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为何要杀开国功臣刘伯温?

微斯


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提起朱元璋,十有八九会把他和屠杀功臣联系在一起。

朱元璋杀功臣是铁板钉钉的事实,谁也无法洗白,但我们不能因为朱元璋杀功臣的“劣迹”,就把所有功臣的死全都让他背锅,比如说刘伯温,根本不是朱元璋的锅。

朱元璋没有诛杀刘伯温的必要

刘伯温本是元朝官员,后不堪元朝暴政,归隐田园,朱元璋听说他的大名,派人邀请他出山辅佐自己,刘伯温自追随朱元璋后,便为大明出谋划策,尽心竭力,得到朱元璋的信任和器重,把刘伯温比喻成“汉初三杰”之一的张良,大加褒奖。

朱元璋取得天下后,刘伯温以辅佐之功,仅被封为伯爵,次于公爵、侯爵,这跟刘伯温不是朱元璋的嫡系,半路加入的经历有关,但刘伯温一向淡泊名利,对此并不介怀。面对朝廷高层的争权夺利,刘伯温尽量回避,反而在次年便告老还乡,远离政治漩涡。所谓“淮西党”和“浙东党”的明争暗斗,刘伯温很少参与其中,何况浙东党也不是淮西派的对手。

刘伯温无党无私,又淡泊名利,他告老还乡后每天喝酒下棋,口不言功,当时已经60岁。对这样一个低调、老实,没有个人势力又没有野心的老人,朱元璋完全没有必要下杀手。

刘伯温之死很可能是胡惟庸手笔

刘伯温和胡惟庸的私怨,应该是起源于一段君臣对话。李善长辞职后,朱元璋曾就丞相人选征求刘伯温的意见,连续问了杨宪、汪广洋等几个人,刘伯温都说不合适。

朱元璋又问胡惟庸如何?

刘伯温说:“宰相好比驾车,不小心的话就就会翻车,我怕胡惟庸把车开翻了。”

当刘伯温的这句话传到胡惟庸的耳朵里,他本来就是一个心胸狭窄,嫉贤妒能的小人,刘伯温自此成为他的眼中钉,尽管刘伯温已告老还乡,胡惟庸还是找了一个借口成功攻击刘伯温,把刘伯温牵扯进来。

刘伯温不得不再度进京,上书待罪并留在京城。到洪武八年时,刘伯温患病,朱元璋派已是丞相的胡惟庸前去慰问,胡惟庸让御医给刘伯温开了药方。

刘伯温按方抓药服用,结果病情反而更重,朱元璋只好派人护送刘伯温回老家。

刘伯温自知病入膏肓,命不久矣,留下遗言后不久便去世了,终年六十五岁。

后来胡惟庸的同党涂节告发胡惟庸谋反,称胡惟庸毒死刘伯温,这便是刘伯温被毒死的正史记载。后人认为,如果胡惟庸毒死刘伯温属实,那么必定是受朱元璋指使。这样一来,朱元璋便成为毒死刘伯温的幕后元凶了。

但作者认为朱元璋应该没有授意胡惟庸毒死刘伯温,因为刘伯温当时已是六十多岁的老人,且有病在身,就算不杀也活不了几年,也就是说朱元璋缺乏杀害刘伯温的动机,朱元璋一定程度是替胡惟庸背锅了。

我是专注历史文化的狄飞惊,欢迎关注我!


狄飞惊


首先说明,朱元璋并没有杀刘伯温,当然,他对刘伯温也不是和和气气的,帝王猜忌心之下,伴君如伴虎可不是说笑的。

集团党争

刘伯温最终不能为朱元璋所容的原因是因为朝廷内部的矛盾,也就是历朝历代都存在的党争问题。

在明朝建立之后,朝廷中的大臣形成了两个派别,这两个派别以地域划分,开始了一系列明争暗斗,这两个派别正是淮西集团和浙东集团。

这些所谓派别,实际上就是老乡会,大家都说一样的方言,自然走到一起。朱元璋手下最大的老乡会就是淮西集团,会长本来应该是朱元璋,但考虑到他还兼任皇帝一职,所以当时是由李善长代理。这一集团人多势众,主要成员有李善长、郭兴、郭英、汤和、周德兴,还包括死去的常遇春等人,这些人可以说是朱元璋起家的班底。

