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吉思汗的後裔,黃金家族最後的榮耀,蒙古末代大汗為何暴斃而亡?

吃貨小小站


成吉思汗的後裔——林丹巴圖爾(1592一1634年),13歲繼任蒙古大汗位,號“呼圖克圖汗”,史書多稱之為“林丹汗”。

1604年,他登上汗位的時候,蒙古帝國的國祚真是太寒酸,汗權的有效範圍僅僅屬於直轄的察哈爾萬戶之內。林丹汗雄心壯志,他不甘心當個安樂爺,他要重振祖宗的基業。

有時的歷史讓人唏噓不已,長城外的林丹汗磨刀霍霍,長城內的崇禎帝也在勤政圖強。可惜,他們有一個共同的敵人,最終成為剋星的滿洲八旗。

林丹汗的最終結局是病死在甘肅大草灘,延續429年傳承35代的蒙古帝國,隨著他的死徹底煙消雲散。那麼,這個末代大汗是如何走向敗亡呢?

林丹汗最初手下有10萬部眾,是漠南蒙古諸部最強的主,其統領的察哈爾部有“八大營”——浩齊特、多羅特、蘇尼特、阿剌克綽特、烏珠穆沁、克什克騰、奈曼、敖漢。

在他的精心整頓下,察哈爾部蒸蒸日上,位於漠南蒙古老二地位的內喀爾喀蒙古再次親近汗庭,漠南其他蒙古諸部開始恢復對汗庭的朝貢。此外,林丹汗還迫使明朝天啟皇帝在邊境互市。這廂形勢一片良好,那廂努爾哈赤崛起,林丹汗“聯明抗金”……

鄰居後金的興起,被林丹汗視為1種威脅,他同明朝建立針對後金的軍事同盟。1619年,努爾哈赤挾薩爾滸大勝明軍的餘威,率軍猛攻明朝遼東重地鐵嶺。林丹汗派出內喀爾喀蒙古的1萬精兵增援明軍……

蒙古軍還在路上,努爾哈赤已經攻克鐵嶺,他很快整頓兵馬回師迎戰。以逸待勞的八旗軍隊擊潰蒙古部隊,戰敗讓內喀爾喀蒙古驚懼不已,後者很快轉換門庭投靠努爾哈赤。林丹汗惱羞成怒,他很清楚只有打敗努爾哈赤,才能樹立在漠南蒙古的威嚴。

經過幾年準備,林丹汗再次出兵後金,可惜屢戰屢敗。1621年2000騎兵奔襲瀋陽遭敗,1622年支援明軍作戰又失敗……接連的失敗,連林丹汗的察哈爾部都發生分裂,不少部眾選擇歸屬後金。

努爾哈赤看到林丹汗內部混亂,就主動推出各種反擊措施,既在情感上拉攏蒙古諸部,又在軍事上予於壓力。

不管怎麼說,林丹汗畢竟是名義上的蒙古大汗,親近後金的蒙古諸部再怎麼不理林丹汗,也難以讓他們接受消滅林丹汗的做法。不過,林丹汗沒有想這麼多,他蓄兵攻打親近後金的蒙古部落……

大汗懲罰不聽話的人,蒙古諸部還是認這個公義的,但大汗乘機吞併部眾就損害首領們的私利。換句話說,林丹汗的錯誤的內部整頓,讓更多的蒙古人走向後金。

1626年努爾哈赤病逝,新登基的皇太極加強打擊林丹汗,他派人進入察哈爾部遊說。林丹汗堅持與後金為敵,而手下的一些王公卻希望能夠與後金和解,恢復因戰損失的人丁和畜群。

林丹汗的頑固立場,導致察哈爾部元氣大傷,“八大營”的烏魯特、奈曼、敖漢倒向後金,阿剌克綽獨立,很多部眾私自逃亡到漠北的外喀爾喀蒙古。

陷入困境的林丹汗,留下多羅特部防備後金,主力西遷準備收服永謝布部、土默特部、鄂爾多斯部後,再戰皇太極……1628年起,皇太極趁機奪取林丹汗的遼東土地,並領兵攻佔林丹汗的漠南西部老巢。

林丹汗的倒行逆施讓蒙古諸部寒心,他們紛紛向後金投降,最後逼得林丹汗沒有辦法,帶著殘部躲進毛烏素沙漠。後金惹不起,林丹汗為了活下來,就不斷騷擾明朝邊境,獲取急需的糧食、牲畜。

看著大汗淪為盜賊般的人物,林丹汗的許多部眾離開了他,而他再也回不到漠南。林丹汗躲避的那段時間,皇太極在漠南蒙古推行“盟旗制”,前後設置49旗,完成對漠南蒙古的征服和控制,使之成為重要馬場、騎兵來源地以及攻明的跳板。

風蕭蕭兮的1634年深秋,43歲的林丹汗在眾叛親離中病亡,其餘部投降皇太極,振興蒙古帝國的迷夢破碎。他的暴斃,源於他自身的能力有限,始終無法掌握與強者對抗的要領,最後落得悲慘下場。


子屠龍


黃金家族最後的繼承人是林丹汗,他的是被皇太極給滅了!

