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梁項伯兄弟倆為什麼不幫自己的侄子項羽,卻助劉邦得到了天下?

揮弓探賾


可以說終項羽一生,他最親近的人也就只有他的兩個叔叔項梁和項伯了,項梁對項羽可謂是情同父子,而項伯則有點“胳膊肘向外拐”的嫌疑。但是項梁死後,他的職位卻被“卿子冠軍”宋義越級頂替,項羽是通過“矯詔”,冒著被殺的風險除掉了宋義才成為楚國的“上將軍”,為什麼項梁死前沒有給項羽留好後路呢?項伯到底為何沒有忠於自己的侄子反而是多次在關鍵時刻幫助劉邦呢?他真的是劉邦的奸細嗎?

秦末農民戰爭形勢圖

先來看項梁

項羽從小就跟著項梁生活,可以說是項梁把他拉扯大的,從小讀書、學劍、學兵法都是項梁指點的。項梁殺人後,也是帶著項羽一塊到吳中避難;秦始皇巡遊會稽之時,也是帶著項羽一塊圍觀;聽說陳勝吳廣起義之後,項梁也是帶著項羽一塊殺了會稽守,隨後就把項羽提拔為“裨將”,在之後的反秦戰爭中,他們爺倆也是勠力同心,互為支援。可以說,項羽項梁的侄子、部下、戰友,又是項梁的關門弟子,他是項羽唯一一個可以依靠、可以信任的人。在別人面前,項羽是一個“以征伐經營天下”的霸王,但是在項梁面前,項羽是個孩子。

項梁墓

楚軍可以說是項梁一手打造的,楚懷王也是項梁所立,項氏家族在天下起義軍中都有很高的威望。但是他卻沒有給項羽留好後路——在項梁死後,楚懷王越級提拔了宋義為“卿子冠軍”,成為楚軍的大將軍。在命令項羽率兵北上救趙的同時與天下諸侯約定“先入關者王之”,這明顯就是在打壓項羽。項羽是在冒著矯詔被殺的風險才奪取了楚國的軍權。對此,我們並不能怪項梁沒有給項羽留好後路——畢竟項梁年富力強,他的死對於任何人來說都是個意外。在此之前,項梁已經給了項羽很多次鍛鍊的機會,比如他曾經“使項羽別攻襄城”、“使沛公及項羽別攻城陽”、“沛公、項羽乃攻定陶”等。項梁知道,一個出色的領導人,在靠實力拼搏出來的,而不是憑裙帶關係提拔起來的。所以,項梁從來都沒有對不起項羽,反而是始終在教他成長。

再來看項伯

霸上孤軍勢莫支,鴻門一劍事尤危。

射陽不與留侯舊,楚漢興亡未可知。

——宋·徐鈞 《項伯》

項伯與項梁就完全不一樣了,在現存的史料中來看,項伯有多次“胳膊肘向外拐”的表現。他最起碼救了劉邦兩次:

第一次是偷偷給劉邦送去情報,避免了劉邦過早被項羽部隊全殲。

留侯張良畫像

最著名的一次當然就是劉邦剛剛入關,接受秦王子嬰的投降,宣佈秦朝滅亡之後,項羽接到了了沛公左司馬曹無傷的情報:“沛公欲王關中,使子嬰為相,珍寶盡有之”,項羽聽說之後震怒不已,所以他下令“旦日饗士卒,為擊破沛公軍”,軍令都已經下了,且不說項羽擁軍四十萬,劉邦只有十萬,憑項羽的戰鬥力,就算雙方軍隊數量相顛倒,劉邦也絕對不是項羽的對手,畢竟後來的彭城之戰中,項羽僅用三萬兵力就擊潰了劉邦的五十六萬大軍。

但是在這關鍵的時刻,項伯卻偷偷跑到了劉邦的陣營,他本來想想救自己的恩人張良,畢竟劉邦已經危在旦夕了,不世出的人傑張良就沒有必要跟著送死。而張良卻把這個情報傳達給了劉邦,並拉著項伯一起去給劉邦出謀劃策,這就引出了著名的“鴻門宴”。

第二次是在“鴻門宴”上,避免了項莊刺殺劉邦

項莊舞劍,意在沛公

劉邦決定參與鴻門宴,目的就是憑藉自己出色的口才給項羽賠罪,給自己解脫的,但是老謀深算的亞父范增卻不吃這一套,他“數目項王,舉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他是在暗示項羽,劉邦這個人“其志不在小”,必須要當機立斷,否則將養虎遺患。

