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難之役時,如果馬皇后還活著,朱棣敢造反嗎?

象棋瘋子


歷史滾滾向前的車輪從來不會因為一個人而停止,但卻可能因為一個人而改變。自古皇權之爭都是血腥之爭,看似威武的皇位下,其實暗藏殺機,多少人死於對此位的渴望。

明朝初年,建文帝朱允炆以皇太孫之名繼位,僅僅4年,安定的天下再次掀起了腥風血雨,朱家也難避免內部鬥爭,叔侄相爭。此時,人們開始幻想,如果馬皇后還在,那這場動亂是不是就可以避免了,朱棣就會乖乖地做他的燕王,朱允炆也能安穩地做皇帝。

但事實真如幻想的那般,僅憑仁慈的馬皇后,就能扭轉局面,我認為不可能。

首先:我們要知道靖難之役發生的原因和背景。靖難之役並不是朱棣與朱允炆二人之間的戰爭,而是朱允炆與所有的藩王之間的戰爭。朱允炆從爺爺朱元璋手裡接過皇位時,開國功臣、能人賢臣、名將都被朱元璋清理乾淨了,剩下的只有那些位於四方的藩王叔叔們。朱允炆心裡害怕呀,他怕這些擁有兵權的叔叔們起兵造反,所以他要先下手為強。

而朱允炆這個想法並不是在他當了皇帝之後才產生的,而是在他還是皇太孫時就已經有了。

《明史竊》記載的朱允炆與朱元璋關於藩王的討論是這樣說的:“朕以御虜付諸王,可令邊塵不動,貽汝以安'。太孫曰:虜不靖,諸王御之;諸王不靖,孰御之?太祖默然,良久曰:“汝意如何?太孫曰:以德懷之,以禮制之,不可則削其地,又不可則變置其人,又其甚則舉兵伐之'。太祖曰:' 是也,無以易此矣'。

說明朱允炆早已產生了削藩的想法,所以即使馬皇后在世,作為太皇太后的她也改不了孫子心裡的削藩想法,因為人的恐懼使人本能的想要驅除威脅。所以朱允炆執政後,一定會執行削藩的政策。

朱棣為什麼會起兵呢?

人被逼到一定程度後,必然拼死一搏,而朱棣起兵就是在這種被逼到無路可走的邊緣,不得已而為自己的命運拼死一博。

朱允炆削藩的手段相當殘忍,對待自己的親叔叔也毫不留餘地,先後將周王以謀反之罪直接貶為庶人,發配雲南、齊王也是謀反,廢為庶人、代王被廢、湘王更是被逼得舉家自焚。

此時的朱棣感受到了徹骨的寒意,他的親侄子手法毒辣,根本不給他們生存的機會,此時朱允炆又要收回朱棣在北平的兵權,朱棣眼見著自己那些兄弟的下場,如果再不採取行動,他也會成為下一個,綜合利弊下,他不得已而謀反發動靖難之役。

馬皇后若在世,能阻止這一切嗎

此時,若是馬皇后還在,也阻止不了朱棣,畢竟刀都架在脖子上了,朱棣能乖乖聽母親的話,束手就擒嗎?

若馬皇后還在,他會勸朱棣不反嗎,畢竟朱允炆削藩的手段如此殘忍,受傷害的都是她的親兒子,馬皇后會為了一個孫子而置眾多兒子的生命於不顧嗎,作為一個母親,她能眼睜睜的看著嗎?

馬皇后手中一無實權,二無兵權,朝中已無元老重臣,她剩下的仁慈和名望而指揮得動朱允炆當政下的官員嗎?

所以我認為,即使馬皇后還在世,也阻止不了靖難之役的發生,她也改變不了任何歷史走向。

<strong>


雨霽視角


朱棣還沒有造反,就不會有“靖難之役時”這個概念,因此題主的這個問題實際上應該是:

“如果朱允炆即位後,馬皇后依然健在,朱棣敢不敢造反。”

我的答案是,朱棣斷然不敢造反,主要有兩點理由。

其一,不再有造反的藉口。

靖難始於削藩,而削藩實際上是一個很不成熟的想法,純屬儒生誤國。

古有漢代七國之亂的前車之鑑, 朱元璋在位時也曾與朱允炆探討過削藩的問題,當時朱允炆還是先禮後兵、滿滿的一套思路方法。結果朱元璋駕崩後不久,朱允炆就在齊泰、黃子澄的慫恿下直接開始了削藩。更是愚蠢地採取了黃子澄“燕王太強大,先撿軟柿子捏”的辦法,先裁撤其他比較弱的藩王,逼死了湘王,讓朱棣有了充分的藉口和準備時間。

