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怒之下斬殺徐晃,又多次另謀新主,孟達的結局究竟如何了?

羅日新


一、孟達其人

孟達,字子度,扶風郡人,也就是現在陝西興平縣人。

(一)孟達很有才能,能夠得到多任領導重用。①建安初年,天下動亂,四川相對安定,孟達與法正進入蜀地投奔劉璋;劉璋對孟達還是重用的,在迎接劉備入蜀對抗張魯時,劉璋就指派孟達為特使。②劉備接管蜀地後,任命孟達為宜都太守,之後與劉封鎮守上庸,負責防止北方魏軍,可謂眾人在肩。③孟達投降曹魏後,再次受到曹丕重用,任為散騎常侍、建武將軍,封平陽亭侯;曹丕還將房陵、上庸、西城三郡合為新城,以孟達為新城太守,委以西南之任。

《魏略》中記載,孟達投降曹魏後,曹丕非常高興,排使者前往考察孟達。使者對孟達的評價為“將帥之才”“卿相之器”,曹丕聽後就更加欽佩孟達;孟達前往拜見曹丕,舉止閒雅,才辯過人,在做的眾人莫不為之矚目。由此可見,孟達才能突出,氣質出眾,可謂一時風流人物。

(二)孟達很善變,跳槽背叛了多任領導。①背叛劉璋,與法正相謀,迎接劉備入蜀代替劉璋;②背叛劉備,率部曲四千餘家投降曹魏;③曹丕死後,與諸葛亮聯繫,企圖背叛曹魏迴歸蜀漢。

孟達的多次跳槽,完全破壞古代士大夫的忠君思想;尤其在動亂時代,多次背叛跳槽,就會成為人生汙點。甚至同時代的劉曄、費詩對其非常看不起。劉曄曹魏的三朝元老,在孟達投奔曹魏後,劉曄認為孟達只是為了追求富貴,自持才能,喜歡玩弄權術,沒有感恩懷義之心,在新城這麼重要的崗位上,將來必定發生變亂,成為國家之大患。費詩為蜀漢時期名臣,當孟達再次準備迴歸蜀漢時,費詩認為孟達這傢伙,以前就不忠心蜀漢,背叛先主劉備,是一個反覆無常的小人,不能與之謀事。

(三)孟達人際關係很糟,多次與同僚不對付。①孟達與劉封鎮守上庸,關羽被困樊城、襄陽,需要援兵救助時,孟達沒有顧全國家大局,反而卻說劉封不發兵救援,最後關羽戰敗被殺;②關羽戰敗後,孟達沒有處理好與劉封之間關係,經常受到劉封欺凌;③孟達之所以迴歸蜀漢,主要原因就是曹丕死後,孟達不能處理好與曹魏大臣之間關係,處處受到排擠;④孟達迴歸蜀漢之時,由於之前孟達沒有處理好與魏興太守申儀,最後被申儀告密,致使司馬懿得知。⑤司馬懿包圍上庸十六天,結果孟達被自己外甥鄧賢、部將李輔出賣,開城投降,司馬懿因而破城;最後孟達被斬殺,傳首京師。

二、孟達與徐晃

建安二十五年(220年),魏王曹操去世,曹丕即位,不久篡漢稱帝。封夏侯尚為平陵鄉侯,遷徵南將軍,領荊州刺史,假節都督南方諸軍事;封徐晃為楊侯。由於之前,孟達已經率部投奔曹丕,為了有效對抗蜀漢,曹丕將房陵、上庸、西城三郡合為新城,由孟達出任太守,委以西南之任。此時,孟達、夏侯尚和徐晃一同攻打劉封,劉封戰敗後逃回成都,被劉備賜死。

孟達殺徐晃,其實在歷史上是不存在的。孟達於魏太和二年(228年)被司馬懿斬殺,徐晃於太和元年(227年)去世,史書雖然沒有交代死因,但絕不是被人所殺,就更加不可能是孟達所殺了。

那麼,孟達殺徐晃究竟從何而來?其實孟達箭殺徐晃出自《三國演義》,諸葛亮平定孟獲後出兵北伐,曹丕死後,曹魏朝中許多人與孟達不和,孟達日夜不安,最後與諸葛亮聯繫,打算迴歸蜀漢。最後被司馬懿得知,搶先出兵,徐晃為先鋒。徐晃在城下叫戰,被孟達開弓射中額頭,被救到寨中,當晚身死,時年五十九歲。這裡徐晃死在了戰場,並死在孟達箭下;同時,孟達不久被司馬懿攻破上庸城,城破被殺;那麼,孟達與徐晃應該同年死亡,在正史中卻不是這樣記載。


安定郡小書生


徐晃作為曹魏五子良將之一,怎麼會被孟達斬殺,孟達是個什麼鬼?也有這個能耐!

