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贊干布去世後,文成公主為何寧願寡居三十餘年也不回到唐朝?

國史春秋


文成公主是松贊干布“三顧茅廬”求來的和親公主,她存在的意義,就是維繫兩國之間的關係,即便是松贊干布不在了,文成公主也不能隨隨便便回到唐朝。


公元634年,即貞觀九年,松贊干布在平定內亂之後,派出使者奔赴長安。

當年,唐太宗派出派李靖、李道宗、侯君集等將領攻打吐谷渾。李道宗在庫山一帶大敗吐谷渾,並且斬殺了吐谷渾名王。此戰過後,吐谷渾歸附唐朝,成了唐朝的屬國。唐太宗非常高興,就把一個宗世女嫁給吐谷渾王。

唐太宗嫁女兒的這番操作,著實驚住了吐蕃來的使者。在請示了松贊干布之後,吐蕃使者向唐太宗求婚。

或許,唐太宗覺得吐蕃只是一個番邦小國,並不值得聯姻交好,因此,拒絕了松贊干布的求婚。使者回去之後,將唐太宗拒絕的原委告訴了松贊干布。松贊干布則認為,唐朝皇帝一定認為求婚不夠正式,所以才拒絕了。

於是,松贊干布準備大量金銀珠寶,再次向唐太宗求婚。

不出意外,唐太宗再度拒絕了松贊干布。這下子,松贊干布終於明白:唐朝皇帝不同意他的求婚,分明就是看不起吐蕃嘛!

好歹,松贊干布也是一任贊普,是吐蕃最大的王!怎能甘心受這樣的屈辱呢?

638年,松贊干布發兵20萬進攻唐朝的松州(位於四川西部)。得知吐蕃想要“搞事情”,唐太宗當然不能坐視不理,派出5萬步騎兵(派出這麼少兵力,足見太宗對吐蕃的不重視)迎戰。

雙方打了一個月,吐蕃吃了不少虧,唐朝軍隊也沒佔多少便宜。打到最後,松贊干布下令撤軍,戰爭結束。

唐朝雖然贏了,可是贏得並不容易,吐蕃的實力並未太大損失。這一仗,讓唐太宗明白了一件事:吐蕃國可不是什麼軟柿子。

戰後,松贊干布派來的使者抵達長安,向唐太宗奉表求和,並再次請求賜婚。唐太宗也不想再打了,於是,藉著吐蕃使者求和的機會,同意了松贊干布的求婚。

641年,唐太宗下詔,冊封宗室女文成公主作為和親公主,出嫁松贊干布。與文成公主一起入吐蕃的還有大量的“彩禮”,包括:能工巧匠5500人、牲口5500種、植物種子3800類、釋迦摩尼12歲等身像等等。

尤其是這尊釋迦摩尼12歲等身像(至今仍供奉在大昭寺),對吐蕃的信仰產生了巨大影響。而文成公主帶去的能工巧匠和植物種子,對吐蕃的政治、經濟、文化活動,也改善了吐蕃的生活。

文成公主嫁到吐蕃之後,吐蕃的風氣是這樣的:

“自從貴主和親後,一半胡風似漢家。”

可見,文成公主與松贊干布的和親,對吐蕃影響之深。

文成公主嫁入吐蕃僅僅9年,即公元650年,松贊干布因病去世,享年34歲。

松贊干布死後,他的孫子芒松芒贊繼承贊普之位。松贊干布英年早逝,他的孫子芒松芒贊又能幾歲呢?因此,吐蕃的大小事務,實際上由吐蕃的大相(相當於宰相)攢東逯把持。

攢東逯又是何許人也呢?

當年松贊干布三次派出使者向唐太宗求婚,這位使者,便是攢東逯。

故,按照如今的說法,攢東逯在當時屬於妥妥的“親唐派”。在他任吐蕃大相期間,兩國關係還算友好。和親的目的,是為了維繫兩國友好;如此,文成公主也就沒理由回到大唐。

畢竟,文成公主是攢東逯親自主持,千方百計求來的聯姻。

公元667年,攢東逯病逝,他的兒子論欽陵成了吐蕃的大相。論欽陵與攢東逯不同,他早就看不慣吐蕃親近大唐的“低姿態”。因此,他一上臺,就開始四處擴張領土,不斷騷擾大唐邊界。

此時,文成公主已經入藏26年。

她想念故鄉嗎?想,一定會想。每當夜深人靜時,她都會為大唐禱告,同時也為吐蕃禱告,祈禱兩國和平相處。

文成公主想回到大唐嗎?答案是肯定的。

但是,她回不去。

且不說兩國正處於交戰狀態。文成公主要是回大唐,只能自己走路回去。從拉薩到長安的路,隔著無數高山大川,期間狼蟲虎豹不計其數,唐僧取經都不敢走這條路,更何況她一弱女子!

