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开国后,屠戮如此多的开国功臣,其目的何在?

梅花三弄梅花三弄


历朝历代只要一座皇位都要对自己身边人动手的。刘邦杀韩信,赵匡胤杯酒释兵权,朱元璋炮轰庆功楼等等。在皇权问题上父子,亲哥们也不成。如李世明。俗话说:同甘共苦,共患难行,一齐享福就要闹事了。开国元勋哪个不是战功累累,在当朝都有极高威望,手中有权有兵,功高震主嘛!当朝一把手是很忌惮的,卧床之下岂容他人有鼾。所以想尽一切办法也得把你干掉,以决后患。“飞雀尽,良弓藏………


细雨176331092


朱元璋疯狂屠杀功臣元勋的心理动因,后世历史学家有不同的解释,最有代表性的解释是,朱元璋看到皇太子懦弱,担心他死后强臣压主,所以事先消除隐患。


这种解释有一则宫廷秩闻可为佐证:有一天皇太子劝说父亲不要杀人太多,朱元璋把一根长满了刺的棍子丢在地上,命皇太子用手拾起来。皇太子一把抓住刺棍,结果给扎破了手掌并连声呼痛。朱元璋说,我事先为你拔除棍上的毒刺,你难道不明白我的苦心吗!

《汉书》中有一段韩信嘴里说出来的话:“狡兔死,走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说的是刘邦在建立汉朝之后剪除异姓诸王,大杀功臣的事。尽管刘邦有不得已的苦衷,但还是遭至后人无穷的非议。如果把他与朱元璋相比,那简直是小巫见大巫。

刘邦不过是在异姓诸侯王反叛的咄咄逼人形势下进行了一场武装反击,朱元璋则是在并无反叛迹象的精心策划的一场又一场大屠杀。


都说秀才造反,十年不成。可是那些一直追随朱元璋的知识分子如李善长、陶凯、陶安等三人他们根本没什么造反之心,但也鲜有善终者。除陶安因死得早得了个善终外,李善长被满门抄斩,陶凯因致仕后起了个号叫“耐久道人”,朱元璋“闻而恶之”,找了个借口抓来杀掉了。

第二批追随朱元璋功劳最大的文士是刘伯温、宋濂,刘伯温因不被朱信任,罢官回乡,后被胡惟庸(一说朱元璋自己)毒死。宋濂则因其孙宋慎的事,被株连胡惟庸案中流放外地,途中自缢于夔州。


洪武一期著名文臣,善终者寥寥无几。以热情延请开始,以摧残屠戮告终,这种专制君王与知识分子和功臣之间的游戏,在中国历史上不止上演过一次。


峰回路转说历史


明太祖朱元璋在开国皇帝里面的确是杀功臣杀得比较多的,以朱元璋执政时期最著名的四起大案形成的原因和结果来看,朱元璋的目的主要有三条:即肃贪、集权和准备后事。

“空印案”和“郭桓案”是为了肃贪

洪武九年爆发的“空印案”是有相当多的一部分官员利用空白盖印公务文书,以此来贪污地方上上缴都朝廷的钱粮以及运往边关的钱粮,因为这些都是以实物的形式运送,就给了他们上下其手的机会,借用损耗的名义大发其财。

洪武十八年爆发的“郭桓案”也是同样的贪污案件,官员们组织起来盗卖官粮,数量高达两千四百万担,全国十三个布政司里面有十二个都有官员牵连其中,可见影响范围之广。

这两起贪污和渎职的案件都让农民出身的朱元璋大发雷霆,对涉案官员毫不姑息,以杀止贪,前后共杀了、八万人。

“胡惟庸案”是为了加强皇帝集权和专制。

明朝初建立时,还是实行的宰相领导百官和皇帝共治天下的政治制度,但朱元璋显然对宰相权力过大很有警惕感,他决不允许皇权有任何的被削弱,因此于洪武十三年发起“胡惟庸案”,对以宰相胡惟庸为首的部分官员进行清算。

“胡惟庸案”爆发的主因就是宰相当时的胡惟庸专权,不过大部分做宰相估计都会这么干,宰相处理政务,皇帝做泥菩萨,自宋以来的文官集团都会这么想,可惜,胡惟庸遇到的是开国皇帝朱元璋,不是热播剧《大明风华》里面的太平皇帝朱瞻基和朱祁镇。

