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樊之戰,孫權如果不幫曹操,關羽能否打敗徐晃和張遼?

靜靜觀天下


按演義!張遼不會和徐晃連手對付關羽的!關羽重小情,失大義!徐晃重大義,廢小情!張遼情義倆崑崙!曹操也是非常喜歡關羽!基本不會加害關羽!張遼洞察內情,只會告訴關羽情況對他不利,讓他敗走西川方向逃生!三國志曹操也讓曹仁知會關羽退兵回荊州!可惜關羽遲疑不決!所以交朋友交關羽和張遼這樣的!張遼不會像徐晃這樣,為了立功,為了出名露臉主動請令打關羽!


魏王銅雀臺


已經打不過了。

仔細分析襄樊進攻戰役,可以發現關羽219年7月領兵3萬圍攻襄樊兩城,曹操派于禁領兵救援,雖然8月關羽利用漢江洪水獲得斬龐德俘獲于禁等3萬人的大勝,氣勢高漲但未擊破襄樊任何一城。而襄樊守軍大約總數1~1.5萬左右。

曹操又派遣徐晃等12營大約2萬軍增援,戰役已經推進到了10月。關羽面對徐晃的凌厲進攻,自身兵力嚴重不足,被迫抽調南郡守軍1萬增援,試圖徹底攻破襄樊。

可此時冬季來臨,荊州士兵原本戰鬥力就差距曹軍一些,地處野外又導致士兵身體素質下降,關羽軍已經處於疲態,完全不可能獲得擊敗徐晃攻破襄樊的結果。

坦率說,關羽219年10月退軍是最正確的選擇,曹仁徐晃不敢追,江東不敢偷襲,而豐厚戰果也足夠改善劉備集團的態勢。

10月下旬,江東乘機偷襲,關羽此時已退回漢江南岸喘息,得到消息但沒確認,到11月中旬終於決定回軍爭奪南郡,而失敗。


四川達州


襄樊之戰,只要孫權不插手,關羽就能擊敗徐晃,至於張遼,那就是曹操下一個階段派出的援軍了。

事實上,在關羽發動襄樊之戰時,曹魏的日子很不好過,曹魏三大軍區,西部關中軍區主帥夏侯淵剛剛在年初被劉備軍黃忠部所殺,中部荊襄軍區主帥曹仁在樊城被關羽圍了幾個月,毫無突圍希望,只剩下一個東部軍區名義主帥夏侯惇坐鎮壽春,這還是在孫權沒有進攻合肥及淮南的情況下。



襄樊之戰,如果孫權不插手,關羽就沒有後顧之憂,就不會在前線作戰而擔心後方被孫權偷襲 ,也就不會敗給徐晃。

關羽在襄樊之戰之所以會失敗,根本原因就是曹操將孫權準備偷襲荊州的消息同時告知了身在樊城的曹仁,和圍城打援的關羽,導致關羽軍心大亂,冷兵器時代,軍心就戰爭勝利的保證,一旦失去,離失敗也就不遠了。



事實上,徐晃帶領的都是新兵,曹魏精銳的七軍已經在於禁的帶領下全部向關羽投降,不願意的投降的全部被殺,比如龐德,在襄樊前線,曹軍沒有佔到絲毫便宜,關羽仍然佔據著戰場主動權,實行圍點打援。

事實上,曹操對徐晃並不放心,徐晃本身就已率領了七軍救援樊城,曹操又派出殷署、朱蓋等十二營士兵支援徐晃,十二營差不多有五千人,但是曹操還不放心,還調動了張遼趕赴襄樊戰場支援徐晃。



曹操為什麼不放心?

因為關羽太歷害了。于禁的七軍三萬餘人的精銳被關羽一掃而光,要知道除了夏侯淵、曹仁、夏侯惇之外,在外姓將領中,就算以于禁為首的五子良將為骨幹了,于禁被俘虜,樂進前一年去世了,張郃在關中鎮守,就只有徐晃和張遼可用了。而這兩人都被曹操派來抵禦關羽。



曹操顯然沒有信心戰勝關羽才做如此安排,我們從後世開了上帝視角知道關羽會失敗,可是作為當事人的曹操絕對比我們瞭解當時的戰場情況,如果不是事態嚴重,曹操也不會做如此安排。

並且曹操還做了最壞的打算,就是萬一徐晃和張遼都戰敗了,就自已帶兵上,當時的曹操率領從關中撤退回來的軍隊駐紮在摩陂,摩陂就是今天河南平頂山市郟縣,這個地方是一個戰略要地,看看地圖,就知道曹操在幹什麼?