另一方面,由於文成公主對吐蕃做出的巨大貢獻,吐蕃百姓對她非常愛戴,也不捨得她離去。

因此,松贊干布去世之後,整整30年裡,文成公主一直處於孀居狀態,雖有動過回大唐的心思,為了兩國的關係,始終沒有動身回大唐。

公元680年,文成公主因病去世,吐蕃為她舉辦了隆重的葬禮,將她葬在松贊干布墓旁邊。為了表示對文成公主的敬意,吐蕃與唐朝暫時停火,唐朝也派遣使臣到吐蕃弔唁文成公主。

文成公主以她短暫的一生,鑄就了不平凡的事業,真真可敬!


記者李滿


小學畢業,,上初中,,經常遇見小學同學,,初中畢業,,上高中,,平房變高樓,,大家四處安居,,再也不見初中同學,,後來高考,,後來工作,,兒時的記憶有,,兒時的玩伴,,兒時的同學,,不再遇見,,數十年,,不再遇見,,遷徙,,只有記憶,,沒有相遇,,不如,,不如,,隨遇而安,,🍃🍃


湖水漣漪8


松贊干布去世之後,文成公主在吐蕃寡居了三十餘年,最後因患天花去世,但窮其一生也沒有再回到唐朝。在我看來,文成公主沒有回到唐朝有兩方面原因:一個是她自己主觀意願的問題,即想不想回到唐朝;另外一個是吐蕃方面同不同意她回到唐朝的問題。

文成公主和松贊干布是沒有孩子的,因此在丈夫松贊干布去世以後,文成公主在吐蕃就沒有了親人。那麼文成公主對吐蕃這個地方到底有沒有留戀之情呢?對於回到大唐,她到底有沒有主觀的意願呢?我們從史書中對文成公主的記載上,就可以一窺端倪。史書上只記載文成公主是宗室女,對她的名字,父親是誰一概沒有記載。如果真的地位尊崇身份顯赫的話,在史書中沒有留下任何記載,這是十分不符合常理的。因此可以得出結論,文成公主不過是為了大唐和吐蕃保持友好關係,由唐太宗李世民冊封出來的公主,種種跡象表明,她可能連宗室女都不一定是,因此史官在史書中,才對文成公主的出身諱莫如深。



在貞觀十五年,文成公主入吐蕃成為松贊干布王后的時候,她還只有十六歲。這樣的年紀要是說她在剛到吐蕃的時候,心中就有什麼民族大義,立志於建立吐蕃和大唐之間的友好關係的話,我是不太相信的。文成公主是帶有政治使命的,但這個使命最初是強加在她身上,十六歲的花季,本該是自由無拘的,但文成公主卻因為皇帝的安排和政治得需要,來到了一個當時被大唐當做蠻夷之地的地方,嫁給了一個自己並不瞭解的人。我相信在文成公主的內心中,最初是矛盾和恐懼交織在一起的。

但和松贊干布相處時日久之後,文成公主發現這個異域男子確實把自己捧在了手心,含在了嘴裡。文成公主入吐蕃是帶了大唐班底的,這個班底就是她陪嫁的嫁妝,除了珍寶、金玉飾物、佛像、醫學典籍、建築典籍、藥方、絲綢等之外,還有一大批唐太宗安排的唐朝文士隨文成公主入藏。在文成公主來的吐蕃之前,鬆散幹部在吐蕃的統治處於原始的狀態,而文成公主來到吐蕃之後,她帶領的文人團隊幫助整理了吐蕃的大量文獻資料,同時記錄松贊干布和大臣們的重要談話,讓吐蕃的政治從原始走向了正規化。所謂的文成公主博學多能,和唐太宗安排的這些隨文成公主入藏的飽學之士有著莫大的關係。


松贊干布對於文成公主的愛,造就了輝煌雄偉的布達拉宮,據說布達拉宮的設計就出自文成公主之手。文成公主則把大唐在經濟、文化方面積累的先進經驗,傳播到了吐蕃的山山水水和每一個角落。可以說文成公主帶來的唐文化改變了吐蕃,文成公主帶到吐蕃的耕種、紡織技術,極大的推動了吐蕃經濟文化的發展。

