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家分晉後,趙國實力強於魏、韓,為何魏國卻佔得先機首霸中原?

ARkam


“榮耀歷史”用心為你解答歷史


春秋戰國是中國歷史上兩個特殊時期,按照司馬光《資治通鑑》的劃分,從東周開始到三家分晉是春秋時期,從三家分晉到秦國統一六國是戰國時期。

那麼到底什麼是三家分晉,為什麼在春秋時期貴為五霸之一的晉國沒有資格在戰國時期睥睨天下?繼承了晉國的魏趙韓在戰國時期表現如何?

何為三家分晉?為什麼會出現三家分晉?

在分封制下,周天子分封諸侯國,諸侯國分封上卿,上卿再分封士大夫,這是一個金字塔式的權力結構,上卿拱衛諸侯,諸侯拱衛周天子。

這種看似穩定的結構卻藏著巨大隱患。周天子不斷分封,結果屬於周朝王室的土地和資源越來越少,甚至遠遠不如齊國、晉國等大國,一旦諸侯不願意臣服,那麼周天子危矣,所以在春秋戰國時期,雖然周天子是最高統治者,但是沒有人願意聽其號令,最後被秦昭襄王給滅了。

同理,晉國內部也存在這樣的問題。晉文公在晉國設六卿,自此六卿就把握了晉國的軍政大權。他們不斷為各自家族謀取利益,吸食晉國公室的土地,最後晉國的大部分土地都被分封給六卿。

這六卿分別是韓、趙、魏、智、範、中行氏,他們之間也是在不斷爾虞我詐,先是最弱小的範氏、中行氏被趙氏滅掉,後來智氏獨大,韓趙魏三家就聯合起來把智氏滅掉,瓜分了其封地。此時的晉國土地,基本被三家瓜分完畢,晉國國君無權無勢,瑟瑟發抖。三家家主一看,乾脆壞事做到底,向周天子申請成為諸侯,周天子沒辦法只得答應,於是韓趙魏三家變成了三國,原來的晉國徹底消亡,這就是三家分晉。

戰國時期第一霸為什麼是魏國

從上圖可以看出,三家分晉後,魏國繼承了晉國大部分領土,趙國繼承了北方領土,韓國則是繼承了與秦楚兩大強國交界的領土。

此時的魏國不僅是三晉的老大,更是整個戰國的扛把子,左打秦國,右踢齊國,南鎮楚國,風光一時無倆,魏國為何如此強大?

1、命好

三家分晉前期,按照實力排名應該是智氏、趙氏兩家遠遠領先於魏韓,但是智氏發動晉陽之戰,攻擊趙氏,雖然最後智氏被三家聯合幹掉了,但是趙氏也因為大戰而實力大降,所以在瓜分智氏資源的時候,魏國佔據了大頭,獲得了最大最富饒的土地,這就為魏國的崛起奠定了基礎。

2、前期發展順利

魏趙韓三家的比較主要集中在魏、趙兩家,韓國一直是打醬油角色。

成立之初,魏國時局穩定,魏文侯已經在位40年,將魏國治理得井井有條,在沒有外患的情況下專心發展,國力快速增強。

反觀趙國,分得的土地是北方貧瘠之地,還與代地的胡族接壤,身邊還有一個不安分的中山國,屢次攛掇胡人攻打趙國。同時趙國內部不穩定,因為趙襄子並沒有傳位給自己的兒子,而是傳位給自己大哥的孫子趙浣,結果趙襄子弟弟趙桓子不服,趕走趙浣自立為君,但是趙桓子一年後便死去,眾人又商議迎回趙浣。政治和邊疆的不穩定,讓趙國初期未能有發展,在國力上也是遠遠落後於魏國。

3、魏國人才濟濟

魏國佔據了中原地區,天下人才皆出於此,而魏文侯、魏武侯兩任國君都是知人善任。

李悝、翟璜、樂羊、吳起、西門豹等,每一個名字都是戰國時期最閃耀的明星。李悝,變法鼻祖,翟璜輔佐魏文侯消滅中山國,樂羊率軍滅中山國,吳起打造了戰國戰鬥力最強的魏武卒,奪得秦國河西之地,西門豹治理鄴城,讓鄴城從破落小城成為邊疆重鎮。是這些讓人羨慕的人才讓魏國變得強大,後來魏國的衰弱也正是因為魏地的人才不容於魏國,像商鞅、張儀、范雎等等都是魏地人,然而沒有被魏惠文王重用,卻被秦王封為座上賓。

