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末年有多少個藩王,養這些藩王每年需要多少錢?

崔硯澤


藩王,親王有一塊自己的封地,叫封藩,有自己的官署,有自己的軍隊,世襲罔替。朱元璋並不相信能臣悍將,守衛國家還是要朱家人,於是從自己開始大肆分封,“皆據要地,以分制天下”,這樣雖然解決了驕兵悍將的問題,也編寫了《祖訓錄》對藩王有諸多限制,但依然是敗筆之作,並給明朝釀成了嚴重的危機。

圖為明朝版圖。

明朝的藩王雖不參與政事,不事地方民生,但大修宮室,廣佔良田,宗祿優厚,享有極高特權,說句不好聽的,就跟養豬一樣,初封的親王世襲,親王下面的再分郡王,郡王下面再分將軍,將軍下面再分中尉,級別眾多,隨著人口繁衍和不斷分封,造成了國家嚴重的財政危機,明朝鄭曉《今言》記載:嘉靖以後,天下夏秋稅糧出多入少,故王府欠缺祿米,衛所缺月糧,各邊缺軍餉,各省缺俸廩。

圖為湖北鍾祥的鳳翔宮,為當年的興王府,嘉靖皇帝出生地。

如果說明初朱元璋慮其宗族太孤,而明中後期朝廷又慮宗族太繁,國家財力難以承受,以此可以看出,各地藩王的宗祿已成為困擾朝政的重大難題,明朝晚期沒錢打仗,導致迅速滅亡的原因,其中就有封藩,當年一個從七品小官叫葉伯臣,冒死諫言,提出封藩會導致社會經濟問題,結果被朱元璋庾死。

圖為1621年長沙府上供藩王府的歲供黃金。

以山西為例,朱元璋首封有晉、代、沈三藩,隨著分封人口繁衍為例,除晉、代、沈三親王外,先後分封郡王多達七十多個王號,將軍、中尉及郡縣主君、儀賓不計其數,極盛時多達九千餘人,省內十市中均有郡王開府,其莊田遍佈全省,對山西的經濟、社會造成深重的災難。

圖為靖江王陵。

到明末時到底有多少藩王,無法統計,只能這樣說,每個州郡都有大的藩王,全國1400多個縣都有都有食王俸的郡王以下的宗室,有人說藩王有1000多人,有人說有3000多人,也有人說高達3萬人,有人說藩王的子孫有500萬人,這些都是宗室,佔著良田,不用交稅,不夠,還要大批朝廷養著,把大明給吃空了,最後讓吳三桂開拔,崇禎連100萬兩都掏不出來。


圖文繪歷史


經王毓銓先生統計,明朝一共有親王60人、建藩就國者50人,明亡時天下共有32位親王,即32位藩王。

(1)明末藩王基本統計

朱元璋24子為親王;朱棣2子;仁宗9子;英宗7子;憲宗10子;世宗1子;穆宗1子;神宗6子。因為有的親王當了皇帝、無子國除、犯罪國除等,還剩32位藩王。即秦王、晉王、周王、楚王、魯王、蜀王、代王、肅王、慶王、岷王、韓王、沈王、唐王、趙王、鄭王、襄王、荊王、淮王、德王、崇王、吉王、徽王、益王、衡王、榮王、潞王、福王、瑞王、惠王、桂王、定王、永王。28位國除藩王中,有18位都是因為沒有兒子而國除。

(2)藩王府花費巨大,宗室人口眾多

親王的藩王府內除了親王還有郡王等各類級別,這些統稱為宗室。藩王屬下的宗室人口才是問題的關鍵。例如開封的周王府是明朝最大的藩王府,郡王達48位,宗室五千多人。隆慶初年就有5235人。明末藩王府有多少宗室已經說不清了,從最權威的《玉牒》看:最少13萬人。

(3)天下財政不足供應藩王

藩王的俸祿,在明初實行“米(本)鈔(折)兼支”,對親郡王各折半;三分本色七分折鈔或四分本色六分折鈔等方式。為了應對摺給自己的俸祿的損失,各藩王往往會加大老百姓負擔用以彌補自己的損失。