因此在松贊干布去世以後,文成公主並沒有選擇回到大唐,而是依然選擇留在吐蕃。此時的文成公主愛的已經不僅僅是松贊干布,而是整個吐蕃的人民,同樣吐蕃的人民也深深愛著這位來自遙遠大唐的美麗善良的公主。文成公主默默忍受自己對家鄉、對親人無盡的思念,依然選擇留在吐蕃這個陌生而熟悉的地方。此時的她已經成為吐蕃和大唐友好的一個象徵,她要把吐蕃和大唐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這種友好傳承下去。為此她選擇了留在吐蕃,把寂寞和對親人、對祖國的思念深埋在心裡,只為了吐蕃、大唐的人民能夠安居樂業、永享太平。

一個人的歷史,一家之言。


一個人的歷史


“自從貴主和親後,一半胡風似漢家。”,文成公主以弱柳之姿遠嫁吐蕃,將大唐文化傳遍雪域高原,成為藏民心中神聖的綠度母菩薩。

可其輝煌背後的悽苦心酸又有誰知呢?文成公主只經歷了九年短暫婚姻生活,松贊干布就英年早逝,那年文成公主只有25歲。

文成公主年少守寡,而大唐風氣開放,對寡居女人再嫁包容有加。那文成公主為何寧願守寡三十多年,也不回唐朝呢?

月是故鄉明,夢迴長安應是文成公主最真的夢,可其心中更多的是愛與職責。

松贊干布是吐蕃第三十二任贊普朗日松讚的兒子。他自幼志向遠大,父親被叛亂貴族殺死後,十二歲就撐起了吐蕃天下。松贊干布志在稱霸整個西域,遂遣使赴大唐請求和親,以增強吐蕃實力。可松贊干布兩次求親,皆被唐太宗拒絕。

公元636年,惱羞成怒的松贊干布,自覺是大唐屬國吐谷渾從中挑撥離間,遂興兵打敗吐谷渾,然後乘勝襲擊大唐領地松州(今四川松潘),卻被大唐先鋒牛進達擊潰。

公元640年,松贊干布不得不再次遣使赴長安求和尚親。大唐疆域遼闊,各方騷亂不斷,唐太宗亦不願與吐蕃再動干戈,遂將宗室女文成公主許嫁松贊干布。

史書中並未記載文成公主確切姓名與家世。世人皆以其出生于山東任城,推測其應是封地在任城的江夏王李道宗之女。

可李道宗身為李淵之侄在唐朝地位顯赫,如文成公主真是其女,史書又怎無記載呢?可見文成公主應是李唐不知名的遠支宗親,其家族在大唐地位並不甚高。

唐太宗賜其文成公主之號,並贈其大量金銀珠寶、能工巧匠等豐厚嫁妝以提高其身價,其中最珍貴的就是釋迦牟尼十二歲等身像。

松贊干布離開邏些(今拉薩),親赴柏海(今青海境內)迎親,並對送親使李道宗行子婿禮,可見文成公主在其心中重視程度。

文成公主入藏時只有16歲,可良好的家庭教育,使她懂得自己肩負的職責,不僅要將大唐先進科技文化引入吐蕃,更要消弭大唐與吐蕃矛盾維護和平。

文成公主婚後在丈夫支持下,極力推廣大唐文化以改變吐蕃落後文化習俗,贏得了吐蕃百姓廣泛擁戴。

公元650年,只有34歲的松贊干布猝逝。因其子早亡,只得由其孫芒松芒贊繼任吐蕃贊普。當時曾有人提議文成公主為松贊干布殉葬,引起文成公主隨從強烈抗議,此事才得以作罷。

唐高宗聞聽文成公主在吐蕃處境,遂派使接其回長安。可沉浸喪夫之痛的文成公主,卻堅決回絕了高宗好意。因為她知道自己回大唐身份尷尬,未來只能湮沒人海,只有留在吐蕃更能發揮其人生價值,更何況吐蕃還有愛的回憶。

文成公主忘不了松贊干布給予她的榮寵,西藏的《賢者喜宴》記載:“松贊干布登臨歡慶的寶座,為文成公主加冕、封作王后”。

在文成公主之前,松贊干布身邊已有五個女人,其中最尊貴的是尼婆羅尺尊公主。可唯有文成公主享有了贊蒙王后之榮。甚至松贊干布還為文成公主修建了布達拉宮,至今布達拉宮內還留有兩人洞房遺址供遊客瞻仰。

雖說吐蕃《大事紀年》以及《敦煌吐蕃歷史文書》,曾記載松贊干布與文成公主九年婚姻,只有三年共渡時光。可是松贊干布日理萬機,而且他為政治利益不可能獨寵一人,這已經是松贊干布送給文成公主最長陪伴了。