朱元璋在权力受到威胁和削弱的情况下,毫不犹豫的出手,将胡惟庸以及依附于他的党羽全部干掉,此案持续了十年时间,最后连早就退休的老宰相、开国第一功臣李善长都牵连进来被杀掉,前后共牵连三万多人。

处理胡惟庸是用造反的名义,其实造反是否是事实都不重要,是不是真的朱元璋都会下手。而朱元璋在处理完胡惟庸后,马上就废除了宰相制,设立内阁制,当然,皇权凌驾于内阁之上,彻底改变了千年以来的政治制度,并延续至清朝。

“蓝玉案”是为了清除掉对接班人的威胁

蓝玉本来是朱元璋留给儿子朱标使用的大将,在洪武朝中晚期,蓝玉已经是军中头号将领。但朱标却于洪武二十五年英年早逝,先朱元璋而去,朱标死后,朱元璋经过慎重考虑,决定立朱标的儿子朱允炆做新的接班人,那么,他就必须考虑,朱允炆是否能驾驭得了桀骜不驯的蓝玉。

蓝玉是朱标的表小舅子,朱允炆并非他的表姐所生,再加上朱允炆年纪小,威望小且对蓝玉无恩无情,将来很有可能成为蓝玉反叛的导火索,朱元璋为给朱允炆不留下后患,于朱标死后的第二年,洪武二十六年开始对蓝玉及其他军中将领下手。

“蓝玉案”牵连的人数也高达近两万人,基本上把朱元璋认为的可能会对朱允炆继位后形成威胁的善战之将一扫而空,这也导致了后来燕王朱棣造反时,朱允炆手下无将可用,最后丢掉江山,但不管怎么说,皇帝还是朱家的,朱元璋就算九泉之下知道了,估计也没所谓。

上述几起案件在朱元璋执政时期合称为“洪武四大案”,是朱元璋时期最主要也最具影响力和后果的案件,两起是为了肃贪,一起为了加强皇权,一起是为了维护皇权,因果各有不同,但终极目的始终只有一个,即巩固和维护朱氏江山。

“洪武四大案”虽然造成了一些消极影响,比如因为内阁制的确定,导致后来的皇帝重用太监,因为把能打的武将杀光,导致儿子成功造了孙子的反等等,但对于朱氏江山的正面作用还是相当不错的,至少,终明朝一朝,除“靖难之役”外,皇权在内部从来没有受到过威胁,朱元璋的目的也算是达成大半。


孤寡老人讲历史


古代杀功臣的皇帝不止他一个,历史上还有很多杀功臣的皇帝。

  • 越王勾践复国后杀了文种,逼走了范蠡。
  • 秦惠文王上位了杀实行商鞅变法使秦国变得强大的商鞅。
  • 刘邦建立汉朝后杀了韩信。
  • 南朝宋文帝刘义隆上位后,徐羡之被逼自杀,傅亮被处死。
  • 南朝齐国萧宝卷诛杀了六位辅政大臣,其中一位是平定叛乱功劳最大的尚书仆射萧懿。

其实这些帝王杀功臣的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功高震主,威胁到了帝王的地位,让皇帝有了危机感!


历史大解迷


可能出乎很多人的意料之外,朱元璋杀功臣其实有非常大的偶然性,并不是必然发生的。朱元璋杀功臣,太子朱标短命或者说朱元璋自己太长寿了是主要因素。如果朱元璋自己的寿命短点,或者太子朱标的寿命长点,朱元璋都很可能不会大规模杀功臣。

现代人一提到朱元璋,第一个固定标签就是残酷杀戮功臣。不过朱元璋杀戮功臣的具体过程,就缺乏了解,误认为朱元璋建国后不久就大肆屠杀功臣。

事实上朱元璋屠杀功臣发生的非常晚,今天为人熟悉的朱元璋刻薄屠杀功臣的形象,是洪武二十三年以后的事情,此时明朝已经建国23年了。

在朱元璋打天下和做皇帝的大多数时间里,朱元璋给下属的整体印象是宽厚善待功臣的。洪武中前期,朱元璋不但给予功臣们优厚的待遇,还与功臣们进行了广泛的联姻,多位公主嫁给了功臣子弟,朱元璋的儿子们多数也娶了功臣们的女儿为正妻。通过联姻,朱元璋和功臣们在君臣之外,还是亲戚,关系更加紧密。

