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中誰死的最冤?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若要說到漢末三國時期,因為一個人的死,而引起地方割據,導致整個天下的大亂,那麼這個人非何進莫屬。

若要說到漢末三國時期,明明可以不死,結果卻死於宦官之手,表面死於宦官之手,實際是被一個正在崛起中的龐大利益集團所出賣致死,而這個死的最冤的人就是何進。



何進本是外戚,是漢靈帝的皇后何皇后同父異母的哥哥,靠何皇后的關係入朝為官,憑剿滅黃巾之功位居大將軍,成為東漢靈帝末、少帝初朝的大將軍,名義上的全國三軍總司令。

說是名義上,是因為漢靈帝在世時,設置了西園八校尉用來掌控兵權,而八校尉之首的上軍校尉是漢靈帝寵信的宦官蹇碩,而何進這個大將軍居然還要受上軍校尉蹇碩的節制。



支撐東漢政權的三根支柱是:外戚、宦官、士族三大政治勢力。之所以如此,是因為從東漢第四位皇帝漢和帝開始,皇帝即位時年幼,政權由皇太后的族人,也就是外戚掌握,在皇帝成年後,外戚又不交權,於是皇帝在宦官的支持下,聯合宦官一起剿滅外戚,重新掌權,之後大封宦官,皇帝死後,新皇即位,又重複同樣的故事。

到了漢靈帝晚期,朝廷內鬥愈加激烈。外戚以大將軍何進為首,宦官以蹇碩和十常侍為首,而士族以袁紹為首依附於大將軍何進,共同對抗宦官。



宦官依附於皇權,是皇帝天生的政治同盟,士族由於黨錮之禍受到嚴歷打擊,在政治鬥爭中屬於從屬地位,依附於外戚,同宦官爭鬥。三大政治勢力,以士族聯合外戚共同對抗宦官,成為東漢末年的政治常態。

在以何進為首的外戚勢力聯合士族力量剷除了上軍校尉蹇碩後,外戚與士族在政治鬥爭中暫時處於上風,蹇碩的死很大原因是由於宦官集團的出賣,十常侍自以為賣掉了蹇碩,就能讓外戚與士族們消停下來,結果卻是相反。



起因是袁紹勸何進召地方軍進入京城斬殺宦官,不僅是殺,而且是趕盡殺絕。何進在吸取了前朝大將軍竇武和太傅陳蕃失敗的經驗教訓後,同意了袁紹的建議,決定以大將軍名義徵召地方軍進入京城,何進召了三支軍隊:董舊的西涼軍、丁原的幷州軍和東郡太守橋瑁。

何進不僅徵召地方軍進京,還派人去地方招兵買馬,共有五路人馬:河內太守王匡、濟北相鮑信、武猛從事張揚、幷州從事張遼、都尉毌丘毅,當時的劉備還跟著毌丘毅外出徵兵呢。



為什麼何進要徵召地方軍進京呢?

1、吸取前朝大將軍竇武被宦官殺害的經驗教訓。竇武在兵力佔優的情況下,手下禁軍被宦官幾句話策反,陣前倒戈,導致竇武被殺。

2、提心宦官勢力滲透進禁軍,宦官在朝廷多年,又有皇帝撐腰,京城的禁軍大多被宦官滲透。

而最重要的原因卻是因為袁紹的建議。



袁紹出身四世三公,標準的士族門閥,算是當時朝廷士族的領袖之一,袁紹建議何進殺光宦官,斬草除根,雖然當時多有人反對,但何進還是聽從了。

袁紹為什麼要這樣建議?

袁紹在入朝為官前,不聽從朝廷徵召,以家世之名而四處結交名士,這叫結黨營私,袁紹具體在幹什麼?沒人知道。但從後來袁紹的一系列動作來看,預謀已久。

袁紹身為士族領袖之一,建議外戚與宦官火拼,目的不言而喻,就是坐收漁翁之利,連曹操都知道,打擊宦官只需要一個小吏依法辦事就行,況且宦官勢力在中國歷史上存在了幾百年,不是說消滅就能消滅的,宦官是皇權的依附,消滅宦官,豈不是要消滅皇權?袁紹狼子野心。



外戚與宦官火拼誰受益最大,當然是士族,本著誰受益最大,誰就是嫌疑人的理論,袁紹是最大的嫌疑人。

而最冤的就是大將軍何進了。始終沒有弄明白袁紹的陰謀,要知道兔子急了還咬人,何況是宦官,宦官們聽到要被趕盡殺絕的消息後,被逼急了,無論是好宦官還是壞宦官,都聯合起來一舉斬殺了何進,挾制了皇帝,逃出京城,而這恰恰導致了董卓的進京,及三國亂世的開啟,而開啟這扇亂世大讓的鑰匙就是何進的冤死。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在巜三國演義》裡冤死的人太多了,被定為"大逆"、"謀反"的人,很多都是百口難辯,被冤枉的。比如曹爽的黨羽,當然只有死的無辜,最冤談不上,因為謀反本來就株連很廣。