摩陂在洛陽的東南邊,許都的西邊,襄樊的北邊,離襄樊前線只有300公里,也就快馬加鞭幾天時間能趕到襄樊前線,並且曹操駐紮的地方是從襄樊進入洛陽及許都的重要通道,曹操在幹嘛啊?

曹操在作最壞的打算,守衛洛陽和許都。

是什麼讓曹操如此擔心?是關羽,還有關羽威震華夏的能力。



我實在看不到徐晃有擊敗關羽的能力,包括徐晃自已,在援軍到來之前,徐晃始終沒有關羽發動進攻,而是在等待,等著殷署、朱蓋的十二營近五千士兵到來後,徐晃才開始進攻,此時徐晃手下至少3.5萬人。

關羽在整個襄樊前線的軍隊共約5萬,但是分散在各地,圍襄陽城一部分,圍樊城一部分,在圍頭、四冢、偃城等地都有駐地,如果說關羽有弱點的話,就是兵力過於分散,不足對曹魏大批援軍進行圍點打援。



關羽對徐晃作戰的失敗,絕對不是因為徐晃的英勇善戰和使用計謀,而是關羽的軍心已亂,在得知荊州後方將要出變故,無論是誰,哪怕是項羽轉世,軍心也會大亂,這才是關羽失敗的根本原因。

如果孫權不幫曹操,就沒有這個原因導致關羽軍心大亂,關羽不可能被徐晃的聲東擊西之計迷惑,也不可能會打敗關羽,大概率就是徐晃戰敗,繼續等待張遼到來。



張遼是曹魏集團唯一有可能戰勝關羽的武將,不論是勇猛還是智謀,張遼與關羽都有一拼,再加上曹魏實力雄厚,曹操的鼎力支持,如果張遼到來,估計關羽就真的撐不住了,因為戰爭不僅僅是靠武力取勝,還要靠強大的後勤能力。

也就是說,襄樊之戰,如果孫權不幫曹操,結果就是徐晃會被關羽擊敗,而張遼則擊敗了關羽,最終關羽放棄樊城,退到漢水南岸的襄陽,以水軍阻斷曹魏的追兵,拿下襄陽城,與曹魏劃江而治。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首先說下關羽襄樊之戰的歷史背景:當時曹操從漢中撤退後,他和他的軍事主力並沒有離開西北地區,而是繼續坐鎮在長安,這對劉備來說,自然是一種無形的壓力和威脅。因為,這意味著曹軍依然擁有攻打漢中的主動權。

在這種背景下,劉備就無法安心鞏固內部的統治,所以他必須想辦法讓曹操離開西北。

於是,劉備就讓關羽率軍在襄樊戰場上,給曹操施加一點壓力,總而言之,你如果不趕緊從西北撤出,中原地區就有可能面臨危機。但問題是,關羽在襄樊戰場打得風生水起,曹操卻依然沒有撤出西北,為什麼呢?

對此,我們用田忌賽馬類比一下。當時南方的上中下三馬,分別是上馬劉備,中馬孫權,下馬關羽。北方也有上中下三馬,分別是上馬曹操、中馬于禁、徐晃等、下馬曹仁。

在樊城戰爭爆發之初,南方只派了一匹下馬關羽出戰,曹操自然也只能派下馬出戰。如果曹操一上來就直接親自率軍出戰,就相當於動用自己的上馬去和別人的下馬出戰,那曹操的整體戰略,就很容易陷入被動之中,所以他自然不能親自過來。

但問題是,當時關羽這匹下馬實在有點小宇宙爆發,曹操的下馬很快就支撐不住,所以曹操只好先派于禁、龐德率領七軍趕來救援,接著又派徐晃率領十二營軍隊過來。從這層意義上說,當時的曹操已派動用了中馬,而南方卻只出動了下馬。



