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國東王楊秀清為何謀反?

real南得


楊秀清根本沒有謀反,楊秀清被殺的根源在於太平天國獨特的軍政二元體制。

楊秀清上臺的一個重要契機便是馮雲山被捕,此時太平天國內部非常混亂。楊秀清以天父傳言,他和洪秀全變成了父子關係。實際上此時楊秀清的宗教權力是大於洪秀全的,這也為其後來取得政治權力打下了基礎。

楊秀清本人能力很強,在洪秀全、馮雲山無法主持大局的情況下,迅速擴大了影響力,並擊敗了其他挑戰者。

那個時候洪秀全為了壓制楊秀清,他和蕭朝貴組成了同盟。當時天父楊秀清、天兄蕭朝貴、天王洪秀全成為了決策力量。

不過當時具體的事務主要是楊秀清和蕭朝貴、馮雲山負責,所以太平天國當時是二元化的領導體制。

1851年12月17日,洪秀全在永安稱王,楊秀清被封為東王,取得了節制其他諸王的權力。從1852年開始,洪秀全已經將太平天國具體的事務全部委託給東王楊秀清領導,而洪秀全多是在宣傳自己的宗教。

由於楊秀清的確能力強,在定都天京以後,楊秀清實際上已經成了太平天國實際的最高統治權。不過楊秀清在樹立和強化自己權威的時候,激起了其他勢力的反抗。這也是為什麼洪秀全能夠除掉楊秀清的重要原因之一。因為從名義上來說,洪秀全才是太平天國權力最大的人。

二元制最終導致天京事變,楊秀清、韋昌輝被殺,石達開被迫出走,太平天國元氣大傷。因為這種制度本身存在矛盾,洪秀全和楊秀清本身是君臣關係。可是在楊秀清天父下凡的時候,他們又變成了父子關係。

從個人能力來說,楊秀清更適合做領導人,因為楊秀清軍政能力強。但是由於太平天國獨特的二元體制,楊秀清從名義上無法掌握政教大權,只能通過天父下凡來維持權力,因為洪秀全才是擁有最高權力的人。二者必然最終肯定會爆發矛盾。

前期的時候,有著馮雲山、蕭朝貴等人的制衡,二者有緩衝的空間。在馮雲山、蕭朝貴犧牲以後,二人的矛盾百年越來越多多,最終導致內訌的發生。

如果把太平天國比作一個公司的話,洪秀全相當於創始人。隨著公司越來越大,創始人洪秀全實際上能力不足,只能依靠其他人管理公司。

楊秀清這個人管理能力強,太平天國在他的手裡弄得有聲有色。可以問題在於楊秀清比較霸道,權力慾望很強的洪秀全也不願意放手。最終導致內訌,公司也因此而破產。


歷史是什麼


對於天京事變,歷來大家討論很多,我覺得,可能有幾處不為人注意的信息,對天京事變影響極深。

我認為,楊秀清至少沒有在天京事變前後策劃謀反。

相反,天京事變,更像是洪秀全趁東王嫡系削弱之時,發起的一次奪權行動。

從金田起義開始,軍政大權就在秀清之手;但太平軍內部從一開始就山頭林立,具體兵權仍在諸王分頭把控;

從金田起義之前,洪秀全始終只是一個精神領袖。

金田起義之前,各地拜上帝會逐漸在金田團營,韋昌輝、石達開、秦日綱等都帶部來團營之時,洪秀全和馮玉祥為了避免清廷關注,並未去金田村,因此,從一開始,就是楊秀清在總攬整個軍政大權,洪秀全,只是一精神領袖。

但是,也正因為團營的獨特性,實際上,諸部人馬,實際上都來自於各王分頭把控。比如,石達開所部的客家人,他們在與當地人的不斷械鬥中不堪其擾,才來團營。在後續征戰中,各單位也基本保持其獨立性,東王只是協調、指揮各部軍事行動,並未深入各部的人事、募兵等事務。

早期的太平軍就是山頭林立,只是高層之間團結一心,因此整體上團結一致。

因此,擁有軍政大權的楊秀清,他的嫡系,也只是他與西王蕭朝貴所部。

定都天京,各部實力的變化

在征戰歲月,各部長期在一起行動,不管是調兵遣將,還是兵力補充,都能基本保持公平,自不必說。

在定都天京後,洪秀全、楊秀清開始坐鎮天京,安排各部力量在外作戰。

此時,各部嫡系的力量開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大家都知道,太平天國幾次征伐,北伐是敗得最慘的。而北伐,幾乎派出的就是楊秀清的嫡系。

林鳳祥、李開芳,他們都是早年在紫金山追隨楊秀清、蕭朝貴的嫡系了。在蕭朝貴陣亡後,他們更是直接由東王負責指揮。因此, 這支是楊秀清賴以保持相對優勢的決定性力量。可惜,北伐失敗,全軍覆滅了。



北伐失敗,削弱了楊秀清嫡系。同時,楊秀清後來嚴懲支援北伐軍的陳世保等人,正是這些人,後來成了攻東王府的急先鋒!

