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家分晉”之後,晉國國君的結局如何?

小林創可貼


由於春秋初期晉國經歷了小宗取代大宗的“曲沃代翼”事件,內亂耗時六十七年,鑑於如此慘痛的教訓,後面繼位的國君們對公族勢力保持高度警惕,嚴格控制其力量,特別是在晉國驪姬之亂時,晉獻公逐殺諸公子,並不再立公子公孫為貴族,使得晉國成為諸侯國中僅有的無重要公族力量的國家,史稱“晉無公族”。晉文公重耳即位後,由於國家治理必須依靠貴族士大夫協助,這就給了外姓貴族在晉國政壇崛起的機會,重用跟隨其流亡諸國19年的家臣們,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新興異姓貴族之間既互相聯合又互相爭奪權力,家族力量越來越強,逐漸超過了晉公室力量。

經過百餘年互相排擠之後,最後只剩下六大家族,范家、中行家、智家、韓家、趙家、魏家。因為利益衝突,六大家族發生火併,火併的結果是范家和中行家被消滅,家族領袖被驅逐出國,土地被其餘四大家族瓜分。在剩餘的四家貴族中,智氏家族勢力最強,開始繼續削弱其餘三家的勢力,趙氏家族不肯屈從,智氏家族便聯合韓魏兩家進攻趙氏家族的根據地晉陽。在趙氏家族生死存亡之際,趙氏家族成功地遊說了韓魏兩家,反過來消滅了智氏家族,這就是公元前454年(晉哀公三年)消滅智氏家族的“晉陽之戰”,此戰過後,韓趙魏三家貴族取得了晉國的實際控制權。次年(公元前453年),三家正式分晉,可憐的晉幽公只保有絳和曲沃兩邑,已處在亡國的邊緣。

三家分晉後,晉國國君地位一落千丈,作為名義上的君主,晉國國君非但不會得到韓趙魏三家的朝覲,反而要前去朝見三家主君。雖然與晉公室同樣出身姬姓的周天子在相當長的時間內不願承認韓趙魏三家的諸侯地位,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三家的地位日益穩固,公元前403年,周天子最終承認韓趙魏三家為諸侯(《資政通鑑》,“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初命晉大夫魏斯、趙籍、韓虔為諸侯”),但要求保留晉國國君的地位,且在三家之上。

韓趙魏三家自然是滿口答應,但這只是空頭支票,隨著地位得到承認,晉國國君的日子更加難過,繼續苟延殘喘了幾十年。韓趙魏三國君主也不想讓晉國國君這麼一直礙眼下去。公元前376年,韓趙魏三家聯合廢晉國國君,遷於端氏,公元前349年,三國聯合出兵瓜分晉國僅有的土地,廢晉靜公為庶民,面對晉靜公這個燙手山芋,趙國國君打算嫁禍於人,強行將其遷往韓國治下的屯留,韓昭侯也不想長期留著晉靜公,表面上熱情接待,暗地裡唆使晉靜公的韓妃秘密殺死他,至此姬姓晉國徹底退出了歷史舞臺。


滄海拾遺錄


首先回答,三家分晉後,晉國國君的下場。韓趙魏三大家族合力攻打晉國,晉國不敵,國君晉出公不敵出逃,病逝在路上。三家扶持的陸續幾位傀儡國君分別是晉哀公、晉幽公、晉烈公、晉孝公、晉靜公。晉靜公被廢后晉國從此滅亡。

其次跟大家講述一下三家分晉的歷史背景:

春秋時期,晉國的國力在諸侯國當中最強,地盤最大、人口最多、拳頭最硬,想欺負誰就欺負誰。晉國的內部也是有各大家族勢力組成的,也是經過激烈角逐出現四大家族勢力最大,分別是智家、韓家、趙家、魏家,其中智家勢力最強。

到了春秋末期,越王勾踐(臥薪嚐膽的那位)滅掉吳國,率軍北上與各諸侯國聯盟,勾踐當上盟主。這以後不僅不用“嘗膽”了,而且做到了勢力最大,風頭直壓晉國。晉國這邊智家表示不服,要讓晉國變強,帶頭讓四大家族向國君上交自己勢力的土地和人口,讓晉國變強。韓家和魏家都交了,唯獨趙家不肯交,於是智家聯合韓家魏家攻打趙家。歷史當中戲劇性的故事出現了,打到一半眼看要成了,韓家和魏家反叛,聯合趙家把智家的軍隊給淹了。智家被打敗以後緊接著攻打晉國的國君, 當時的國君是晉出公,打不過出逃了,在出逃的半路上病逝。就此晉國的土地和人口被韓趙魏三家瓜分,春秋時期結束,正式進入到戰國時代。

