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為何要殺開國功臣劉伯溫?

微斯


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提起朱元璋,十有八九會把他和屠殺功臣聯繫在一起。

朱元璋殺功臣是鐵板釘釘的事實,誰也無法洗白,但我們不能因為朱元璋殺功臣的“劣跡”,就把所有功臣的死全都讓他背鍋,比如說劉伯溫,根本不是朱元璋的鍋。

朱元璋沒有誅殺劉伯溫的必要

劉伯溫本是元朝官員,後不堪元朝暴政,歸隱田園,朱元璋聽說他的大名,派人邀請他出山輔佐自己,劉伯溫自追隨朱元璋後,便為大明出謀劃策,盡心竭力,得到朱元璋的信任和器重,把劉伯溫比喻成“漢初三傑”之一的張良,大加褒獎。

朱元璋取得天下後,劉伯溫以輔佐之功,僅被封為伯爵,次於公爵、侯爵,這跟劉伯溫不是朱元璋的嫡系,半路加入的經歷有關,但劉伯溫一向淡泊名利,對此並不介懷。面對朝廷高層的爭權奪利,劉伯溫儘量迴避,反而在次年便告老還鄉,遠離政治漩渦。所謂“淮西黨”和“浙東黨”的明爭暗鬥,劉伯溫很少參與其中,何況浙東黨也不是淮西派的對手。

劉伯溫無黨無私,又淡泊名利,他告老還鄉後每天喝酒下棋,口不言功,當時已經60歲。對這樣一個低調、老實,沒有個人勢力又沒有野心的老人,朱元璋完全沒有必要下殺手。

劉伯溫之死很可能是胡惟庸手筆

劉伯溫和胡惟庸的私怨,應該是起源於一段君臣對話。李善長辭職後,朱元璋曾就丞相人選徵求劉伯溫的意見,連續問了楊憲、汪廣洋等幾個人,劉伯溫都說不合適。

朱元璋又問胡惟庸如何?

劉伯溫說:“宰相好比駕車,不小心的話就就會翻車,我怕胡惟庸把車開翻了。”

當劉伯溫的這句話傳到胡惟庸的耳朵裡,他本來就是一個心胸狹窄,嫉賢妒能的小人,劉伯溫自此成為他的眼中釘,儘管劉伯溫已告老還鄉,胡惟庸還是找了一個藉口成功攻擊劉伯溫,把劉伯溫牽扯進來。

劉伯溫不得不再度進京,上書待罪並留在京城。到洪武八年時,劉伯溫患病,朱元璋派已是丞相的胡惟庸前去慰問,胡惟庸讓御醫給劉伯溫開了藥方。

劉伯溫按方抓藥服用,結果病情反而更重,朱元璋只好派人護送劉伯溫回老家。

劉伯溫自知病入膏肓,命不久矣,留下遺言後不久便去世了,終年六十五歲。

後來胡惟庸的同黨塗節告發胡惟庸謀反,稱胡惟庸毒死劉伯溫,這便是劉伯溫被毒死的正史記載。後人認為,如果胡惟庸毒死劉伯溫屬實,那麼必定是受朱元璋指使。這樣一來,朱元璋便成為毒死劉伯溫的幕後元兇了。

但作者認為朱元璋應該沒有授意胡惟庸毒死劉伯溫,因為劉伯溫當時已是六十多歲的老人,且有病在身,就算不殺也活不了幾年,也就是說朱元璋缺乏殺害劉伯溫的動機,朱元璋一定程度是替胡惟庸背鍋了。

我是專注歷史文化的狄飛驚,歡迎關注我!


