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三桂身為平西王,可以在西南世代稱王,為何他偏偏要造反?

一壺老酒敬人生


吳三桂確實想好好做他的平西王,並且可以世代世襲罔替,如果可以一輩子這樣,吳三桂永遠不可能謀反的。但是康熙由於各種原因要裁撤三藩,作為最大的藩王吳三桂受影響是最大的,在思慮再三之後吳三桂打著反清復明的旗號開始了造反之路,所以吳三桂造反完全是被康熙削藩政策給逼反的,畢竟自古以來只要皇帝削藩,往往會引發藩王謀反!



康熙決定裁撤三番

康熙即位之初一直受到了顧命大臣鰲拜的制約,為此康熙一直處在擔驚受怕之中。但是康熙也不是個甘願受欺負的主,後來康熙娶了索尼的孫女,並立為皇后,因此得到了索尼的支持。在索尼的支持下康熙和鰲拜斗智鬥勇,並且成功鬥敗了鰲拜,康熙開始了親政之路!

鬥敗鰲拜之後康熙是志得意滿,覺得自己是一個非常厲害的皇帝。後來康熙發現各地的藩王每年不但不給朝廷納貢,而且需要朝廷撥給藩王巨大的銀兩,同時藩王們個個擁兵自重。在這種背景之下康熙決定裁撤三藩,但歷史證明康熙是自負了,一場削藩運動差點害的大清朝提前滅亡,康熙把藩王給小看了。


吳三桂的造反之路

吳三桂本身是願意好好做他的平西王的,雖不是帝王,卻勝似帝王。他在雲南有自己的大臣,並且還不用擔心財政問題,由朝廷給自己撥款嘛。但是好景不長,康熙看到藩王的隱患後下令裁撤三藩,各個藩王陷入了驚慌之中。

如果接受撤蕃的話,吳三桂將會失去自己的權力,並且自己的部下也會被朝廷重新量才錄用,實權都會大大下降。更要命的是自己沒有實權之後將會是朝廷的威脅,自己能不能保全性命都是兩說的事。正是削藩政策危及到了吳三桂和手下的切身利益,於是他們轟轟烈烈的開始了造反之路!


吳三桂迫不及待稱帝,造反向失敗邁進

吳三桂造反之初打的是反清復明的旗號,而大清建國不久,而且漢人百姓居多,所以吳三桂得到了各地百姓以及明朝舊臣的響應,得到了巨大的支持。吳三桂的軍隊在和大清旗兵的對抗中勢如破竹,很快佔領了大清南方的半壁江山,此時的大清朝已經是岌岌可危了。

但年老的吳三桂卻已經迫不及待的稱帝了,支持吳三桂的百姓以及明朝舊臣看到吳三桂造反並不是為了反清復明,而是單純為了權力而造反,所以支持吳三桂的越來越少,吳三桂的大軍慢慢的由主動變為被動;由優勢變為劣勢,直到逐漸的被大清一步步消滅殆盡。

所以吳三桂造反是被康熙的削藩政策逼反的,而吳三桂的造反失敗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稱帝導致的,政治的錯誤導致了支持者背離!


唐朝的長老


1644年,吳三桂馬不停蹄地趕往京城勤王,卻只得到了大明已亡的消息。為了尋找新的靠山,吳三桂最終投靠了滿清。

對於清朝統治者來說,吳三桂擁有當時最強的軍隊——關寧鐵騎,是一個可以利用的對象。後面的事情證明,吳三桂確實是一條聽話的狗。

在此後的十幾年,吳三桂先是被派去平定了西北的叛亂,又轉頭南下攻滅了張獻忠,最後來到雲南地區,親手絞死了南寧永曆帝,為清朝的統治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在跑遍了半個中國,外加賣主求榮之後,吳三桂終於得到了一個平西王的稱號,還有云南一大塊地盤,這樣的結果似乎還不賴。他的兒子吳應熊甚至還娶了建寧公主(被扣在京城當人質),此時吳三桂的權力可謂達到了頂點。

但是幾年之後,吳三桂不顧兒子的死活,毅然決然地選擇了造反,這又是為何呢?其實原因無非就兩點:

