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三弄梅花三弄
歷朝歷代只要一座皇位都要對自己身邊人動手的。劉邦殺韓信,趙匡胤杯酒釋兵權,朱元璋炮轟慶功樓等等。在皇權問題上父子,親哥們也不成。如李世明。俗話說:同甘共苦,共患難行,一齊享福就要鬧事了。開國元勳哪個不是戰功累累,在當朝都有極高威望,手中有權有兵,功高震主嘛!當朝一把手是很忌憚的,臥床之下豈容他人有鼾。所以想盡一切辦法也得把你幹掉,以決後患。“飛雀盡,良弓藏………
細雨176331092
朱元璋瘋狂屠殺功臣元勳的心理動因,後世歷史學家有不同的解釋,最有代表性的解釋是,朱元璋看到皇太子懦弱,擔心他死後強臣壓主,所以事先消除隱患。
這種解釋有一則宮廷秩聞可為佐證:有一天皇太子勸說父親不要殺人太多,朱元璋把一根長滿了刺的棍子丟在地上,命皇太子用手拾起來。皇太子一把抓住刺棍,結果給扎破了手掌並連聲呼痛。朱元璋說,我事先為你拔除棍上的毒刺,你難道不明白我的苦心嗎!
《漢書》中有一段韓信嘴裡說出來的話:“狡兔死,走狗烹;高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說的是劉邦在建立漢朝之後剪除異姓諸王,大殺功臣的事。儘管劉邦有不得已的苦衷,但還是遭至後人無窮的非議。如果把他與朱元璋相比,那簡直是小巫見大巫。
劉邦不過是在異姓諸侯王反叛的咄咄逼人形勢下進行了一場武裝反擊,朱元璋則是在並無反叛跡象的精心策劃的一場又一場大屠殺。
都說秀才造反,十年不成。可是那些一直追隨朱元璋的知識分子如李善長、陶凱、陶安等三人他們根本沒什麼造反之心,但也鮮有善終者。除陶安因死得早得了個善終外,李善長被滿門抄斬,陶凱因致仕後起了個號叫“耐久道人”,朱元璋“聞而惡之”,找了個藉口抓來殺掉了。
第二批追隨朱元璋功勞最大的文士是劉伯溫、宋濂,劉伯溫因不被朱信任,罷官回鄉,後被胡惟庸(一說朱元璋自己)毒死。宋濂則因其孫宋慎的事,被株連胡惟庸案中流放外地,途中自縊於夔州。
洪武一期著名文臣,善終者寥寥無幾。以熱情延請開始,以摧殘屠戮告終,這種專制君王與知識分子和功臣之間的遊戲,在中國歷史上不止上演過一次。
峰迴路轉說歷史
明太祖朱元璋在開國皇帝裡面的確是殺功臣殺得比較多的,以朱元璋執政時期最著名的四起大案形成的原因和結果來看,朱元璋的目的主要有三條:即肅貪、集權和準備後事。
“空印案”和“郭桓案”是為了肅貪
洪武九年爆發的“空印案”是有相當多的一部分官員利用空白蓋印公務文書,以此來貪汙地方上上繳都朝廷的錢糧以及運往邊關的錢糧,因為這些都是以實物的形式運送,就給了他們上下其手的機會,借用損耗的名義大發其財。
洪武十八年爆發的“郭桓案”也是同樣的貪汙案件,官員們組織起來盜賣官糧,數量高達兩千四百萬擔,全國十三個布政司裡面有十二個都有官員牽連其中,可見影響範圍之廣。
這兩起貪汙和瀆職的案件都讓農民出身的朱元璋大發雷霆,對涉案官員毫不姑息,以殺止貪,前後共殺了、八萬人。
