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街亭馬謖固然有錯,面對張郃五萬大軍,你認為有人可以守住街亭嗎?

遙想當年馬弓手


在冷兵器時代,戰爭勝負在將不在兵,何況街亭道路狹窄,無法展開大兵團作戰,因此以少勝多守住街亭是沒問題的,之所以失敗,諸葛亮與馬謖都有責任。

1諸葛亮錯在誤用沒有實戰經驗的馬謖。當時蜀國尚有魏延、趙雲、姜維、王平、馬岱等一批宿將,都是久經沙場的將軍,實戰經驗很豐富,特別是魏延,是劉備認命的第一個漢中太守,擔任漢中太守十多年,處在蜀魏交戰的最前線,漢中安然無恙,足以證明其軍事才華,而諸葛亮拋棄上樹諸將,在一個關鍵時刻啟用一個紙上談兵的馬謖,來防守關鍵棋局,一開始就埋下了不穩定的因素,有倒懸之危!

2馬謖本是幕僚出身,其哥馬良也未能在關羽北伐的襄樊戰役中洞察棋局,指點迷津,造成關羽強弩之末之頹勢。馬謖從未擔任一方主將獨立指揮過一次勝仗,只是從私人感情方面獲得了諸葛亮的信任,面對到來的主將認命,馬謖沒有顧全大局考慮自身能力,而是妄圖賭注一次自己的官運,卻忘記了這是在刀光劍影的戰場上,結果是生生演繹了一局書生上戰場的悲劇,可謂自不量力。

3馬謖應該趁比張郃早到的機會,全軍養精蓄銳,同時多派人偵查,把握戰機,趁張郃遠路疲憊而來,要麼組織猛將精兵一舉衝鋒,殺張郃一個措手不及;要麼在山谷狹窄處佈設伏兵,讓王平且戰且退誘敵深入,然後全軍收網。然而馬謖喪失了先敵有備的優勢,跑到山頂先求自保,這在身經百戰的張郃來說如同孩童的招數,怎能不敗呢?可嘆辜負了諸葛亮的期望,讓諸葛亮在魏延等將軍面前羞愧無語,唯有軍法從事,才能令眾將心服。


泉聲


當然有人能夠代替馬謖守街亭,但是這個人選非常少,魏延算一個,因為魏延資歷不淺且戰績可查,並且魏延是一個老行伍,對於突發情況往往會有較好判斷,最重要的是,魏延如果真的鎮守街亭,以魏延的性格“進攻型的武將”必然會尋求與來勢洶洶的張頜大軍一決雌雄,能不能守住街亭暫且不論,就這倆,真要是在街亭尋求決戰了,定然是一場非常激烈的大戰,極有可能左右整個北伐戰局的走向。


那麼在交戰之後的魏延還能不能守住街亭呢?我們看問題一定要理論聯繫實際,首先要意識到一個重要關鍵,那就是為什麼一定要守街亭?

為什麼要守街亭呢?因為街亭這個要塞庇護著整個北伐戰局的後方,秦末群雄逐鹿之時,斷敵人的糧草而使敵人崩潰的經典戰術在此時依然有效。三國時期著名的官渡大戰,眾所周知,曹操能夠反敗為勝的關鍵點也在於抄了袁紹的烏巢——袁紹的大後方。

在實際情況下,一旦街亭失手,諸葛亮必然會遇到後方有失的魔爪,這也是為什麼諸葛亮知道馬謖失敗後,不得不忍痛斬殺馬謖,隨即撤軍回師的原因。而馬謖失敗的原因是什麼呢?只要是個熟悉三國的人都知道,作為中規中矩的副手王平,建議按照諸葛亮的建議安營紮寨,準備防守,但是馬謖作為主將堅持要舍水上山,馬謖這一招一直被人詬病愚蠢,簡直蠢到家了,可事實上真的是馬謖愚蠢嗎?

馬謖其人之所以被諸葛亮器重自然有他自身常人所不能及的優點,馬謖擅長謀略贊畫,每每提出一些建議總是能夠得到諸葛亮的讚許,這麼一個人,卻被後世抹黑成了廢物,實在是不正常,在當時那種情況,按照馬謖的想法,諸葛亮交給他這麼穩的任務,而且又有足夠的精銳與靠譜的副手,這就是個鍍金的好機會,王平的建議的確是有道理的,按照要求做的確萬無一失,那我能不能把這場大戰變成一場轉守為攻的更大勝果呢?這就是馬謖上山的根本原因——他想大規模殺傷魏軍。



有人可能很不理解,你說馬謖失敗的原因是因為他想轉守為攻,那為什麼你一開始又說如果換進攻型大將魏延就能大概率成功守住呢?

