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梟雄吳三桂為什麼一生三次背叛

《吳三桂紀略》:孝聞九邊,勇冠三軍。

清太宗皇太極:吾家若得此人,何憂天下?

《平吳錄》孫旭:三桂為明季罪人,又為本朝反賊,其生平亦何足道!

導語:

眾所周知,吳三桂是我國曆史上的風雲人物,可稱為一代梟雄,因為一生三次背叛,留下千古罵名,被後人世代稱為“漢奸”“歷史罪人”。那生逢亂世的吳三桂為什麼會出爾反爾,一而再再而三的背叛呢?

一代梟雄吳三桂為什麼一生三次背叛

吳三桂畫像

出身將門世家,深受崇禎重用,為保全家人投降闖王李自成

吳三桂出身於明末的將門世家,父親吳襄曾任錦州總兵,舅舅是著名的武將祖大壽。受家庭影響,吳三桂自幼習武,擅騎射,崇禎元年,考中武舉人,後不久,吳三桂又以父蔭為都督指揮,開始了他的軍旅生涯。崇禎二年(1629年),袁崇煥因皇太極的反間計被崇禎殺害,崇禎四年(1631年)的大淩河之戰中,時任團練總兵的吳三桂父親吳襄率馬步四萬餘往援大淩河城(今遼寧凌海)祖大壽,結果吳襄臨陣逃脫,被削職。

一代梟雄吳三桂為什麼一生三次背叛

崇禎年間時局圖

崇禎五年(1632年)六月,為平息山東登州(今山東省蓬萊市)參將孔有德兵變,吳襄隨副將祖大弼(祖大壽弟弟)出征山東,最後孔有德從登州乘船渡海,投奔後金,而吳襄恢復了總兵職務。隨著吳襄官復原職,吳三桂官至遊擊,時年20歲。 崇禎八年(1635年),吳三桂被提拔為前鋒右營參將,時年23歲。 崇禎十一年(1638年)九月,任前鋒右營副將,相當於副總兵,時年26歲。 崇禎十二年(1639年)時任薊遼總督洪承疇、遼東巡撫方一藻、總督關寧以及兩鎮御馬監太監高起潛,報請朝廷批准,吳三桂被提拔為寧遠團練總兵,這一吳三桂才27歲。

一代梟雄吳三桂為什麼一生三次背叛

吳三桂畫像

崇禎十三年(1640年),明軍與清軍在杏山(今遼寧錦縣杏山)附近的夾馬山一帶發生了一場遭遇戰。吳三桂在這場戰鬥中表現出了其高超的戰鬥技能,他拼命衝殺,與清軍血戰,但因清軍勇猛異常,最終以雙方互有傷亡收場,崇禎特提拔吳三桂為遼東總兵,駐守寧遠。

崇禎十六年(1643年)正月,已投降的祖大壽在盛京收到吳三桂的來信,祖大壽將來信轉交皇太極,皇太極回信道:“爾遣使遺爾舅祖總兵書,朕已洞悉。將軍之心,猶豫未決。朕恐將軍失次機會,殊可惜耳。” 這時的吳三桂在動搖中,雖然沒有降清,但是已經給自己留出了降清的後路。不久,吳三桂奉命入關,馳援京師,抵禦第五次迂道入塞的清軍。行軍遲緩,到達時清軍已退,但是崇禎還是很器重他。為表感謝吳三桂進京勤王,崇禎帝特意在武英殿宴請來勤王的吳三桂,並賜尚方寶劍。九月,清軍繞過寧遠,打下後所,前屯衛,中前所,三座城池全部失陷,吳三桂的寧遠,成為山海關外一座孤城,從此寧遠失去戰略意義。

一代梟雄吳三桂為什麼一生三次背叛

明末農民起義軍

祖大壽投降清軍之後,苟延殘喘的明朝便把寶全部押在了關外擁有重兵的吳三桂身上。當時不少朝臣如王永吉、吳麟徵等先後上疏,要求撤回吳三桂的寧遠之師以保衛京城。不久,李自成的大順軍直指京師,慌亂中崇禎詔徵天下兵馬勤王,遂加封吳三桂為平西伯,命其火速領兵拱衛北京。崇禎十七年(1644年)三月十九日吳三桂率軍到達山海關。三天後,吳三桂兵至玉田一帶,這時突然接到京師陷落崇禎自縊的消息。 明朝的滅亡使吳三桂失去倚靠,為了尋找新主,此後一個多月,吳三桂在各種政治勢力間進行投機活動。失去依靠的吳三桂開始謀求出路,在清軍和李自成之間開始周旋,飄搖不定。