4、魏國變法

戰國時期的變法其實本質上是從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是生產力的進步與釋放。

七雄當中第一個變法的就是魏國,魏文侯、魏武侯任用李悝、吳起變法圖強,廢黜貴族世襲,賞罰分明,任用賢明,魏國也率先崛起為戰國第一強國。李悝之後,吳起繼續在軍事等方面推進變法,幫助魏國打造出了強大的軍隊,在河西之戰中將秦國打得節節敗退,佔據了秦國全部河西之地,被秦國視為奇恥大辱,隨後通過近百年時間,到了秦惠文王時期,秦國才全部奪回河西之地。

但是七國之中,變法最徹底的卻是秦國,所以秦國最為強盛,最終統一六國。

所以戰國初期,魏國依靠這繼承自晉國的大量資源,以及中原大地人才濟濟,再加上魏文侯、魏武侯兩代明君,最終成長為最強大的國家,但是因為魏惠文王的無能,魏國沒有笑到最後,只是給秦國做了嫁衣。


榮耀歷史


三家分晉後,趙國實力強於魏、韓,為何魏國卻佔得先機首霸中原?

韓趙魏三家分晉是春秋戰國的分界點,那麼在瓜分晉國的過程中誰的算盤打得最精?其實不是叫囂的趙家,而是一聲不響的魏家。

晉悼公上臺執政之後,晉國內部六位卿大夫已經架空了晉公室,而在這六卿中魏氏的存在感很低,那麼為何分晉後魏國能碾壓群雄稱霸中原呢?

此事我們還得從三家分晉說起。

三家分晉是必然中的偶然。

春秋末期,如果論實力在晉國六卿中排個名次的話,範氏、中行氏、智氏的實力遠遠要超過韓氏、趙氏和魏氏,尤其是智氏聯合韓趙魏把範、中行打跑之後,智氏逐漸呈現出一家獨大的局面。

當實力強大之後,就會膨脹,智氏也是如此,智氏到了智伯瑤時期,不僅對外征戰,對內的兼併也沒有落下分毫,但相比對外的暴力,對內的手段則比較直接,因為他是打著晉公的名義直接伸手問韓趙魏三家要地,要人。

如果真是晉公室要地,估計韓趙魏三家都拿出,畢竟老大的面子還是要給的,範氏和中行氏被打跑就犯了不能攻打晉公的禁忌,但此時的晉公室都那樣了,還要土地幹嘛,這明顯是智伯瑤在背後要地嘛。

韓家和魏家幾乎沒有任何含糊就給了智家土地,但到了趙氏這就不行了,因為智家雖是老大,但趙家也穩穩能坐上第二把交椅,何況他想當老大也不是一天兩天了,於是乎,趙氏不給土地,智瑤就率領韓魏就攻打趙氏,結果韓魏在趙氏封邑快被攻破時反水了,智氏大敗,此後晉國的山頭上也就只剩了韓趙魏。

三家在分晉時各自的小算盤。

智氏滅亡之後,韓趙魏自然很不客氣的就瓜分了智氏的土地,瓜分的結果是什麼樣呢?最開始其實分的城池和土地很散,韓趙魏三家各自都有成片的“飛地”。

飛地,並不是指會飛的土地,而是指土地和自己的封邑不接壤,後來三家為了方便管理,進行過多次換地行動,但有些具有戰略意義的城池和土地,三家中誰都不會妥協,比如晉國的上黨郡。

韓趙魏三家,在上黨郡都有自己的管轄範圍,足見此地的重要性,後來秦趙之間的長平大決戰也就是因為韓國的上黨郡引起的紛爭,當然這是後話,暫且不議。

三家協商和換地的最後結果,就是趙國佔據北部,魏國佔據中部,而韓國佔據南部,這其中趙氏佔有的土地最為遼闊,魏氏佔據的土地最為肥沃,也是原先晉國的中心疆域,魏氏佔有的土地優勢,其實也正是魏國能率先在戰國初期稱霸的基礎。

魏國率先稱雄的背後。

說到三家分地,你或許會有疑問,為何存在感很低的魏家能佔據最肥沃的土地,而不是強大的趙氏呢,這是因為趙氏被兩次大戰給打弱了,一次是範氏和中行氏攻打趙氏,一次是智伯瑤攻打趙氏,雖然兩次戰爭,趙氏都反敗為勝了,但自身的消耗也不容忽視。

尤其是智瑤攻打趙氏那次,幾乎要了趙氏的老命,就在智瑤和趙氏相持的狀態下,魏國其實已經悄無聲息地開始崛起了。

所以在三家瓜分晉國土地的時候,魏氏儼然成為了三家中的老大,尤其魏國還出現了一位超級明君——魏文侯,後來的魏國正是在此人的帶領下,稱霸了中原,成為戰國首霸。

而魏文侯為何能讓魏國稱霸呢?其一,魏文侯有著憂患之心,處於四戰之地卻不忘奮發圖強,其二,魏文侯能知人善任,吳起、翟璜、李悝、西門豹、樂羊等等都在他的麾下不遺餘力奉獻力量,其三,魏國的變法,魏文侯以法治取代人治,清明瞭政治。

讀歷史,寫歷史,我是飛魚說史,歡迎關注,讓我們一起探討春秋戰國那些事吧!