在三國曆史上,徐晃是曹魏政權中不可多得的將才,建安二十四年,蜀漢政權不斷對外擴張,關羽率軍北上攻打曹魏,當時曹仁駐紮樊城,于禁、龐德駐紮樊城北,徐晃駐紮在宛城,關羽水淹于禁七軍,斬殺龐德,生擒于禁,包圍樊城,威震華夏,就連曹操都打算遷都,避其鋒芒。

徐晃在此時,被臨危受命抵擋關羽的進攻並且解圍樊城,徐晃以聲東擊西的戰術擊敗關羽,大破蜀軍,樊城之圍遂解,曹操稱讚他的功勞可以跟孫武破楚相提並論。

在凱旋的時候,曹操親自出營七里迎接,十分敬重。

此後,徐晃一直駐守在荊州這一片,震懾蜀漢和東吳,公元前227年徐晃在駐守襄陽抵抗東吳期間,因病去世。

這就是徐晃,並非被孟達所殺。

在《三國演義》中,羅貫中為了貶低曹魏政權,尤其是徐晃這樣打敗關羽的人,極力的進行貶低,所以就說,徐晃去攻打孟達,結果被孟達一箭射中頭顱,當晚就掛了。

這個孟達到底是個什麼鬼呢?

孟達原本是劉璋的屬下,在之前有什麼經歷咱也不知道,咱也找不到啊!

劉璋要求劉備入蜀去攻打張魯,並且派遣法正前去迎接,孟達是跟著法正一塊去的,後來劉備與劉璋鬧掰,最後吞併劉璋,孟達因此投降給劉備。

劉備命其駐守江陵,劉備打敗劉璋後,任命其為宜都太守,後來受命進攻上庸,劉備擔任孟達不行,就派遣自己的義子劉封前去統帥孟達的軍隊。這說明,劉備對其並不信任,在這裡說一點,劉備這個人看人還是挺準的,比如他臨死之前,告訴諸葛亮不要重用馬謖,諸葛亮沒當回事,因此才有了蜀漢第一次北伐的失利,痛失北上的時機。

劉封是劉備的義子,以勇猛而著稱,實際上智商應該是不在線的,當時正處於關羽荊州之戰時,正在與曹魏打得不可開交,關羽曾多次要劉封和孟達派兵援助,兩個人拒絕了。

最後讓人沒有想到的是,孟達竟然叛蜀降魏,上一次降劉備咱也不清楚是怎麼回事,這麼快又降曹魏。

關於這次孟達投降,主要是兩方面原因,一方面是關羽後來戰敗還被殺了,對蜀漢政權產生重要的打擊,當時孟達沒有支援關羽,肯定會被劉備責罰;另一方面,劉備派來的劉封也不是什麼好鳥,總是欺負他,孟達一看,等著劉備反過勁來,還不得搞死他。

因此,孟達率領四千多私軍投奔曹魏而去,孟達這次叛變沒有給自己留下任何退路,受到曹丕的重用,直接給封了個平陽亭侯。

儘管東漢末年,封侯已經是家常便飯,但是對於很多人來講,依然是遙不可及的夢想,尤其是蜀漢政權方面,關羽對外一直以漢壽亭侯自居,可見這個含金量多高,蜀漢政權中,文臣武將很少封侯,劉備稱帝的時候趙雲、魏延、諸葛亮等都未封侯。一直到劉備死後,劉禪即位才給諸葛亮封的鄉侯,趙雲和魏延封為亭侯。

曹丕將房陵、上庸、西城合為新城,授予其新城太守,隨後與徐晃一起去攻打劉封。

其實,孟達還是很聰明的,如果留在蜀漢絕對沒有好果子吃,這一點從劉封就能看出來,孟達打劉封的時候就寫信讓劉封也投降,來了就封侯啊!劉封感覺自己是劉備的義子,不能做這樣大逆不道的事情,結果劉封回成都後就被劉備給剁了。

義子尚且剁了,何況孟達這樣半路跟劉備的將領了。

本來孟達在曹魏政權混得挺好的,結果曹丕去世,政權內部出現傾軋,當時曹魏政權被各種搞,本身就已經疲憊不堪,很多明眼人都不看好曹魏政權能持續下去。

孟達因為身份敏感而不安,畢竟投降過來的,說不定啥時候就被清算了。

劉曄就說:“達有苟得之心,而恃才好術,必不能感恩懷義。新城與吳、蜀接連,若有變態,為國生患。”

