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封对关羽见死不救,难道当时就没想过关羽或者刘备会秋后算账吗?

昌硕里


刘封不是不救关羽,而是想救也来不及,或是说不可能办到!

一、关羽向刘封求援是在公元219年八月份,是要援兵去攻打曹仁,不是去救命的。当时关羽刚水淹于禁,军势正盛,没有败亡的迹象。所以刘封拒绝了,以地盘刚打下还不稳定为借口。

这里刘封不出兵,绝对是站的住脚的!从职务上来说,刘封和关羽没有隶属关系,两人都管理三个郡,只是刘封的三个郡没那么重要就是了。关羽要调动刘封得通过刘备的下令。关羽可以求刘封帮忙,但是命令不了他,而刘封选择去与不去都是可以的。刘备怪刘封不救关羽是没道理的,都是分公司经理,没道理一个经理说得过来帮忙另一个分公司经理就得过来帮忙的,自己的业务不用管了吗?要帮忙可以,得老板发话!

二、刘封确实没有出兵的能力!刘封是在公元219年的五月份管理上庸三郡,关羽求援时刘封才管理上庸三郡三个月!民心未附、政权不稳是正常的。何况,刘备让刘封去管理上庸三郡时,并没有派人去协助刘封。当时刘备让刘封去上庸是去统领孟达的,监督防备孟达的意思很重。

当时,上庸三郡的部队中,孟达的兵马最多,有四千,申耽、申仪兄弟的私兵有三千左右,刘封本部的军队乐观估计也就是两三千,加起来全部也就是一万左右,即使是刘封有在本地征兵,最多加起来也就是一万多人(人口都让曹操带走了)。

关羽让刘封、孟达两人出兵相助,他们不去,绝对是谨慎的。地盘刚打下来不说,刘封、孟达的部队都走了,申氏兄弟的部队谁来防备?刘备拿下上庸三郡时,并没有像曹魏那样将申氏兄弟调走外地任职,而是就地封为两郡太守。何况,刘封、孟达即便肯出兵,最多也就是几千,恐怕连八千都凑不齐。

三、关羽兵败太快,刘封来不及救援,更是自顾不暇。关羽一意孤行,强行攻打曹仁,从后方调走部分精锐,给了东吴可乘之机。等到吕蒙偷袭江陵,关羽被迫撤军,往南撤退,刘封想要救援是来不及的,最快速的通道是得经过曹仁的襄樊防区,徐晃的大军还在那里呢!而且,谁又能料到关羽的军队是不战自散的,好歹也是两三万大军。

何况,曹魏东吴合作想弄死关羽,谁又能挡得住?刘备益州这边,永安军营出兵荆州的道路被陆逊堵死(刘备永安军营两三万大军压根就没动过)。刘封上庸三郡这边,徐晃曹仁在守株待兔。即使刘封想出兵也不现实,没那么多船可以走水路,走山路的话,估计黄花菜都凉了。更何况,在那个时候,消息的传递又特别慢,谁知道关羽究竟跑到了哪里?

更为严峻的是,刘封自顾不暇了!孟达偷偷勾结了曹魏,申氏兄弟态度暧昧又不可靠。曹操是不去追赶关羽,但是他让徐晃带兵杀向了刘封。刘封手下只有几千可稍微信赖的部下,哪还敢一心二用。


寻找不答应


关羽被围,刘封就在不远处的上庸,关羽多次写信请援,为何刘封迟迟不出手?

关于这件事,我和大家的意见可能还真不太一样,我主要从刘封的性格层面来进行分析。

1,刘封性刚猛

三国诸葛亮对于刘封的评价是——封刚猛,易世之后终难制御。其中最明显的一条是刘封这个人,性格刚猛,说的不好听点就是勇猛有余,智力不足,遇到事容易简单思考就下了决定。