在項羽猶豫之際,范增命項莊舞劍,意在刺殺劉邦,沒想到半路再次殺出個程咬金——項伯主動起身“亦拔劍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莊不得擊”,這就再次保住了劉邦的性命。

另外,項伯還救了劉邦的父親及妻兒的性命

楚漢爭霸形勢圖

自公元前206年楚漢相爭開始之後,劉邦的父親劉太公就始終沒有與兒子相見,公元前205年彭城之戰中劉邦失敗後,劉太公和呂雉等人都被楚軍俘虜,在項羽部隊中充當人質。公元前203年,楚軍已經接連失利,氣急敗壞的項羽把劉太公置在砧板上,威脅劉邦說如果他再不投降,就對劉太公使用烹刑。劉邦的回答大家都比較熟悉了:“吾與項羽俱北面受命懷王,曰‘約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則幸分我一桮羹。”項羽可是一條耿直的漢子,但是就在他真的準備烹了劉太公之時,項伯再次站出來,他說:

天下事未可知,且為天下者不顧家,雖殺之無益,祇益禍耳。

這句話就耐人尋味了——項伯若是忠心於項羽,那就該有堅定的信仰啊,為何此時說“天下事未可知”呢?對於殺人無數的項羽來說,為什麼殺了劉太公就會給自己“益禍”呢?項伯之前的表現我們尚且不能夠妄下定論,但是從這句“天下事未可知”明顯地可以看出項伯已經認識到楚漢爭霸中項羽必敗。而“益禍”二字也不是說的項羽,而是他自己!即如果劉太公等人被劉邦所殺,那麼劉邦平定天下之後,自己再找劉邦投降就肯定不會有什麼好果子吃了!

事實證明,拯救劉太公的性命成了項伯一生中最大的功勞,他因此而在漢朝建立之後被封為射陽侯(漢王與項羽有郄於鴻門,項伯纏解難,以破羽纏嘗有功,封射陽侯)。

綜上所述,項梁在任何方面來說都是項羽的恩人——養育他承認,培養他成才,給他樹立威望的機會等等。而項伯則明顯的是個投機分子,“鴻門宴”之時他是個兩面派,楚漢爭霸後期他就已經完全倒向了劉邦的陣營。


國史通論


項伯跟張良一直關係很好,好像張良對他有救命之恩,項伯也非常欣賞和佩服張良的人品、才華。而張良一直看好劉邦,願意輔佐其成就一番大事業。

項羽能征善戰,卻不善計謀,且剛愎自用,所以像張良、韓信這些人才都被他放跑了,實在可惜。項羽的霸道、粗暴處事方式對作為長輩的項梁、項伯兩兄弟來說,還是有些不以為然的,加上項羽重用范增,范增這個人就是靠玩陰弄險吃飯的,在光明磊落的範氏兄弟眼裡是很有些不恥的。

其實我覺得,項羽的人生就是毀在范增手裡,原本如果項羽堅持其光明磊落的襟懷,堂堂正正行事,其威可懾天下,其德能服諸王,沒有人敢挑戰他的權威,或許就沒有劉邦什麼事了。再說劉邦小小一個泗水亭長,小混混一個,真能封王,說不準也就滿足了。范增卻非要扇陰風、點鬼火煽動項羽除掉他。那個時候即便劉邦願意回到從前到泗水當個亭長也是不能了,不造反難道等死?

項羽要聽范增的就應該言聽計從,堅決除掉劉邦。但是做起事來臉皮又太薄,每到關鍵時刻狠不下心,既跟劉邦鬧掰了,又沒能除掉,還天天沒事就去搞人家,弄得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的,人家不想方設法弄死你難道還要謝主隆恩?