諸葛亮當即抓住孟達的這個心理,決定策反孟達,從心理戰這方面,諸葛亮的確在行,在諸葛亮的誘導下,孟達企圖歸蜀,畢竟當時劉備已經死了,諸葛亮就是話事人,結果孟達還沒等叛變,就被魏興太守申儀告發了,司馬懿還寫信安撫孟達,當時孟達也考慮到,曹魏政權可能要對他下手了,因此加快投蜀的準備。

結果司馬懿來了一個急行軍,孟達還沒動身就被司馬懿包圍了,當時孟達的屬下開城投降,孟達因此被斬殺,傳首京師。

在三國時期,大部分將領投降一次,就終生抬不起頭,比如呂布就被罵為三姓家奴,而於禁被關羽生擒後,回到曹魏不久就鬱鬱而終了,孟達能夠前後多次叛變,可見倒戈能力之強,只是常在河邊走的,哪有不溼鞋的。


史論縱橫


我來回答一下這個問題。

第一,孟達降魏後,為什麼又要反魏

孟達本是蜀將,受劉備養子劉封節制。由於劉封跋扈囂張,把孟達的私人樂隊都佔為己有,孟達一怒之下,給劉備留了一封信後,便向曹丕投降了。孟達降魏後,深受魏文帝曹丕的賞識與寵幸,與尚書令桓階、徵南大將軍夏侯尚等交情不錯,這些年也混得有模有樣,坐鎮魏蜀吳三國邊界附近的新城,監視蜀國與吳國的一舉一動。

不料世事難料。幾年後,曹丕駕崩了,桓階、夏侯尚等人也相續過世,孟達風光的日子也一去不返。他開始受到新權貴的排擠,內心鬱鬱寡歡。孟達是個有心機的人,隱隱感覺曹魏帝國已經容不下他了,不如早作打算,便暗地裡與蜀、吳兩國保持聯絡,這也是希望在必要的時候,能得到蜀、吳兩國的幫助。

第二,孟達與諸葛亮秘密往來

說實話,諸葛亮不喜歡孟達這樣的人,反反覆覆,唯利是圖,哪有君子風範呢?討厭歸討厭,值此特殊年代,多一個朋友總是多一個敵人好吧。於是他寫了一封密信給孟達,勸他歸降。孟達不由得心裡一動,他對諸葛亮有好感,當年凌辱他的劉封,就是在諸葛亮的堅持下被賜死。

雙方互通信使,來回幾次後,孟達暗中答應諸葛亮:時機一成熟,自己便起兵響應。然而,諸葛亮卻看透了孟達,他只是在盤算著利益的最大化:是投靠蜀國呢,還是投靠吳國,或者自己擁兵自重、割據一方呢?

為了逼迫孟達趁早起兵,諸葛亮耍了一個詭計:他故意把孟達要起事的消息洩露給魏興太守申儀。

第三,申儀向朝廷舉報孟達

申儀是什麼人呢?孟達的死對頭。

孟達與申儀的矛盾由來已久,兩人勢同水火,毫不相容。究竟他們結了什麼怨,以致如此深仇大恨呢?

起初孟達是蜀國大將,申儀是魏國官員,他哥哥是魏國上庸太守申耽。孟達率兵攻打上庸,申儀與他的哥哥放下武器,向蜀國投誠,後被封為西城太守。後來孟達投降魏國,反過來攻打蜀國,這時身為蜀國官員的申耽、申儀哥倆只好又投降了魏國。你想想,申儀兩次被孟達攻打,兩次投降,顏面全失,要不是自己投降得快,說不定都成孟達的刀下之鬼呢。

政治鬥爭是爾虞我詐的,各方都有自己的盤算。孟達遲遲不起兵,諸葛亮派一個名為郭模的部下,假裝向申儀投降,和盤托出孟達的陰謀。諸葛亮的用意是很明顯的;逼孟達速速起兵,宣佈脫離魏政權。

申儀獲悉孟達圖謀不軌,心中大喜,報復的機會來了,快馬向朝廷檢舉揭發,同時告知駐紮在宛城的司馬懿。

第四,司馬懿設計穩住孟達

司馬懿一看,倒吸口涼氣。

要是孟達叛反,魏國就麻煩了。孟達駐守的新城郡毗鄰蜀、吳兩國,有武當山作為屏障,地形險峻,要是得到蜀、吳的軍事援助,不容易攻克。怎麼辦呢?軍事決戰,首先在於智謀決戰,謀高者勝。鎮壓孟達,必須快、準、狠,在他下定決心起兵之前徹底解決。現在孟達陰謀敗露,隨時可能起兵,必須先設法把他穩住。

怎麼穩住孟達呢?