中国历史上皇帝能做23年的不多。何况朱元璋以一介布衣取天下,打天下的过程无比惊险艰辛,年轻时身心损伤极大,能够长寿的概率其实很小。朱元璋要是洪武二十三年前就去世,留给后世的肯定就是善待功臣的形象。



洪武二十三年前,朱元璋零星杀过朱亮祖胡美廖永忠这三个功臣,但总体上对功臣说的上很宽厚。

洪武二十一年蓝玉捕鱼儿海大破北元,基本解除了北元威胁。外患减小加上觉得太子柔弱要为太子清除威胁,朱元璋在洪武二十三年以十年前的胡惟庸案为借口,大肆杀戮功臣。李善长等人被杀。

功臣们其实大多不如朱元璋高寿,洪武二十三年很大部分功臣已经去世。朱元璋显示出了无必要的残酷一面,很多已去世功臣被追加罪名,子孙被牵连。

洪武二十五年,太子朱标英年早逝,朱元璋立太孙朱允炆为皇位继承人。前面提到朱元璋儿子们大多娶功臣女儿,功臣和朱元璋儿子们通过婚姻建立了亲密关系。朱标在世时,大家都还安分,立太孙有特定功臣们支持的藩王难免起心思。

朱元璋为了给太孙清除障碍,洪武二十六年发动了蓝玉案,蓝玉等人被杀,这是最大规模的一次杀功臣。朱元璋杀功臣的形象基本是洪武二十三年的胡惟庸案和洪武二十六年的蓝玉案造就的。

胡惟庸本人不算功臣,杀胡惟庸不算杀功臣。

虽然朱元璋杀功臣的一大借口是已经过去了十年的胡惟庸案,但胡惟庸本人不是功臣。

胡惟庸资历浅薄,也没有军功,朱元璋大封功臣时没资格获得任何爵位。胡惟庸是明朝建国后发迹的火箭干部,和功臣们完全是两路人。提拔胡惟庸可能也有压制功臣成分。

胡惟庸被杀时,功臣们是拍手称快的。胡被杀后功臣们的势力也有所扩张,是受益者。当时谁也想不到十年后朱元璋以胡惟庸案为借口杀了一批功臣。


仁勇校尉


我是兰台令君,写有态度的历史!

朱元璋对待功臣在历史上是出了名的心狠手辣,丝毫不留情面。他不可能不知道自己的所作所为会让自己背负万世的骂名,但他还是义无反顾的做了,而且做得非常彻底。其实站在他的角度上说他也有不得不这么做的理由,政治永远都是伴随着血腥的。俗话说一将功成万骨枯也就是这个道理。我们来简单说一下他如此残暴的目的。

维护皇权的权威,建立中央集权化的政府

众所周知,朱元璋出身卑微,要过饭,当过和尚,所以他深知民间疾苦,他一直怀着“达则兼济天下”的理想。在封建社会,想要要兼济天下,皇帝就必须把权力牢牢的掌握在自己的手中。而李善长、胡惟庸等人或多或少都有些心怀异志的,至少跟朱元璋的既定方针是相悖的。在皇权与相权的斗争,朱元璋发现了其中的弊端,权力的分散导致了自己的政策没有办法有效的执行下去,出现了阳奉阴违的情况。后来胡惟庸打算起事谋反,这正中朱元璋的下怀,将其一网打尽。

枪杆子里才能出政权

行伍出身的朱元璋深知军队对于一个国家的重要性,而这些跟随自己打天下的开国功臣在天下太平以后,开始无所事事,于是种种缺点就暴露出来了,居功自傲,桀骜不驯,自以为是,有些甚至恃强凌弱,蓝玉就是其中最好的代表。表上看朱元璋收拾这些武将是在维护公平正义,实际上更重要的目的是可以借此机会将兵权收回到自己的手中,便于巩固自己的统治。