飛魚說史


三家分晉,魏國得到的資源並不算好,卻能率先稱霸中原,我認為主要有三個原因:一是魏文侯有強烈的憂患意識;二是魏文侯善於籠絡各種人才為己所用;三是英明的魏文侯在位近50年,是位長壽君主。

魏氏家族的領地資源很差,使得魏文侯有強烈的憂患意識

公元前453年,韓、趙、魏三家打敗並瓜分智家後,已成為事實上的諸侯國。其中趙國勢力最大,約等於其他兩家的和;韓國位居中央,擁有最大的耕地面積,人口眾多,實力也不容小覷;魏國實力最低,為什麼?看下面地圖:

這幅地圖應該是公元前420年前後,魏國已經侵佔秦國河西之後的國土模樣。此時魏文侯已經上位20多年了,魏國形勢依然不妙。首先,魏國的領土不是完整一塊的,東邊還有幾塊飛地,萬一發生戰爭,國土隨時有被分裂的可能;二是趙國領土明顯蓋過魏國,地勢上也是居高臨下,將魏國壓得死死地。

不利的處境,使得魏文侯有強烈的憂患意識,必須勵精圖治,稍一鬆懈,就有亡國的可能。類似於現代的日本、以色列,先天資源不足,國內上下憂患意識很強烈。

魏文侯善於籠絡各種人才,通過吳起獲得河西之地,利用李悝率先變法

發展需要人才,魏文侯禮賢下士,招攬了很多人才。魏文侯拜孔子的弟子、當時的文學泰斗子夏為師,禮敬田子方、段幹木,一時間各國士子紛紛到魏國來,魏國隱隱成為中原文化中心。

魏文侯的偉大之處在於,不僅能招攬人才,還能有效的使用人才。子夏、田子方、段幹木等人,名聲遠播,善於理論研究,魏文侯用他們來培養人才;翟璜、李悝乃實幹型人才,魏文侯拜他們為相,率先實行變法,魏國經濟發達;吳起、樂羊是著名的戰將,魏文侯派吳起攻打秦國,派樂羊攻打中山國。

經過幾十年的努力經營,到公元前403年,周天子正式封三家為諸侯時,魏國領土大增、經濟發達、軍事強悍,已成為名副其實的中原霸主。

魏文侯很長壽,在位時間近50年,各項國策能夠平穩實施

非常成功的人都有一個突出的特點:壽命長!魏文侯就是這樣的一個人。魏文侯活到七十多歲,在位時間近50年,使得魏國各項政策能夠平穩的實施。

魏文侯去世後,兒子魏擊繼位,雖然魏擊(魏武侯)在位時,魏國四處開戰,看上去威風凜凜,實際上已經在走下坡路了。原因是什麼?就是魏擊不善使用人才!登位不久,就逼走了名將吳起。幸虧魏文侯已經打好了江山,倘若早走二十年,魏國就不是能不能成為霸主的問題,而是面臨能不能活下去的問題了。

總結:三家分晉後,魏國資源不佔優勢,卻能率先稱霸中原,主要原因在於:

1、魏文侯強烈的憂患意識;

2、魏文侯能夠拉攏併合理使用各種人才;

3、魏文侯在位時間長,已經打好了江山。


小楊品史


這個問題提得好。應該很有現實意義。

三家分晉時,魏國在武力上並不是最強的,相比胡服騎射改革的趙國差了許多。自己又夾在齊國,秦國之間。東西不得兼顧,很是難受。但相比之下,也有有利的因素。1 當初分晉時,佔的土地最多,人口也最多。2 緊挨著齊國,齊國是當時最發達的國家,文明程度最高,是各諸侯國的文化中心。3 出了個進步君王魏文侯,銳意改革,吸引了大量的精英人士輔佐。改革吏治,休養生息,很快,國庫充裕,人口大增,就像現在中國一樣發展起來了。相比之下,由於改革較早的趙國止步不前,因為王位爭奪內耗,大傷元氣。其餘各姜姓齊國老邁,在走下坡路。其餘諸侯還未覺醒。於是,並不特別的魏國就脫穎而出了,逐漸強盛,成了戰國中最強者。不過呢,也是中國幾千年家天下的通病。制度不能長期貫徹,總是選不好繼位人,一換了代,就迅速崩塌下來。發展勢頭很好的魏國也跟趙國一樣曇花一現。很快就被後來改革者趕了起來,最後被秦國滅了國。

幾千年的家天下制度,就是一個又一個的輪迴,明君,賢相,成了中國人安居樂業最基本的保證。就如當代一樣,國家安定和平,民眾自會奮發,國家也很快強大起來,你說是不是?