“胡惟庸案”是為了加強皇帝集權和專制。
明朝初建立時,還是實行的宰相領導百官和皇帝共治天下的政治制度,但朱元璋顯然對宰相權力過大很有警惕感,他決不允許皇權有任何的被削弱,因此於洪武十三年發起“胡惟庸案”,對以宰相胡惟庸為首的部分官員進行清算。
“胡惟庸案”爆發的主因就是宰相當時的胡惟庸專權,不過大部分做宰相估計都會這麼幹,宰相處理政務,皇帝做泥菩薩,自宋以來的文官集團都會這麼想,可惜,胡惟庸遇到的是開國皇帝朱元璋,不是熱播劇《大明風華》裡面的太平皇帝朱瞻基和朱祁鎮。
朱元璋在權力受到威脅和削弱的情況下,毫不猶豫的出手,將胡惟庸以及依附於他的黨羽全部幹掉,此案持續了十年時間,最後連早就退休的老宰相、開國第一功臣李善長都牽連進來被殺掉,前後共牽連三萬多人。
處理胡惟庸是用造反的名義,其實造反是否是事實都不重要,是不是真的朱元璋都會下手。而朱元璋在處理完胡惟庸後,馬上就廢除了宰相制,設立內閣制,當然,皇權凌駕於內閣之上,徹底改變了千年以來的政治制度,並延續至清朝。
“藍玉案”是為了清除掉對接班人的威脅
藍玉本來是朱元璋留給兒子朱標使用的大將,在洪武朝中晚期,藍玉已經是軍中頭號將領。但朱標卻於洪武二十五年英年早逝,先朱元璋而去,朱標死後,朱元璋經過慎重考慮,決定立朱標的兒子朱允炆做新的接班人,那麼,他就必須考慮,朱允炆是否能駕馭得了桀驁不馴的藍玉。
藍玉是朱標的表小舅子,朱允炆並非他的表姐所生,再加上朱允炆年紀小,威望小且對藍玉無恩無情,將來很有可能成為藍玉反叛的導火索,朱元璋為給朱允炆不留下後患,於朱標死後的第二年,洪武二十六年開始對藍玉及其他軍中將領下手。
“藍玉案”牽連的人數也高達近兩萬人,基本上把朱元璋認為的可能會對朱允炆繼位後形成威脅的善戰之將一掃而空,這也導致了後來燕王朱棣造反時,朱允炆手下無將可用,最後丟掉江山,但不管怎麼說,皇帝還是朱家的,朱元璋就算九泉之下知道了,估計也沒所謂。
上述幾起案件在朱元璋執政時期合稱為“洪武四大案”,是朱元璋時期最主要也最具影響力和後果的案件,兩起是為了肅貪,一起為了加強皇權,一起是為了維護皇權,因果各有不同,但終極目的始終只有一個,即鞏固和維護朱氏江山。
“洪武四大案”雖然造成了一些消極影響,比如因為內閣制的確定,導致後來的皇帝重用太監,因為把能打的武將殺光,導致兒子成功造了孫子的反等等,但對於朱氏江山的正面作用還是相當不錯的,至少,終明朝一朝,除“靖難之役”外,皇權在內部從來沒有受到過威脅,朱元璋的目的也算是達成大半。
孤寡老人講歷史
古代殺功臣的皇帝不止他一個,歷史上還有很多殺功臣的皇帝。
- 越王勾踐復國後殺了文種,逼走了范蠡。
- 秦惠文王上位了殺實行商鞅變法使秦國變得強大的商鞅。
- 劉邦建立漢朝後殺了韓信。
- 南朝宋文帝劉義隆上位後,徐羨之被逼自殺,傅亮被處死。
- 南朝齊國蕭寶卷誅殺了六位輔政大臣,其中一位是平定叛亂功勞最大的尚書僕射蕭懿。
其實這些帝王殺功臣的原因只有一個,那就是功高震主,威脅到了帝王的地位,讓皇帝有了危機感!