所以我个人认为许多人分析的的的确确是分不出来兵去救关羽这个原因不太认同,撑死了就是个客观条件。就刘封这样的性格,就不会去深入的考虑这个事情。

那么话就说回来了,刘封不去救关羽,肯定是一下就下了这个决定。那么就又得分析了。

2,养子和好兄弟

刘封是刘备的养子,关羽是刘备的好兄弟。二人之间本应该是情同手足,但事实可能并非如此。

刘禅的出生意味着传承人肯定不是刘封,关羽又挺喜欢这个小孩子,刘封的处境就有些尴尬,再加上他不太注重言行,很可能平常就和关羽有矛盾。

关羽关二爷吧,更是那种谁也看不惯的主,除了大哥没谁放在眼里,至于向刘封求救那是迫于无奈,但是具体信中内容也不清楚,说不定语气凌厉,再次引起了刘封不满。

所以就算有再好的局势,刘封也是不会出兵的。至于上庸地区局势不稳只是随口一个托辞。

3,做就做了,怕啥

我们再回到答主提的这个问题,你不帮就不帮,就不能做做样子么?哪怕假装去营救呢。

对于刘封来说可能是这样的,不救救不救,一是没有过多考虑,二是觉得不用掩饰。他的性格就不是这种很会来事的性格,不然也不至于和孟达和其他部下也非常不和,最后导致都反叛了。这种性格注定他就不会和后面的吴三桂一样,假装营救,实际上装样子。

另外,刘封可能也想看看自己在义父心中是个什么地位。


行话历史


建安二十四年,刘备在汉中称王,回成都时派魏延驻守汉中,使“一军皆惊”。按正常的话该用张飞才对,张飞的功劳毋庸置疑。可是张飞被派往阆中闲置起来了。

刘备的考量是称王后的中央集权,而关羽镇守荆州,成了他专权的障碍,所以他不想让张飞再成为关羽。毕竟他们的关系类似合伙人,而魏延是他的“部曲将”(家将)。

建安二十四年五月,刘备派刘封取代孟达统领“东三郡”,此时正是关羽“水淹七军”活捉庞德于禁的时候。史书说是“阴孟达难独任”,害怕孟达有异心。这个理由显然很牵强,刘备当时正如日中天,孟达也很被重用,他有何理由背叛呢?

刘封被派到东三郡不久,关羽正是围打襄樊,他向刘封救援被拒绝了。而被取代的孟达并无异常。这不得不让人仔细想想刘备派刘封统领三郡的目的。

很显然,刘备并不想关羽在襄樊之战中扩大战果,不愿意关羽的个人声望进一步提高。关羽取得的战果越大,他就越担心。刘封不救援关羽,自然是有授意的。

刘备的小九九,后来被孟达捅露了。关羽覆亡七个月以后,孟达叛变魏国。理由是担心刘备会追究不出兵救援关羽的责任。再则是受到了刘封的欺凌,不干了。这理由显得很表面。

孟达在投魏后有一表章《孟达辞先主表》,尽说了投魏的理由。孟达烈数了自古忠臣孝子没有好下场的例子。孟达很聪明,恰逢其时,因为他懂得,刘封是刘备的养子,刘备如果不追究刘封,那他必然是背黑锅。


孟达是扶风人,在益州只与张松,法正交好。张松被刘表杀了。前不久法正也去世了。这种情况下,孟达只有投魏国。

关羽集团覆灭和孟达的投降,对益州刘备集团是个很大的震荡。特别是刘备集团多是来自荆襄的官员,更是议论纷纷。这就必须有人为这震荡负责。孟达溜了,刘封就浮出水面了。

刘封此人刚猛,却没有政治头脑,没有意识到危险的来临,孟达从魏国来信警告他“(在远)尚可假息一时”,若是“失据而还”,必遭杀身之祸。孟达如此提醒刘封,可是刘封没有醒悟,那就不能说他没有想到刘备会“秋后算账”了。要说只能说是脑子不行了。


建安二十六年,刘封兵败三郡,撤回成都后被杀。刘封必死的理由有三个:

第一,他必须为关羽荆州丢失当替罪羊。

第二,他必须为孟达的投魏承担主要责任。

第三,如诸葛亮说的,“恐易世之后难以制御”。对刘禅继位有潜在威胁,趁机会处死。


路遥lgy


刘封的死是更深层的原因,无论有没有救关羽,都是注定的,关羽的事件只能是一个借口。刘备早年一直颠沛流离,四十岁的时候还没有子嗣。公元201年,刘备注意到了一个优秀的少年,长沙刘泌的外甥,刘封。刘备认为也许这就是天意了,所以就把刘封收为义子,一直带在身边培养,没有意外的话他就是刘备身后的接班人。