如果馬皇后在世,這一切都將不會再發生。雖然明代後宮嚴禁參政,在國家危機或者君主幼弱的時候,以太后身份主持朝中大事還是可行的。

明英宗時期的孫太后,在英宗被瓦剌擄走的情況下,獨當一面,立朱祁鈺為攝政王、朱見深為太子,確保了大明的穩定秩序。後來的立朱祁鈺為帝、迎回英宗、奪門之變,都有孫太后的影子。

更何況馬皇后不同於旁人,她在微末中伴隨明太祖征戰天下,積累了很多政治智慧,多次給朱元璋勸諫和幫助。以馬皇后的身份、仁慈和智慧,完全有理由、有能力參與決定是否削藩這樣的大事。

而且朱允炆向來對祖父朱元璋十分敬重,馬皇后這個慈祥的親祖母如果一直健在,肯定會成為朱允炆的最大依賴,國家的大計方針也必然會詢求祖母的許可。

所以馬皇后在世的情況下,不會再有貿然削藩的舉措,反而會採取穩妥有效地辦法一步步實現削藩的效果,朱棣也就不會再有藉口和時機造反。

其二,不會再認識姚廣孝

周、湘、代、齊、岷相繼得罪,道衍遂密勸成祖舉兵。成祖道:“民心向彼,奈何?”,道衍曰:“臣知天道,何論民心。”——《明史·姚廣孝傳》

從明史上的這段話可以看出,削藩是靖難之役的誘因,而姚廣孝對朱棣的慫恿則是導火索。

姚廣孝對朱棣的作用,不亞於劉伯溫對朱元璋的作用。他不僅看準了天時地利,慫恿朱棣在合適的時候以合適的藉口起兵造反,還不斷出謀劃策,極力助推朱棣登上帝位,他在靖難之役中的功績主要有:

  1. 在朱棣北上收編寧王和朵顏三衛的時候,李景隆包圍了北京,姚廣孝輔佐世子朱高熾,以萬人成功抵禦了五十萬大軍的進攻;

  2. 朱棣南下進攻濟南受挫,姚廣孝致信朱棣讓他儘快回撤;

  3. 指點朱棣繞開濟南、淮安等地,從安徽境內繞道直撲南京,一舉獲勝。

可以說,即使朱棣原本就有造反的心思,少了姚廣孝的慫恿和出謀劃策,其執行力也會大打折扣,造反的可能性大大降低。而姚廣孝能夠出現在朱棣身邊,恰恰也是與馬皇后有關係。

“高皇后崩,太祖選高僧侍諸王,為誦經祝福”——《明史·姚廣孝傳》

洪武十五年馬皇后去世,悲痛萬分的朱元璋從四方遴選高僧分派給各個兒子,讓他們在高僧的陪同下為母親誦經祝福。姚廣孝就是因為這個機會,才與朱棣認識,併成為其重要謀士。

所以如果高皇后一直健在,姚廣孝也很難有機會接觸朱棣。即使是姚廣孝仍然進入了燕王府,以他的智慧,在馬皇后在世的情況下,也決然不會慫恿朱棣造反。

結語

綜上所述,馬皇后在世的時候朱棣自然是不敢造反的,但是並不意味著朱棣不再有造反的機會。

即使馬皇后活到朱元璋駕崩,那時她已經66歲了,可能很難一直堅守到孫兒朱允炆成長起來、徹底控制國家。一旦馬皇后去世,而朱允炆還沒有成長起來,朱棣還是很有可能造反的。

當然,這一切的一切都只是假如,沒有了靖難之役,也就沒有了永樂大典和鄭和下西洋,朱允炆的文治能否抵禦蒙古侵略也無從得知,對後世是好是壞很難分辨。


霄林天


如果馬皇后還活著的話,朱棣一定是不敢造反的。

為什麼這麼說呢?理由如下

一、朱棣對馬皇后敬重

朱棣的生母究竟是誰,我們在史書上很難發現了,但是朱棣卻在明史上寫下了自己的生母是馬皇后,朱棣之所以這樣寫,我認為一是為了給自己正名,自己是嫡子,雖然不是長子,但也不是庶出;再有就是對馬皇后的敬重,認為馬皇后當自己的母親是很榮耀的一件事。