更何況松贊干布為支持文成公主改變吐蕃習俗,率先穿上漢族絲綢服裝,摒棄赭面陋習。人間遇到愛不難,可最難的是懂得。文成公主豈能忘記兩人攜手前行的幸福,松贊干布靈魂在哪裡,她就留在哪裡。

當然文成公主不回大唐還有政治考量,芒松芒贊繼位時年紀尚幼,文成公主亦擔心其被人蠱惑挑起與大唐干戈,遂想繼續留在吐蕃維繫和平。

芒松芒贊剛繼位時,拜祿東贊為大相。祿東贊就是當年出使長安的求親使,有親唐傾向始終與唐朝保持良好關係,可其繼承了松贊干布的擴張策略,一直擴軍備戰與周邊小國戰事不斷。

公元663年,吐蕃一舉吞併了吐谷渾成為西域霸主。大唐身為吐谷渾宗主國豈能坐視不理,唐高宗遂派薛仁貴遠征吐蕃。

可惜唐軍將帥失和,致使白袍將薛仁貴指揮失當,兵敗大非川,自此大唐與吐蕃再度失和,雙方軍事力量對比也發生反轉。尤其是祿東贊之子論欽陵掌權後,吐蕃軍事實力大增,幾乎將整個西域納入囊中,與大唐之間軍事摩擦不斷。

文成公主眼見孃家與婆家大打出手,身為弱女子夾在中間無有歸處,只得遠赴松贊干布故鄉山南地區,每日奔波廣建寺廟虔誠為雙方百姓祈禱。

後來大唐黑齒常將軍大勝吐蕃軍隊,為大唐扳回顏面,迫使芒松芒贊繼任者赤都松贊向大唐乞和,可這已到了文成公主生命最後時刻。

公元680年,文成公主被于闐僧人感染黑豆病猝逝。她入藏整整四十年,卻寡居三十一年。松贊干布初逝時,她本可回大唐,卻為心中愛與職責選擇留下。後來雙方失和,她再想回大唐亦不可得。

文成公主犧牲自己雖只為唐蕃帶來22年和平,可其博大胸懷已被世人視若天神,其半生孤寂值得了。


歲月靜好一世晴天




文成公主,李世民的乾女兒,不知道親生父母是誰,只知道她是宗室女子。何謂宗室女子?就是李姓女子,和唐太宗有著八竿子能打著的關係。

文成公主是和親的產物,她老公是松贊干布,是吐蕃王朝第33任贊普,實際上是吐蕃王朝立國之君。

松贊干布比文成公主大了8歲,這個差距不算很大。但是,松贊干布死得早,33歲時就掛了。松贊干布死去30年後,文成公主才去世,享年55歲。

問題是,文成公主的老公死了後,竟然寡居30年,沒回歸唐朝。這是為什麼,是誰不讓她回家?

文成公主不回去,是為宗教信仰



文成公主嫁過去時,只有17歲,而松贊干布也只有25歲,都很年輕,這樣的階段最容易滋生最真摯的感情。

文成公主去了西藏,帶去了大唐很多的物產,同時也帶去了大唐的文化。有書記載:

《吐蕃王朝世襲明鑑》(此書中有很多奇幻荒謬記載)記載,文成公主的陪嫁有有“釋迎佛像、珍寶、金玉書櫥、360卷經典、各種金玉飾物”,又有很多烹技食物,各類飲料,各種花紋圖案的錦緞墊被,卜筮經典300種,用以分別善與惡的明鑑,營造與工技著作60種,治404種病的醫方100種,醫學論著4種,診斷法5種,醫療器械6種。還帶了蕪菁種子等入藏。

文成公主嫁到西藏,是經過重重險阻的,到了之後,藏民們高興的像過年一樣。如今到了西藏,在布達拉宮,還可以看到很多關於文成公主的壁畫。也難怪,帶了那麼多書籍、寶貝、藥方、種子等過去,吐蕃人能不歡迎嗎,能不高興嗎?



在吐蕃那裡,文成公主信奉了藏傳佛教。眾所周知,信仰可以讓人的內心安寧,文成公主到了遙遠的藏地,孤獨寂寞,日子難過。還好有松贊干布,還好有信仰的宗教。

當松贊干布去世時,寺廟成了文成公主最常去的地方。在那裡,為逝去的人祈禱,為活著的人祈福,給自己的內心尋找一塊平靜。

那麼,回大唐就沒有佛教清修之地了嗎?有的,只是藏傳佛教和大唐佛教還是有所區別。

在西藏傳說中,文成公主是綠度母菩薩的化身。綠度母是誰?觀世音菩薩。所以在各代西藏人的意識裡,文成公主就是上天派來的活菩薩,怎麼能不留?