比如明英宗時,靖江王府派太監徵米時,每石米市價折錢二三百文,靖江王府竟然要七百到一千五百文。寧王朱奠培則收白銀一兩五錢,拿不出來的話加徵耗米八斗。

明政府無法供養宗室,從嘉靖三十二年開始就非常明顯了。例如:當時,天下歲供京師米才四百萬石,而各地藩王竟有八百五十三萬石。山西一省全省的存米麥數量不過152萬石,宗室祿米卻需要312萬石;河南有84萬石,宗室則需要192萬石。

晚明的軍費(30%到50%)、宗室花費(20%到55%)、官員支出(14%到28%)這三大開支甚至佔據了財政支出的99.95%,而賑濟不足5‰。從這點看,藩王宗室花費可以說對明朝滅亡有很大責任。


坐古談今


明朝末年的藩王數量十分巨大,而且佔有全國多數的土地,一些藩王,比如福王,甚至還享有一定區域的鹽鐵專賣權,可以說富得流油。


當年朱元璋實行這個制度,本意是讓自己的子孫不要像自己一樣過苦日子。雖然朱元璋對於臣子極盡刻薄,但是對於自己的孩子,可謂是溺愛至極。


朱元璋規定,凡是朱氏宗親,都能獲得朝廷優厚的俸祿,俸祿包括銀子和田地,親王每年的祿米,每年可達1萬石,除此之外還會賜予一百頃以上的田地。



朱元璋實行這一政策的本意在於贍養子孫,但他所沒有料到的是,到了明朝末年,他的子孫已經多達數百萬,以至於成了朝廷巨大的經濟負擔,這些親王沒有政治權力,不需要工作,但卻擁有極高的經濟特權,這使得他們成了朝廷身上的蛀蟲,是大明王朝最大的痼疾。


這些親王的財產有多少?根據《明實錄》的記載,河南地區在萬曆六年時,以福王為首的九位宗室藩王大概佔有河南田地的十分之一,其中福王由於頗受萬曆寵愛,竟然擁有田地3萬頃,還獲得了河南部分地區的鹽鐵專賣權,可以說是富可敵國。


僅僅這九位王爺就佔了河南十分之一的土地,這還不算其他聚居在此地的其他較小的親王,保守估計,朱氏宗親佔有的土地至少佔據當地的三分之一。



明朝末年,由於小冰河期到來,農業生產受到極大打擊,貧富差距在此刻頓時暴露無遺。富者田連阡陌,貧者無立錐之地成了這個時代最大的縮影。


其中受災最嚴重的陝北,已經到了人吃人的地步。


面對如此大的饑荒,明朝政府卻內憂外患,財政緊張,除了滿清入侵消磨了軍費,贍養朱氏宗親也成了財政的巨大負擔。


根據記載,萬曆三十三年,全國的宗室人口已經多達15萬7000人,按照朱元璋規定的待遇,每年需要供給他們的錢糧已經超過了全國田賦收入的總和,這意味著明朝政府的財政即使贍養宗親就已經極為勉強,更遑論救濟災民或充當軍費。


萬曆初年全國財政支出1854萬兩白銀,光在宗室上就花了552萬兩,近乎三分之一。而同時萬曆三大徵耗去的白銀總數不過才1280萬兩白銀,僅相當於兩年多贍養宗室的數目,可見宗室花費之大。


萬曆年間就如此嚴重,更遑論崇禎年間,這些明朝體制下最大的受益者,卻在朝廷危難之際選擇袖手旁觀、醉生夢死,繼續花天酒地,他們的奢靡可以說加快了明朝的滅亡。


在農民軍到達河南時,福王依然不肯捐出一分錢給朝廷籌備軍費,其依然醉生夢死,當李自成攻陷洛陽時,看到福王白白胖胖,便立即將其烹殺解恨。



在比如蜀王和楚王,雖然家裡錢財堆積如山,依然不肯為國家出半分力,最終全都落入了張獻忠手裡,史料記載,張獻忠從他們家中搜刮出的財寶達金銀數百萬,載數百車不盡,足見其富裕。


對朱氏宗親的縱容更顯出崇禎皇帝的愚蠢和軟弱,在國家即將滅亡之際,依然供養著這些寄生蟲一樣的傢伙,耗盡了國家的財政,以至於明朝由於無力賑災和籌集軍費而亡於李自成和滿清之手。