狄飛驚


首先說明,朱元璋並沒有殺劉伯溫,當然,他對劉伯溫也不是和和氣氣的,帝王猜忌心之下,伴君如伴虎可不是說笑的。

集團黨爭

劉伯溫最終不能為朱元璋所容的原因是因為朝廷內部的矛盾,也就是歷朝歷代都存在的黨爭問題。

在明朝建立之後,朝廷中的大臣形成了兩個派別,這兩個派別以地域劃分,開始了一系列明爭暗鬥,這兩個派別正是淮西集團和浙東集團。

這些所謂派別,實際上就是老鄉會,大家都說一樣的方言,自然走到一起。朱元璋手下最大的老鄉會就是淮西集團,會長本來應該是朱元璋,但考慮到他還兼任皇帝一職,所以當時是由李善長代理。這一集團人多勢眾,主要成員有李善長、郭興、郭英、湯和、周德興,還包括死去的常遇春等人,這些人可以說是朱元璋起家的班底。

但很快淮西集團就棋逢對手,與之抗衡的就是以劉基為首領的浙東集團。兩個集團就在朱元璋眼皮底下開始了鬥爭,朱元璋似乎很有興趣,他準備看一場好戲。

皇帝的偏袒

李善長在朱元璋公司內主要負責後勤和政務,他一直跟隨朱元璋打天下,鞍前馬後地勞頓。朱元璋是個明白人,所以在建國後,便以李善長為第一功臣,任命他為丞相,於洪武三年(1370年)被封為韓國公,為開國六公爵第一位,也是唯一的文臣。

李善長外表寬厚,卻心胸狹窄,誰敢和他過不去,就一定要解決對方,因此和浙東集團進行了激烈爭鬥。

就功勳而言,劉伯溫也為朱元璋打天下立下了大功,卻只被封誠意伯,而且他的俸祿也是伯爵中最低的,年俸只有240石,而李善長是4000石,多出劉伯溫十幾倍。

李善長和劉伯溫待遇的差別顯現出了朱元璋對兩人的態度,一邊是勤勤懇懇、埋頭苦幹的老鄉,另一邊是聰明絕頂、判斷精確的外鄉人。

顯然,朱元璋更喜歡前者,不僅僅是因為鄉土觀念,還因為劉伯溫的思維太敏捷,朱元璋想到的他想到了,朱元璋沒想到的他也想到了,這對於一位權力慾望極盛的皇帝來說,並不是什麼好事。

正面交鋒

洪武元年(1368年),一個叫李彬的人犯了法,被抓了起來,按理說這沒什麼問題,但問題就在於李彬是李善長的親信,所以這事引起了劉伯溫的高度重視。

劉伯溫當時任職御史中丞,是言官的首領,他查清李彬的罪行後,向朱元璋報告,想要處死李彬。為了救自己的親信一命,李善長先是去找劉伯溫求情,無果後又找了一個藉口。

李善長對劉伯溫說:“京城有很久不下雨了,先生熟知天文,此時不應妄殺人吧。”

劉伯溫回答:“殺李彬,天必雨!”

然後李彬就被殺了,再然後劉伯溫失算了,根本沒下雨。

被激怒的李善長立刻煽動多人攻擊劉伯溫,所幸朱元璋沒有難為劉伯溫,不過劉伯溫有自知之明,選擇先行避戰,請假回了老家。

浙東集團再起

劉伯溫回家,對浙東集團是莫大的打擊,但劉伯溫在臨走之前已經佈下了自己的棋子——楊憲。楊憲是他的死黨,接任了御史中丞,準備對淮西集團發起反攻。

楊憲韜光養晦,一面扶植高見賢等人,一面不斷收集李善長的黑材料,利用言官的優勢經常在朱元璋面前打小報告,說李善長無才無德,不能委以重任。

朱元璋開始還不為所動,但時間長了,他也慢慢對李善長有了看法,對李善長多有指責。數月後,朱元璋召回了劉伯溫,並委以重任。浙東集團在爭鬥中佔了上風。

浙東集團佔上風,李善長十分憂慮,最後決定學習劉伯溫,搞一下代理人政治,於是他找來了胡惟庸。

淮西集團的輝煌

胡惟庸作為淮西集團成員,自然也是朱元璋的老鄉,他很早就追隨朱元璋,但卻一直不得意,當的都是小官。不過這次不同,李善長親自提拔,他迅速成為淮西集團的首領,在朝堂上嶄露頭角。

與此同時,劉伯溫也開始失誤。朱元璋找劉伯溫詢問相位人選。朱元璋一連問了三人,楊憲、汪廣洋、胡惟庸全都被否決,於是朱元璋表示只有劉伯溫才能擔當,劉伯溫直接自稱自己可以,但他嫉惡如仇,會說出不對的話。

嫉惡如仇的丞相,誰是惡呢?