文成公主不回去,是在西藏找到了自己的價值



文成公主如果沒有嫁給松贊干布,那麼,她就是那個沒有歷史,沒有多大地位的李氏,僅此而已。

去了西藏後,文成公主的價值得到了最大限度的體現。松贊干布也非常重視文成公主,要不然怎麼會封為王后呢?

吐蕃書籍《賢者喜宴》記載“松贊干布登臨歡慶的寶座,為文成公主加冕、封作王后。”

文成公主去的時候,吐蕃人熱烈歡迎,以後,吐蕃人對文成公主的尊敬無以復加。雖然出生在唐朝宗室中,但並不是李世民的近親,在唐朝何時獲得過如此的尊敬?這種感覺非常好,是當家做主的感覺。



而且,文成公主不是一個人來吐蕃的,還有一些隨從。

那些隨從文士們,幫助整理吐蕃的有關文獻,記錄松贊干布與大臣們的重要談話,使吐蕃的政治走出原始性,走向正規化。

這樣的貢獻,吐蕃人是看得見的,越發的尊敬文成公主。

一個人的一生落腳點在哪裡,關鍵是看她的人生價值在哪裡,而文成公主的價值在吐蕃,於是,文成公主在松贊干布故去後,繼續留在了吐蕃。

正所謂哪裡的黃土不埋人,關鍵是看價值體現在了哪裡。

文成公主迴歸大唐,這是唐朝不支持的



文成公主在吐蕃,豐富了吐蕃的文化,發展了吐蕃的經濟,增加了唐朝和吐蕃的交流,迎來了邊境的穩定。這些,都和文成公主有關。

文成公主就是唐朝和吐蕃之間的交流使者,對於兩國的文化交流,商旅往來,貢獻太大了。

如果文成公主回來,誰還能擔當此任?沒有人能擔當。在唐朝李家皇族來看,文成公主最好的選擇,就是呆在吐蕃,繼續為唐朝和吐蕃的睦鄰友好做貢獻。

有些時候就是這樣,你想回不見得能回得去。



綜合說來,文成公主在松贊干布去世後,寡居三十年不回唐朝,原因是:一是對藏傳佛教的虔誠,二是在吐蕃體現了自己的價值,三是唐朝並不支持她回來。


藍風破曉


文成公主並不是真正的公主,她的父母是誰,史書上也沒有記載,只知道她是唐朝宗室女,625年(乙酉年)出生在山東濟寧市任城。文成公主16歲便離開故土去了高寒之地西藏,遠嫁25歲的松贊干布。婚後8年松贊干布去世,文成公主一直沒有自己的孩子,也可以說至少沒有孩子存活下來,她守寡30餘年,期間再未踏回故土。那麼死了丈夫又無子女的文成公主為何不回到長安呢?


文成公主不是真正的公主,是代嫁

我們知道,和親關係到國家的安寧,非同小可。儘管皇帝非常重視,但是要把自己的親生女兒下嫁到一個偏遠陌生的地方,是萬萬不捨的。所以,他們往往會從宗室中挑選他人的女兒封為公主來代替真正的公主下嫁。這樣一來既能穩定邊疆,又能保護自己的女兒,兩全其美。所以文成公主就是皇帝挑選的一位代嫁的女子,和昭君相似。

但這不代表嫁出去就不會再引起皇帝的關注。669年,也就是頌讚幹部去世19年後,唐高宗曾派尚凱出使土蕃,有意將孤寡的文成公主接回長安,但文成公主說自己對這裡感情濃厚,不想離開,她想把自己肩負的“促進唐和吐蕃友好”的使命繼續下去,直到生命結束。此時的文成公主吐蕃已經生活了21年,早就和這裡的人民融合在一起,而21年後的長安早就物是人非,也可能她的父母早就不在了,作為代嫁的她已經年僅近40,在古代來說已步入老年,而這裡吐蕃人民很需要她,她本人也受到吐蕃人民的愛戴,她為什麼要回去呢?

