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封對關羽見死不救,難道當時就沒想過關羽或者劉備會秋後算賬嗎?

昌碩裡


劉封不是不救關羽,而是想救也來不及,或是說不可能辦到!

一、關羽向劉封求援是在公元219年八月份,是要援兵去攻打曹仁,不是去救命的。當時關羽剛水淹于禁,軍勢正盛,沒有敗亡的跡象。所以劉封拒絕了,以地盤剛打下還不穩定為藉口。

這裡劉封不出兵,絕對是站的住腳的!從職務上來說,劉封和關羽沒有隸屬關係,兩人都管理三個郡,只是劉封的三個郡沒那麼重要就是了。關羽要調動劉封得通過劉備的下令。關羽可以求劉封幫忙,但是命令不了他,而劉封選擇去與不去都是可以的。劉備怪劉封不救關羽是沒道理的,都是分公司經理,沒道理一個經理說得過來幫忙另一個分公司經理就得過來幫忙的,自己的業務不用管了嗎?要幫忙可以,得老闆發話!

二、劉封確實沒有出兵的能力!劉封是在公元219年的五月份管理上庸三郡,關羽求援時劉封才管理上庸三郡三個月!民心未附、政權不穩是正常的。何況,劉備讓劉封去管理上庸三郡時,並沒有派人去協助劉封。當時劉備讓劉封去上庸是去統領孟達的,監督防備孟達的意思很重。

當時,上庸三郡的部隊中,孟達的兵馬最多,有四千,申耽、申儀兄弟的私兵有三千左右,劉封本部的軍隊樂觀估計也就是兩三千,加起來全部也就是一萬左右,即使是劉封有在本地徵兵,最多加起來也就是一萬多人(人口都讓曹操帶走了)。

關羽讓劉封、孟達兩人出兵相助,他們不去,絕對是謹慎的。地盤剛打下來不說,劉封、孟達的部隊都走了,申氏兄弟的部隊誰來防備?劉備拿下上庸三郡時,並沒有像曹魏那樣將申氏兄弟調走外地任職,而是就地封為兩郡太守。何況,劉封、孟達即便肯出兵,最多也就是幾千,恐怕連八千都湊不齊。

三、關羽兵敗太快,劉封來不及救援,更是自顧不暇。關羽一意孤行,強行攻打曹仁,從後方調走部分精銳,給了東吳可乘之機。等到呂蒙偷襲江陵,關羽被迫撤軍,往南撤退,劉封想要救援是來不及的,最快速的通道是得經過曹仁的襄樊防區,徐晃的大軍還在那裡呢!而且,誰又能料到關羽的軍隊是不戰自散的,好歹也是兩三萬大軍。

何況,曹魏東吳合作想弄死關羽,誰又能擋得住?劉備益州這邊,永安軍營出兵荊州的道路被陸遜堵死(劉備永安軍營兩三萬大軍壓根就沒動過)。劉封上庸三郡這邊,徐晃曹仁在守株待兔。即使劉封想出兵也不現實,沒那麼多船可以走水路,走山路的話,估計黃花菜都涼了。更何況,在那個時候,消息的傳遞又特別慢,誰知道關羽究竟跑到了哪裡?

更為嚴峻的是,劉封自顧不暇了!孟達偷偷勾結了曹魏,申氏兄弟態度曖昧又不可靠。曹操是不去追趕關羽,但是他讓徐晃帶兵殺向了劉封。劉封手下只有幾千可稍微信賴的部下,哪還敢一心二用。


尋找不答應


關羽被圍,劉封就在不遠處的上庸,關羽多次寫信請援,為何劉封遲遲不出手?

關於這件事,我和大家的意見可能還真不太一樣,我主要從劉封的性格層面來進行分析。

1,劉封性剛猛

三國諸葛亮對於劉封的評價是——封剛猛,易世之後終難制御。其中最明顯的一條是劉封這個人,性格剛猛,說的不好聽點就是勇猛有餘,智力不足,遇到事容易簡單思考就下了決定。