此後,劉伯溫再也得不到朱元璋的信任,最後在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親自下書炒了劉伯溫的魷魚,劉伯溫只好回到老家。

很快,楊憲也被胡惟庸找個藉口殺掉了,淮西集團最終大獲全勝。

劉伯溫的隕落

淮西集團全面得勢,但卻沒有放過賦閒在家的劉伯溫,胡惟庸通過誣陷扣除了劉伯溫的退休金,劉伯溫為了保命,返回京城,自覺只要在朱元璋眼皮底下待著,就可性命無憂。

洪武八年(13735年),劉伯溫病了,朱元璋聽說後,派胡惟庸探視劉伯溫,胡惟庸帶來的醫生給劉伯溫開了藥方,結果劉伯溫吃了藥後,病情越來越重,不久就死去了。

胡惟庸和劉基有仇,朱元璋也知道,卻派他去探望劉基,無論此事是否朱元璋指使,但毫無疑問,劉基之死朱元璋是負有責任的。


平沙趣說歷史


朱元璋殺開國功臣不是什麼新鮮的事情了,但是劉伯溫可以說是輔助他登上帝位的大功臣,為何朱元璋還要殺他呢?我覺得原因有3

1忌憚劉伯溫

劉伯溫號稱神算,神機妙算,這一點朱元璋是深有體會的。朱元璋能夠當上皇帝很大的原因是因為有劉伯溫的幫助。而正是這個原因,令朱元璋有了戒心。他不怕有人功高蓋主,因為這樣的人很容易殺,功高蓋主的人權勢太高了自然就會自大。

他大權在握,完全不需要畏懼這樣的人。朱元璋畏懼的是功高蓋主還低調的人,劉伯溫就是這樣的人。

所以朱元璋忌憚他。怕他就算是不造反輔佐別人造反也不是他能夠承受的了的,要論鬼才,朱元璋麾下沒有一個人是他的對手。

2劉伯溫知道太多東西了

朱元璋是開國皇帝,他想做一個光明正大,有作為的皇帝。但是在他登基之前做過的很多不光彩的事情,朱元璋知道,劉伯溫大多都知道。但是天下人不知道。

既然他已經穩坐帝位了,自然就不需要劉伯溫這樣幫他保守秘密的人物了。所謂狡兔死走狗烹。劉伯溫淪為了政治犧牲品之一。

3李善長的挑撥離間

朱元璋對於李善長是十分看重的,因為是他的老鄉。其實朱元璋對於劉伯溫全都是利用。他是一個很有心機的人,從來沒有把劉伯溫當做是自己人。

所以面對李善長和劉伯溫之間的矛盾,開始他採取的是制衡,也就是平衡兩個人的勢力。後來乾脆就是一面倒,支持李善長。因為在他的心裡面李善長才是他可以控制,可以信任的人。

李善長對於朱元璋的威脅是不大的,而這劉伯溫不同。所以朱元璋靠向了李善長。


玄幻小子


說起劉伯溫,可能大家都知道,他是幫助建立明朝的人,是一個很有才華的,聰明睿智,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人,為朱元璋打天下幫了不少忙。但是當朱元璋的地位坐穩後,就覺得他沒有什麼利用價值了,想把他一腳踢開,於是對他的態度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打罵是常有的事。到最後,連朱元璋最喜歡的馬皇后都看不慣了,便和他說,"不能這麼對人家,伯溫有功,你這麼做,別人會怎麼看你。"

平常的時候朱元璋是很在乎皇后的想法的,有什麼事也喜歡和她商量,也很善於聽從她的建議。但是這次卻沒有聽信馬皇后的話,很快,他就把劉伯溫又招進宮,劉伯溫什麼都明白,但還是過了很久才過去,這就讓朱元璋更加的惱火了,問他為何這麼磨嘰,劉伯溫便連忙說他寫文章的時候有個字不會寫,朱元璋就很好奇,立馬問是什麼字?