如果說誰是死的最冤的人?我認為應該有兩個標準:一個是本來可以不死,只是因小事而死,另一個是這個人有很大功績或影響力。符合這兩個條件的,我認為許攸就是。

許攸原本是袁紹手下重要的謀士。他因為袁紹屢屢不聽他的計謀,加上家人犯法被抓,投降了曹操。當時曹操和袁紹正在打官渡之戰,戰事焦灼,曹操軍隊只有袁紹五分之一,而且騎兵很少,且陷入缺糧困境,曹操困頓不堪,一度想退兵。許攸的到來成為官渡之戰的轉折點,他帶來了袁紹的核心機密一袁軍屯糧烏巢,守將淳于瓊好酒貪杯。許攸力勸曹操突襲烏巢,被採納。曹操親率步騎攻擊烏巢,全部燒燬了袁紹的軍糧,袁軍聽說消息後頃刻崩潰。曹操消滅袁紹十萬大軍,奠定了統一北方的大勢,許攸立了首功。

但不久,許攸卻因小事被殺。起因是許攸居功自傲,與曹操護衛許褚發生口角,被許褚一氣之下殺死了。一個決定北方格局走向的人,因幾句口角被殺,應該是《三國演義》死的最冤的人。


羽書遲


《三國演義》中冤死的人太多了,看了那麼多回答,居然沒有網紅上將潘鳳?

汜水關前,董卓大將華雄,一人獨擋十八路諸侯,冀州太守韓馥為了自己露臉,主動向盟主袁紹承諾,“吾有上將潘鳳,可斬華雄。”不同於其它武將,多是主動請纓,可潘鳳直接就被主公安排出去了。更可悲的是,其它武將還描述一下戰鬥過程,上將潘鳳卻只是一個傳令兵小探子進大帳報告一聲,潘鳳己被華雄斬落馬下,死得冤不冤?

第二個想說說高覽,名列河北四庭柱,官渡之戰中與張遼、徐晃等名將交手並不落下風,雖不如顏良、文丑的風光,可和張郃不相上下妥妥的。看張郃在後三國時代的風光,高覽在汝南一戰時,只盯著前方的劉備,都不想後軍一亂,不及回頭就被趙雲一槍挑落馬下。這死得還不冤嗎?

第三個是為描繪出曹操陰狠毒辣性格的呂伯奢一家。為近接曹操而準備殺雞宰羊買酒的呂伯奢被多疑的曹操誤會,還將錯就錯的說出“寧教我負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負我!”

第四個是官渡之戰時,曹操的糧草官王垕,借其項上人頭,以穩定軍心。儘管其妻、子後被曹操厚待,可人死豈能復生,死得還是很冤的。





淨月暖陽


謝謝題主的提問。《三國演義》中誰死的最冤?有的答友說是何進,有的答友說是呂伯奢、王垕、曹操的近侍,還有的答友說是典韋、許攸、王朗、夏侯傑……個人以為各有道理。關於《三國演義》中到底誰死的最冤,個人覺得是太子舍人成濟。試著說一下其中的原由。

根據《三國演義》的描述,魏帝曹髦對於司馬昭的專權與飛揚跋扈十分不滿。他不顧幾位大臣的勸諫,決定拼死一搏。曹髦對司馬昭喊出了“司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的千古名句。

當曹髦親自駕車來討伐司馬昭時,司馬昭心腹謀士賈充命令成濟弒君。成濟稀裡糊塗的聽從於賈充之言,用戟刺死了曹髦。

司馬昭為平息朝野輿論,將成濟夷三族。成濟臨死之前,跑到樓上大罵司馬昭,結果被亂箭射死。明明是賈充的陰謀詭計,結果卻是司馬昭棄卒保帥,拿成濟來揹負弒君的罪名。

被人利用的成濟,不僅落得慘死的悲慘下場,還搭上了三族的性命。您說成濟是不是比王垕、夏侯傑、王朗、典韋、許攸、何進還有給曹操蓋被子的近侍等人冤枉的多的多?

以上個人觀點難免膚淺偏頗,歡迎各位留言發表您的觀點。原創和碼字不易,若有所啟發敬請點贊或轉發。我是漫步世界遺產,喜歡獨立思考,遠離人云亦云,專注文化領域,探究傳統文化,每日分享美文美圖。斧正更多拙作,歡迎點擊右上角添加關注。謝謝。







漫步世界遺產


《三國演義》中死得冤的人確實不少,比如夏侯傑被張飛一吼吼死了,王朗被諸葛亮罵死了,還有樊能被我們的小霸王孫策瞪了一眼,跌下馬頭破血流死了。還有董襲,身為東吳水軍大將居然不會游泳,最後被淹死了。呂伯奢一片好心收留曹操卻反被曹操滅門。演義中周瑜活活被諸葛亮氣死了,你說氣人不氣人,估計周郎自己都想爬出來給大家解釋一番吧!呂蒙被關二爺的魂魄逼死了,上哪兒評理去?《三國演義》冤死的人太多了,我覺得死得最冤的還是典韋。這天曹老闆正得一馮婦,完事以後準備納為小妾,心裡還各種美滋滋呢?可張繡不服啊!畢竟是他嫂子,於是張繡聽從賈詡的建議,要弄死曹操,襲擊曹操大營,事先把典韋灌醉,叫人拿走典韋的武器,典韋沒了武器,隨手抓起兩個士兵當武器,最後典韋力氣用盡,加上身上多處被箭射中倒地身亡。典韋的死得真是不值,曹操自己搞破鞋卻把典韋害死了,貌似曹操後來都沒有改掉這毛病,典韋還真是白死了。