這其實涉及到能力問題,馬謖的轉守擴大戰果的思路其實問題不大,畢竟十拿九穩,贏得太順並沒有什麼成就感,但是正如韓信的置之死地而後生的戰術他用就問題不大,別人一用,就全軍覆沒,何也?紙上談兵也,這裡列舉一段話“謖不能用,大敗於街亭,眾盡星散”,馬謖的威望到底是不夠,而且馭下能力確實低下,注重實際情況老於軍伍的魏延呢,則大概率有這個轉守擴大戰果的機會。


除了魏延,還有誰能夠守住街亭呢?王平,就是街亭之戰中馬謖的副手,前文已經分析了許多,其中最關鍵的一條,就是如果按照王平的說法老老實實的安營紮寨,憑藉著王平這種一刀一槍從沙場中歷練出來的防禦能力一流的“牙門將”,不說擴大戰果,擋住張郃問題不大,畢竟,王平可是實打實“打敗”過張郃——在街亭慘敗的情況下,馬謖駕馭下屬不成而眾盡星散的情況下,張郃拿只有幾千人的他一點辦法都沒有,王平帶領所部且戰且退,竟然全身而退。

所以說,馬謖要為街亭之戰付出主要責任,他能力實在不夠,實踐機會太少,一開始不能交給“前參謀”如此重大的軍事任務,而適合駐守的有魏延和王平這一種進攻型和防守型老將。


夏目歷史君


按照諸葛亮先期的設計:誰都可以守得住!馬謖只要按照諸葛亮設計來,馬謖都可以守得住,為什麼沒守住,原因是馬謖改了諸葛亮的設計。

且看諸葛亮對街亭戰的設計:

馬謖軍在街亭是一場防禦戰。其主要目的是阻擊魏軍的援軍,從街亭向天水郡、南安郡馳援,防止諸葛亮攻城拔寨部隊兩面受敵。

從時間上來看,馬謖軍先期到達街亭,有足夠的時間安營紮寨,建立堅固的固定陣地和陣地防禦體系。

而張郃軍是接到三郡發出求援信號,等待魏國上級決策層決策之後,命令張郃迅速前出,增援三郡作戰,屬於馳援部隊,魏國的準備時間就是馬謖軍安營紮寨的時間,具體計算中一下,從天水到洛陽報信,大部隊從洛陽出發,按照報信速度八百里加急處理(天水到洛陽共計里程2400裡),大概需要3天時間,大部隊行軍按照日行軍200裡計算(不能按照電視劇時間計算,一個鏡頭一切就打起來了)共需12天,魏國研究戰術,定下打仗決心5天,還有準備作戰物資,還需10天左右。按照這個水平計算留給馬謖軍安營紮寨,形成堅固工事的時間是30天左右。

從兵力上來看,馬謖部隊,先頭5000人,兩翼部隊各2500人,合計1萬人,按照防禦作戰配比模式,1萬人依託堅固工事,防禦5萬人進攻。而馳援張郃部隊,先頭部隊5000人,後續部隊4.5萬人,共計5萬人,兵力對比1:5,根據魏國比較流行的兵法——《孟德新書》,或或曹操注《孫子兵法》謀攻篇中記載:“故用兵之法,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分之,敵則能戰之,少則能逃之,不若則能避之.故小敵之堅,大敵之擒也.”

翻譯成現代文:所以用兵的方法是,我十倍於敵,就實施圍殲,五倍於敵就實施進攻,兩倍於敵就要努力戰勝敵軍,勢均力敵則設法分散各個擊破之。兵力弱於敵人,就避免作戰。所以,弱小的一方若死拼固守,那就會成為強大敵人的俘虜。

依照這個模式計算,1萬防禦之兵對抗5萬進攻之敵,屬於實力相當。

從地形上看,街亭地勢(甘肅省莊浪縣西南,街亭古戰場)



街亭的衛星圖

張郃進軍方向只有一條路可走,道路崎嶇,不利於快速行軍,道路寬度有限,不利於大規模進軍。馬謖軍臨河卡谷,依託兩側山體構築堅強的防禦工事,可以抵禦來軍,是一場以逸待勞的防禦作戰。

從以上三個方面來看,兵力1:5設計,諸葛亮料定魏國可能在街亭的出動兵力最大也就5萬(街亭的地形太小,放不下更多的部隊,同時魏國最大兵力),或者更小,是一場持久戰。時間設計一個月時間,讓馬謖有足夠的時間,完成工事構築;地形選擇非常有利於防禦,在一個谷口;諸葛亮對街亭的安排是萬無一失的,既是他穩妥性格的體現,也是他抱有必勝信心體現。不僅可以守得住街亭,而且是一場持久戰!

且看馬謖如何失去街亭的:

馬謖的第一個操作:改變諸葛亮的防禦戰成為陣地戰。

具體操作見《三國志 王平傳》:謖舍水上山。翻譯成現代文:馬謖遠離水源,上山佔據高處,居高臨下,準備和張郃進行決戰。



諸葛孔明留給馬謖的安營紮寨時間,依託山體形成堅固的防禦工事,他都沒有搞,他的目的就是把張郃放進來打,核心就是消滅魏軍,而不是按諸葛亮打防禦,打持久戰的意圖,消耗蜀軍!這和他立軍令狀的戰法完全不一致。

進攻和防禦戰鬥,進攻方是5倍於防守方的兵力,這樣是力量對等的,因為防禦工事是比較消耗敵方力量的。

現在馬謖這麼一干,即將對比變成了別人五個人打一個人,他的一萬人馬,人家五萬人馬,這如何來打,局勢完全扭轉了,是張郃壓著馬謖打,兵力優勢完全在魏軍張郃方面,失敗是必然的!