所以項梁和項伯不是不幫自己的侄子,這個提法就是有問題的,而是他們覺得劉邦本無反意,還主動退出咸陽,范增卻憑自己毫無根據的所謂判斷非要說人家將要造反,劉邦不退出咸陽項羽更是要滅了人家,進退都是死,你叫劉邦如何做?他們覺得違背了他們的處事原則和良心;

其二、他們行事一向光明磊落,覺得搞這些鴻門宴之類的陰謀實在讓天下人恥笑,有損項羽的一世英名和形象;

其三、報答張良的舊恩,還張良一個人情。


謝金澎


項梁、項伯主觀上肯定傾向項羽,只是客觀上幫了劉邦的忙。關鍵誰也沒想到劉邦能成事。

劉邦起事後並不順,四處碰壁還被雍齒斷了後路,這才投奔項梁。項梁彼時正在擴張,劉邦自然是籠絡對象,所以給了他5000人的支持。劉邦此後聽從項梁指揮,屬於雙方共贏,並不算單純的幫忙。

項伯三次幫劉邦也不是拆項羽的臺。鴻門宴是為了救張良,張良引薦才認識了劉邦,倆人聊成了親家。那時劉邦處於絕對弱勢,項伯不會想到他將來能和侄子做對。而且殺劉邦是范增的主意,項羽並不想,真殺了對他影響也不好。

幫劉邦要漢中是張良行賄的結果,也是報答張良的繼續。當然,其中也有向親家賣好的意思,但此時劉邦是和項羽一樣的諸侯——共主是楚懷王,並非敵人,不算吃裡扒外。而且給漢中應該是項羽和范增商量的結果,二人不想讓劉邦佔關中又不想讓人說違約,多劃點地盤才說得過去。

救劉邦他爹其實是幫項羽。項羽拿劉太公威脅未果,反被劉邦道德綁架,說咱倆是兄弟,殺我爹就是殺你爹。項羽騎虎難下:殺,有損威名;不殺又沒法收場。項伯說情正好解決了這個難題,關鍵殺一個老頭也沒什麼用。

至於項羽敗亡時遇到的指路農夫,我在之前的問答中有過說明。應該就是偶遇,不是陰謀,跟項伯也沒關係。


路衛兵


項梁和項伯都曾經幫助過劉邦,但是出發點不是協助劉邦奪取天下,因此說項梁和項伯吃裡扒外其實是個天大的誤會,到底怎麼回事呢?

劉邦在沛縣起義,算是農民起義軍中的一部分,實力非常的弱小。即使這樣,隊伍裡面也有人叛變。誰呢?雍齒。

雍齒是沛縣的世族大家,因此看不起劉邦這個小亭長。劉邦率軍攻下豐邑後派雍齒來守衛。這時魏國周市率軍前來攻打豐邑。周市對雍齒說:如果投降的話,我會稟報魏王,封你為候,負責守衛豐邑。如果不投降,城破後屠城。

周市使人謂雍齒曰:「豐,故梁徙也。今魏地已定者數十城。齒今下魏,魏以齒為侯守豐。不下,且屠豐。」

雍齒左右掂量,最後選擇背叛劉邦投降了魏國。劉邦非常生氣,自己向來非常信任雍齒,但是換來的確是雍齒的背叛。於是劉邦率軍返回攻打雍齒,被雍齒擊敗。

無奈,劉邦投靠了當時實力頗為雄厚的項梁,作為項梁的部下,和項羽各自統領一支隊伍。作為回饋,項梁借給劉邦五千人馬和數個指揮官幫助劉邦報仇。

劉邦在項梁的幫助之下擊敗了雍齒,重新佔領了豐邑。此時劉邦的實力還很弱小,僅僅算是項梁的部下而已。

再說項伯,項伯救劉邦純粹是巧合。為什麼這樣說呢?

項伯早年曾經殺人,被官府通緝。張良當時將項伯藏到自己家中,算是救了項伯一命。因此項伯非常的感激張良,視張良為救命恩人。

項伯早年任俠,秦時曾與張良有舊。曾殺人,張良匿其於家。

後來,項梁於吳地起義,項伯作為隨從也參加了起義軍。項梁戰死後,項伯跟隨項羽南征北戰,曾經參與了鉅鹿之戰。

劉邦先於項羽經武關入咸陽,接受了秦王子嬰的投降。後封鎖函谷關,阻擋聯軍進入。項羽率軍來到函谷關,看到有兵防守,於是攻擊關隘,擊潰守軍,重新佔領了咸陽城,這時劉邦已經駐軍霸上。