207年,这个意外出现了,刘备的第一个儿子刘禅在新野出世。一年之后,曹操大军南下,刘备在当阳被击溃,这个婴儿被赵云冒死救出,所以后来刘备对这个孩子更加爱护,他的重要性也非比寻常。所以刘备进川的时候,孙权都想把这个孩子拐去要挟刘备,如果不是赵云再一次出现,他就得逞了。时间一天天过去,这个叫阿斗的孩子一天天长大,一直到了刘备当汉中王那年,阿斗十三岁,按照三国时期的年龄标准,几乎就是成年了。于是,刘备的嫡长子刘禅被正式册立为王世子。

与此同时,跟随了刘备将近20年的刘封一直表现的很优秀,勇猛善战,屡立战功,但是这些成绩到了后期就显得很刺眼了。作为刘备的义子,这个身份显得十分尴尬,我认为双方都想解除这层关系,但是谁先提出都不太好。这个矛盾就这么一直拖着,直到最后爆发的那一天。

可以说,刘封此人一生都是悲剧。早年父母双亡,自己一直寄养在舅舅家。被刘备收养之后,又多出来一个少主子,关羽认为他是“螟蛉之子”估计是普遍的看法,所以他一直活在压抑之中。当刘禅的继承人地位明确之后,这个勇猛的义子即便刘备再舍不得,也没第二个选择,只能找借口除掉了。


百胜刀王胡逸之


先说说第一个问题,关于刘封见死不救的说法并不见于正史,而是《三国演义》中罗大爷杜撰的一个故事情节。

在《三国演义》中,关羽兵败麦城被围的时候,曾令廖化突出重围到上庸请刘封、孟达发兵救援,不料却被刘封以山郡初附拒绝了。导致关羽在没有援军的情况下,被东吴擒捉,并最终父子二人双双被斩。

刘封也因此被刘备见责,返回成都后被问罪斩首。

但这件事并不见于正史。正史中关羽兵败麦城之际,可以说非常唐突,一路马不停蹄往临沮方向奔逃,期间根本就没有给他请援的机会。而且上庸、房陵远在千里之外,即便他有机会请援,也不会找上庸、房陵的刘封。他应该就近请援。比如临沮,比如巴东。

事实上关羽已经逃到临沮边境了,临沮境内却没有丝毫察觉。说明在此期间,他没有跟其他队伍互通消息。

关羽真正请援的时间,是在他包围樊城之际。当时可能觉得兵力不足,于是就派人去刘封处请援,而且是多次催兵。正因为樊城离上庸比较近,所以关羽可以多次催请。在被刘封几番拒绝之后,关羽被迫撤走了荆州的驻防部队,全部投入了襄樊战场。

这一次也不能完全怪刘封,毕竟上庸、房陵确实初附不久,刘封、孟达进攻上庸,差不多是跟樊城同一时间发兵的。而且申家兄弟是亲曹派,只不过表面臣服,他们手上仍然占有很大一部分实权。刘封、孟达本来就兵力不多,所以不敢轻举妄动。

刘备为什么要斩杀刘封?

不是因为刘封不援助关羽,因为此事情有可原,即便有错,也罪不至死。也不是因为刘封欺凌了孟达,在刘备心中,他最恨的肯定是孟达,对刘封坚持不肯降魏的举动,刘备更应该感到欣慰。所以!这些都不能构成刘封的死罪。

刘备之所以斩杀刘封,是在为自己的亲儿子刘禅扫清障碍,巩固刘禅的地位。诸葛亮考虑到刘封性格刚烈,怕在刘备死后难以压制,所以建议刘备将其杀掉。原文如下:

诸葛亮虑封刚猛,易世之后终难制御,劝先主因此除之。於是赐封死,使自裁。封叹曰:"恨不用孟子度之言!"先主为之流涕。

终其原因,还是刘封的政治水平不行,没弄清楚自己的位置,过早的表现出了自己的才能。而且在明知讨不了好的情况下,不肯接受曹魏的招降,依然对刘备抱有幻想,导致了自己身首异处的惨剧。