馬謖的第二個操作:南山布重兵,置之死地而後生,卻兵敗。

據《三國志 張郃傳》:謖依阻南山,不下據城。翻譯成現代文: 馬謖依傍南山紮寨,沒有下山佔據城池。

馬謖把賭注放在南山上,只要張郃軍途徑街亭南山,必被重創,但是事實卻是完全出乎馬謖的預料,張郃不合馬謖決戰,只是控制水源,一招將馬謖搞的被動異常,街亭被張郃輕鬆搞定,馬謖狼狽逃竄。

結論:如果按照諸葛亮的戰法,街亭會不會失手,結果真的未可知,因為防禦戰與進攻戰兩種截然不同的打法,努力的馬謖,雄心的馬謖搞了一道“美麗的馬其諾防線”,最後沒有用上,反而被打敗!

為什麼要斬馬謖,就是斬蜀軍的違抗軍令的這個風氣!以前關羽張飛敢違抗軍令,現在傳染給了馬謖,馬謖失去了街亭,讓諸葛亮的北伐大計,完全處於被動局面,苦心經營的勝利付之流水,馬謖的自信也隨著戰果隨之覆滅。

街亭到底沒不能守得住,如果按照諸葛亮的設計,還真是一個未知數,但是馬謖用他的辦法,證明了放進來打這個戰法是錯誤的,因為街亭失手了!


少華聊史


蜀漢軍隊的街亭之敗,馬謖肯定是第一責任人。但犯了錯誤的並不只是他一個人。那麼,如果他不犯錯,或者換一個人,街亭能守住嗎?

但答案是街亭是守不住的!

接下來,我們就根據史料來回答這個問題。(《三國演義》的內容不能當論據)

諸葛亮出祁山根本目的是要拿下對隴西地區的控制權,而且蜀軍先期的補給必須依靠從大後方運輸。這嚴重的制約了蜀軍所能出動規模和能支撐的時間,所以蜀軍需要以最快速度要攻取隴右。

這樣就必須做好兩件事:1快速襲取各要點郡縣,2成功阻截曹魏來自關中地區的援軍。

而魏軍的援軍從關中地區出發,蜀軍阻截魏軍的最佳地點只可能是隴山山口。這裡正面不但狹窄,而且在其背後還有一定面積的平原可以囤積兵力與物資,更利於屯兵阻截魏軍。由記載也可見馬謖所率領的僅僅是諸葛亮大軍的前鋒,前出在諸葛亮之前,加速行軍以求先於魏軍到達隴山山口。

但是魏國方面反應的迅速超過了諸葛亮的預期,張郃統領騎兵部隊已經越過隴山,到達了隴西地區,並在街亭與馬謖部會戰並擊敗之。換而言之,街亭之戰並非是一場預備的防禦戰,而是一場雙方得到預警之後的遭遇戰。

當時街亭的兵力大致如下:

張郃被任命為魏軍援救隴西打通關隴道路的指揮官,總共統兵步騎五萬,但突進到街亭位置的,應該是一萬人左右規模的精銳騎兵。

馬謖作為蜀軍先鋒官,帶領的應該是少量精銳前鋒。考慮到魏軍多過蜀軍,後者又缺乏戰馬,所以馬謖的兵力應該弱於張郃,而且應該以步兵為主。

當然,馬謖能得到諸葛亮本部的援軍。但張郃可以得到其本部另外的四萬兵馬。而且,魏明帝曹睿也已趕到關中,魏國將動員數量遠超過的蜀漢北伐軍總兵力的大軍,前來與諸葛亮大戰。

而蜀軍的補給要依靠祁山大營從後方轉運而來的物資,同時加上收服三郡的庫存,但是不能長時間支持大軍的行動。魏國的補給就容易的多了。魏國背靠關中,補給線本來就比蜀漢要便利很多,關中地區為了應對蜀漢與西涼,平時就有很豐富的儲備。

所以在兵力和後勤兩方面,馬謖都不佔優勢,而且在街亭突然遭遇張郃的精銳騎兵。

這時,馬謖有兩個選擇,原地防守,或者主動出擊。而史書上記載了馬謖之後的行動,“謖依阻南山,不下據城。……違亮節度,舉動失宜,大為(張)郃所破。”即舍水上山。而魏國方面記載,“拒亮將馬謖於街亭。”一個“拒”,而不是“破”,說明上山其實是一種攻擊準備,目的那就是要引誘張郃來攻,以地利擊破之。

結果常年作為參謀的馬謖,缺乏帶兵經驗,沒有讓士兵在街亭補充飲水,結果上山最後部隊很快便斷水,失去的戰鬥力。而汲水的道路又為魏國騎兵截斷。在飢渴和和魏國精騎的雙重打擊下,蜀漢先鋒速敗於街亭,諸葛亮多年的謀劃失敗了。