晉國的君主問題出現了,如果直接瓜分就會落下反叛君主的口實,遭到其他諸侯和周王的派兵攻打,於是扶持了一個傀儡君主晉哀公。雖然晉哀公地位是一國的君主,但是手中無兵無權,只是一個空架子,維持晉國表面上的江山,但是晉國已經是名存實亡了。這個君主的地位傳遞幾代傳到晉靜公之後,三家徹底撕破臉,將晉靜公廢黜為庶民,從以後晉國已不復存在。


天成策史


在中國古代歷史上,晉國(前1033年—前349年),周朝的諸侯國,周初被周天子封為侯爵,姬姓晉氏,首任國君唐叔虞為周武王姬發之子,周成王姬誦之弟。對於強大的晉國,被左丘明的《左傳·襄公二十七年》、《國語·鄭語》和司馬遷的《史記·十二諸侯年表》共同評價為春秋四強國之一。在春秋這一歷史階段,晉國和楚國這兩個超級強國之間的爭霸,成為主要的歷史階段。不過,到了戰國時期,晉國被魏國、韓國、趙國這三家瓜分,從此在歷史的大舞臺上消失。不過,三家分晉後,晉國並沒有滅亡,而是繼續堅持了50多年!

一、首先,根據《春秋》、《史記》等史料的記載,晉平公以後,晉國範、中行、智、韓、趙、魏六卿之間鬥爭激烈,導致晉國君主的實力被不斷削弱。晉定公時,範、中行兩家首先敗亡。公元前453年,韓、趙、魏三家共滅智氏,晉國已被三家瓜分。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冊封韓、趙、魏為諸侯,史稱“三家分晉”。不過,魏趙韓三家分晉後,晉國並沒有立即被滅亡。公元前403年,晉烈公在位時發生了三家分晉,從此魏國、韓國、趙國成為正式的諸侯國,與楚國、燕國、齊國、秦國並稱為戰國七雄。

二、在此基礎上,晉烈公所在的晉國依然具有立錐之地。不過,此時的晉國已經被魏國所控制了。公元前389年,晉烈公去世。在晉烈公之後,晉孝公即位,《古本竹書》將這位晉國君主稱作晉桓公,名姬頎。晉孝公在位期間,趙成侯、韓懿侯遷晉君於屯留(今山西省長治市屯留縣一帶)。晉桓公三十年(前359年),趙成侯與韓昭侯分晉,遷晉君於端氏(今山西省晉城市沁水縣一帶)。由此,在進入到戰國時期,晉國君主的待遇可謂每況愈下,不僅自身的領土被魏趙韓三家繼續瓜分,還因為而顛沛流離。

三、在晉孝公之後,子晉靜公即位。據《史記》記載,晉靜公元年齊威王初立。公元前349年,韓、趙、魏三國瓜分了晉國公室僅有的土地,廢靜公為庶民。晉國徹底滅亡。由此,對於晉靜公來說,成為晉國這一諸侯國的最後一位君主。自公元前403年(三家分晉)開始,晉國堅持到公元前349年才正式滅亡,也即苦撐了50多年,可謂非常不容易。在戰國初期,雖然周王室的權威幾乎蕩然無存了,但是,對於魏國、趙國、韓國這三國,還是不敢立即消滅晉國,這可能是擔心秦國、楚國等大國以此為藉口來興兵討伐。

四、最後,那麼,問題來了,強大的晉國,為什麼會被魏趙韓三家瓜分呢?對此,這無疑要追溯到“曲沃代翼”這一歷史事件。正是因為小宗取代了大宗,到了晉獻公時明顯不信任公族,開始排斥公族子弟,轉而重用非公族的人才。其次,在公元前656年的驪姬之亂後,登基的晉文公為了避免公族內亂爭權的問題再次發生,逐漸將公族子弟都質於外。雖然晉獻公、晉文公這兩位君主讓晉國走向強大,但是,對於公族勢力的持續削弱,並重用卿族勢力的行為,為三家分晉埋下了伏筆。自此之後,晉國的卿族勢力逐漸做大,最終由魏國、韓國、趙國這三家來徹底結束晉國的歷史。1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