爱尚文史


很多人对襄樊之战,关羽的死十分可惜,认为关羽如果不死,历史的进程可能会有所不同。特别是镇守上庸的刘封、孟达,在距离襄阳仅仅20多里的路程却没有发兵来救,表示不理解。

首先先更正一下,关羽并不是向上庸求救,而是要求增援。

根据陈寿的《三国志》中记载:自关羽围樊城,襄阳,连呼封,达,令发兵自助。封,达辞以山郡初附,未可动摇,不承羽命。

关羽向刘封、孟达要求增援也好,求救也好,是在战争初期,当时关羽担心自己兵力不足,在发动襄樊之战初期,就向上庸发号时令,要求刘封、孟达出兵共同攻打襄阳,但没想到战争进行的特别顺利,初期的战局形成一边倒的局势。

那么,刘封、孟达为什么没有出兵呢?

一.上庸局势未稳

建安二十四年,也就是公元219年,刘备军团发生了三件战事,刘备帅主力拿下了汉中、孟达、刘封攻下了上庸、关羽发动了襄樊之战。

上庸三郡虽黄曼贫瘠,但地理位置特殊,即离魏国的京师近,又是连接汉中与荆州的通道,占住上庸,对刘备军团有百利而无一害。孟达、刘封虽占领了上庸,但时局不稳,民心不定,上庸豪绅申仪、申耽兄弟虽投降刘备,但终究势力庞大,如果此时出兵支援关羽,万一上庸发生民变或兵变,因此导致上庸丢失,这个罪过是孟达、刘封承担不起的。

二.关羽没有调动刘封、孟达的权利

刘备入主益州后,授关羽董督荆州事(《三国志.关羽传》先主西定益州,拜羽董督荆州事),授权掌管荆州地区刘备控制的部分,包括荆州南部四郡和从东吴借来的南郡治所江陵和附近的公安,关羽事实上镇守荆州五郡(南郡、长沙郡、零陵郡、武陵郡、桂阳郡)。

而孟达、刘封所管辖的上庸三郡,不在关羽的权利范围内,因此,理论上来说,刘封与关羽的行政级别是一样的。所以,关羽没有调动刘封的直接权利,除非由刘备或诸葛亮下达调动命令。

因此,这里涉及到一个利益问题:如果战争胜利了,刘封、孟达私自调兵,或许功过相抵,没有任何功劳;一旦战争失败,或因其他原因导致上庸丢失,刘封、孟达私自调兵,就逃脱不了干系,需要承担的责任就太重了。

一边是襄樊战场上,关羽高歌猛进,顺风顺水,一边是上庸三郡局势初定,民心未稳。两厢一比较,刘封、孟达自然没有出兵增援的理由,毕竟当时关羽并不是战局危机而求援。

可谁都没曾想到,孙权背后下刀,战局急转而下,在大家都没有做出反应的时候,荆州就已经丢了。此时,就算刘封、孟达有出兵的意愿,也没有挽回败局,解救关羽的机会了。

再说一说关于秋后算账的问题。

关羽死后,孟达第一时间叛变到魏国。由此可以看出,孟达已经看清形势,刘封作为刘备的义子,如果追究责任,他孟达首当其冲。所以他先跑了。但为什么刘备会追究刘封的责任呢?

1.孟达跑了,关羽这位蜀国栋梁的死,必须有人负责,而上庸守军离关羽,刘封自然要受到牵连。

2.在没有刘禅之前,刘封一直被刘备当做接班人来培养,但随着刘禅越来越大,有些问题必然要面对。虽然刘备待刘封也不错,并没有因为刘禅而冷待了刘封,甚至在入川时,让刘封跟随诸葛亮、赵云、张飞行军作战,言传身教,耳濡目染,这简直就是给刘封配了三名超级老师。但日后刘禅接管蜀国这摊子家业,刘封怎么安排,是刘备最头疼的问题,毕竟刘禅是扶不起的阿斗,无论从经验到人气,肯定都不如刘封。所以,就像历代君王都会做的那样,借助襄樊之战的失利,为自己的亲儿子铺平道路,铲除未来的隐患。