二、馬皇后的能量巨大

馬皇后到底叫什麼已經很難知道了,父母雙亡之後就成為了義軍將領郭子興的義女,之後被許配給朱元璋,自此之後,朱元璋南征北戰,都有馬皇后在後面為他操理內政,讓朱元璋免去很多後顧之憂,因此馬皇后也是我國曆史上為數不多的賢后之一。

馬皇后之所以賢,不僅僅是對朱元璋,還有就是對軍隊和百姓。

我們說的能量巨大,並不是說馬皇后有運籌帷幄,決勝千里的能力,而是說的她的善良。馬皇后的善良,讓全軍將士和普通百姓都十分感激,關心將士和老百姓的生活問題,讓她的聲望一直都很高。

所以,如果馬皇后活著,也會贊同朱元璋讓善良醇厚的朱允炆成為皇帝,並且會全力支持他,如果朱棣想要造反,馬皇后不同意會讓軍隊中很多人都會不願意,百姓也不會順從。

三、馬皇后的存在,會讓朱棣師出無名

朱棣起兵造反,雖然我們知道是因為朱允炆的削藩危及了他的安全,但是當時朱棣起兵的理由是“清君側”,何為清君側,就是朱允炆身邊有佞臣,汙衊聖聽,讓皇帝做出了對明朝不利的事情,所以朱棣起兵,要清君側。

但是如果馬皇后在的話,馬皇后一定會成為朱允炆強力的後臺,如果朱棣還想發起清君側的話,那肯定是不成立的,清君側清誰?難道要清馬皇后嗎。

所以說,如果馬皇后還活著的話,朱棣是不敢造反的。


關注小太陽,每天都有新鮮的歷史知識雙手奉上哦。


小太陽D


馬皇后還活著的話,確實不會有靖難…

但關鍵不是在朱棣,而在朱允炆。

靖難的前期形勢對朱棣而言是非常不利的。

朱棣實際上在朱元璋時代,朱棣雖然總領北平一帶的北疆大軍,但直屬的只有燕山三護衛等王府直屬。就算加上馮勝離開之後的北平城全體部隊,滿打滿算也就是十來萬人。

而朱允炆有多少兵?全國兩百多萬!這可不是幾十年之後的那批純農奴,當中有一半以上都是百戰老兵!

所以基本上認為朱棣很早之前就蓄意起兵謀反的觀點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何況朱允炆上臺之後,不但派人收回了北平的兵權,燕山三護衛也被嚴密控制。

所以朱棣造反之初大部分緣故都是被逼無奈,小部分才是為了夢想…

反正引頸就戮也是個死,不如搏一把大的咯!

而原因就在於連續高強度削藩,而且採取的措施非常激烈!

周王因被其次子告發謀反,直接貶為庶人,發配雲南;齊王也是謀反,廢為庶人;代王不明不白被廢(估計也是謀反);湘王更是因為被告發謀反,直接逼得舉家自焚;隨後繼續削岷王…手段酷烈、藉口幼稚、急功好利,而且不懂拉攏分化、軟硬兼施的道理,一味蠻幹…

朱棣又不是傻子,當然非常清楚照他這麼幹,遲早要搞到自己頭上。而一旦被削,最好的待遇都是被廢爵流放,可不是重新分封,而是以罪犯的身份被扔到邊疆,基本上也是生不如死…

那還有不拼一把的道理麼?

這也是在靖難中沒有一個藩王真正支持朱允炆,反而盡是些明裡暗裡幫朱棣的…秦、晉等藩按兵不動,寧王半推半就,谷王等打開金川門…

僅僅是因為朱棣名聲好、威望高、手段強?更多的怕是朱允炆自己作的…同為削藩,人家朱棣後來怎麼就屁事沒有?

所以如果馬皇后比朱元璋後死,那首先朱允炆就不敢這麼幹!就算削藩也會採取比較柔和的方式…朱棣不會被他逼得狗急跳牆,再加上考慮到現實的實力對比問題,自然也不會造反,所以根本就不會有靖難這件事…


不知道叫啥子3


馬皇后如果還活著,朱棣就是有一百顆膽也不敢造反,馬皇后在,就是大明王朝的定海神針。




馬皇后是朱元璋的結髮妻子,元至正十二年(1352年)在郭子興的主持下嫁給了時為紅巾軍將領的朱元璋,夫妻二人婚後感情深厚,在朱元璋平定天下,創建帝業的歲月裡,兩人都患難與共,可以是,馬皇后即是朱元璋的賢內助,也是他政治上親密的助手。

