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家分晋”之后,晋国国君的结局如何?

小林创可贴


由于春秋初期晋国经历了小宗取代大宗的“曲沃代翼”事件,内乱耗时六十七年,鉴于如此惨痛的教训,后面继位的国君们对公族势力保持高度警惕,严格控制其力量,特别是在晋国骊姬之乱时,晋献公逐杀诸公子,并不再立公子公孙为贵族,使得晋国成为诸侯国中仅有的无重要公族力量的国家,史称“晋无公族”。晋文公重耳即位后,由于国家治理必须依靠贵族士大夫协助,这就给了外姓贵族在晋国政坛崛起的机会,重用跟随其流亡诸国19年的家臣们,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新兴异姓贵族之间既互相联合又互相争夺权力,家族力量越来越强,逐渐超过了晋公室力量。

经过百余年互相排挤之后,最后只剩下六大家族,范家、中行家、智家、韩家、赵家、魏家。因为利益冲突,六大家族发生火并,火并的结果是范家和中行家被消灭,家族领袖被驱逐出国,土地被其余四大家族瓜分。在剩余的四家贵族中,智氏家族势力最强,开始继续削弱其余三家的势力,赵氏家族不肯屈从,智氏家族便联合韩魏两家进攻赵氏家族的根据地晋阳。在赵氏家族生死存亡之际,赵氏家族成功地游说了韩魏两家,反过来消灭了智氏家族,这就是公元前454年(晋哀公三年)消灭智氏家族的“晋阳之战”,此战过后,韩赵魏三家贵族取得了晋国的实际控制权。次年(公元前453年),三家正式分晋,可怜的晋幽公只保有绛和曲沃两邑,已处在亡国的边缘。

三家分晋后,晋国国君地位一落千丈,作为名义上的君主,晋国国君非但不会得到韩赵魏三家的朝觐,反而要前去朝见三家主君。虽然与晋公室同样出身姬姓的周天子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不愿承认韩赵魏三家的诸侯地位,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三家的地位日益稳固,公元前403年,周天子最终承认韩赵魏三家为诸侯(《资政通鉴》,“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初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但要求保留晋国国君的地位,且在三家之上。

韩赵魏三家自然是满口答应,但这只是空头支票,随着地位得到承认,晋国国君的日子更加难过,继续苟延残喘了几十年。韩赵魏三国君主也不想让晋国国君这么一直碍眼下去。公元前376年,韩赵魏三家联合废晋国国君,迁于端氏,公元前349年,三国联合出兵瓜分晋国仅有的土地,废晋静公为庶民,面对晋静公这个烫手山芋,赵国国君打算嫁祸于人,强行将其迁往韩国治下的屯留,韩昭侯也不想长期留着晋静公,表面上热情接待,暗地里唆使晋静公的韩妃秘密杀死他,至此姬姓晋国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


沧海拾遗录


首先回答,三家分晋后,晋国国君的下场。韩赵魏三大家族合力攻打晋国,晋国不敌,国君晋出公不敌出逃,病逝在路上。三家扶持的陆续几位傀儡国君分别是晋哀公、晋幽公、晋烈公、晋孝公、晋静公。晋静公被废后晋国从此灭亡。

其次跟大家讲述一下三家分晋的历史背景:

春秋时期,晋国的国力在诸侯国当中最强,地盘最大、人口最多、拳头最硬,想欺负谁就欺负谁。晋国的内部也是有各大家族势力组成的,也是经过激烈角逐出现四大家族势力最大,分别是智家、韩家、赵家、魏家,其中智家势力最强。

到了春秋末期,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那位)灭掉吴国,率军北上与各诸侯国联盟,勾践当上盟主。这以后不仅不用“尝胆”了,而且做到了势力最大,风头直压晋国。晋国这边智家表示不服,要让晋国变强,带头让四大家族向国君上交自己势力的土地和人口,让晋国变强。韩家和魏家都交了,唯独赵家不肯交,于是智家联合韩家魏家攻打赵家。历史当中戏剧性的故事出现了,打到一半眼看要成了,韩家和魏家反叛,联合赵家把智家的军队给淹了。智家被打败以后紧接着攻打晋国的国君, 当时的国君是晋出公,打不过出逃了,在出逃的半路上病逝。就此晋国的土地和人口被韩赵魏三家瓜分,春秋时期结束,正式进入到战国时代。