而那些宗親們,再一次告訴了我們什麼是醉生夢死愚不可及,他們沒有意識到,他們的特權全賴於明朝是否存在,一旦新的統治者出現,那麼殺豬過年可以說是板上釘釘了。


沉思的托克維爾


明朝藩王分為兩等,一是親王,二是郡王,親王從數量上來說,其實並不算多,從洪武三年朱元璋把他的兒子們封為第一批藩王(包括秦王、晉王等九王),到崇禎十四年崇禎帝封他的兩個兒子定王和永王,一共有67個親王,但是這些親王,有的年紀小,沒有真正的到藩地建國開府,有的因為無子或中途有罪被撤廢,到了明朝末年,實際上還存在的親王只有28個,說實話,28個親王,並不算多。

  • 明朝初期的親王分佈圖


明朝的藩王問題,其實主要是郡王太多,明朝的規制是隻要是親王的兒子,除了長子繼承親王爵位以外,其他的兒子基本上都可以封郡王,由於明成祖以後對藩王在政治事業上嚴格限制他們的活動,然後在生活上儘量滿足他們的享受,所以親王們除了在家生孩子以外,真的沒事可作,明末的才子張岱說:

我明自靖難之後,待宗室其制愈嚴愈刻。在諸王之中,樂善好書者固百不得一,而即有好飲醇酒,近婦人,便稱賢王,遂加獎勵矣!

  • 明成祖以後的主要親王分佈圖


酒足飯飽就睡覺,明朝的親王們生兒子的能力超級強,這樣郡王的規模就很大,到了明末郡王的規模超過600個,分佈在全國各地。關鍵是郡王們也很會生,朝廷可不是光親王、郡王養起來啊,他們的兒子、女兒也都要養起來,這個數量就大得嚇人了,明末這個親王、郡王加上他們的子女至少超過20萬人。

  • 明代魯王墓出土親王冕冠


因此明末養藩王花的錢就是天價,朝廷根本養不起,明末的天啟年間,有人給朝廷算了一筆賬,當年養藩王及其子女共需支付祿米396萬石,但當年全國田賦收入一共才只有257萬石,也就是光解決藩王們的吃飯問題,朝廷的財政赤字就會高達43%,所以朝廷實際上是已經養不起這幫人了,拖欠工資那是常事,因此明末的藩王的日子也不好過,因為朝廷根本無力及時和全款支付他們祿米。


只愛潘多拉


朱元璋登基,年號洪武,洪武三年朱元璋建藩封王,實行皇子封王制度,明制:親王都是一字王,郡王都是二字王。朱元璋26子中除長子朱標封為太子,第二十六子朱楠因年幼夭折未封外,全部封王。<strong>

朱元璋還為25個兒子和1個侄孫朱守謙的後世欽定的各20字。宗室子嗣出生,宗人府會按照宗譜為其賜名。根據規定,明代宗室長子長孫繼承王位,其餘的子孫按照郡王、鎮國將軍、輔國將軍、奉國將軍、鎮國中尉、輔國中尉、奉國中尉八等依次遞減。這些宗親子弟的俸祿都是由國家供給,年俸標準是:親王祿米10000石,郡王2000石,鎮國將軍1000石,輔國將軍800石,奉國將軍 600石。

隆慶年間,以河南為例,藩王有開封周王、南陽唐王、洛陽福王、衛輝潞王、安陽趙王、懷慶鄭王、汝寧崇王、禹州徽王等藩王。郡王有八80個,郡王一下宗師室6890人。到了萬曆二十三年,有檔案可查的朱元璋龍子龍孫就有157000餘人。

明朝初年,宗室貴族人數還不算多,國家財政尚能支付。到了明代中後期,宗藩數量已日漸龐大,對國家財政造成嚴重影響。 嘉靖後期,御史林潤上疏朝廷說:“今天下之事讓人憂慮的最大弊端,莫過於宗藩。山西,河南兩省進貢的糧食不夠宗室吃得,何況官員的俸祿和部隊的軍餉。”

崇禎年間,李自成、張獻忠農民起義。各地的藩王富得流油,朝廷竟然拿不出軍餉。說明朝是被朱元璋龍子龍孫吃垮的,也毫不為過。

<strong>豐鎬遺子(張新武)書文2017.12

<strong>


睜眼看西安


在明末悽風苦雨的困局裡,養活宗室藩王的開支,堪稱是一項沉重到叫人抓狂的累贅。

但首先需要糾正的事實是,明末的藩王並不多。因為在明朝的宗藩制度下,藩王是親王,冊封的“門檻”相當高,明朝歷代皇帝在位時,真正冊封的藩王不多,而且三個世紀曆史上,也有很多藩王因犯罪等原因被“國除”,也就是被剝奪資格。於是一直到明末時,明朝的“藩王”也只有33人,比起明初時的24位藩王來,“增長率”似乎不高。