家鄉的雨後


發生於春秋末年的三家分晉指的是歷史上的晉國被韓趙魏三家瓜分的事件,韓趙魏三家瓜分了晉朝隨即便被周天子封為了諸侯。實際上這場所謂的瓜分是嚴重的非法行為,但是由於獲得了周天子的承認,所以便無所謂非法或合法了。晉國被韓趙魏三家瓜分後,如果按照當時的面積來說趙國最大,魏國次之,韓國最小,並且趙國在瓜分晉國之前是實力最為強大的一個,但是在瓜分晉國之後,趙國的實力卻遠遠不及之前不如它的魏國強大,並且一度被魏國所甩在腦後,這到底是因為什麼原因呢?

一、晉陽之戰中趙氏實力受到嚴重削弱:

自從晉文公於公元前633年設置六卿開始,晉國的大權就逐漸被六卿所把持,到了晉平公在位時,晉國的韓、趙、魏、智、範、中行氏六卿相互傾軋,爭鬥不斷,昔日的春秋五霸之一的晉國開始逐漸衰落下去,後來後來六卿中的趙氏將範氏和中行氏滅掉,成為剩下的四卿中實力最為強大的一個,但是隨著智伯瑤擔任晉國執政以後,智氏感覺趙氏對於自己的威脅越來越大,因此智伯瑤藉口以重振晉國霸業為由要求韓趙魏三家個獻出一萬城邑,並且智伯瑤還率先將智氏的一萬城邑先給晉國,隨後韓氏和魏氏也各自獻出了一萬城邑,但是趙襄子則拒絕獻城,因此激怒了智伯瑤,智伯瑤聯合韓康子和魏桓子共同攻打趙襄子,大軍所到之處連下趙氏多座城池,不就便打到了趙氏的老巢晉陽,此時的趙氏僅剩晉陽一座城池,其餘城池全部為智氏、韓氏、魏氏所佔據,三家件晉陽久攻不下,因此智伯瑤便下令掘河堤以水灌晉陽城,晉陽城內瞬間被水淹沒,城內百姓士兵死傷無數。但是趙襄子確定並沒有打算投降,反而暗中派人出城聯絡韓康子和魏桓子,並與兩家相約共同滅掉智伯瑤。

最終韓趙魏三家聯軍將智氏滅掉。不僅平分了智氏的土地,還將名存實亡的晉國國土瓜分。三家分晉後,趙襄子在原有的國土基礎上得到了擴大,成為了名義上三家之中最為強大的一方,但實際上之趙國確實韓趙魏三國中最為虛弱的一國,趙國雖然國土面積最大,但是在晉陽之戰中,趙國受害最大、損失最慘,如果沒有那置之死地而後生的最後一擊,恐怕趙國會成為智氏和韓魏三家的掌中之物。但是被三家圍困的只剩下晉陽一城的趙氏,堅守2年多,依靠魏、韓反戈才免死,但是實際上國力遭受重創,趙國元氣大傷。之後經過多年的休養生息,直到武靈王胡服騎射才真正強大起來。


二、魏國建立後推行李俚變法逐漸強大:

公元前403年,韓趙魏三家瓜分了晉國,與此同時三家派出使臣奔赴洛邑朝見周天子,請求得到周天子的正式冊封而成為諸侯。當時的周天子是周威烈王,周威烈王雖然認為韓趙魏三家瓜分晉國與理由虧,是亂臣賊子的行為,但是眼見木已成舟,於是只能了的做個順水人情,將韓趙魏三家正式封為諸侯。至此韓趙魏三國正式成立。

當時從經過分裂出來的魏國在建國之初實際上運氣特別不好,雖然魏國獲得了僅次於趙國的第二大的國土面積,但是魏國分得的國土卻位於中原地區,不僅支離破碎,而且東面連接齊國、西面相接秦國,那面與楚國接壤,北面則是與自己一同獨立的趙國。當時的魏國環顧四周真實四面強敵。不僅外部的軍事壓力大,魏國內部的經濟也非常糟糕,是當時經濟比較落後的地區之一,不僅在富庶程度上不及韓國,在軍事實力上也不如趙國,實際上是韓趙魏三家之中名副其實的最為弱小的一個。魏國君主有感於此,並沒有沉淪,反而是居安思危,奮發圖強,因此魏國國君魏文侯支持李俚在國內開始變法。