为日后太子登基派出障碍

当然朱元璋屠戮功臣最重要的一个目的,就是为太子朱标登基扫清障碍。朱元璋曾经把朱标叫到自己面前,叫他捡起一根满是荆刺的木棒,朱标一下子有些不知所措,是拿也不好不拿也不好。这时候朱元璋才说出自己的心里话,我现在做的事情正是为你把木棒上荆刺给拔掉。朱标这才明白父亲的心意。朱元璋是何等精明的人?他对朱标疼爱有加,知道这个儿子宅心仁厚,自己百年之后,朱标未必能镇得住这帮跟随自己打天下的“老兄弟”,既然所幸趁着这机会,为日后朱标顺利接班扫清障碍,让老朱家的天下能够长治久安。

不过俗话说人算不如天算,朱标英年早逝,他疼爱的皇太孙朱允炆最终被老四朱棣给夺走了皇位。他将功臣屠戮殆尽导致危难时刻没有人能够挺身而出力挽狂澜。真的是万事皆有定数,不可以人力强求。

以上就是该问题的答案,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兰台令君


在中国的封建王朝历史中,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屠戮如此多的开国功臣,也算是历史罕见,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我觉得要从朱元璋自身和开国功臣两个方面来说:

从朱元璋的角度来说

  • 首先来看朱元璋是什么人。朱元璋出身贫农家庭,幼时贫穷,曾为地主放牛。后因灾变,曾一度剃发出家,四出流浪,化缘为生。25岁时,参加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反抗蒙元政权。先后击败了陈友谅、张士诚等其他诸侯军阀,统一南方,后北伐灭元,建立大明。
  • 朱元璋是一个穷苦人出身,对于跟随自己打天下的兄弟,肯定是心存感激的。常遇春率军北击蒙古,在胜利凯旋图中病逝。朱元璋痛失爱将,十分悲痛,专门作诗悼念他:“朕有千行生铁汁,平生不为儿女泣。忽闻昨日常公毙,泪洒乾坤草木湿”,亲自参加他的丧礼,将常遇春作为陪葬明孝陵的功勋之臣,埋葬在南京太平门外钟山下。又追封常遇春为开平王,配享太庙。
  • 所以朱元璋和手下功臣是有一定感情的。

但是最后又发生了胡惟庸案,李善长案,蓝玉案,诛杀了一大批功勋宿将,其中有很多人是蒙冤而死。这就要看朱元璋的另一面了。

  • 因为出身草莽,幼年穷困,做了皇帝后,朱元璋是不想把自己的权利和利益拿出来分享的,尤其是害怕自己死后,儿孙中没有强有力人物能镇得住这帮造反起家的老臣。朱元璋也不是像光武帝、宋太祖一样的人,最简单粗暴的方法就是杀个干净,只留下对自己子孙没有威胁的人。再加上分封朱姓藩王,壮大朱姓家族的实力,这样可保皇权稳固。
  • 从明朝前期的历史看,这套方法确实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即使发生了靖难之变这样的内乱,但是明朝的皇权还是牢牢把握在了朱元璋子孙的手里。可以说从朱元璋的角度来看,屠戮大批开国功臣是一种保护自己和后世儿孙的好手段。

从开国功臣的角度

  • 大家伙跟着朱元璋,朱大哥一起闹革命,累死累活忙活了半辈子,好不容易建立了王朝,要点封赏不算过分吧。朱大哥做皇帝,我们这些干脏活累活的,当个封疆大吏,府县州官总可以吧。再者说,哪个功臣宿将手底下没有一帮从刀山火海里拼杀出来的弟兄,朱元璋有时候也不能不给。
  • 胜利者难免骄傲,骄傲就容易自满。这时候想着自己劳苦功高,做一些为非作歹,违法乱纪的事也就难免。被朱元璋抓住小辫子,狠狠打击也就不奇怪了。
  • 封建皇权中,皇帝一言九鼎,伴君如伴虎。明朝初期屠戮功臣也是这种封建制度弊病的影响之一。

布衣白丁


朱元璋杀功臣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为子孙铲除后顾之忧,二是怕功臣居功自傲胡作非为,三,加强集权。这三种原因致使朱元璋不断地赵各种借口杀戮功臣。被朱元璋杀掉的大臣都有哪些呢?

在1370年,朱元璋论功行赏,封6人为公爵——韩国公李善长、魏国公徐达、郑国公常茂(常遇春的儿子,常遇春去世较早)、曹国公李文忠、宋国公冯胜、卫国公邓愈。

他们是国家和军队的卓越领导人,精英中的精华、英雄中的勇士!

