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歸孔:孔子與戰國諸子的異同


清代史學理論家章學誠說:“儒家者流,尊奉孔子,若將私為儒者之宗師,則亦不知孔子矣。孔子立人道之極,豈有意於立儒道之極耶?”此語儼然認為儒家廟堂太小,容不下孔子,其實,章學誠的看法也與孔夫子“群而不黨”的精神相合,這種精神,在章學誠是通達,在孔子是通達的獨立。孔子身處春秋末期,其時還沒有百家,從通部《論語》來看,與其意見不同的除開隱士,就是違禮反制之人,雖說儒家是由孔子的弟子開創光大,又將孔子“私為儒者之宗師”,但在孔子的思想世界裡,實沒有後世“儒道墨法”的區別,從《論語》的隻言片語之中,我們可以看到戰國時期顯學各家的精益而沒有各家的弊病。

百家歸孔:孔子與戰國諸子的異同

孔子

孔子與法家

中國有一段時間貶儒崇法,認為儒家法先王,代表的是落後和倒退,法家法后王,是促使“奴隸制社會”向封建社會過度的進步力量,其推崇法家的根源是在“五種社會形態”這種大歷史視野下,法家推動了秦國的成功,其實並不是注重法家對法律的執著,而法家對法律的執著這一“精義”實則源出孔子。法家的集大成者韓非和秦國的宰相李斯師從荀子,而荀子是和孟子一樣的儒家代表,從《非十二子》中我們可以看到,沒有一家是他覺得沒有毛病的,包括同為儒家的孟子,唯有孔子,是荀子尤其推崇的,那麼,孔子是如何通過荀子影響韓非的呢?荀子和孟子有很大的區別,孔子的思想中有幾個十分重要的概念:仁、義、禮、智、信、勇等。孔子對禮的推崇和看重曾給他帶來很大的批評,然而正是這個“禮”催生了“法”。禮從狹義上來說,是上層人士的言行規則,從廣義上來說,是社會的所有制度、法律和道德規範,也是在這個程面上,孔子才說“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無言”以及“不學禮,無以立”這種近乎沒有商量餘地的要求,因為孔子明白,規則對於一個社會的重要性,如果沒有明確的規範,那就沒有了明確的底線和明確的價值導向,社會就會混亂,就會使“民無所厝手足”,我們只有明確什麼是能幹的、什麼是不能幹的,才會促生出“什麼是該乾的、什麼是不該乾的”觀念,規矩明而道德生!如果說孟子繼承了孔子“仁義”的特點,荀子繼承的則是“仁禮”,法家正是根據“禮是一種明確而硬性的規定”這一定義發展出了法家學說。

百家歸孔:孔子與戰國諸子的異同

中華書局版梁啟雄《荀子簡釋》

正是因為“禮”和“法”的這種內在聯繫,我們可以看到孔子與韓非在很多主張上的相似,從孔子的“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到荀子的“明分使群”再到韓非的《用度》和《二柄》,是一脈相承的。韓非說:“群臣其言大而功小者則罰,非罰功小也,罰功不當名也;群臣其言小而功大者亦罰,非不悅於大功也,以為不當名也害甚於有大功,故罰。昔者韓昭侯醉而寢,典冠者見君之寒也,故加衣於君之上,覺寢而悅,問左右曰‘誰加衣者’,左右對曰:‘典冠。’君因兼罪典衣與典冠。其罪典衣以為失其事也,其罪典冠,以為越其職也。”韓非的這段話幾乎就是對孔子“不在其位,不謀其政”的詮釋,只是孔子沒有展開,而韓非陳述了為什麼要這樣的原因,韓非認為,如果官員越職,即使他表面上做的是好事,但也是在“侵君權”,為什麼呢,因為法律是以君的名義頒佈的,各官謹守自己職內之事,各行各業自然無事,國家治理好了,功在於君,如果群臣越職而為,即使有功,功在於臣而不在於君,在就會導致群臣越法以邀譽,有點類似於今天的個人權力擴張。孔子之所以主張“不在其位不謀其政”也是為了明確權力與責任,限制個人職權。