司馬懿先是寫了一封信,表示自己決不相信孟達會造反,那都是蜀國人的反間計罷了。在信中,司馬懿寫道:“以前將軍棄暗投明,脫離劉備,效力朝廷。朝廷把疆埸重任委託給將軍,任憑將軍規劃攻略蜀國的計策,真可算是推心置腹了。蜀國上下,無不對將軍咬牙切齒,諸葛亮早就想消滅您,只是苦於沒有辦法。如今申儀聽了郭模的一面之辭,這種大事,諸葛亮怎麼可能輕易洩露,郭模哪能那麼容易得知內情呢?”

正當孟達焦頭爛額,想要倉促起兵之際,司馬懿的信不期而至。孟達閱信後不禁鬆了一口氣,從司馬懿的語氣中可看出他對申儀的檢舉不以為然,這就意味司馬懿的部隊不會很快兵臨城下。

第五,孟達對局勢出現嚴重誤判

現在孟達放心了,又打起太極,似乎為自己能在諸多勢力之間遊走而沾沾自得。他寫了一封信給諸葛亮說:“司馬懿在宛城,距離洛陽八百里,距離我這兒一千兩百里。他聽說申儀告發我要起事,定會先上奏朝廷。從宛城與洛陽一來一回,起碼得拖上一個月。到時我的城池已經防守堅固,各軍也做好準備。我這兒地形險峻,司馬懿肯定不會親自前來,要是派別的將領來,我根本就不擔心。”

字裡行間可以看出孟達是比較忌憚司馬懿的,明白此人老奸巨猾,足智多謀。但他還是過於樂觀了,對形勢做出兩個致命的誤判:其一,他相信司馬懿不可能在一個月內發動進攻;其二,他認為司馬懿不會親自前來。

聰明反被聰明誤。

當孟達為自己的判斷沾沾自得時,司馬懿的精銳部隊正晝夜潛行,直殺奔新城而來。司馬懿果然手段老到,他兩手準備:在寫信穩住孟達的同時,當機立斷出動大軍,絕不拖泥帶水。有些將領提醒司馬懿說,孟達與蜀國、吳國都有往來,應該先偵察其動向,再考慮動用武力。司馬懿斬釘截鐵地說:“孟達是個沒有信義的人,現在正是他遲疑不決的時候,我們應該乘他還沒下決心,先下手為強,迅速解決他。”

司馬懿對人性有很深的認識,像孟達這種人,談不上對誰忠誠,只在乎自己的利益罷了。只是孟達機關算盡,到頭來還是栽了跟頭。

第六,兵貴神速,司馬懿殺孟達

司馬懿進軍之神速,遠遠超乎孟達的想象。

八天。

僅僅八天的時間,司馬懿就兵臨城下了。

孟達亂了陣腳,他趕緊寫了一封信給諸葛亮,信中寫道:“我起事才八天,司馬懿就兵臨城下,怎麼如此神速啊!”言下之意,希望蜀國方面能給予必要的援助。然而,司馬懿的快刀名不虛傳,他沒有拖拖拉拉,馬上組織大軍攻城。

當時孟達的城池三面臨水,他還在城外修有木柵防禦工事。不過,看似險要的地形根本沒法阻擋司馬懿的進攻。司馬懿先聲奪人,渡水後迅速攻破木柵,直搗城下。他知道必須速戰速決,否則若蜀、吳派出援兵前來,勢必陷入持久中。在他的嚴令之下,魏軍從分八路,晝夜進攻。

在司馬懿的猛攻下,孟達的外甥鄧賢、部將李輔等人為了自保,打開城門向魏軍投降。司馬懿的部隊衝入城內,擒殺孟達,把他的腦袋砍下送往京師。孟達麾下一萬多名官兵被俘,全部押往宛城。

孟達自詡堅不可摧的城池,只堅持區區十六天就陷落了。


君山話史


孟達一生沒啥大的才能,卻有一項吃香本領,能揣摩形勢,攀附主人,做到左右逢源,他的存在和轉換陣營,在不同時期都發生一定影響,而他鎮守的新城,恰好處在孫曹劉交界,東通漢中,西達荊州,只是山路險峻難行,因此也受到各方看重提防。孟達與法正是好友,同是雍州扶風人,在劉璋時期因亂避入蜀地投奔劉璋,見劉璋為手下左右,懦弱而不能成事,心生外向,想迎立明立以展身手立功業。與法正張松等一同選定劉備並與法正到荊州迎劉備入川,劉備任命他駐守江陵,交後方給降將以示看重。