太平軍發展比較順利的西征和東征,都是由石達開和秦日綱擔任指揮的。他們二人在1853-1856年期間,實力發展得非常迅速。不但新徵募了新生力量,而且,在大規模的征戰中,與李秀成、陳玉成等非原生的老兄弟(即沒有參與金田起義,但也很早加入太平軍的兄弟)建立了默契關係。

險些提前覆亡太平天國的間諜案,引發天京城防務的變化

另外,還有一件少人提及的間諜事件,使得天京城的防務發生了巨大變化。

太平軍攻取天京後,洪秀全的表哥鍾芳禮開始在天京開設了織匠營,就是紡織來供應天朝。此時,一個叫吳偉堂的人獲取了老鐘的信任。這哥們建議把該營分成五軍,各軍軍長都由南京本地人擔任,七搞八搞,拉扯了兩萬多人。後來,又不斷添置染房等單位。一方面,他們藉此獲得了出入城門的關照,又內送人逃亡,被稱為“人民救星”,又外帶間諜入城。他們挑動湖南籍的水兵和東王府私鬥,又藉機結黨太平軍士兵。

他們串聯江北大營一起起事,裡外合應時,因聯絡誤期而失敗。

說到宮鬥和諜戰,給宮廷洗衣服、造衣服的都是高手。

此時,太平軍調查後發現,守城的半數太平軍士兵,都加入了該“結黨”。

此事,影響非常壞!太平軍意識到天京城防的危險形和嚴肅性。於是,他們不再信任“新兄弟”擔任天京城防。

隨後,以北王韋昌輝負責天京防務,加強間諜查處和城防。

至此,韋昌輝系已經具備了在天京城內反殺東王的軍事力量。

“逼封萬歲”撲朔迷離,但天京事變前,東王主動調嫡系力量出天京作戰,主動削弱自己在天京城的力量。

逼封萬歲的事情,歷來有爭議。

有觀點認為,記載逼封萬歲的文件,多來自於清朝方面的文件,以及李秀成自述(經曾國藩修改,且秀成當時級別不夠高);而石達開的自述則沒有提過“逼封萬歲”。

各種觀點如何,不知道大家怎麼看,我個人不發表意見。

但是,1856年,天京事變前不久,楊秀清還調楊輔清等人外出作戰,可見,對於天京城內微妙的軍力對比,楊秀清是缺乏危機感的。

難道,楊秀清一邊去逼天王攤牌,一邊削弱自身的保衛力量?

造不造反不礙事,你被抓了,只能說明你的力量不足了!

因此,我認為,天京事變,對內,在於楊秀清在天京城的力量已經嚴重削弱;對外,在於楊秀清已經得罪了石達開、秦日綱等統兵大帥。

因此,洪秀全誅殺楊秀清,實在是順風順水,沒有懸念。

只是,不斷得罪實力派,不斷削弱自己嫡系,如此楊秀清,真的是處心積慮要謀反的人嗎?