所以,刘封成了这次事件的牺牲品。


始终先生


大家都写了很多高明看法,我的感想与大家有点不同之处。关羽中陆逊的计,被孙权杀害,是自找苦吃,断送了王甫谋士,搭进了关平和刘封,还损失有几万人马实在可惜。汉献帝公元213年庞统军师落凤坡中箭身亡,刘备派关平到荆州掉走诸葛亮,诸葛亮临走时把镇守荆州重任交给关羽郑重屈嘱托道,荆州是军事重地,这干糸都将军身上,关羽接受印信,诸葛亮不放心,问道,如果曹兵来功你怎样对付,关羽说出兵抵敌,诸葛亮又道,曹操和孙权一同领兵前来,关羽道,分兵迎敌,诸葛亮说,如果这样荆州就危险了,我有八个字,东和孙权北抗曹操,请将军牢记。关羽傲强自大,王甫道,将军留意要防其中有诈,关羽道我算定了,糜芳和傅士仁把守心安,南郡,沿江又有烽火台,吴军倘有主动,只要举起烽火,我便亲去迎敌,王甫再三谏阻关羽只是不听,他无可奈何,只得怏怏奉命来荆州掉兵。关羽败走麦城,吴军四面包围,关羽道,谁能突围到上庸求救,廖化道我愿前往,廖化来到上庸,把关羽兵败的事说了一遍,要刘封和孟达火速派兵去救,刘孟商量一下,孟达认为魏实力强大不可轻动,刘封说,关羽是我叔父,怎能座势不救,孟达笑了笑,把从前关羽反对刘备收刘封为义子的事说了出来,并劝他不要为叔父名义去冒这个险。我的闲谈谢各位网友。


隐形地耐力


首先我想先谈一下刘封如果去六救关羽,有没有可能救出来。当时上庸离樊城大概200里,如果刘封全力以赴,骑兵大概一天就可以到达,协助关羽就是不能攻下樊城,我相信帮助关羽逃命还是有很大可能的吧。

还有一点要注意,关羽开始派廖化去找刘封不是要求救援,而是相助,在刘封不肯相助后,才不得已从江陵抽兵,才让吕蒙得手的。

我们再来讨论,关羽有权要求刘封来吗?答案是有的。关羽被拜为为前将军,假节钺,就是代表君主的权力的。你刘封不来就是抗命呀。如果来了,不管结果怎样,起码责任不在刘封的。这也是最后刘备杀他的原因所在。

最后谈一下刘封为何不救呢,现在一般史书都说是孟达挑拨是非,这个原因也应该是有的,但是不要忘记刘封也是很有才能的,不可能别人说啥,他就做啥,没有主见。所以根本原因还是他自己就不想救援。首先他和关羽的关系本来就不好。其次她觉得也有借口,三郡刚定,怕走了三郡不稳。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他可能没有料到关羽败的这么快,这么惨。这一点不单单是刘封,包括曹操,吕蒙,刘备都没有想到。听到这个消息,无一不是非常惊讶。

历史没有假设,关羽的大意,包括刘封的绝情,断送了刘备集团的大好形式,从此开始刘备集团开始一蹶不振。


痴绝的


关羽是刘备的兄弟,而且他的能力受到了大家的认可,在蜀国除了提到刘备之外,就会说起关羽,足以见得关羽在刘氏家族当中的地位。地位如此之高,但却不受刘氏家族的待见,尤其是刘备的义子刘封,刘封在上庸是个名门贵族,而且也为刘备立下汗马功劳,虽是刘备的部下,但是他的才能确不低于刘备,刘封有小算盘,关羽在麦城才无救兵。

刘封是刘备的功臣,功臣可免一死

刘备发动汉中之战,而刘封则为刘备解决了一个烦心事。孟达和法正虽然表面投靠刘备,但实际上他们非常的狡猾,孟达在上庸只求自保,刘备进军西蜀但是孟达却按兵不动,想保留着实力,眼看刘备已经占据了上风,所以才进军西川,而这一切都让诸葛亮和刘备看到眼里,所以刘封来到上庸后夺取了孟达的兵权,一直驻守在这里,可以看出刘封为刘备立了战功,这是让刘封也一直是深感骄傲的地方。