一是康熙皇帝採取的削藩政策。吳三桂坐鎮雲南之後,日子過得十分舒服,儼然就是一個土皇帝。他也想學200多年前的明將沐英,讓子孫可以世代為王。

但是臥床之榻,豈容他人酣睡,康熙皇帝早就看穿了吳三桂的心思,在吳三桂殺死永曆帝之後,康熙皇帝就開始裁撤吳三桂的勢力。

雪上加霜的是,當時還發生了一件讓吳三桂猝不及防的事情。三藩中的尚可喜、耿精忠都上書康熙,請求撤去自己的藩號,以求自保。

在這種情況下,吳三桂自然顯得十分孤立,於是他也效仿兩位上書請求撤藩,想試探一下康熙。但是這樣一個好機會,康熙又怎會放過?立即就通過了吳三桂撤藩的請求。

這可就大大出乎了吳三桂的意料,他本想通過假意撤藩保住自己藩王的地位,向清朝要一個鐵飯碗,誰知現在連飯碗都被打爛了,吳三桂真的不能忍。

退一萬步說,哪怕吳三桂真的忍了,他手下的人也不會答應,畢竟這是動了整個集團的利益,吳三桂實在騎虎難下,不得不反。

第二個原因就是為自己洗白。當初吳三桂引清兵入關,又殘忍地鎮壓漢人,甚至還殺死了南明的皇帝,這些汙點怕是一輩子都洗不掉了。

當時清朝的統治尚不穩固,吳三桂想趁機造反,一來是為了洗白自己漢奸的身份,只要最後能夠夠成功,自己之前的行為都可以被理解為“曲線救國”;二來,如果造反成功,自己也可以過一把皇帝癮。

於是乎,已過花甲之年的吳三桂揭竿而起。一時間,各地的大明舊臣紛紛響應,大有成功的勢頭。

但可惜的是,吳三桂的戰略嚴重失誤,各個勢力之間又離心離德,叛亂很快就被平定了,吳三桂只能永遠帶著漢奸的身份,遺憾地死去。


逍遙侃歷史


吳三桂戎馬一生,年過古稀時日無多,當然晚年想安安心心在雲南養老,這麼大的封國、榮華富貴流傳給子孫後代,豈不美哉?

事實卻是平西王吳三桂很大程度上是被逼反的,這點可以從吳三桂造反後提出“裂土封王”的請求可以看出,志不在天下,明知以雲南一隅加上其他二藩的軍事力量聯合都難以撬動清朝統治。

康熙乃是千古帝王,容不得任何干涉君主和中央權力的人物存在,鰲拜就是前車之鑑。

為實現三藩並撤,康熙喊著”削亦反不削亦反,早削早反“的口號,事實上這句話只是康熙一人單方面的說法而已,並無證據,如此活活把吳三桂逼反。

一旦撤藩,吳三桂手下數萬大軍,本來拿著朝廷的鐵工資,旱澇保收,撤藩之後,多半隻能做浪人了,只好反TM了,吳三桂不反,部下也要造反。

一、吳三桂心裡苦,不想反也得反

康熙提出的削藩安置政策非常敷衍,就相當於無補償的強拆,安置也只安置吳家人,這不是笑話,吳三桂要是能答應,他下面幾萬部眾也不答應啊,不反,還能怎麼辦?

另外對於直屬吳三桂的部將官員們,擁有實權的顯貴將成為邊緣人,部分曾經有反清歷史的人甚至有被清算的風險。

人家三藩多次血戰為大清貢獻戰功,得到地盤后辛苦經營,勵精圖治,現在朝廷說削就削誰受得了?

吳三桂要是真想反早反了,早就在清軍入關天下大亂後混水摸魚反了,反而要等滿清穩定天下幾十年再反,肯定不可能啊。

吳三桂的人生目標也就是當個明朝的沐英,世代鎮守雲南,特權不大不小,地位不高不低,最重要的是能世襲罔替,山高皇帝遠,如何不歡樂。----吳三桂的心胸志氣,也就這點了!

但是,康熙不可能把吳三桂當成沐英,他吳三桂又不是自己乾兒子,肯定不放心。不過就吳三桂的戰功而言,那肯定是遠超過沐英。

如果說康熙能夠給予吳三桂所轄4鎮10營53佐領三萬餘人編制的部隊同滿洲八旗鐵桿莊稼待遇,吳三桂哪造的了反,造反最重要的是收買人心,人心離散怎麼反?還沒開打人頭就送到北京了。

吳三桂就算成功造反手下人也會離心離德,利益才是硬道理,真正能過好日子,誰還會冒著被砍頭滅族的風險揭竿而起?