那麼,如果馬謖原地防守呢?可以肯定的是不會敗得那麼慘,但街亭還是守不住。因為真正能阻擋住魏軍的關鍵地方是隴山山口。

所以,當張郃越過隴山,到達街亭之時,諸葛亮的隴右攻略在戰略上已經失敗。因此,諸葛亮在戰後也意識到了這點,請求自罰。


冷兵器研究所


我認為沒人能守得住街亭,這本身就是諸葛亮的戰略失誤。

沒有具體史料證實,諸葛亮北伐動用了多少兵力。

根據我對夷陵之戰後的蜀漢實力判斷,諸葛亮最多能動用的就是五萬人馬。

對於歷史問題,不管史書記載是否準確,但根本上還是以史書說話。

《三國志·諸葛亮傳》記載,228年春天,諸葛亮揚言要從斜谷進攻郿縣。

諸葛亮親率大軍駐紮祁山,軍容嚴整,賞罰分明,南安、天水、安定三郡都叛魏投靠了諸葛亮,關中震動。

在魏國方面,曹丕已於226年駕崩,曹叡繼位,此時也就剛剛穩定了政局。

對於諸葛亮的這次北伐,朝臣們都不知道如何應對。

曹叡卻非常自信地說:“諸葛亮憑藉地勢險要,穩固防守,還不好對付。現在他自己主動來了,這正是打敗他的機會。”

於是,曹叡親自坐鎮長安,指揮這場戰役。

劉備夷陵之戰後,蜀漢一蹶不振。

曹魏上下都以為蜀漢失去了進攻能力,因而對西北的防禦十分懈怠。

諸葛亮大軍一出,西北三郡就因懼怕而反叛。

對於這一事態,曹叡之所以信心滿滿,是基於曹魏有足夠的實力對抗諸葛亮。

要搞清楚,曹叡究竟動用了多少兵力,還是看這一戰役究竟是由誰為主帥。

有資料說曹叡給張郃加官進爵,命其總督各路軍馬,統帥步騎兵五萬大軍,在街亭阻擋馬謖。

有資料也說大將軍曹真督領諸軍,命左將軍張郃救援西北三郡。

在220年,曹丕即魏王位時,就任命張郃為左將軍,進封都鄉侯。

曹叡繼位後,曹真就被拜為大將軍。

從官職上看,即便是曹叡親臨指揮,張郃也不可能在曹真之上,節制曹真。

因此,張郃總督的僅僅是阻擋馬謖的五萬步騎兵,而曹真大軍駐紮郿縣,恐怕兵力也不會下於五萬。

曹叡不會把大部分兵力用於阻擋馬謖,而不顧及諸葛亮大軍的動向,魏軍更多的兵力會用在防禦諸葛亮大軍上。

由此推斷,曹魏動用的兵力不會低於十萬。

看看諸葛亮的兵力部署吧。

諸葛亮派遣趙雲、鄧芝出箕谷作為疑兵,牽制曹魏大軍,起碼要三到五千人馬;

派給馬謖一萬人馬,諸葛亮自統三萬五人馬。

叫諸葛亮拍著自己的腦門想想,馬謖能抵擋住張郃五萬步騎兵的進攻嗎?

趙雲、鄧芝那三五千人,能扛得住大將軍曹真的進攻嗎?

趙雲再厲害,但這也不是與曹真單挑。

曹真再無能,能做曹魏的大將軍,還是曹丕託孤大臣,能那麼菜嗎?

斬了馬謖,處罰了趙雲,諸葛亮不太講理吧。

就這個兵力對比,換了誰去守街亭,都不會守得住;

換了誰去打曹真,都打不過。

好歹馬謖、趙雲都活著回來了,諸葛亮親自去試試?

回到核心問題上來,馬謖去的目的是守街亭。

張郃去的目的是阻擋馬謖。

許多人都把張郃看作是為救援而去,救誰哪?

救得是西北三郡。

看一下街亭的位置就清楚了。

街亭處於三郡的中心地帶,位於隴山山脈之南,地處平原,就是一個迎來送往的小驛站。

就當時三國時期人煙稀少的情況來看,就是個兔子不拉屎的地方,整天連個人影也不見。

無論在哪裡紮寨,無論誰去守,被張郃五萬大軍圍困起來,唯一的懸念就是堅持多久,有幾人生還。

從《諸葛亮傳》看,馬謖是督諸軍在前。

這就說不是馬謖一將去守街亭。

演義的說法很具體,還派遣了王平、魏延、高翔等人一起去協助。

不管是否確實,但起碼說明了還有大將也到了街亭附近。

結果都是大敗而歸。

諸葛亮就這點人馬,還分成這麼多路數,莫名其妙。

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擊敗敵人,這才是正道。

都把焦點集中在了馬謖不服從諸葛亮節度,舉動失宜上,而忽視了街亭理論上是不是能守得住。

守城關鍵不在於兵力多少,更在於糧草是否充足。

街亭不是城池,沒有糧草儲備。

即便有充足的水源,那糧草是否充足哪?

馬謖帶領一萬人馬前去,又攜帶了多少糧草哪?

糧草用盡了,只喝水還能作戰嗎?