這時的劉伯溫竊喜,忙說到赦免的赦,朱元璋看到後便笑話他,立馬寫在了他的手心,這可把劉伯溫給樂壞了,立馬跪下謝恩,這時朱元璋才立刻恍然大悟,但君無戲言,只好作罷。

其實這中間有一個人救了劉伯溫,那就是馬皇后。可是由於她為劉伯溫說好話,反而使朱元璋更加討厭劉伯溫了,他終於下定決心要殺了他。

很多人都清楚朱元璋和馬皇后是患難夫妻,開國初期困難重重,馬皇后都毫無怨言,一路扶持,患難與共。倆人感情特別深厚,他當然不想讓她那樣做,但馬皇后很瞭解她老公,看出了他的意思,於是背地裡讓人給劉伯溫送了一個棗和一個桃,劉伯溫是明白人,瞬間就懂了,這才有了後面的事,並躲過了一劫。

其實朱元璋在明剛建立的時候,對這些開國大臣特別好,但後來變得疑心很重,怕這些人危害他的後代,威脅國家正統,於是便幫助後代剷除隱患,這樣的做法真的挺殘忍的。我們都知道朱元璋的出身卑微,原本並不想造反,因為當時他連吃飽穿暖都成了奢侈,造反純屬被逼無奈。他吃了太多苦,才得到了擁有的一切,他知道江山得之不易,才會拼命去守護,為自己,也為後人,只是用了一個極為殘忍的方式。

幾乎所有的元老都被他以無須有的罪名剷除了,這是沒選好老闆帶來的後果。辛辛苦苦為新公司打拼,好不容易苦盡甘來,想著老闆終於可以加薪重用了,沒想到換來的卻是生命的終結,以後誰還敢為這樣的老闆打工呢。


老農民嘮三農


劉伯溫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奇才,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無所不知,無所不曉,可以與諸葛亮媲美的。朱元璋小名朱重,八一個重,農村放牛娃,慢慢長大之間到明朝開國皇帝自己能力不得不說,相當有魄力,相當重義氣,相當有能力,當然也相當有機遇。

朱元璋在最開始剛剛啟軍起義的時候,在郭子興的麾下後來接替郭子興作為大帥之後由李善長來作為自己的軍師。在李善長的推薦一下,朱元璋,多次請求劉伯溫來到自己的幕府,作為自己呢軍師多次請求,劉伯溫才答應劉伯溫,其實最開始是不來的,後來由於元朝統治的腐敗,不得不投靠朱元璋,當然在朱元璋的幕府列,劉伯溫做出了巨大的骨架,朱元璋想不到的,他想到了朱元璋,不會的躺會了,朱元璋十分的仰仗劉博文,可是慢慢的,明朝成立以後,出現了兩個政黨,第一個就是以李善長為頭的淮西島,淮西黨,為了打倒劉國翁就說劉伯溫自己也有一檔叫做浙東黨。

朱元璋已經察覺到,朝中有黨爭的存在,但是為了輔佐自己的太子成功的登上帝位,不得不忍受他們相互爭奪,後來懦弱的太子去世以後,朱元璋心傷不已,覺得自己的太子駕馭不了朝中的大臣,所以一起陪他打江山的將軍都被他傷害了。劉伯溫作為陪同他一起打天下的人。朱元璋太知道他有多厲害了,他能幫助自己打天下也能幫助別人推掉自己孩子的江山,他心裡一直是畏懼劉伯溫的。

劉波見朱元璋殺掉了大批的開國功臣自己對劉伯溫心懷不滿,覺得明軍一般都不會這樣做,但是朱元璋這樣做,自己也就會惹火上身。多次請求回自己的老家靜養,但是朱元璋不放心不讓他回去。劉伯溫後來重病,自然張很是惱火,以為又是在騙自己的結果,就派丞相胡惟庸送去藥,胡雍對劉伯溫心懷不滿,在裡面放了毒藥,將劉伯溫毒死了。

傳說劉伯溫留了一本後世之書,要求孩子傳給後世之君,不要留給朱元璋,朱元璋聽說以後就挖地三尺把那本書找到了,結果書中寫的都是治國之策這張心想,劉伯溫這是對我心灰意冷了,治國之策都留給後世之君,看來對我特別的失望啊。

自古帝王多薄情,劉伯翁在朱元璋的墓府裡,其實和劉朱元璋相處的十分的好,只是朱元璋做了皇帝之後,不得不考慮自己的天下,所以才不得不殺掉劉伯溫。劉伯溫也幫助朱元璋斬掉了很多的龍脈。來維持明朝的統治。


小書屋讀書


劉伯溫,浙江青田人,他精通天文,歷史、兵法,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足智多謀,簡直是個神人,是朱元璋奪天下、建明朝的第一謀士,明朝開國元勳。這麼有本事,功德無量的超級功臣,朱元璋為什麼就容不下他呢?