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在應天府登基稱帝,國號大明,建元洪武,馬氏被冊封為皇后。馬皇后與朱元璋生有長子懿文太子朱標、次子秦王朱樉、三子晉王朱棡、四子燕王朱棣(存疑)、五子周王朱橚。可見朱元璋與馬皇后感情是非常好的,五位嫡子足以證明兩人之間的感情。



馬皇后不僅是母儀天下的賢后,還是朱元璋的得意政治助手。面對朱元璋屠戮功臣宿將,馬皇后總是婉言規勸。太子的老師宋濂,因為孫慎事受到牽連被定為死罪,馬皇后直言不諱為宋濂求情,朱元璋最後赦免了宋濂的死罪,把他安置到茂州。馬皇后所生五子,都對她敬重有加,第五子周王朱橚,性格放浪不羈,長大後被分封到開封,馬皇后對他很不放心,便派江貴妃前去監督,把身上的舊衣脫下來交給江貴妃,並賜一木杖叮囑江貴妃說:“周定王有過錯,可以披衣杖責。如敢違抗,馳報朝廷。”慈母殷殷教誨,周王自是心生敬畏,不敢胡作非為。

這樣一個近乎完美的大明皇后,卻在洪武十五年(1382年)去世了,年僅51歲,朱元璋悲痛欲絕,賜諡號慈孝皇后,同年葬於明孝陵。

馬皇后的長子懿文太子朱標、太孫建文帝朱允炆皆是性格柔弱仁慈之人,建文帝即位後力主削藩,以遏制日益坐大的藩王叔叔,但是他削藩畏手畏腳,先易後難,敲山震虎,結果導致燕王朱棣奮起反抗,從北平起兵,以“傾君側”的旗號靖難起兵,我們假設馬皇后在建文帝削藩之時還在世,那麼朱棣敢造反嗎?



馬皇后生於1332年,那麼到了建文元年(1399年)她也才67歲,武則天這個年齡還沒建立大周呢。因此,馬皇后在精力上應該不存在問題。由於朱允炆是以皇太孫的身份繼承帝位,馬皇后自然要被尊為“太皇太后”,以她執掌後宮二十餘年的閱歷,及在洪武時期經常干政的經歷,應該說她的政治影響力依然還是很大,況且她母儀天下,為天下臣民所愛戴,可以說,人心是向著馬皇后的,所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朱棣造反,“名不正言不順” ,他是知道這中間存在的巨大風險的。




作為一國之母,馬皇后為天下臣民所愛戴,她與太祖相伴三十多年,感情篤深,是明朝最有威望的皇后。馬皇后若活到了建文年間,以她的威望和能力,削藩是否可行,該怎麼削,都會對皇太孫朱允炆產生影響,要知道,歷史上朱棣造反,正是因為建文帝削藩不當造成的。馬皇后具有一定的政治閱歷,因此她必定會在建文帝削藩上提供參考。

馬皇后的存在,本身就是大明王朝的定海神針,朱棣要造反,給他一百顆膽都不敢。


大國布衣


靖難之役,發生的根本原因是建文帝朱允文看到叔王們的權利都非常大,讓他有一種危機感,於是下令削藩,也就是將權力掌握到自己手裡,畢竟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更何況是帝王。
(馬皇后像)

但削藩政策觸動了藩王們的利益,而且被削藩的皇叔下場都不好,這就讓燕王朱棣為了自保,打著清君側的旗號,也是為了告訴世人:我朱棣不是想篡位,是我的侄子聽信小人的話,將我們老朱的江山搞得遍體鱗傷,我是出來收拾殘局的。同時朱棣還說自己是馬皇后的兒子,是嫡出的皇子,也是在為自己後面做永樂帝鋪路。看到這裡,試想下,如果馬皇后還沒死,朱棣還敢反嗎?答案只有兩個字,不敢!

燕王朱棣名不正,言不順

據《明史》記載:後仁慈有智鑑,好書史。後勤於內治,暇則講求古訓。母儀天下,慈德昭彰。

馬皇后作為中國歷史上少有的賢良淑德皇后,明史也給了她非常高的評價。馬皇后從小家境殷實,父母死後被郭子興收了義女(朱元璋職業生涯中的貴人),文化水平也非常高,屬於知書達理,溫文爾雅的女性。朱元璋南征北戰的時候就一路相伴,可以說在軍隊中也是有一定的威望。