歷史大解迷
可能出乎很多人的意料之外,朱元璋殺功臣其實有非常大的偶然性,並不是必然發生的。朱元璋殺功臣,太子朱標短命或者說朱元璋自己太長壽了是主要因素。如果朱元璋自己的壽命短點,或者太子朱標的壽命長點,朱元璋都很可能不會大規模殺功臣。
現代人一提到朱元璋,第一個固定標籤就是殘酷殺戮功臣。不過朱元璋殺戮功臣的具體過程,就缺乏瞭解,誤認為朱元璋建國後不久就大肆屠殺功臣。
事實上朱元璋屠殺功臣發生的非常晚,今天為人熟悉的朱元璋刻薄屠殺功臣的形象,是洪武二十三年以後的事情,此時明朝已經建國23年了。
在朱元璋打天下和做皇帝的大多數時間裡,朱元璋給下屬的整體印象是寬厚善待功臣的。洪武中前期,朱元璋不但給予功臣們優厚的待遇,還與功臣們進行了廣泛的聯姻,多位公主嫁給了功臣子弟,朱元璋的兒子們多數也娶了功臣們的女兒為正妻。通過聯姻,朱元璋和功臣們在君臣之外,還是親戚,關係更加緊密。
中國歷史上皇帝能做23年的不多。何況朱元璋以一介布衣取天下,打天下的過程無比驚險艱辛,年輕時身心損傷極大,能夠長壽的概率其實很小。朱元璋要是洪武二十三年前就去世,留給後世的肯定就是善待功臣的形象。
洪武二十三年前,朱元璋零星殺過朱亮祖胡美廖永忠這三個功臣,但總體上對功臣說的上很寬厚。
洪武二十一年藍玉捕魚兒海大破北元,基本解除了北元威脅。外患減小加上覺得太子柔弱要為太子清除威脅,朱元璋在洪武二十三年以十年前的胡惟庸案為藉口,大肆殺戮功臣。李善長等人被殺。
功臣們其實大多不如朱元璋高壽,洪武二十三年很大部分功臣已經去世。朱元璋顯示出了無必要的殘酷一面,很多已去世功臣被追加罪名,子孫被牽連。
洪武二十五年,太子朱標英年早逝,朱元璋立太孫朱允炆為皇位繼承人。前面提到朱元璋兒子們大多娶功臣女兒,功臣和朱元璋兒子們通過婚姻建立了親密關係。朱標在世時,大家都還安分,立太孫有特定功臣們支持的藩王難免起心思。
朱元璋為了給太孫清除障礙,洪武二十六年發動了藍玉案,藍玉等人被殺,這是最大規模的一次殺功臣。朱元璋殺功臣的形象基本是洪武二十三年的胡惟庸案和洪武二十六年的藍玉案造就的。
胡惟庸本人不算功臣,殺胡惟庸不算殺功臣。
雖然朱元璋殺功臣的一大藉口是已經過去了十年的胡惟庸案,但胡惟庸本人不是功臣。
胡惟庸資歷淺薄,也沒有軍功,朱元璋大封功臣時沒資格獲得任何爵位。胡惟庸是明朝建國後發跡的火箭幹部,和功臣們完全是兩路人。提拔胡惟庸可能也有壓制功臣成分。
胡惟庸被殺時,功臣們是拍手稱快的。胡被殺後功臣們的勢力也有所擴張,是受益者。當時誰也想不到十年後朱元璋以胡惟庸案為藉口殺了一批功臣。
仁勇校尉
我是蘭臺令君,寫有態度的歷史!
朱元璋對待功臣在歷史上是出了名的心狠手辣,絲毫不留情面。他不可能不知道自己的所作所為會讓自己揹負萬世的罵名,但他還是義無反顧的做了,而且做得非常徹底。其實站在他的角度上說他也有不得不這麼做的理由,政治永遠都是伴隨著血腥的。俗話說一將功成萬骨枯也就是這個道理。我們來簡單說一下他如此殘暴的目的。
維護皇權的權威,建立中央集權化的政府
眾所周知,朱元璋出身卑微,要過飯,當過和尚,所以他深知民間疾苦,他一直懷著“達則兼濟天下”的理想。在封建社會,想要要兼濟天下,皇帝就必須把權力牢牢的掌握在自己的手中。而李善長、胡惟庸等人或多或少都有些心懷異志的,至少跟朱元璋的既定方針是相悖的。在皇權與相權的鬥爭,朱元璋發現了其中的弊端,權力的分散導致了自己的政策沒有辦法有效的執行下去,出現了陽奉陰違的情況。後來胡惟庸打算起事謀反,這正中朱元璋的下懷,將其一網打盡。
槍桿子裡才能出政權
行伍出身的朱元璋深知軍隊對於一個國家的重要性,而這些跟隨自己打天下的開國功臣在天下太平以後,開始無所事事,於是種種缺點就暴露出來了,居功自傲,桀驁不馴,自以為是,有些甚至恃強凌弱,藍玉就是其中最好的代表。表上看朱元璋收拾這些武將是在維護公平正義,實際上更重要的目的是可以藉此機會將兵權收回到自己的手中,便於鞏固自己的統治。