但很快淮西集团就棋逢对手,与之抗衡的就是以刘基为首领的浙东集团。两个集团就在朱元璋眼皮底下开始了斗争,朱元璋似乎很有兴趣,他准备看一场好戏。

皇帝的偏袒

李善长在朱元璋公司内主要负责后勤和政务,他一直跟随朱元璋打天下,鞍前马后地劳顿。朱元璋是个明白人,所以在建国后,便以李善长为第一功臣,任命他为丞相,于洪武三年(1370年)被封为韩国公,为开国六公爵第一位,也是唯一的文臣。

李善长外表宽厚,却心胸狭窄,谁敢和他过不去,就一定要解决对方,因此和浙东集团进行了激烈争斗。

就功勋而言,刘伯温也为朱元璋打天下立下了大功,却只被封诚意伯,而且他的俸禄也是伯爵中最低的,年俸只有240石,而李善长是4000石,多出刘伯温十几倍。

李善长和刘伯温待遇的差别显现出了朱元璋对两人的态度,一边是勤勤恳恳、埋头苦干的老乡,另一边是聪明绝顶、判断精确的外乡人。

显然,朱元璋更喜欢前者,不仅仅是因为乡土观念,还因为刘伯温的思维太敏捷,朱元璋想到的他想到了,朱元璋没想到的他也想到了,这对于一位权力欲望极盛的皇帝来说,并不是什么好事。

正面交锋

洪武元年(1368年),一个叫李彬的人犯了法,被抓了起来,按理说这没什么问题,但问题就在于李彬是李善长的亲信,所以这事引起了刘伯温的高度重视。

刘伯温当时任职御史中丞,是言官的首领,他查清李彬的罪行后,向朱元璋报告,想要处死李彬。为了救自己的亲信一命,李善长先是去找刘伯温求情,无果后又找了一个借口。

李善长对刘伯温说:“京城有很久不下雨了,先生熟知天文,此时不应妄杀人吧。”

刘伯温回答:“杀李彬,天必雨!”

然后李彬就被杀了,再然后刘伯温失算了,根本没下雨。

被激怒的李善长立刻煽动多人攻击刘伯温,所幸朱元璋没有难为刘伯温,不过刘伯温有自知之明,选择先行避战,请假回了老家。

浙东集团再起

刘伯温回家,对浙东集团是莫大的打击,但刘伯温在临走之前已经布下了自己的棋子——杨宪。杨宪是他的死党,接任了御史中丞,准备对淮西集团发起反攻。

杨宪韬光养晦,一面扶植高见贤等人,一面不断收集李善长的黑材料,利用言官的优势经常在朱元璋面前打小报告,说李善长无才无德,不能委以重任。

朱元璋开始还不为所动,但时间长了,他也慢慢对李善长有了看法,对李善长多有指责。数月后,朱元璋召回了刘伯温,并委以重任。浙东集团在争斗中占了上风。

浙东集团占上风,李善长十分忧虑,最后决定学习刘伯温,搞一下代理人政治,于是他找来了胡惟庸。

淮西集团的辉煌

胡惟庸作为淮西集团成员,自然也是朱元璋的老乡,他很早就追随朱元璋,但却一直不得意,当的都是小官。不过这次不同,李善长亲自提拔,他迅速成为淮西集团的首领,在朝堂上崭露头角。

与此同时,刘伯温也开始失误。朱元璋找刘伯温询问相位人选。朱元璋一连问了三人,杨宪、汪广洋、胡惟庸全都被否决,于是朱元璋表示只有刘伯温才能担当,刘伯温直接自称自己可以,但他嫉恶如仇,会说出不对的话。

嫉恶如仇的丞相,谁是恶呢?

