的戰事,開始,還是順風順水的。然而,在攻打雒域時,龐統中箭意外身亡了。至從龐統死後,劉備悲痛萬分,一時從感情上,從事業上都接受不了。然而,更可怕的是,戰事開始進入了膠著狀態。

這種局面很可怕,如果,劉璋拼死抵抗,己方又損兵折將無果。荊州方面在稍有閃失,整個局面將越發不可收拾。

安全之際,劉備緊急調諸葛亮,張飛,趙雲入川。

諸葛亮入川后,戰事發展的很順利。益州很快得手,接下來更復雜的是如何治理這個剛剛到手國家。法正是一個奇才,在收西川這件事上,法正所起的作用諸葛亮不能比的。然而,法正偏狹的心胸也決定了,他不可能獨立去解決某些國家大事。正象收西川法正的作用諸葛亮不能替代一樣,治理國家,諸葛亮的作用也是法正無法替代的。

關羽丟荊州,也可能這種結局是蜀漢政權的必然,也或許諸葛亮在,荊州還是保不住。總之,一切都不可能重新來一遍。


一葉小舟168521774


劉備在奪取西川之後,留關羽鎮守荊州。但是因為關羽剛愎自用,最後被孫權一舉奪取了荊州,最後導致劉備的戰略滿盤皆輸,從此蜀漢的大業開始走下坡路。

也許有很多人認為,當年劉備為什麼不讓諸葛亮鎮守荊州,或者是把諸葛亮留在荊州輔佐關羽,這樣的話,至少能夠保證荊州不會丟失。不過我覺得這就是事後諸葛亮,因為諸葛亮作用在歷史上還有演義中明顯的被誇大了,即使諸葛亮留在荊州,也很難保證荊州不丟失。而且在歷史上,關羽甚至對諸葛亮並不是很服氣,兩個人如果同在的話,還可能起很大的矛盾。

諸葛亮在軍事上並不是很擅長,而且在打仗的時候非常的謹慎,不敢做什麼冒險的事情。他主要的特長在於內政和後勤方面的工作,所以劉備把他調入四川,主要是為了讓他做好穩定的工作。劉備在剛開始入川的時候軍隊並不多,只有寥寥兩三萬人而已,當時還是打算看情況再定,並沒有準備一下子奪取四川。只不過後來一下子有了好機會,所以他把張飛趙雲諸葛亮等調入西川,準備下大力氣,奪取西川。

在三國演義中,大家的印象似乎關羽佔領的是整個荊州,但當時並不是,當時只是佔據荊州的一部分而已。而且後來孫權還搞陰謀小動作,把長沙零陵桂陽三郡取走了,在這種情況下,關羽在荊州的地盤就更小了,事實上大約只有兩個郡。所以當時關羽的態勢不是很妙,因此他在有可能奪取襄陽樊城的時候,把主力調往前線打算一舉奪取襄陽,這樣他的戰略情況就會好轉很多。只不過天不從人願,襄陽沒能奪下,而後方又丟失。諸葛亮在的話,也改變不了什麼大局,反而有可能和關羽起衝突。

我是冰哥聊史論古今,期待您的關注和點評!


冰哥聊史論古今


法正和諸葛亮比,無論是政治方面,還是統籌大局方面,都不如諸葛亮,所以諸葛亮是必須要入川的。

法正:三國謀臣賢士,曾經在劉璋手下做事,但是得不得重用,後來跟隨了劉備,為劉備的崛起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曾經幫助劉備奪去了益州。

說到三國,應該是大家最熟悉的一段歷史了,不過我相信大部分人還是以劉備作為正統的,因此每次看到他們失敗的時候就會覺得很遺憾,特別是關羽的冒進讓蜀國徹底失去了一統天下的希望。肯定那時候都在想,難道劉備就不能另外派一個人來守荊州嗎?

我們來看一下當時劉備是不是可以讓其他的人來守荊州呢?劉備在佔據荊州以後,把荊州當成了自己發跡的地盤。後來劉備在劉璋的邀請下去了西川,當時是留下了關羽鎮守荊州,不過還有諸葛亮、張飛等人協助,問題不是不大。