所以我個人認為許多人分析的的的確確是分不出來兵去救關羽這個原因不太認同,撐死了就是個客觀條件。就劉封這樣的性格,就不會去深入的考慮這個事情。

那麼話就說回來了,劉封不去救關羽,肯定是一下就下了這個決定。那麼就又得分析了。

2,養子和好兄弟

劉封是劉備的養子,關羽是劉備的好兄弟。二人之間本應該是情同手足,但事實可能並非如此。

劉禪的出生意味著傳承人肯定不是劉封,關羽又挺喜歡這個小孩子,劉封的處境就有些尷尬,再加上他不太注重言行,很可能平常就和關羽有矛盾。

關羽關二爺吧,更是那種誰也看不慣的主,除了大哥沒誰放在眼裡,至於向劉封求救那是迫於無奈,但是具體信中內容也不清楚,說不定語氣凌厲,再次引起了劉封不滿。

所以就算有再好的局勢,劉封也是不會出兵的。至於上庸地區局勢不穩只是隨口一個託辭。

3,做就做了,怕啥

我們再回到答主提的這個問題,你不幫就不幫,就不能做做樣子麼?哪怕假裝去營救呢。

對於劉封來說可能是這樣的,不救救不救,一是沒有過多考慮,二是覺得不用掩飾。他的性格就不是這種很會來事的性格,不然也不至於和孟達和其他部下也非常不和,最後導致都反叛了。這種性格註定他就不會和後面的吳三桂一樣,假裝營救,實際上裝樣子。

另外,劉封可能也想看看自己在義父心中是個什麼地位。


行話歷史


建安二十四年,劉備在漢中稱王,回成都時派魏延駐守漢中,使“一軍皆驚”。按正常的話該用張飛才對,張飛的功勞毋庸置疑。可是張飛被派往閬中閒置起來了。

劉備的考量是稱王后的中央集權,而關羽鎮守荊州,成了他專權的障礙,所以他不想讓張飛再成為關羽。畢竟他們的關係類似合夥人,而魏延是他的“部曲將”(家將)。

建安二十四年五月,劉備派劉封取代孟達統領“東三郡”,此時正是關羽“水淹七軍”活捉龐德于禁的時候。史書說是“陰孟達難獨任”,害怕孟達有異心。這個理由顯然很牽強,劉備當時正如日中天,孟達也很被重用,他有何理由背叛呢?

劉封被派到東三郡不久,關羽正是圍打襄樊,他向劉封救援被拒絕了。而被取代的孟達並無異常。這不得不讓人仔細想想劉備派劉封統領三郡的目的。

很顯然,劉備並不想關羽在襄樊之戰中擴大戰果,不願意關羽的個人聲望進一步提高。關羽取得的戰果越大,他就越擔心。劉封不救援關羽,自然是有授意的。

劉備的小九九,後來被孟達捅露了。關羽覆亡七個月以後,孟達叛變魏國。理由是擔心劉備會追究不出兵救援關羽的責任。再則是受到了劉封的欺凌,不幹了。這理由顯得很表面。

孟達在投魏後有一表章《孟達辭先主表》,盡說了投魏的理由。孟達烈數了自古忠臣孝子沒有好下場的例子。孟達很聰明,恰逢其時,因為他懂得,劉封是劉備的養子,劉備如果不追究劉封,那他必然是背黑鍋。


孟達是扶風人,在益州只與張松,法正交好。張松被劉表殺了。前不久法正也去世了。這種情況下,孟達只有投魏國。

關羽集團覆滅和孟達的投降,對益州劉備集團是個很大的震盪。特別是劉備集團多是來自荊襄的官員,更是議論紛紛。這就必須有人為這震盪負責。孟達溜了,劉封就浮出水面了。

劉封此人剛猛,卻沒有政治頭腦,沒有意識到危險的來臨,孟達從魏國來信警告他“(在遠)尚可假息一時”,若是“失據而還”,必遭殺身之禍。孟達如此提醒劉封,可是劉封沒有醒悟,那就不能說他沒有想到劉備會“秋後算賬”了。要說只能說是腦子不行了。


建安二十六年,劉封兵敗三郡,撤回成都後被殺。劉封必死的理由有三個:

第一,他必須為關羽荊州丟失當替罪羊。

第二,他必須為孟達的投魏承擔主要責任。

第三,如諸葛亮說的,“恐易世之後難以制御”。對劉禪繼位有潛在威脅,趁機會處死。


路遙lgy


劉封的死是更深層的原因,無論有沒有救關羽,都是註定的,關羽的事件只能是一個藉口。劉備早年一直顛沛流離,四十歲的時候還沒有子嗣。公元201年,劉備註意到了一個優秀的少年,長沙劉泌的外甥,劉封。劉備認為也許這就是天意了,所以就把劉封收為義子,一直帶在身邊培養,沒有意外的話他就是劉備身後的接班人。