朱元璋的鄉土觀念很濃,跟他一起打天下的將領大部分都是他的老鄉淮西人,明朝建立後,加官進爵,論功行賞最多的也是淮西人,而劉伯溫是浙東人,是外鄉人,不入主流,受排擠,也因此淮西派與浙東派矛盾重重,派系鬥爭日益公開化。


劉伯溫足智多謀、料事如神,朱元璋想不到的事情,劉伯溫也能想得到,許多事情都考慮在朱元璋之前,而且對事情的判斷力都比朱元璋準確。恰好朱元璋又是個心胸狹窄,小肚雞腸的人,把一個事事比他強的劉伯溫長期留在身邊,就像一顆未爆彈,他怎能放得下心,要是哪天劉伯溫將他的謀略用在謀反上,那豈不要了朱元璋的命。與其後患無窮,不如先發制人,要先下手為強,除掉而後快。而劉伯溫口直心快,有時口無遮攔,言多必失,朱元璋經過幾次試探劉伯溫,最終動了殺他的決心。


劉伯溫有功不貪名利,為朱元璋打江山立下汗馬功勞,不居功自傲,適時急流勇退,被傳為佳話,在民間更有“三分天下諸葛亮,一通天下劉伯溫”,把他與諸葛亮相提並論,是對劉伯溫莫大的肯定,只可惜,好人命短,生不逢時,時不再來呀。


遺產君


朱元璋和劉伯溫在一起打天下的時候屬於英雄惜英雄,劉伯溫也是個大能人,朱元璋想到的事情他想到了,朱元璋沒想到的事情他也想到了,這讓朱元璋很是忌憚劉伯溫,但是從根本上還是淮西集團和浙東集團的鬥爭才有了朱元璋非殺他不了的理由。


喜歡明史的都應該知道,幫朱元璋打天下的大部分都是淮西將領,李善長,湯合,常遇春,徐達,藍玉,李文忠,鄧愈等,除了李善長都是能征善戰的厲害角色,明朝建國以後朱元璋分封六公都是淮西子弟,而且還封李善長為明朝開國丞相,六公之首也是李善長,淮西集團也就以李善長為首,而劉伯溫只被封了誠意伯,還是伯爵裡面俸祿最低,的,李善長的俸祿是劉伯溫的幾十倍,相反朱元璋並沒有讓淮西集團做大的意思,封劉伯溫御史中丞兼太史令對劉伯溫也是大力提攜,至此以劉伯溫為首的浙東集團和李善長為首的淮西集團開始了正面的交鋒,當他看到淮西集團和浙東集團吵的不可開交的時候反而像局外人一樣等著看好戲。

李善長有個心腹叫李斌犯了罪,劉伯溫也以這件事向李善長髮難並把事情也向朱元璋報告了,李善長就向劉伯溫求情,並說京城好長時間都沒有下雨了不宜殺人,劉伯溫就說殺了李斌天就下雨了,雖然說劉伯溫通曉天文地理到也有算錯的時候,殺了李斌以後也沒有下雨,李善長就向朱元璋打小報告說,京城好長時間沒有下雨,他還要殺人這下惹怒了上天不下雨了,朱元璋對劉伯溫也頗有微詞,後來以劉伯溫為首的言官集團也向朱元璋說一些李善長的壞話,一次兩次朱元璋也沒往心裡去,後來越看李善長越不順眼。罷免了李善長的丞相,朱元璋就召見劉伯溫問丞相的人選,第一個提到了劉伯溫的門生楊憲,劉伯溫反駁,提到胡惟庸劉伯溫支持,最後朱元璋說其實我想讓你做丞相,劉伯溫是個文人,也就有文人那些毛病,我知道我自己是丞相的最佳人選,但是我這個人嫉惡如仇,看見什麼說什麼,容易得罪人,你讓我做丞相以後你有什麼問題我也就直接說了,朱元璋從這裡就對劉伯溫厭惡了。