後來,劉備在去西川之後,和劉璋鬧翻了,於是只能強取西川,但是兵力不夠,於是調來了諸葛亮、張飛、趙雲等人來協助(三國中龐統死後才叫了諸葛亮,其實不是,是諸葛亮先來的,之後龐統才中流矢而亡,再說了當時還有法正在呢,所以三國中有一點偏離歷史了)。諸葛亮一行人來了之後,只有關羽一人鎮守荊州。那麼為什麼劉備不讓其他人鎮守關羽呢?先說說諸葛亮,諸葛亮的長處就在於政治方面,荊州已經被諸葛亮治理得走上正軌了,如果攻下西川,那麼肯定需要諸葛亮這樣的人才來統籌大局,縱觀劉備的陣營中,只有諸葛亮一人能做到,所以諸葛亮是必須要要入川的。為什麼不讓張飛鎮守荊州呢?說實話張飛根本就沒有能力鎮守荊州,比如後來的徐州,可以說有一半就是在張飛手上丟的,張飛擅長的是進攻而不是防守,所以張飛也必須要去西川。果不其然,在劉備攻取西川的過程中,張飛立下了很多汗馬功勞。
那麼趙雲和黃忠為什麼不留在荊州呢?趙雲在荊州之前是“先主主騎”,到了荊州之後就成了牙門將軍。說實話,劉備是不太信任趙雲的,估計劉備在選擇誰留守荊州的問題上,根本就沒有考慮過趙雲。黃忠是一個剛投降的人,他肯定不會馬上受到劉備的信任,就算他能力再強,劉備也不會讓他去鎮守荊州。

所以,劉備只有選擇關羽,才能放下心來去攻打西川。


公元前


這個問題蠻有意思的,看《三國演義》,大家會形成一種慣性思維,劉備最依賴的人是諸葛亮。但事實上,劉備信任諸葛亮不假,但未必是最信任的,更不是最依賴的。從劉備入蜀只帶龐統、法正這件事就可以看出來。而他之所以不帶,和後來招諸葛亮和張飛、趙雲入蜀,其實根本原因都是一樣的。接下來,我就試著分析一下。

一、諸葛亮“治戎為長,奇謀為短”

陳壽在作《三國志》的時候,評價說:“然亮才,於治戎為長,奇謀為短,理民之幹,優於將略。”諸葛亮的才能,足以和管仲、蕭何媲美,但他不是王子城父、韓信這樣的優秀將領。很多人以為這是陳壽因為在蜀漢的仕途不順,所以對諸葛亮有貶損的意思。其實不然。陳壽在諸葛亮傳文末,作蓋棺定論式的總評時候,說的話是大加褒揚的。試看全文。

評曰:諸葛亮之為相國也,撫百姓,示儀軌,約官職,從權制,開誠心,布公道;盡忠益時者雖讎必賞,犯法怠慢者雖親必罰,服罪輸情者雖重必釋,遊辭巧飾者雖輕必戮;善無微而不賞,惡無纖而不貶;庶事精練,物理其本,循名責實,虛偽不齒;終於邦域之內,鹹畏而愛之,刑政雖峻而無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勸戒明也。可謂識治之良才,管、蕭之亞匹矣。然連年動眾,未能成功,蓋應變將略,非其所長歟!

除了最後一句,“蓋應變將略,非其所長歟”,通篇151個字,132個字是盛讚,只有19個字是批評,這還看不出陳壽的態度嗎?以陳壽在蜀漢為政和身為史官的身份,他一定是收集了大量信息以後才得出這樣的結果。所以,我們應該選擇相信。

基於諸葛亮有這樣的特點,劉備最初留諸葛亮同守荊州就不言而喻了——荊州初定,需要這樣一位強於理民的政治能手來安撫,否則大軍遠去益州,一旦事情有變,劉備可是需要退路的。所以必須得有足夠可信可靠的人將後方打理好才能安然遠行。同時,劉備很清楚,這次出發去益州是奪地盤的,打造是免不了的。既然諸葛亮的長處不在軍事,又需要有他穩定大後方,那就乾脆不帶。

後來之所以又讓諸葛亮率軍西行,則一是經過諸葛亮近三年的治理,荊州已經安定,留關羽鎮守也可以放心了;二是這時候的劉備要拿下整個益州,一缺兵二缺才,需要有生力量的加入迅速平定整個益州。同時還需要諸葛亮替他把新拿下來的地盤進行管理。龐統和法正雖然都有才,但理政不如諸葛亮。尤其法正,睚眥必報。劉備當然不能不許,但又得在可控範圍內讓法正報仇。那就必須仰仗諸葛亮的才能了。只有他坐鎮成都,劉備才可以一邊放心內政,一邊不怕法正胡來。

二、諸葛亮“理想豐滿,現實骨感”

身為半輩子有職無權、顛沛流離的苦命人,劉備見慣了人世間的冷暖。不管他曾經是否有過自己的政治理想,在經歷了大起大落之後,在已經過了知天命的年紀之後,恐怕也所剩無幾了。他一方面還要堅守著自己“每與操反”的政治行動綱領,另一方面還要快速獲得政治和軍事上的實力增強。這就難免和年紀正好、有著崇高政治理想的諸葛亮產生衝突。雖然“隆中對”早就闡明瞭諸葛亮的態度——必須拿下益州。