項羽非常生氣,想要趁機消滅劉邦。此時張良在劉邦身邊作為謀士,項伯知道項羽要進攻劉邦,於是趕緊跑到劉邦軍營去找張良,想帶張良走。

這時張良趁機說服項伯說:劉邦沒有要和項羽爭奪天下的意思,現如今咸陽的金銀財寶都封存在庫,劉邦財物無所取,美女無所動。就是為了恭候項羽的到來。

於是在張良的勸說下,項伯向項羽講述了劉邦的想法,取得了項羽的諒解。後來在鴻門宴上,項伯更是親自舞劍保護劉邦。

因此,鴻門宴之上,完全是張良的人情換來項伯一時的幫助而已,宴會後項伯就跟隨項羽走了,雙方還是敵對關係。

後來,劉邦和項羽對戰,項羽召九江王英布前來助戰,英布僅僅派了兩千人前來,項羽大為惱怒。於是率軍攻擊英布,項伯被項羽派到九江,項伯殺了英布的妻子及家人幾十口人。

劉邦擊敗項羽後,雖然劉邦和項伯兩人是敵對關係,但是劉邦顧念項伯曾經在鴻門宴時救過自己一命,於是依舊封項伯為射陽侯,並且賜項伯國姓劉。

最後正面回答問題,項梁和項伯都曾經救過劉邦,但是性質完全不一樣。劉邦曾經投靠過項梁,是項梁的下屬,因此項梁幫助劉邦純粹是資助。而項伯在鴻門宴救劉邦,完全是為了還當年張良救他性命的恩情,算是順帶。所以說項梁和項伯吃裡扒外,幫助劉邦奪取天下完全是無稽之談。


每日趣評


劉邦在遇項梁項伯兄弟倆之前,是蕭何擁護其起事,推上了政治的舞臺。

年輕時候,劉邦是秦末泗水亭的亭長,與主吏掾蕭何、獄掾曹參、車伕夏侯嬰、吹鼓手周勃、屠夫樊噲是好朋友。劉邦因押運路上釋放刑徒被通緝,躲在芒碭山上,被迫跟在陳勝吳廣的後邊,集合了一幫兄弟,加入到了時代的大潮。

政治上和軍事上都玩不轉的劉邦,感覺自己勢單力薄,歸附到了項梁的麾下。也就是在項梁這裡,劉邦鍛鍊了一支自己的隊伍,才有了後來奪取天下的資本。

項梁,楚國名將項燕的二兒子。項梁與侄子項羽因殺了人,避仇在吳中暗中招兵買馬,又收編了英布、呂臣、陳嬰、秦嘉的隊伍,總兵力達到了十多萬人。

劉邦隊伍的擴充,很大程度上得益於項梁的援助。項梁不但提供給劉邦五千精兵、五大夫將十人,還讓劉邦隨項羽一起去攻城掠地,教他如何排兵佈陣和打仗,幫助劉邦提升了權謀與手段,以及自身的能力。

項伯更是經常在暗中幫助劉邦說話、做事,鴻門宴是項羽給劉邦設置了一個有去無回的飯局,就是因為項伯的通風報信,並用身體阻止項莊下手,這才使得劉邦很難的逃過了這一劫。

本來英布還在項羽、劉邦之間搖擺不定,還沒有下決心選擇效命於誰,項伯卻殺死了英布的老婆,英布只好收兵,歸順了劉邦。

更有想不到的是,項伯居然放了劉邦的家人。劉邦的這一家老小,可是項羽手裡的人質,是對付劉邦的一大砝碼啊。

項羽身為貴族,秦末起義軍的領袖,西楚霸王,行事光明磊落,敢於在人群中指著秦始皇說 “取而代之”,也有三萬對十萬 “破釜沉舟”的勇氣,卻被自己的兩位叔叔害慘了,因無顏見江東父老而自刎。

如果不是農夫的錯指方向,耽誤了逃脫的時間,或許項羽就不會被劉邦追及至烏江;如果改走其他方向,會不會絕處逢生?歷史會不會因此改寫?