207年,這個意外出現了,劉備的第一個兒子劉禪在新野出世。一年之後,曹操大軍南下,劉備在當陽被擊潰,這個嬰兒被趙雲冒死救出,所以後來劉備對這個孩子更加愛護,他的重要性也非比尋常。所以劉備進川的時候,孫權都想把這個孩子拐去要挾劉備,如果不是趙雲再一次出現,他就得逞了。時間一天天過去,這個叫阿斗的孩子一天天長大,一直到了劉備當漢中王那年,阿斗十三歲,按照三國時期的年齡標準,幾乎就是成年了。於是,劉備的嫡長子劉禪被正式冊立為王世子。

與此同時,跟隨了劉備將近20年的劉封一直表現的很優秀,勇猛善戰,屢立戰功,但是這些成績到了後期就顯得很刺眼了。作為劉備的義子,這個身份顯得十分尷尬,我認為雙方都想解除這層關係,但是誰先提出都不太好。這個矛盾就這麼一直拖著,直到最後爆發的那一天。

可以說,劉封此人一生都是悲劇。早年父母雙亡,自己一直寄養在舅舅家。被劉備收養之後,又多出來一個少主子,關羽認為他是“螟蛉之子”估計是普遍的看法,所以他一直活在壓抑之中。當劉禪的繼承人地位明確之後,這個勇猛的義子即便劉備再捨不得,也沒第二個選擇,只能找藉口除掉了。


百勝刀王胡逸之


先說說第一個問題,關於劉封見死不救的說法並不見於正史,而是《三國演義》中羅大爺杜撰的一個故事情節。

在《三國演義》中,關羽兵敗麥城被圍的時候,曾令廖化突出重圍到上庸請劉封、孟達發兵救援,不料卻被劉封以山郡初附拒絕了。導致關羽在沒有援軍的情況下,被東吳擒捉,並最終父子二人雙雙被斬。

劉封也因此被劉備見責,返回成都後被問罪斬首。

但這件事並不見於正史。正史中關羽兵敗麥城之際,可以說非常唐突,一路馬不停蹄往臨沮方向奔逃,期間根本就沒有給他請援的機會。而且上庸、房陵遠在千里之外,即便他有機會請援,也不會找上庸、房陵的劉封。他應該就近請援。比如臨沮,比如巴東。

事實上關羽已經逃到臨沮邊境了,臨沮境內卻沒有絲毫察覺。說明在此期間,他沒有跟其他隊伍互通消息。

關羽真正請援的時間,是在他包圍樊城之際。當時可能覺得兵力不足,於是就派人去劉封處請援,而且是多次催兵。正因為樊城離上庸比較近,所以關羽可以多次催請。在被劉封幾番拒絕之後,關羽被迫撤走了荊州的駐防部隊,全部投入了襄樊戰場。

這一次也不能完全怪劉封,畢竟上庸、房陵確實初附不久,劉封、孟達進攻上庸,差不多是跟樊城同一時間發兵的。而且申家兄弟是親曹派,只不過表面臣服,他們手上仍然佔有很大一部分實權。劉封、孟達本來就兵力不多,所以不敢輕舉妄動。

劉備為什麼要斬殺劉封?

不是因為劉封不援助關羽,因為此事情有可原,即便有錯,也罪不至死。也不是因為劉封欺凌了孟達,在劉備心中,他最恨的肯定是孟達,對劉封堅持不肯降魏的舉動,劉備更應該感到欣慰。所以!這些都不能構成劉封的死罪。

劉備之所以斬殺劉封,是在為自己的親兒子劉禪掃清障礙,鞏固劉禪的地位。諸葛亮考慮到劉封性格剛烈,怕在劉備死後難以壓制,所以建議劉備將其殺掉。原文如下:

諸葛亮慮封剛猛,易世之後終難制御,勸先主因此除之。於是賜封死,使自裁。封嘆曰:"恨不用孟子度之言!"先主為之流涕。

終其原因,還是劉封的政治水平不行,沒弄清楚自己的位置,過早的表現出了自己的才能。而且在明知討不了好的情況下,不肯接受曹魏的招降,依然對劉備抱有幻想,導致了自己身首異處的慘劇。