但方法上,或許會有不同吧。龐統和法正就不一樣了。以龐統後來給劉備的出謀劃策可以看出,龐統是一個很現實的人(劉備與劉璋第一次會面的時候,龐統就建議劉備當場拿下劉璋,只是劉備沒好意思那麼做),這樣的人對於劉備當前最急迫的利益而言,是最符合要求的。法正就更不必說,在益州屈才所以才反叛到劉備這裡,更是典型的現實主義者。這二者就天然和劉備當前的利益最相關。而且這兩個人都身負大才,真可謂“此天賜劉備也”。

三、劉備的平衡之道。

從劉備真正接納龐統後,便“親待亞於諸葛亮,遂與亮併為軍師中郎將”,這當然是劉備求賢若渴,況且龐統又“當南州士之冠冕”。這時候的劉備,應該還沒有想要過分抑制諸葛亮權力的意思。但很快,隨著法正出使荊州,勸劉備西行拿下益州,一切就都變了。這時候劉備突然又多了一個可用之才法正,而且這個人將成為未來自己掌控東州士人的重要樞紐。那就必須讓法正在集團內部獲得足夠的認可和權力。方法就是立功!這時候的龐統也同樣需要立功,取西川就是最好的機會。

所以劉備只帶法正、龐統上路,除了之前的兩點原因,開始制衡諸葛亮的權力的意味也已經很明顯了。我們不能簡單將之稱為劉備主觀的選擇,劉備的政治敏感度和這麼多年的經歷都告訴他,不進行平衡,那就是取死之道。所以,他也必須這麼做。對劉備的這種做法,諸葛亮應該是接受的。雖然諸葛亮是理想主義者,但他同樣也是一個智者,一個時刻能認清現實並作出最優決策的智者。這時候,平衡就是最優解。在劉備西行之前,君臣二人應該有過一次針對性的談話。劉備將大後方交付諸葛亮,諸葛亮則表示自己的最大理解和支持。

但此後的事情,就多少有些超出諸葛亮的意料了。隨著手中權力的增加,劉備的野心也與日俱增。他需要更多的手段來平衡荊州派、益州派和東州派。龐統的離世讓以諸葛亮為首的荊州派失去了最能接近劉備的文臣,而現實主義且為劉備拿下益州立下最大功勞的法正成為劉備手下最熾手可熱的人。他“擅殺毀傷己者數人”,但諸葛亮卻不能將之如何,原因是“法孝直為之輔翼,令翻然翱翔,不可複製,如何禁止法正使不得行其意邪!”

法正的用心、法正的不完美、法正的大功勞都讓劉備對他信任之極,所以在劉備兵敗猇亭以後,諸葛亮感嘆:“法孝直若在,則能制主上,令不東行;就復東行,必不傾危矣。”由此,可見在劉備的信任梯隊裡,諸葛亮起碼是弱於諸葛亮的。我們無法揣測,如果不是法正早早離世,劉備最後的託孤人選會不會還是諸葛亮與李嚴。但劉備畢竟老了,他需要一個能力、忠誠都是極品的臣子來輔佐劉禪。這樣自己才不會給別人做了嫁衣裳。諸葛亮,永遠是他最需要的那個人。


孤罔炎史


劉備不把諸葛亮留在荊州,是因為諸葛亮的作用法正沒法取代的,劉備要奪取和控制益州,少了諸葛亮不行。

劉備在剛入川時其實帶的部隊不多,在得到劉璋加強,又吞併了白水軍以後也才3萬多人。而且劉備只帶了龐統、黃忠、魏延等人,把諸葛亮、關羽、張飛、趙雲都留在了荊州。從這裡可以看出,劉備把當時手下最主要的部下都留在了荊州。

劉備這個安排其實原因很簡單,他入川以後並不是馬上和劉璋翻臉,而需要時間熟悉一下川中情況,因此開始並不需要太強的力量。而荊州是自己的根本,必須留下足夠可靠的人和部隊守衛,所以他才會把諸葛亮等人和大部分部隊都留在荊州。

但是在他決定向劉璋動手以後,那麼就要快刀斬亂麻,儘快解決劉璋,避免戰事長期化。所以和《三國演義》不同的是,劉備不是在龐統死後才調諸葛亮等人入川,而是從葭萌關起兵以後,就直接命令諸葛亮、張飛、趙雲等人從荊州率援軍分路入川,和自己一起攻打劉璋。