諸葛亮幾次北伐,大多都是因為糧草供給不上而退軍。

西北這個地方,除了自帶乾糧,沒有任何補充的來源。

馬謖面對的困難,不是先斷水就是先斷糧的問題。

結果是,馬謖沒有聽從諸葛亮的節度,先自斷了水源。

如果是按照諸葛亮的部署,被張郃圍困,斷絕了糧草,那就不一樣啦。

沒有資料證明,馬謖帶了多少糧草;也沒有資料證明,諸葛亮部署馬謖堅守多久。

起碼是帶多少糧草就應該堅守多久吧。

街亭之失,馬謖是有責任。

糧草沒用完就失守,這無論如何說不過去。

但不管換了誰,都要吃喝。

水管夠,但糧草也不能少。

張郃把蜀軍圍困,糧草如何解決?

由此可見,換了別人,恐怕都守不住。

也有一種可能,就是諸葛亮自帶大軍去救援街亭。

街亭之戰就可能是魏蜀最終的決戰,就不是今天討論的街亭之戰。

這就不必再多說。

地理位置不利是一方面,關鍵是實力相差懸殊。

大人打孩子,是不需要很多策略的,抬起手來就行。

街亭之戰,不是單挑,換了誰都不好辦。


豹眼看歷史


翻開地圖看,街亭沒有有利地形可以佈防,因而蜀軍以少戰多抵抗魏軍,長期來講是根本無法完成的任務。諸葛亮必清楚街亭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也必然明白街亭一旦失守的危害,必然更清楚守衛街亭的難度。他把守衛街亭的任務交給馬稷,讓馬稷以劣勢兵力去抗衡張郃,難道是讓馬稷白白送死嗎?答案當然是否。

後世的人們研究街亭之戰,各種信息大致上是清楚的。諸葛亮的大軍大約兩萬五千,守衛街亭的蜀軍人數只有大約八千。而曹真軍隊大約五萬,張郃的先鋒軍隊大約兩萬。在街亭攻防戰中,張郃軍隊大約是馬稷軍隊2.5倍。古人云:用兵之法,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分之,敵則能戰之,少則能逃之,不若則能避之。張郃的軍隊人數並沒有能夠達到可以攻擊馬稷軍隊的程度,只能想辦法分化之,再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擊破。而馬稷憑藉工事固守,張郃短時間也奈何不了馬稷。

但張郃極可能並不清楚馬稷兵力多少,兩軍接觸後不可能輕舉妄動。馬稷據城而守以逸待勞,還是可以一戰的。張郃必然不敢輕敵冒進,最大可能就是與馬稷的蜀軍呈掎角之勢,然後用少數兵力進行試探性進攻,等魏軍大部隊到來後再相機而動。這樣魏軍在街亭就會被牢牢拖住,這正是諸葛亮期望的結果!諸葛亮利用這個時間,足夠其佔領隴西並最大限度整合隴西人力財力。有了這個根據地,諸葛亮就有了可以跟魏軍抗衡的資本。

馬稷是一個好參謀,幫忙出謀劃策可以,但其心理素質嚴重不過關。他清楚自己的兵力,但對於張郃的兵力則不清楚,很可能被浮誇的人數嚇住了。街亭沒有什麼有利地形,唯一的高地就是附近的孤山。他擔心據路安營紮寨導致兵力分散,容易被張郃集中兵力各個擊破(事實上張郃即使有這個膽也沒有能力做到),就想把所有軍隊集中在一起在孤山上,無論怎麼攻打都牢不可破。這個似是而非的想法很不幸,跟今天的鍵盤俠的紙上談兵如出一轍。

現在我們來具體分析將兵力佈置山上的危害:

一、將全部軍隊佈置山上,相當愚蠢地暴露了己方兵力有多少,並且也暴露了領兵將帥的實際能力。假如是諸葛亮囤兵山上,司馬懿可能會根據諸葛亮一貫小心謹慎的特點,猜疑街亭有伏兵。但可惜統兵將領是馬稷,司馬懿就敢大膽進攻了。

二、蜀軍集中在山上,理論上講要完全包圍之,只需要軍隊將山腳圍起來就好了,這個包圍圈相當小,需要兵力並不多。假如蜀軍沿路紮營,這個包圍圈不僅沒法合攏,即使合攏了,包圍圈的直徑也會非常大,魏軍所需要投入的兵力會非常多,反而容易被蜀軍各個擊破。

三、蜀軍在山上,則進攻面在整個山腳,則一次進攻有效投入的人數相應就多。這樣的戰鬥對更願意速戰速決的人力佔優的魏軍是有利的。如果蜀軍沿路紮營,則魏軍每次能夠投入的有效人數只能集中在兵力一端,蜀軍根據工事據守,魏軍大部隊只能乾著急而不能用上力。

四、正如戰鬥實際發生的,蜀軍在山上,一旦被切斷水源,自己都先亂了,更不用說派人攻打。

五、即使張郃的蜀軍不跟馬稷發生戰鬥,只要用少數兵力把蜀軍圍困在山上,那麼街亭地盤就實際上完全控制在張郃手裡了,張郃可以輕鬆切斷蜀軍糧道,甚至還可以分兵狙擊諸葛亮。

五、鑑古以知今,解放戰爭時期,張靈甫被包圍在孟良崮,其實也是犯了跟馬稷同樣的錯誤。假如張靈甫沿路佈防,儘量拖延解放軍的攻擊時間,那麼雖然損失慘重,但極可能跟最終趕來的國民黨援軍匯合,對解放軍實現反包圍。當然,歷史不能假設,錯誤卻經常重犯,這也是後來用兵者應該引以為鑑的。