此后,刘伯温再也得不到朱元璋的信任,最后在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亲自下书炒了刘伯温的鱿鱼,刘伯温只好回到老家。

很快,杨宪也被胡惟庸找个借口杀掉了,淮西集团最终大获全胜。

刘伯温的陨落

淮西集团全面得势,但却没有放过赋闲在家的刘伯温,胡惟庸通过诬陷扣除了刘伯温的退休金,刘伯温为了保命,返回京城,自觉只要在朱元璋眼皮底下待着,就可性命无忧。

洪武八年(13735年),刘伯温病了,朱元璋听说后,派胡惟庸探视刘伯温,胡惟庸带来的医生给刘伯温开了药方,结果刘伯温吃了药后,病情越来越重,不久就死去了。

胡惟庸和刘基有仇,朱元璋也知道,却派他去探望刘基,无论此事是否朱元璋指使,但毫无疑问,刘基之死朱元璋是负有责任的。


平沙趣说历史


朱元璋杀开国功臣不是什么新鲜的事情了,但是刘伯温可以说是辅助他登上帝位的大功臣,为何朱元璋还要杀他呢?我觉得原因有3

1忌惮刘伯温

刘伯温号称神算,神机妙算,这一点朱元璋是深有体会的。朱元璋能够当上皇帝很大的原因是因为有刘伯温的帮助。而正是这个原因,令朱元璋有了戒心。他不怕有人功高盖主,因为这样的人很容易杀,功高盖主的人权势太高了自然就会自大。

他大权在握,完全不需要畏惧这样的人。朱元璋畏惧的是功高盖主还低调的人,刘伯温就是这样的人。

所以朱元璋忌惮他。怕他就算是不造反辅佐别人造反也不是他能够承受的了的,要论鬼才,朱元璋麾下没有一个人是他的对手。

2刘伯温知道太多东西了

朱元璋是开国皇帝,他想做一个光明正大,有作为的皇帝。但是在他登基之前做过的很多不光彩的事情,朱元璋知道,刘伯温大多都知道。但是天下人不知道。

既然他已经稳坐帝位了,自然就不需要刘伯温这样帮他保守秘密的人物了。所谓狡兔死走狗烹。刘伯温沦为了政治牺牲品之一。

3李善长的挑拨离间

朱元璋对于李善长是十分看重的,因为是他的老乡。其实朱元璋对于刘伯温全都是利用。他是一个很有心机的人,从来没有把刘伯温当做是自己人。

所以面对李善长和刘伯温之间的矛盾,开始他采取的是制衡,也就是平衡两个人的势力。后来干脆就是一面倒,支持李善长。因为在他的心里面李善长才是他可以控制,可以信任的人。

李善长对于朱元璋的威胁是不大的,而这刘伯温不同。所以朱元璋靠向了李善长。


玄幻小子


说起刘伯温,可能大家都知道,他是帮助建立明朝的人,是一个很有才华的,聪明睿智,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人,为朱元璋打天下帮了不少忙。但是当朱元璋的地位坐稳后,就觉得他没有什么利用价值了,想把他一脚踢开,于是对他的态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打骂是常有的事。到最后,连朱元璋最喜欢的马皇后都看不惯了,便和他说,"不能这么对人家,伯温有功,你这么做,别人会怎么看你。"

平常的时候朱元璋是很在乎皇后的想法的,有什么事也喜欢和她商量,也很善于听从她的建议。但是这次却没有听信马皇后的话,很快,他就把刘伯温又招进宫,刘伯温什么都明白,但还是过了很久才过去,这就让朱元璋更加的恼火了,问他为何这么磨叽,刘伯温便连忙说他写文章的时候有个字不会写,朱元璋就很好奇,立马问是什么字?