那為什麼項梁、項伯兄弟倆要幫助劉邦得天下?楚國破滅後,項梁終不忘家仇國恨,在天下大亂時起兵反秦,和弟弟項伯都是仁義之人,尤其是張良這位昔日舊交的恩人,從內心不希望項羽攻打劉邦,畢竟項羽與劉邦也算是結拜弟兄,劉邦也有仁義之心。

兄弟倆人都覺得劉邦器宇軒昂,風骨不凡,談吐也有別於眾人,是大貴之相,必成大事。對自己侄子的性格,很瞭解,是難以最終得到天下的。

二哥項梁死後,項伯很不服氣受到侄子的管控。再就是任何軍政大事項羽都和范增商量討論決定,自己都不如個外人。

劉邦稱帝后,為感念項伯的幫助,賜項伯劉姓,並封為射陽侯。有人大膽的臆測項羽敗走烏江,是當年農夫的有意為之的錯指方向,有可能跟項伯有關。


揮弓探賾


項梁幫助劉邦,是因為當時大家都面臨秦國這個共同而強大的敵人,需要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而劉邦主動跑來歸附項梁,項梁實在沒有理由拒劉邦於門外。而且,項梁當時也迫切需要將楚國故地的各路起義軍整合在一起,這樣他的地位才能更上一層樓。

所以,與其說項梁幫助劉邦,還不如說兩人是相互幫助和相互成就。同時,也糾正一個錯誤,那就是項梁活著的時候,是項羽跟著項梁混,以項梁馬首是瞻,而不是項梁跟著項羽混,所以不能說是項梁不幫助項羽。

接下來,我們再說一說項伯,他是項羽老爸的三弟,作為項羽的親叔叔,他在鴻門宴上的行為,確實讓人感覺是吃裡扒外。據說,項伯幫助劉邦,最開始是因為張良的緣故,因為項伯早年犯下命案,是張良將他救下,所以在鴻門宴開始之前,項伯才偷偷跑去見張良,要張良和他一起離開。

後來,張良把這個消息告訴劉邦後,劉邦便用糖衣炮彈賄賂項伯,還與項伯結成兄弟和親家,最後項伯被劉邦成功迷惑和拉攏,這才在鴻門宴上替劉邦擋劍,並幫助劉邦等人逃走。如果這種說法成立,那項伯應該算得上是項羽失敗的罪魁禍首。



但是,這種說法顯然是經不起推敲。因為,項伯作為項羽的親叔叔兼左膀右臂,如果項羽能夠統一天下,他所獲得的權力和地位,是劉邦永遠都給不了的,項伯實在沒有理由吃裡扒外。更重要的是,項羽向來都是舉手不留情,憑項伯在鴻門宴上這樣大張旗鼓的維護劉邦,事後項羽還會放過項伯?

即便項羽看著親情的份上對項伯既往不咎,那他後面至少也會對項伯各種疏遠,尤其是後來劉邦在榮陽一線和項羽打得難捨難分時,項羽心裡會不記恨項伯?然而,後來項羽在決定打擊英布時,仍然是讓項伯領銜指揮。甚至直到項羽兵敗垓下時,他對項伯仍然是深信不疑。

從這層意義上來說,項羽從來沒有認為項伯的行為是吃裡扒外。所以,鴻門宴的真實情況,顯然並不是大家看到的這麼簡單。事實上,當時在項羽集團的內部,關於如何處置劉邦,有兩種不同的呼聲:一是以范增為代表的激進派,他們認為應當趁劉邦羽翼未滿時,在鴻門宴上直接將其殺死,以絕後患。二是以項伯為代表的保守派,他們不建議立即殺死劉邦。

因為,當時項羽雖然位列上將軍,但實力和項羽分庭抗禮的傭兵大佬還有很多,除了劉邦之外,還有控制中原、河北的魏王、趙王,控制山東的田氏兄弟,控制遼東的臧荼、控制江淮附近的英布、彭越等。雖然說,這些人如果和項羽一對一單挑,自然都不是項羽的對手,但如果大家聯合起來群毆項羽,項羽恐怕也很難招架住。



在這種背景下,項羽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儘可能的避免這些人實現聯合,同時讓大家承認他的霸主地位。因為,只有取得霸主地位,他才能擁有政治上的主動,才能利用分封天下的權力,使自己佔據最有利的政治、軍事地位,進而最大限度的削弱和瓦解對手的勢力,這樣項羽就完全有機會統一天下。

如果,劉邦敢公然挑戰項羽的霸主地位,那項羽殺他,其他人自然沒什麼話說。但是,如果劉邦已表示完全臣服項羽,項羽再借宴會之機殺劉邦,那所帶來的後果就是驚人的。首先,是劉邦留在關中的10萬大軍,自然會與項羽拼死到底。