乍看藩王的數字,似乎明朝養活宗室藩王,應該花不了幾個錢。但且慢,如果把藩王以下的“郡王”“鎮國將軍”“輔國將軍”“奉國將軍”“鎮國中尉““輔國中尉”“等宗室成員算進去,這數字就恐怖了:明朝開國時,明朝包括藩王和各級“郡王”將軍““中尉”在內的各類宗室,總數不過58人。但發展到明朝嘉靖年間時,明朝登記在《玉牒》上的宗室人數,已經多達45115位。萬曆二十三年時的宗室人口,則達到十五萬人之多。明朝亡國前有多少?按照這個增長比例換算下,數字必然更恐怖。

比這更恐怖的,正是養活這些宗室藩王們的花費,在明朝坑爹的宗藩制度下,大明皇室宗親每添一個人口,國家就要從此多花一筆錢。藩王祿米每年一萬石,“郡王”每年兩千石,就連最低級別的“奉國中尉”,每年都有祿米二百石,遠高於明朝一品官員的年薪。而且這還只是固定收入,不包括每年各種額外的特權賞賜。各位宗室血親們,只要老實聽話不造反,基本就是躺著都有錢拿。

為了養活這群“躺著都有錢拿”的傢伙,明王朝的國家財政,越到王朝後期越大出血。嘉靖七年時,明朝戶部尚書梁材就上奏叫苦,明朝開國時,養活山西一地的藩王宗室,每年只需花一萬石祿米就夠。但到了嘉靖六年,養活山西省的宗室藩王們,竟要花去國家八十七萬石錢糧。開支活活增長八十多倍。

到了嘉靖四十一年時,以御史林潤的肉痛怒罵說:養活山西藩王宗室的開支,又暴漲到每年三百萬石祿米,全國各省供應給宗室的錢糧,竟比供應給國庫的錢糧多兩倍。大明朝的血,都要被這些國家蛀蟲榨乾了。

嘉靖年間尚且如此,到了80多年後明末崇禎年間,情況可想而知。

而且對於藩王宗室們來說,國家每年供養他們的這些錢,竟還都是些小錢。享有特權的他們,雖說不能干涉地方政務,卻可以肆意圈佔土地。就以宗室雲集的河南來說,僅開封城裡,宗室們就有七十二家田產,號稱“中州地半入藩府”。大批自耕農流離失所。為何明末大起義,會在河南越演越烈?宗室們的驕奢淫逸,就是神助攻。

甚至只看明朝養活宗室們的開支,就更可看到心酸的現象:哪怕以嘉靖年間的標準看,養活一省的宗室藩王,朝廷就要花去至少二百萬石錢糧。而明初開國時,朱元璋發動收復遼東戰役,二十萬明朝大軍長途遠征,也不過花去了一百二十三萬石米糧。明朝哪怕少養一個省的宗室,明末平定“流賊”甚至抗擊清軍的錢糧,基本就全有了。

以這個意義說,大明王朝,就是被這群蛀蟲,活活給吃死的。


我們愛歷史


明朝王爺姓朱,數量也像一群豬,堪稱歷朝歷代之最,多到國家不堪重負。

當然,不堪重負的不是國家、也不是明王朝,歸根結底,還是是老百姓!

根據明人王世貞在《皇明盛事述》中的記載:

明朝共有親王24人、郡王251人,鎮、輔、奉國將軍7100人,鎮、輔、奉國中尉8951人,郡主、縣主、郡君、縣君共7073位。

此外,宗室內還有庶人620人。而且,這還沒有算上那些未封未名及齊府之庶、高牆之庶的這些。



家族興旺,開枝散葉,這原本也不壞,但這老朱家的子孫擴張得也未免太厲害了。

按明制,朱元璋的歷代子孫們設親王、郡王、鎮國將軍、輔國將軍、奉國將軍、鎮國中尉、輔國中尉、奉國中尉八等爵位;

各代皇帝之子,除太子外,其他封親王,親王之子除世子外,封郡王,即嫡長襲爵而餘子減等冊封。

於是乎,這些明朝王爺使勁生啊,有個慶成王生了一百個兒子,每次家庭聚會,以至父子兄弟不能相識——簡直了,模範種豬啊這是!