这时的刘伯温窃喜,忙说到赦免的赦,朱元璋看到后便笑话他,立马写在了他的手心,这可把刘伯温给乐坏了,立马跪下谢恩,这时朱元璋才立刻恍然大悟,但君无戏言,只好作罢。

其实这中间有一个人救了刘伯温,那就是马皇后。可是由于她为刘伯温说好话,反而使朱元璋更加讨厌刘伯温了,他终于下定决心要杀了他。

很多人都清楚朱元璋和马皇后是患难夫妻,开国初期困难重重,马皇后都毫无怨言,一路扶持,患难与共。俩人感情特别深厚,他当然不想让她那样做,但马皇后很了解她老公,看出了他的意思,于是背地里让人给刘伯温送了一个枣和一个桃,刘伯温是明白人,瞬间就懂了,这才有了后面的事,并躲过了一劫。

其实朱元璋在明刚建立的时候,对这些开国大臣特别好,但后来变得疑心很重,怕这些人危害他的后代,威胁国家正统,于是便帮助后代铲除隐患,这样的做法真的挺残忍的。我们都知道朱元璋的出身卑微,原本并不想造反,因为当时他连吃饱穿暖都成了奢侈,造反纯属被逼无奈。他吃了太多苦,才得到了拥有的一切,他知道江山得之不易,才会拼命去守护,为自己,也为后人,只是用了一个极为残忍的方式。

几乎所有的元老都被他以无须有的罪名铲除了,这是没选好老板带来的后果。辛辛苦苦为新公司打拼,好不容易苦尽甘来,想着老板终于可以加薪重用了,没想到换来的却是生命的终结,以后谁还敢为这样的老板打工呢。


老农民唠三农


刘伯温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奇才,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无所不知,无所不晓,可以与诸葛亮媲美的。朱元璋小名朱重,八一个重,农村放牛娃,慢慢长大之间到明朝开国皇帝自己能力不得不说,相当有魄力,相当重义气,相当有能力,当然也相当有机遇。

朱元璋在最开始刚刚启军起义的时候,在郭子兴的麾下后来接替郭子兴作为大帅之后由李善长来作为自己的军师。在李善长的推荐一下,朱元璋,多次请求刘伯温来到自己的幕府,作为自己呢军师多次请求,刘伯温才答应刘伯温,其实最开始是不来的,后来由于元朝统治的腐败,不得不投靠朱元璋,当然在朱元璋的幕府列,刘伯温做出了巨大的骨架,朱元璋想不到的,他想到了朱元璋,不会的躺会了,朱元璋十分的仰仗刘博文,可是慢慢的,明朝成立以后,出现了两个政党,第一个就是以李善长为头的淮西岛,淮西党,为了打倒刘国翁就说刘伯温自己也有一档叫做浙东党。

朱元璋已经察觉到,朝中有党争的存在,但是为了辅佐自己的太子成功的登上帝位,不得不忍受他们相互争夺,后来懦弱的太子去世以后,朱元璋心伤不已,觉得自己的太子驾驭不了朝中的大臣,所以一起陪他打江山的将军都被他伤害了。刘伯温作为陪同他一起打天下的人。朱元璋太知道他有多厉害了,他能帮助自己打天下也能帮助别人推掉自己孩子的江山,他心里一直是畏惧刘伯温的。

刘波见朱元璋杀掉了大批的开国功臣自己对刘伯温心怀不满,觉得明军一般都不会这样做,但是朱元璋这样做,自己也就会惹火上身。多次请求回自己的老家静养,但是朱元璋不放心不让他回去。刘伯温后来重病,自然张很是恼火,以为又是在骗自己的结果,就派丞相胡惟庸送去药,胡雍对刘伯温心怀不满,在里面放了毒药,将刘伯温毒死了。

传说刘伯温留了一本后世之书,要求孩子传给后世之君,不要留给朱元璋,朱元璋听说以后就挖地三尺把那本书找到了,结果书中写的都是治国之策这张心想,刘伯温这是对我心灰意冷了,治国之策都留给后世之君,看来对我特别的失望啊。

自古帝王多薄情,刘伯翁在朱元璋的墓府里,其实和刘朱元璋相处的十分的好,只是朱元璋做了皇帝之后,不得不考虑自己的天下,所以才不得不杀掉刘伯温。刘伯温也帮助朱元璋斩掉了很多的龙脉。来维持明朝的统治。


小书屋读书


刘伯温,浙江青田人,他精通天文,历史、兵法,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足智多谋,简直是个神人,是朱元璋夺天下、建明朝的第一谋士,明朝开国元勋。这么有本事,功德无量的超级功臣,朱元璋为什么就容不下他呢?