二、清朝強行削藩的實質

所謂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康熙當政時三藩問題顯得格外突出,首先三藩所屬的地方財政稅收,中央肯定是拿不到一分錢,甚至每年三藩要倒吸中央財政。

據《清史稿》記載,順治17年,僅雲南一省,俸餉之初就達九百餘萬兩,幾乎佔到了當年財政總收入的40%。

十七年,戶部疏言云南俸餉歲九百餘萬,議檄滿洲兵還京,裁綠旗兵五之二。三桂謂邊疆不寧,不宜減兵力。是時三桂已陰有異志,其藩下副都統楊珅說以先除由榔絕人望。

光吳三桂專制兩省,每年軍費超過兩千萬兩,而當時中央財政總收入打頂三千萬兩。以致朝廷拿出全部的財政收入,尚不足以維持吳三桂一藩開支,還需要嚴令江南諸省為其協餉。

其實三藩已經隱有割據態勢,私自徵收關稅,搶佔礦場,壟斷貿易,放縱部下殺人越貨,賺取黑錢等等,可謂惡貫滿盈。雲貴諸省,攪的雞犬不寧,各地官員百姓,怨聲載道。

地方與中央的矛盾日益增長,加上一貫滿漢間的猜忌不信任,終於在康熙親政後無法容忍直接強行削藩。


譜寫歷史長歌


吳三桂如果造反一直有反心,應該在經營雲南和貴州的時候,積蓄力量。清動手消藩,吳三桂就獨立,把雲南和貴州做為根據地,以國家政策撫育地方人民,修備堅強的防禦工式。從緬甸通外國,買來外國火器裝備。

做好這點,清如派兵來攻,可以把他們打回去。

下一步,舉大旗招賢納士,中國不缺象諸葛亮那種讀書的村夫,學富一身,也想找個能試自己學問的地方。吳三桂的才能並不大,但是用上了這些頂級謀事或軍事家,那就不一定,事在人為。只要清朝攻不進,下一步,吳三桂就進攻湖南或廣西。同樣,臺灣的鄭經在福建浙江沿海也有勢力,加上那幾個王,清朝的壓力也不小。

事實證明,吳三桂造反之初,一路也是這麼進攻,康熙差點亂了陣腳。但是等康熙緩過來後,有謀之士,讓康熙派兵將反王各個擊破。而這個時候,吳三桂是急於稱帝。等到清朝主力專對付他時,他只有敗的份,說明了吳三桂本人和手下里,真的沒有什麼大才能。

我們看,劉邦這個人,打仗沒有什麼軍事水平,跟項羽也不同一個檔次,但是他會用人,手下韓信,張良,蕭何,陳平,都是奇才,更有十幾個特別歷害的武將。

自己沒有謀,光有志氣不行,劉備聽說得孔明能得天下,三顧茅廬。

朱升勸朱元璋,高築城,廣積糧,緩稱王。目的就是稱王,成出頭鳥,眾人打。高築城,是堅固根據地,防止別人攻。廣積糧,是軍備所需,朱元璋佔領的應天,當時周邊農田好多被元軍用做馬場,這也為朱元璋積養了好多戰馬。

吳三桂不懂歷史,沒有請好的謀士,沒有搞好根據地,又急急稱帝,他不敗才怪。


黎家第一湯


我是鵬正!我來回答!我是喜歡軍事和歷史的小學弟鵬正!

(影視劇中的吳三桂)

吳三桂為什麼要造反,說白了就是形式所逼,不得已。是被康熙逼反的。

康熙皇帝一直想要撤藩,吳三桂的勢力太過龐大,嚴重危害了清帝國的統治,而吳三桂更是土皇帝,在西南他說了算,根本不聽康熙帝的,導致清廷和吳三桂矛盾越來越大。

按當時的年齡計算,吳三桂雖然馬上就要入土了,但是也在時刻的威脅著國家安全,而且吳三桂的兒子以及親信將來也會反清,只是靜待時機而已,而此時的康熙皇帝年輕氣盛,想要創造一番功業,覺得等他反,還不如主動出擊為妙,所以說白了就是把吳三桂逼反的,首先,西南各地都是吳三桂說了算,當時的賦稅和軍隊、糧食都歸吳三桂,而北京方面僅從這一點就必須要剷除吳三桂,所以吳三桂必反。

(影視劇中的吳三桂)

吳三桂曾經為了更大的利益出賣明朝,而獲得了清朝的巨大利益,隨著清廷平定天下,開始找後賬,康熙皇帝自然把目光放到了吳三桂身上,吳三桂為了保住現在僅有的利益而反清。如果吳三桂不反,自己就會成為階下囚,家裡自然也會被抄家,沒有好結果。所以,吳三桂認為,想要單車變摩托,賭一賭,可惜,天意不在吳三桂這。而且吳三桂這種人,吃裡扒外、毫無底線可言的人註定失敗。背叛明朝,後來卻又厚著臉皮說什麼:“反清復明”根本就是不忠不孝之徒。