楓沙湖畔一小魚


個人認為在三國演義中,死的最冤的就是倉官王垕。

倉官王垕是曹操在官渡之戰中,因倉官王垕倒賣軍糧,中飽私囊被殺。

故事是這樣的:曹操的大軍和袁紹的大軍相持官渡,這時候倉官王垕,主管曹操大軍的糧食供應問題,由於戰爭損耗比較大,糧食消耗比較快,倉官王垕每天向曹操報告糧食使用情況。

曹操對自己的糧食的數量心中是有數,由於連年戰亂,糧食本身就不足,加上官渡之戰是倉促之戰,糧草儲備必然不足,為了應對糧食不足這個問題,曹操想了很多的辦法,但都不湊效。

難免王垕就有些抱怨,糧食不足的問題,曹操平時鬼主意比較多,就告訴王垕,後給部隊供應糧食,每天改用小鬥,王垕就照辦了,歐洲的軍隊都是一群窮苦老百姓的出身,當兵本身就是為了一口飯吃,原來可以吃得飽,現在打仗了還吃不飽,必然怨聲載道,埋怨聲四起,如此下去,必然軍心不穩,曹操心裡明白軍訓對於作戰的重要性,因此為了穩住軍心,就想了一個計策——糧官盜糧

勤懇的王垕,還是每天像曹操暴軍糧情況,在王垕報告完情況之後,曹操就說了一句,請你給我幫一忙,王垕不明情況,所以就說了一句幫什麼忙?曹操就說借你項上人頭一用!然後一聽不樂意了,我沒有犯啥錯誤,你憑什麼殺我?然後就說我也知道你沒有犯啥錯誤,但是為了穩住軍心,我必須要殺你,同時曹操給王垕一個承諾,殺了你之後,我一定會善待你的家人。

於是便有了倉官王垕,倒賣糧草,中飽私囊,被曹操斬首示眾,以振軍心。

在正史史書中並沒有倉官王垕的任何記載,這是三國演義中,有這樣一個杜撰的人物,但是這樣的事,肯定是存在的,要不然羅貫中老先生也不可能無中生有出這麼一段故事來。

從官渡之戰的歷史背景來分析,曹操成為北方一方諸侯以後,就知道自己將和袁紹必有一戰,就開始著手準備與袁紹的戰鬥,當時曹操初步預測,他與袁紹的這場戰鬥將在10年之內必然發生,謀士荀彧也預測了他與袁紹的這場戰鬥,只是時間與曹操的時間不相同而已。

三國演義中有一個橋段,曹操和劉備青梅煮酒論英雄的時候,荀彧慌慌張張的衝進來,報告袁紹和公孫瓚之戰的戰況,公孫瓚戰敗,曹操已經預知到了,他與袁紹之間的戰鬥提前了。一向老謀深算的荀彧,如此慌張,他深感此項戰鬥對於曹操的非常不利,原因是曹操還沒有準備好。

雖然曹操和袁紹這一仗,曹操佔據形式上、道義上和人心上的絕對優勢,還有郭嘉所說的曹公有10勝,袁紹有10敗。曹操知道自己的實力是什麼,雖然他佔據的兗州地區,但由於連年的戰火,已經讓當地老百姓民不聊生,生活相當困難,老百姓已經無法支出,戰爭給他帶來的糧食供需問題。因此,糧草問題成為曹操和袁紹之戰,他所面臨的重大問題。

事實也是如此,袁紹的重要謀士荀攸的叛變,也證明了這一問題。因此可以斷定,歷史上,雖然沒有一個叫王垕的倉官,但是絕對有殺倉官這件事情發生,曹操絕對幹過這件事情,不過那個倉官可能叫路人甲或者張三而已。


少華聊史


華佗。

一代名醫,碰到了歷史的最殘暴多疑的“醫鬧”:曹操。


六福雅士


幾個小人物。

1,倉官王垕。曹操:吾亦知汝無罪,若汝不死,三十萬人心皆變矣。

2,曹操近侍。看見曹操被子掉了,好心扶了一下被子。曹操:吾夢中好殺人。

3,劉備手下的無名小兵。小兵:報主公,趙子龍反投曹操去了。劉備:子龍從我於患難之間,必不肯揹我。反手就是一劍。之所以此人排第三,就是不知道他死了沒有。


冷禪87938561


給曹操蓋被子的侍從


485697445


應該是曹操刺殺董卓,結果沒成,跑了,跑到義父家了。結果一副要去買豬肉。曹操以為他要殺我,並把他全家給殺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