曹劉漢中大戰,孟達也被調入益州,獨自帶兵從荊州方面的秭歸北攻房陵,殺死房陵太守諸葛亮的姐夫蒯祺,攻下房陵後繼續進攻上庸,這時劉備下了意味深長的一著,讓假子劉封帶兵沿著沔水順流而下相助孟達,表面是相助孟達,實際是奪取領導地位,就這樣在二人的合力下,上庸三郡收入囊中,並令劉封為主孟達為副鎮守,三郡多山,豪族異族各自為政,之前也是政令通以通達的地區。(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二人平定不久,關羽發起襄樊大戰,水淹七軍士氣如虹,便傳書劉封孟達要二人前來幫助,奪取襄樊,一起打通漢中與荊州的通道。二人不聽,說山城初附,各事未靖,不便提兵離開。


孟達的降魏,是不忿於劉封的凌辱欺侮“封與達忿爭不和,封尋奪達鼓吹。達既懼罪,又忿恚封”,又明白沒有出兵幫助關羽致其身死,難逃責任,於是降敵,曹丕篡漢不久,正愁天下人心未附,心虛得很,有敵國降將來投,大為歡迎。(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孟達又善逢迎,溜鬚拍馬恰到好處,於是受到賞識,曹丕封他為散騎常侍、建武將軍,平陽亭侯,又將房陵、上庸、西城三郡合為新城,以孟達為太守。既辭蜀來魏,舊友法正不在,孟達便另尋新靠山,搭上桓階和夏侯尚,曹魏正當勢的一文一武,自此朝野都吃得開,日子過得舒心。

孟達的再反,源於曹丕和夏侯尚之死,孟達頓失靠山,又為新帝曹睿所不喜,受到冷落,而諸葛亮當時正在籌謀伐魏,觀察到這情況,便派人誘降,又知他喜歡拉幫結派,讓與孟達交情不錯的託孤大臣李嚴寫信給他“吾與孔明俱受寄託,憂深責重,思得良伴”,孟達怦然心動,便又與蜀漢眉來眼去,討價還價。(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時日一久,交關之事洩露,被魏興太守申儀向司馬懿告發。這事也是三國一大疑案,究竟是孟達自己事機不密而洩,還是諸葛亮有意為之,後人爭論紛紛。

在宛城都督荊、豫二州諸軍事的司馬懿得知,便寫信迷惑孟達,自己提兵快馬加鞭奔赴新城平叛,只用八天便兵臨城下,孟達方信諸葛亮料事如神,悔之莫及,閉城自守。吳、蜀二大陣營得知消息,也派出援兵解救孟達,被司馬懿部攔阻在西城的安橋、木蘭塞等地無法前進。圍城十六天,孟達的外甥鄧賢手下李輔開城投降,魏軍入城,擒斬孟達。這一仗沒有徐晃什麼事,他已在前一年逝世了。


南方鵬


孟達在某些方面和劉備還是非常相似的。同樣的反覆無常,也同樣的習慣了背叛。

孟達陝西扶風郿縣人。雖然沒有歷史明確記載,但可以考證的是孟達家境不錯。因為孟達那一身學問是做不了假的。而東漢末年時期,等級觀念森嚴,窮人家首先是沒錢讀書,也沒有辦法接受教育。而從孟達的受教育程度來看。孟達的家庭肯定不會差。而且孟達能和名士家庭出身的法正成為發小鐵哥們。這也足以證明孟達的嘉靖不可能差了。畢竟東漢時期可沒有什麼人人平等。交朋友也是要能當戶對的。建安初年時期,孟達和法正一同投靠了益州劉璋為其效力。

劉璋雖然善待了孟達,但並沒有如何重用他。畢竟益州本土勢力一直佔據了劉璋的帳下的主要位置。所以孟達一時間很難獲得重用。正好這個時期,由於張魯入侵益州,劉璋邀請劉備入川幫助自己對抗張魯。所以劉璋排出孟達和法正去迎接劉備。孟達和法正二人與劉備一見如故。在交談過後,劉備認為孟達二人是個人才有意招攬。而孟達也認為投靠劉備或許比跟著劉璋在益州混日子強。所以孟達和法正兩人順勢就歸順了劉備。而孟達投靠劉備之後也立刻受到了重用,鎮守江陵。畢竟劉備也缺人才。直到這個時候孟達才算真正步入仕途。而這也是孟達第一次見風使舵背叛了劉璋。