深隱者


街亭出現在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這裡稍微提到五條漢中通往長安的路線。第一條岐山道,諸葛亮的最愛。地勢平坦,適合排兵佈陣,運送糧食,缺點就是繞遠路,第二條陳倉道也是大路,易於用兵,但是兩側都是樹林,很容易遭到伏擊,劉邦偷偷出關打項羽時,明修棧道暗度陳倉,就是指的這裡,第三條褒斜道,崎嶇難走,這是李白認證的,他在詩中提到過蜀道難於上青天,就是指的這條棧道,這條棧道,這這第四條駱古道是所有棧道中長安往漢中方向最近,最險峻的一條,曹爽曾經走這條道討伐蜀國,但是中了蜀軍的埋伏大敗而歸,第五條子午谷,在秦嶺許多棧道中,這條路險峻也最為冷門,楊貴妃愛吃的荔枝就是從這邊運送出來的,魏延提到了子午谷奇謀也就是走這條路,然後我們來接著說,諸葛亮北伐,228年春天,諸葛亮出師北伐,和魏延想的不同,諸葛亮喜歡穩紮穩打,準備去打攏右路線,也就是走岐山棧道,不過,諸葛亮先派趙雲,鄧芝假裝走褒斜道打長安,魏國果然中計,調派大將曹真前往梅縣禦敵,諸葛亮其實率領著主力走岐山到,把魏的主力都卡在了梅縣。當時劉備已經去世了四年多,蜀國專心跪在家裡,爆經濟發大財,魏國認為蜀國已經大勢已去,所以魏國對於關隴一帶的防守就隨便應付,誰知諸葛親率大軍攻來,向著猛虎下山一樣氣勢逼人,天水南安安定三郡膝蓋一軟直接投降,魏這時才知道諸葛亮的主力,其實在岐山,魏國朝野震動,皇帝曹睿親自坐鎮長安,並且從荊州調回大將張郃直撲隴右,諸葛亮大軍來到隴西成下,但隴西城牆堅固,守軍堅守不出,唯一的方法就是,攔截西來的魏軍,感覺隴西的糧道,從關中到隴西,有兩條路可以走,一條是隴山的道路比較大條,另外一條是陳倉渭水道,這是一條小路,且諸葛亮的主力就在陳倉渭水和郭淮對峙,張郃援軍想要快速支援隴右,只能走攏山道,而街亭是隴山道的關鍵點,魏軍增援的必經之路,如果可以在這個地方攔截北魏,諸葛亮就可以集中兵力打下隴西,簡單來說,就是雙方都在搶時間,到底是張郃支援快,還是諸葛亮圍攻隴西快?面對魏國的援軍來勢洶洶,這時候到底是派誰來對決張郃就是一個難題了,當時蜀軍都認為應該派魏延或者吳懿這類老司機守街亭,魏延是劉備欽點的戰將,吳懿是當時的國舅爺,都是實戰歷練,經驗豐富的老司機。但是諸葛亮排除眾議?啟用了愛將模式,選擇了同派系,且私交極好,但年輕沒有經驗的馬謖,馬謖才器過人,熟讀兵書,諸葛亮對其很器重,兩人常常討論兵法到深夜,亦師亦友,形同父子,臨行前,諸葛亮再三交代,街亭非常重要,如果失去街亭北伐就會失敗。特別只是說,要在靠近水的地方紮營,但,馬謖到街亭後,沒有按照諸葛亮的指示依山傍水部署兵力,卻把兵力拉到離水源很遠的街亭山上,副將王平再三勸阻,都無濟於事,只好看著大軍上山,張郃率五萬騎兵從洛陽出發,20天走了700公里,急行軍到了街亭,看到馬謖這傻逼舍水上山,切斷了水源,將其圍困到了山上,然後防火燒山,蜀軍又餓又渴,四處起火,軍心不戰自亂,張郃趁機進攻,打敗蜀軍,失去前線的屏障和先鋒部隊,張郃的五萬騎兵來勢洶洶,魏國,援軍不斷趕來,諸葛亮只好撤兵,馬謖也掉了腦袋,五次中最有機會的第一次北伐就已街亭失守而告終,我們站在當時諸葛亮的角度來思考,誰能守住街亭,前面說魏延都在主力陣中打攏隴西,趙雲,鄧芝在牽制曹真的主力,姜維才剛投降,不可能用,在街亭表現出眾的王平也是個降將,且王平只是個文盲,學識很低,也可能這是不受重用的原因之一,要不然你諸葛亮自己去守?但他自己正親率主力攻打祁山,所以選來選去還真的只能選馬謖,如果我們這裡開上帝視角來看,會發現,王平是守街亭最好的選擇,王平的官位是牙門將軍,簡單說就是負責防禦的將領,街亭大敗後,馬謖躥逃,只有王平率千餘人鳴金鼓鼓,讓張和以為有詐不敢追擊,日後的第四次北伐,張郃又對決王平,也是讓張郃無功而返,簡直就是張郃的剋星,諸葛亮死後244年,魏國大將軍曹爽親率十萬大軍,進攻漢中,王平手下不足三萬人,眾將驚慌失措,包括姜維在內,都認為要守城,但是這時,王平力排眾議,利用漢中崎嶇的地形阻止了魏軍,魏軍被擋在興勢山付出慘痛的傷亡代價,所以這裡我們可以看出,王平把人生的技能點全點在了防禦上,雖然他只是個文盲,街亭給這個防守王可能比馬謖更合適。你們說呢[耶][害羞]