最後劉伯溫實在是在京城待不下去了就請求朱元璋讓他告老還鄉,朱元璋也就批准了,但是淮西集團李善長鬍惟庸不想放過他,編造謠言在朱元璋跟前說劉伯溫的不是,劉伯溫看著實在沒辦法就想著朱元璋對我這麼不放心我還不如就在他眼皮子底下,至少能保住性命,但是這次他想錯了,有次他得病了,朱元璋專門派胡惟庸帶著醫生去給劉伯溫看病,沒過幾天劉伯溫就死了,後來胡惟庸案逼死劉伯溫也成了胡惟庸鐵定的案子,那些醫生也指認是胡惟庸指使他們給劉伯溫下毒的,但是作為朱元璋他不可能不知道胡惟庸和劉伯溫是死對頭,反而讓胡惟庸去給劉伯溫看病,這其中的問題想必大家都能看出來吧。


給我小驚喜


劉伯溫既不是朱元璋殺的,也不是胡惟庸殺的。當然,後世傳揚的朱元璋殺劉伯溫的說法,其真實意思是“朱元璋指使胡惟庸毒殺劉伯溫”。換言之,這兩種說法殊途同歸,最後都是胡惟庸下的毒手,它們的區別就在於朱元璋有無殺害劉伯溫的主觀意圖。

這兩種說法顯然缺乏基本的常識。根據宋濂的回憶,劉伯溫於洪武八年(1375年)二月三日離開南京回鄉,彼時他已經患上“霜露之疾”;劉伯溫死於四月十六日,據離京日期有73天的時間。所有指控胡惟庸毒殺劉伯溫的歷史材料,都認為下毒時間是在正月。

請問有哪一種毒藥能讓人存活七十多天呢?答案當然是沒有的。相對而言,宋濂的“霜露之疾”說法更具可信性。

由此可見,劉伯溫被朱元璋所殺的說法在事實上是不成立的。只是由於朱元璋厭惡胡惟庸,要分化宰相的權力,所以搞出胡惟庸大案;至於毒殺劉伯溫一節,正是這場冤案的“罪證”。但是,朱元璋萬萬沒想到的是,他給胡惟庸羅織的罪名,卻最終反噬到了他身上。

值得一提的是,在洪武年間,朱元璋與劉伯溫的君臣關係非常淡漠。劉伯溫之所以遭到朱元璋的冷待,原因在於他有出仕元朝的黑歷史。劉伯溫於至順四年(1333年)九月考中元朝進士,並於至元十六年(1336年)出任江西瑞州路高安縣縣丞。這一政治髮際的背景,使劉伯溫在明初遭到政治冷遇。

例如,洪武三年(1370年)六月十五日,李文忠取得征討北元的大捷,凱旋而歸時,百官要齊集於奉天門拜賀。然而,朱元璋竟然下令,“凡北方捷至,常試元者不許稱賀”,這就使劉伯溫等人陷入極其尷尬的境地。

在這種政治氣氛下,劉伯溫被迫退出朝廷是必然的結果。


HuiNanHistory


答:所謂“朱元璋要殺開國功臣劉伯溫”只是陰謀者論斷、小說家言。

按照陰謀論者的說法,劉伯溫是個謀比張子房,智壓諸葛亮的能人大牛,既能興人國、亦能覆人國,朱元璋為了自己的子孫坐穩龍廷,就狠心把他殺害,免除後患。

在民間傳說裡,“火燒慶功樓”、“燒鵝殺徐達”等等駭人聽聞的奇聞怪談就是這麼來的。

事實上,劉伯溫在朱元璋心中的地位真沒有多重要。

我們用事實來說話好了。

洪武三年(1370),朱元璋大封功臣,最初所擬名單裡並沒有劉伯溫的名字。

封賞結束後,過了二十天,朱元璋覺得工作有遺漏了,匆匆補封了兩名位列於公、侯之下的三等伯,劉伯溫才得以排在了被封功臣中的最後一名:誠意伯。

這一年,劉伯溫已經六十歲,跟了朱元璋十年,這不容易才混到這麼個象徵性爵位,業績應該不是太出色。

最能說明問題的是,在之後的一次祭奠孔子活動上,朱元璋沒有安排劉伯溫參加。劉伯溫卻在活動儀式結束後,站在了領受祭肉的行列。

朱元璋當場發話:你劉伯溫不是在學聖人之道嗎?你都沒參加祭奠,卻來要享受祭品,學禮學到哪裡去了?