而且馬皇后性格非常溫和,深受百姓及群臣愛戴。舉個例子,朱元璋在建立大明朝之後,殺伐之心很重,馬皇后就經常勸諫他。當朱元璋因胡惟庸案要殺太子朱標的師傅宋濂時,馬皇后就出面立保,最終宋濂才得以平安無事。朱元璋也想動劉伯溫的時候,她也立馬隱晦的告訴劉伯溫讓他趕緊離開是非之地,劉伯溫也是立馬辭官,多活了幾年。
(馬皇后劇照)

因為馬皇后關心百姓及群臣這個特點,導致她的威望很高,很多將領也願意聽她的。如果她堅定的站在朱允文這邊,或者明確發佈懿旨,老朱的後代不準窩裡鬥,我想這對朱棣來說是致命的。這也會導致朱棣發起這場戰爭的正義性及合法性蕩然無存,而且連辯解的權力都沒有,也就是朱棣名不正言不順,是篡位的行為,會被所有人批判。

削藩或許將不會實施

馬皇后是在太子朱標去世前就已經病逝,朱元璋也是再也沒有立後以表達對馬皇后的思念。朱元璋為了給朱允文留下一個太平盛世,將可能威脅到皇權的功臣,斬殺殆盡。同時在朱元璋死之前,老二秦王,老三晉王也都病逝,燕王朱棣是資格最老的皇子。

如果馬皇后在,或許朱元璋哪怕在朱標病逝後,都不會殺了那麼多功臣,因為馬皇后肯定會出面保下一部分,比如大將軍藍玉等。如果藍玉活著,朱棣還敢反嗎?估計朱棣就得掂量掂量自己的家底了。退一萬步,如果馬皇后無法阻止朱元璋清除功臣,時間點來到建文帝時期,或許削藩就不會進行。


削藩是為了將皇權集中,也是消除潛在的危險。如果馬皇后依仗在軍隊裡的威望,或許朱棣軍隊裡就有不少受過她的恩惠,真正跟隨戰爭的人可能就不多了。建文帝倚靠馬皇后,心裡就有底了,或許還會跟皇叔們關係處的非常好,畢竟有馬皇后從中協調緩和。
(朱棣像)

哪怕削藩勢在必行,馬皇后也會讓朱允文不要對皇叔們趕盡殺絕,先來看看削藩的王爺們的下場:周王朱橚貶為庶人流放雲南,湘王朱柏不堪受辱全家自焚,齊王朱榑,代王朱桂,岷王朱緶都被貶為庶人流放到明朝邊境。可以說朱允文對待叔叔們沒有一點親情可言,暴力過激,心腸硬的像石頭。而恰巧馬皇后是有慈愛之心,她說的話,相信朱允文肯定會聽,或許削藩就變得結局非常圓滿,中央集權也完成了,叔叔們也都願意交出權力跟地盤。

結合這兩點,朱棣在造反之前就得好好想想,天下民心都不在朱棣這,而且從歷史上可以看出,朱朱允文心腸軟,朱棣才勉強贏了,如果馬皇后還在,借一百個膽給朱棣,他都不敢有所謀反之舉。
(朱棣劇照)

馬皇后如果還在,朱棣起兵就是謀逆之舉,同時或許連削藩都不會實施,因為馬皇后可以掌控全局。


歷史每日說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其實我們更應該先搞清楚馬皇后是誰,她有什麼能耐阻止朱棣造反呢?其次我們還需要搞清楚朱棣為什麼要造反?最後還需要明白為何朱棣造反能夠成功?

如果以上問題都弄清楚了,那才可以對這個問題進行一個準確性的回覆,所以接下來,我就帶大家從這3個方面來深入瞭解一下靖難之役。


一、馬皇后何許人也?

馬皇后(1332—1382年),“有智鑑,好書史”,大約在1352年左右被義父郭子興許配給朱元璋,後來在1368年朱元璋登基成為皇帝后,她也水漲船高成為馬皇后。

馬皇后主要的功績就是幫助朱元璋處理好後宮事情,她“講求古訓”,在後宮治理方面是個能手,除了後宮治理之外,馬皇后還有最大的優點就是給朱元璋做些提醒,防止朱元璋濫殺無辜。


比如朱元璋為了保住朱家江山,肆意殺戮功臣時,馬皇后就多次建議朱元璋不要繼續殺戮,朱元璋也還是聽取了一些馬皇后的建議。直到1382年馬皇后去世之前,還依舊叮囑朱元璋要“求賢納諫,慎終如始”,並願“子孫皆賢,臣民得所”,《明史》中對馬皇后的評價是“母儀天下,慈德昭彰”。

縱觀馬皇后的一生,我們根據客觀事實而言,其實她就是一個賢內助,對於權力的控制,她並沒有什麼建樹,要說她活著,頂多也就是給皇帝朱允炆提些任用賢臣以及聽取納諫的建議,至於權利本身,還是掌握在朱允炆手上,因為馬皇后從歷史資料而言對權利並不感興趣,也不會像武則天一樣讓朱允炆成為傀儡皇帝自己掌權。

單純從馬皇后的生平事蹟以及能力而言,她對於控制朱棣或者靖難之役並沒有什麼決定性作用,換言之,也就是說即使馬皇后在世,靖難之役一樣要發生。為什麼這麼說呢?我們接著往下看。


二、朱棣為何造反?