據萬曆二十三年(1595年)的統計,明朝宗室人口高達157000餘人。而按明制,這些人不得干政、不事生產,明廷將他們全部包養下來。

對此,大臣們也感到憂心忡忡。如河南周王府,嘉靖朝禮部尚書梁材說:

“河南初封周府一王,歲支祿米一萬石。今增郡王、鎮、輔、奉等將軍、中尉,郡縣等主君並儀賓等,至一千四百四十位員,共歲支祿米六十九萬二百五十石。”



嘉靖後期,巡按直隸監察御史林潤也不無憂慮地說:

“今天下之事極弊而大可慮者,莫甚於宗藩。……天下財賦歲供京師糧四百萬石,而各處王府祿米凡八百五十三萬石,不啻倍之!”

您看看,明朝王爺這些個造人機器、造糞機器,大半的國家錢糧都用去養這些豬了,老百姓如何受得了?明王朝如何能不滅亡?

該!


坑爹史冊


下面筆者就用最直接的數據和真實的案例來講述明朝這些藩王和皇族。

自從春秋時期土地私有制出現後到商鞅變法確立,土地兼併就已經成為歷朝歷代滅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明朝中後期的土地兼併問題已經達到極其惡劣的程度,而這些所謂的皇親國戚“居功至偉”!
▲明太祖朱元璋年號洪武

藩王擁有兵權和土地必然作亂

中國歷史上有一個常見的現象,凡是統治者授予大量個人土地和兵權的實授,天下必遭其亂。列如春秋戰國、漢朝的七王之亂、東晉的八王之亂、當然還有明朝的靖難之役和清朝的三藩之亂。

朱元璋統一天下後,除了恢復殉葬以外再次大開歷史的倒車,那就是封王。他用這些朱姓子孫(雲南沐英)像編織蜘蛛網一樣把天下緊緊的織起來。
▲明朝藩王分封地

朱元璋的表面想法很單純,就是把天下牢牢的控制住統治者手裡,也讓子孫後代不要再受他的那些苦難。更深層的想法就是即使這些藩王日後作亂,那勝出者還是自己的朱姓子孫。

初,太祖大封宗籓,令世世皆食歲祿,不授職任事,親親之誼甚厚。——《明史》

但後繼之君可不會這樣想,朱元璋剛一昇天,他的皇孫建文帝朱允炆便開始削藩。名為削藩,實則是削頭,已經剩下的藩王看到其他兄弟的悲慘結局自然不會坐以待斃,終於爆發了靖難之役,最終的結果是燕王朱棣以少勝多奪取皇位遷都北京。
▲靖難之役

朱棣,就是大名鼎鼎的永樂帝,他的手段自然比建文帝朱允炆高明許多,朱棣把這些藩王圈養起來,剝奪他們的實質性權利,給予他們封地、俸祿和部分特權,這些藩王整天無所事事只能忙著繁衍後代。

明朝的寄生蟲——皇族宗室

明朝的皇族和清朝的皇族有一個很大的區別,那就是明朝的王爵是嫡長子世襲罔替。而清朝繼承王爵的嫡長子是逐個降級,可以肯定的是清朝汲取了明朝滅亡的教訓,當然清朝的鐵帽子王除外。

凡王世子承襲王封,朝廷遣人行冊命之禮,授以金冊,傳用金寶。——《皇明組訓》

明朝親王的嫡長子會被封為世子,世襲親王爵位,長孫封世孫,也可以世襲親王,而親王的其他兒子封郡王降一級,郡王的嫡長子再世襲郡王,一直降到最後的一級是奉國中尉,降到奉國中尉後便不再挨個遞降,奉國中尉的子孫世世代代都是奉國中尉。


明制,皇子封親王,授金冊金寶,歲祿萬石,府置官屬。護衛甲士少者三千人,多者至萬九千人,隸籍兵部。冕服車旗邸第,下天子一等。公侯大臣伏而拜謁,無敢鈞禮。親王嫡長子,年及十歲,則授金冊金寶,立為王世子,長孫立為世孫,冠服視一品。諸子年十歲,則授塗金銀冊銀寶,封為郡王。嫡長子為郡王世子,嫡長孫則授長孫,冠服視二品。諸子授鎮國將軍,孫輔國將軍,曾孫奉國將軍,四世孫鎮國中尉,五世孫輔國中尉,六世以下皆奉國中尉。——《明史》