李俚經過一系列的改革,逐漸使魏國強大起來,魏國也是戰國時期第一個起來變法圖強的諸侯,支持李俚變法的魏文侯一生在位五十年,這五十年是魏國國力的最高峰,也是魏國最為強大的五十年。李俚的變法不僅讓魏國率先強大起來,同時也為當時的諸侯各國做出了表率和榜樣,魏國的強大也深深地刺激了各個諸侯國,他們在之後也紛紛根據自己的國情開展變法,戰國時期轟轟烈烈的各國變法至此拉開帷幕。


歷史課課代表


魏國李悝變法 ;魏文侯任用李悝進行改革,盡地力之教,建立武卒,重用吳起、西門豹等人治理地方,發展經濟,成為戰國初期第一個強國。 變法內容;廢除世卿世祿制度,建立封建官僚制度。按著“食有勞而祿有功”的原則,根據功勞和能力選拔官吏,削弱貴族特權,建立封建官僚制度。 推行盡地力之教。實行平糴法。 作法經。

吳起;衛國人,在衛國謀求發展不成,投奔魯國,在曾參門下學習,取齊田居兒為妻,因未回家奔母喪,曾子中斷了師生關係。魯穆公用他為將,他殺妻求將。到魏後參與李悝變法。前383年,魏武侯時,吳起受魏相公叔排擠,離魏至楚。其在魏國培訓的武卒被魏國數次大破秦軍!


大餘維克


由於春秋初期晉國經歷了小宗取代大宗的“曲沃代翼”事件,內亂耗時六十七年,鑑於如此慘痛的教訓,後面繼位的國君們對公族勢力保持高度警惕,嚴格控制其力量,特別是在晉國驪姬之亂時,晉獻公逐殺諸公子,並不再立公子公孫為貴族,使得晉國成為諸侯國中僅有的無重要公族力量的國家,史稱“晉無公族”。由於國家治理必須依靠貴族士大夫協助,這就給了外姓貴族在晉國政壇崛起的機會,這些新興異姓貴族之間既互相聯合又互相爭奪權力,經過多年激烈的鬥爭,在公元前454年(晉哀公三年)消滅智氏家族的“晉陽之戰”後,韓趙魏三家貴族取得了晉國的實際控制權。次年(公元前453年),三家正式分晉,晉幽公只保有絳和曲沃兩邑。

三家分晉後,雖然周天子在相當長的時間內不願承認韓趙魏三家的諸侯地位,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三家的地位日益穩固,公元前403年,周天子最終承認韓趙魏三家為諸侯(《資政通鑑》,“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初命晉大夫魏斯、趙籍、韓虔為諸侯”)。由於三國的領土是在原有家族領地的基礎上形成的,在三國建國之初,其疆域形成了犬牙交錯的格局。在剿滅智氏家族家族之前,趙氏家族是僅次於智氏家族的世家,這也是智伯強迫魏韓兩家獻出土地,但趙氏家族趙無恤敢於拒絕的原因之一。在三家分晉之時,“趙北有代,南並智氏,強於韓、魏”。

但是,三家分晉後,在諸侯國特別是在韓趙魏三國中率先強盛稱霸的卻是實力稍遜一籌的魏國。原因無他,正是魏國魏文侯時期大力推進變革,取得了在“商鞅變法”之前,最成功的國家改革。

從地理位置看,雖然魏國繼承了晉國南部較為富庶的地區,也就是所謂的“表裡山河”的主體部分,農業生產相對發達,地勢險要,經濟基礎較好。但是,在建國初期,魏國的領土被韓國攔腰截斷,首尾難以相顧,再加上魏國處於四戰之地,並沒有很大的發展空間。正是清醒地看到了自己國家的劣勢,魏國國君沒有輕易向外征伐擴張領土,暫時韜光養晦,認為不強則弱,不變則亡,積極推進政治軍事經濟變法,此舉加速了魏國的強盛,使其成為戰國前期稱霸中原的強國。

揭開魏國變法序幕的是魏國傑出君主魏文侯,他即位於三家分晉不久的公元前445年,以禮賢下士著稱,在位期間,先後任用魏成子、寨璜、李悝為相,特別是在李悝為相期間,大力推行變法,史稱“李悝變法”。“李悝變法”的主要內容在於:一是廢除世卿世祿,主張“食有勞而祿有功”,“奪淫民之祿以來四方之士”,即剝奪那些世襲貴族無端享受的爵祿,獎勵給那些有功勳和貢獻的人,招攬四方英才。

二是在經濟方面推行“盡地力之教”。支持自由開荒拓地,鼓勵農民耕作,廢除井田制,刺激經濟發展。三是實行法治,建立完備的魏國法律《法經》,《法經》兵6篇,為《盜法》、《賊法》、《囚法》、《捕法》、《雜律》和《具律》。對於國家法令、政府職能、官員的升遷獎懲、軍功的獎勵,都做了完備的規定。