219年,劉備進攻漢中之地,所以命令孟達進攻房陵,孟達成功擊殺房陵太守蒯祺。之後孟達繼續進攻上庸。劉備擔心孟達能力不行,所以又派義子劉封前去孟達軍營助陣。後來劉備奪取東三郡,孟達功不可沒。但相比來說劉備更相信劉封,所以任命劉封為主帥孟達為副手,協助劉封管理東三郡。可能也正因為這個原因。孟達立下大功卻沒有當上老大,反而給劉封這個後來者當了副手。所以孟達心裡不平衡。這也是導致後來孟達背叛劉備歸降曹魏的原因之一吧。

關羽荊州戰敗被圍困的時候,關羽要求劉封和孟達發兵,自行援助。自行援助這就代表了兩人可以自己選擇是否營救關羽。之所以兩人都沒有去營救關羽,一方面卻是因為他們害怕上庸有失去,另一方面就是劉封和孟達兩人互相不服氣。誰也不願意聽誰的。這就導致兩人誰都說服不了誰,最終索性誰都不去營救了。後來孟達因為沒有救援關羽害怕被劉備治罪。再加上孟達和劉封不和,孟達也怕劉封陷害自己,所以孟達率部曲四千餘家投降了曹魏。

孟達投靠曹魏之後深受重用,而且並沒有受歧視。並且孟達和桓階與夏侯尚都十分的關係緊密。但曹丕死後,孟達又擔心自己被新君所忌憚。所以又開始不穩定起來。後來諸葛亮也趁機遊說孟達歸蜀,而孟達也同樣有意重回蜀漢。但孟達迴歸蜀漢的計劃還沒有成功實施就被司馬懿看破了,孟達雖然盡力抵抗,但無奈能力比不上司馬懿,最終被司馬懿所誅殺。孟達這個反覆無常的小人最終也為自己的行為付出了代價。另外再提醒一句,孟達並沒有殺徐晃。徐晃是病死的。而且歷史上孟達和徐晃還曾一同攻打上庸的劉封。