喝下這口歷史的雞湯


先來介紹所謂楊秀清謀反的大背景。

1851年,由洪秀全、楊秀清、蕭朝貴、馮雲山、韋昌輝、石達開組成的太平天國領導集團,在廣西發動農民起義。

1853年,太平軍攻下江寧(今南京),洪秀全決定定都於此,改稱天京。

1856年11月,天京事變爆發,楊秀清和其二萬多名部下被殺,隨後又有韋昌輝、秦日綱、陳承鎔被處死,石達開出走。

至此太平天國領導班子中除洪秀全外,全部出局,一時天國的理論和信念在中下層軍官士兵中開始動搖,太平天國開始走下坡路,直至1864年天京被曾國荃攻破,太平天國滅亡。

太平天國組織架構

先來看下太平天國的權力架構是怎麼形成的。

最開始洪秀全和馮雲山在廣西傳教,吸納楊秀清、蕭朝貴、韋昌輝、石達開等廣西客家人加入領導班子。

於是太平天國領導中央形成了廣東幫和廣西幫兩個不同的組織,並且有明確分工。

廣東幫頭目洪秀全作為拜上帝會的精神領袖,象神一樣的存在,象西方的教皇一樣,也類似內閣制的總統一樣,沒有實權,只是國家的象徵領袖。

廣西幫頭目楊秀清負責軍政事務的規劃和協調,是太平天國的實際控制人。

馮雲山負責兩個幫派之間的協調工作,但自從馮雲山戰死後,兩幫派之的平衡被打破,兩派之間的矛盾開始爆發。

自從太平天國佔領天京後,太平天國中央集團認為大事已定,心態發生變化。

洪秀全想擺脫精神領導的約束,主導太平天國的軍政大事。

楊秀全想擺脫洪秀全的虛擬領導,完全控制太平天國。

但兩人都明白天國大局的平衡不能隨便打破,不能操之過急,否則會引起鉅變。

根據許多資料證明楊秀清並沒有謀反的必要和可能性,他和洪秀全有共生關係,他執政打仗做實事,洪秀全做精神領袖。兩人反臉對誰都沒有好處。

在天京領導集團內部關係比較微妙的時候,廣西幫內部發生了分裂。

因為各種原因(其它歷史資料上都有在些就不再多講,有興趣的朋友自行找來閱讀),廣西人韋昌輝、陳承鎔等人受到了楊秀清的處罰,心中懷恨。

因為洪秀全不用處理政務,為保持精神領袖的神秘性,引發教眾的崇拜感,所以從不出宮。宮外聯絡、事情彙報和各王之間的協調由陳承鎔負責。

而發難告密挑動洪秀全對楊秀清起殺機的是陳承鎔,為韋昌輝順利襲殺楊秀清提供條件進行內應的是陳承鎔,參與擴大屠殺決策的也有陳承鎔,最後伴同韋昌輝、秦日綱被天王處死的還是陳承鎔。

也就是說陳承鎔一手導演了這幕悲劇,玩火者自身也被停不下來的大火葬送,成為悲劇角色中的一員。

歷史再次證明,堡壘往往是從內部打破的,危機也常從內部開始,也多為最親信的人物所發動。

天京事變中的大屠殺

具體資料由一歐洲人提供,當時秦日綱親信部屬愛爾蘭人肯能後來有口述記錄資料,他是當時事變的參加者和目擊者,又脫離清方或太平軍管轄,以自由的身份較客觀地發表這些消息,這樣的史料具有極高的權威性。

具體細節大致如下:

楊秀清有一心腹部將為其親信,不知何故,向洪秀全告密。洪立即召其心腹盟弟北王韋昌輝回兵勤王,一則保護其自己生命,再則以誅滅謀篡位者。

爆發內訌的導火線是“一心腹部將”告密。這個“心腹部將”是誰?肯能明確指明:“即他們教外國人稱為‘第八位’者”。

而被外國人稱的"天國第八號人物"就是後來洪秀全下詔處死的三個“叛爺”之一的陳承鎔。

太平天國的領導核心原來共有七個人,分別是天王洪秀全、東王楊秀清、西王蕭朝貴、南王馮雲山、北王韋昌輝、翼王石達開、燕王秦日綱。

天京事變前後實在再沒有任何其他人的權位能超過佐天侯陳承鎔的,頂天侯秦日綱被稱為第七位,佐天侯陳承鎔被人私下稱為“第八位”。也是因為陳承鎔是洪秀全身邊的人,雖然權力不大,但要協調宮內外事務和各王關係,身份自然高別人一等。

據李秀成在太平天國失敗後寫的《李秀成自述》記載楊秀清在作風上過於“威風張揚”,對人“威逼太過”,以致朝內不少人“積怨於心,口順而心怒”。無獨有偶,陳承鎔大概也是“口順而心怒”的一個。

陳承鎔曾先後在洪秀全和楊秀清身邊工作過幾年,瞭解洪楊之間的互相猜忌已非一日,而且十分了解兩個人的性格,借刀殺人是有機會的。收集楊秀清張揚跋扈的材料和進宮的機會面奏天王是最方便合適不過的,自然會使洪楊之間的矛盾頓時激化。