終明一朝封六十五位親王,追封的親王是二十二位,所以明朝一共封了八十七位親王,其中朱元璋的侄孫被封到廣西桂林為靖江王。

明朝滅亡之時,除被廢的親王和因為絕嗣被除封的親王,還剩下三十四位親王。郡王就更多了,多的讓人難以置信,一共九百二十四位。細思極恐的是這些的親王和郡王都是鐵帽子王。


其中公元1604年,也就是萬曆三十二年統計顯示明宗室人口達十六萬,而這些宗室人口統計的數量是按照男丁來記錄到玉蝶的,也就是說加上這些皇室的妻妾和沒有被錄入的,以及公主駙馬的子孫,說有百萬皇族一點不誇張!王府中的左長史和 右長史都是正五品官職,並領取相應的俸祿!

明朝甩不掉的重擔——藩王俸祿

其實在明朝初期,國庫上繳的賦稅養這些個皇族還是很輕鬆的,但抵不過這些皇族的繁衍能力,世代結枝,讓明朝宗室人口越來越多,這些宗室的俸祿成為明朝甩都甩不掉的重擔。

公元1574年(萬曆二年),明朝發給這些宗室的祿米就達九百萬石,國庫僅收到四百萬石,皇族吃垮國庫的說法雖然有所誇大,但也不是毫無道理!
▲明神宗朱翊鈞年號萬曆


這些藩王利用手中的特權大肆強賣強奪百姓的土地,兼併土地後再像朝廷隱瞞土地的實際數據,例如明神宗萬曆皇帝的弟弟潞王朱翊鏐有4萬頃土地,也就是400萬畝。在明初期皇帝賞賜藩王土地還沒什麼大壓力,到中後期外放的藩王土地根本不夠封,就從其餘地區劃分出來,除了初次賞賜的日後還有陸陸續續的賞賜。藩王不僅利用手中的特權兼併百姓土地,更利用特權開礦經商,各種斂財的手段層出不窮。無數百姓不是淪為他們的佃戶就是被迫流亡千里,即使在兵荒馬亂餓殍滿地之際這些藩王依然掌握天下絕大多數財富,可謂是真正的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這也是明末的農民起義軍為什麼極其痛恨明朝皇族了,每攻陷一個城池便把城內的朱姓皇族全部殺光!

凡王府宗支,不分順逆,不分軍民,是朱姓者,盡皆誅殺”。

正面意義與歷史結局

明朝的藩王制在明朝初期的確為穩定天下和守護邊疆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但在中後期這些藩王已經徹底成為明朝的寄生蟲,更有甚者竟然靠著多繁育一些後代來領取更多的俸祿,天下蒼生被榨乾,富足誰家?當然,這些自取滅亡的做法換來的結果必然是被百姓所拋棄,同時退出歷史的舞臺!


明月清風閣


對於這個問題首先我要強調一點,明朝的藩王爵位由其嫡長子繼承爵位,其餘庶子降級分封,但降級分封到一定的程度,嚴格來說就不能算的上是藩王了,只能說他們屬於明朝宗室成員,享受皇族待遇。而明朝宗室降到最低的那個官職其實和平民已經沒有什麼大的區別了。(但明朝宗室的名頭打出去吹牛逼還是很帥的)


明朝在建立之初,朱元璋就通過頒佈《皇明祖訓》規定了明代宗室不同於平民、臣僚乃至勳戚的法律特權。明中期以後,隨著宗室人口增多,朝廷對於宗室的管控趨於嚴格。弘治、嘉靖、萬曆三朝先後頒佈的《問刑條例》都載有直接約束宗室的條例,但依舊錶明宗室一直是朝廷區別對待的群體,其法律特權與洪武時期相比有所變動而沒有發生顛覆性改變。嘉靖四十四年頒佈的《宗藩條例》則顯示出,宗室法律特權的變動依據爵位高低而呈現上下差距,親王法律特權始終不變,郡王、將軍而下宗室所受法律約束增多,並呈現出被納入普遍法適用範圍的一些跡象。