末了,朱元璋還下令停發其一個月俸祿。

劉伯溫斯文掃地,顏面無存,於洪武四年(1371)以病老致仕,歸鄉隱居。

浙、閩交界有一個名叫談洋的小地方,經常有走私鹽販聚集,治安不好。

退休後的劉伯溫閒不住,覺得應該在青田設立談洋巡檢司,讓長子劉璉上奏其事。

以左丞相掌管中書省事務的胡惟庸是劉伯溫曾經的政敵,其抓住機會,指使刑部尚書吳雲彈刻劉伯溫,說:“談洋這個地方踞山臨海,有王氣,劉伯溫想佔來作自己的墓地,百姓不同意,他便請求設立巡檢司來驅趕百姓。”

胡惟庸這一誣陷,上綱上線。

劉伯溫趕緊入朝當面向朱元璋交待問題。

朱元璋見了劉伯溫的衰樣,也沒怎麼為難他,反倒多番慰藉。

劉伯溫就沒有急著返鄉,在京師住了下來。

洪武八年新年,劉伯溫體感不適,卻仍和京官參加元旦的早朝,並在奉天殿做了一首《乙卯歲早朝》。

正月下旬,劉伯溫感風寒,病重,臥床不起。

胡惟庸不知是過意不去,還是不安好心,送來醫生診治。

劉伯溫服過藥後,卻感覺病情加劇。

三月下旬,劉伯溫病情惡化,朱元璋於是頒發《賜歸老青田》詔書賜歸田裡。

詔書中,朱元璋對劉伯溫的功過進行了一次總結,並特別強調自己對劉伯溫的一切安排和處置都是符合“國之大體”的。

洪武八年(1575)四月十六日,劉伯溫卒於家中。

從劉伯溫的死亡過程來看,說他是善終鄉里也是成立的,何來朱元璋殺害之說?

但是,陰謀論者咬定,劉伯溫是胡惟庸派來的醫生下毒藥毒死的,進而又說,胡惟庸派醫生下毒,幕後主使就是朱元璋——這真是腦洞大開!

其實只要仔細想想,劉伯溫已經是六十開外的老人了,而且是多病多悉的身體,又手無寸權寸柄,患此重病,就算延醫求藥,也是去日無多,朱元璋和胡惟庸何必要多此一舉要下毒殺人以授人口舌?!

最後補一筆,劉伯溫的名聲在後世如此隆厚,主要是其子孫的高超運作。


首先,劉伯溫次子劉璟早早就在老家青田縣城的一座道觀裡為老爸建立了祠堂,為此捐出了115石的田租。

弘治十五年(1502),劉伯溫九世孫劉瑜又動用重金,通過好友給事中吳仕偉嚮明孝宗請求重建劉基祠堂於處州府城。此舉當時雖未獲準,但朝廷卻同意將原有祠堂按建制擴建成廟,並御賜給“誠意伯劉公廟”一塊“翊運祀碑”,還詔授劉瑜為處州衛世襲指揮使。

由“祠”改“廟”,並且是統治階級的行為,意義非同小可,劉伯溫從此一躍而成為當地神祗。

到了正德九年(1514),劉氏後裔又依靠廣泛的人脈,把祖先運作成了“太師”,諡號文成。

當時朝廷對劉伯溫的讚譽之辭為:“學為帝師,才稱王佐”,“渡江策士無雙,開國文臣第一”。

好傢伙,在朱元璋封功臣中排名在第三十七位的劉伯溫竟然成了“渡江策士無雙,開國文臣第一”!