(吳三桂反清 彩圖)


鵬正


吳三桂造清朝的反,既有偶然的因素也有必然的因素。

吳三桂原本是山海關守將首領,是關寧軍事集團的利益代表人物,隨後在大順軍與滿清之間選擇了出價更高的滿清政府,最後在一片石之戰中,辮子軍正式入關,從此開始了蛇吞象般的征服天下歷程。

因為當時滿清全族男女老少加起來也就二十萬人,所以凡事都以漢軍衝殺在前,而當時滿清的戰爭動員制度確實優於明朝的文官配給制度,所以漢軍打清兵不行,但是回過手來打自己人突然就厲害起來了,以吳三桂、尚可喜、耿精忠、孔有德等四人立功最大,被封為王爵,其中以平西王爺吳三桂的封地最大,而吳三桂對滿清的回報是親手處死南明末代天子永曆皇帝朱由榔。

可惜隨著時間的推移,清朝也慢慢坐穩了江山,到了康熙時期,三藩、漕運和河務就是少年天子面前的三座大山,而首當其衝的就是要撤除三藩。

其實這也難怪,畢竟自古有云“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敵國破,謀臣亡”,清朝已經順而治之了十八年,也到了鳥盡弓藏的時候了。

於是康熙先了下詔,命令平西王吳三桂等三藩人馬進京養老,可是因為滿清政府先前出爾反爾的事情幹得太多,比如鄭成功的父親鄭芝龍降清後來就算賬被殺,吳三桂哪裡敢去北京城送死,伸頭一刀縮頭也是一刀,於是吳三桂乾脆扯旗造反。

康熙十二年,吳三桂殺滿清政府在雲南的最高官員雲南巡撫朱國治,正式宣告造反,吳三桂自任“天下興招討兵馬大元帥”,並且不知道從哪裡找來個人假扮明朝宗室後裔,隨後聯絡各地有心反清的漢人如臺灣鄭家等勢力,初期戰局順利,一直打到湖南長江沿線。

隨後吳三桂目光短淺的毛病就露了出來,被康熙抓住機會,在湖南阻擊吳三桂的大軍,並且分化拉攏其他勢力。

康熙十七年,見勢不妙的吳三桂為了激勵軍心,在衡州登基稱帝,立國號為周,並大封諸將,可惜收效甚微,最後在康熙二十年清軍攻破昆明,當時吳三桂早已死去,其孫吳世璠自殺。

成功平定三藩是康熙的武功之一,康熙的戰績可比十全老人的武功紮實多了,而三藩的徹底平定也標誌著清王朝的統治進入了相對穩定的時期。


飛凡看歷史


如果吳三桂只做一個無權的閒王,他又怕自己面臨兔死狗烹的結局。所以他就想擁兵自重,獨立一方。但問題不在於吳三桂的王爵,而在於他手下幾十萬兵馬。因為這幾十萬兵馬,吳三桂所以有恃無恐,幾成尾大不掉,西南成為清廷之外的獨立王國,為禍一方。直接威脅到了清廷的大局。這是任何一個政府都無法容忍的。因此,清廷必然要撤藩,撤藩必然危機吳三桂等三藩的根本利益。吳三桂造反就不足為怪了。加之,經過長期戰亂,人心思安,吳三桂反覆無常,不得人心,所以,最終兵敗自決。


東說西讀


第一他不可能世襲平西王,清朝沒有那麼大方。即使是世襲罔替的沒有權利的平西王,也不能跟現在掌握西南幾省的人事權,財權的事實割據勢力相比。第二吳三桂是代表一個集團利益的總代表,整個利益集團也不允許他放棄權利。第三吳三桂當時有問鼎中原的實力,完全可以放手一搏,如果他當時不是有些保守,而是放手一搏,成功的可能性還是很大的,起碼有五成把握!如果有五成把握,就能獲得潑天富貴,吳三桂的謀反就是歷史的必然了!


衡威159513


這個問題本來就不成立。因為清廷已經明確告訴他吳三桂要削藩了,除去他平西王的頭銜要他回遼東養老。


緬北支教哥


因為朝廷要削藩,為了維護既得利益,被逼造反。

就算沒有削藩一事,也會有其他藉口,來削減這些藩王實力。

歷代都是如此,地方實力強對中央是一個大威脅。朝廷總會想方設法打壓,打壓的好“康乾盛世”,打壓不好“靖難之役”,“潘鎮割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