刘封有小算盘,蜀国内部不合

关羽攻打樊城,却将荆州的土地被东吴夺去,然后攻打樊城失败后,没有立足之地,被围困打的全军溃散,关羽的状况十分的危急,而此时刘封靠近麦城可以出兵援助,但是却没有做。

刘封一方面是为了自己的名声着想,,关羽惹怒的是曹操和东吴两个大军,想取得胜利也非常的困难,就算救出了关羽,也得损兵折将,上庸也就自身难保,那么刘封的名望也就不被夺去了,上庸会是魏与吴的嘴边肉。

刘封另一方面看出了关羽能够突围,是因为关羽派廖化杀出重围前来求救,刘封心中想了很多,居然廖化能够杀出重围,为何又让他去冒险救关羽,分明是让他去送死,凭借关羽的一身武力,怎么可能杀不出重围?而恰恰没有想到,关羽抱着一死的决心对抗。

最后让大家深受质疑的就是刘氏家族为了保住威望,故意不去救关羽,历史上总能够提到关羽的能力,他的威望和忠义的性格深受大家的青睐,但是它的功劳却盖过了刘备,所以在刘氏家族当中。关羽已经严重的威胁到了刘氏家族的威望,所以关羽被围困,如果他能够突出重围依然能够得到赞许,如果兵败刘氏家族能够重新找到自信,凭借着这个借口刘备可以有足够大的勇气攻打东吴,夷陵之战也就迫在眉睫了。


牧野鉴史


肯定想到过,但是,无论救或者不救最后获罪被杀的可能性都极大!

★点击右上角【关注】,遇见更多文章和精彩。

★温馨提示:完整阅读本文约需用时3分钟,欢迎您留言评论!期待您的分享、点赞和鼓励!

读书品史明事理,借古鉴今知兴替。让丝语和您一起走进历史,走近民族、国家以及世界的过去和曾经,去读去品去明,去了解、去揭秘那一场场或惊心动魄或平庸肮脏的“曾经”……

本文看点:关羽是神,“大意”失荆州是作者为了让他“完美”离场特意安排的一出戏,但是,由于荆州对于蜀汉具有“无比”的重要性,又必须为其降低乃至“撇清”责任,鉴于“桃园三结义”金字招牌的照耀以及关羽与刘备的深情厚义,刘封就很必然地成了可以救关羽父子的“最后一根稻草”,因此,自始至终都没有得到前往救援指令且不是刘备亲儿子的刘封,无论他是救或者不救都极有可能为此而丧命,这或许就是他没有其他解的宿命。

一,说不清,道不明的“预谋”。

刘封武力过人,性格十分刚烈,很有点桀骜不驯的“味道”,跟随刘备征战的时候,战功颇多。但是,作为一个过继儿,随着刘备亲儿子刘禅的降世,特别是在刘禅被确立为继承人之后,刘封就越来越不受刘备待见,甚至遭到排挤,不断被边缘化,以至于正处于人生上升期的他被“安排”到边城,与一向取巧狡猾的孟达共同驻守上庸,与其说是一次简单平常的“委派”,不如说是一次暗中目的明确的有意而为,是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预谋”。

二,求救和上级不下援救“指令”是一种“默契”。

按照《三国演义》及有关记载,关羽“大意”失荆州被围困麦城之后曾经多次向刘封求援,但是,“上级”却自始至终没有给刘封下达派兵以及如何派兵援救的指令,按照军队服从“命令”的原则,刘封不派兵前往救援是有根据、站得住脚,也合情合理的。退一步说,既然廖化都可以多次突围求援成功,关羽带兵突出“重围”应该没有问题,如果不是出现判断、指挥上的错误,应当不至于兵败身亡。因此,关羽向刘封求救和上级始终没有下达援救“指令”本身或许就是一种“默契”。

三,救或者不救都是一道难解的“迷题”。

“救人”如救火,就是自始至终没有上级的救援方案及指令,仿佛是有意留给刘封的一道“迷题”。因此,不救势必是获罪被杀的结局,派兵援救了要么因派兵援救导致自己的“守地”出现差池获罪,要么就是没有指令擅自“用兵”领罪,面对如此“难题”,无论刘封怎么解,最后都必须获罪担责,唯一的可能是“死”的方式怎么样,翻盘的机会肯定没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