接著,如果時局有利,西部的劉備、東部的孫權肯定都會跟著出動。這兩個敵人,都比關羽的實力和影響力要大。

也正因為此,後來曹操雖然離開西北,但也沒有到襄樊戰場。因為,曹操深知,關羽只是一匹下馬。如果他這匹上馬,與關羽這匹下馬相爭,那就得不償失。

當然,也正因為曹操這匹上馬沒有出動,劉備這匹上馬也只能按兵不動。從這層意義上說,就下來樊城之戰勝敗的關鍵,主要就在於孫權的選擇。

因為,如果孫權北伐,曹操就只能動用他這匹上馬,這樣南北雙方的局勢就變成:北方的上馬(曹操)對南方的中馬(孫權)、北方的中馬(徐晃)對南方的下馬(關羽)。在這種背景下,等到劉備這匹上馬再出戰時,曹操當時就有可能無計可施。

只不過,如果是這種結果,孫權肯定最划不來。所以基於孫權的利益,自然是希望劉備這匹上馬來拖住曹操這匹上馬,也正因為此,曹操這匹上馬沒有出動之前,孫權也不敢隨便北伐。



在這種背景下,南北雙方的戰役,其實就變成關羽這匹下馬對戰曹操的中馬(于禁、徐晃)和下馬(曹仁)。從這層意義上說,就算孫權不幫助曹操,關羽其實也沒有勝利的機會。

因為,從整體實力而言,關羽也就和曹仁持平,他能夠把曹仁打得狼狽不堪,已經屬於是超常發揮,至於他後來打敗於禁,主要是因為恰好遇到百年不遇的洪災,於是關羽抓住這個機會,才一舉幹掉于禁和龐德。

但問題是,等到徐晃率領大軍趕來時,關羽不可能再遇到一次這樣的好機會,而從整體實力上來說,關羽遠遠比不上徐晃,更何況,關羽因為先前俘虜了于禁很多士兵,他還需要分出部分兵力來看押這些俘虜,這樣導致關羽的兵力,就更顯得不足。

只不過,由於關羽威震華夏的名聲已經打了出去,軍隊士氣也正出於最高昂時期,加上他已經搶到了足夠多的先手,所以間接彌補了他整體實力上的弱勢。在這種背景下,關羽和徐晃的戰爭,就變成為僵持戰,雙方暫時處於平分秋色的狀態。

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如果劉備和孫權都繼續不採取行動,那除非是發生意外,否則關羽只能是主動撤軍或者是被擊敗後被迫撤軍這一條路。為什麼這麼說呢?

因為,關羽如果繼續和徐晃相持下去,就意味著他要從荊州調撥更多的人力、物力、財力。問題是,荊州的地頭蛇們,怎麼可能會全力支持關羽這樣做呢?



要知道,荊州的地頭蛇,從天下大亂開始,就一直坐看風雲。換而言之,管你狼吃狽,還是狽吃狼。關我屁事。所以,劉表佔據這種地方是無所作為。曹操大舉南征,荊州馬上不戰而降;赤壁之戰後,荊州馬上又掛起劉備和孫權的大旗,這期間幾乎看不到他們任何抵抗。

就憑荊州地頭蛇的這種表現,指望他們高高興興的,把自己家的餘糧拿出來,把自己的兄弟兒子丈夫送上戰場,幫著關羽席捲中原,也實在太樂觀。事實上,也正因為這個緣故,當關羽讓坐鎮荊州的糜芳,把更多的人力、物力、財力送到前線時,糜芳總是沒完沒了訴苦。

表明上看,這是糜芳的組織能力太差。但實際上呢,這是因為荊州這種四戰之地,你想要進行戰爭動員,那是非常困難的。因為,這種地方的地頭蛇,那就是標準的有奶就是娘,如果你非要斷他的奶,還要逼他流血流汗,這不是逼著他們造反麼?

事實上,這也是後來呂蒙能夠兵不血刃奪取荊州的原因,因為,關羽這場戰爭所消耗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已經讓荊州的地頭蛇和豪門大族,甚至廣大底層老百姓都怨聲載道,大家已經不希望關羽再繼續統治荊州。

在這種背景下,呂蒙偷襲江陵,才能一舉席捲整個荊州。失去這種背景,呂蒙就算一時偷襲成功,也無法席捲整個荊州,到時雙方只會變成持久戰。

從這層意義上說,當時的關羽,其內部已經處於奔潰的邊緣,所以就算沒有孫權幫助,荊州的地頭蛇門也會推舉出其他人來領銜造反,在關羽背後捅刀子;相反,對於徐晃來說,他並沒有這方面的擔憂,所以兩人僵持下去,關羽要麼識時務主動撤軍,要麼只能等待失敗。