一代梟雄吳三桂為什麼一生三次背叛

李自成進京

多爾袞、李自成也都想拉攏吳三桂,一時間兩方書信不斷飄來,內容自然是各種爵位恩賞,吳三桂一時拿不定主意。李自成見多此招降無效之後,就命部下劉宗敏將吳三桂的愛妾陳圓圓和父親吳襄等家人作為人質。無奈之下,吳三桂答應了李自成,率兵揮師山海關。李自成見吳三桂重返山海關,處於勝利喜悅中的他馬上發兵命令東征。吳三桂聽聞後,趕緊派使者給多爾袞寫信,讓多爾袞派兵入關救援。

一代梟雄吳三桂為什麼一生三次背叛

劇照

“衝冠一怒為紅顏”,引清軍入關,李自成兵敗逃亡

不久,李自成屬下劉宗敏見陳圓圓姿色誘人,遂將其強行霸佔,吳三桂聽聞後,隨即修書一封給多爾袞求其“速整虎旅,直入山海”。此時李自成大順軍已抵達山海關城下,吳三桂腹背受敵,他只能做出抉擇,投靠勢頭正旺的多爾袞。多爾袞隨即領兵入關,協助吳三桂大敗李自成,一舉佔據北京城,迫使僅僅當了42天皇帝的李自成在慌亂中逃離京城。清軍入關後,封吳三桂為平西王,命其平定李自成殘部。

一代梟雄吳三桂為什麼一生三次背叛

1644年明朝形勢圖

實際上,吳三桂在降清之初,仍然和明朝殘餘勢力保持著一定的聯繫。對南明福王政權,甚至表示:“不忍一矢相加遺”。因為吳三桂擁有一支由自己獨立統率的部隊,所以在入關之初,清廷對其外示優寵,內存疑忌,並沒有給他授予什麼有實權的職位,只是讓他繼續消滅李自成的殘餘部隊。

順治二年(1645年),在李自成殘餘基本被消滅之後,多爾袞將其從前線調回,“出鎮錦州”。對於這種安排,吳三桂瞭然於心,他十分明白,朝廷這是既用他又防著他。於是,他再也不提什麼“復君父之仇”了,而是望風轉舵,稱崇禎帝為“故主”,反覆向清廷表明自己“矢忠新朝”了,這時的吳三桂其實已經踏踏實實的忠於清廷了。

一代梟雄吳三桂為什麼一生三次背叛

清軍入關劇照

順治四年(1647年),吳三桂入關,與八旗將領李國翰同鎮漢中,奉命剿殺西北地區的抗清義軍餘部。在此期間,吳三桂為了表示自己清朝的忠誠,不僅僅對農民軍殘部進行殘酷的鎮壓屠殺,而且,對那些朱明王朝後裔,他也不遺餘力地去斬盡殺絕。吳三桂思想和行動的轉變使得清朝中央政府對他更加倚重,西北地區抗清義軍殘部很快被剿殺殆盡。

順治八年(1651年),清政府又命吳三桂和李國翰一起率軍入川,攻打張獻忠義軍餘部。幾年之中,先後平定重慶、成都等兩川重鎮。順治十四年(1657年),吳三桂又以平西大將軍職,南征雲貴,攻打南明最後一個政權桂王永曆政權。

一代梟雄吳三桂為什麼一生三次背叛

朱由榔被擒獲

尾大不掉遭撤藩,反清復明終被滅

順治十六年(1659年),吳三桂攻下雲南後,順治命其開藩設府,鎮守雲南,總管雲南軍民事務。順治十八年(1661年),率軍攻入緬甸,擒殺南明永曆帝朱由榔。從順治初年開始的十幾年間,吳三桂率部從西北打到西南,為清朝確立對全國的統治建立了特殊的功勳。所以,朝廷漸漸放鬆了對他的警惕限制,改為放手使用。李國翰死後,讓他獨承方面之任,而且在一切軍事活動中也“假以便宜,不復中制,用人,吏、兵二部不得掣肘,用財,戶部不得稽遲”。同時,在職務上,也一再升遷。

康熙元年(1662年)十一月,又以擒殺桂王功,特晉封其為親王,同時令其監管貴州。 吳三桂的兒子吳應熊被賜建寧公主成婚,號稱“和碩額駙”,加少保兼太子太保。這時,吳三桂權力和聲勢都達到頂點,但同時,他與朝廷的矛盾卻開始激化起來。在雲貴,他想做清朝的沐英(明朝開國功臣,世代鎮守雲南)“世鎮雲南”的平西王。對於吳三桂的想法,朝廷自然是心知肚明。所以在吳三桂殺死永曆帝后,便已經開始著手抑制吳三桂的權勢膨脹了。