其次,是田氏兄弟、陳餘、張耳、彭越、英布等人,顯然不可能再承認項羽的霸主地位。因為,劉邦不僅為滅秦立下大功,又已經表示完全臣服項羽,卻仍被項羽猜忌而被殺。那其他人,誰還敢再傻乎乎的接受項羽的命令呢?這不是把自己送上門給項羽殺。

如果這些人都拒絕承認項羽的霸主地位,那項羽馬上就會控制不了局勢。甚至而言,如果這些人都出於對項羽的害怕,聯合在一起對項羽進行群毆,那項羽恐怕當即就被淘汰出局。也正因為如此,項伯才強烈反對在鴻門宴上殺死劉邦。

客觀來說,項伯和范增的觀點,都有道理,所以項羽一時間無法抉擇,這也才導致他在鴻門宴上表現得優柔寡斷和猶豫不決,只能坐視自己手下的范增和項伯去去替他決定,但總來說,項羽內心還是更傾向於項伯的觀點,而這也是劉邦能夠逃脫的關鍵。否則,如果項羽真想在鴻門宴上殺死劉邦,恐怕沒有誰能夠攔得住。


我是趙帥鍋


咱們不提項梁,畢竟項梁的歷史活動範圍是在反秦起義中,算不得幫不幫劉邦,說說項伯為什麼幫助劉邦而坑害自己的子侄項羽吧。

我們都知道,項伯坑害項目三件很明顯的事例:

第一,洩密之事

劉項二人都在關中時,項羽已經在范增的勸諫下決定“旦日饗士卒,為擊破沛公軍!”當時劉邦和項羽那力量對比太懸殊了,可以說如果實施,劉邦必死!而這個時候項伯趕來,跟張良報信,這才救了劉邦集團啊!

第二,項莊舞劍意在沛公,而項伯舞劍救沛公。

在鴻門宴上,項莊舞劍,意在殺沛公。而項羽沒有阻攔,說明其聽之任之,劉邦隨時都有被殺掉的可能。在這危機時刻,又是項伯挺身而出,舞劍救下劉邦。

第三,離間項羽內部,范增慘死。

陳平的反間計,如果沒有項伯的配合,恐怕很難取得殺死范增的效果。項伯去了趟劉邦軍營,回來後跟被洗腦一樣,被利用的分裂了楚軍。

給項羽挖的這三處坑,項伯都在裡面扮演了重要的角色,那麼項伯為什麼會坑害自己的親侄子勒?小編認為有三點:

一、心胸狹窄,借勢打壓項羽與范增。

楚軍起義,在項梁未死之前,作為大哥的項梁主事,項伯心服口服。但是項梁去世之後,全力應該屬於自己,但是卻落到了子侄輩項羽頭上,項伯感到憋屈,這是其一。其二、范增是項羽的外姓長輩,但是在楚軍中,名望卻比自己還高,心生嫉妒。

二、項伯幫的不是劉邦,而是張良。

早年的時候,項伯因為殺了人,就跟隨張良在下邳躲避,兩人建立了深厚的友誼。如果劉邦被殺,作為劉邦的主要謀士,張良很可能也會被處死,這是項伯最不願意看到的結果。他太瞭解侄子項羽了,那是殺人不眨眼。為了保張良,才幫劉邦,我們也可以看出,無論是消息還是計劃討論,項伯只跟張良說,而沒有直接面對劉邦。

三、謀後路。

無論是項伯還是項羽,對於最後究竟誰能奪得天下,心裡都沒譜。項伯經常接觸張良,其實也得到項羽一定程度上的默許。

萬一失敗了,有項伯幫助過劉邦的這段歷史,項家人可以得到延續而不必被夷族,後來也證實也項伯幫助過劉邦,劉邦只殺了項羽,保住了其他項家的人賜姓劉,還封了侯。


笑嘗歷史百態


首先,糾正一下,項羽的叔父項梁一直在支持幫助他,而他的另一位叔父伯也只支持項羽的,只是他立場不堅定,關鍵時刻"胳膊肘往外拐",無形中幫助了侄兒的對手劉邦的忙,造成了嚴重的後果。