晋国的君主问题出现了,如果直接瓜分就会落下反叛君主的口实,遭到其他诸侯和周王的派兵攻打,于是扶持了一个傀儡君主晋哀公。虽然晋哀公地位是一国的君主,但是手中无兵无权,只是一个空架子,维持晋国表面上的江山,但是晋国已经是名存实亡了。这个君主的地位传递几代传到晋静公之后,三家彻底撕破脸,将晋静公废黜为庶民,从以后晋国已不复存在。


天成策史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晋国(前1033年—前349年),周朝的诸侯国,周初被周天子封为侯爵,姬姓晋氏,首任国君唐叔虞为周武王姬发之子,周成王姬诵之弟。对于强大的晋国,被左丘明的《左传·襄公二十七年》、《国语·郑语》和司马迁的《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共同评价为春秋四强国之一。在春秋这一历史阶段,晋国和楚国这两个超级强国之间的争霸,成为主要的历史阶段。不过,到了战国时期,晋国被魏国、韩国、赵国这三家瓜分,从此在历史的大舞台上消失。不过,三家分晋后,晋国并没有灭亡,而是继续坚持了50多年!

一、首先,根据《春秋》、《史记》等史料的记载,晋平公以后,晋国范、中行、智、韩、赵、魏六卿之间斗争激烈,导致晋国君主的实力被不断削弱。晋定公时,范、中行两家首先败亡。公元前453年,韩、赵、魏三家共灭智氏,晋国已被三家瓜分。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册封韩、赵、魏为诸侯,史称“三家分晋”。不过,魏赵韩三家分晋后,晋国并没有立即被灭亡。公元前403年,晋烈公在位时发生了三家分晋,从此魏国、韩国、赵国成为正式的诸侯国,与楚国、燕国、齐国、秦国并称为战国七雄。

二、在此基础上,晋烈公所在的晋国依然具有立锥之地。不过,此时的晋国已经被魏国所控制了。公元前389年,晋烈公去世。在晋烈公之后,晋孝公即位,《古本竹书》将这位晋国君主称作晋桓公,名姬颀。晋孝公在位期间,赵成侯、韩懿侯迁晋君于屯留(今山西省长治市屯留县一带)。晋桓公三十年(前359年),赵成侯与韩昭侯分晋,迁晋君于端氏(今山西省晋城市沁水县一带)。由此,在进入到战国时期,晋国君主的待遇可谓每况愈下,不仅自身的领土被魏赵韩三家继续瓜分,还因为而颠沛流离。

三、在晋孝公之后,子晋静公即位。据《史记》记载,晋静公元年齐威王初立。公元前349年,韩、赵、魏三国瓜分了晋国公室仅有的土地,废静公为庶民。晋国彻底灭亡。由此,对于晋静公来说,成为晋国这一诸侯国的最后一位君主。自公元前403年(三家分晋)开始,晋国坚持到公元前349年才正式灭亡,也即苦撑了50多年,可谓非常不容易。在战国初期,虽然周王室的权威几乎荡然无存了,但是,对于魏国、赵国、韩国这三国,还是不敢立即消灭晋国,这可能是担心秦国、楚国等大国以此为借口来兴兵讨伐。

四、最后,那么,问题来了,强大的晋国,为什么会被魏赵韩三家瓜分呢?对此,这无疑要追溯到“曲沃代翼”这一历史事件。正是因为小宗取代了大宗,到了晋献公时明显不信任公族,开始排斥公族子弟,转而重用非公族的人才。其次,在公元前656年的骊姬之乱后,登基的晋文公为了避免公族内乱争权的问题再次发生,逐渐将公族子弟都质于外。虽然晋献公、晋文公这两位君主让晋国走向强大,但是,对于公族势力的持续削弱,并重用卿族势力的行为,为三家分晋埋下了伏笔。自此之后,晋国的卿族势力逐渐做大,最终由魏国、韩国、赵国这三家来彻底结束晋国的历史。1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