朱元璋的乡土观念很浓,跟他一起打天下的将领大部分都是他的老乡淮西人,明朝建立后,加官进爵,论功行赏最多的也是淮西人,而刘伯温是浙东人,是外乡人,不入主流,受排挤,也因此淮西派与浙东派矛盾重重,派系斗争日益公开化。


刘伯温足智多谋、料事如神,朱元璋想不到的事情,刘伯温也能想得到,许多事情都考虑在朱元璋之前,而且对事情的判断力都比朱元璋准确。恰好朱元璋又是个心胸狭窄,小肚鸡肠的人,把一个事事比他强的刘伯温长期留在身边,就像一颗未爆弹,他怎能放得下心,要是哪天刘伯温将他的谋略用在谋反上,那岂不要了朱元璋的命。与其后患无穷,不如先发制人,要先下手为强,除掉而后快。而刘伯温口直心快,有时口无遮拦,言多必失,朱元璋经过几次试探刘伯温,最终动了杀他的决心。


刘伯温有功不贪名利,为朱元璋打江山立下汗马功劳,不居功自傲,适时急流勇退,被传为佳话,在民间更有“三分天下诸葛亮,一通天下刘伯温”,把他与诸葛亮相提并论,是对刘伯温莫大的肯定,只可惜,好人命短,生不逢时,时不再来呀。


遗产君


朱元璋和刘伯温在一起打天下的时候属于英雄惜英雄,刘伯温也是个大能人,朱元璋想到的事情他想到了,朱元璋没想到的事情他也想到了,这让朱元璋很是忌惮刘伯温,但是从根本上还是淮西集团和浙东集团的斗争才有了朱元璋非杀他不了的理由。


喜欢明史的都应该知道,帮朱元璋打天下的大部分都是淮西将领,李善长,汤合,常遇春,徐达,蓝玉,李文忠,邓愈等,除了李善长都是能征善战的厉害角色,明朝建国以后朱元璋分封六公都是淮西子弟,而且还封李善长为明朝开国丞相,六公之首也是李善长,淮西集团也就以李善长为首,而刘伯温只被封了诚意伯,还是伯爵里面俸禄最低,的,李善长的俸禄是刘伯温的几十倍,相反朱元璋并没有让淮西集团做大的意思,封刘伯温御史中丞兼太史令对刘伯温也是大力提携,至此以刘伯温为首的浙东集团和李善长为首的淮西集团开始了正面的交锋,当他看到淮西集团和浙东集团吵的不可开交的时候反而像局外人一样等着看好戏。

李善长有个心腹叫李斌犯了罪,刘伯温也以这件事向李善长发难并把事情也向朱元璋报告了,李善长就向刘伯温求情,并说京城好长时间都没有下雨了不宜杀人,刘伯温就说杀了李斌天就下雨了,虽然说刘伯温通晓天文地理到也有算错的时候,杀了李斌以后也没有下雨,李善长就向朱元璋打小报告说,京城好长时间没有下雨,他还要杀人这下惹怒了上天不下雨了,朱元璋对刘伯温也颇有微词,后来以刘伯温为首的言官集团也向朱元璋说一些李善长的坏话,一次两次朱元璋也没往心里去,后来越看李善长越不顺眼。罢免了李善长的丞相,朱元璋就召见刘伯温问丞相的人选,第一个提到了刘伯温的门生杨宪,刘伯温反驳,提到胡惟庸刘伯温支持,最后朱元璋说其实我想让你做丞相,刘伯温是个文人,也就有文人那些毛病,我知道我自己是丞相的最佳人选,但是我这个人嫉恶如仇,看见什么说什么,容易得罪人,你让我做丞相以后你有什么问题我也就直接说了,朱元璋从这里就对刘伯温厌恶了。