28位大将军被封为侯爵:

汤和、唐胜宗、陆仲亨、周德兴、华云、顾时、耿炳文、陈德、王志、郑遇春、费聚、吴良、吴桢、赵庸、廖永忠、俞通源、华高、杨璟、康茂才、朱亮祖、傅友德、胡美、韩政、黄彬、曹良臣、梅思祖、陆聚、郭子兴(已去世)等。

在公侯伯子男五级爵位中,公和侯是最高的两级,地位十分尊崇。陆游的梦想——“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

而这些人比陆游幸运得多,封公封侯,总可以光宗耀祖、名垂青史了。

正是他们出生入死,东征西讨,才换来朱元璋的大明天下。

只是他们忽略了一个常识:伴君如伴虎,功高则震主。功臣太强,让朱元璋感到害怕,梦里都担心部下造反、江山不保,子孙后代会做别人的阶下囚。

在朱元璋看来,这些功臣对王朝的长治久安构成严重威胁,因此要无情地清洗。尤其对其子孙构成威胁的人,必须除之而后快。

只有杀,才能确保他以及嗣君控制住军队,不丢宝座。

最后,开国功臣能得善终的,只有郭英一个人。

清代史学家赵翼说,明太祖靠功臣取得天下,天下既定后,尽取天下之人杀之,其残忍千古未有


观史阅人


时代背景

要知道老朱这种猛人,几百年才能出一个,自重起兵以来,打下这疆域,可以说已经够疲惫的了,但猛人就是猛人,

老朱直接干翻了统治欧亚大陆的元帝国,人家想在草原上建立一个叫北元的地方吧,你说这也不过分吧,中原地区都给你了,就放过我们把!

可老朱,一撩袖子,大吼道:不干,老子非让你们亡族灭种不可,

于是老朱,就接二连三的和老朋友北元人进行友好的交流啦!

咳咳,至于交流结果就是,北元连北元这个名字也不敢叫了,非常乖的远离着老朱同志,

帝国战略规划!

要知道,在大明帝国总设计师,老朱同志,他的设计就是,自己干完所有子孙们的工作,然后让儿孙辈去享福吧

于是他隐忍几十年,借着胡惟庸案,彻底废除了影响皇权的宰相制度,更是在接下来不断屠杀着功臣,

这样做出发点就只有一个!

我大明王朝未来发展重心,是对内开展的,是以文治国,而绝对不是武将天下,

所以,怪只怪你们有一丝可能破坏我的设计了!

兄弟,在这里先说声抱歉,请各位赴死把


道尽风流事


导语:功高震主,一直是封建王朝君主和臣子们之间的常谈。朱元璋之所以能够快速地推翻元朝,建立起大明王朝,很大程度上是和朱元璋麾下的那般臣子有关。可是,就是这么一帮有从龙之功的臣子,很大部分却被朱元璋给杀死了。那么,朱元璋杀死他们的目的何在?

朱元璋的出身及登基方式让他对麾下的众人有着非一般的警惕

朱元璋出身于贫困家庭,祖父朱初一被分为淘金户,每月都要上缴一定的金额。后来,在无力上缴之后,被迫举家逃亡。但是,这个时候的元朝统治者,一直严苛赋税,压榨百姓,再加上蝗灾和瘟疫盛行,朱元璋除了二哥、大嫂等人以外,其余家人都先后去世了。

后来,为了活命,朱元璋只能与二哥等人分开,过起了流浪的乞丐般生活。之后,在汤和的密信下,朱元璋才开始投奔郭子兴,参加红巾军。

可以说,朱元璋悲惨的早期过往,都拜元朝的贪污暴政所赐。所以,当朱元璋执政的时候,从他对于偷盗、贪污、挪用之事都是从重处罚就可以看的出来。也正是因为这样,当驸马爷犯了法时,朱元璋无情地处死了他。因此,连自家的驸马爷都是这样,更何况那些臣子。

另外,朱元璋能以乞丐的身份,一跃成为皇帝。这样的登基为帝方式,让朱元璋心中敲响了警钟。毕竟,连他都可以推翻令人胆寒的元朝。那么,其他人是否也能通过这样的方式去推翻自己所建的明朝呢?