JokerTang118


若說誰可拒敵張郃,王平足可勝任。因為,張郃與王平的兩次交手中,結果王平均略勝張郃一籌。

馬謖與張郃的真實兵力對比

劉備發動夷陵之戰時,已盡起傾國之兵,也僅有5萬餘人。因為,蜀漢總兵約為13.2萬人,而防禦的重點:漢中防北、南中御南,兵力分別為3萬、2萬,再除去各郡縣駐守的常用兵力外,劉備所能動用的極限兵力也就是5萬,而且此戰中大軍幾乎損失殆盡。

諸葛亮北伐時動用的主要是漢中兵力,李嚴鎮守的江州3萬兵力需要防守東吳,所以不能動用。雖然,自劉備病逝後,蜀漢通過了3年的修養生息,但是國家戰鬥力依舊難以恢復到當初的巔峰狀態。

可見,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的總兵力絕對不會超過4萬,如果再減去5千—1萬的糧草兵,真正的戰鬥兵員只有3萬—3.5萬的樣子。當時,諸葛亮的作戰策略是分兵兩路。即:第一路,以趙雲、鄧芝為疑兵,據守箕谷,吸引曹真的主力大軍,因為兵力太少容易被破,所以兵力至少應該在3千—5千;第二路,諸葛亮自提大軍出兵祁山,並先後佔領隴右的南安、天水和安定三郡。就在形勢一片大好之時,諸葛亮聞報曹魏遣大將張郃率領一軍出兵街亭,欲與曹真夾擊蜀軍。

《三國志·曹真傳》:諸葛亮圍祁山,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反應亮。帝遣真督諸軍軍郿,遣張合擊亮將馬謖,大破之。

因此,諸葛亮委派馬謖為主將、王平為副將前去街亭阻擋張郃的兵馬,為自己建立祁山根據地爭取時間。而此時,蜀國新得三郡,人心未附,需兵力鎮守,若每郡至少3千兵力,再減去趙雲一路疑兵數,諸葛亮手中的機動兵力僅有2萬左右。同時,以諸葛亮謹慎的行事風格,通過細作探報的情報,也絕對不會令馬謖的兵力和張郃的兵力太過懸殊,畢竟街亭是關乎第一次北伐成敗的關鍵。此外,馬謖也是自己看重之人,他也不允許其失敗。如果分給馬謖1萬大軍,諸葛亮作為進攻主力則會名存實亡。所以,綜合衡量之下,能派給馬謖的兵力最多會有5千。

由於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帶有極大的突然性,當隴右三郡丟失後,曹魏才急忙遣大將軍曹真率領大軍前去抵擋諸葛亮,接著又調派張郃率領一路偏師和曹真夾擊蜀軍,以化解隴右之圍。正所謂:救兵如救兵火。所以,張郃所率偏師應該是輕裝簡從、倍道而進。同時,又以諸葛亮派給馬謖的兵力數量來推算,張郃的兵力最多會有1萬。

《三國志·王平傳》:謖舍水上山,舉措煩擾,平連規諫謖,謖不能用,大敗於街亭。

如果馬謖能夠聽從王平的建議,於險道多設阻礙,雖以1比2的兵力對比,不用他人,僅馬謖就能率兵抵住張郃的前進步伐。遺憾的是他要一意孤行,棄天賜要道於不用,反而選擇山頂紮寨,結果被圍斷其水道,大軍自亂,豈能不敗。

王平兩退張郃

《三國志·王平傳》:眾盡星散,惟平所領幹人鳴鼓自持,魏將張合疑其伏兵,不往逼也。於是平徐徐收合諸營遺迸,率將士而還。

當馬謖街亭兵敗後,張郃正要率領大軍乘勝追擊,王平適時命令1千兵士擂鼓吶喊,張郃擔心埋伏,因此不敢相追,王平這才收攏潰散的士卒,不慌不忙退走。因此,諸葛亮對王平大加稱讚,加拜參軍,統五部兼無當飛軍統領,進而又擢升為討寇將軍,封亭侯。這是王平和張郃第一次交鋒,王平的謀略應該稍勝張郃一籌吧。

《三國志·王平傳》:九年,亮圍祁山,平別守南圍。魏大將軍司馬宣王攻亮,張合攻平,平堅守不動,合不能克。

章武九年(公元229年),諸葛亮製造出了木牛流馬,方便糧草運輸。因此,諸葛亮發動了第四次北伐戰爭。期間,司馬懿攻打諸葛亮的營寨,張郃攻打王平的營寨,結果王平堅守不出,張郃一點辦法也沒有,無奈只好退軍。王平和張郃的第二次交鋒,王平依舊略勝張郃一籌。