四是改革軍事制度,建立"武卒"制,即對軍隊的士兵進行考核,獎勵其中的優秀者,並且按照不同士兵的作戰特點,進行隊伍編排,發揮軍隊的作戰優勢。

通過李悝的變法,再加上後續西門豹和吳起在魏國為將為相,魏國很快強大起來,在對外戰爭中屢屢取勝,大大擴充了自己的領土。魏國取得了對秦河西之戰的勝利,奪取了河西地區,建立了河西郡;出兵消滅了實力不弱的中山國,連續打敗齊國,魏國的強盛勢頭,從魏文侯延續到魏武侯,直到魏惠王在位期間,國力消耗過大,才開始走下坡路。


滄海拾遺錄


引言:一般來說,當我們回過頭去研究一個國家、民族的興衰史時,首先需要明白的是,這個國家當時發展的外部環境分別如何。其次是內部的國家決策層在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方面所作出的改革或執行的政策分別如何。當我們在這兩個方面分別有聯繫的進行深入研究後,我們就可以大致明白為何歷史進程會是如此進行了。如美國崛起於一二戰,從當時美國的國家外部環境去看,美國的地理位置用八個字概括為“東西皆大洋,南北均弱國“,可謂得天獨厚,不止北美洲,整個美洲大陸也沒有第二個國家能與美國抗衡。而當時的歐洲列強們是接連發動一二戰,在歐洲大陸打的你死我活,東亞日本則全心投入於對朝鮮與中國的侵略,當時的美國外部環境何止用穩定形容,簡直舒服到了極致!而美國從建國後不久堅持的就是門羅主義,即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搞自己的建設,一二戰持開放主義的美國又從歐洲大陸吸引了大批躲避戰亂的精英人才,最終完成了從”多強“到”一超“的蛻變。

首先可以確定的是,目前大家的共識是魏國崛起於魏文侯時期(公元前445-前396共50年),衰落於魏惠王時期。這一時期大致與其對應的趙國君主是趙襄子(執政後20年)、趙桓子(執政1年)、趙獻侯(執政15年)、趙烈侯(執政9年)、趙武侯(執政前3年)。

一、同樣良好的外部環境

單從外部發展環境來看,由於魏文侯所處時期正好經歷了三家分晉,他的爺爺魏桓子與韓康子、趙襄子聯合共同伐滅了晉國六卿中實力最強的智氏,而他執政時期執行的策略又是聯合三晉,討伐別國(雖然這種聯合討伐最後獲利最大的往往是魏國),所以終魏文侯一朝,三晉之間的聯盟關係還是相當好的(此時魏國的主要擴張方向是西攻秦、東攻鄭、齊、中山等國,而對南北的韓趙沒有企圖,維護好三晉聯盟)。既然魏文侯時期的三晉關係非常穩定,那麼事實上當我們來看魏國的外部環境時,其實也就大概是趙國的外部環境。當時可能會對兩國構成真正威脅的國家只有秦、楚、齊,那麼我們看看這三國當時都各自在經歷什麼。 首先說秦國,我們對秦國可能比對楚齊更多些瞭解,孝公任用商鞅變法前,秦國地處西部,經濟文化落後,沒有有作為的君主出現,政變疊發,內耗嚴重,單魏文侯時代及前後,先有大臣逼秦懷公自殺立其孫為靈公,後靈公去世後,又有靈公的叔父以太子年幼便奪位自立,之後又是左庶長嬴改發動政變,將國君太后溺死,迎回了被靈公叔父放逐的太子…可想而知商鞅變法前的秦國,國家有多混亂。所以司馬遷才在秦本紀中說:“秦以往者數易君,君臣乖亂,故晉復彊,奪秦河西地。“ 再說齊楚,此時齊國的國君是齊宣公,此人可不是後來的“有事鍾無豔,無事夏迎春“的那個齊宣王,國家權力開始被田氏把持,最終推翻了姜氏,建立了田氏齊國,可想而知,田氏此時想做的也不是對外擴張,而是穩固提升自己在齊國的地位,結好各國,為最終代替姜氏做好充分準備。至於楚國,這個時期的楚國並沒有什麼傑出的君主,前有吳國與楚國爭戰,吳王闔閭時期吳軍甚至一度在孫武、伍子胥率領下,從淮水流域西攻到漢水,五戰五勝,攻克楚國都城郢都;後越王勾踐滅吳,越國強大起來,又與楚爭戰。楚國實際上也是分身乏力,另外趙國並不與楚國接壤。綜上來看,此時的趙國除了身處北部,可能要面對來自北方遊牧民族的壓力之外,其實與魏國的外部發展環境同樣良好,更何況三家之中趙氏本身實力就強於魏韓,滅智氏獲得的利益也最多。那為什麼最先崛起的卻是魏國呢?那可能就需要從國家內部去找原因。