到了嘉靖十年(1531),劉伯溫的同鄉、刑部郎中李瑜向當時的世宗朱厚熜上疏,說劉伯溫應當陪著太祖朱元璋享受祭祀,他的子孫也應該像中山王徐達的後代一樣世襲爵位。

此議很快得到了嘉靖朝君臣的同意。

在此基礎上,成書於嘉靖年間的演義小說《英烈傳》又加了一把火,把劉伯溫塑造成一位能呼風喚雨、料事如神的神算軍師。

關於劉伯溫事蹟的造假神化,到了明末,談遷、許重熙等人覺得太過、太火,曾提出過種種批駁。

近代歷史專家,曾任國家圖書館副館長、中國元史研究會副會長的楊訥也著作有《劉基事蹟考述》,對神化劉伯溫事蹟一一作出考辨。

一句話,劉伯溫,並沒有傳說中的那麼神,朱元璋沒有非要殺劉伯溫的理由。

事實上,劉伯溫也不是朱元璋殺害的。

  


覃仕勇說史


歷史上,那些統領四方的開國之君,在功成名就之後就過河拆橋,這樣的事列已經數不勝數。從“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的越王勾踐,到卸磨殺驢,殺盡功臣的漢高祖劉邦,再到朱元璋。

究其原因,他們無一例外,是畏懼一個有才能的人,不再忠心於自己,為了防止以後出現這樣的事,就要殺死對方。

當然,乍一看劉伯溫之死,根本不能怪朱元璋,因為這事兒是胡惟庸乾的,朱元璋可沒下令殺他。但事實上,這事兒,朱元璋脫不了關係!

當時朱元璋一統天下,劉伯溫居功至偉,其在民間的名聲,甚至於蓋過了諸葛亮。

<strong>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姓朱的心裡自然明白這個道理,所以建業以後,對他的防備心愈來愈烈。夜長夢多,他心中卸磨殺驢的心思就起來了,有了這想法,後續就是做計劃了,怎麼才能讓劉伯溫自尋死路呢?

唯一不讓別人嚼他舌根的方法,就是激將法了。

<strong>

先是給這一等一的功臣,封一個配不上他的官職,一個比公爵侯爵都低一等的誠意爵。

劉伯溫心裡明白得很,人家不與他計較,你不就是想讓我生氣,自亂分寸以下犯上嘛,我偏不上這個當。這劉伯溫不按他想的來,給朱元璋急的啊,雖然心裡已經處死劉伯溫七八百遍了,可沒有罪名,他也不好拿人家怎樣。

劉伯溫也深知帝王心的可怕,小心翼翼的走好每一步,終於找到機會讓他離開京城。在洪武四年他就告老還鄉,擺明的讓朱元璋知道,自己不貪你的權也不貪你的位,你就讓我好好的在家養老吧。

朱元璋想的就不一樣了,他認為劉伯溫之所以不犯錯,只因為在京城有那麼多眼線盯著他,他不敢作亂,這次告老還鄉還不知道要出什麼么蛾子。於是他表面一陣惋惜,同意他回老家,背地裡還是觀察他的一舉一動。

劉伯溫也還算爭氣,偏就一丁點的錯也不犯,安安穩穩規規矩矩的,你能把我怎麼樣吧。朱元璋盯了這麼久也打算放棄了,皇上不急太監急,這丞相又來出風頭了。


胡惟庸把朱元璋的心思都看在眼裡,心想你要是不方便做那就我來擔這個罪吧。於是就編造罪名,強行給劉伯溫定了罪,不僅如此,還讓他面經聖上,謝聖上不殺之恩。劉伯溫給氣的,到了京城人就倒下了,這還逃不過被殺的結局,胡惟庸戴著望病的名義,把毒藥給他端來了,這毒不能馬上置人於死地,但人喝下就活不了幾天。

劉伯溫以為自己逃過了,但回了鄉沒幾日就死了,說到底這胡惟庸還是通過揣摩聖意才殺的劉伯溫,要是朱元璋沒有那個意思,胡惟庸也不敢擅自做主,毒殺劉伯溫。


說起來,這謀略過人的劉伯溫,成在謀略,敗在謀略,要不是自己謀略過人也做不了朱元璋的功臣,要不是自己謀略過人也做不了朱元璋的眼中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