不得不說黃金家族的生存能力非常的強,在朱元璋將元朝推翻之後,他們退守蒙古高原。成為歷史上唯一一個全身而退的少數民族!即使在後來明朝的歷次攻勢之下,黃金家族雖遭重創但還是頑強的生存了下來。

林丹汗十三歲繼承汗位,那是的明朝氣數已盡,而東北的女真族迅速崛起。林丹汗做為成吉思汗的子孫念念不忘恢復當年的榮耀,那時的他一邊努力統一蒙古各部,一點聯明抗金。明朝朝廷也希望他能夠牽制攻勢日盛的後金勢力。

但是當時蒙古內部各種勢力盤根錯節,勢同水火。此時的林丹汗已經無暇顧及明朝和滿清,轉而採取安內政策。後來隨著左翼的反叛和後金的強大,他已經無法在河套地區立足,於是開始了西遷最終陷入眾叛親離的境地最終於1634年在內外交困的之中病死於青海

黃金家族也隨之謝下了帷幕!





三個兄弟一首詩


林丹汗應該是蒙古末代大汗,他13歲繼承汗位,43歲因天花暴斃於青海大草灘。

林丹汗(1592年-1634年),孛兒只斤氏,名林丹巴圖爾,汗號為呼圖克圖汗,是蒙古帝國第35任大汗(1604年-1634年在位)。他試圖恢復蒙古的統一,重建成吉思汗的霸業,同時又面臨著新興的女真族的威脅。因此,他對外採取聯明抗金的方針,對內則謀求控制蒙古其他部落,而且他以“攘外必先安內”為原則,優先進行對蒙古的統一,避免與後金正面交鋒。但他稱汗的時候,蒙古人已經極度衰弱了,各個部落之間互相征戰,而林丹汗本人只能有效指揮察哈爾部落,名義上也只是漠南蒙古諸部的大汗,其餘如漠北蒙古、漠西蒙古根本就不承認他這個大汗。所以林丹汗要恢復昔日屬於蒙古人的疆域或榮譽,難度是相當大的。在試圖統一蒙古之前,林丹汗面前有兩個主要敵人,一個是南邊的明王朝,另一個是東邊正在崛起的後金政權。相比較明朝和後金的對外政策後,因為明朝沒有佔據蒙古並進行統治的心思,而後金卻是試圖取代蒙古人在草原上的統治權。所以林丹汗一開始採取的是聯明抗金的戰略,他先是用武力逼迫的方式換來了明朝的妥協,取得了和明朝互市的貿易權。後來又協助明朝駐守遼東的廣寧城,事實上和明朝結盟。雖然蒙古內部還沒有平定,但是聯明抗金的政策還是能保證林丹汗的外部安穩的,但是這一切和諧分別被明王朝的對外政策改變和後金咄咄逼人的攻擊性打破。

首先,林丹汗東邊的科爾沁部完全被後金拉攏,和後金聯姻結盟,後金皇太極還不斷挑撥林丹汗本部察哈爾部中的其餘聯盟小部落和林丹汗的關係,被後金拉走好幾個部落,在蒙古大草原沒重新統一之前林丹汗也沒有實力和後金硬拼,只好向西邊轉移,林丹汗向西吞併右翼蒙古諸部,右翼蒙古諸部獲得的明朝“市賞”資格就落到了他的手裡。但到了明朝的崇禎皇帝登基後,可能是因為國家財政收入的緊張,崇禎皇帝把這個“市賞”給取消了,這個時候林丹汗做出了不理智的行為,他率兵突襲明朝邊關大同,殺死了數萬明朝軍兵和百姓,即使明朝後來被迫恢復了“市賞”,他依然持續進攻騷擾明朝邊境以獲得糧食和其它戰略物資,徹底的從外交和軍事上交惡明朝。這個可能是他最後敗亡的最關鍵因素。

其次,林丹汗在實力弱於後金的情況下,不但自己打破聯明抗金的戰略,還在蒙古內部眾叛親離,林丹汗大概不懂得政治上多交朋友是需要一定妥協忍讓的,一直是以武力壓迫其它蒙古部落服從與他,還殺掉了漠北蒙古部落派來的使者。這使得所有的蒙古中小部落在林丹汗和後金皇太極的夾縫中選擇了皇太極,最終,林丹汗在崇禎4年開始的皇太極親征蒙古的軍事行動下內外無援,被後金從歸化城趕到青海大草原並鬱鬱而終。林丹汗的失敗主要在於外交政策上的失敗,對內不知道求同存異,一味武力優先,殊不知還有更大的武力後金在後面等著你犯錯。對外目光短淺放棄聯明抗金更是讓他在被皇太極追殺的時候無後路可退。假如林丹汗能堅持聯明,對明朝表示友好,那麼在雙方共同的大敵後金的壓迫下,即使明朝沒能力出動軍隊直接幫助林丹汗,但是可以在他被後金攻擊的時候提供各種戰略物資給他,讓林丹汗有更大的底氣和皇太極交戰,並且明朝還可以暫時劃撥土地收納林丹汗察哈爾部的老弱婦孺,林丹汗若是能背靠當時三方中經濟實力最強大的明朝,得到明朝的各種支持,和皇太極打持久戰並拖住後金收復蒙古的步伐還是有一定可能性的,而且明朝的中央決策者們其實也是不笨的,也絕對樂意用各種方式支持林丹汗和後金皇太極打消耗戰。可惜,林丹汗太自大,估計他雖然需要從明朝得到各種支持,但骨子裡還活在成吉思汗時代,看不起南邊龐大的明朝政權,所以孤立無援,得到的也是完完全全的失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