我是趙帥鍋


襄樊之戰,如果孫權和曹操皆沒有動作,襄樊曹仁則危矣。水淹七軍之後,襄樊城曹軍士氣低落,援軍被關羽消滅,襄樊必失。

現在來了徐晃和張遼二個勁敵,就算孫權不動作,關羽也有麻煩了。

關羽之所以能水淹七軍,乃曹將於禁和龐德不和所致,這次徐晃和張遼都是曹營中的大將,特別是張遼,有勇有謀,素知關羽長短。

關羽領兵出荊州到襄樊,已屬深入魏地,孤軍作戰。既無援兵相助,又要擔心荊州被襲,因此不能一心一意對張遼,徐晃作戰。

如果僵持下去,關羽必糧草不及,失敗的可能性是很大的。


叢中笑6603


當關羽和徐晃作戰的時候,徐晃已經打敗了關羽。張遼當時還在來荊州的路上,沒有直接與關羽較量的機會。

關羽威震華夏,打敗於禁,乘勝追擊;

公元219年,關羽圍攻襄陽,當時襄陽城有曹仁據守,關羽雖然不能一下子打下來,但是襄陽城處在南陽盆地的入口,一旦襄陽城破,關羽就有機會穿過南陽盆地,直接工具曹操的腹地,所以曹操立即調遣于禁率領大軍救援。

面對于禁大軍救援,關羽利用水勢,在漲水之際,江水衝向了于禁的大營,一戰而打敗於禁,擒拿于禁,並全殲了于禁的大軍,當時整個天下為之震驚。

關羽打敗於禁之後,又乘勝追擊,將曹仁包圍,眼看襄陽炙手可得。

徐晃臨危受命,急戰慢打,巧妙佈局;

曹操得知于禁被打敗之後,內心非常恐慌,有遷都的打算,同時他又調遣徐晃到前線防守關羽。徐晃上任之後,有點“受任於敗軍之際”的樣子,而關羽對襄陽加緊圍攻,襄陽城已經是萬分危急。

根據《三國志》記載“晃所將多新兵,以羽難與爭鋒,遂前至陽陵陂屯。”也就是說徐晃上任之後,面對“急戰”他沒有心急,因為手中都是新兵,想急也沒有實力。但是這並不是說徐晃就麼有動作,相反他開始後進行佈局。

當時關羽前部屯偃城,徐晃佯築長塹,示以將切斷蜀軍後路。蜀軍懼被圍,燒營撤走,徐晃軍進據偃城,兩面連營,漸向圍城蜀軍逼近,徐晃軍營距關羽所圍僅三丈。徐晃就是採取這種步步緊逼的辦法,一步步將關羽的活動空間壓縮,逼迫關羽主動決戰。

襄陽戰場決戰,徐晃有料,關羽心虛;

面對徐晃的步步緊逼,關羽自然不能忍,而此時東吳偷襲荊州的軍隊已經出發,曹操便將這個消息告訴給關羽和曹仁,雖然關羽不能卻認這個事情的真實性,但是也足以讓他有後顧之憂。

雙方的決戰開始,曹操率領大軍在後面準備支援徐晃,徐晃也採用聲東擊西戰術,揚言欲攻圍頭,卻出其不意突襲四冢,關羽恐四冢有失,自率步騎五千出戰。徐晃與關羽的決戰開始,兩人在開始之前還相互喊話,結果徐晃下馬宣軍令說:“得關雲長首級的人,賞金千斤。”讓關羽很是吃驚。

隨後兩軍混戰,關羽被徐晃擊敗,當關羽退走營寨時,徐晃率軍窮追不捨,尾隨關羽敗兵衝入關羽營寨。關羽遂撤圍退走,樊城圍解。

徐晃解圍襄陽,關羽敗退,呂蒙偷襲。

關羽的敗退,也就意味著徐晃完成了對襄陽的解圍,徐晃還趁機掩殺了一番,最後他也深知窮寇莫追的道理,選擇了退兵。

關羽退兵襄陽之後,東吳的呂蒙已經從背後偷襲了荊州,此時關羽腹背受敵,士卒漸漸潰散,退至麥城。

到十二月關羽率數十騎出逃,一路突圍至距益州不過一二十里的臨沮,遇潘璋部將馬忠的埋伏,被擒,最後關羽和長子關平於臨沮被害。

總體而言,徐晃在對待關羽的時候,沒有直接決戰,而是採取一步步佈局的形式,逐步完成對關羽的圍剿,而關羽在被徐晃的一步步縮中,被迫與徐晃決戰,最後被徐晃打敗。雖然呂蒙偷襲荊州對雙方心理上有一定的影響,但是關羽沒有確定此事,大有可能將次認為是曹操的計謀,所以對前線軍事的影響不會很大。徐晃打敗關羽,主要是急戰慢打,從策略上取勝。