況且天京軍政事務由楊秀清處理,城門防務也由楊秀清負責。負責誅殺楊秀清的韋昌輝、秦日綱等人若無朝內高人接應,根本進不到京城。而陳承鎔作為洪秀全身邊的紅人,自然有這個權力和便利。

肯能所說:“兩個高級首領排班第七、第八者”同時伏誅,和德興阿奏摺所說“燕王秦日綱、佐天侯陳承鎔”同時誅死,兩份資料對照,足以證實“第八位者”即佐天侯陳承鎔,已毫無疑義了。同時證實陳承鎔絕對是天京事變中的重要人物,韋昌輝、秦日綱從前線秘密回來,陳承鎔內應,裡應外合,而其中起關鍵性作用的主謀、告密、內應、策劃大屠殺的主使就是陳承鎔。

一個看起來並不是特別顯眼的小人物就這樣改變了太平天國的歷史走向!

綜合以上資料,可以看出,這場事變,只是洪秀全為了清洗廣西人,為廣東人執政打基礎,而陳承鎔在中間只是當了導火索。

天京事變中,楊秀清死後,韋昌輝死,秦日綱死,陳承鎔這個告密者也最後成了犧牲品。

至此廣西人全部出局,只有石達開還在世,但石達開已被洪秀全架空,洪秀全封自己的親弟弟洪仁發、洪仁達為王,以牽制石達開,引起石達開不滿。

但到這個時候洪秀全已控制天國局勢,對他威脅最大的廣西勢力已被大大削弱。


新知傳習閣


楊秀清真的是篡權奪位的野心家?究竟誰才是真正的篡位者?

1856年9月,太平天國天京事變爆發,韋昌輝在洪秀全的指使下殺死東王楊秀清及其部下2萬餘人。楊秀清的被殺,直接決定了太平天國的生死存亡。

那麼,楊秀清被殺的原因是什麼呢?

流傳得最廣的說法有幾點: 一是楊秀清專權,飛揚跋扈。二是楊秀清借天父下凡杖責洪秀全。三是楊秀清逼洪秀全封自己為“萬歲”。

然而,歷史事實真的是這樣嗎?楊秀清這個造反的黑鍋究竟要背多久?這個太平天國權力政治鬥爭的犧牲品究竟有多悲哀?


一 楊秀清的功績不僅僅在“天父下凡”挽救了拜上帝教,楊秀清是拜上帝教的早期教主

1847年,馮雲山率拜上帝教在廣西桂平搗毀甘王廟被當地團練王作新抓捕入獄。拜上帝教群龍無首,準備作鳥獸散。

機智的楊秀清挺身而出,上演了一出“天父下凡”的好戲。拜上帝教避免了分散的命運,楊秀清也從此步入太平天國領導核心。

對這次“天父臨凡”事件的影響,楊秀清後來在《天憐邁理書》中所說:“當其時奧迢兄弟姐妹多被妖人恐嚇,若非天父下凡教導作麼恐伊等心無定見,安得不忘卻奧邁,差入鬼路乎?”(《近代史叢刊·太平天國》)

在馮雲山入獄後,楊秀清帶病多次深入教眾之中,救濟教眾、扶危幫困,拜上帝教徒都稱其為“禾乃師”、“贖病主”。因此,有大批的農民加入拜上帝教。拜上帝教的人數在馮雲山入獄時,僅有2千餘人。馮雲山出獄後,拜上帝教人數已經達到了1萬多。


二 洪秀全回到紫荊山後,楊秀清藉助“天父臨凡”鞏固了洪秀全的地位

不久之後,馮雲山出獄。洪秀全也從廣東回到了紫荊山。然而,對於這個在紫荊山呆了沒幾天的外來戶洪秀全,拜上帝教徒們根本不買賬。在拜上帝教徒眼中,馮雲山才是靈魂人物,其次是得到“天父”垂憐能夠代替“天父”發言的楊秀清。

就在此時,楊秀清主動為洪秀全正名,多次藉助“天父臨凡”來證明洪秀全的教主地位。

例如:楊秀清對教眾說道:“天父生全為爾主,何不盡忠妄修前?”又“天降爾王為真主,何用煩愁膽心飛?”,在金田起義之後,楊秀清又借“天父臨凡”說道:“我差爾主下凡做天王,他出一言是天命,爾等要聽,爾等要真心扶主顧王,不得大膽放肆,不得怠慢也。”