感謝閱讀。喜歡的朋友請關注轉發評論支持一下。


小小小百科全書


答:必須澄清一下,位居曹魏“五子良將”之一的徐晃並非死在孟達手下。

寫徐晃被孟達施箭射殺,那是小說《三國演義》中的編排。

實際上,查《三國志》可知,徐晃是病逝於公元227年的,屬於自然死亡。

由於諸葛亮就是在公元227年策反孟達的,所以,羅貫中就信手拈來,把徐晃從病床上拉起,遣發他到孟達駐守的上庸,讓孟達把他射死。

這,可能就是想為死去的關羽出一口氣吧。

畢竟,關羽之死,與徐晃也有很大關係。

不過,話說回來,《三國演義》作為一部小說,雖然語多虛構,但也多是在一些無關要旨的小情節、小細節進行虛構,大體上還是與歷史脈絡相符的。

比如孟達的一生起伏沉浮,小說與史書,基本就一致。


不用說,孟達先事劉璋,後事劉備,再事曹魏,也是一個“三姓家奴”,稱得上一個反覆小人。

所以,《三國演義》小說對他的刻畫,也就語多刻薄。

大家受《三國演義》小說的影響,就對孟達非常不屑。

幾百年來,孟達的陰魂在眾人的唾棄聲中再也不得超生了。

但是,認真地審視一下歷史,也許,你會發現,孟達並非小說刻畫的那麼不堪。

首先,建安初年,天下饑荒,孟達入蜀地去依附劉璋,他這個行為,應該沒什麼毛病。

孟達早年的名聲很響,人們對他的評價很高,稱其有“樂毅之量”。

劉璋懦弱昏庸,不堪張魯之擾,又驚懼於曹操將來,盛情邀請劉備入蜀,派遣孟達和法正去迎接劉備。

在這種情況下,孟達改投劉備,也真的沒得噴。

孟達先是駐守江陵,後為宜都太守,從秭歸北攻房陵、上庸。

劉備內心對孟達不信任,派自己的養子劉封前去統領孟達的軍隊。

這種情況下,孟達不可能沒有想法。

最要命的,是劉封經常侵凌、欺負孟達,讓孟達有苦說不出。

關羽發動襄樊戰役後,呂蒙襲取荊州,襄樊危殆,關羽令駐守房陵的孟達發兵救援。

駐軍在上庸的劉封卻認為自己這邊人心未定,拒絕救援。

實際上,劉封、孟達兩軍的兵馬也很有限,就算前去救援,也是杯水車薪,於事無補。

不過,那種情況下,就算是九死一生,也應該是要去的。

他們不去,大錯鑄成,關羽敗亡,荊州丟失。

孟達一來擔心劉備追究自己不救關羽之事,二來不堪劉封的排擠、欺壓,便獻郡投降了曹魏。

曹丕在世時,孟達混得還不錯。

《三國志》記載,曹丕非常重視孟達,知道他要來,先派出心腹去觀察孟達。

觀察都對孟達的評價很高,有的說他是“將帥之才也”,有的說他是“卿相之器也”。

而當孟達真的來了,書中寫他“進見閒雅,才辯過人,眾莫不屬目”。

曹丕乘小輦出,一會兒拉著孟達的手說話,一會兒又撫摸著孟達的背脊談心,甚至和他同坐一輛車。

而當曹丕掛掉,曹魏政權內部出現傾軋,孟達心不自安,在收到諸葛亮的勸降信後,就動了重歸蜀漢的心思。

因為做事不夠機密,被司馬懿偵知。

老狐狸司馬懿先下手為強,對孟達明撫暗討,大軍在八日內長驅一千二百里趕到上庸,一頓猛攻下來,就把孟達擒殺了。

從孟達的反覆跳槽過程來看,他的確有些迫不得已的成分。


覃仕勇說史


無間道|三國孟達

你準備好了嗎?

準備好了!

出發吧!

劉備正在自己的軍營大帳內踱著步子,正在思索如何跟吳國清算這筆賬,孫權這小子偷襲我後方大營,關羽也是太輕敵了。

只聽外間一步急促的腳步聲。

報!報告主公,孟達又叛變了,他現在正帶著一群人,我曹營去了。報汛官向劉備報告的情況。

劉備又氣又惱,剛剛沒了自己的好兄弟關羽,tmd,孟達這兔崽子又叛變了,真是屋漏偏逢連夜雨,真是禍不單行啊。

知道了,你退下吧。

軍師,你看這如何是好?劉備問道。

向荊州之地,已經成為危地,不宜久留,我們還是快撤吧,進不可守,不能囤積大量的兵力,已無處可退,主公還是早做打算,諸葛亮答道。

不行,我要找孫權算賬,軍師可為我籌謀一二,定要為關羽兄弟報仇,劉備說道。

主公此地不宜久留,我們還是從長計議,先回蜀中再說吧。

傳我軍令,整軍待戰,明日起拔,還蜀中!

諸葛亮收拾殘兵敗將,軍師等等一路蕭索的回了四川,再無往日的威嚴。

報,魏國使者到。

快請來。諸葛亮趕忙揮手讓他請進來。

奉我家將軍之命,奉上綢緞布匹各500匹,金50斤,以謝軍師當年知遇之恩。

煩勞兄弟,請到驛館休息。

待眾人出,諸葛亮急忙召喚馬謖。

細查此批物資,如一點速速來報。

馬謖領命而出,細查物資,得一錦盒奉諸葛亮。

打開查看,空也。

諸葛亮明白其意思!

諸葛亮取白紙一張,中心點點墨一點。

付與使者。

正此時,劉備在大殿上,以小卒之事大發雷霆,正在咆哮之際諸葛亮進。

諸葛亮道,征服東吳之事已確認,主公可整軍帶兵15萬,即日可中東征,報兄弟之仇。

於日,劉備整軍祭天祭祖祭宗廟,發徵東吳新聞,然後浩浩蕩蕩,奔向東吳而去。

諸葛亮夜觀天象,已知是不可逆轉,急書與劉備,違逆天機不可洩露之罪,希望求得劉備周全。

然,陸遜火燒連營700裡,大敗劉備。因為火急攻心,一病不起,急招諸葛亮赴白帝城,研究託孤。

孟達又潛秘史,至諸葛府,未見。

孟達二潛秘史,未見。

孟達很是困惑,已然組織拋棄了他,準備真心投魏之際,事洩。

孟達死!