而此時除了龐統,法正也在劉備身邊,荊州這一路張飛和趙雲都是武將出身,諸葛亮顯然不可或缺。

在奪取益州以後,諸葛亮的作用就更大了。在正史上,諸葛亮的政治才是他的最長項,而法正長於謀略,在內政上比諸葛亮差的多,劉備手下其他人也無法和諸葛亮媲美。因此在劉備奪取益州以後,諸葛亮又開始協助劉備整理益州的政務,加強對益州的統治。

像治理益州的律法《蜀科》就是諸葛亮主持起草的,而因為《蜀科》過於嚴厲,法正一度還提出反對意見,諸葛亮則以《答法正書》闡明瞭實行嚴法的必要性。從事後的結果看,諸葛亮的決定是對的。也正是靠了諸葛亮,劉備才能在短時間內鞏固了在益州的統治。而在劉備和曹操在漢中大戰時,也是諸葛亮留守益州,調度軍需糧草,發揮了極大的作用。

相比之下,劉備在荊州經營多年,並不需要諸葛亮去穩定政局,所以劉備不可能把諸葛亮調往荊州協助關羽。倒是如果龐統不死的,法正和龐統中一人可以調到荊州協助關羽處理軍務。


不沉的經遠


劉備入川

赤壁之戰後,劉備乘機佔領了荊州,劉備馬上生涯大半輩子了,總算有了自己的容身之地,這也為三國鼎立打下基礎。

公元211年,漢中張魯,字公祺,沛國豐縣(今江蘇豐縣)人,漢末割據漢中一帶的軍閥。張魯打算出兵西蜀。劉璋,字季玉,江夏津陵(今湖北天門)人,劉璋為人懦弱膽怯,派張松出使曹操,不成想曹操看張松像貌醜陋,便惡語對之,並揚言要早晚收拾劉璋。張松無奈就要返回西蜀,路過荊州時劉備派趙雲、關羽款待張松,張松深受感動,就將西蜀防禦地圖獻於劉備。回蜀後與好友法正力勸劉璋請劉備入川,劉璋與劉備同為漢室宗親,有兄弟之稱,就派法正去荊州邀請劉備入川相助。

關羽守荊州

劉備要入川,可是就只有荊州這命根子了,給外人防守不放心啊,曹操、東吳孫權也都虎視眈眈,只能命諸葛亮鎮守荊州,二弟關羽、三弟張飛、趙雲輔助守之。

劉備率龐統,字士元,號鳳雛,荊州襄陽(今湖北襄陽)人,以龐統為軍師,黃忠、魏延為先鋒,進軍西蜀。劉璋手下人聽說劉備入川,極力勸阻劉璋這是引狼入室,日子一長,說話的人又多,又發現張松與劉備書信,就殺了張松,蜀軍與荊州軍就徹底鬧翻了。

劉備也就一不做二不修,出兵進攻西蜀。那知在落鳳坡中蜀軍埋伏,軍師龐統被蜀將張任射殺,劉備進退兩難,只能請荊州諸葛亮來蜀商議軍政大事,特委派關平回荊州送信。諸葛亮也明白劉備的意思,就將荊州根據地這萬斤重擔交與關羽鎮守。

還是老話,上陣父子兵,打仗親兄弟,關羽忠義,世人皆知,劉備將荊州重地交給他防守還是比較自信的,知道關羽必不會背叛他的。


天山xjks



其實法正無論是謀略還是政治影響力都不如諸葛亮,當初還是諸葛亮提出《隆中對》才為劉備後來發展勢力地盤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劉備是很信任諸葛亮的,其次劉備入川難度很大,劉備畢竟是個外來人如何搞好團結如何搞好內政劉備都需要諸葛亮的幫助,當然了劉備也許在軍事上不那麼信任諸葛亮但是在內政上劉備還是認可諸葛亮的,諸葛亮在劉備身邊發揮的作用遠比在關羽身邊發揮的作用大一些。


其次關羽留守荊州一是因為關羽是劉備最早的兄弟班底,劉備信任關羽,其次關羽的威望遠比張飛、趙雲等人高得多,關羽是個帥才,並且還熟悉水戰,所以關羽駐守荊州是最合適的人選,再者關羽也沒有不良嗜好,從沒有因為飲酒誤事過,並且關羽沒事的時候還熟讀兵書,很有謀略的一個人,而劉備此次入川任重而道遠,如何收服人心才是當務之急,劉備需要迅速在益州站穩腳跟,再者當時龐統還沒了,劉備是最需要諸葛亮的。


再者當時荊州跟益州可不一樣,荊州早已經被治理好了,要不是關羽高傲以及大意荊州不會丟,不得不說關羽可比張飛醉酒丟徐州的損失可大多了,只能說一句可惜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