二、大相徑庭的內部環境

當我們去史記中看司馬遷關於趙世家與魏世家的記載時,細心閱讀你會發現一個細節,那就是與魏國相比,趙國的國家政治傳統中存在一個極為嚴重的問題:政變叛亂反覆!趙國與秦國同根同源,趙國的宗室其實是嬴姓趙氏,姓氏在古代是分開的,姓作為一個大部落的標誌,氏則是往下更細分。商朝末年嬴姓部落的首領為飛廉,飛廉一子惡來分為一支依然忠於商王朝,逐漸西遷,為秦先祖,他的弟弟季勝的這一支選擇轉而效忠周王朝,為趙先祖。秦趙建國開始,均是民間私鬥血親報仇成風,統治階層則是政變叛亂成風,商鞅變法扭轉了秦國的私鬥政變之風,而趙國的政變傳統則是從未得到過有效的遏制。趙國在魏文侯這一個時期內,就發生了兩次大規模國內政變叛亂。

第一次是趙襄子死後的繼承問題引發的:“遂以代封伯魯子周為代成君。伯魯者,襄子兄,故太子。太子蚤死,故封其子。襄子為伯魯之不立也,不肯立子,且必欲傳位與伯魯子代成君。成君先死,乃取代成君子浣立為太子。襄子立三十三年卒,浣立,是為獻侯。獻侯少即位,治中牟。襄子弟桓子逐獻侯,自立於代,一年卒。國人曰桓子立非襄子意,乃共殺其子而復迎立獻侯。“

趙襄子的哥哥本來是太子,結果他哥哥早死,所以他成了趙氏的繼承人。他覺得他哥哥才是真正的繼承人,所以立太子的時候不肯傳給自己的兒子,鐵了心要傳給他哥哥的兒子成君,他哥哥的兒子也早死,最後他又把他哥哥的孫子立為了太子,叫趙獻侯。可是襄子的弟弟桓子不服啊,覺得自己這個侄孫子年齡太小,於是發動政變自立,結果當了一年死了,趙氏的人覺得襄子的本意不是要立桓子,於是又發動政變殺了桓子的兒子,迎回了趙獻侯。

第二次則是趙獻侯的兒子趙烈侯的繼承問題引起的:“九年,烈侯卒,弟武公立。武公十三年卒,趙復立烈侯太子章,是為敬侯。是歲,魏文侯卒。敬侯元年,武公子朝作亂,不克,出奔魏。”

趙烈侯死了,他的弟弟武公即位,武公死了以後趙氏又重立原來趙烈侯的太子趙章,叫趙敬侯,結果敬侯剛即位,原來武公的兒子趙朝又政變叛亂,雖然最後失敗了。

由此我們大致可以想象出來,一個政變叛亂疊出、內耗嚴重的國家,又怎麼可能崛起成為一個強國呢?而反觀魏國,從興起到亡國,都很少有魏國國內政變叛亂問題見諸史籍,魏文侯之前與之後的權力繼承交接都十分穩定,更遑論魏文侯、魏武侯均是賢君明主,任用李悝為相實施變法,任用樂羊、吳起等名將領軍征伐,在位時間又長(魏文侯在位50年,魏武侯在位26年),國家政治穩定,改革成果能夠穩固並延續下去。這樣的一個國家又怎麼可能不會崛起呢?


佳龍君


趙國實力之所以強,是因為趙武靈王胡服騎射的一系列改革之後的事情。

胡服騎射之後的趙國,有了實力進行對外擴張,於是向北打跑了林胡、在內攻滅了中山國。

趙國對外擴張、對內整合之後,崛起為三晉最強國。

而之前,趙國的實力不算強。

而這些都是在魏國稱霸而後衰落的過程中,才發生的事情。

三家分晉,趙國軍事最強,韓國經濟最強,而魏國兩者都不強但也不算弱。

三家分晉裡,最弱的應該是韓國,原因就是它的國土面積太少、可擴展的空間不足。

而魏國之所以能首霸中原,其原因就是變法圖強。

戰國變法是一個由韓魏至秦楚的傳導過程,而其原因就是戰爭。

1.勁韓逼得魏國不得不變法圖強

以韓卒之勇,被堅甲,蹠勁弩,帶利劍,一人當百,不足言也。韓卒之勇,天下莫能當。

韓國為什麼這麼強?