但是我們從韓非的話裡可以發現一個巨大的問題,就是韓非的理論根基會使君權無限擴大,但其實韓非是有另一個理論來防止這一點的,這個理論和孔子的想法相似,但這一理論的根基又與孔子不同,而是來自於道家的虛君無為,正是因此,司馬遷才把老子和韓非合傳。我們知道,孔子口中的“禮”是包括天子在內都要遵守的規矩,比如孔子強調孝,說孝是“無違”什麼是“無違”呢?孔子說是“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無違並不是不違背父母的意願,而是不違禮。再比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亦即君是君、臣是臣、父是父、子是子,那如何判定君到底是不是君、臣到底是不是臣呢?就是看是否守禮,其內在邏輯是,君的名分和地位是禮制規定和保障的,如果君不守禮,這等於自毀長城,破壞自身名分的合理性,他也就不是君了。

百家歸孔:孔子與戰國諸子的異同

韓非子

韓非子的邏輯與此大致相同,但是他更進了一層,他認為君主應該一切賞罰據法而行而不憑己意,也不能親自頒佈政令,應該交給相關臣屬,因為如果不這樣,臣下就會根據君王的獎懲和親頒的政令窺見君主的喜好,大臣就會飾己以媚君,而不能安守職分,所以君主一切依法執行,群臣就不能窺測君意,才能老實地盡職盡分,很明顯,這裡有虛君共和的影子,但關鍵是,韓非的一切理論面對的對象都是君,無論其具體規劃是如何的想限制君權,其歸根到底是以”君主的權威和利益“為總歸的,這其實是戰國諸子面臨的窘境,如果真的按照韓非的設想是可以限制君權,但這得出自君主自己的意願,而且更大的問題是,以這個為目的的“法(禮)”會出問題,如果說孔子和韓非在要守禮這一點上有共識的話,那二人最大的差別就是在於“制禮的依據和標準”上,法家在這一點上與孔子的分歧是法家最大的弊病。

孔子說:“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這裡強調的是仁和禮的關係,顯然是將“仁”看做了守禮的必要條件和實質。亦即孔子眼中的禮是以仁為根基的,它的基礎是“博施於民而能濟眾”的政治理想,指向的是“和”這一目標,他說:“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如有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矣。”全句意為:“禮的作用,和是最主要的。先王的道因這一理念而美好,小事大事都根據它而行,如果有不可行的,是因為只知道‘和’而一味的‘和’,如果不以禮法節制而一味隨性而為,那也是不可行的。”“和”是指“隨性的狀態”,禮法的製作要符合人的“本性”,過於嚴格違反人性就達不到“和”這一“隨性狀態”,但如果一味強調“隨性狀態”的重要性,就會導致無規矩可行和人心的腐化,所以也需要用禮法節制。很明顯,孔子的這一理念是與韓非不同,不容易導向暴政和專制,而韓非的理論,由於根基是維護統治的穩定(不管韓非是不是無奈於時局才這麼說的),指向是君主的權威,最可能導致的就是嚴刑峻法和苛政,而秦朝的情況也正是如此。

百家歸孔:孔子與戰國諸子的異同

中華書局版《韓非子集解》

孔子、《道德經》和孟子

這個小標題之所以選擇《道德經》而不是“老子”,是因為目前還不能確定老子其人與《道德經》關係。前文已述韓非子的理論一部分來自荀子,一部分來自老子,其理論與《道德經》中的許多思想相合且是其發展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虛君共和與依賴制度規章而反對人的私德私智在政治中起作用。孔子的思想中也有虛君的影子,比如孔子盛讚舜“垂拱而天下治”,說舜治理天下只是“端己南面而已矣”,而舜之所以能這樣,是因為事情只有相關職臣處理,不必親為。《道德經》中說:“太上,不知有之……功成事遂,百姓皆曰我自然”,亦即最好的統治者,百姓不知他的存在,國家井井有條,百姓卻認為我們本來就是這樣,不是哪個的功勞,這可以說是最早的反個人崇拜和看重製度的主張,其內在邏輯是如果個人對社會太重要,說明制度有缺陷,由於個人受偶然因素影響太大(比如個體死亡、個體素質的無法保證),所以社會就會很不穩定,《道德經》中還有自由主義思想,認為民眾自會根據自身利益結成合理的制度,無需統治者插手。