而她在唐朝的身份,最多是個宗室女,很可能是遠支。孃家沒有多高的身份地位,她也很可能像王昭君一樣是個普通人家的女子。她如果回去,身份尷尬。



文成公主忠誠於自己的丈夫,不願離開

文成公主知書達理、博學多能,深得松贊干布的喜愛。

公主嫁到,松贊干布率群臣到河源附近的柏海(今青海瑪多縣境內)迎接,謁見李道宗(多懷疑他是文成公主的生父),行子婿之禮。之後與公主同返。松贊干布特別疼愛遠道而來的文成公主,封她為王后,吐蕃書籍《賢者喜宴》記載:

“松贊干布登臨歡慶的寶座,為文成公主加冕、封作王后。”

松贊干布還為了她修建了富麗堂皇的布達拉宮,有宮室1000間,所有建築模仿唐朝。


由於公主不喜歡吐蕃人赭面(用紅顏料塗臉)的習俗,松贊干布為她下令廢除了,可見他對文成公主的愛,也可看出文成公主在吐蕃的地位很高。

松贊干布除了文成公主之外,其實還有4位妻子,在這些妻子當中,文成公主是地位最尊貴的,她被藏族人民認定為是綠度母的化身,深受敬重與愛戴。



畢竟和深愛自己的丈夫在一起生活了8年多,文成公主對他應該是有感情的,作為一個知書達理的女子自然會忠誠於他,選擇留下來完成他未完成的心願。

路途遙遠回去不便

文成公主一行從長安出發,途經西寧,翻日月山,長途跋涉,歷經各種艱辛到達拉薩。從長安到拉薩《舊唐書》載,吐蕃離長安路途曲折遙遠,足有8000裡。就拿我們現在的條件坐車,也受不了長時間的顛簸,更何況1000多年前條件有限,文成公主還是個16歲的弱女子可想而知路途上有多艱難險阻,而且還有惡劣的氣候因素,高原地區即使是初夏季節,也經常冰天雪地,寒風刺骨,文成公主當然不願再經歷這樣長途的顛簸。



而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她肩負的歷史使命促使她留下來。

文成公主深知自己的價值所在,自從她入藏,避免了戰亂,人民得以安居樂業。唐蕃之間的友誼很快加深,她有很強的親和力,親自教吐蕃人民紡織技術等,她在吐蕃的存在不但鞏固了唐朝的西陲邊防,更把漢民族的政治、經濟、文化傳播到西藏,影響巨大!松贊干布去世後難免朝政動盪,以她在西藏的影響力,必要留下坐鎮。

綜上,無論從各方面來說,文成公主都需要留下。

永隆元年(680年),文成公主不幸患天花去世,享年55歲。吐蕃王朝對她風光大葬,唐遣使臣赴吐蕃弔祭。拉薩至今仍保存藏人為紀念她而造的塑像。


小姐姐講史


在公元641年,松贊干布迎娶文成公主,在這一年,松贊干布25歲,文成公主16歲。

一生寵愛

這位吐蕃王心中十分仰慕唐朝文化,尤其是文成公主是唐朝宗室之女,地位尊貴,而且還帶來了很多文化典籍和紡織品,極大的改善了吐蕃的社會現狀,這不是一般的女人能比的。

在兩人婚後,松贊干布十分寵愛文成公主,還封她為王后,給予了文成公主崇高的地位,可以說文成公主是當時吐蕃地位最高的女人。

松贊干布登臨歡慶的寶座,為文成公主加冕、封作王后。

至於松贊干布有多寵愛文成公主,從一些小事中就能看出。

當時的吐蕃有用赭色塗臉的風俗,這讓文成公主很不適應,於是她就向松贊干布提及了此事,松贊干布不僅沒有讓文成公主遵從他們的習俗,還下令永久廢除這項陋習。


寡居三十餘年

可惜這樣的日子並沒有持續很久,在公元650年,僅僅只有34歲的松贊干布病逝,他和文成公主沒有子嗣,因此只留下文成公主一個人孤零零的生活在吐蕃。

此時的文成公主只有25歲,之後,她在吐蕃寡居了三十餘年,一生都沒有再回唐朝。

在我看來,文成公主對唐朝是有些失望的,對於和親一事,唐太宗沒有挑選自己的親生女兒,而是讓她這樣的一個普通的宗室之女遠嫁吐蕃,文成公主心中肯定有些被拋棄的感覺。

在這樣的情況下,即使她回到唐朝,又能如何,不過是寄人籬下,在別人同情的目光中,看著別人的臉色生活罷了。

她生活在吐蕃,雖然她的丈夫去世了,但她依然是受人尊敬的王后,這一點她很清楚。


因此在松贊干布去世後,文成公主寧願寡居三十餘年,也不願意回到唐朝。


東方大史


在我們上學時歷史課曾講過兩國交好有很多途徑,那最為簡單有效的就是和親啦~文成公主,想必大家都熟悉吧,她呢是我們大唐朝有名的公主,為了國家付出了自己的婚姻和下半輩子的幸福,遠嫁吐蕃國,深受百姓的擁戴。