洪秀全的地位就是楊秀清這樣一次次的“天父下凡”奠定起來的,楊秀清對洪秀全、對太平天國一心一意。如果他真的要篡權,為何還要把地位讓給洪秀全?自己憑藉著“天父代言人”的身份和在教眾中的影響力,做個名副其實的教主是輕而易舉的。


三 楊秀清逼封“萬歲”是不折不扣的政治陰謀,子虛烏有

對楊秀清“逼封萬歲”的這一說法,明顯存在著很大漏洞。要將其作為楊秀清篡位的證據,顯然不足。

楊秀清逼封萬歲最早出現在《李秀成自述》,“因東王天王實信,權太重,要逼天王封其萬歲。那時權柄皆在東王一人手上,不得不封。逼天王親到東王府封其萬歲。”當然,還有其他更多的史料記載這樣的說法。

那麼,楊秀清真的逼封“萬歲”了嗎?顯然是沒有。

為何沒有?因為沒有必要。

太平天國的“萬歲”主要是輩分排序而非地位排序,在永安封王的時候。按照年長,洪秀全稱“萬歲”、楊秀清“九千歲”,蕭朝貴因為是洪秀全妹妹的丈夫,因而排在第三,往後諸王依次遞減。

楊秀清沒有必要為了這個去逼洪秀全,楊秀清擁有“天父臨凡”,關鍵時刻他就是洪秀全的老爸,這樣的待遇還封個有名無實的“萬歲”幹嘛?


四 楊秀清廷杖洪秀全是張冠李戴,被打的對象其實是韋昌輝

楊秀清當著滿朝文武的面痛打洪秀全,讓洪秀全顏面掃地。這個也是一大誤傳,楊秀清打的人其實是韋昌輝。

那麼,楊秀清責打洪秀全的歷史資料是從何而來的呢?

原來這段史料出自《天父下凡詔書》,(《叢刊·太平天國》第一卷),據載“北王與眾官伏地下,一齊哭求天父開恩赦有我主應有之責,小子等願代天王受杖”。但“天父”不許,直至洪秀全認了錯,伏地等候杖責後,才得以赦免。”

從這段話可以看出,楊秀清借“天父下凡”要杖打洪秀全,韋昌輝等趴在地上願意代天王受罰。楊秀清不準,於是天王只得被打才被寬恕。

然而,事實是1853年夏天,天京發生“水營事件”,北王韋昌輝派遣北王府右二承宣張子朋赴湖北籌辦糧食,張子朋到水營封船時,依仗權勢,無理責打水營官兵,引起軍士忿怒,眾水營兵準備投降清軍。楊秀清聞訊,立即馳赴水營撫慰眾兵將,到北王府將韋昌輝杖責數十,將張子朋杖責一百,從而穩住了軍心,使水營得以不叛。

與傳言楊秀清飛揚跋扈、弄權欺君相反的是,真正的楊秀清卻是一心一意以天國基業為重,曾多次勸誡洪秀全愛惜民力、勤儉節約,多次為太平天國基業著想。

然而,天京事變後,楊秀清就成為了篡權奪位的代表,並且這個黑鍋一直背到了現在。究竟誰才是真正的篡位者,這不是很明顯了嗎?你們認為呢?


稗史候說


首先,楊秀清在馮雲山被抓的危急時刻,通過天父上身的把戲挺身而出穩定了人心和局面,可以說是在關鍵時刻挽救了拜上帝會的事業,功在社稷。相反的,洪秀全此時卻逃跑了,試想就此事楊對洪能沒有看法?

其次,楊秀清可以說是個天生的軍事家,太平軍初期勢如破竹與其軍事指揮得當有密切關係。因此在太平軍中有很高的威望。洪秀全幾乎是坐享其成,每攻下一城,洪把興趣全放在找女人上了,楊對洪自然會越來越厭惡,人之常情。

再次,楊秀清才幹遠在洪秀全之上,建國首功非楊莫屬,洪秀全論功勞連馮雲山也不如,因此楊打心眼裡不服洪秀全,這一點從楊經常假託天父之名脅迫洪秀全就可以看出來。

最後,楊秀清儘管功勞、能力以及威望遠超洪秀全,言語上對洪也頗有不敬,但他沒有謀反,倒不一定是他沒這個想法,而是他過份低估了洪秀全,所以不急於謀反,疏於對洪的防範,因此得了個身首異處、禍滅九族的下場。要是楊秀清真的先動手謀反,倒黴的恐怕就是洪秀全了。