為日後太子登基派出障礙
當然朱元璋屠戮功臣最重要的一個目的,就是為太子朱標登基掃清障礙。朱元璋曾經把朱標叫到自己面前,叫他撿起一根滿是荊刺的木棒,朱標一下子有些不知所措,是拿也不好不拿也不好。這時候朱元璋才說出自己的心裡話,我現在做的事情正是為你把木棒上荊刺給拔掉。朱標這才明白父親的心意。朱元璋是何等精明的人?他對朱標疼愛有加,知道這個兒子宅心仁厚,自己百年之後,朱標未必能鎮得住這幫跟隨自己打天下的“老兄弟”,既然所幸趁著這機會,為日後朱標順利接班掃清障礙,讓老朱家的天下能夠長治久安。
不過俗話說人算不如天算,朱標英年早逝,他疼愛的皇太孫朱允炆最終被老四朱棣給奪走了皇位。他將功臣屠戮殆盡導致危難時刻沒有人能夠挺身而出力挽狂瀾。真的是萬事皆有定數,不可以人力強求。
以上就是該問題的答案,歡迎在評論區留言。
蘭臺令君
在中國的封建王朝歷史中,朱元璋建立明朝後,屠戮如此多的開國功臣,也算是歷史罕見,那麼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我覺得要從朱元璋自身和開國功臣兩個方面來說:
從朱元璋的角度來說
- 首先來看朱元璋是什麼人。朱元璋出身貧農家庭,幼時貧窮,曾為地主放牛。後因災變,曾一度剃髮出家,四出流浪,化緣為生。25歲時,參加郭子興領導的紅巾軍反抗蒙元政權。先後擊敗了陳友諒、張士誠等其他諸侯軍閥,統一南方,後北伐滅元,建立大明。
- 朱元璋是一個窮苦人出身,對於跟隨自己打天下的兄弟,肯定是心存感激的。常遇春率軍北擊蒙古,在勝利凱旋圖中病逝。朱元璋痛失愛將,十分悲痛,專門作詩悼念他:“朕有千行生鐵汁,平生不為兒女泣。忽聞昨日常公斃,淚灑乾坤草木溼”,親自參加他的喪禮,將常遇春作為陪葬明孝陵的功勳之臣,埋葬在南京太平門外鐘山下。又追封常遇春為開平王,配享太廟。
- 所以朱元璋和手下功臣是有一定感情的。
但是最後又發生了胡惟庸案,李善長案,藍玉案,誅殺了一大批功勳宿將,其中有很多人是蒙冤而死。這就要看朱元璋的另一面了。
- 因為出身草莽,幼年窮困,做了皇帝后,朱元璋是不想把自己的權利和利益拿出來分享的,尤其是害怕自己死後,兒孫中沒有強有力人物能鎮得住這幫造反起家的老臣。朱元璋也不是像光武帝、宋太祖一樣的人,最簡單粗暴的方法就是殺個乾淨,只留下對自己子孫沒有威脅的人。再加上分封朱姓藩王,壯大朱姓家族的實力,這樣可保皇權穩固。
- 從明朝前期的歷史看,這套方法確實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即使發生了靖難之變這樣的內亂,但是明朝的皇權還是牢牢把握在了朱元璋子孫的手裡。可以說從朱元璋的角度來看,屠戮大批開國功臣是一種保護自己和後世兒孫的好手段。
從開國功臣的角度
- 大傢伙跟著朱元璋,朱大哥一起鬧革命,累死累活忙活了半輩子,好不容易建立了王朝,要點封賞不算過分吧。朱大哥做皇帝,我們這些幹髒活累活的,當個封疆大吏,府縣州官總可以吧。再者說,哪個功臣宿將手底下沒有一幫從刀山火海里拼殺出來的弟兄,朱元璋有時候也不能不給。
- 勝利者難免驕傲,驕傲就容易自滿。這時候想著自己勞苦功高,做一些為非作歹,違法亂紀的事也就難免。被朱元璋抓住小辮子,狠狠打擊也就不奇怪了。
- 封建皇權中,皇帝一言九鼎,伴君如伴虎。明朝初期屠戮功臣也是這種封建制度弊病的影響之一。
布衣白丁
朱元璋殺功臣主要有三個原因,一是為子孫剷除後顧之憂,二是怕功臣居功自傲胡作非為,三,加強集權。這三種原因致使朱元璋不斷地趙各種藉口殺戮功臣。被朱元璋殺掉的大臣都有哪些呢?
在1370年,朱元璋論功行賞,封6人為公爵——韓國公李善長、魏國公徐達、鄭國公常茂(常遇春的兒子,常遇春去世較早)、曹國公李文忠、宋國公馮勝、衛國公鄧愈。
他們是國家和軍隊的卓越領導人,精英中的精華、英雄中的勇士!