帝國烽火



襄樊之戰,魏將龐德被殺,于禁被擒,魏軍受挫,消息傳回魏國,曹操大驚。關羽的鋒芒,讓曹操有了遷都的想法。曹操派大將徐晃率精兵五萬,去解樊城之危。

曹操大驚,聚文武商議曰:“某素知雲長智勇蓋世,今據荊襄,如虎生翼。于禁被擒,龐德被斬,魏兵挫銳;倘彼率兵直至許都,如之奈何?孤欲遷都以避之。”


後因東吳偷襲荊州成功,封鎖蜀軍內部消息,截斷關羽的軍糧,關羽帶軍在外,消息阻塞,遭東吳和魏國兩軍夾擊,致使襄樊之戰功敗垂成。

魏軍當時只派了徐晃率軍,並沒派張遼。若這時東吳孫權不出兵偷襲荊州,關羽能不能打敗徐晃?我認為關羽是有極大可能打敗徐晃的。我們根據史料,作出如下分析:


一、呂蒙偷襲荊州,才導致關羽的襄樊之敗,與徐晃一點關係都沒有。

在呂蒙未偷襲荊州城時,關羽已取得荊州、襄陽兩城,正在進攻樊城。蜀軍幾場大勝,軍心大漲,對比魏軍的萎靡,蜀軍優勢很明顯,大有攻城略地之勢。

就是因為呂蒙偷襲荊州,招降公安郡守將傅士仁和南郡守將麋芳,截斷蜀軍糧草,才斷了蜀軍的後路。


魏軍知道東吳已得荊州,蜀國已無後路。魏將曹仁和徐晃兩軍出動,夾擊關羽,這才導致關羽不敵。

關羽退走襄陽時,在路上得知荊州已失,才發現自己身處絕境,已無城可退,無糧供軍,這才舊傷迸裂,昏到在地。

就是因為東吳斷了關羽的後路,才令關羽攻取樊城之戰功敗垂成。這所有的事情與徐晃沒有關係,是多方位的打擊才讓關羽戰敗,若單純只是關羽對徐晃,只怕徐晃根本就不敢打這一戰。


二、荊州不失,蜀軍就有退路,關羽就可以長久的和魏軍對抗,徐晃的情況就不妙了。

若沒有東吳的偷襲,關羽也不會失荊州,蜀軍就有退路,關羽要城有城,要糧有糧,可以長時間和魏軍作戰。這點,對於徐晃來說是很不利的。

而且蜀軍士氣高漲,拿下樊城,也只是時間問題。關羽佔盡天時地利人和,以三軍之勇,有極大的可能打敗徐晃。


反觀魏軍這邊,面對蜀軍的大勝,魏國國內並沒有多大的信心能抵擋。所以他們開始籠絡東吳孫權,讓東吳同時進兵,阻擋關羽的進攻。徐晃領兵時,曹操對他的期望是抵擋住關羽,幫助曹仁守住樊城。

令一面遣使致書東吳,一面必得一大將以當雲長之銳。”言未畢,階下一將應聲而出曰:“某願往。”操視之,乃徐晃也。操大喜,遂撥精兵五萬,令徐晃為將,呂建副之,剋日起兵,前到陽陵坡駐紮;看東南有應,然後徵進。

這個命令足以顯示,曹軍對戰關羽,並沒有必勝的把握,這才需要東吳的幫助。東吳和魏國兩軍同時出擊,才能打敗關羽的攻勢,解樊城之圍。

魏蜀兩軍還未交戰,徐晃這邊氣勢就弱了。這時的徐晃,是硬著頭皮和關羽對戰,這樣的氣勢想贏關羽,基本不可能。


三、關羽威震華夏,就武力而言,徐晃打不過關羽。

關羽在曹營時,就是排名第一的武將。徐晃和張遼打不過顏良和文丑,關羽一刀就要二人的性命,由此可看出,徐晃在武力應該是不敵關羽。

在赤壁之戰時,曹操敗走華容道,關羽攔截曹操眾人,曹操身邊有許褚、張遼、徐晃等大將,關羽出列挑戰,徐晃他們都不敢應戰,後來關羽憶起曹操的恩義,才放眾人一馬。

為首大將關雲長,提青龍刀,跨赤兔馬,截住去路。操軍見了,亡魂喪膽,面面相覷。操曰:“既到此處,只得決一死戰!”眾將曰:“人縱然不怯,馬力已乏,安能復戰?”