滾蛋吧豬隊友


從太平天國運動開始,一直到楊秀清被害,從來都沒有任何確鑿的證據能夠說明楊秀清謀反。


天京事變中楊秀清是受害者,真正在天京事變中謀反的是韋昌輝,但是韋昌輝並不是在殺楊秀清的時候謀反的,而是在楊秀清遇害後謀反的。天京事變是太平天國中一場較為爭議的事件,有的人認為楊秀清死有餘辜,也有人認為洪秀全殺了楊秀清,是斷了太平天國發展的希望。

從天京事變中楊秀清的表現來看,楊秀清對於韋昌輝帶兵回京絲毫不知情,也沒有任何防備,根本就不存在謀反的情況。


楊秀清的身份地位也不需要謀反,楊秀清本身就是九千歲,是太平天國名義上的二號人物。而在實權上,楊秀清將太平天國的軍政大權一把抓,是太平天國實權最大的一個人。從太平天國定都天京開始,楊秀清就開始大權獨攬。

楊秀清能夠大權獨攬,主要有兩個原因。第一個原因是蕭朝貴戰死,蕭朝貴在世的時候,楊秀清和蕭朝貴共同掌管大權,蕭朝貴脾氣暴躁,楊秀清也比較怕他。


然而在蕭朝貴戰死後,太平天國內的權力平衡被打破了,本身同掌大權的東王和西王只剩下楊秀清一個,所以楊秀清就成為了太平天國內的實際統治者。

第二方面的原因是洪秀全不過問朝政,從定都天京後,洪秀全幾乎一直不理朝政。在楊秀清和洪秀全共處的三年時間裡面,洪秀全大部分時間都是在宮裡縱情享樂,偶爾看到楊秀清送來的奏章,不管好壞都照例批准。


洪秀全的懶政是楊秀清專權最大的原因,到了1856年的時候,楊秀清在太平天國內已經是大權在手。無論是翼王石達開,還是北王韋昌會都不能撼動楊秀清的地位。這時候楊秀清也開始謀求更高的地位,他要求洪秀全封自己做萬歲,而且還多次假裝天父下凡,在宗教地位上超過了洪秀全。

這一時期的洪秀全基本被架空,除了名義上的天王稱號之外,洪秀全在朝廷內部並沒有自己的親信,甚至連自己的嫡系軍隊都沒有。洪秀全想了除掉楊秀清,也需要去找石達開和韋昌輝幫忙才行。


楊秀清長期依仗著自己實力強大,一直不把韋昌輝放在眼裡,還當眾侮辱過他。在聽到洪秀全的調令後,韋昌輝立刻帶兵進入天京,趁著楊秀清不防備將他全家殺害。石達開同楊秀清沒有多少矛盾,指責韋昌輝濫殺無故,結果韋昌輝殺死了石達開全家。

石達開在逃出城後,受到了楊秀清就舊部的擁戴,帶領大軍討伐韋昌輝。韋昌輝看到情況不妙,在京城造反攻擊洪秀全。最終洪秀全平定了韋昌輝叛亂,石達開進京總理朝政,太平天國由盛到衰的天京事變才告一段落。


縱觀整個天京事變,楊秀清都是一個受害者,他甚至連自己為什麼被殺都沒有弄清楚。而在楊秀清被害後,太平天國缺乏了一個有力的統帥,實力大大衰退。


歷史總探長


1851年,金田起義之後,太平天國的天王洪秀全分封東、南、西、北、翼五王,其中東王楊秀清管轄其他四王,人稱“九千歲”,是太平天國名副其實的“二把手”。

他幫洪秀全歷經磨難,打下了半壁江山,深得洪秀全賞識和信任。然而這樣位高權重的一位領袖為何最終還是難逃謀反命運呢?其實這與他的見識和野心是分不開的。

一、楊秀清利用“天父下凡”謀利,惹惱洪秀全,被逼謀反

1848年,洪秀全的另一心腹馮雲山因搗毀廟宇而鋃鐺入獄,洪秀全想去營救,卻苦於沒有對策,手足無措。這時楊秀清利用“天父下凡”的旁門左道營救出被官府抓捕的馮雲山,使得洪秀全對他信任有加。