朱允炆原本是朱元璋大兒子朱標的第二個老婆生的孩子,朱元璋登基之後將朱標立為太子,可惜朱標太早就去世,去世後朱元璋才把朱標的第二個老婆扶正成為太子妃,然後立嫡孫子朱允炆為太子。



朱元璋這個操作,其實我是無法理解的,他的兒子朱棣,在朱標以及前三個哥哥相繼去世之後,按理來說就是最年長的,而且朱棣戰功赫赫,沒有理由不立朱棣為太子,朱元璋的做法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也就讓朱棣以及其餘兒子都在內心有些許不滿,只是不敢說而已。

後來朱元璋於1398年去世,朱允炆登基成為皇帝,這個年輕的皇帝史稱建文帝,可是由於年齡太小,而且朱元璋只給他留下“三文一武”大臣來輔佐支持朱允炆處理朝政,可以說難度係數較大。

朱允炆沒有賢臣相伴,自己還急功近利,一上任沒有幾天就開始削藩,對他的叔叔們權利進行限制收回,他的做法還相當殘忍,先後將周王以謀反之罪直接貶為庶人,發配雲南、齊王也是謀反,廢為庶人、代王被廢、湘王更是被逼得舉家自焚。

削完這些之後他還打算繼續削岷王、燕王朱棣,他的手段殘忍,沒有留下絲毫餘地,已經徹底引起各地藩王反感,可是朱允炆還沒有自知之明。

輪到朱棣的時候,原本朱棣也沒有想造反,可是他派人收回了朱棣北平的兵權,還把朱棣的燕山三護衛嚴密控制,朱棣一看形勢不對,再看看那些兄弟的結果,最終朱棣也是綜合利弊不得已而謀反發動靖難之役。



三、朱允炆為何會失敗?

原本朱棣手上所有兵力加起來也就十萬左右,而朱允炆全國兵力差不多接近200萬,實力懸殊如此之大,為何朱棣還能反敗為勝呢?

其實這就和朱允炆的軍事能力以及經驗謀略有直接關係,年輕的朱允炆論經驗以及手段謀略斷然趕不上朱棣,關鍵身邊還全是一群能力不足的大臣。

在這樣的情況下,朱允炆才開始就已經陷入悲哀之中。比如最開始朱允炆叫朱元璋留下來的武將耿炳文帶領13萬大軍去平叛朱棣,原本按照當時實力而言,朱棣肯定要失敗。

可是朱允炆倒好,眼看56歲的耿炳文被朱棣先後襲擊損失三萬兵馬,就開始坐不住了,耿炳文一再強調要守城熬死朱棣,讓他兵力耗盡,就可以不戰而勝。

但是朱允炆斷然不聽耿炳文的,而是聽取一個文臣黃子澄的建議用李景隆那個乳臭未乾尚無作戰經驗的孩子作為主帥,最終導致朱棣運用游擊戰術將朱允炆十萬大軍逐漸消耗,再抽時間去內蒙古找到寧王朱權借兵八萬,讓朱棣實力雄厚,勢不可擋,最終朱允炆大敗。



也許你會好奇,全國接近200萬的兵力,為何當時只有13萬去平叛朱棣呢,這就和朱允炆削藩有很大關係,由於他的殘忍手段讓所有藩王都感到害怕,如今朱棣起兵造反,大家當然選擇隔岸觀火,沒有人願意插手幫忙,所以調遣兵馬難,想要尋求支援更難。

在這樣的形勢下,基本相當於朱允炆已經失去軍心,又怎麼可能勝利呢?


結語

綜上分析,我覺得即使馬皇后尚且在世,她對整個靖難之役又能怎樣控制呢?朱允炆是皇帝,即使馬皇后對他好言相勸,朱允炆又何嘗會聽呢?至於朱棣,生命垂危,迫不得已,又憑什麼聽取馬皇后意見不起兵造反?