那麼文成公主到底是不是公主呢?那底又是誰的孩子呢?當然肯定不是唐太宗的女兒,有人猜測她是李道宗的閨女,當然這個猜測是有依據的~因為文成公主遠嫁吐蕃國時,李道宗那是一路互送啊,翻山越嶺,長途跋涉,終於到了拉薩之後,吐蕃國國王松贊干布向李道宗行了翁婿之禮,所以有人據此猜測,文成公主是李道宗的女兒,當然那也是猜測哈,我們就此略過,迴歸正題。

為什麼松贊干布去世後,文成公主寧願守寡也不願回大唐呢?其一是路途遙遠,況且那時候交通也不發達呀,哪像現在打個飛的,也打不到啊是吧,來回一折騰好幾月時間浪費在路上,半路上在遇到個搶劫什麼的,好傢伙命還不準保不了呢;這其二呢,文成公主已經嫁到露吐蕃國,那已經是吐蕃國的人了,而她作為王后自然而然是不能動不動就回孃家的,況且國王去世後,她身為王后要穩定國家局面吧,你說這時候她回大唐,不是給有機人制造了謀反的機會嗎!

其實文成公主嫁到吐蕃國還算挺好的,文成公主的嫁妝算是豐富的,珍寶、金鈺飾品、佛像、醫學典籍、藥方、絲綢等,除此之外,唐太宗給安排的唐朝文土也隨著文成公主入藏,而松贊干布對文成公主也是寵愛有加,為她造就了輝煌的布達拉宮,據說布達拉宮的設計就是出自文成公主之手。文成公主把大唐在經濟、文化方面積累的先進經驗,傳播到了吐蕃的每一個角落。可以說文成公主帶來的唐文化改變了吐蕃,文成公主帶到吐蕃的耕種、紡織技術,極大的推動了吐蕃經濟文化的發展。

所以在松贊干布去世以後,文成公主很巧妙的選擇繼續留在吐蕃。而此時的文成公主已經不僅僅是受松贊干布一個國王的愛,而是受整個吐蕃的人民的愛戴,同樣文成公主也深深的愛著吐蕃的人民。文成公主默默忍受自己對家鄉、對親人無盡的思念,依然選擇留在吐蕃這個陌生而熟悉的地方。



邏輯文史游


準確的說,文成公主寡居31年沒回唐朝。是身不由己嗎?是對大唐沒有感情嗎?是因為出身問題嗎?是另有所圖嗎?

可以肯定地說,答案是否定的,她是心甘情願留在吐蕃的。但是,令人很難想象的是,一個無兒無女的女子,也就意味著無依無靠,她是如何在異族他鄉度過31年的孤苦歲月的。

據《吐蕃歷史文書·大事記年》、《舊唐書·列傳第一百四十六上》記載,公元 641年,唐太宗令禮部尚書李道宗持節主婚,將遠房宗親江夏郡王的16歲女兒李雁兒封為文成公主,嫁給了25歲的松贊干布,而並非一些人傳言的松贊干布當時已是70歲的老頭子,明顯的有破壞民族團結的企圖。

由此可見,李雁兒屬於富貴人家的千金小姐。

公元649年,松贊干布病逝。由於他的唯一兒子貢松貢贊(蒙氏妃所生)早年病逝,因此由孫子芒松芒贊繼任贊普。

《唐律疏議》規定:婦女守孝期滿,可以再婚。

按照當時的大唐法律,丈夫死後,妻子是可以改嫁的,而且也是朝廷鼓勵的。

但是,由於文成公主是皇上賜婚,身份特殊,所以父母也不敢私自做主前去接女兒回家。但是,公元669年,唐高宗見文成公主一直不歸,擔心皇家女子在外忍受委屈,所以派尚凱出使土蕃,主要是為了將文成公主接回長安頤養天年。

尚凱對文成公主稟告來意後,文成公主卻說自己捨不得離開這裡,想用餘生促進唐朝和吐蕃兩國人民的和平共處。當時的文成公主本就無兒無女,無牽無掛,如果想回大唐也不會落下什麼閒話。