後來,楊秀清又利用“天父下凡”,識破了軍師周錫能想與清兵裡應外合,攻打太平天國的奸計,不僅破壞了清兵的計劃,也令太平天國內部士氣大增。

自此楊秀清一發不可收拾,多次借天父之名行事,排除異己。

1856年,楊秀清攻下江南,又為太平天國立下大功後,利用“天父下凡”,妄想洪秀全將其“九千歲”稱號改為“萬歲”,這次,太平天國的成員並不買賬,紛紛告發楊秀清有謀反之心。情勢所逼,楊秀清騎虎難下,只有謀反。

同一個手段多次重複利用,不知變通,導致楊秀清失去民心,被逼謀反。

二、楊秀清功高蓋主,妄想坐第一把交椅

楊秀清賣碳出身,一無所長,但在軍事指揮方面極有天賦。影響最深遠的莫過於江南江北事件了。

1853年,太平天國定都天京,清軍在天京附近建立江南、江北兩營,企圖剿滅太平天國。作為軍事指揮的楊秀清,率領教眾頑強抵抗,歷時三年,成功摧毀江南和江北,趕走清兵。

太平天國這群未經培訓的草臺班子,卻打敗了訓練有素的清兵,實屬難得。

這次成功使得楊秀清在太平天國的地位已經牢不可破,一時風光無限。楊秀清為太平天國立下的汗馬功勞,連天王洪秀全都要望其項背。

得意忘形之下,楊秀清並不安於現狀,也想一嘗老大的滋味。因此謀反的火苗便大有燃燒的趨勢。

楊秀清自恃功高便想取洪秀全而代之,企圖登上帝位,野心十足。

話說楊秀清不過是賣碳出身的一介布衣,自從加入太平天國後,其軍事指揮才能便如魚得水般充分發揮出來。洪秀全就像一個伯樂般,找到了楊秀清這匹千里馬。

然而,“千里馬”和“伯樂”之間,並沒有就此親密無間地合作下去,而是嫌隙縱生,以致太平天國最終覆滅,滿盤皆輸。如若他們相互賞識,共同進步,或許,中國的歷史也要改寫了。

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

關注有書君,私信回覆句子,有書君送你一句特別的話!


有書共讀


不請自來,謝謝。

楊秀清沒有謀反啊。當時的無論野史還是正史貌似都沒有記載他謀反了吧。

估計題主把楊秀清“代天父傳言”要求天王洪秀全封他為萬歲,看做是謀反吧。

不可否認,楊是傑出的軍事將領,其軍事才能,調兵遣將的本事在諸王當中出類拔萃,更重要的他還有一項其他諸王沒有的本事,就是“代天父傳言”。按道理來說,已經和天王平起平坐了,甚至在關鍵時候地位還要高於天王。而正是這一點,天國領導層內部設計的這一套制度,使得楊秀清有了更進一步的想法,尤其是佔領天京之後。

那麼,楊為什麼要求洪封他為萬歲,要和洪平起平坐呢?甚至這種“要求”明顯有著強迫的意味在。在一些很重大的時刻,東王(二把手)已經可以對天王(一把手)發號施令了,在這種情況下還要使自己的地位更進一步,那麼想過沒有,這樣做,將置天王於何處?在天國至高無上的權威中,楊只能是而且必須是個配角,無法替代天王的地位和作用。楊秀清的這種要求,可以說比直接的叛亂還要嚴重。

無疑,楊秀清被勝利衝昏頭腦,無意間把自己的作用誇大。居功自傲。不計後果,沒有想到或很少想到這樣做產生的負面影響,沉迷在洋洋自得的幻想當中。另外,部下的別有用心的慫恿蠱惑。最後咎由自取落了個可悲的下場。

這樣的事情,歷史上也不鮮見。

東漢某年的董卓,這位東漢末年的亂世劍雄,在戰亂當中崛起的軍閥頭子,當時也是位高權重,氣焰囂張,最後結局也是在毫無防備的情況下被政敵刺殺的。

民國初,臭名昭著的袁世凱稱帝的鬧劇。

想一想是不是和楊秀清有些相似呢。


壹論語


太平天國東王楊秀清為何謀反呢?其實楊秀清根本沒有謀反啊,他只是想把自己已經大權在握的勢力穩定下來而已。

眾所周知,太平天國的老大是洪秀全,因為他是上帝的兒子,耶穌的弟弟,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人,因為他是上帝的兒子,所以他沒有稱皇帝,這也算得上中國歷史上的奇葩。

而在太平天國草創階段,因為和洪秀全一起傳教的馮雲山被清軍抓走,當時洪秀全亦不在,群龍無首,教眾人心不穩,為了讓大家齊心協力,楊秀清就裝神弄鬼,說自己是上帝附體,借自己為大家傳言,一下子就穩定了軍心。