房眼世界


孟達人稱呂布第二,有勇無謀,一生叛變三次,終於於最後一次叛變未果被司馬懿圍困,斬殺而亡。至於徐晃之死,可以孟達無關,切勿張冠李戴。

孟達首先為劉璋效命,後來劉備取的蜀川,投靠劉備,劉備先令其駐守江陵,隨後當劉備平定蜀川以後,升任為宜都太守。

建安二十四年,劉備派孟達、劉封接應關羽進攻樊城,但孟達和劉封因上庸等地剛剛歸順,人心不穩,拒絕救援。後來關羽被曹魏和東吳腹背夾擊,敗走麥城,不就被殺害。

劉備大怒,孟達又與劉封不和,擔心備受牽連,就率領四千多人投靠曹魏,並受到重任。

曹丕病逝,曾經一起作戰的戰友也紛紛離世,他又是蜀漢叛軍,地位和性命有可能不保。最後被諸葛亮誘降,密謀第三次叛變。

天下沒有不透風的牆,很快孟達叛變就被魏興太守申儀高密。

司馬懿一邊寫信安撫孟達,一邊派遣精兵前去平叛。孟達自信司馬懿回兵至少三十日,所以沒有放在心上,但司馬懿急速行軍,八日之內到達上庸。圍困孟達十六天,最後孟達的親信繳械投降,孟達也被斬殺。

經歷三次叛變,終於於第三次因洩密而亡。一代名將就此殞命!


淡墨青史


這題目說的孟達有多英勇似的

即便是在《三國演義》中,孟達也是放冷箭射死的徐晃,而歷史上徐晃是病死在任上的,跟孟達沒有半毛錢關係。

孟達是怎麼死的呢?很簡單,被諸葛亮和司馬懿兩個人玩死的。大家可以去看看《大軍師司馬懿》這裡面對孟達之死就非常還原歷史。

孟達原本是劉璋的人,劉備入蜀後就投降了劉備,隨後帶兵攻打房陵、上庸,並和劉封二人鎮守此地。

他為什麼降曹,其實這個事還真賴不著人家孟達,當時關羽兵圍襄陽、樊城,是勝利在望,此時邀請孟達劉封二人出兵助戰也是圖個錦上添花。二人因為考慮到上庸、房陵等地剛剛北打下來,民心不穩,所以就拒絕了關羽的邀請,等荊州出事後他二人再出兵也就成了添油戰術了。所以當時二人的決策沒問題。

但是孟達害怕,他害怕劉備因關羽的事實怪物他,而且當時劉備失了荊州,勢力大衰,所以他就直接帶著地盤投降曹丕了。

曹丕看你來就來吧,還帶啥東西呀,一高興就給他封了個侯,並且將房陵、上庸、西城三郡合為新城郡,命其為新城郡太守。

再後來曹丕死,和孟達關係不錯的曹魏大臣桓階和夏侯尚也沒了,孟達在朝廷裡沒了說話的人,內心自然不安,此時諸葛亮瞅準機會勸孟達再投降回來,孟達動心了。然而這個消息卻被洩露出去,司馬懿遂自告奮勇發兵討伐孟達,他先是寫信安撫孟達,孟達也知道司馬懿來打自己,不過他算了一下路程司馬懿怎麼著也有一個月才能到,所以不緊不慢的部署防禦,然而司馬懿卻帶兵晝夜行軍八天就到達新城,孟達軍毫無準備,被司馬懿一舉擊破,孟達被殺。


守仁讀仁



區區孟達,何德何能,竟然一怒之下斬殺了徐晃,十怒之下他也斬不了啊!!!哈哈哈……據我所知,正史中的徐晃,是病死的;三國之中夠資格殺徐晃的,我想來想去,就只有曹老闆一人;


徐晃可是從“黃巾起義”一路打過來的老將,他打過的戰役,拿過的戰功,可以說在整個三國之中,都是名列前茅的,張遼都不一定比他的戰功多;特別是在襄樊之戰,徐晃將其軍事才能表現得淋漓盡致;如果說關羽威震華夏,那麼?徐晃就是威震關羽;曹操對此戰評價“敵人塹壕鹿角層層包圍,將軍作戰全勝,攻陷敵圍,殺死、俘虜大批敵寇;我用兵三十多年,加上聽到的古代善於用兵的人,也沒有長驅直入衝進敵圍的;而且襄陽、樊城的包圍,比起戰國時的莒城、即墨,情況要嚴重得多,將軍的功勳,要超過孫武和司馬穰苴。”;而且曹操在聽說徐晃回軍之際,更是大張旗鼓,出迎七里之外,曹營之中,能享受此待遇的將軍寥寥無幾;他還把徐晃的治軍風格,比作西漢著名將領“周亞夫”,這也是對徐晃最好的肯定;


徐晃是一個身經百戰的將軍,作戰經驗豐富,而且為人謹慎,善觀全局,有勇有謀;而孟達只是一個見風使舵,反覆無常的小人,從事劉璋,轉投劉備,判投曹操,最後再想投蜀漢,事敗被殺;他這樣的人,給徐晃提鞋都不配,拿什麼本事斬殺徐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