但她為何還要堅持留下來呢?主要是大唐開放包容的文化,給了女子追求自己幸福與精神境界的文化薰陶。

身份尊貴

據《敦煌本吐蕃歷史文書》記載,吐蕃人尊稱文成公主為“贊蒙”,而只有贊普的正妻才配稱“贊蒙”,或“朱蒙”。

又據《敦煌本吐蕃歷史文書》記載:及至羊年(公元683年),冬,祭祀贊蒙文成公主。

而這段話則是貢松貢讚的生母所講,也足以證明文成公主在松贊干布的妃子中地位最高。同時,在該史料中,關於松贊干布后妃享受後世祭祀的,只有文成公主一人。

地位尊崇

文成公主嫁給松贊干布時,松贊干布早前已娶得尼泊爾的尺尊公主為妃,而當時的尺尊公主帶來了一尊不動金剛佛像,即:釋迦牟尼八歲等身像,被松贊干布安放在了大昭寺。後來,文成公主入藏攜帶的覺阿釋迦像,即:釋迦牟尼十二歲等身像,則被供奉在小昭寺。

據《柱史》記載,當松贊干布病逝後,文成公主認為兩尊佛像的供奉地點不妥,應該按照釋迦牟尼等身金像的大小來供奉。所以,在納入大悲觀世音像時,她囑咐:“釋迦牟尼的八歲等身不動金剛像與釋迦牟尼十二歲等身金像安立的地方應調換一下……”

公元680年,文成公主入藏後的第40年,因患天花之症不治身亡 。不久,大臣那闡布、屯米桑布札以及噶爾東讚的子嗣兒臣們,便遵照漢妃文成公主的遺囑,將尺尊公主的“釋尊八歲等身像”移到了惹冒切寺(小昭寺),又將文成公主的“釋尊十二歲等身像”供奉到幻顯神殿(大昭寺),並舉行了殊勝安住儀式。

另據《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記載,貞觀年間和高宗顯慶年間,太州的玄照法師兩次途經吐蕃,都是文成公主匯同一眾僧侶進行接待。

由此可知,文成公主在吐蕃人的心目中地位是何等的尊崇,就算人不在了,影響力卻依舊存在,或許她本身也是吐蕃宗教事務的帶頭人之一。

倍受愛戴

文成公主生前,由於她給當地百姓帶去了耕作、紡織、女紅、醫藥、耕作等技術技能,極大地提升了吐蕃百姓的生產生活水平,所以深受百姓愛戴,吐蕃人民親切地稱呼她為“白度母”,即:增壽救度佛母,是觀世音菩薩的化身。

當文成公主病逝後,吐蕃人民在青海玉樹縣結古鎮東南25公里的貝納溝自發為她建了“沙加公主廟”, 1300多年來,四季香火不斷,酥油燈晝夜長明,前來朝拜的藏漢群眾絡繹不絕。

這些,應該就是松贊干布去世後,文成公主寧願寡居三十一年也不回唐朝的真實寫照吧。


祥子談歷史


🌹[謝邀而文]:文成公主若是回“孃家”,她就不是現在的公主了!也許不會寫入歷史!

📒文成公主自幼熟讀詩書,是個有才學、有教養的女子。640年,應吐蕃傑出的贊普——松贊干布的幾次求婚,唐太宗恩准把文成公主嫁給他。

📔文成公主遠嫁吐蕃時,帶去了各種穀物、蔬菜種子,藥材、茶葉、工藝品和各種書籍。

📒漢人工匠教吐蕃人學會了釀酒、繅絲、造紙墨等手工技術。

📔吐蕃人原來種地缺少技術,文成公主入藏後,他們學會了平整土地,防止水土流失,出現了小塊農田。學會了建造房屋。幫助當地婦女改進紡織技術,設計圖案和染色。

📒吐蕃人學著用唐朝傳去的石磨加工穀物。文成公主帶去了唐朝曆法,有利於安排農事耕作。

📔松贊干布在世時,吐蕃一直與唐朝保持友好和睦關係。650年,松贊干布去世。此後30多年中,文成公主繼續致力於推廣、傳播唐朝的先進文化和技術,更加密切了與大唐的關係。📒後來,唐朝又將金城公主嫁到吐蕃。吐蕃贊普上書唐朝皇帝說,吐蕃與唐朝已經“和同為一家”了!

📔吐蕃人民讚頌文成公主的詩歌,至今還在流傳:從漢族地區來的文成公主,帶來各種手藝的工匠五千五百人,給吐蕃工藝打開了發展的大門;……從漢族地區來的文成公主,帶來了各種牲畜共有五千五百種,使西藏的乳酪酥油從此年年豐收……

📚文成公主,為漢藏友好和睦,促進吐蕃的發展,貢獻了畢生精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