28位大將軍被封為侯爵:
湯和、唐勝宗、陸仲亨、周德興、華雲、顧時、耿炳文、陳德、王志、鄭遇春、費聚、吳良、吳楨、趙庸、廖永忠、俞通源、華高、楊璟、康茂才、朱亮祖、傅友德、胡美、韓政、黃彬、曹良臣、梅思祖、陸聚、郭子興(已去世)等。
在公侯伯子男五級爵位中,公和侯是最高的兩級,地位十分尊崇。陸游的夢想——“當年萬里覓封侯,匹馬戍梁州”。
而這些人比陸游幸運得多,封公封侯,總可以光宗耀祖、名垂青史了。
正是他們出生入死,東征西討,才換來朱元璋的大明天下。
只是他們忽略了一個常識:伴君如伴虎,功高則震主。功臣太強,讓朱元璋感到害怕,夢裡都擔心部下造反、江山不保,子孫後代會做別人的階下囚。
在朱元璋看來,這些功臣對王朝的長治久安構成嚴重威脅,因此要無情地清洗。尤其對其子孫構成威脅的人,必須除之而後快。
只有殺,才能確保他以及嗣君控制住軍隊,不丟寶座。
最後,開國功臣能得善終的,只有郭英一個人。
清代史學家趙翼說,明太祖靠功臣取得天下,天下既定後,盡取天下之人殺之,其殘忍千古未有
觀史閱人
時代背景
要知道老朱這種猛人,幾百年才能出一個,自重起兵以來,打下這疆域,可以說已經夠疲憊的了,但猛人就是猛人,
老朱直接幹翻了統治歐亞大陸的元帝國,人家想在草原上建立一個叫北元的地方吧,你說這也不過分吧,中原地區都給你了,就放過我們把!
可老朱,一撩袖子,大吼道:不幹,老子非讓你們亡族滅種不可,
於是老朱,就接二連三的和老朋友北元人進行友好的交流啦!
咳咳,至於交流結果就是,北元連北元這個名字也不敢叫了,非常乖的遠離著老朱同志,
帝國戰略規劃!
要知道,在大明帝國總設計師,老朱同志,他的設計就是,自己幹完所有子孫們的工作,然後讓兒孫輩去享福吧
於是他隱忍幾十年,藉著胡惟庸案,徹底廢除了影響皇權的宰相制度,更是在接下來不斷屠殺著功臣,
這樣做出發點就只有一個!
我大明王朝未來發展重心,是對內開展的,是以文治國,而絕對不是武將天下,
所以,怪只怪你們有一絲可能破壞我的設計了!
兄弟,在這裡先說聲抱歉,請各位赴死把
道盡風流事
導語:功高震主,一直是封建王朝君主和臣子們之間的常談。朱元璋之所以能夠快速地推翻元朝,建立起大明王朝,很大程度上是和朱元璋麾下的那般臣子有關。可是,就是這麼一幫有從龍之功的臣子,很大部分卻被朱元璋給殺死了。那麼,朱元璋殺死他們的目的何在?
朱元璋的出身及登基方式讓他對麾下的眾人有著非一般的警惕
朱元璋出身於貧困家庭,祖父朱初一被分為淘金戶,每月都要上繳一定的金額。後來,在無力上繳之後,被迫舉家逃亡。但是,這個時候的元朝統治者,一直嚴苛賦稅,壓榨百姓,再加上蝗災和瘟疫盛行,朱元璋除了二哥、大嫂等人以外,其餘家人都先後去世了。
後來,為了活命,朱元璋只能與二哥等人分開,過起了流浪的乞丐般生活。之後,在湯和的密信下,朱元璋才開始投奔郭子興,參加紅巾軍。
可以說,朱元璋悲慘的早期過往,都拜元朝的貪汙暴政所賜。所以,當朱元璋執政的時候,從他對於偷盜、貪汙、挪用之事都是從重處罰就可以看的出來。也正是因為這樣,當駙馬爺犯了法時,朱元璋無情地處死了他。因此,連自家的駙馬爺都是這樣,更何況那些臣子。
另外,朱元璋能以乞丐的身份,一躍成為皇帝。這樣的登基為帝方式,讓朱元璋心中敲響了警鐘。畢竟,連他都可以推翻令人膽寒的元朝。那麼,其他人是否也能通過這樣的方式去推翻自己所建的明朝呢?