最后刘伯温实在是在京城待不下去了就请求朱元璋让他告老还乡,朱元璋也就批准了,但是淮西集团李善长胡惟庸不想放过他,编造谣言在朱元璋跟前说刘伯温的不是,刘伯温看着实在没办法就想着朱元璋对我这么不放心我还不如就在他眼皮子底下,至少能保住性命,但是这次他想错了,有次他得病了,朱元璋专门派胡惟庸带着医生去给刘伯温看病,没过几天刘伯温就死了,后来胡惟庸案逼死刘伯温也成了胡惟庸铁定的案子,那些医生也指认是胡惟庸指使他们给刘伯温下毒的,但是作为朱元璋他不可能不知道胡惟庸和刘伯温是死对头,反而让胡惟庸去给刘伯温看病,这其中的问题想必大家都能看出来吧。


给我小惊喜


刘伯温既不是朱元璋杀的,也不是胡惟庸杀的。当然,后世传扬的朱元璋杀刘伯温的说法,其真实意思是“朱元璋指使胡惟庸毒杀刘伯温”。换言之,这两种说法殊途同归,最后都是胡惟庸下的毒手,它们的区别就在于朱元璋有无杀害刘伯温的主观意图。

这两种说法显然缺乏基本的常识。根据宋濂的回忆,刘伯温于洪武八年(1375年)二月三日离开南京回乡,彼时他已经患上“霜露之疾”;刘伯温死于四月十六日,据离京日期有73天的时间。所有指控胡惟庸毒杀刘伯温的历史材料,都认为下毒时间是在正月。

请问有哪一种毒药能让人存活七十多天呢?答案当然是没有的。相对而言,宋濂的“霜露之疾”说法更具可信性。

由此可见,刘伯温被朱元璋所杀的说法在事实上是不成立的。只是由于朱元璋厌恶胡惟庸,要分化宰相的权力,所以搞出胡惟庸大案;至于毒杀刘伯温一节,正是这场冤案的“罪证”。但是,朱元璋万万没想到的是,他给胡惟庸罗织的罪名,却最终反噬到了他身上。

值得一提的是,在洪武年间,朱元璋与刘伯温的君臣关系非常淡漠。刘伯温之所以遭到朱元璋的冷待,原因在于他有出仕元朝的黑历史。刘伯温于至顺四年(1333年)九月考中元朝进士,并于至元十六年(1336年)出任江西瑞州路高安县县丞。这一政治发际的背景,使刘伯温在明初遭到政治冷遇。

例如,洪武三年(1370年)六月十五日,李文忠取得征讨北元的大捷,凯旋而归时,百官要齐集于奉天门拜贺。然而,朱元璋竟然下令,“凡北方捷至,常试元者不许称贺”,这就使刘伯温等人陷入极其尴尬的境地。

在这种政治气氛下,刘伯温被迫退出朝廷是必然的结果。


HuiNanHistory


答:所谓“朱元璋要杀开国功臣刘伯温”只是阴谋者论断、小说家言。

按照阴谋论者的说法,刘伯温是个谋比张子房,智压诸葛亮的能人大牛,既能兴人国、亦能覆人国,朱元璋为了自己的子孙坐稳龙廷,就狠心把他杀害,免除后患。

在民间传说里,“火烧庆功楼”、“烧鹅杀徐达”等等骇人听闻的奇闻怪谈就是这么来的。

事实上,刘伯温在朱元璋心中的地位真没有多重要。

我们用事实来说话好了。

洪武三年(1370),朱元璋大封功臣,最初所拟名单里并没有刘伯温的名字。

封赏结束后,过了二十天,朱元璋觉得工作有遗漏了,匆匆补封了两名位列于公、侯之下的三等伯,刘伯温才得以排在了被封功臣中的最后一名:诚意伯。

这一年,刘伯温已经六十岁,跟了朱元璋十年,这不容易才混到这么个象征性爵位,业绩应该不是太出色。

最能说明问题的是,在之后的一次祭奠孔子活动上,朱元璋没有安排刘伯温参加。刘伯温却在活动仪式结束后,站在了领受祭肉的行列。

朱元璋当场发话:你刘伯温不是在学圣人之道吗?你都没参加祭奠,却来要享受祭品,学礼学到哪里去了?