愛尚文史


很多人對襄樊之戰,關羽的死十分可惜,認為關羽如果不死,歷史的進程可能會有所不同。特別是鎮守上庸的劉封、孟達,在距離襄陽僅僅20多里的路程卻沒有發兵來救,表示不理解。

首先先更正一下,關羽並不是向上庸求救,而是要求增援。

根據陳壽的《三國志》中記載:自關羽圍樊城,襄陽,連呼封,達,令發兵自助。封,達辭以山郡初附,未可動搖,不承羽命。

關羽向劉封、孟達要求增援也好,求救也好,是在戰爭初期,當時關羽擔心自己兵力不足,在發動襄樊之戰初期,就向上庸發號時令,要求劉封、孟達出兵共同攻打襄陽,但沒想到戰爭進行的特別順利,初期的戰局形成一邊倒的局勢。

那麼,劉封、孟達為什麼沒有出兵呢?

一.上庸局勢未穩

建安二十四年,也就是公元219年,劉備軍團發生了三件戰事,劉備帥主力拿下了漢中、孟達、劉封攻下了上庸、關羽發動了襄樊之戰。

上庸三郡雖黃曼貧瘠,但地理位置特殊,即離魏國的京師近,又是連接漢中與荊州的通道,佔住上庸,對劉備軍團有百利而無一害。孟達、劉封雖佔領了上庸,但時局不穩,民心不定,上庸豪紳申儀、申耽兄弟雖投降劉備,但終究勢力龐大,如果此時出兵支援關羽,萬一上庸發生民變或兵變,因此導致上庸丟失,這個罪過是孟達、劉封承擔不起的。

二.關羽沒有調動劉封、孟達的權利

劉備入主益州後,授關羽董督荊州事(《三國志.關羽傳》先主西定益州,拜羽董督荊州事),授權掌管荊州地區劉備控制的部分,包括荊州南部四郡和從東吳借來的南郡治所江陵和附近的公安,關羽事實上鎮守荊州五郡(南郡、長沙郡、零陵郡、武陵郡、桂陽郡)。

而孟達、劉封所管轄的上庸三郡,不在關羽的權利範圍內,因此,理論上來說,劉封與關羽的行政級別是一樣的。所以,關羽沒有調動劉封的直接權利,除非由劉備或諸葛亮下達調動命令。

因此,這裡涉及到一個利益問題:如果戰爭勝利了,劉封、孟達私自調兵,或許功過相抵,沒有任何功勞;一旦戰爭失敗,或因其他原因導致上庸丟失,劉封、孟達私自調兵,就逃脫不了干係,需要承擔的責任就太重了。

一邊是襄樊戰場上,關羽高歌猛進,順風順水,一邊是上庸三郡局勢初定,民心未穩。兩廂一比較,劉封、孟達自然沒有出兵增援的理由,畢竟當時關羽並不是戰局危機而求援。

可誰都沒曾想到,孫權背後下刀,戰局急轉而下,在大家都沒有做出反應的時候,荊州就已經丟了。此時,就算劉封、孟達有出兵的意願,也沒有挽回敗局,解救關羽的機會了。

再說一說關於秋後算賬的問題。

關羽死後,孟達第一時間叛變到魏國。由此可以看出,孟達已經看清形勢,劉封作為劉備的義子,如果追究責任,他孟達首當其衝。所以他先跑了。但為什麼劉備會追究劉封的責任呢?

1.孟達跑了,關羽這位蜀國棟樑的死,必須有人負責,而上庸守軍離關羽,劉封自然要受到牽連。

2.在沒有劉禪之前,劉封一直被劉備當做接班人來培養,但隨著劉禪越來越大,有些問題必然要面對。雖然劉備待劉封也不錯,並沒有因為劉禪而冷待了劉封,甚至在入川時,讓劉封跟隨諸葛亮、趙雲、張飛行軍作戰,言傳身教,耳濡目染,這簡直就是給劉封配了三名超級老師。但日後劉禪接管蜀國這攤子家業,劉封怎麼安排,是劉備最頭疼的問題,畢竟劉禪是扶不起的阿斗,無論從經驗到人氣,肯定都不如劉封。所以,就像歷代君王都會做的那樣,藉助襄樊之戰的失利,為自己的親兒子鋪平道路,剷除未來的隱患。