因為戰爭,或者說是因為戰爭的壓力。

韓國幾乎就是當時中國版圖的正中間,可以說是四戰治國,地緣政治壓力極大。

為了能夠生存下來,韓國就必須實現富國強兵,變成一個誰也不敢惹的國家。否則,韓國就得時時被侵、年年遭戰。

於是,三家分晉之後,經濟最強的韓國發展起了強大的“兵器製造業”,利用自身的鐵礦資源,打造強弓勁弩。

同時,韓國君主也是極力地對外擴張,公元前375年,韓國滅掉鄭國、遷都新鄭,躍躍欲試要與中原諸侯亂短長。

有此強鄰再側,魏國時時感到來自韓國的戰略壓力,於是率先開始變法圖強。

2.魏國最早實施了變法圖強

魏國有著同韓國一樣的劣勢,地處中原腹地,外部壓力極大,而勁韓之強成為其最直接的壓力。

同時,魏國經濟上不如韓國、軍事上不如趙國,分晉之後的魏國君主滿腦子想得就是如何分發圖強。

於是,公元前422年,魏國任用李悝為相,實施變法。

李悝變法主要包括三個方面:

一個是廢除世卿世祿制度,建立以能為先的官吏隊伍;二是廢井田、盡地利,鼓勵墾荒,而重要的是直接向農名收稅;三是建立武卒制度,基本上就是取代貴族軍隊的職業軍人制度;四是頒佈法典、施行法治,規範國家和社會秩序。

實際上,李悝變法就可以概括為這樣的步驟:取消貴族特權,土地分給農民;國家直接從農民口袋裡拿錢,就是收稅;而為了收稅就必須建立更得力的官吏隊伍,保障直接賦稅農民得以實現;有了官吏隊伍、有了稅收保障,國家就可以花錢建立“武卒”軍隊,實現對外征伐。

所以,收稅、官吏和軍隊,全部變法就是圍繞這三個問題展開。

魏國變法的成果就是體現在了軍事戰爭上,魏武卒實現了“大戰七十二,全勝六十四”輝煌戰績。

所謂稱霸,就是你們誰也打不過我,而我想打你們就打你們。魏武卒的如此戰績,魏國想不稱霸都不行了,於是魏國率先稱霸。

3.稱霸之後便迅速衰落

公元前343年逢澤之會,標誌著魏國成為新崛起的中原霸主。

但是,稱霸之後的魏國迅速衰落。

逢澤之會的同一年,魏國進攻韓國,齊國圍魏救韓,並在馬陵之戰殲滅魏國10萬大軍。

此戰之後,魏國迅速下降為二流強國,難稱中原霸主。

在魏國變法圖強之時,西鄰秦國也感受到了魏國傳導過來的壓力,而且這壓力極為真實,吳起河西之戰5萬破秦軍50萬,所以秦國實施了商鞅變法。

在秦國變法圖強之後,魏國便一蹶不振,衰落百餘年後,為秦所滅。

魏國的衰落,直接是因為馬陵之戰,但國內政局變動,外交決策失誤,都是其迅速衰落的重要原因。

但這些都是魏國本身的問題,而外部的問題顯得更為重要:

第一個是秦國的崛起,而崛起的秦國必須拿三晉開刀,這就導致魏國時刻處於強秦地虎視之下,難以再有所作為。

第二個是魏國的劣勢,它始終無法擺脫四戰之國的戰略劣勢,和韓國一樣,地緣政治壓力極大。

這種迫切的形勢,使得魏國不能發錯誤,一旦出錯就不可挽回,而馬陵之戰就是魏國的錯誤。

秦國雖然越有犯錯的時候,但關中之地為他提供了足夠戰略憑藉,打得過就征伐列國、打不過就閉關自守,而魏國就沒這麼幸運了。


減水書生


晉國當時由於政治比較混亂,各個貴族互相奪權,最後僅僅剩下比較強大的三個家族,就是後期趙國,韓國,魏國,最後發動政變,完成了三家分晉。最後的結果是趙國的土地最為廣闊,但是魏國的土地最為肥沃。這是最後分家的結果。

分家之後趙國忙於應對邊境少數民族的騷然,導致無心發展自己的經濟。但是魏國佔據了比較好的地理優勢,不用擔心自己的邊境的問題,還重視發展自己的經濟軍事各項的能力。還有一個原因就是魏國的變法。

變法圖強,這是魏國做的最重要的事情,也是後期趕超趙國的主要的原因,還有就是魏國的人才引進也是一個重要的舉動,可以說人才是決定國家興旺的關鍵的條件。所以魏國搶佔先機是有這些因素的。所以想要強大,就要不斷的學習改進自己。實際上晉國三分之後,春秋霸主時代算是已經結束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