末了,朱元璋还下令停发其一个月俸禄。

刘伯温斯文扫地,颜面无存,于洪武四年(1371)以病老致仕,归乡隐居。

浙、闽交界有一个名叫谈洋的小地方,经常有走私盐贩聚集,治安不好。

退休后的刘伯温闲不住,觉得应该在青田设立谈洋巡检司,让长子刘琏上奏其事。

以左丞相掌管中书省事务的胡惟庸是刘伯温曾经的政敌,其抓住机会,指使刑部尚书吴云弹刻刘伯温,说:“谈洋这个地方踞山临海,有王气,刘伯温想占来作自己的墓地,百姓不同意,他便请求设立巡检司来驱赶百姓。”

胡惟庸这一诬陷,上纲上线。

刘伯温赶紧入朝当面向朱元璋交待问题。

朱元璋见了刘伯温的衰样,也没怎么为难他,反倒多番慰藉。

刘伯温就没有急着返乡,在京师住了下来。

洪武八年新年,刘伯温体感不适,却仍和京官参加元旦的早朝,并在奉天殿做了一首《乙卯岁早朝》。

正月下旬,刘伯温感风寒,病重,卧床不起。

胡惟庸不知是过意不去,还是不安好心,送来医生诊治。

刘伯温服过药后,却感觉病情加剧。

三月下旬,刘伯温病情恶化,朱元璋于是颁发《赐归老青田》诏书赐归田里。

诏书中,朱元璋对刘伯温的功过进行了一次总结,并特别强调自己对刘伯温的一切安排和处置都是符合“国之大体”的。

洪武八年(1575)四月十六日,刘伯温卒于家中。

从刘伯温的死亡过程来看,说他是善终乡里也是成立的,何来朱元璋杀害之说?

但是,阴谋论者咬定,刘伯温是胡惟庸派来的医生下毒药毒死的,进而又说,胡惟庸派医生下毒,幕后主使就是朱元璋——这真是脑洞大开!

其实只要仔细想想,刘伯温已经是六十开外的老人了,而且是多病多悉的身体,又手无寸权寸柄,患此重病,就算延医求药,也是去日无多,朱元璋和胡惟庸何必要多此一举要下毒杀人以授人口舌?!

最后补一笔,刘伯温的名声在后世如此隆厚,主要是其子孙的高超运作。


首先,刘伯温次子刘璟早早就在老家青田县城的一座道观里为老爸建立了祠堂,为此捐出了115石的田租。

弘治十五年(1502),刘伯温九世孙刘瑜又动用重金,通过好友给事中吴仕伟向明孝宗请求重建刘基祠堂于处州府城。此举当时虽未获准,但朝廷却同意将原有祠堂按建制扩建成庙,并御赐给“诚意伯刘公庙”一块“翊运祀碑”,还诏授刘瑜为处州卫世袭指挥使。

由“祠”改“庙”,并且是统治阶级的行为,意义非同小可,刘伯温从此一跃而成为当地神祗。

到了正德九年(1514),刘氏后裔又依靠广泛的人脉,把祖先运作成了“太师”,谥号文成。

当时朝廷对刘伯温的赞誉之辞为:“学为帝师,才称王佐”,“渡江策士无双,开国文臣第一”。

好家伙,在朱元璋封功臣中排名在第三十七位的刘伯温竟然成了“渡江策士无双,开国文臣第一”!