百家歸孔:孔子與戰國諸子的異同

中華書局版《老子道德經校釋》

我們可以看到孔子的思想中有虛君思想和主要依賴制度(禮)而不依賴私智(不在其位不謀其政)的思想,但孔子與《道德經》的不同就在於他並不否定排斥私智和私德在政治生活中的作用,“君子之德風也,小人之德草也,草上之風,必偃。”在這一點上,《道德經》走上了一個極端,他完全否定個人的作用,我們知道制度的重要性,可是如何制定制度使之達到“和”這個狀態,確實需要個人的智慧,如果真的根據自然就會形成最好的制度,那就不會有壞的制度了。而制度是死的,社會的變化卻受很多偶然因素的影響而複雜多樣,變化莫測,如何臨機應變也十分重要,所以孔子才強調“智”的重要性,因為社會並不永遠是常態的,還有很多非常態的、制度法律照顧不到的地方。孔子與《道德經》的這點不同卻又被孟子發展到了另一個極端,就是過於強調私德私智的重要性。

孟子最強調的就是“義”,“義者,宜也,”《四書章句集註》中對“義”是這麼解釋的,“宜”是對兩點的強調,一是“仁”,一是“現實情況”,它是符合仁與現實情況的言行舉措。孔子對義也很強調,他說:“君子之於天下也,無適(一說同“嫡”字)也,無莫也,義之與比。”就是認為治理國家不能固守一種方法和理論,而應該在仁的前提下根據實際情況決定製度(禮)和政策的制定,但是孔子又強調禮的作用,認為制定了就要堅守而且不能總是變動,仁和禮是對“私智”的限定,使人不以現實條件和現實情況為由違反一些根本的價值和法律。而孟子忽略了這一點,這一點使他對暴力革命尤為熱心,因為他把君主的私德私智看得太重要,而孔子雖不完全反對暴力革命,但卻也不主張,從他對“文王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這件事的稱讚來看、從他對《武》樂“盡美矣,未盡善也”的評價來看,從他“欲速則不達”的政治主張來看,他對暴力革命是有點排斥但又不完全否定的,他理想中的模式仍然是“損益”這一比“改革”的幅度更小的制度轉變,其背後是他對“人的智慧是有限的”的認識,因為誰也不敢保證人的認識總能既符合仁又符合現實,一切唯有小心行事,才能保證不出大差錯。

百家歸孔:孔子與戰國諸子的異同

孟子

孔子與《道德經》還有一個共通點,那就是強調對度的把握,強調不過度。這一點在《道德經》是辯證法,在《論語》是中庸,孔子的話都是直截了當的結論,並無推理過程,其政治主張都是提出目標,而不論述達到目標的手段,這一點墨子批評過,其實,孔子之所以不談手段,正是因為世事多變、各國情況不一,沒有那一種手段普遍永久適用,然而目標卻是一樣的,都是想讓社會安定、民眾過上滿意的生活,“富而有禮。”

孔子與莊子、墨子

莊子應該是先秦諸子中離政治最遠而注重個體人生的一位了,他側重於思考個體與社會、自然的關係而並不注重治國。而《論語》中也不僅是孔子的政治主張,還有很多關於個體處世為人的觀點。莊子哲學的精義在於堪破“有用”而直達“一切的價值與意義在個人本身”境界,這一點與禪宗相通,與古希臘智者學派的“人是萬物的尺度”相通,與康德的“每個人的價值都相同”的信念相通。哲學追問的重大問題之一就是“人活著為了什麼”,而莊子直接指出這個問題的錯誤,那就是當你問“人活著是為了什麼”時,你便把人當成了追求某個目標的手段,而莊子認為,人不是手段,而是目的,人不是為了什麼而活的,而是因為人活著一切才有意義,他從根本上提升了人的尊嚴,故而人是否“有用”並不影響人的價值,恰恰是人本身決定了其他事物是否有用、是“萬物的尺度”,這是對“自由而無用的靈魂”的讚揚、是對人作為主體和根本的肯定,是對人淪為工具的吶喊與慨嘆。