當徐晃率軍來解樊城之圍時,他也只想守住樊城,並不想跟關羽正面衝突。而關羽是因受了箭傷才停下出徵的腳步,若沒有東吳的偷襲荊州,斬斷關羽的後路,徐晃也只會堅守,根本就不敢派兵攻打關羽。

而關羽箭傷一好,肯定就會帶兵攻打徐晃,以魏軍當時的情況,對戰關羽並沒有優勢,只能緊守樊城。

他們兩軍交戰,關羽的贏面更大。蜀軍幾場大勝,士氣高漲,有一將蕩平天下之勢。再看魏軍這邊,只能守城,就被動多了,徐晃並沒有更多的機會改變士氣,再加上武力值還不如關羽,真的有可能被關羽打敗。

我的總結:襄樊之戰,如果沒有東吳的參與,關羽有可能會繼續攻城略地,徐晃只能抵擋。魏軍不論是從士氣,還是從大將,都不佔優勢,關羽若把握好機會,有極大的可能打敗徐晃,佔領襄樊。

你是如何看待關羽戰徐晃的?

歡迎關注,講述三國故事,瞭解那段鮮為人知的歷史。


三國逐鹿


事實是:在呂蒙白衣渡江奪取江陵前,徐晃已經擊破關羽對樊城的包圍圈

《三國志》對徐晃擊破關羽和呂蒙白衣渡江二事的先後順序沒有明確記錄,但可以從不同記錄:

《武帝紀》:

“秋七月……遣于禁助曹仁擊關羽。八月,漢水溢,灌禁軍,軍沒,羽獲禁,遂圍仁。使徐晃救之。冬十月……孫權遣使上書,以討關羽自效。王自洛陽南征羽,未至,晃攻羽,破之,羽走,仁圍解。二十五年春正月……權擊斬羽,傳其首。”

《吳主傳》:

“ 二十四年……權內憚羽,外慾以為己功,箋與曹公,乞以討羽自效。曹公且欲使羽與權相持以鬥之,驛傳權書,使曹仁以弩射示羽。羽猶豫不能去。閏月,權徵羽,先遣呂蒙襲公安,獲將軍士仁。十二月,璋司馬馬忠獲羽及其子平、都督趙累等於章鄉,遂定荊州。”

徐晃擊破關羽是在10月。當月孫權上書給曹操表達奪取荊州,曹操讓曹仁透露孫權奪取荊州的信息給關羽,關羽因此“猶豫不能去”。這些都應該是在徐晃擊破關羽前的事情。

孫權出兵攻打荊州,是在閏月——應該是閏十月,而十月底左右徐晃就擊破了徐晃軍。只是關羽雖然被徐晃打破包圍圈,但依然不願意放棄樊城:

“羽圍塹鹿角十重,晃追羽,與俱入圍中,破之,傅方、胡修皆死,羽遂撤圍退,然舟船猶據沔水,襄陽隔絕不通。”

徐晃擊破的是關羽對樊城的包圍,但關羽依然包圍襄陽,直到:

“關羽聞南郡破,即走南還。”

《徐晃傳》記錄關羽同時包圍曹仁的樊城和呂常的襄陽:

“羽圍仁於樊,又圍將軍呂常於襄陽。”

徐晃只是擊破了關羽對樊城的包圍,關羽依然包圍襄陽。這也是關羽為什麼在被徐晃擊破依然不撤軍的原因。

如果孫權不攻打荊州,關羽也無力奪取樊城

1、當年10月,曹操已經從洛陽親征,曹魏軍更具有優勢;曹操更是派人盯住先去的徐晃,要等曹操到才進攻:

“晃所將多新卒,以羽難與爭鋒,遂前至陽陵陂屯。太祖復還,遣將軍徐商、呂建等詣晃,令曰:"須兵馬集至,乃俱前。"”

只是徐晃沒有聽從曹操的命令。

2、關羽的兵力和糧餉已經達到極限,難以為繼。

《關羽傳》:

“又南郡太守麋芳在江陵,將軍【傅】士仁屯公安,素皆嫌羽輕己。自羽之出軍,芳、仁供給軍資,不悉相救。”

《呂蒙傳》:

“魏使于禁救樊,羽盡禽禁等,人馬數萬,託以糧乏,擅取湘關米。”

關羽從7月到10月一直都在包圍樊城和襄陽,幾萬人馬的消耗,糧餉自然跟不上。這也是關羽抱怨糜芳和傅士仁的原因。


每天原創,給你有價值的觀點!隨手關注,你的支持才是動力!