王平鎮守漢中2萬餘兵力,退曹魏10萬大軍

延熙七年(公元244年)春,曹魏大將軍曹爽率領10萬餘大軍征伐漢中,且前鋒已打到駱谷一帶,而漢中的守兵僅有2萬餘人,諸將領聞信後,心下大驚,皆有退守漢城、樂城等待援軍之意。這時,王平奮然而起,堅決反對,並提出親自率領1千奇兵,繞道敵軍身後,假意斷敵歸路,敵聞報後必然驚慌退走。接著,丞相費禕和涪城的援軍陸續趕到漢中增援。很快,曹爽便得到探報,後路發現敵軍,歸路有被斷的危險,同時漢中的援軍已經到達,因此曹爽急忙率領大軍敗退而回。從而,又為蜀漢爭取到了一段難得的休養生息良機。

由此可見,王平足可勝任街亭抵擋張郃之職。


祥子談歷史


若當道下寨必能守住!分述於下:〇①守街亭是馬謖主動請纓,並非孔明分派。第95回,孔明在祁山寨中,聞知司馬懿撤兵到長安同張郃引兵出關,大驚曰:司馬懿出關必取街亭,斷我咽喉之路,誰敢引兵去守街亭?參軍馬謖曰:某願往。孔明說:街亭雖小,干係甚重!你雖深通謀略,但此地無城郭,無險阻,守之極難。司馬懿非等閒之輩,更有先鋒張郃乃魏之名將!恐汝不能敵之!馬謖說,某熟讀兵書頗知兵法,豈一街亭不能守之?休道司馬懿張郃,便是魏主親來有何懼哉!…立完軍令狀,孔明撥二萬五千精兵和上將王平,交與馬謖共守街亭,並囑咐道:下寨必當要道之處!接著又安排高翔魏延二人統兵協助防守。〇②,到街亭後,馬謖不聽王平之言,放棄在五路總口下寨的正確佈署,屯兵於側面山上。王平說,參軍差矣!當道紮寨,築起城垣,賊兵總有十萬,不能偷過!但馬謖未聽。〇③,司馬懿探知街亭有兵把守,又聽兒子說蜀軍二二未在當道下寨,而把兵屯于山上,懷疑不可能,是夜穿便衣親自巡哨一遍,知是馬謖守街亭,離山十里有王平安營,先命張郃引一軍當住王平來路,又令申耽,申儀引兩路軍圍山斷水。〇④,馬謖屯兵于山上,想置之死地而後生,是有條件的!如果有糧有水,身邊有幾員上將,此法可行。山上無水,本人是文官,身邊無將只有兵,就一員上將王平又在山下被張郃擋住,只用兵能衝動嗎?真是無知透頂!〇⑤,若是聽王平話,在五路總口下寨,伐木建成2~3米高的柵欄,設寨門,有王平親自指揮,寨內有糧有水,25000精兵,準備弓箭,不主動出擊,守住營寨,必保街亭不丟!因此,我認為,如果諸葛亮不批准馬謖主動請命,安排有作戰經驗的戰將去守街亭,只要在當道下寨,不出寨攻擊,只守營寨,必能守住街亭(這個咽喉要地)。


張永科38


當年的情形應該是這樣的:

蜀軍已從祁山道出擊至天水一帶,魏軍還有堅守待援的城池。張郃軍從關中出發,屬救急性質,應輕裝急進,士兵只能依靠自身攜帶糧食,參照志願軍韓戰例子,也就七天口糧。如張郃軍突破街亭,與堅守的城池匯合,則軍糧問題可解決(城池中應有存糧),五萬援軍進入隴西地區,則蜀軍勝算很小。

守住街亭,則援軍糧草後援無繼,如從關中運糧,需翻越隴山,在古代遠距離糧食運輸,尤其是山區,是很耗費人力和糧草的,一般很難持久。可參考曹軍進攻漢中戰役,當部隊在漢中與蜀軍形成相持局面後,需通過秦嶺褒斜道運糧,最後無奈撤軍(雞肋事件殺楊修後)。

可見守住街亭,則蜀軍勝算大增。

街亭到底在何處?大多數說法是秦安縣隴城鎮,但筆者覺得存疑:隴城鎮地形,有資深軍事愛好者考察過,結論是“五路總口,是沒有的,且地勢平坦,無險可守。”

另一小眾說法是麥積區街子古鎮,倒是頗有可能。筆者去過街子數次,該處有路可通寶雞,鳳縣,漢中,據說民國時駝隊尚多,進陝入蜀,生意興隆,街子古鎮上諸多雕樑畫棟的門面房也說明曾是交通要衝,剛好也是渭河一級支流東柯河與它的另一條支流的交匯處,交匯處還有一座獨立的高山,山上有一古堡平安堡,從街亭出發向南行,過燕子關可進入花廟河,順流而下進入永川河,再進入嘉陵江,可至兩當,鳳縣,漢中,或寶雞。比較符合“五路總口”的描述,起碼是多條道路交匯的要衝。而且該處屬小隴山區,地形險要,當年河流水大,道路不會太寬,張郃軍人多但施展不開,如當路下寨,以伐木結柵等方式阻住路口,是有可能守住街亭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