後來和楊秀清一樣,蕭朝貴也弄起了這個把戲,說自己是耶穌下凡。

這兩個人的所作所為,在當時的確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也一下子就取得了超過洪秀全的地位,因為一個是他爹,一個是他哥,都比天王厲害。當然,這個只有在附體時才管用,不能總來玩。

咸豐二年七月二十九日(1852年9月12日),西王蕭朝貴在長沙戰爭中中炮負傷,不到一個月,因傷勢過重身亡。蕭朝貴一死,也算是老天爺幫了洪秀全一個大忙。

楊秀清謀略過人,但在攻下南京,東征西討,立下大功之後,野心也確實膨脹。他為了確保自己的地位永固,所以用上帝附體的方式,強迫洪秀全到自己的東王府,封自己為萬歲,而且子子孫孫都是萬歲。

這是洪秀全絕對不能容忍的事情,所以洪秀全暗地裡修書兩封分別交給身處江西的韋昌輝和湖北的石達開,稱楊秀清謀反,密令韋昌輝和石達開二人率兵迴天京勤王,最後天京事變發生,楊秀清及其部屬全部被殺。

所以說,楊秀清沒有謀反,只是以謀反的名義被殺掉。


倪說歷史



東王楊秀清“謀反”,大家注意一下這裡的謀反可是帶有雙引號的。因為東王楊秀清並沒有人們所普遍認識上的“謀反”,而他恰恰是太平天國的一代忠良之士。之所以這麼說,其實是有其根據的!

1.出生淒涼,懂世人疾苦

楊秀清出生在廣西桂平市紫荊山的一個貧困的農民家庭,他5歲之時喪父,9歲之時喪母,他好心的伯父楊慶善將他撫養成人。成年後的楊秀清無田可耕,然後便以賣炭謀生。其賣炭的錢還換不來一口穩定的溫飽,在某一次翻山越嶺賣炭的途中,他碰到一位餓昏暈倒在地的老婦人,他二話沒說就把自己極少的乾糧餵給了老婦人,而他自己忍受著飢餓繼續長途跋涉去賣炭。如此懂得世間疾苦的楊秀清怎麼會說他太平天國時期“謀反”呢?

2.有勇有謀,惹小人眼紅

清宣宗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在馮雲山的影響下以及出於自身難以存活的基礎之上,楊秀清毅然加入了拜上帝教。在拜上帝教組建的初期,由於地主勢力的迫害,馮雲山被抓入獄,正當廣西拜上帝教面臨癱瘓之時,楊秀清巧借“天父”下凡穩住了信教者的心。1851年,楊秀清還假借“天父”下凡捉拿與清政府勾結的奸細周錫能。除此之外,從1851年的金田村起義到1856年突破清軍江南大營的包圍,楊秀清可謂是立下碩碩戰功,當時的他可謂是太平天國集教權、政權和軍權於一身的實質性的首領。如此有勇有謀之人,怎麼不會惹“小人”洪秀全眼紅?

3.忠心為國,“你”卻享淫樂

咸豐三年(1853年),太平天國定都天京。這一定都原本是打算整頓軍隊、休養生息,以確保有十足把握推翻封建腐朽的清政府。可是事與願違呀!自太平天國定都以來,天王洪秀全卻不怎麼關心政務,而是把精力放在瞭如何去享受其富貴和淫樂。當時的天王府邸其豪華程度可謂是遠超慈禧太后的寢宮,並且天王府基本上都是女眷,據被俘虜的太平士兵說:“當時的天王府經常能夠聽到其婦女的淫亂之聲。”足可見洪秀全的昏庸無能!楊秀清故意“天父”下凡讓他稱自己為萬歲其實並不是謀反,而是不想眼看他斷送了太平天國一路打下的江山社稷,所以不得已而為之。試想一下,倘若楊秀清真的要謀反,當時的他是太平天國實質上的領袖,完全可以幹掉洪秀全,可是他並沒有這樣做。可想而知,楊秀清是多麼的忠心為國,只是洪秀全不懂其自身的昏庸罷了!



以銅為鑑,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鑑,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東王楊秀清和天王洪秀全這兩支太平“獨秀”的歷史故事至今都在被人們津津樂道,我們學習它就是要懂得其中之事故,學會其中之道理。

(愛生活,愛歷史。祝你一切安好!敬請關注:小鯤論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