所以,劉封成了這次事件的犧牲品。


始終先生


大家都寫了很多高明看法,我的感想與大家有點不同之處。關羽中陸遜的計,被孫權殺害,是自找苦吃,斷送了王甫謀士,搭進了關平和劉封,還損失有幾萬人馬實在可惜。漢獻帝公元213年龐統軍師落鳳坡中箭身亡,劉備派關平到荊州掉走諸葛亮,諸葛亮臨走時把鎮守荊州重任交給關羽鄭重屈囑託道,荊州是軍事重地,這幹糸都將軍身上,關羽接受印信,諸葛亮不放心,問道,如果曹兵來功你怎樣對付,關羽說出兵抵敵,諸葛亮又道,曹操和孫權一同領兵前來,關羽道,分兵迎敵,諸葛亮說,如果這樣荊州就危險了,我有八個字,東和孫權北抗曹操,請將軍牢記。關羽傲強自大,王甫道,將軍留意要防其中有詐,關羽道我算定了,糜芳和傅士仁把守心安,南郡,沿江又有烽火臺,吳軍倘有主動,只要舉起烽火,我便親去迎敵,王甫再三諫阻關羽只是不聽,他無可奈何,只得怏怏奉命來荊州掉兵。關羽敗走麥城,吳軍四面包圍,關羽道,誰能突圍到上庸求救,廖化道我願前往,廖化來到上庸,把關羽兵敗的事說了一遍,要劉封和孟達火速派兵去救,劉孟商量一下,孟達認為魏實力強大不可輕動,劉封說,關羽是我叔父,怎能座勢不救,孟達笑了笑,把從前關羽反對劉備收劉封為義子的事說了出來,並勸他不要為叔父名義去冒這個險。我的閒談謝各位網友。


隱形地耐力


首先我想先談一下劉封如果去六救關羽,有沒有可能救出來。當時上庸離樊城大概200裡,如果劉封全力以赴,騎兵大概一天就可以到達,協助關羽就是不能攻下樊城,我相信幫助關羽逃命還是有很大可能的吧。

還有一點要注意,關羽開始派廖化去找劉封不是要求救援,而是相助,在劉封不肯相助後,才不得已從江陵抽兵,才讓呂蒙得手的。

我們再來討論,關羽有權要求劉封來嗎?答案是有的。關羽被拜為為前將軍,假節鉞,就是代表君主的權力的。你劉封不來就是抗命呀。如果來了,不管結果怎樣,起碼責任不在劉封的。這也是最後劉備殺他的原因所在。

最後談一下劉封為何不救呢,現在一般史書都說是孟達挑撥是非,這個原因也應該是有的,但是不要忘記劉封也是很有才能的,不可能別人說啥,他就做啥,沒有主見。所以根本原因還是他自己就不想救援。首先他和關羽的關係本來就不好。其次她覺得也有藉口,三郡剛定,怕走了三郡不穩。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點,他可能沒有料到關羽敗的這麼快,這麼慘。這一點不單單是劉封,包括曹操,呂蒙,劉備都沒有想到。聽到這個消息,無一不是非常驚訝。

歷史沒有假設,關羽的大意,包括劉封的絕情,斷送了劉備集團的大好形式,從此開始劉備集團開始一蹶不振。


痴絕的


關羽是劉備的兄弟,而且他的能力受到了大家的認可,在蜀國除了提到劉備之外,就會說起關羽,足以見得關羽在劉氏家族當中的地位。地位如此之高,但卻不受劉氏家族的待見,尤其是劉備的義子劉封,劉封在上庸是個名門貴族,而且也為劉備立下汗馬功勞,雖是劉備的部下,但是他的才能確不低於劉備,劉封有小算盤,關羽在麥城才無救兵。

劉封是劉備的功臣,功臣可免一死

劉備發動漢中之戰,而劉封則為劉備解決了一個煩心事。孟達和法正雖然表面投靠劉備,但實際上他們非常的狡猾,孟達在上庸只求自保,劉備進軍西蜀但是孟達卻按兵不動,想保留著實力,眼看劉備已經佔據了上風,所以才進軍西川,而這一切都讓諸葛亮和劉備看到眼裡,所以劉封來到上庸後奪取了孟達的兵權,一直駐守在這裡,可以看出劉封為劉備立了戰功,這是讓劉封也一直是深感驕傲的地方。

劉封有小算盤,蜀國內部不合

關羽攻打樊城,卻將荊州的土地被東吳奪去,然後攻打樊城失敗後,沒有立足之地,被圍困打的全軍潰散,關羽的狀況十分的危急,而此時劉封靠近麥城可以出兵援助,但是卻沒有做。