歷史哨聲


孫權是否陰謀算計,實際上對襄樊之戰的影響並不大,在呂蒙發起偷襲荊州三郡的行動之前,關羽兵敗樊城實際上只是時間上的問題而已,只是呂蒙的偷襲讓關羽敗得更徹底一點,不但荊州三郡沒了,連自己和數萬人的荊州兵團也全軍覆沒。



可以說在呂蒙發起偷襲行動之前,關羽的確經歷了人生當中最輝煌的時刻,水淹七軍殲滅了于禁三萬大軍,荊州刺史胡修投降,許昌周邊的幾個縣也發生了“群盜呼應,互為支黨”,似乎樊城以北許昌以南已經形成了顛覆曹操的局面,但如果仔細分析實際局勢的話,現實情況並沒有想象當中的那麼樂觀。



首先關羽雖然殲滅于禁的三萬軍隊,但這並不是軍事上取得的成就,而是利用突然的自然變化而歪打正著,直白的說于禁的軍隊是毀於天災並非人禍,而經歷了那場慘烈的大水之後,樊城和襄陽仍然牢牢地掌握在曹魏集團的手中,關羽的荊州兵團也仍然處於攻而不克的局面,在搶奪地盤的方面幾乎沒有任何進展,至於胡修等人的加盟,以及北方那幫群盜的響應,則完全可以忽略不計,史書當中乾脆沒有記錄胡修傅方等人投降時帶了多少軍隊,也許手上根本沒有什麼力量,至於那幫群盜更是一群烏合之眾完全不足為慮,所以在隨後的戰事上徐晃的發揮也是格外簡單:



羽圍塹鹿角十重,晃追羽,與俱入圍中,破之,傅方、胡修皆死,羽遂撤圍退 。

從這個簡短的記錄就可以看出,北方的群盜除了之前胡亂起鬨之外就再也沒有反應,甚至在隨後的交戰中完全沒有出現,也許當曹魏的軍隊趕到的時候,這幫烏合之眾早就頓做鳥獸散,至於徐晃與關羽的作戰也沒有形成太多的波折,幾個回合下來傅方胡修等叛徒相繼被殺,新加盟的群體幾乎全軍覆沒,關羽的本部兵馬又能好到哪去?在呂蒙發起偷襲行動之前,徐晃甚至將關羽從樊城以北的郾城一直推到樊城以南的漢水邊。若不是受困於關羽水軍的阻攔,徐晃將關羽打回到荊州三郡也只是時間上的問題而已。

關羽的失敗並不在於背後偷襲,而是在與他想以三郡之力對抗整個北方,這是一個完全不可能實現的目標!


遼寧資深球迷


不用懷疑失敗的肯定是關羽,加一點分析就能看出來,關羽打的是孤軍作戰,從關羽失敗的過程中看,沒有一處援軍,兵己至極限,無預備隊,無後勤保障,一個部隊的勝負與後勤是密不可分的,關羽作戰好像與劉備的大本營沒有一點關係,路途雖遙遠,但過去也有過去的通信方式,八百里加急,接連賽一樣,這兒關羽在襄樊這麼長時間,劉備,諸葛亮都在幹什麼呢?就劉封而言也沒接到任何救援的命令,豈不是怪事。

而曹操這邊,曹仁死守,曹操陸繼派兵增援,曹操的利害關羽是知道的,關羽並沒有說的那麼神,總兵力就三萬多人,就徐晃,張遼兩路並出關羽必敗,其理由打仗不是誰跟誰打幾合,過幾十招,那是說著玩的,大將軍是指揮千軍萬馬的,見過幾個單挑的,所以不與東吳聯手關羽獲勝僅曲部階段性的勝利,最終一樣被擊垮,因關羽是孤立無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