項羽從小父母雙亡,項梁撫養他長大成人,其間,為了培養項羽成才,項梁教他讀書識字,教他劍法和兵法,這為項羽日後舉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當陳勝、吳廣起義後,項梁眼看時機已成熟,毅然率項羽走上了起義的道路。而這其中,項梁的言傳身教深深地感染和影響著項羽,正是他的"傳、幫、帶"讓項羽迅速成長。項梁戰死後,項羽能接過他的衣缽,終成一代霸王,離不開項梁的鼎力支持和幫助。


項伯作為項羽的叔父,也是一直支持項羽的。項羽也對他非要尊重。鴻門宴前,項伯因為一念之仁,連夜勸說曾經一起患難過的張良"逃難",結果,足智多謀的張良將計就計,讓劉邦通過糖衣炮彈和兒女婚事兩大致命誘惑而成功"俘獲"項伯,隨後,項伯在利益面前選擇了說服項羽用武力攻打劉邦,又在鴻門宴上幫助劉邦脫險。


後來,在楚漢爭霸中,每每關鍵時刻,項伯便利令智昏的暗中幫助劉邦,屢使劉邦走過困境,比如說項羽把劉邦封到荒涼的蜀川時,項伯從中周旋,加劃漢中之地給劉邦,也正是這塊進可攻退可守的要地,讓劉邦有東歸捲土重來的機會。比如說在項伯的勸說下,項羽沒有殺害被擒的劉邦父親和老婆呂雉。比如說,在他的周旋下,項羽答應和劉邦簽訂鴻溝協議。當項羽撤軍時,劉邦發動了反攻,最終聯合各種大軍把項羽圍困在垓下,導致項羽自刎。

項羽死後,劉邦善待了"自家人"項伯,並賜他姓劉,連祖宗都忘了,可悲可嘆也。


飄雪樓主的歷史課





你確定你看的是《資治通鑑》,而不是路邊攤看到的所謂的稗官野史?

項伯這個“家賊”先不說,項梁算得上是在幫劉邦對付項羽嗎?

項梁與劉邦幾乎同時起事,但是項梁是故楚國將軍項燕的兒子,妥妥的貴族,劉邦呢?劉邦只是普普通通的鄉鎮公務員罷了,論影響力,劉邦又怎可能與項梁相提?項梁只用1年時間便成功復辟楚國,當時的小人物劉邦雖然在沛縣起事後號稱沛公,可後來仍然灰溜溜地跑去投靠項梁,然後項梁給了劉邦5000兵馬,如果說項梁幫劉邦的話,也許便是這件事了。但是,劉邦是沛縣的領袖,人家辛辛苦苦投靠併成為項梁麾下的將領,項梁給劉邦兵馬不是很正常嗎?

公元前208年9月,這時的劉邦正與項羽合攻陳留,項梁則在定陶遭到秦朝將領章邯的反攻,結果是項梁戰死。此時的劉邦影響力仍然比不過項梁,或者說比不過項家,仍然從屬於楚國,而項羽則在項梁死後迅速取代甚至超過項梁曾經的地位,劉邦看到項羽也得老老實實聞聲羽哥好。請問,已經死了的項梁如何助劉邦奪取江山?難道是項梁陰魂不散?細思極恐。



那麼,“家賊”項伯又為何會胳膊肘往外拐?

說到項伯,我不得不替項羽感慨,真是日防夜防,家賊難防啊!說到項伯幫助劉邦,則不得不說歷史上聲名赫赫的“鴻門宴”事件。當然,也不能不說張良,項伯曾經因殺人,是張良幫他逃過法律的制裁,項伯投桃報李,在得知范增設宴誘殺劉邦後,便急忙趕去告訴張良,並勸張良跟自己走,可是張良怎肯離去?張良知道範增的陰謀了,劉邦自然也知道了,直呼:“為之奈何。”如果說項伯告訴張良鴻門宴的陰謀只是單純想救張良的話,那麼他在鴻門宴上的表現便值得深思了。

項伯反水當真只是因為與張良交情深厚嗎?可這又有劉邦什麼事?顯然,項伯救劉邦絕不只是因為與張良存在私交。對此,我們可作猜測,項伯為什麼會當“家賊”:

首先,項梁與項伯皆是項羽的叔叔,項梁死後,楚軍的實際領袖地位由項羽取代,而不是項伯,這是否讓項伯因此對項羽產生忌恨?從項伯早年殺人後逃跑的表現可以看出,項伯絕不是善茬,當時陳勝發出世紀吶喊“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在項梁死後,項伯未必沒有這種想法,可是,結果卻讓項羽得手了,項伯不說,又有誰知道他心裡作何想?咬人的狗不會叫,沉默寡言的人發起狠來更難以想象。