<strong>
也許正是因為懷抱著這樣的想法,讓他對自己麾下那一批智勇雙全,且又有些桀驁的臣子很是警惕。朱元璋害怕自己有天駕鶴西去之後,麾下的那些臣子會來一場兵變,從而黃袍加身。所以,朱元璋只能把心中的這根刺給一一拔掉。
從深受儒家侵害的太子朱標,到年少的皇太孫朱允炆
朱元璋是從血海中殺出來,才建立大明王朝的。可以說,朱元璋是一個很果敢,且對儒家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很不感冒的皇帝。
而朱標不同,他是一個深受儒家文化過分薰陶的一個人。雖然他身上有著作為太子應有的要素,但是他的價值觀卻讓朱元璋難以接受。所以,朱元璋在最早的時間殺臣子的時候,或許就是故意做給朱標看的,讓他看明白權力的重要性,以及作為帝王對臣子應有的態度。但是,被朱元璋看重的朱標,卻不幸早逝,而這一點讓朱元璋深受打擊。
朱標的去世後,使得朱元璋把關注放在了皇太孫朱允炆的身上。然而,朱允炆太過年輕了,15歲的時候,朱標就去世了。而此時的朱元璋年紀已大,自己也感受到身體大不如前。對於這一點,朱元璋很是擔憂,他害怕年紀輕輕地朱允炆在自己百年之後,不會是自己這幫臣子的對手,更害怕大明王朝就此逝去。
因為,在朱元璋看來,元朝就算再怎麼腐朽,它還是一個王朝。但是,就是這麼一個王朝,卻被跟隨自己打天下的這幫人給推翻了。朱允炆他一個初出茅廬的傢伙能有多大閱歷,多大威望,多大的能力能夠駕馭的了他們。畢竟,就像藍玉這樣的猛將,連自己都駕馭不了而最後不得不殺掉,朱允炆可以嗎?答案顯而易見,所以,朱元璋必須在有限的時間裡替朱允炆剷除這些潛在的威脅。
功臣不死,兒子的封地就少了
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後,按功勞封韓國公李善長、魏國公徐達等六人為公爵,封湯和、唐勝宗、陸仲亨等二十八人為侯爵。
可以說,在建立之初,朱元璋對於這些功臣的待遇還是不錯的。但是,儘管大明一統中原,可蛋糕就那麼大。如果把大塊都切分給這幫功臣,那麼,留下給自家人的必然就會減少。
或許是與朱元璋年少時的經歷有關,讓他對宗室格外的溫和,而且也注重親情。當然,這也是朱元璋對政治軍事等各種考量。,以及對大明王朝的一種集權鞏固。因此,在明初之際,朱元璋在全國各地分封了自己24個兒子和1個侄孫,共計25個藩王。這25個當中有9位稱塞王,主持地方軍務,抵禦北方外寇入侵。
<strong>
這些功臣的自尋死路
朱元璋麾下的這般人馬,都是從微弱一起打天下的,有著從龍之功。單單就這麼一點,已經讓朱元璋起了警惕之心了。
可是,很大部分的臣子卻沒有自知自明。譬如,胡惟庸。胡惟庸做了7年的右丞相,可是,在其位不謀其政,他一直在結黨營私,排除異己。關於這一點,就已經讓朱元璋心起殺意了,就算他是李善長推薦的也沒有用。因為,胡惟庸已經徹底地觸動了朱元璋心中的底線。
再如,藍玉。雖然藍玉是一個打仗的好能手,不但平定西南,還趕跑了北元。可是,隨著國家的統一,藍玉的價值也在不斷的被消耗。所以,原本朱元璋對其就沒有殺意。但是,藍玉的政治素質太差,他屢次口出不遜之言,聲稱朱元璋給他的分封少了,常常居功自傲。甚至多次在朱元璋責備的情況下,還硬著脖子頂嘴:“我不能做太師嗎?”
<strong>
總而言之,朱元璋殺了這些功臣,不僅僅是因為出於維護皇權的統治,以及為了讓皇太孫能夠順利的接掌大明王朝。很大程度上,也和這些功臣有關,因為在這幫功臣裡面,有很大的一部分人都是自尋死路,怪不了朱元璋,畢竟他是帝王。
<strong><strong><strong><strong><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