<strong>

也许正是因为怀抱着这样的想法,让他对自己麾下那一批智勇双全,且又有些桀骜的臣子很是警惕。朱元璋害怕自己有天驾鹤西去之后,麾下的那些臣子会来一场兵变,从而黄袍加身。所以,朱元璋只能把心中的这根刺给一一拔掉。

从深受儒家侵害的太子朱标,到年少的皇太孙朱允炆

朱元璋是从血海中杀出来,才建立大明王朝的。可以说,朱元璋是一个很果敢,且对儒家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很不感冒的皇帝。

朱标不同,他是一个深受儒家文化过分熏陶的一个人。虽然他身上有着作为太子应有的要素,但是他的价值观却让朱元璋难以接受。所以,朱元璋在最早的时间杀臣子的时候,或许就是故意做给朱标看的,让他看明白权力的重要性,以及作为帝王对臣子应有的态度。但是,被朱元璋看重的朱标,却不幸早逝,而这一点让朱元璋深受打击。

朱标的去世后,使得朱元璋把关注放在了皇太孙朱允炆的身上。然而,朱允炆太过年轻了,15岁的时候,朱标就去世了。而此时的朱元璋年纪已大,自己也感受到身体大不如前。对于这一点,朱元璋很是担忧,他害怕年纪轻轻地朱允炆在自己百年之后,不会是自己这帮臣子的对手,更害怕大明王朝就此逝去。

因为,在朱元璋看来,元朝就算再怎么腐朽,它还是一个王朝。但是,就是这么一个王朝,却被跟随自己打天下的这帮人给推翻了。朱允炆他一个初出茅庐的家伙能有多大阅历,多大威望,多大的能力能够驾驭的了他们。毕竟,就像蓝玉这样的猛将,连自己都驾驭不了而最后不得不杀掉,朱允炆可以吗?答案显而易见,所以,朱元璋必须在有限的时间里替朱允炆铲除这些潜在的威胁。

功臣不死,儿子的封地就少了

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后,按功劳封韩国公李善长、魏国公徐达等六人为公爵,封汤和、唐胜宗、陆仲亨等二十八人为侯爵。

可以说,在建立之初,朱元璋对于这些功臣的待遇还是不错的。但是,尽管大明一统中原,可蛋糕就那么大。如果把大块都切分给这帮功臣,那么,留下给自家人的必然就会减少。

或许是与朱元璋年少时的经历有关,让他对宗室格外的温和,而且也注重亲情。当然,这也是朱元璋对政治军事等各种考量。,以及对大明王朝的一种集权巩固。因此,在明初之际,朱元璋在全国各地分封了自己24个儿子和1个侄孙,共计25个藩王。这25个当中有9位称塞王,主持地方军务,抵御北方外寇入侵。

<strong>

这些功臣的自寻死路

朱元璋麾下的这般人马,都是从微弱一起打天下的,有着从龙之功。单单就这么一点,已经让朱元璋起了警惕之心了。

可是,很大部分的臣子却没有自知自明。譬如,胡惟庸。胡惟庸做了7年的右丞相,可是,在其位不谋其政,他一直在结党营私,排除异己。关于这一点,就已经让朱元璋心起杀意了,就算他是李善长推荐的也没有用。因为,胡惟庸已经彻底地触动了朱元璋心中的底线。

再如,蓝玉。虽然蓝玉是一个打仗的好能手,不但平定西南,还赶跑了北元。可是,随着国家的统一,蓝玉的价值也在不断的被消耗。所以,原本朱元璋对其就没有杀意。但是,蓝玉的政治素质太差,他屡次口出不逊之言,声称朱元璋给他的分封少了,常常居功自傲。甚至多次在朱元璋责备的情况下,还硬着脖子顶嘴:“我不能做太师吗?”

<strong>

总而言之,朱元璋杀了这些功臣,不仅仅是因为出于维护皇权的统治,以及为了让皇太孙能够顺利的接掌大明王朝。很大程度上,也和这些功臣有关,因为在这帮功臣里面,有很大的一部分人都是自寻死路,怪不了朱元璋,毕竟他是帝王。


<strong><strong><strong><strong><strong>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