然後,在項伯夜見張良的時候,張良是否策反過項伯呢?我們應該都聽過“你有張良計,我有過牆梯”這句話,說明張良智謀厲害吧!因此,當時的張良也許為項伯分析過時勢,更可能的是以項梁作為反面教材,對項羽進行評價,項伯對項羽的性格自然清楚,經過張良的分析,最終得出的結果是,項羽會和項梁的結果相同。張良說完項羽,繼續吹捧劉邦,說劉邦待人處事如何如何,引得豪傑投靠,分析的結果是得天下者沛公也。於是,項伯便開始為自己留後路,項羽得天下他自然能得富貴,而如果是劉邦得天下,那麼他因為曾經救助過劉邦,即使談不上富貴,命總是無虞的。因此,項伯決定在宴上救劉邦。



最後,項羽逃到陰陵時,為項羽指路的農夫又是何許人也?

《資治通鑑》記載:“項王渡淮,騎能屬者才百餘人。至陰陵,迷失道,問一田父,田父紿曰:左。左,乃陷大澤中,以故漢追及之。”

項羽逃到陰陵的時候,迷路了,於是向當時正好在場的老夫問路,結果老農為他指了條不歸路——向東逃吧。當時的項羽也沒細想,老農說向東,他們便向東了,結果跑到了沼澤地,沒法跑了,然後追兵到了。那麼問題來了,這位老農為何讓他們向東逃呢?這裡面有什麼陰謀呢?

沒錯,是陰謀。老農指路的目的性是很明顯的,便是指向死路,讓項羽逃無可逃。

項伯在漢朝建立以後,被劉邦封侯了,然後再結合我的猜測,應該足夠喚起我們的聯想力了吧?項羽陷入險境,必然派人去搬救兵,如果這個人成功將消息帶出去了,那麼便意味著項伯知道了。這時項羽失敗的跡象已經顯露無遺,於是項伯開始謀求後路,那便是在劉邦取得天下前為劉邦錦上添花!於是,項伯項伯即刻佈局,原本只是想派人到陰陵查探情勢,但是計劃趕不上變化,讓這個“老農”出乎意料並且啼笑皆非的是,項羽竟然迷路了!於是,老農很肯定地告訴項羽向東跑,如果稍有猶豫的話,很可能便會被項羽察覺。

最終,項羽烏江自刎。項羽的敗,既是因為自己的傲,也是因為項伯的反,可悲可嘆。


吾與吾國


項伯在歷史上的出現,貌似只有一幕,就是鴻門宴之前,勸張良離開劉邦。之後在沒出現了,如果你覺得這樣算幫劉邦,劉邦是因為這樣奪得天下,那把打天下看的太容易了吧。

首先這個故事是司馬遷杜撰的,為了突出劉邦奪天下是天意,突出范增看出劉邦會奪天下,而杜撰的故事,

退一萬步,即使故事是真的,你覺得鴻門宴項羽殺了劉邦,就會取得天下?

如果殺了劉邦就能取得天下,那他會毫不猶豫的殺了劉邦,如果殺了軍事集團的大佬,就能解決問題,那項羽何不吧所有大佬都叫到鴻門宴?然後一窩端了?不就可以直接稱帝了?還分封個什麼勁?

我們可以想想,如果項羽殺了劉邦,其他大佬會怎麼想?是覺得殺了好,可以少個人分地盤?還是兔死狐悲?怕項羽一個不高興把他們也殺了?

肯定是後者吧,殺了劉邦,劉邦的集團馬上會選出新的領導,其他大佬可能當時就把項羽廢了,因為留著這樣的項羽,誰都沒有安全感,劉邦什麼都沒幹就被殺了,其他人呢?

劉邦集團也不會因為劉邦死了而垮掉的,斬首行動基本上是沒有用的,如果鴻門宴會殺了劉邦,劉邦絕對不會去的,就像當年耄去見校長,誰也不敢說那個時候殺了耄,校長就能取得天下的,誰也沒說校長婦人之仁,當初沒殺了他吧?

當時的劉邦集團勢力最小的,誰能看出他以後會取得天下?其他大佬都有地盤有軍隊,劉邦地盤還是後來分封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