百家歸孔:孔子與戰國諸子的異同

中華書局版《莊子集釋》

孔子越到晚年越與莊子契合,他在列舉了一些古聖先賢后說:“我則異於是,無可無不可”,包括“隨心所欲,不逾矩”、“群而不黨”都說明他對自身價值和個人獨立的肯定,孔子一生致力於拯救社會,但是他對隱士的態度頗堪尋味,面對長沮、桀溺的勸告,孔子“憮然”,他並不與之爭執,子路告訴他遇見荷蓧老人的事,他說那是一位隱士,便想著去見他,聽見楚狂接輿的諷刺,他也不生氣,而是“欲與之言。”可見孔子對隱士的態度十分友好,他並不反對這麼做,只是自己不願這麼做,他內心根本的渴望向曾點說的那樣“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而不是惦念其他弟子口中廟堂、千乘之國。

孔子未嘗不是一個悲觀主義者,只是已有的社會責任感讓他不得不尋找希望,就像子路說的那樣:“君子之士也,行其義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他願意為了治國完全放棄個人的意願嗎?不能,在政治混亂的時代,要想做成事,有時需要靈活到犯一些錯誤,孔子肯為了高遠的目標、社會的安定違背一下私德嗎?不能,衛君叫他帶兵他都不願意,他不能犧牲自己心中的戒律獲得治國的機會,他的一切嘗試與努力都在不違背個人意願的前提下,他沒像曾點說的那樣生活,是因為使天下得治的仁心與願望超過了“詠而歸”的意願,據《史記》,孔子晚年不再求仕,也說明了他不會無限度地把自己奉獻出去。他說“天下有道則現,無道則隱。”他自己不隱但同樣肯定“隱了的人”,說明他並不認為他的做法就是應該的、是他人都該效法的,他只是跟著心靈走罷了。

百家歸孔:孔子與戰國諸子的異同

墨子

他跟莊子的不同也就在於他的社會責任感和仁心仁德,他跟莊子的相同不僅是他在一無所成的情況下仍有“知我者,其天乎”、“文王即歿,文不在茲乎”的自信,也使後世文人在因種種原因不能致力於國家社會時,也能獲得瀟灑、自信。孔子幹成什麼事了嗎?沒有,他只是按自己的意願活了一把,只是他的意願比別人的看上去高尚些、偉大些罷了。荀子知道這一點,所以他說:“權利不能侵也,群眾不能移也,天下不能蕩也,生乎由是、死乎由是。”又說:“不誘於譽、不恐於誹,率道而行,端然正己不為物傾側。”這是不是和莊子的“舉世譽之而不加勸,舉世誹之而不加沮”很像呢?他們看重世人的評價嗎?看重世俗所謂的有用和無用嗎?他們看重的是自己心中的道德律而非世俗的眼光。莊子是孔子“無可無不可”的一個極端,而墨子則是孔子“社會責任感”的極端,他一方面將孔子說的“禮者,與其奢,寧儉”的思想發展下去,反對孔子的“禮”,覺得應該廢掉禮樂。孔子說“文質彬彬,然後君子”,他卻只要“質”而不要“文”,他是一位苦行僧式的志者,只知道要讓民眾過上好日子,卻不知這個世界需要多一點色彩、多一點樂趣。

孔子身處春秋末世,隨社會混亂,周天子與周禮餘威尚在,孔子死後,戰國時期天下才真正分崩,百家各逞私說、偏執一端,正是“百家往而不返,必不復矣,世人不幸不見天地之純、古人之大體,道術將為天下裂”!

百家歸孔:孔子與戰國諸子的異同

中華書局版《論語譯註》

(注:圖片皆來自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