一代梟雄吳三桂為什麼一生三次背叛

清廷與李自成之戰

首先,在康熙二年(1663年)的時候,朝廷以雲貴亂世已平為由,收繳了他的平西大將軍印信,緊接著又“截其用人題補之權,遷除悉歸部選”,雲貴的人事任命權也被朝廷收回去了康熙六年(1667年),又乘吳三桂上疏辭去總管雲貴兩省事務之機,下令雲貴兩省督撫直接聽命於朝廷,不再受吳三桂節制。同時,還剝奪了他的司法特權,

“平西藩下逃人,俱歸有司審理,章京不得干預”。吳三桂則以“構釁苗蠻,借事用兵”,以擴軍為由不斷的向朝廷索要糧餉來回擊朝廷的一些列動作。這導致兩者之間的矛盾更加尖銳化了。

一代梟雄吳三桂為什麼一生三次背叛

三藩之亂

康熙十二年(1673年)春,鎮守廣東的平南王尚可喜疏請歸老遼東,康熙皇帝遂乘勢作出了令其移藩的決定。而後,又對鎮守福建的靖南王耿精忠的撤藩要求也依例照準。在形勢的逼迫下,吳三桂也假惺惺地上書朝廷,請求撤藩,實則希冀朝廷慰留他。對於吳三桂的真實意圖,康熙皇帝非常清楚。他認為,吳三桂和朝廷對立已久,

“撤亦反,不撤亦反。不若及今先發,猶可制也”。於是力排眾議,毅然決定允其撤藩,還派專使至滇,雷厲風行地經理撤藩事宜。十一月,吳三桂誅殺雲南巡撫朱國治,自稱天下都招討兵馬大元帥,提出“興明討虜”,起兵造反。

一代梟雄吳三桂為什麼一生三次背叛

《康熙王朝》吳三桂起兵反清劇照

由於吳三桂鎮守雲貴十四年,所以在起兵之初,叛軍乘銳連下貴州全省、湖南的衡州。福建靖南王耿精忠、廣東平南王尚之信二藩和吳三桂在各地的黨羽如四川的鄭蛟麟、吳之茂,廣西的羅森、孫延齡,陝西的王輔臣,河北的蔡祿等也先後起兵紛紛響應,平叛清軍節節敗退。一時之間,西南大半江山皆在對吳三桂勢力控制之下。

康熙十三年(1674年),吳三桂稱為“周王”元年。其子吳應麒陷嶽州,嶽州之戰爆發。 康熙十五年(1676年),是雙方軍事形勢發生重要轉折的一年。由於起兵三年,吳三桂兵力、財力已經嚴重不足,而吳三桂在各地的黨羽也紛紛打起了自己的小算盤,各有圖謀。

一代梟雄吳三桂為什麼一生三次背叛

劇照

康熙十七年(1678年)三月,吳三桂在衡州登基稱帝,國號大周,建元昭武,六月初,吳三桂命大將馬寶率5萬大軍南下,攻擊永興,兩戰兩勝,大創清軍,清軍被迫退回廣東,給清軍和康熙以嚴重的軍事打擊。六月中旬,張皇后駕崩,吳三桂精神受挫。七月,吳三桂親自部署對廣東、廣西的大規模進攻。令大將胡國柱、夏國相率十萬大軍,突入兩廣,幾度得手,尤其在廣西取得了更大的進展,除了梧州,全部都被吳軍收回。北部嶽州戰事由吳三桂侄兒吳應期主持,御清軍於湖湘門外,清軍幾次渡江,均未成功。

一代梟雄吳三桂為什麼一生三次背叛

《康熙王朝》吳三桂稱帝劇照

康熙十七年(1678年)八月,衡州酷熱,吳三桂加之心情不舒,焦慮過重,肝火過盛,便突然得了“中風噎嗝”的病症,隨後又添了“下痢”病症,太醫百般調治,終不見效。吳三桂便授意心腹大臣,迎接皇孫吳世璠來衡州繼位,託付後事。八月十八日深夜,吳三桂在都城衡州皇宮駕崩,時年六十七歲,只做了五個多月的皇帝。其孫吳世璠支撐了三年之後被清軍攻破昆明,三藩之亂遂告結束。

總結:

吳三桂一生三次叛變,其實都是迫於形勢壓力,都是為了生存而迫不得已,他這樣做也可以說是“識時務者為俊傑”。況且朝代更迭從來不是一個人所能辦到的,如果將明朝的滅亡歸咎於吳三桂身上,怕是有點承受不起。而對於反清,如果當時吳三桂反清成功的話,那麼歷史上又會怎樣去說他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