劉封一方面是為了自己的名聲著想,,關羽惹怒的是曹操和東吳兩個大軍,想取得勝利也非常的困難,就算救出了關羽,也得損兵折將,上庸也就自身難保,那麼劉封的名望也就不被奪去了,上庸會是魏與吳的嘴邊肉。

劉封另一方面看出了關羽能夠突圍,是因為關羽派廖化殺出重圍前來求救,劉封心中想了很多,居然廖化能夠殺出重圍,為何又讓他去冒險救關羽,分明是讓他去送死,憑藉關羽的一身武力,怎麼可能殺不出重圍?而恰恰沒有想到,關羽抱著一死的決心對抗。

最後讓大家深受質疑的就是劉氏家族為了保住威望,故意不去救關羽,歷史上總能夠提到關羽的能力,他的威望和忠義的性格深受大家的青睞,但是它的功勞卻蓋過了劉備,所以在劉氏家族當中。關羽已經嚴重的威脅到了劉氏家族的威望,所以關羽被圍困,如果他能夠突出重圍依然能夠得到讚許,如果兵敗劉氏家族能夠重新找到自信,憑藉著這個藉口劉備可以有足夠大的勇氣攻打東吳,夷陵之戰也就迫在眉睫了。


牧野鑑史


肯定想到過,但是,無論救或者不救最後獲罪被殺的可能性都極大!

★點擊右上角【關注】,遇見更多文章和精彩。

★溫馨提示:完整閱讀本文約需用時3分鐘,歡迎您留言評論!期待您的分享、點贊和鼓勵!

讀書品史明事理,借古鑑今知興替。讓絲語和您一起走進歷史,走近民族、國家以及世界的過去和曾經,去讀去品去明,去了解、去揭秘那一場場或驚心動魄或平庸骯髒的“曾經”……

本文看點:關羽是神,“大意”失荊州是作者為了讓他“完美”離場特意安排的一齣戲,但是,由於荊州對於蜀漢具有“無比”的重要性,又必須為其降低乃至“撇清”責任,鑑於“桃園三結義”金字招牌的照耀以及關羽與劉備的深情厚義,劉封就很必然地成了可以救關羽父子的“最後一根稻草”,因此,自始至終都沒有得到前往救援指令且不是劉備親兒子的劉封,無論他是救或者不救都極有可能為此而喪命,這或許就是他沒有其他解的宿命。

一,說不清,道不明的“預謀”。

劉封武力過人,性格十分剛烈,很有點桀驁不馴的“味道”,跟隨劉備征戰的時候,戰功頗多。但是,作為一個過繼兒,隨著劉備親兒子劉禪的降世,特別是在劉禪被確立為繼承人之後,劉封就越來越不受劉備待見,甚至遭到排擠,不斷被邊緣化,以至於正處於人生上升期的他被“安排”到邊城,與一向取巧狡猾的孟達共同駐守上庸,與其說是一次簡單平常的“委派”,不如說是一次暗中目的明確的有意而為,是一種說不清,道不明的“預謀”。

二,求救和上級不下援救“指令”是一種“默契”。

按照《三國演義》及有關記載,關羽“大意”失荊州被圍困麥城之後曾經多次向劉封求援,但是,“上級”卻自始至終沒有給劉封下達派兵以及如何派兵援救的指令,按照軍隊服從“命令”的原則,劉封不派兵前往救援是有根據、站得住腳,也合情合理的。退一步說,既然廖化都可以多次突圍求援成功,關羽帶兵突出“重圍”應該沒有問題,如果不是出現判斷、指揮上的錯誤,應當不至於兵敗身亡。因此,關羽向劉封求救和上級始終沒有下達援救“指令”本身或許就是一種“默契”。

三,救或者不救都是一道難解的“迷題”。

“救人”如救火,就是自始至終沒有上級的救援方案及指令,彷彿是有意留給劉封的一道“迷題”。因此,不救勢必是獲罪被殺的結局,派兵援救了要麼因派兵援救導致自己的“守地”出現差池獲罪,要麼就是沒有指令擅自“用兵”領罪,面對如此“難題”,無論劉封怎麼解,最後都必須獲罪擔責,唯一的可能是“死”的方式怎麼樣,翻盤的機會肯定沒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