所以歷史始終就是歷史,某件歷史事件的發生,遠遠不是某個人可以阻止或者徹底改變的,而是需要整個大環境的配合,才可能將一件事情做成功。清朝時期的曾國藩看著朝廷腐敗,自己用一生的努力去改變,到最後換來的一樣還是自己累死,而國家依舊走向衰亡。



嗔痴歷史觀


熟知明史的人都知道,馬皇后比朱元璋早死了十多年,比兒子朱標早死了十年左右,屬於朱元璋家最早走的。

如果馬皇后還活著,朱棣敢造反嗎?

看情況。

靖難之役時,如果馬皇后還活著,建文帝繼續削藩,朱棣還是會反

如果馬皇后還活著,在朱棣造反的時候,已經67歲了,如果保養得當,身體應該還能說得過去。

此時,朱棣等小輩對馬皇后的尊敬那一定是有的,而馬皇后對孫子建文帝的支持度也是沒問題的。

但是,如果建文帝繼續削藩,那朱棣還是會反,原因無它,因為建文帝觸動到了朱棣最重要的利益。

縱觀馬皇后的一生,她是個賢惠識大體的賢內助,但基本不干涉政治。

當朱元璋去世一年後,建文帝就開始削藩了,馬皇后因為長期依賴夫君,在朝廷的掌控力和影響力還是有限,如此情況下,朱棣對馬皇后的顧慮就會減少,不像自己的老爹朱元璋,能收拾無數豪傑,朱棣是不敢造次的。

因此,朱棣造反,無所謂馬皇后是不是存在,關鍵是要看建文帝朱允炆削不削藩,只要削藩,朱棣必定造反。

靖難之役前,如果馬皇后勸阻建文帝削藩,建文帝大概率不會削藩,如此朱棣就反不了

靖難之役前,建文帝強力削藩,引起了諸王不滿,朱棣起身造了反,並且造反成功了。

如果靖難前,馬皇后還活著,建文帝大概率削不了藩。

馬皇后歷來維護後輩們的既得利益,也對兒子的師長們非常注重。曾經,朱元璋收拾李文忠,就被馬皇后勸住了;朱元璋收拾太子老師宋濂時,也被馬皇后勸住了。

總之,馬皇后非常善良,最不願意看到兄弟反目,也不願看到叔侄相殘,所以會大概率勸阻住建文帝削藩。

如果建文帝不削藩,朱棣造反的概率就會低到很多。

綜合來說,馬皇后如果在靖難之役還在,如果能勸阻住建文帝不削藩,那麼朱棣很難造反。如果馬皇后不能勸住孫子,那麼朱棣會繼續造反。

所以說,馬皇后在不在,並不是朱棣造反的理由,而建文帝削藩,才是朱棣造反的真實原因。


藍風破曉


朱棣敢不敢造反不是取決於馬皇后是否活著,而是與侄子朱允炆的即位和朝廷削藩的政策,以及朱棣本身對皇位的覬覦有關。

我們先看看朱棣為何造反?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太子朱標病逝,朱元璋將朱標次子朱允炆立為皇太孫。對於父親的這個反常決定,朱棣不僅十分震驚且心中是極度不服的。

朱元璋對於讓優柔寡斷的朱允炆即位,心中也充滿了諸多的不放心,他也曾一度考慮更換繼承者,但最終被以劉三吾為主的一些翰林學士耐心的勸導住。

朱棣一直都寄希望於父親朱元璋,憑著自己的文韜武略,怎麼都能勝任大明帝國皇位這一職務。朱棣在朱元璋猶豫不決之時,曾一度看到當太子的希望。

最終卻被一群大儒給澆了一盆冷水,讓朱棣希望徹底破滅。朱元璋去世的當年,朱棣已經成為事實上的皇長子,完全有資格繼承皇位,但卻為時已晚。

由此可見,朱棣一直對朱元璋的這個決定耿耿於懷。1398年,朱棣聽到朱元璋駕崩的消息後,日夜兼程的前往京師奔喪,按理說這是違反朱元璋遺命的。

朱允炆立即下旨阻止了朱棣的奔喪行動,這讓朱棣心理由不滿轉變成憤恨。隨後,黃子澄、齊泰等人以藩王權勢過大為由,建議建文帝朱允炆削藩。

這一政策直指實力最強、威脅最大的朱棣,為了穩住朱棣,朱允炆先從實力弱且有問題的藩王下手。頃刻間,五位藩王即被拿下,這讓朱棣極度恐慌。

不到半年時間,朱允炆已將十多位叔叔要麼廢為庶人,要麼軟禁封地,甚至逼的有藩王舉家自焚。這時的朱棣已經成為眾矢之的,成為削藩最後目標。

在此危急時刻,朱棣通過裝瘋賣傻,換回了被朝廷扣押的三個兒子。至此,朱棣已然沒有任何後顧之憂,與其等著削藩被逼死,還不如起兵抗拒一番。

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朱棣舉起“清君側”的旗幟,在北平起兵。朱棣的思路很清晰,他認為是齊泰等人使他們骨肉相殘,當然這只是一個旗號。