藩王

明太祖朱元璋一共有26個兒子,除懿文太子朱標,出生不足一個月就死的朱楠,其他都封了王,而趙王朱杞又死的極早,大概在3歲之前就死了,但後來四子燕王朱棣發動靖難之役奪取帝位,成了皇帝,因此在明朝初年一共僅有24個藩王。

隨後的歷代皇帝在位時,真正冊封的藩王也並不多。經過了三個世紀的風風雨雨,也有很多藩王因犯罪等原因被“廢除藩國”,也就是被剝奪資格。

於是一直到明末時,明朝的“藩王”也只有33人,比起明初時的24位藩王來,“增長率”其實也並不高。

雖然藩王看起來並不是很多,但如果把藩王庶子降級分封的“郡王”、“鎮國將軍”、“輔國將軍”、“奉國將軍”、“鎮國中尉“、“輔國中尉”等宗室成員均算進去,這數字就極為恐怖了:明朝在開國時,明朝包括藩王和各級“郡王”將軍““中尉”在內的各類宗室,總數也不過58人。但發展到明朝嘉靖年間時,明朝登記在《玉牒》上的宗室人數,已經多達45115人。萬曆二十三年時的宗室人口,就已經達到了15萬人之多!明朝亡國前有多少?按照這個增長比例換算下,數字必然更恐怖。

宗室的待遇

藩王俸祿為每年一萬石, 郡王俸祿為每年兩千石,鎮國將軍俸祿每年1000石,輔國將軍俸祿每年600石,鎮國中尉俸祿每年400石,輔國中尉俸祿每年300石,就連最低的奉國中尉的俸祿都為每年200石,比明朝一品官員的俸祿都高,基本上是躺著都有錢拿!

為了養活這群“躺著都有錢拿”的明朝,明王朝的國家財政,越到王朝後期越難以支撐。嘉靖七年時,明朝戶部尚書梁材就曾上奏叫苦,明朝開國時,養活山西一地的藩王宗室,每年只需花一萬石祿米就足矣。而到了我們現在

,僅僅養活山西省的宗室藩王們,竟要花去國家八十七萬石錢糧。開支竟比之前活活增長了八十多倍。

<strong>

等到了萬曆年間,萬曆初年時全國財政支出1854萬兩白銀,光在宗室上就花了552萬兩,近乎三分之一。而同時萬曆三大徵耗去的白銀總數不過才1280萬兩白銀,僅相當於兩年多贍養宗室的數目,可見宗室花費之大。

宗室俸祿在萬曆年間就如此嚴重,更遑論崇禎年間,這些明朝體制下最大的受益者,卻在朝廷危難之際選擇袖手旁觀、醉生夢死,繼續花天酒地,宗室的奢靡可以說加快了明朝的滅亡。

在農民軍到達河南時,福王依然不肯捐出一分錢給朝廷籌備軍費,其依然醉生夢死,當李自成攻陷洛陽時,看到福王白白胖胖,便立即將其烹殺解恨。

所以明末只要宗室的錢用在戰爭和賑災上,崇禎在抄幾個貪官的家,分分鐘大明王朝可以精神抖擻啊,有錢了士兵發錢了也不會逃走或者投降滿清了啊!

這就是我的回答,希望對您有所幫助,謝謝!

<strong>


風情侃歷史


明朝的王爺分為親王與郡王,標題中的藩王就是指的親王。明朝初期,朱元璋將兒子統統封為藩王,只有9個人,到了明朝崇禎皇帝的時候,藩王也才只有28人。單從藩王的數量來看,確實不多。



倘若從郡王來看,數量就很多了。至明朝末年,郡王數量多達兩百人。明成祖朱棣靠謀反而奪取皇位,他也害怕別的王爺會造反來奪取他的皇位,所以明成祖曾下達命令,所有的王爺無詔不得隨意離開封地。


因此這些王爺整日就無所事事,只能在自己的封地活動活動,他們把精力都放在繁衍後代上,往往都生下一大群兒女,朝廷又要根據兒女多少每年都提供大量金錢。對於這些王爺來說,瘋狂繁衍是他們掙錢的方法。

一個藩王朝廷每年要提供一萬擔祿米,一個郡王每年朝廷要提供祿米二千擔,其他兒女也有相應的祿米。至崇禎年間,老朱家這些皇親貴族多達20萬人,每年朝廷需要給這些這些皇親貴族接近400萬擔祿米,而大明朝一年收入才不到300萬擔,已經到了入不敷出的地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