到了嘉靖十年(1531),刘伯温的同乡、刑部郎中李瑜向当时的世宗朱厚熜上疏,说刘伯温应当陪着太祖朱元璋享受祭祀,他的子孙也应该像中山王徐达的后代一样世袭爵位。

此议很快得到了嘉靖朝君臣的同意。

在此基础上,成书于嘉靖年间的演义小说《英烈传》又加了一把火,把刘伯温塑造成一位能呼风唤雨、料事如神的神算军师。

关于刘伯温事迹的造假神化,到了明末,谈迁、许重熙等人觉得太过、太火,曾提出过种种批驳。

近代历史专家,曾任国家图书馆副馆长、中国元史研究会副会长的杨讷也著作有《刘基事迹考述》,对神化刘伯温事迹一一作出考辨。

一句话,刘伯温,并没有传说中的那么神,朱元璋没有非要杀刘伯温的理由。

事实上,刘伯温也不是朱元璋杀害的。

  


覃仕勇说史


历史上,那些统领四方的开国之君,在功成名就之后就过河拆桥,这样的事列已经数不胜数。从“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的越王勾践,到卸磨杀驴,杀尽功臣的汉高祖刘邦,再到朱元璋。

究其原因,他们无一例外,是畏惧一个有才能的人,不再忠心于自己,为了防止以后出现这样的事,就要杀死对方。

当然,乍一看刘伯温之死,根本不能怪朱元璋,因为这事儿是胡惟庸干的,朱元璋可没下令杀他。但事实上,这事儿,朱元璋脱不了关系!

当时朱元璋一统天下,刘伯温居功至伟,其在民间的名声,甚至于盖过了诸葛亮。

<strong>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姓朱的心里自然明白这个道理,所以建业以后,对他的防备心愈来愈烈。夜长梦多,他心中卸磨杀驴的心思就起来了,有了这想法,后续就是做计划了,怎么才能让刘伯温自寻死路呢?

唯一不让别人嚼他舌根的方法,就是激将法了。

<strong>

先是给这一等一的功臣,封一个配不上他的官职,一个比公爵侯爵都低一等的诚意爵。

刘伯温心里明白得很,人家不与他计较,你不就是想让我生气,自乱分寸以下犯上嘛,我偏不上这个当。这刘伯温不按他想的来,给朱元璋急的啊,虽然心里已经处死刘伯温七八百遍了,可没有罪名,他也不好拿人家怎样。

刘伯温也深知帝王心的可怕,小心翼翼的走好每一步,终于找到机会让他离开京城。在洪武四年他就告老还乡,摆明的让朱元璋知道,自己不贪你的权也不贪你的位,你就让我好好的在家养老吧。

朱元璋想的就不一样了,他认为刘伯温之所以不犯错,只因为在京城有那么多眼线盯着他,他不敢作乱,这次告老还乡还不知道要出什么幺蛾子。于是他表面一阵惋惜,同意他回老家,背地里还是观察他的一举一动。

刘伯温也还算争气,偏就一丁点的错也不犯,安安稳稳规规矩矩的,你能把我怎么样吧。朱元璋盯了这么久也打算放弃了,皇上不急太监急,这丞相又来出风头了。


胡惟庸把朱元璋的心思都看在眼里,心想你要是不方便做那就我来担这个罪吧。于是就编造罪名,强行给刘伯温定了罪,不仅如此,还让他面经圣上,谢圣上不杀之恩。刘伯温给气的,到了京城人就倒下了,这还逃不过被杀的结局,胡惟庸戴着望病的名义,把毒药给他端来了,这毒不能马上置人于死地,但人喝下就活不了几天。

刘伯温以为自己逃过了,但回了乡没几日就死了,说到底这胡惟庸还是通过揣摩圣意才杀的刘伯温,要是朱元璋没有那个意思,胡惟庸也不敢擅自做主,毒杀刘伯温。


说起来,这谋略过人的刘伯温,成在谋略,败在谋略,要不是自己谋略过人也做不了朱元璋的功臣,要不是自己谋略过人也做不了朱元璋的眼中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