但朱棣起兵的主要原因則是朝廷趕盡殺絕的削藩政策,這個政策中朱允炆有多少話語權他是很清楚的,要致他於死地的不是朱允炆,而是齊泰一些人。

朱棣造反還有一個原因就是他心中不服朱允炆,他內心渴望得到皇權,但這與削藩相比顯然是次要原因。由此可見,朱棣造反的原因就是被削藩逼的。

馬皇后如果活著能影響什麼?

如果馬皇后還活著,她在朱棣起兵時的已經67歲,在當時也算高齡。馬皇后在世朱棣敢不敢造反,那就得看馬皇后能否影響朝廷的削藩政策與朱允炆。

據史料記載,太子朱標、次子朱樉、三子朱棡、四子朱棣及五子朱橚都是馬皇后所生。其中朱棣是否為馬皇后所生,這是存在爭議的,原因大家都懂。

朱元璋一生以勤政廉政著稱,他曾嚴格規定後宮與宦官不得干政,這在明初是任何人都得遵守的一條鐵律,馬皇后有賢后之稱,她是不會破壞祖制的。

這一原則也就意味著,馬皇后肯定不會干涉朱允炆的大政方針,削藩政策不會受到任何影響。但削藩的策略可能會發生變化,五子朱橚肯定不會很慘。

馬皇后一生追隨朱元璋,都是以賢內助的身份亮相,從未乾預過朱元璋的大政,很多人受過她的厚待,也都是在生活上,從未逾越朱元璋定製的紅線。

所以說,只要朱棣活著,朝廷和朱允炆就會有壓力,那麼削藩就勢在必行,目的就是變相的要將朱棣拿下。這一利害關係,馬皇后即使活著也不能左右。

由此可見,朱棣是否造反,取決於朝廷和朱允炆的政策,而非是馬皇后。但馬皇后可能會影響到靖難之役的過程和結果,朱棣是否還能創造奇蹟就難說了。


野史也是史



這個問題比較獨特,但是宋安之認為,如果馬皇后真的可以活到靖難之役發生的年代。

那麼更接近現實的場面不在於朱棣敢不敢造反,而在於朱棣有沒有合理的理由造反。

因為按照馬皇后的性格,根本不會允許建文帝朱允炆如同廢藩一般的削藩。

我們來看看朱允炆的削藩成績,短短几個月連削五王,其中湘王朱柏被逼的是自焚而死,剩下的周王等四王都是被廢為庶人,然後被徒遷偏遠之地或者禁錮起來。

雖然這其中五王並非馬皇后親生,也就是周王的生母有爭議,有可能是馬皇后有可能是碽妃。在這裡就暫時算為與其他王爺一般並非馬皇后親生,但這些藩王都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子嗣,馬皇后絕對不可能放任建文帝朱允炆這般削藩的。

畢竟馬皇后是開國皇后,朱元璋清洗功臣的時候也保全了不少人,還是頗有聲望的,她這個祖母反對建文帝朱允炆肯定是有效的。更何況她是反對孫子朱允炆迫害自己名義上的那些兒子,是師出有名,所以根本不會出現建文帝朱允炆那般激烈的削藩情況。

本來建文帝朱允炆這樣心狠手辣的對叔叔,其他沒有被削的實權藩王還有一些大臣肯定不滿意,朱棣一起靖難,這些人肯定是默默地的支持朱棣,最起碼不會在朱棣背後捅刀子,這可以視為朱棣巨大的政治優勢。

但如果馬皇后在世的話,阻止建文帝朱允炆那般削藩的話,那麼朱棣就沒有這種政治優勢了,自然是勢單力薄。

所以宋安之認為這是不是面對馬皇后,敢不敢反的問題了。而是朱棣失去了政治優勢,還會不會反的問題了。

而這個推理才是符合如果馬皇后活到靖難時期的接近現實的推理。

至於朱棣還會不會呢,宋安之認為應該不會了,因為朱棣沒有了巨大的政治優勢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